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ag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朱自清经典散文:航船中的文明
朱自清经典散文:航船中的文明
航船中的文明
第一次乘夜航船,从绍兴府桥到西兴渡口。
绍兴到西兴本有汽油船。我因急于来杭,又因年来逐逐于火车轮船之中,也想回到航船里,领略先代生活的异样的趣味;所以不顾亲戚们的坚留和劝说(他们说航船里是很苦的),毅然决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下了船。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其间,左右顾而乐之,真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
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两个军弁是例外。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个数儿,--因为我曾读过几年书,又忝为大夫之后--但也是例外之例外!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这不消说得,都到了轮船里去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千虑不免一失,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满身洋油气的小顽意儿骗得定定的,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于是航船虽然照常行驶,而光彩已减少许多!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事;而国粹将亡的呼声,似也不是徒然的了。呜呼,是谁之咎欤?
既然来到这精神文明的航船里,正可将船里的精神文明考察一番,才不虚此一行。但从那里下手呢?这可有些为难,踌躇之间,恰好来了一个女人。--我说来了,仿佛亲眼看见,而孰知不然;我知道她来了,是在听见她尖锐的语音的时候。至于她的面貌,我至今还没有看见呢。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第三要怪--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女人坐在前面,男人坐在后面;那女人离我至少有两丈远,所以便不可见其脸了。且慢,这样左怪右怪,其词若有憾焉,你们或者猜想那女人怎样美呢。而孰知又大大的不然!我也曾约略的看来,都是乡下的黄面婆而已。至于尖锐的语音,那是少年的妇女所常有的,倒也不足为奇。然而这一次,那来了的女人的尖锐的语音竟致劳动区区的执笔者,却又另有缘故。在那语音里,表示出对于航船里精神文明的抗议;她说,男人女人都是人!她要坐到后面来,(因前面太挤,实无他故,合并声明,)而航船里的规矩是不许的。船家拦住她,她仗着她不是姑娘了,便老了脸皮,大着胆子,慢慢的说了那句话。她随即坐在原处,而批评家的议论繁然了。一个船家在船沿上走着,随便的说,男人女人都是人,是的,不错。做秤钩的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这一段批评大约十分巧妙,说出诸位批评家所要说的,于是众喙都息,这便成了定论。至于那女人,事实上早已坐下了;孤掌难鸣,或者她饱饫了诸位批评家的宏论,也不要鸣了罢。是非之心,虽然人皆有之,而撑船经商者流,对于名教之大防,竟能剖辨得这样详明,也着实亏他们了。中国毕竟是礼义之邦,文明之古国呀!--
我悔不该乱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
祸不单行,凑巧又来了一个女人。她是带着男人来的。——呀,带着男人!正是;所以才祸不单行呀!——说得满口好绍兴的杭州话,在黑暗里隐隐露着一张白脸;带着五六分城市气。船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刺刺的分开;男人不好意思做声,女的却抢着说,我们是一堆生①的!太亲热的字眼,竟在规规矩矩的航船里说了!于是船家命令的嚷道:我们有我们的规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大家都微笑了。有的沉吟的说:一堆生的?有的惊奇的说:一堆生的!有的嘲讽的说:哼,一堆生的!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妇者,服也,这原是她的本行呀。只看她毫不置辩,毫不懊恼,还是若无其事的和人攀谈,便知她确乎是服也了。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屈一指。呜呼,可以风矣!
①原注:一块儿也。
在黑暗里征服了两个女人,这正是我们的光荣;而航船中的精神文明,也粲然可见了——于是乎书。
1924年5月3日。
拓展:
朱自清散文集好词好句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2、洗手的时分,日子从水盆里过来;吃饭的时分,日子从饭碗里过来;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来。
3、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响,也没有影子。
4、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抽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共同,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5、那电灯 下的人物,只觉像蚂蚁一般,更不去萦念。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黑暗重复落在 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6、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分;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分。但是,聪明的,你通知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7、他的从容,他的沉默,他的独断独行,他的一去不回头,都是力的表现,都是强者适者的表现。决不婆婆妈妈的,决不粘粘搭搭的,一针见血,一刀两断,这正是白种人之所以为白种人。我真是一个矛盾的人。无论如何,我们最要紧的还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谁也是上帝之骄子;这和昔日的王侯将相一样,是没有种的!
