永遇乐,永遇乐刘辰翁,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
“米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永遇乐,永遇乐刘辰翁,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永遇乐,永遇乐刘辰翁,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刘辰翁——《永遇乐》
【年代】:宋
【作者】:刘辰翁——《永遇乐》
【内容】: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
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
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作者】: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宋里宗时进士。宋亡,守节隐居以终。有《须溪词》三卷。他的词多抒发亡国之痛,沉郁悲凉。
【注释】:
乙亥:宋恭宗德佑元年(1275)。李易安《永遇乐》:李清照写元宵佳节的名篇。
前度:此处用刘禹锡诗“前度刘郎今又来”句意。
断烟禁夜:炊烟断绝,夜禁森严。指临安城现状的凄凉。
宣和:宋徽宗的年号。
缃帙:书卷。
流离:散失。
风鬟三五:风鬟,头发散乱。三五,十五元宵节。
鄜州:杜甫诗《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此句言相思之情。
残釭:残灯,油灯。
社鼓:社日的鼓声。
【赏析】:
此词以临安昔日的盛况来反衬今日之凄凉。词的主题虽与李清照的《永遇乐》相同,同为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但却有其不同的时代特点。
篇2:刘辰翁:永遇乐
《永遇乐》
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
诵李易安《永遇乐》,
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
每闻此词,
辄不自堪,
遂依其声,
又托之易安自喻,
虽辞情不及,
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
黛云远淡,
春事谁主?
禁苑娇寒,
湖堤倦暖,
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
华灯明昼,
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
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
临安南渡,
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离离,
风鬟三五,
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
~州今夜,
此苦又谁知否?
空相对残G无寐,
满村社鼓。
赏析:
按小序提示计算,本词作于瑞宗景炎三年(1278年),南宋都城临安在两年前被元军占领。故小序中说“悲苦过之”。开端由描绘圆月远云的春景,提出“谁是春光的主人”?暗寓江山易主之悲。“禁苑”、“湖堤”,写临安旧迹;“娇寒”、“倦暖”,言初春感受。“遽如许”,惊呼变化巨大,故地重经,春光如故,而山河全非。“香尘”、“华灯”,追忆往年元夕。“断烟禁夜”,承“遽如许”而补写沧桑巨变。往日面对临安繁华,尚懒得出游,而今满目荒冷,戒备森严,更无景可赏。下片先叙易安当年临安情事。南下临安芳景如故而人事已非,图书散失,元夕无心打扮。“江南无路”以下转笔写自己流亡生涯,无路可走,家人离散,空守孤灯,长夜难眠。写易安已言“最苦”,而“此苦”又复过之。翻进一层,忧恨良深。全词从静景开始,却结以喧闹之声,足见词人当时内心的烦乱痛苦。
篇3:永遇乐,永遇乐刘辰翁,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
永遇乐,永遇乐刘辰翁,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 -诗词大全
