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内容讲解
“来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内容讲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内容讲解,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内容讲解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内容讲解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内容讲解
诗作者苏轼以为“文如其人”,那么此诗能成为吟咏西湖诗篇中的绝唱,与苏轼的创作风格,与他同西湖的情感密不可分,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诗句的字里行间,去理解,去发现。
一、走近苏轼
1、苏轼的文化情结
当我们登高远望,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字自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诗现存约两千七百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苏轼身上,有李白旷逸超凡的神仙气,有杜甫执著坚守的忠义气,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风度,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情怀,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诗独具四大特点:⑴ 叙事说理理趣相谐;⑵ 现实浪漫珠联璧合;⑶ 豪放婉约信手拈来;⑷ 诗画一体自成一家。他推崇天工自然之美,并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境界。
不知何故,苏诗用韵,总比别人自然,并且他的用韵,经仔细看来,含义更深。“东坡之以大家称,不无故也。”
2、苏轼的杭州情节
杭州,在当年一如今日,是一个美妙难言的都市,苏轼曾两次在杭州做官。第一次是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元祐四年(1089),任知州。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更是自称“杭人”,初来杭州便写出下面的诗句: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常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杭州像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西湖的胜景美名,与苏轼分不开。任知州期间,为解决西湖淤塞的问题,他主持了疏浚整治工程,以淤泥水草筑堤,堤旁遍种花木;一到春季,桃红柳绿,莺飞草长,晓雾景韵尤其动人。这条堤后来就被称为苏堤,又叫苏公堤。“苏堤春晓”亦被誉为西湖十景之首。
苏轼写下了许多有关杭州和西湖的诗篇,不只是杭州的山林湖海之美,也非只是由于杭州繁华的街道,闳壮的庙宇,也是他和杭州人的感情融洽,由于他一生最快乐的日子是在杭州度过的。杭州的美丽赋予他灵感,杭州温柔的魅力浸润他的心神。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及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
二、走进文本
1、诗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押上平四支韵,二四句入韵。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一句,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这里变通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了,这叫“拗救”。即因本应用仄声的第六字用了平声,故把本应用平声的第五字改用成仄声。也可以看做按通常为“二二二一”的节奏变通为“二二一二”的节奏。即像音乐里的切分音一样,把第三个节奏点前移,节奏变通为“欲把/西湖/比/西子”。整句节奏点的平仄规律仍为“仄平仄仄”。
2、诗题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诗言物,酒载情。历史上,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诗人文士很多,苏轼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是突出的一个。苏轼的许多名篇,都是酒后之作。诗人对景而饮,秀色可饮,景增酒趣,酒扬诗魂。
3、诗句
⑴ 意象。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很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足见功力。
⑵ 结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写所见的实景,是一副绝妙好联,以其结构匀称、韵律和谐、凝炼简约将一水一山,一近一远,一高一低,一晴一雨款款道来,在韵律美中真切表现了西湖晴日下的明艳和雨雾中的秀媚。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更奇峰突起,诗人通过奇妙的联想,把西湖比喻为古代的美人西施。以西施的浓妆比西湖晴景,以淡妆比雨景,既同前两句的实写紧密呼应,使全篇浑然一体;又传神地画出了西湖美的风姿,意态和灵魂。与前两句的对仗整齐相比,后两句自然天成,诵读时也张弛有度,增强了表现力。
4、炼字
篇2:《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及内容讲解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及内容讲解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雨天时,远处的山色在雨幕中空空蒙蒙一片,就像清洗了一遍,山色一片翠绿,空气十分清新让人们感到格外舒服。
美丽的西湖就像古代美丽西施一样,永远向人们展示着她的美丽、动人。无论浓妆的,还是淡沫的,这样阳光,这雨雾都很适合西湖。难怪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就像仙景一样美,是没有一样宝物能比得的!
内容讲解
诗作者苏轼以为“文如其人”,那么此诗能成为吟咏西湖诗篇中的绝唱,与苏轼的创作风格,与他同西湖的`情感密不可分,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诗句的字里行间,去理解,去发现。
一、走近苏轼
1、苏轼的文化情结
当我们登高远望,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字自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诗现存约两千七百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苏轼身上,有李白旷逸超凡的神仙气,有杜甫执著坚守的忠义气,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风度,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情怀,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诗独具四大特点:⑴ 叙事说理理趣相谐;⑵ 现实浪漫珠联璧合;⑶ 豪放婉约信手拈来;⑷ 诗画一体自成一家。他推崇天工自然之美,并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境界。
不知何故,苏诗用韵,总比别人自然,并且他的用韵,经仔细看来,含义更深。“东坡之以大家称,不无故也。”
2、苏轼的杭州情节
杭州,在当年一如今日,是一个美妙难言的都市,苏轼曾两次在杭州做官。第一次是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元祐四年(1089),任知州。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更是自称“杭人”,初来杭州便写出下面的诗句: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常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杭州像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西湖的胜景美名,与苏轼分不开。任知州期间,为解决西湖淤塞的问题,他主持了疏浚整治工程,以淤泥水草筑堤,堤旁遍种花木;一到春季,桃红柳绿,莺飞草长,晓雾景韵尤其动人。这条堤后来就被称为苏堤,又叫苏公堤。“苏堤春晓”亦被誉为西湖十景之首。
苏轼写下了许多有关杭州和西湖的诗篇,不只是杭州的山林湖海之美,也非只是由于杭州繁华的街道,闳壮的庙宇,也是他和杭州人的感情融洽,由于他一生最快乐的日子是在杭州度过的。杭州的美丽赋予他灵感,杭州温柔的魅力浸润他的心神。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及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
二、走进文本
1、诗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押上平四支韵,二四句入韵。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一句,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这里变通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了,这叫“拗救”。即因本应用仄声的第六字用了平声,故把本应用平声的第五字改用成仄声。也可以看做按通常为“二二二一”的节奏变通为“二二一二”的节奏。即像音乐里的切分音一样,把第三个节奏点前移,节奏变通为“欲把/西湖/比/西子”。整句节奏点的平仄规律仍为“仄平仄仄”。
2、诗题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诗言物,酒载情。历史上,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诗人文士很多,苏轼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是突出的一个。苏轼的许多名篇,都是酒后之作。诗人对景而饮,秀色可饮,景增酒趣,酒扬诗魂。