8、过来的日子如轻烟,被和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9、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10、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1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2、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
13、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14、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15、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了卸,,真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亲奔丧回家。
16、我向来总觉得孩子应该是世界的,不应该是一种,一国,一乡,一家的。我因此不能容忍中国的孩子叫西洋人为?洋鬼子?。但这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竟已被揿入人种与国家的两种定型里了。他已懂得凭着人种的优势和国家的强力,伸着脸袭击我了。这一次袭击实是许多次袭击的小影,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他之来上海,或无多日,或已长久,耳濡目染,他的父亲,亲长,先生,父执,乃至同国,同种,都以骄傲践踏对付中国人;而他的读物也推波助澜,将中国编排得一无是处,以长他自己的威风。
17、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18、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抽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共同,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光阴的流逝。
篇2: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欣赏
朱自清的散文以描写景致著称,这是其散文中最优美的部分。朱自清正以其实践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但记叙性较强的散文,也表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
《航船中的文明》是一篇记叙散文。作者在不到两千字的行文中,辛辣地讽刺了所谓“国粹”和所谓“精神文明”。
文章一开头,就向读者交代了,作者“因急于来杭”只好乘“很苦的`”“精神文明”之夜航船,航船上除了曾读过几年书的“我”以外,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尽管那些“士大夫虽也搴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抵挡不住那“物质文明”的引诱,竟“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全跑到“满身洋油气”的汽油船上去了。那些高唱“昌明国粹”的人都跑到哪儿了?作者为了证明在这“礼义之邦,文明之古国”,“国粹将亡”的事实,抓住了航船上所发生的两件戏剧性的场面,抨击了在这“礼义之邦,文明之古国”竟会有“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
作者因为乘的是“夜航船”,所以暮色袭人,加上“我”的近视,没看清那船上“来了”的女人的面貌。这样,作者就可以省去对那女人的外貌描写,而笔墨集中在她的“尖锐的语言”上。那女人带有“少年的妇女所常有的”尖锐的语音,那“尖锐的语音竟致劳动区区的执笔者”,那“尖锐的语音”也将“竟致劳动区区”的读者了。那“尖锐的语音”有力地向“航船里精神文明”提出抗议,也向那“文明之古国”里存在的野蛮礼教抗议。
航船上又来了一个“不识相”的女人。“她是带着男人来的,——呀,带着男人!”正是“祸不单行”。竟在这“规规矩矩”的航船上,会发生这种不“规矩”的事!这高叫“一堆生”的女人,在“四面楚歌”般的嘲讽声里,“只得服从”了。
中国人有幸徘徊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航船间,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幸福”,因为那里有“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这就“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了。“在黑暗里征服了两个女人,这正是我们的光荣”。作者以平静的语调“称赞”了航船的“精神文明”,实际上是对“卫”旧礼教之“道”者的莫大的讽刺!
《航船中的文明》,不像《荷塘月色》那么秀美,也不像《背影》那么沉重,此文写得活泼,幽默,作者运用“漫画”式的语言达到了尖锐的讽刺的效果。
篇3: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散文
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散文
第一次乘夜航船,从绍兴府桥到西兴渡口。
绍兴到西兴本有汽油船。我因急于来杭,又因年来逐逐于火车轮船之中,也想回到航船里,领略先代生活的异样的趣味;所以不顾亲戚们的坚留和劝说(他们说航船里是很苦的),毅然决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下了船。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其间,左右顾而乐之,真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
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两个军弁是例外。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个数儿,--因为我曾读过几年书,又忝为大夫之后--但也是例外之例外!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这不消说得,都到了轮船里去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千虑不免一失,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满身洋油气的小顽意儿骗得定定的,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于是航船虽然照常行驶,而光彩已减少许多!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事;而国粹将亡的呼声,似也不是徒然的了。呜呼,是谁之咎欤?
既然来到这精神文明的航船里,正可将船里的精神文明考察一番,才不虚此一行。但从那里下手呢?这可有些为难,踌躇之间,恰好来了一个女人。--我说来了,仿佛亲眼看见,而孰知不然;我知道她来了,是在听见她尖锐的语音的时候。至于她的面貌,我至今还没有看见呢。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第三要怪--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女人坐在前面,男人坐在后面;那女人离我至少有两丈远,所以便不可见其脸了。且慢,这样左怪右怪,其词若有憾焉,你们或者猜想那女人怎样美呢。而孰知又大大的不然!我也曾约略的看来,都是乡下的黄面婆而已。至于尖锐的语音,那是少年的妇女所常有的,倒也不足为奇。然而这一次,那来了的女人的尖锐的语音竟致劳动区区的执笔者,却又另有缘故。在那语音里,表示出对于航船里精神文明的抗议;她说,男人女人都是人!她要坐到后面来,(因前面太挤,实无他故,合并声明,)而航船里的规矩是不许的。船家拦住她,她仗着她不是姑娘了,便老了脸皮,大着胆子,慢慢的说了那句话。她随即坐在原处,而批评家的议论繁然了。一个船家在船沿上走着,随便的说,男人女人都是人,是的,不错。做秤钩的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这一段批评大约十分巧妙,说出诸位批评家所要说的,于是众喙都息,这便成了定论。至于那女人,事实上早已坐下了;孤掌难鸣,或者她饱饫了诸位批评家的宏论,也不要鸣了罢。是非之心,虽然人皆有之,而撑船经商者流,对于名教之大防,竟能剖辨得这样详明,也着实亏他们了。中国毕竟是礼义之邦,文明之古国呀!--
我悔不该乱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
祸不单行,凑巧又来了一个女人。她是带着男人来的。--呀,带着男人!正是;所以才祸不单行呀!--说得满口好绍兴的杭州话,在黑暗里隐隐露着一张白脸;带着五六分城市气。船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刺刺的分开;男人不好意思做声,女的`却抢着说,我们是一堆生①的!太亲热的字眼,竟在规规矩矩的航船里说了!于是船家命令的嚷道:我们有我们的规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大家都微笑了。有的沉吟的说:一堆生的?有的惊奇的说:一堆生的!有的嘲讽的说:哼,一堆生的!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妇者,服也,这原是她的本行呀。只看她毫不置辩,毫不懊恼,还是若无其事的和人攀谈,便知她确乎是服也了。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屈一指。呜呼,可以风矣!
