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今大道既隐原文及翻译

今大道既隐原文及翻译

2022-05-28 06:08:0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好运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今大道既隐原文及翻译,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今大道既隐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今大道既隐原文及翻译

篇1:今大道既隐原文及翻译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大道既隐译文

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准则,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大道既隐选自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

大道既隐注解

1、既:已经。

2、大人世及:大人,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

3、睦:使……和睦。

4、纪:纲纪,准则。

5、知:通“智”。

6、著:明,说明,彰显。以著其义:揭露。

7、势:权势。

8、常:常规

9、执:职位。

10、谓:叫作。

篇2:今大道既隐阅读答案

今大道既隐阅读答案

今大道既隐阅读答案【原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 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 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 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zhù )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 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参考译文】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 己的子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天子诸侯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 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 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邻里(来建立 户籍) ,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 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 他们以礼来作为衡量行为得失的准则, 这包括以礼表扬人民的正 确行为,以礼考查人民是否诚实,以礼指出人民的过失,以礼来树立仁爱的典范,以礼来教 育人民谦让,以礼来昭示人民行为有常规。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百 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作小康(小小的安定) 。

【特注】禹的儿子启,依靠家族的威望与暴力世袭了王位,从此“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也 就是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什么叫作“天下为公”?在“小康之治”的社会里,政治制度有哪些地方与“天下为公”的精 神背道而驰?

(1) “天下为公”是指天下公有,人们不分彼此,没有私心,统治者把权位传给贤能的人 而不是传给子孙。 (2)在“小康之治”的社会里,统治者把权位传给儿子或兄弟,世代相传,这与“天下为公” 的精神背道而驰。

2、大同世界中理想的伦理观念是怎样的?小康社会中的伦理观念又如何?

(1)大同世界中理想的伦理观念:人们不但孝敬自己的双亲,不但爱护自己的子女,也 爱护别人的双亲和子女。 (2)小康社会中的伦理观念:人们只是孝敬自己的双亲,只爱护自己的子女。

3、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的经济、民生等有哪些不同特点?

(1)在大同世界中:人们爱惜物资,但不会把物资据为己有;他们恐怕没有出力的机会, 但出力也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服务于人;老年人安享天年,壮年人能发展所长,小孩健康 成长,鳏、寡、孤、独、残疾者得到照顾,男子有工作,女子有归宿。 (2)在小康社会中:人们把物资据为己有,只是为自己出力;以礼(各种规范)来维系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设立制度和组织,起用勇敢和有智慧的人,奖赏为自己出 力的人。

4、为什么大同世界能做到“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而小康社会却“谋用是作,而兵 由此起”?

在大同世界里,人们没有私心,互爱互助,财物不分彼此,乐于为社会出力,加上社会 福利完善,所以阴谋诡计不会萌生,偷窃造反的事也不会发生;而在小康世界里,人我分得很清楚,人们只爱护自己的家人,为自己出力,社会要靠礼(各种规范)来维系,于是计谋 便有了作用,而战争也因此发生。

5、用自己的文字,简介“大同之治”与“小康之治”的社会。

(1) “大同之治”的社会:天下公有,政治领袖由选举产生,人们互相爱护,工作机会充 足,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人人为社会出力,安分守己,治安良好。 (2)“小康之治”的社会:天下是一家一姓私有,政治上的权位由父子兄弟相传,人们只 爱护自己的父母和儿女,大家只为自己出力,谋取私利;因此,统治者要运用计谋,互相讨 伐。人们期望有贤君执政,以礼来维系社会秩序,以得一时的安定。

6、孔子说“大同之治”与 “小康之治”在什么时候出现过,又分别靠什么来成就治世?

(1) “大同之治”在尧舜时代出现过,当时的统治者以天下为公,贤能的人得到任用,人 们讲求信用并和睦共处,所以能成就“大同之治”。 (2)“小康之治”在夏商周三代的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时出现过,当时的统治者 以天下为家,但能以礼义为纲纪,所以能成就“小康之治”。

7、在今天的社会,有哪些福利制度的精神与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接近?

比如:在今天的香港社会,政府为市民提供了不少社会福利,包括老人服务、家庭福利 服务、幼儿服务、青少年服务和弱能人士康复服务,以及多种社会保障,例如高龄津贴、伤 残津贴等,这与大同社会的精神颇为接近。

8、本文属记叙文还是说明文? 何以见得?

本文的内容主要是说明“大同”和“小康”两种社会状况,所以本文属说明文。

9、作者通过哪几方面的比较来说明大同与小康两种社会的区别?文中运用比较说明的写作 方法有什么好处?