永遇乐作者:刘辰翁 朝代:南宋 体裁:词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事,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G无寐,满村社鼓。 【注释】 ①璧月:圆月。
②禁苑:皇帝的花园。
③前度遽如许:再次来到临安,局势竟发生了如此急遽的变化。
④断烟禁夜:饮烟断绝,城里还实行宵禁。宋时元宵节不禁夜。
⑤宣和:宋徽宗年号。
⑥缃帙:浅黄色的书套,代指书卷。【译文】圆璧般的明月在初晴的天空高悬,青云向远处越飘越淡,谁来主宰春天的景观?宫廷园林里残留着早春的轻寒,西湖堤上天长日暖令人困倦,前度曾游,至今日重返竟发生如此的巨变。脂香弥漫的.尘埃将道路遮暗,华灯放彩照耀得夜幕如白昼一样明灿,情绪懒散总是不愿携手同去观看。谁料想今日元宵节竟断绝炊烟、禁止夜行,满城似风雨飘摇,愁云惨淡。
回想旧日繁华的宣和年间,直到南渡临安,那院校美景犹自依然。珍贵的书籍遗失流散,正月十五院校,风吹得馒头鬓发蓬乱,能抒写出情怀最苦的词篇?流落江南无路可返,就像杜甫咏叹着:”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有谁明白我对故园亲人的苦恋?空自与残灯相对不能入眠,知道满村的社鼓咚咚的响成一片。【赏析】此词抒发了作者眷念故国故都的情怀。写于宋德宗景炎三年,即帝m祥光元年。此时临安已沦陷,南宋政权也濒临灭亡,这首词是作者在旅途中写成。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起首用景语渲染气氛,并点明词中景物所处的时日,着重之处在于“春事谁主”这个主题。“璧月”,有“满月如璧”句(宋何偃《月赋》),月如玉璧之洁白、晶莹、圆满,以璧玉咏元宵之月,极为生动传神;月明则云淡,天青云色一体难分,故曰“黛云”,炼字亦考究。
这些都是元宵节时常见的景象,也是春夜里惹人爱怜的事物。但如今谁是这美好春天事物的主人呢?发此一问,字字千钧直截了当地楔入词的主题;紧接着“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从“禁苑”、“湖堤”二词看,可知写的是南宋都城临安;从“前度 ”(源出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典)一词看,可判断词人在故都沦亡后还重来过。“娇寒”、“倦暖”,词人主观感受的写照;似乎“禁苑”、“湖堤”在词人看来都只觉有娇弱、倦乏之感。“遽如许”三字,好像从词人心底喷涌而出,字字玑珠,表示了事态变化之速,词人每想到此便心情异常沉重,从字里行间可见词人自哀痛之情。
写到这里,词人突然宕开一笔,追忆起都城临安往昔的繁华:“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此处描绘出昔日上元之繁华,如今却总是懒于与友人携手同游。“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谁料今日上元,元军宵禁,想游也不可得。“风雨” 两字前加一“愁”字表明担心其夕有风雨,尚未即有风雨也;再加“似”字,则竟是本无风雨,而灯夕却冷落不堪,是由于人事所致。今非昔比,主题进一步得到深化。
接下去,又叙起李清照当年情事:“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写李清照南渡后,常忆起宣和年间的汴京旧事,每生物是人非,家国不在的感慨。她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倦于梳妆,即使是逢元宵节,也是“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只能以哀愁的小词 ,这是人间最苦之事。
刘辰翁时而写李清照,时而写自己,时而又叙起李清照当年。作者词中用清照身份、情事、心绪说明的正是他自己,“赋词最苦”,一语双绾,二人皆然。
词的结尾,刘辰翁又写到自己:“江南无路,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G无寐,满村社鼓。”当时,抗元战争仍在江南一带进行,词人家在庐陵,欲归不得。他怀念家中的亲人,不免要像杜甫身陷长安时那样低吟“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类诗句,以抒郁闷之情,但不知亲人们是否知道?词人无法入睡,只好对着残灯发愁,此时满村传来社祭的鼓声。元宵夜之社鼓,是农村于新春祈求丰年举行的常例仪式。感慨良多!