①原注:一块儿也。
在黑暗里征服了两个女人,这正是我们的光荣;而航船中的精神文明,也粲然可见了--于是乎书。
1924年5月3日。
篇4:朱自清散文《航船中的文明》鉴赏
第一次乘夜航船,从绍兴府桥到西兴渡口。
绍兴到西兴本有汽油船。我因急于来杭,又因年来逐逐于火车轮船之中,也想“回到”航船里,领略先代生活的异样的趣味;所以不顾亲戚们的坚留和劝说(他们说航船里是很苦的),毅然决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下了船。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其间,左右顾而乐之,真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
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两个军弁是例外。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个数儿,——因为我曾读过几年书,又忝为大夫之后——但也是例外之例外!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这不消说得,都到了轮船里去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千虑不免一失,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满身洋油气的小顽意儿骗得定定的,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于是航船虽然照常行驶,而光彩已减少许多!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事;而“国粹将亡”的呼声,似也不是徒然的了。呜呼,是谁之咎欤?
既然来到这“精神文明”的航船里,正可将船里的精神文明考察一番,才不虚此一行。但从那里下手呢?这可有些为难,踌躇之间,恰好来了一个女人。——我说“来了”,仿佛亲眼看见,而孰知不然;我知道她“来了”,是在听见她尖锐的语音的时候。至于她的面貌,我至今还没有看见呢。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第三要怪——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女人坐在前面,男人坐在后面;那女人离我至少有两丈远,所以便不可见其脸了。且慢,这样左怪右怪,“其词若有憾焉”,你们或者猜想那女人怎样美呢。而孰知又大大的不然!我也曾 “约略的”看来,都是乡下的黄面婆而已。至于尖锐的语音,那是少年的妇女所常有的,倒也不足为奇。然而这一次,那来了的女人的尖锐的语音竟致劳动区区的执笔者,却又另有缘故。在那语音里,表示出对于航船里精神文明的抗议;她说,“男人女人都是人!”她要坐到后面来,(因前面太挤,实无他故,合并声明,)而航船里的“规矩”是不许的'。船家拦住她,她仗着她不是姑娘了,便老了脸皮,大着胆子,慢慢的说了那句话。她随即坐在原处,而“批评家”的议论繁然了。一个船家在船沿上走着,随便的说,“男人女人都是人,是的,不错。做秤钩的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这一段批评大约十分巧妙,说出诸位“批评家”所要说的,于是众喙都息,这便成了定论。至于那女人,事实上早已坐下了;“孤掌难鸣”,或者她饱饫了诸位“批评家”的宏论,也不要鸣了罢。“是非之心”,虽然“人皆有之”,而撑船经商者流,对于名教之大防,竟能剖辨得这样“详明”,也着实亏他们了。中国毕竟是礼义之邦,文明之古国呀! ——我悔不该乱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
“祸不单行”,凑巧又来了一个女人。她是带着男人来的。——呀,带着男人!正是;所以才“祸不单行”呀!——说得满口好绍兴的杭州话,在黑暗里隐隐露着一张白脸;带着五六分城市气。
船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刺刺的分开;男人不好意思做声,女的却抢着说,“我们是‘一堆生’①的!”太亲热的字眼,竟在“规规矩矩的”航船里说了!于是船家命令的嚷道:“我们有我们的规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大家都微笑了。
有的沉吟的说:“一堆生的?”有的惊奇的说:“一‘堆’生的!”有的嘲讽的说:“哼,一堆生的!”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妇者,服也”,这原是她的本行呀。只看她毫不置辩,毫不懊恼,还是若无其事的和人攀谈,便知她确乎是“服也”了。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屈一指。呜呼,可以风矣!