(1)作者通过对政治制度的本质、政治领袖的产生、伦理观念、社会环境、社会经济、 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比较,说明大同与小康两种社会的区别。 (2)文中运用比较说明的写作方法,使大同与小康两种社会的分别清楚地显现出来,从 而使两者的高下立判,达到宣扬理想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目的。

【感悟、借用】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儒家对古代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社会加以美化,说那时“天下为公”, 没有私有财产,没有盗贼,没有欺诈……是谓大同。儒家还设想比“大同”社会的理想较低一 级的一种社会叫做“小康”。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同说”也曾为一些人借用,在宣传或推行社 会改革时,把他们的理想社会名之为“大同”。中国共产党人,有时也借用“大同”一词,指的 是共产主义,说起“小康”(“建设小康社会”) ,则赋予了新的内容。

篇3:今大道既隐阅读答案

原文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①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②,以正君臣,以 笃父之,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③,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④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⑤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准则,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不这样做的,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篇4:今大道既隐阅读答案

阅读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纲纪,准则);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通“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明)其义,以考其信,著(明,揭露)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职位)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小题1】注音。笃禹()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今大道既隐()

(2)以睦兄弟()

(3)是谓小康()

【小题3】选择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译:每个人像敬重自己的父母一样敬重其他老人,像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抚育其他的孩子。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译:所以奸诈之心发生,战争也因此而引发。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译:(用礼)来著明民众应做的事,(用礼)来考查民众做事是否正确。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

译:如有不以礼为准则的人,在位者要将其黜退、罢免。

答案

【小题1】dǔ;yǔ

【小题1】(1)已经(2)使……和睦(3)叫做

【小题1】A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字音,在平时应积累牢记。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词义,用学过的代到句中通顺即可。

【小题1】A正确翻译应是: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

篇5:今大道既隐阅读答案

【原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zhù)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参考译文】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天子诸侯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邻里(来建立户籍),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以礼来作为衡量行为得失的准则,这包括以礼表扬人民的正确行为,以礼考查人民是否诚实,以礼指出人民的过失,以礼来树立仁爱的典范,以礼来教育人民谦让,以礼来昭示人民行为有常规。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作小康(小小的安定)。

【特注】禹的儿子启,依靠家族的威望与暴力世袭了王位,从此“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也就是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什么叫作“天下为公”?在“小康之治”的社会里,政治制度有哪些地方与“天下为公”的精神背道而驰?

(1) “天下为公”是指天下公有,人们不分彼此,没有私心,统治者把权位传给贤能的人而不是传给子孙。

(2)在“小康之治”的社会里,统治者把权位传给儿子或兄弟,世代相传,这与“天下为公”的精神背道而驰。

2、大同世界中理想的伦理观念是怎样的?小康社会中的伦理观念又如何?

(1)大同世界中理想的伦理观念:人们不但孝敬自己的双亲,不但爱护自己的子女,也爱护别人的双亲和子女。

(2)小康社会中的伦理观念:人们只是孝敬自己的双亲,只爱护自己的子女。

3、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的经济、民生等有哪些不同特点?

(1)在大同世界中:人们爱惜物资,但不会把物资据为己有;他们恐怕没有出力的机会,但出力也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服务于人;老年人安享天年,壮年人能发展所长,小孩健康成长,鳏、寡、孤、独、残疾者得到照顾,男子有工作,女子有归宿。

(2)在小康社会中:人们把物资据为己有,只是为自己出力;以礼(各种规范)来维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设立制度和组织,起用勇敢和有智慧的人,奖赏为自己出力的人。

4、为什么大同世界能做到“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而小康社会却“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在大同世界里,人们没有私心,互爱互助,财物不分彼此,乐于为社会出力,加上社会福利完善,所以阴谋诡计不会萌生,偷窃造反的事也不会发生;而在小康世界里,人我分得

篇6:察今原文及翻译

察今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捐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感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今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职法它的。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篇7: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学习总结一:

《大道之行也》

——节选自《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必须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必须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学习总结二:

大道之行也

原文

大道之行也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为:是,表决定。

4。〔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5。〔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6。〔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7。子:以。。。。。。。为子

8。〔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9。〔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10。〔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1。〔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必须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1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必须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13。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因此”“这样一来”。

14。〔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5。独:单独。

16。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17。养:供养。

18。是:这。

19。终:终老,终其天年。。

20。〔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1。故:因此。

22。〔外户〕泛指大门。

23。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

24。〔闭〕用门闩插门。

25。谓:叫做。

26。〔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注:

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能够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能够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

二、有些词语在必须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必须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必须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相关选摘:

《大道之行也》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十分多的春秋时期,迫切期望有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这一感情的吧?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构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但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篇8:《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篇9:《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今大道既隐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2.《智囊明智部罗隐》原文及翻译

3.《贤士隐居者》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4.大道之行也翻译

5.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6.《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

7.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8.智子疑邻原文及翻译

9.寒食原文及翻译

10.观沧海翻译及原文

下载word文档
《今大道既隐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