作者可以说是辛派词中的佼佼者。在这首词中作者融汇了种种复杂的感情,笔锋达间,情感真切,因此可以称之为宋词有力量的殿后之作。虽当时有人刘辰翁过分赞美,但总起来讲作者仍不失为一名宋词的佼佼者。
篇4:永遇乐,永遇乐刘辰翁,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
永遇乐,永遇乐刘辰翁,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 -诗词大全
永遇乐作者:刘辰翁 朝代:宋 体裁:词 灯舫华星,崖山碇口,官军围处。璧月辉圆,银花焰短,春事遽如许。麟洲清浅,鳌山流播,愁似汨罗夜雨。还知道,良辰美景,当时邺下仙侣。而今无奈,元正元夕,把似月朝十五。小庙看灯,团街转鼓,总是添恻楚。传柑袖冷,吹藜漏尽,又见岁来岁去。空犹记,弓弯一句,似虞兮语。
篇5:《永遇乐》
《永遇乐》
导标显示屏幕1. 了解宋词的有关格律知识,如词牌、调阕、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等,熟悉念奴娇和永遇乐两种词牌格律;
2. 学习理解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意境;
3. 正确理解两词中写景、用典与感情抒发的关系;
4. 背诵课文并熟记念奴娇和永遇乐两种词牌格式。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
首先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两词大意,然后结合课文注释反复诵读。苏轼词要注意“江山如画”的景物描绘和周瑜形象的人物刻划以及作者由景及人、由古及今的构思手法,进而领会作者即景抒怀、怀古伤己的功业无成的感慨;辛弃疾词要注意词中所用的五个典故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在此所所运用的借古讽今的手法,进而领会作者向往英雄业绩,表明壮志未已的爱国热忱。最后应注意苏词以诗为词意境开阔和辛词用典较多借古讽今的不同豪放派艺术风格。可先做完题库中的跟踪试题。
【思路结构】
《念奴娇・赤壁怀古》分上下阕。上阕着重写景,兼用了赋比兴的手法,突出了江山如画的景物特征,并引发了对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怀念;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这首词上下阕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结构图:
赤壁之景 赤壁英雄 仰慕周瑜 感叹自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上下阕。上阕怀念历史上曾经积极抗敌的英雄人物孙权、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屈辱求和,表现出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下阕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自己的爱国热忱。结构图 :
现时景物 昔时英雄 现时国运 现时处境
【疑难指津】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嫉妒的一面,且无“羽扇纶巾” 儒将风度。两部作品对同一人物的刻划各有其妙,且都已深入人心。不必追究谁更接近历史真实。但一定要理解,苏轼词中如此刻划周瑜、赞颂周瑜,意在怀古伤今,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永遇乐》的用典理解:因为词的篇幅有限,要在有限的字句里表现复杂丰富的思想内容,就非借助人人熟知易解的典故不可。词中用典要注意 不能太滥太生僻,运用得法妙处无穷。《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几乎句句用典典各有其妙。有的借赞扬古人业绩来暗讽当朝,有的借谴责古人来警告当朝,有的借感叹古人来表明自己怀才不遇而又壮志未已。
【语言揣摩】
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评析:用比喻的手法概括赤壁之地的景物特征,语言简洁精辟;亦用起兴的手法引出赤壁之地的英雄人物,既照应开头的“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运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词句)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评析:这一加为全词点睛之笔。用典通俗,但含义深刻。一方面是对当权者不重贤人志士而自甘昏庸糊涂的愤懑,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志存恢复中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
运用:还有谁去关心,廉颇老了,还能够吃饭工作吗?(翻译)
【名题讲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两题: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① (南宋)陈 亮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②。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③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关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注:①金宋时定为叔侄关系,章德茂受命出使向金世宗祝寿。②“北群空”指没有良马。③藁街:长安城内使臣居住区,汉将陈汤斩匈奴单于首级悬于藁街。
(1) 对这首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词牌是“水调歌头”;
B.“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警告金人不要错误地以为南宋没有