在黑暗里征服了两个女人,这正是我们的光荣;而航船中的精神文明,也粲然可见了——于是乎书。
【拓展资料】:
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新文学初期继冰心之后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文作家,以他“美文”创作的实绩,打破了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他在古典文学的础石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尤其是他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散文作品,为白话美文提供了典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朱自清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篇5:《文明素养:朱自清随笔》介绍
朱自清那些讨论生活片段的文章有些像诗。
——诗人学者闻一多
朱自清先生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久领导我们自迩至远,自卑而以升高。
——作家学者杨振声
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到了写《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时候就不然了,全写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虽然有时候还带一点文言成分,但是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昧,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
——作家学者叶圣陶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一八九八——一九四八)中国现代散文家、学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九一六年入北京大学读书。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一九二五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一九三一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五国。一九三二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他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代表诗人,也是成就卓著的杰出散文家。他的一生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被誉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民主战士和爱国者。
篇6:《文明素养:朱自清随笔》介绍
莱因河(The Rhine)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中,穿过德国东部,流入北海,长约二千五百里。分上中下三部分。从马恩斯(Mayence,Mains)到哥龙(Gologne)算是“中莱因”;游莱因河的都走这一段儿。天然风景并不异乎寻常地好;古迹可异乎寻常地多。尤其是马恩斯与考勃伦兹(Goblenz)之间,两岸山上布满了旧时的堡垒,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有些已经残破,有些还完好无恙。这中间住过英雄,住过盗贼,或据险自豪,或纵横驰骤,也曾热闹过一番。现在却无精打采,任凭日晒风吹,一声儿不响。坐在轮船上两边看,那些古色古香各种各样的堡垒历历的从眼前过去;仿佛自己已经跳出了这个时代而在那些堡垒里过着无拘无束的日子。游这一段儿,火车却不如轮船:朝日不如残阳,晴天不如阴天,阴天不如月夜——月夜,再加上几点儿萤火,一闪一闪的在寻觅荒草里的幽灵似的。最好还得爬上山去,在堡垒内外徘徊徘徊。
这一带不但史迹多,传说也多。最凄艳的自然是脍炙人口的声闻岩头的仙女了。声闻岩在河东岸,高四百三十英尺,一大片暗淡的悬岩,嶙嶙峋峋的。
篇7:朱自清:话中有鬼
朱自清:话中有鬼
不管我们相信有鬼或无鬼,我们的话里免不了有鬼。我们话里不但有鬼,并且铸造了鬼的性格,描画了鬼的形态,赋予了鬼的才智。凭我们的话,鬼是有的,并且是活的。这个来历很多,也很古老,我们有的是鬼传说,鬼艺术,鬼文学。但是一句话,我们照自己的样子创出了鬼,正如宗教家的上帝照他自己的样子创出了人一般。鬼是人的化身,人的影子。我们讨厌这影子,有时可也喜欢这影子。正因为是自己的化身,才能说得活灵活现的,才会老挂在嘴边儿上。
