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传输实习报告
“PHEOB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数据传输实习报告,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数据传输实习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篇1:数据传输实习报告
学 生 实习报 告
实习名 称专业生产实习———
数据通信
院 部 名 称信息技术学院
专 业 通信工程
班 级 09通信工程(1)班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实习地 点
指 导 教 师
实习起止时间:201x年07 月02日至201x年07 月20日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前言
南京嘉环是一家信息通信技术服务公司,主要提供信息与通信系统设计、设备安装、调试、维护、优化,以及相关技术和管理培训、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集成等服务。公司成立于,为ISO9001:版的贯标单位,具有工信部“通信信息网络系统集成”甲级资质。公司现有正式员工120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公司职工人数的80%以上。
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公司在信息及通信系统工程领域,已具备一定实力,可承接移动通信、程控及核心网交换、数据网络通信、宽带接入、光网络、业务与软件、呼叫中心、卫星与微波通信、通信电源、综合弱电、监控、视频会议等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近几年来每年共有数十项工程分别获得省级优良施工、优质工程一、二、三等奖。多次获得各大运营商、华为公司、中兴公司等合作伙伴颁发的优秀合作伙伴奖,并连年被评为江苏省通信行业诚信建设企业。
公司目前客户范围涉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主流电信运营企业,以及深圳证券通信等大型行业专网,并与多个设备厂商(华为、中兴等)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工程区域遍及江苏本省各城市及上海、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四川、湖北、云南、贵州、海南、西藏等省市;在上海、成都、武汉、合肥及江苏各主要地级市设有分支机构。公司在行业内市场占有率和用户满意度不断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逐渐增强。 公司始终本着“顾客至上、信誉第一、素质一流、技术创新”的经营理念,把均衡发展、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公司的管理要点。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管理和服务一流的通信服务企业。 9月,南京嘉环培训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华为客户培训中心南京分部”,并迎来了第一批中国移动的客户参加培训,老师的授课质量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分部开课九月份才刚刚开始,预计后续的开班频率和人数将大大增加,培训中心所有的老师和工作人员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完成华为公司交付的任务,公司培训部正在高速发展,喜迎天下客。
一、实习目的
1、巩固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生产实习是作为本学科的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获得在书本上不易了解和不易学到的生产现场的实际知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锻炼。
二、实习时间
一共三周,共计十五天
制表人:周其江 日期
7月2日
7月3日
7月4日
7月5日
7月6日星期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工作日志 根据安排的时间,早上09:00之前到达工科楼C511上课,第一次见到我们的授课老师单世亮。经过由老师到学生的自我介绍后,老师便开始当天的课程任务,为我们讲了IP网络基础、TCP/IP基础等内容。使我们了解数据通信所包含的内容、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常见的拓扑结构、局域网特点及常用设备、OSI分层和各层功能及数据封装解封装等内容。 在单世亮老师及各班负责人的带领下,早上从图书馆西门乘车出发到达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司参观了实验室,认识了两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虽然在听老师和一些上过思科CCNA的同学在讨论各种技术上的问题时云里雾里,但是这也是一个激励,我得努力学习,弄懂这些设备的作用,才不枉费这个暑假的实习培训。 C511。老师在以提问的方式回顾前两天所学的内容后便开始了新的授课:IP编址与路由。本章主要讲工作在网络层的IP地址的分类和网络地址的计算。同时也讲到了路由表的由来。 C511。今天所学的新内容是:VRP基础及操作。讲了三种配置:Console口配置;Telnet配置;Aux配置。还讲了一些常用的命令符。之后用“华为模拟器”及“secureCRT 5.1”软件进行模拟配置“直连路由”。 C511。内容:路由协议基础、静态路由。讲解了什么是