能征善战之长;
C.“于中应有一关半个耻臣戎”意思 是天下 之大,有个别向金人俯
首称臣并不奇怪;
D.“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意思 是金国的日子不长了,而大宋
正如日中天。
(2) 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通篇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胜利的信心,语句铿锵,立意高远,气势磅礴,与辛弃疾词风格相近。
B.这首词一面用自笑解嘲,一面又渲泄愤懑之情;同时告诫章德茂此行要坚定信念,讲究策略,折服金人。
C.词的下阕以虚笔写出对章德茂的勖勉之情,于本是可悲可叹的被动屈辱之中,表现出必胜的信心。
D本词不仅用典贴切,还综合运用了比喻、借代、反问等修辞方法,增加 了作品的容量和感染力。
讲析:第一题主要考词牌格律知识和词句的翻译理解。关于词牌的格式,中学阶段必须孰记卜算子、沁园春、水调歌头、念奴娇、永遇乐、雨霖铃、扬州慢、虞美人、满江红、忆江南、西江月等已学和常见的'几种词牌。本题A项正确。B项以良马 喻良才,理解正确。D项充满自信的豪情,亦正确。C项“耻臣戎”三字理解有误,意为“以臣服于戎为耻”,设题与此相反,故C项错 。第二题主要考该词语言风格和思想内容。A项重在考风格,本词属豪放派,分析正确。C项考下阕的思想内容,历数中原古代的明君和英雄,充满了民族自豪和浩然正气,分析正确。D项考语言的运用,“藁街”用典,“北群空”用 喻,“穹庐”用借代,“依旧只流东?”用 反问,均很有感染力。D项分析正确。B项“自笑”句理解不当。“自笑”此处意为自喜,喻指章似黄河之水流向不变忠节自守,颇感欣慰。可根据下文所表现出的乐观自信和对章德茂信任推知“自笑”绝非自嘲。注意整体阅读理解整体含义。
【风景剪辑】
剪辑1: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意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高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李泽厚《美的历程》)
剪辑2:
辛弃疾一生坎坷,少年时聚众二千参加耿京的起义军抗击金兵。失败后南归,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在政治上军事上都能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利国便民。朝庭当权者疑忌他,四十二岁遭谗落职达二十年之久,落职后长期没有得到任用,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极力主张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因而他的爱国词作情词慷慨,爱憎分明,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艺术感染力很强。
篇6:永遇乐。林下
千古往事谁曾忆,风抚杨。阔林荫下,大漠燕然勒碑石。
踌躇纠意满心头,看苍黄,乾坤荡。多少豪杰志难酬。空怀遗恨,二度花开正鼎。长风亭下,曹刘,煮酒青梅论英雄。
三亚市第四中学高三:林师伟
篇7:辛弃疾——《永遇乐》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永遇乐》
【内容】: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辞海》1989年版)
【注释】:
京口:今江苏镇江。
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吴国开国之君。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
草草:仓促。
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内蒙。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击队南宋“隆兴北伐。”
四十三年:自作者南归至作此词时,已四十三年。
扬州路:指淮南东路,治所在扬州。
可堪:岂堪。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字佛狸。
“廉颇”二句: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晚年奔魏,后赵王复思廉颇,派使者探望。使者受廉颇仇人贿,还报赵王曰:“廉将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不复召用。
【赏析】:
这是辛弃疾词的压卷之作,怀古伤今,苍凉悲壮。虽作用典颇多,但能关合时事,用得极为贴切。
篇8:辛弃疾——《永遇乐》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永遇乐》
【内容】
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
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鉴赏】: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由作诗转为填词,到了辛弃疾时,则更进一步以词代文,表情达意,这首《永遇乐》,就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茂嘉,辛弃疾的族弟,因他在家中排行第十二。稼轩词中有两首送别茂嘉之作,一首《虞美人》,作于茂嘉远谪广西之时。
这首《永遇乐》是送茂嘉赴调。根据宋代的有关规定,地方官吏任期届满,都要进京听候调遣,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另予调遣时,都会升官使用。所以这是一件喜事,是一次愉快的分别。因为这是送同族兄弟出去做官,稼轩颇有感触,便说起他们辛家门的“千载家谱”。“戏赋辛字”,从自己姓辛这一点大发感慨与议论,以妙趣横生的戏语出之,而又意味深长。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词的一开头就掮出家谱,说辛家门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烈日秋霜”,比喻风节刚直,如《新唐书·段秀实传赞》:“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词的开头三句“自报家门”,倒不是虚夸,而是有史为证的。辛氏是一个古老家族,传说夏启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后为辛氏。商有辛甲,一代名臣,屡谏纣王,直言无畏。