“鬼”通常不是好词儿。说“这个鬼!”是在骂人,说“死鬼”也是的。还有“烟鬼”,“酒鬼”,“馋鬼”等,都不是好话。不过骂人有怒骂,也有笑骂;怒骂是恨,笑骂却是爱――俗语道,“打是疼,骂是爱”,就是明证。这种骂尽管骂的人装得牙痒痒的,挨骂的人却会觉得心痒痒的。女人喜欢骂人“鬼……”“死鬼!”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至于“刻薄鬼”,“啬刻鬼”,“小气鬼”等,虽然不大惹人爱似的,可是笑嘻嘻的骂着,也会给人一种热,光却不会有――鬼怎么会有光?光天化日之下怎么会有鬼呢?固然也有“白日见鬼”这句话,那跟“见鬼”,“活见鬼”一样,只是说你“与鬼为邻”,说你是个鬼。鬼没有阳气,所以没有光。所以只有“老鬼”,“小鬼”,没有“少鬼”,“壮鬼”,老年人跟小孩子阳气差点儿,凭他们的年纪就可以是鬼,青年人,中年人阳气正盛,不能是鬼。青年人,中年人也可以是鬼,但是别有是鬼之道,不关年纪。“阎王好见,小鬼难当”,那“小”的是地位,所以可怕可恨;若凭年纪,“老鬼”跟“小鬼”倒都是恨也成,爱也成。――若说“小鬼头”,那简直还亲亲儿的,热热儿的。又有人爱说“鬼东西”,那也还只是鬼,“鬼”就是“东西”,“东西”就是“鬼”。总而言之,鬼贪,鬼小,所以“有钱使得鬼推磨”;鬼是一股阴气,是黑暗的东西。人也贪,也小,也有黑暗处,鬼其实是代人受过的影子。所以我们只说“好人”,“坏人”,却只说“坏鬼”;恨也罢,爱也罢,从来没有人说“好鬼”。
“好鬼”不在话下,“美鬼”也不在话下,“丑鬼”倒常听见。说“鬼相”,说“像个鬼”,也都指鬼而言。不过丑的未必就不可爱,特别像一个女人说“你看我这副鬼相!”“你看我像个鬼!”她真会想教人讨厌她吗?“做鬼脸”也是鬼,可是往往惹人爱,引人笑。这些都是丑得有意思。“鬼头鬼脑”不但丑,并且丑得小气。“鬼胆”也是小的,“鬼心眼儿”也是小的。“鬼胎”不用说的怪胎,“怀着鬼胎”不用说得担惊害怕。还有,书上说,“冷如鬼手馨!”鬼手是冰凉的,尸体原是冰凉的。“鬼叫”,“鬼哭”都刺耳难听。――“鬼胆”和“鬼心眼儿”却有人爱,为的是怪可怜见的。从我们话里所见的鬼的身体,大概就是这一些。
再说“鬼鬼祟祟的”虽然和“鬼头鬼脑”差不多,可只描画那小气而不光明的态度,没有指出身体部分。这就跟着“出了鬼!”“其中有鬼!”固然,“鬼”,“诡”同音,但是究竟因“鬼”而“诡”,还是因“诡”而“鬼”,似乎是个兜不完的圈子。我们也说“出了花样”,“其中有花样”,“花样”正是“诡”,是“谲”;鬼是诡谲不过的,所以花样多的人,我们说他“鬼得很!”书上的“鬼蜮伎俩”,口头的“鬼计多端”,指的就是这一类人。这种人只惹人讨厌招人恨,谁爱上了他们才怪!这种人的话自然常是“鬼话”。不过“鬼话”未必都是这种人的话,有些居然娓娓可听,简直是“昵昵儿女语”,或者是“海外奇谈”。说是“鬼话”!尽管不信可是爱听的,有的是。寻常诳语也叫做“鬼话”,王尔德说得有理,诳原可以是很美的,只要撒得好。鬼并不老是那么精明,也有马虎的时候,说这种“无关心”的“鬼话”,就是他马虎的时候。写不好字叫做“鬼画符”,做不好活也叫做“鬼画符”,都是马马虎虎的,敷敷衍衍的。若连不相干的“鬼话”都不爱说,“符”也不爱“画”,那更是“懒鬼”。“懒鬼”还可以希望他不懒,最怕的是“鬼混”,“鬼混”就简直()没出息了。
从来没有听见过“笨鬼”,鬼大概总有点儿聪明,所谓“鬼聪明”。“鬼聪明”虽然只是不正经的小聪明,却也有了不起处。“什么鬼玩意儿!”尽管你瞧不上眼,他的可是一套玩意儿。你笑,你骂,你有时笑不得,哭不得,总之,你不免让“鬼玩意儿”耍一回。“鬼聪明”也有正经的,书上叫做“鬼才”。李贺是唯一的号为“鬼才”的诗人,他的诗浓丽和幽险,森森然有鬼气。更上一层的“鬼聪明”,书上叫做“鬼工”;“鬼工”险而奇,非人力所及。这词儿用来夸赞佳山水,大自然的创作,但似乎更多用来夸赞人们文学的和艺术的创作。还有“鬼斧神工”,自然奇妙,也是这一类颂辞。借了“神”的光,“鬼”才能到这“自然奇妙”的一步,不然只是“险而奇”罢了。可是借光也不大易,论书画的将“神品”列在第一,绝不列“鬼品”,“鬼”到底不能上品,真也怪可怜的。
1944年5月21日
篇8:新中国在望中朱自清散文
新中国在望中朱自清散文
抗战的中国在我们的手里,胜利的中国在我们的面前,新生的中国在我们的望中。
中国要从工业化中新生。我们要自己制造飞机,坦克车,军舰;我们要有自己的天,自己的地,自己的海。我们要有无数的“机器的奴隶”给我们工作;穿的,吃的,住的,代步的,都教它们做出来。我们用机器制造幸福,不靠神圣以及不可知的力量。
中国要从民主化中新生。贤明的领袖应该不坐在民众上头,而站在民众中间;他们和民众面对面,手挽手。他们拉着民众向前走,民众也推着他们向前走。民众叫出自己的声音,他们集中民众的力量。各级政府都建设在民众的'声音和力量上,为了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而努力。这是民治,民有,民享。
中国要从集纳化中新生。地广民众的中国要统一意志与集中力量,必得靠公众的喉舌,打通层层的壁垒。报纸将和柴米油盐并肩列为人们的“开门”几件事之一。这就是集结化。报纸要表现时代,批评时代,促进时代;它不但得在四万万人的手里,并且得在四万万人的心里。它会给你知识,给你故事,给你诗,教导你,安慰你,帮助你认识时代,建立自己,建立国家。
是的,在我们面前的是胜利的中国,在我们望中的是新生的中国。可是非得我们再接再厉的硬干,苦干,实干,新中国不会到我们手里!