7月9日
7月10日
7月11日
7月12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路由,路由的来源,路由表的建立,路由协议的分类,路由优先级及静态路由的配置、静态路由的负载分担等内容。 C511。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回顾了上周五所学的内容,提问结束后便开始新的内容:动态路由协议基础和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动态路由包括:RIP:(路由信息协议);OSPF:(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ISIS:(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BGP:(边界网关协议)。动态路由会产生路由环路;解除环路的方法有:定义不可达;水平分割;路由抑制;抑制时间;触发更新及抑制时间结合触发更新。 上午:C511。内容:RIP路由协议。RIP协议是一种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它支持水平分割、毒性逆转和触发更新。 下午:C511。用“华为模拟器”及“secureCRT 5.1”软件进行模拟配置“RIP路由协议”。 上午:C511。内容:OSPF路由协议。OSPF(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是内部网关协议的一种,基于链路算法。OSPF直接运行于IP协议之上,使用IP协议号89。OSPF有支持无累域间路由、支持区域划分、无路由自环、路由变化收敛速度快、使用IP组播收发协议数据、支持多条等值路由、支持协议报文的认证这些特点。 下午:C511。用“华为模拟器”及“secureCRT 5.1”软件进行模拟配置“OSPF路由协议”。包括单区域和多区域OSPF配置。 上午:C511。内容:以太网设备工作原理、VLAN技术原理和配置。三层交换机有路由功能,二层交换机没有,
要实现不同VLAN之间的通信得用到三层交换机。
下午:C511。用“华为模拟器”及“secureCRT 5.1”
软件进行模拟配置“端口的VLAN属性”。
上午:C511。内容:VLAN路由。VLAN的划分及实现相
7月13日 星期五 同和不同VLAN间的通信。
下午:C511。测试及公布答案。
上午:C511。公司派项目经理跟大家做交流。
7月16日 星期一 下午:C511。用“华为模拟器”及“secureCRT 5.1”
软件进行模拟配置“单臂路由”。
7月17日 星期二 C511。老师从公司带来交换机及路由器,实际仪器操作。
锻炼大家的动手能力及理论知识的应用。
C511。内容:STP原理与配置。生成树基本计算工程:
7月18日 星期三 选举根交换机、选举非根交换机的根端口、选举网段的
指定端口。
C511。内容:EPONE原理介绍。EPONE系统采用WDM技
7月19日 星期四 术,实现单纤双向传输。下行数据流采用广播技术。上
行数据流TDMA技术。
上午:从金陵科技学院图书馆西门乘车至南京嘉环科技
7月20日 星期五 有限公司。
下午: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综合测试并公布答案。
三、实习地点
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金陵科技学院工科楼C511。
四、实习单位和部门
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
五、实习内容
IP网络基础
1.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2. 网络基本概念、IP网络构架、标准化组织与协议;
3. OSI、TCP/IP协议模型结构、各个层次的功能以及报文封装;
4. ARP、RARP原理;
篇2:数据传输实习报告
认识实习是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修实践环节之一,是即将进入学习专业课程之前进行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和所涵盖的企业范围,了解专业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热爱专业、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二、实习内容
1、实习时间:.07.8-2013.07.19
2、实习地点:通信相关企业、网络通信实验室
3、实习内容
(1)现代通信系统概述:
了解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2)系统终端设备认识:
了解基本设备的用途;掌握万用表、电烙铁的使用方法。学习通信终端实验室的通信终端设备及焊接工艺,认识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工作原理。
(3)通信原理基本设备认识:
了解通信原理,认识通信设备,了解信号的传输过程,学习信号的调制解调基本概念。了解基本设备的用途及使用方法。
(4)GSM系统设备认识:
了解认识GSM系统实验室的基站设备、交换机和控制系统,学习防静电要求等;学习GSM系统的工作工程,对移动通信系统有初步的认识。
(一)了解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1、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
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刺激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往那种单一、低效的信息传输方式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人们不仅要求所获取的信息数量更多、质量更好,还要求获得信息的手段更加方便、快捷,并能对信息系统实现实时、交互控制。社会与市场的这种需求再加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2、移动通信