3、诗句
⑴ 意象。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很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足见功力。
⑵ 结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写所见的实景,是一副绝妙好联,以其结构匀称、韵律和谐、凝炼简约将一水一山,一近一远,一高一低,一晴一雨款款道来,在韵律美中真切表现了西湖晴日下的明艳和雨雾中的秀媚。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更奇峰突起,诗人通过奇妙的联想,把西湖比喻为古代的美人西施。以西施的浓妆比西湖晴景,以淡妆比雨景,既同前两句的实写紧密呼应,使全篇浑然一体;又传神地画出了西湖美的风姿,意态和灵魂。与前两句的对仗整齐相比,后两句自然天成,诵读时也张弛有度,增强了表现力。
4、炼字
⑴ “潋滟”形容波光荡漾的样子;“空蒙”形容烟雨迷蒙的样子。这两个词在古代汉语当中都是属于连绵词当中的叠韵词,两个词的韵是一样的,这种叠韵词不可以拆开来理解。往往用在诗歌里面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声音上面的美感。
⑵ “西子”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思想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诱人的西湖美景。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
篇3: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苏轼〔宋代〕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篇4: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朝代:宋辽金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空蒙 一作: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一
西湖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半明半暗,隐隐约约,雨中的西湖也显得非常奇妙。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怎样装扮都那么美丽。
译文二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篇5: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
作品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⑴
苏轼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⑵,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⑶。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⑷,山色空濛雨亦奇⑸。
欲把西湖比西子⑹,淡妆浓抹总相宜⑺。
作品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
⑸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作品译文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作品鉴赏
其一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其二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篇6:《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
【宋】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饮湖上:在湖中饮酒。湖,即西湖。
水光潋滟: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
方:正。
山色空濛:指在细雨中山色空灵迷蒙。
西子:指古代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淡雅的装扮或者浓艳的装扮。
相宜:合适。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然后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然后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然后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篇7: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
(宋)苏轼
(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⑸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篇8: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讲解
宋代 ·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翻译
晴天,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光粼粼,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若有若无,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奇妙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都是那么的适宜,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篇9: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讲解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刚好从一场小病中康复,在湖上共饮美酒、共赏美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是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到熙宁七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到1074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中最愉悦的回忆之一了。
熙宁六年,也就是公元1073年的初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苏轼刚好从一场小病中康复,苏轼的好朋友杭州知州陈襄就盛情邀请苏轼一同前往城外去踏青散心。恰好有人送来了上好的官酒,苏轼就提出不如前往西湖吧。两人就在湖上共饮美酒、共赏美景。刚开始的时候天气还是非常晴朗的。景色宜人,但没过多久就突然下起雨来了,若换了别人也许就会扫兴而归,苏轼却不同,雨中的西湖同样让他赞赏不已,于是便有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两首诗歌。我们在这里赏读的就是广为流传的第二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潋滟和空蒙描绘出了水光和山色的流动变幻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对晴雨两种不同风光的描写。“潋滟”是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而“空蒙”则是形容细雨迷蒙的样子,西湖是三面环山的,一水绕城。面对西湖美景,苏轼没有展开穷形尽相的描摹,而是选取了水与山这两个最为平常、但同时又是最为经典的代表。而在写水与写山的`时候,苏轼又侧重在水光和山色上。光与色是流动的,是不可琢磨的,是变幻迷离的,他们比实体更不容易描摹。潋滟和空蒙两个绝妙的形容词,恰好描绘出了水光和山色的流动变幻,不但给人带来整体的印象,并且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以人喻物,这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比喻方式
西湖就好比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那样,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善用比喻是苏轼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比喻的精彩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几个层次来加以体会。首先,我们来看比喻本身,它是以人喻物,这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比喻方式,古人在打比方的时候,往往是以物来喻人的,而苏轼这两句诗却不同,是以人来比喻物,把西湖比作西施——也就是西子,这确实是比较新奇的一种联想方式。
其次,我们再来看这个比喻的效果,由于是用人来比喻物的,所以在艺术效果上也带来了独特之处。人们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方式,目的是使所描写的对象变得更加形象可感。“欲把西湖比西子”,却恰好相反,它是把实体的事物比喻成一个较为抽象的对象,也就是西施。为何说西施是较为抽象的对象,因为我们虽然知道西施是个美人,然而西施究竟长成什么样,没有人知道。她的美丽是存在于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的想象和叙述之中的,其实并非是一个具体形象的人,苏轼的这个比喻是非常大胆、也是非常聪明的。
这个比喻的巧妙还不止于此,我们还可以再往深一个层次看,关于西施,我们都知道一个东施效颦的故事。苏轼的比喻其实就化用了这个典故,既然常态、病态都是美的,那么无论淡妆还是浓妆自然都是恰到好处的。这一点不正是吻合了西湖晴雨皆宜的特点吗?通过这几个层次的解读,我们现在对这个比喻应该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内容讲解】相关文章:
10.饮湖上初晴后雨注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