篇9:朱自清日记中的陈寅恪
朱自清日记中的陈寅恪
朱自清是一位温和的知识分子,他在四十年代那一群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是一个能被许多人接受的,他在清华和西南联大做了许多年的中文系主任,是一个能办具体事的人,也愿意为人服务。
在政治上,他也不是完全向左靠,他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他在政治上,并不向我们后来说的那样。在一定意义上,他和陈寅恪是一样的,对政治有自己的看法,但更看重自己的学术。
我们过去较少注意他和陈寅恪的关系,现在《朱自清全集》出齐了,我们从他留下来的.日记中,能够看出他在西南联大和陈寅恪的来往比闻一多要多,那时朱自清对闻一多过于热衷政治是有看法的,他在日记中就说过,闻一多在政治方面花得时间和精力太多,那时朱自清和陈寅恪的来往,也许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们之间似乎有更多的相同之处。我把《朱自清日记》中有关和陈寅恪的来往抄在下面:
1932年11月4日:上午接陈寅恪先生来信,于课程有所签注。(9卷,171页,以下只注页码)
1933年2月25日:下午访陈寅恪家,与竹同。(201页)
1933年3月4日:晚公超宴客,座有寅恪。公超、寅恪各谈所藏西书善本,寅恪谓有《亚里斯多德(Aristotel)集释》一种,时价值二三千元。又变孔云卿先生每日读拉丁文籍。又变钱宾四《诸子系年》稿,谓做教本最佳,其中前人诸说皆经提要收入,而新见也多。最重要者说明《史记六国表》。但据《秦记》,不可信,《竹书纪年》系魏史,与秦之不通于上国者不同。诸子与纪年合,而《史记》年代多误。谓纵横之说,以为当较晚于《史记》所载,此一大发明。寅恪云更可以据楚文楚二主名及《过秦论》中秦孝公之事证之。又论哲学史,以为汉魏晋一段甚难。寅恪谈吐极佳,余第一次见其意兴好也。(202)
1933年3月21日:下午访孙铁仙喝茶,茶后访陈寅恪,寅恪畅论前日开会事,谓二叶及闻主张与主任相反,其逻辑推论(Logical Consequences)有二、1、主任教员学问易满足,2、主任教员与学生勾结。又谓彼颇疑二叶及闻有野心来耍手段(Play Politice)因举韩湘文毁公超之说及闻一多青岛事为证。韩谓清华外国语文系自公超来后颇多事,其说乃闻诸温特(Winter)温特似与公超善,不知何有此言。陈前日开会时间太长,神经又颇受刺激,故颇失常态。今日所言甚简而重复不知若干次,渠意在取瑟而歌。
赴平伯所,平伯亦不以陈此次态度为然。(208页)
1933年3月23日:下午考朱延丰君,答甚佳,大抵能持论,剖析事理颇佳。陈先生谓其精深处尚少,然亦难能可贵。陈先生问题极佳,录数则:
一、新旧唐书记载籍贯以《新唐书》为可信,因《旧唐书》据碑志多记郡望也。
二、唐代人吃饭,分食,多用匙;广东用手,中土僧人游印度者,恒以此相比。又从高丽情形及诗中见之。
三、玄奘在印,印人称为摩诃衍提婆或摩荼提婆,译之大乘天、解脱天也。天为印人称中土僧人通名。
四、官职趋势,京官由小而大(如侍中)外官由大而小。(209页)
1933年4月17日:徐中舒来访,陈寅恪告我同人以论乐府之精者。(212页)
1933年5月3日:下午又访寅恪,商课程,大体已定。(215页)
陈不阅萧涤非论文。
陈谈中国乐谱之最早者,当推日僧空海所录唐人《梵吹谱》,其中平仄声与今迥异,此或系六朝遗声;空海入唐在文宗时,犹中唐也。此谱名《鱼山集》(《高僧传》谓吹传于曹子建,乃在鱼山听梵音而制),本见元人钞本,今印入《声明及音律》一书中。其次即刘半农藏《敦煌卷子》中乐谱,殆五代时物,此卷在美国某博物院中,李济之摄影以赠刘者,盖数年前事。再次则为姜白石谱。再次则为《事林广记》中乐谱,书为宋元间人所辑,日本印行,不易得,沈子培以其中乐谱抽印单行。(216页)
1933年9月8日下午访寅恪先生,承告桥川著关于陶集之书内有郑叔问札记。(246页)
1933年11月16日:上午陈寅恪先生来谈,选文应能代表文化,普鲁士教育部曾选希腊文选一部,由委员会选定,历多年而成,牛津大学即采用之。又谈《天师道》一文中大概。(263页)
1933年11月23日:陈寅恪谈郝兰皋稿无多精要之品。(264页)
1933年11月29日:读陈寅恪先生《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极有胜义:1,天师道与两晋关系极巨,王、谢等大姓皆信之;2,六朝人重家传,然父子可同名之,此道名也,又如道字、灵字亦皆教名;3,书法与写经及符录有关;4,竹能宜子,王子猷等爱竹,非尽雅怀;5,羲之好鹅,或取其能解丹毒。(265页)
1933年12月10日:昨孙子书谈寅恪文,竟未见,甚惭。(268页)
读陈寅恪先生《四声三问》,陈义凡三:1,中土平、上、去三声之分,系文士依据及摹拟转读佛经之声(入声不易混,自为一类)。2,四声之说起于周 、沈约,以建康为南朝政治文化之中心,善声沙门及审音文士共居之地,二者之间发生相互影响,实情理之当然,而帽《高僧传》所载善声沙门之生卒考之,建康经吹之盛,实始自宋之中中世而及于齐之初年。是时竟陵王子良在鸡笼西邸,同时集诸文士作四部要略〉,又集诸僧造〈经吹新声〉,此又二者相关之机缘也。至曹植〈鱼山集〉,自系伪作,其事出刘敬叔之〈异苑〉,及刘义庆〈演脸记〉。东晋中晚时代,经声虽已流行,而尚无鱼山制契之神话,逮东晋末年,始有此传说。此传说实会有一善声沙门与审音文士合作之暗示,而此二种人之合作,即四声之起源。3,论四声者皆说五声而不及四声,盖四声只用于属文,谈音理则当五言五也。(269页)
1934年2月15日:又论陈寅恪治学与王静安异,其爱好太博也。(281页)
1934年4月17日:与平伯、寅恪等同游大觉寺,骑驴上管家岭观杏花,极盛。(290页)
1934年5月15日:访寅恪,商考霍世休事,又告以难聘刘子植事。(292页)
1934年5月31日:下午访一多,商定下年课程。又见陈寅恪,谈话甚得益。彼论“相”“见”“所”等字,谓恐当入中性(Medidum),非施非授也。又谓“王若曰”,“若”即藏文之“尼”,乃指示主格者。又论“家”时,谓《三朝北盟合编》有“南家”之称,又谓即“司马家八”之谓。又谓刘半农曾译惠特尼(Whitney)之序论,可看。(295页)