为了实现客户对通信业务种类及数量的需求,移动电话通信系统在经历了模拟、GSM数字系统变革后,,又提供了一种能够全球漫游、支持多媒体等数据业务且有足够容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既是码分多址技术(CDMA )——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码分多址无线电通信技术是第三代无线电通信技术, 目前已在北美、东南亚和韩国被大规模投入商用。以前的模拟手机只能在模拟网覆盖地区使用, GSM 手机只能在GSM 网覆盖区使用, 两大系统互不兼容, 造成频率资源的浪费。采用CDMA 技术的新型手机由于实行的是双模式, 所以无论是数字网, 还是模拟网覆盖的地区, 都能自动转换工作方式, 不但可以提高频率资源利用率10~20倍,而且给用户带来方便;二是通话质量高,接近市话效果;三是发射功率在0.1~毫瓦之间所以对,人体辐射小。四是断话率低,保密能力强,因此,倍受用户的青睐。另外, 低地球轨道卫星开辟了移动通信的新领域, 掀起了卫星全球移动通信的新浪潮。将多个卫星链接在一起, 把地球天衣无缝地覆盖起来, 由多个蜂窝交换机网, 可连通地球上任何一点, 从而实现全球卫星移动通信,实现“电子地球村”的目标。
3、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在空间技术和微波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通信方式。其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信号,可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全球卫星通信产业正在飞速发展, 卫星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包括中、低轨道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内的新系统不断涌现出来, 归纳起来,分为非同步(含低轨道L EO、中轨道M EO ) 和同步(同步轨道GEO ) 两大类。以低轨道
卫星为基础的系统, 具有时延短、路径损耗小、能有效地频率复用、卫星互为备份、抗毁能力强等特点,多星组网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覆盖。典型的有“铱”系统、“全球星”系统。以静止轨道卫星为基础的系统, 使用卫星少, 卫星静止可实现昼夜通信, 监控卫星系统简单。这些系统, 正在步入产业化、商业化和国防化的轨道。卫星通信还有几项新技术:小天线地球站——VSAT卫星通信系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随着技术的提高,卫星通信会越来越便捷。
4、光纤通信
光纤通信是由光运载信号来传输信息的方式。80 年代以来, 由于光纤通信损耗低, 传输距离长和容量大的优点, 成为电信传输的主要手段。现在的传输网正向着智能化、数字化传输发展。数字传输技术正经历着从准同步数字系列、同步数字系列向异步转移模式的'发展过程。同步数字系列结合了同步时分交换技术, 具有强大的网络运行、管理和维护功能,是高速大容量传输系统, 具有光纤带宽宽、在光口实现互联, 横向兼容等特点。
光纤通信将是21 世纪初最主要的通信手段之一。将以异步传输模式作为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传输技术采用同步数字系统, 传输主干为光纤, 并辅以卫星通信和微波通信,终端设备采用多媒体技术。全球将进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全面应用阶段。21 世纪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新的电子与光子技术, 重点开发全光通信、光孤子通信、密集波分复用、宽带副载波光通信、光量子通信等技术。这些系统技术将采用1.55Lm 的色散移位单模光纤, 用光放大代替光(电) 中继器, 利用密集小波分复用和光集成收发端机取代常规的光电收发端机。21 世纪所需的各种通信业务有可能由B-ISDN和光用户环路网, 通过光纤到路边、光纤到大楼、光纤到家庭或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来实现。到那时, 光纤通信技术的整体水平将产生一个重大飞跃。
5、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交换正从话音为主走向视听为主, 以单一媒体向多媒体、以点到点走向多点间的通信。原有的各种通信技术和手段很难满足发展的需要,一种能满足未来通信需求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 ISDN ) 被美国人开发出来了。它是以光纤为传输媒体, 能实现网络业务可视化、智能化和个人化的高级通信网络。也就是说,它是一种能在网络内传送多种业务信息的网络, 如图象、数据、语音等, 宽带业务本质上是多媒体的。它将在商业和科学领域首先得到应用, 支持局
篇3:数据传输实习报告
数据通信实习报告
学 院 机电学院
班 级 075092
学 号1002028
姓 名黄浩坤 指导老师 闻兆海
201x 年 6 月
日 28