汉有辛庆忌,一代名将,威震匈奴。成帝时,朱云以丞相张禹巴结外戚,上书请诛之,帝怒,欲杀云,辛庆忌冒死相救。后庆忌子孙亦忠耿,不附王莽,被诛。
当然,写词不能像修家谱那样纪实,况且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史实,所以词人不多花笔墨,而是别出心裁地与族弟“细参辛字”来了:我们祖上从何年获得这个姓氏?又是怎样才得到这样的姓呢?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以博取一笑吧。于是咬文嚼字起来,仔细体会辛字的含义,有辛苦、辛酸、辛辣等多种内涵,他发表高论了:“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我们辛家门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而且总是与“辛酸、辛苦”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啊!三句话句句不离“辛”字:“艰辛”“悲辛”“辛酸”“辛苦”。写诗填词向以“同字相犯”为戒,而这里三句“辛”字四见。用得自然,增加了音调的视听效果,并使词情得到充分渲染。更妙的是,形式上是“细参辛字”,内容上又语意双关,含着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牢骚。不是么,上面谈到那位辛庆忌,“艰辛做就”不世的战功。可是,到了他的子孙,就尝到惨遭杀戮的“悲辛滋味”了。联系到稼轩本人,从“壮岁旌旗拥万夫”,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也是够“辛酸、辛苦”的了!
总而言之,我们辛家人的命运总离不开一个“辛”字,怎么会这样的呢?原来根子还在这个“辛”字上。辛者,辣也,这是辛字的本来含意,也是我们辛家人的传统性格啊!我们辛家人生成耿介正直的性格,做人行事,刚直泼辣,就如同我们的姓氏一样,火辣辣地不招人喜爱。“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这两句更就辛字“辛辣”这层含义加以发挥,借字说人。北宋曾布有《从驾》诗,押“辛”字韵,苏轼一和再和,有“最后数篇君莫厌,捣残椒桂有余辛”之句,稼轩信手拈来,用得很好。
下片接“向人辛辣”的话头继续抒发感慨。正因为我们这个姓,世间应有尽有的“芳甘浓美”的东西,都轮不到“吾家门户”了。眼看人家子弟腰间挂着一串串金光灿烂的金印,何等趾高气扬,我们哪儿比得上人家呢!正话反说,无限感慨,嬉笑戏语,隐含牢骚。比不上人家怎么办?争口气呗!于是话儿转到送茂嘉赴调的题目上来:“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谋取高官显爵、光宗耀祖之事,就交给你了。从今往后,你青云直上的时候,不必回想今天咱们兄弟之间的这场对床夜语;到了你年老力衰的时候,一定会记起今天我说的这些玩笑话的。“对床风雨”,语出韦应物诗:“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这两句诗颇为苏轼、苏辙兄弟所欣赏,十分向往风雨之夜、兄弟两人对床共语的境界,并为此相约早日退隐,后遂成为故事。
“靴纹绉面”,典出欧阳修《归田录》: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请托人情者不绝于门,他深为厌恶,却又只好强装笑脸,虚与应酬。曾对人说:“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茂嘉赴调,稼轩祝贺他高升,自是送别词中应有之意。而用“靴纹绉面”之事,于祝辞里却有讽劝。实际上是说,官场有官场的一套,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那种逢人陪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呢。到头来你也会后悔的。
全词就象在写兄弟二人在聊家常,气氛亲切、坦诚,语言风趣优美,从开头到结尾都在围绕姓氏谈天说地,把“辛”这一普通姓氏解说得淋漓尽致,寓化于谐,明显地表现出作者通过填词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的这一进步倾向,这对于传统的词作来说,有点格格不入。但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不失为值得肯定的尝试。
篇9:李清照 永遇乐
作者:李清照
落日熔金①,暮云合璧②,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③,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④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⑤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⑥。 铺翠冠儿⑦、捻金雪柳⑧,簇带⑨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篇10:李清照 永遇乐