1936年10月22日:昨日陈寅恪电话,询问彼寄投学报翻译哈佛大学某杂志发表《韩愈与中国小说》一文之原稿,是否准备采用。因不易决断,故答以不采用。然恐已造成问题矣。(442页)
1936年4月23日:陈寅恪与浦逖生今晚意外地到来。(525页)
1933年4月24日:上午与寅恪、逖生结伴进城。又访吴宓所租新房。(526页)
陈谈及一副对联,为已故方堤山书赠一名鬼古子之娼妓者,联中运思甚巧,联曰:
鬼有所归乃不为厉
古而无死其乐如何(526页)
1939年9月6日:写信给翕庭、寅恪、平伯。(10卷,46页)
1939年10月31日访莘田及寅恪。(57页)
1941年3月16日:上午到光华大学访守愚及公权。------- 公权告寅恪已就任香港大学教授,雨僧到浙江大学。(106页)
1943年10月5日:读陈寅恪的《隋唐政治史述论稿》(263页)
1944年7月20日:访陈寅恪,他陪我往访侯宝璋。访蔡乐生。陈邀午饭。下午见侯,甚诚恳,彼谓余病为酸性。(301页)
1945年9月17日:一多今天下午看望寅恪。(367页)
1945年9月20日:岱孙评论寅恪不辞劳苦帮助他人,余程亦不冷酷。
1945年9月21日:寅恪与其它数人今日动身去加尔各答,上午送别之。与寅恪谈及平伯,谓彼颇想念平伯。(367页)
1946年2月24日:读《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393页)
1946年2月26日:晚读《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393页)
1946年10月27日:陈寅恪昨到清华,丁则良来为他安排课程和助手。(10429页)
1946年10月27日:见寅恪。(429页)
1947年9月26日:访周一良、陈寅恪。(472页)
1947年10月22日:梦家、寅恪(476页)
1948年1月17日:见寅恪(489页)
1948年2月24日:出席陈寅恪太太的茶会并看焰火。(495页)
1948年3月18日:见寅恪(498页)
1948年7月20日:寅恪、《独立时论》社。
从朱自清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十年代初从清华开始直到1948年陈寅恪离开北平,他们之间的来往一直很多,而且所谈多是学问方面的事。朱自清虽然和陈寅恪的专业不同,但他也是一个在学问方面涉猎很广的人,趣味是多方面的。他非常了解陈寅恪在学术界的地位,对他表示出十分的尊敬。
朱自清曾在写给冯友兰的一封信中说:“历史系、中国文学系教授陈寅恪先生薪金已逾四百元,曾于二十三年援用有特殊成绩一条规定加薪二十元。迄今已历三年。呈当续聘之期,拟仍援用该项规定,请转商梅校长于二十六年度加薪二十元。陈先生工作极为精勤,其著述散见本校《学报》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组《集刊》者,质量皆可称述,当为君所熟知,乞向梅先生转述,为幸。”(《朱自清全集》第11卷,第246页)
从朱自清对陈寅恪的态度中,我们可以了解陈寅恪那时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想见他的人格,如果我们敬重朱自清先生,那么同样我们也应敬重陈寅恪先生。
篇10: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情
朱自清的《背影》不以华丽词藻见长,而是以朴实的、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
一、父子之间的关怀与眷念
《背影》中令人动容的是在窘境中的父子深情,没有感情宣泄,没有华丽描写,通过质朴的语言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作者刚到徐州时,正是祖母去世,加上父亲事业“交卸”的时候,可谓“祸不单行”,家道中落,以至于给祖母办丧事都要“变卖典质”、四处向人家借钱。但是即使在这种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为了不让“我”难过,特地安慰“我”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我”要回北京的时候,父亲因为“事忙”,本来是不必送“我”的。但是对儿子的爱始终驱使着他对儿子关怀备至:“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最后还是放不下心决定亲自同行,“怕茶房不妥帖”,“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到了车站,送儿子上车后,连忙为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在这里,对比父子俩的穿着:也许是服丧,也许是由于“颓唐”的“老境”,父亲只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即使如此惨淡,也为儿子做了件“紫毛大衣”,这其中又何尝不包含着浓浓的父爱。在车上,还“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在这里,“我”暗笑父亲的“迂”,觉得茶房的人与他们非亲非故,又是些“只认得钱”的人,拜托他们只是枉费工夫。但是父亲不这么想,他可能也想到茶房那些人不会真正照应儿子,只是出于对儿子的担忧和关心,尽一切努力罢了。