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 ,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如今 ,个人、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国家军事部门,不管是天文的还是地理的都依靠网络传递信息,这已成为主流 ,人们也越来越依赖网络。然而 ,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容易使它受到外界的攻击与破坏 ,网络信息的各种入侵行为和犯罪活动接踵而至 ,信息的安全保密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 ,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及广大网络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21世纪全世界的计算机都将通过Internet联到一起,信息安全的内涵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不仅从一般性的防卫变成了一种非常普通的防范,而且还从一种专门的领域变成了无处不在。当人类步入21世纪这一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时候,我国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特别是从政策上和法律上建立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网络安全体系。
网络安全技术指致力于解决诸如如何有效进行介入控制,以及何如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物理安全分析技术,网络结构安全分析技术,系统安全分析技术,管理安全分析技术,及其它的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策略。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意义重大,它关系到小至个人的利益,大至国家的安全。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就是为了尽最大的努力为个人、国家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让网络安全技术更好的为广大用户服务。
目录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2)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1)资源共享
2)分布式处理与负载均衡
3)综合信息服务
2.计算机网络中的基本概念
(1)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2)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3)带宽和延迟
3.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
(1)OSI七层参考模型
(2)TCP/IP模型
(3)小结
二.网络设备
1.路由器
(1)定义
(2)作用
(3)特点
(4)以H3C路由器为例
2.交换机
(1)定义
(2)作用
(3)特点
(4)以H3C交换机为例
3.H3C网络设备操作系统Comware
三.网络安全技术基础
1.网络安全的定义
2.网络安全的关注范围
3.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
(1)ACL包过滤技术
(2)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3)认证,授权和计时
(4)交换机端口安全技术
(5)VPN虚拟私有网技术
(6)终端准入控制
实验一 网络设备基本操作
1.实验目的
2.实验器材设备
3.实验组网图
4.实验过程
(1)通过Console口登录
(2)通过Telnet登录
实验二 RIP
1.实验目的
2.实验器材设备
3.实验组网图
4.实验过程
实验三 OSPF
1.实验目的
2.实验器材设备
3.实验组网图
4.实验过程
总 结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顾名思义是由计算机组成的网络系统。根据IEEE高级委员会坦尼鲍姆博士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组自治计算机互联的集合。自治是指每个计算机都有自主权,不受别人控制;互联则是指使用通信介质进行计算机连接,并达到相互通信的目的。通俗地讲,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独立计算机以及专门的外部设备利用通信线路连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信息。其结构图模型如下图所示:
(2)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1)资源共享
资源分为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包括形式多样的数据,如数字信息,消息,声音,图像等;硬件资源包括各种设备,如打印机,FAX,MODEM等。网络的出现使资源共享变得简单,交流的双方可以跨越时空的障碍,随时随地传递信息,共享资源。
2)分布式处理与负载均衡
通过计算机网络,海量的处理任务可以分配到分散在全球各地的计算机上。例如,一个大型ICP网络访问量相当之大,为了支持更多的用户访问其网站,在全世界多个地方部署了相同内容的WWW服务器;通过一定技术使不同地域的用户看到放置在离他最近的服务器上的相同页面,这样可以实现各服务器的负荷均衡,并使得通信距离缩短。
3)综合信息服务
网络发展的趋势是应用日益多元化,即在一套系统上提供集成的信息服务,如图像,语音,数据等。在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新形势的网络应用不断涌现,如电子邮件,IP电话,视频点播,网上交易,视频会议等。