李清照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作品中曾经写到过她早年生活中欢乐的一面,如《点绛唇》写她少女时代荡秋千为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她泛舟流连忘返,等等。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性格爽朗、感情奔放的女性。但是,曾几何时,夫死之悲,亡国之痛,接踵而至,使得她的心情起了巨大的变化,以至她“试灯无意思,踏雪莫心情”(《临江仙》)。“双溪春尚好”,她也不愿去泛舟;虽值元宵佳节,又值“融和天气”,她也无心去观灯。不仅如此,她还是个关心国家大事、力主抗金的爱国志士。而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偏居东南一隅,一味寻欢作乐。从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书关于临安过元宵节的描写,可以看出,“大率仿宣和盛际,愈加精妙”(《武林旧事》:“元夕”条)。林升的♀临安邸》一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出了南宋时期统治阶级荒淫逸乐的生活以及广大人民对之不满的情绪。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忧国伤时的女诗人,又安得而不愤懑、不忧心忡仲呢。因此,那些“酒朋诗侣”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被她婉言谢绝了;而她躲到帘儿底下听到的仍然是游人的笑语。这里,在平淡的词句后面,既有用当年汴京繁华来反衬的今昔盛衰之感,又有用当前游人笑语来对比的人我苦乐之别,而在这种反衬对比之中,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赋予了这首词以深刻的社会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
2.李清照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3.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4.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审美赏析
5.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赏析
6.李清照《永遇乐》赏析
7.李清照《永遇乐》宋词赏析
8.李清照永遇乐赏析
9.李清照《永遇乐》的艺术思想
10.解读李清照《永遇乐》
篇11:李清照 永遇乐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
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④:次第:接着,转眼。
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节。
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簇带:妆扮之意。
篇12:苏轼:永遇乐
《永遇乐》
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
清景无限。曲港跳鱼,
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铿然一叶,
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
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
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
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
为余浩叹。
注释:
1、彭城:今江苏徐州。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郑┪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
2、如:击鼓声。
3、铿然:清越的音响。
4、梦云:夜梦神女朝云。云,喻盼盼。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惊断:惊醒。
5、心眼:心愿。
6、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徐州知州时建造。
翻译:
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秋天的夜景清幽无限。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看见。三更鼓声,声声响彻夜空,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把我的梦惊断。夜色茫茫,再也见不到黄昏时的景色,醒来后我把小园处处寻遍。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早已疲倦,看那山中的归路,对着故乡家园苦苦地思念。看如今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盼盼已经不在,楼中的画堂里空留着那呢喃双燕。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后世有人,面对着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长叹。
赏析:
本篇于元丰元年作于徐州。上片先写燕子楼小园夜景。明月皎洁如霜,好风凉爽如水,清澄澄夜景美无限。环曲的港湾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天地寂寞无人见。接着写梦觉。三更鼓响砰然,飘零一叶铿然,以声响衬夜之寂静,且抖出一“惊”字,形容梦醒恍惚之状。“夜茫茫”三句,反接开端夜景,夜色茫茫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后走遍小园心怅然。上片写梦后所感,融入一己身世情。客游天涯已感到厌倦,欲寻山林路径找个归宿,费尽心思也望不见故园。一发乡国之思。古往今来如梦幻,何人曾梦中醒来,只因有旧欢新怨缠绵不断。一发今昔之慨,他年后人面对着黄楼的清夜景观,也会像“我”面对着燕子楼感慨怅然,发出人事变迁的浩然长叹,由今日凭吊昔人,设想后人凭吊自己,感悟人生,喟叹古今。
【永遇乐,永遇乐刘辰翁,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相关文章:
3.李清照《永遇乐》
6.永遇乐翻译及赏析
10.永遇乐落日熔金诗词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