在描写父亲给“我”买橘子的时候,作者用了颇多笔墨,细致地描述父亲的动作。首先文中说,“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本身就胖,加上“黑布大马褂”和“棉袍”的衣着,已经使父亲穿越铁道有点困难。接着说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至此,一个肥胖老人步履蹒跚、笨拙、艰难的“背影”浮现在我们眼前。此情此景,怎不教人心酸?以至于“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为了不让儿子太难过,还得表现地“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离开时,文中说父亲的背影被人群淹没,“再也找不着了”。一个“再”字,深深体现出“我”对父亲的眷念。在收到父亲的信后,看到父亲在信中虽然“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还要安慰他说“我身体平安”,想到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再看近几年“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即便“老境”如此“颓唐”,还是“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在“晶莹的泪光中”,作者对父亲的回忆永远定格在父亲那“戴着黑皮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上。
二、父子间的愧疚之情
朱自清对当时破败的家境有颇多描写,无形中为父亲的“背影”提供了铺垫,在父亲的一言一行中,有的不仅仅是对儿子的爱与关心,更有父亲对儿子的愧疚。不管怎么样,在家境破败这件事上,或多或少都有父亲的责任。所以,他希望通过为儿子多做些事,多关心儿子以来得到儿子的原谅,同时也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两个原本很亲密的.人如果发生了不愉快,认识到自己错误的那一方会努力付出更多,也会小心翼翼。文中写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也不乏“踌躇”、小心翼翼”,“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当作者劝父亲不必送时,父亲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本来已经说好不送他,并再三仔细叮嘱茶房的人,但后来出于某种程度上的内疚,他还是“踌躇了一会”,最后决定还是自己送儿子。其实,作者自己也提到,“我”当时已经二十岁,北京也去过两三次。在我们看来,这位父亲这样对儿子的关心与爱护即使稍显多事也无可厚非,殊不知,父亲这样关怀备至,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缓解内心的愧疚与不安。
接下来,就是“背影”的出现:“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的“颓唐”背影跃然纸上。在那轻描淡写的几句对父亲动作的描写里,有的不仅是来自父亲的关爱,同样还体现出父亲的“老境”,从而有了作者的潸然泪下。文章有意对父亲的百般照顾、不厌其烦和 “我”的不理解与不领情进行对比。
在车上,父亲对儿子百般嘱咐,又拜托茶房的人好好照应儿子。而“我”只是“暗笑父亲的“迂”,认为父亲多事。从文中作者出发前的相送,到在车站买橘子,这其中的父爱曾经让“我”觉得都是做父亲理所当然的情感表露。但是,父亲一次次“颓唐”的“老境”,又让 “我”有所触动从而产生心理活动上的微妙变化,让儿子也有了愧疚的感觉:文章开头“我”从北京到徐州,(当时“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接着发现家境已经窘迫到要“借钱办丧事”。在车上“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到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看到家境的衰败,又想起祖母,心中感到十分悲哀,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在车上看到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笨拙、艰难的动作,当父亲的身影淹没在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作者深深为父亲的“老境”感到心酸而留下眼泪;最后当作者收到父亲的来信,看到“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再次想到父亲的“老境”,终于流下懊悔与内疚的眼泪。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当拥有某种事物的时候不懂得珍惜,当失去它的时候才感觉到珍贵。当作者想起父亲对自己的种种的好,自己却没有理解父亲对自己的关怀甚至不领情,面对父亲的种种“老境”,深深由“子欲养而亲不待”而自责,同时也为父亲的“颓唐”和无助感到悲哀。
不难看出,父亲与儿子的内心都是兼具爱与愧疚交织的复杂状态。对父亲来说,事无巨细都需要他挺身而出亲力亲为,因为他觉得内疚和不安,因为他必须全力履行不容推卸的责任,所以他很努力、很认真地做一个好父亲。其实,在这种艰难困苦情况下,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努力,其珍贵之处都是平时所体会不到的。这种代表浓浓父爱的伟大背影,少了浮华,多了朴实,正是作者心中父爱的真实写照。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相关文章:
2.激流“航船”作文
4.朱自清散文
5.朱自清散文集
6.朱自清名人轶事
7.在文明行动中作文
8.春 朱自清 教案
9.朱自清匆匆读后感
10.《白采》朱自清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