2,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局域网: 通常指几千米以内的,可以通过某种介质互联的计算机、打印机、modem或其 他设备的集合。传统局域网的传输速度为10Mbps-100Mbps,传输延迟低,出错率低。而
篇4:什么是数据传输
什么是数据传输
掌上电脑作为一种小巧的便携式数字设备,具有携带方便、功能强大等优点,但储存容量不大,时不时要将掌上电脑里的`文件储存到电脑里,这就涉及到与电脑连接方式的问题。数据传输接口是掌上电脑与个人电脑等其他设备之间进行连接的接口。凭此接口PDA和其他设备之间能够实现上传下载、资料同步等功能。PDA常见的数据传输接口有USB接口、串口、红外线接口和蓝牙接口等。
相关术语:
1、USB接口
2、串口
3、红外接口
4、蓝牙接口
篇5:什么是网络数据传输
什么是网络数据传输
WCDMA全名是WidebandCDMA,中文译名为“宽带分码多工存取”,它可支持384Kbps到2Mbps不等的数据传输速率,在高速移动的状态,可提供384Kbps的传输速率,在低速或是室内环境下,则可提供高达2Mbps的传输速率。而GSM系统目前只能传送9.6Kbps,固定线路Modem也只是56Kbps的速率,由此可见WCDMA是无线的宽带通讯。在同一些传输通道中,它还可以提供电路交换和分包交换的服务,因此,消费者可以同时利用交换方式接听电话,然后以分包交换方式访问因特网,这样的技术可以提高移动电话的'使用效率,使得我们可以超过越在同一时间只能做语音或数据传输的服务的限制。
EGPRS(EDGE)全球增强型数据提升率:EDGE(Enhanced Dataratesfor Global Evolution)完全以目前的GSM标准为架构,不但能够将GPRS的功能发挥到极限,还可以透过目前的无线网络提供宽频多媒体的服务。EDGE的传输速度可以达到384k,可以应用在诸如无线多媒体、电子邮件、网络信息娱乐以及电视会议上。
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是一种基于GSM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提供端到端的、广域的无线IP连接。简单的说,GPRS是一项高速数据处理的技术,其方法是以“分组”的形式传送数据。网络容量只在所需时分配,不要时就释放,这种发送方式称为统计复用。目前,GPRS移动通信网的传输速度可达115k/s。GPRS是在GSM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是介于第二代数字通信和第三代分组型移动业务之间的一种技术,所以通常称为2.5G。
HSCSD(High Speed Circuit Switched Data),即高速电路交换数据服务。HSCSD属于2.5G的一种技术,是GSM网络的升级版本,能够透过多重时分同时进行传输,而不是只有单一时分而已,因此能够将传输速度大幅提升到平常的二至三倍。目前新加坡M1与新加坡电讯的移动电话都采用HSCSD系统,其传输速度能够达到57.6kbps。
CSD是电路交换数据业务的简称,传送速率为9.6kb/s。目前语音通信采用CSD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语音通话和其他的数据传送,不能同时进行。如:打电话就不能上网,上网就不能打电话。CSD采取电路交换的方式,手机拨号的WAP业务就是电路交换的方式。它适合少量的、速度较慢的数据传输业务。CSD收取拨号时长通信费。
作为3G标准之一,CDMA1X技术允许用户通过手机快速下载铃声和图片,实现屏幕保护动画,并能使用手机进行动态游戏、多媒体聊天、卡拉OK,享受电子书籍、股票信息、移动银行、电子交易等各种信息服务。CDMA1X手机上网的传输速率可达每秒钟144Kb,比现有CDMA产品高出10倍。
相关术语;
1、GPRS的优势
2、GPRS与GSM比较
篇6:什么是数据传输接口
什么是数据传输接口
电子书阅读器作为一种小巧的便携式数字设备,具有携带方便、功能强大等优点,但储存容量不大,时不时要将电子书阅读器里的文件储存到电脑里,这就涉及到与电脑连接方式的问题。数据传输接口是电子书阅读器与个人电脑等其他设备之间进行连接的`接口。凭此接口电子书阅读器和其他设备之间能够实现上传下载、资料同步等功能。PDA常见的数据传输接口有USB接口、串口、红外线接口和蓝牙接口等。
相关术语:
1、USB接口
2、串口
3、红外接口
4、蓝牙接口
篇7:USB总线上数据传输
1.传输类型
为了满足不同设备的需要,即既要满足数据传输量大的设备,又要满足数据传输量小但要求反应快的设备,USB规范规定了四种传输类型,即控制传输、等时(Isochronous)传输、中断传输和数据块(Bulk)传输,
控制传输用于主机与设备之间的控制、状态、配置等信息的传输。为主机与设备之间提供一个控制通道。例如,设备接入时,主机将通过控制传输对设备进行配置。
等时传输用于有周期性和传输速率不变的数据传输。它要求在USB的带宽中预先分配一定的量。该类传输没有差错校验,因而不能保证传输的正确性。音频系统、计算机一电话集成系统等采用这种传输类型。
中断传输用于数据传输量小,无周期性,但对响应时间敏感且要求马上响应的数据传输。采用中断传输的典型的例子是鼠标、键盘、游戏棒等人机输入设备。
数据块传输支持像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这些设备与主机问传输的数据量很大。这种传输具有采用硬件方法的错误检测,并能重试传输,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此外,块传输所占的带宽是可以变化的,取决于总线上其他传输的情况。
2.基于时间片的传输
在USB总线上数据的传送是以帧(Frame)为单位进行的,即发送方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对要传送的数据进行组织,加上一些附加信息组织成帧;接收方按照同样的格式来接收和理解帧,
帧的传送时间与选定的数据传输速率有关:对于全速和低速,一帧为1ms,而对于高速,一帧为125s(称为微帧)。
一帧中能实现的最大数据传输量,即所能传输的最大字节数称为带宽。USB采用共享带宽分配方案.
USB允许等时和中断传输占用高达90%的带宽,剩下的10%的带宽用于控制传输,块传输仅在带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由此可见,USB的数据传输是基于时间片的。显然,某一类型的传输在一帧中所能传输的数据是有限的。为此,在USB系统中引入了传输、事务(Transaction)和事务处理的概念。所谓传输,就是要传输的通常具有某种实际意义的一批数据,例如,要打印的一页数据。所谓事务,是指在一帧中所能传输的部分,例如,对于块传输,一个事务最多只能容纳64个字节。因此,一个超出事务传输能力的传输需要分解成若干个事务。在一帧中,一个事务是通过一次事务处理来实现的。通常,一次事务处理由三个阶段组成:令牌包阶段、数据包阶段和握手包阶段。这里又提出了包(Packet)的概念,包是帧的基本成分。这里的三种包被用于事务处理,或者说包是事务处理的构成单位。还有其他类型的包,比如,表示帧开始的SOF包。每一种包都有自己特定的格式。例如,在事务处理中真正完成数据传输的数据包由包标识PID、要传送的数据和CRC校验码三部分组成。
篇8:路由器基础配置及数据传输浅析
在现今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中,路由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路由器作为网络层中的中继系统,提供着一个在第三层网络间数据的路由选择与转发功能。因此,路由器的功能、作用及基础配置都是作为IT行业成员的我们必须熟练掌握的。
以下,我们将从两方面对路由器作一个简要的分析:即如何在实验中搭建一个最简单的网络环境,并在其配置中常会碰到的情况及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以及对在网际中的数据传输中应用不同的数据封装协议(HDLC与PPP)、链路压缩进行传输速率的比较。
路由器配置及网络搭建
要组建一个网络,就须在应用中对网络结构要有一个很清晰的了解,而在物理上的正确连接、路由器中的分配IP地址、广域网路由协议的选择及局域网的接入等都是在实际应用中必需十分注意的。以下则是我们经过实验总结出来的使整个网络运行起来的三个主要方面。
一、网间的物理连接
在我们的实验环境中,运用了最简单的点对点环境,通过一对MODEM把两台路由器的广域网口连接起来进行数据传输。MODEM间连接双绞线(直通线) ,还要给予线路传输的带宽。而在局域网口,路由器直接与一台微机相连。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并不单单是两台路由器相连,或要多台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等。这要视网络结构来对网络设备的数量、位置,根据环境和要求进一步考虑。
二、路由器的配置
因为今天的路由器所包含的已不仅仅是对数据转发与路由转换的概念,它还可以实现多种意义和功能,如:安全限制、流量控制等。所以,在此我们只是简要介绍一下实现其原始功能的几个步骤。首先,进入端口模式,给予每个广域网口及以太网口一个IP地址与相应的地址掩码。其次,在广域网口要设置带宽与数据的链路传输封装协议(在实验中我们分别使用了HDLC及PPP协议)。最后,要配置路由协议,在大型的网络中,可选用的有很多不同的协议(静态路由、动态的OSPF、EIGRP)。而我们则选用的是CISCO的专有动态路由协议EIGRP。
三、用户终端的设定
为了实验的简便,为此我们只在以太网内放置了一台微机与以太网口相连。从以太口接出的所有设备都必须要对其指定一个IP地址且是与路由器的以太网口同一网段的,同时以路由器的以太网口为网关,才能保证以太网与外网段正常交换信息。
经过上面的三点配置,这个实验网络就能运行起来。利用PING命令即可检测两台微机间是否能正常通信。但在实验的过程中,在以上的每一个方面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小地方。以下即是我们在实验当中所得的几点体会。
一.广域网中连接的ASCOM是智能的,因此在连接后等待两个MODEM的时钟同步后即可进行通信。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对MODEM中会自定义一主一从或手工设定也可,当主MODEM改变传输的速率时,链路自动断开,从MODEM会与主MODEM进行时钟重同步以新设定的速率通信。
二.在路由器的端口状态检查中,当接口与下联设备连接,端口为UP;当下联设备处于开启状态,而且连接的链路协议也配置完成,端口的协议状态才会呈现UP。
三.配置路由协议时,如果协议还没有起来,检查路由器的状态则是所有端口都是UP,但链路却不通。这是由于路由器没有把下连设备的路由信息传给上连路由器的路由表,数据转发时就只能通过上连路由器的路由表找到直接相连的网段却找不到下一跳相连的网段地址。只有在协议正常运行后,路由器通过路由协议学习到网络中的路由,才能把得到的数据对其下一跳进行转发。还要注意起用路由协议时,网络号的指定是指运用此路由协议的整个网络。
四.路由器广域网的数据链路层封装协议要同步,就是收发数据必须用同一种封装协议,否则广域网口会丢掉与接口封装类型不相同的数据包,导致链路的不通。
五.由于微机与路由器的接口属于同类网络接入设备,要用反双绞线(交叉线)进行连接。同样的情况还有交换机与集线器的相连。也可以通过端口的标识判定。同种标识则用交叉线,反之,用直通线。
数据的传输
网络本身的意义就在于它能使信息更快,更便捷的传送到网络所覆盖的整个区域范围,从而实现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要求。但信息的传送必须要得到正确、完整的保证。在计算机通信的早期人们就已发现,对于经常产生误码的实际链路,只要加上合适的控制规程,就可以使通信变为比较可靠的。这些规程演变到现在,成为网际间的数据传输封装协议有HDLC、PPP、ATM、帧中继等。于是,在两台微机可以在这个实验网络通信后,我们不但对HDLC与PPP进行了传输速率,还用CISCO路由器分别在这两种协议下的加压缩与不加压缩时的状态做了一个比较,
用于测试传输速度的软件是5.58M的一个注册表文件,使用FTP进行数据传输。传输过程应用了二进制算法和HASH排序,得出的结果在下表中列出。
从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同样的网络环境中,HDLC与PPP相比,在正常的情况下,PPP要稍快一点。在加压缩后,两协议都明显要比未压缩前要快。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就从他们的结构开始说起吧。
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前身是面向比特的规程SDLC,后经ISO修改才称为HDLC的。在CISCO的路由器中,HDLC是默认的传输协议,与普通的HDLC的结构相似,为此,我们就以普通的HDLC对其结构进行分析。
HDLC的帧结构
数据链路层的数据是以帧为单位的。一个帧的结构具有固定的格式。标志字段F(Flag ),放在帧的开头和结尾,作为帧的边界,用于解决比特同步的问题。帧校验序列FCS(Frame. Check Sequence)字段共占16bit,它采用的生成多项式是CRC-CCITT。所检验的范围是从地址字段的第1个比特起,到信息字段的最末1个为止。控制字段C共8bit。HDLC的许多重要功能都要靠控制字段来实现。
PPP的帧格式和HDLC的相似。与HDLC不同的是多了2个字节的协议字段。当协议字段为0x0021时,信息字段就是IP数据报。若为0xC021,则信息字段是链路控制数据,而0x8021表示这是网络控制数据。PPP不提供使用序号和确认的可靠传输。PPP工作在网络层与数据链路层中,包括NCP与LCP协议。NCP是在第三层用于局域网中的多协议封装,LCP用于第二层的广域网链路控制协议。
从两者的结构上来看,PPP有比HDLC更复杂的控制机制,处理的时候需要的时间相对要多些。从通信的连接来看,HDLC在连接与断开时采取的是双方握手协议;PPP使用的是一个鉴别认证机制,双方通过连接,然后协商,身份的鉴别,LCP的配置,打开通信到通信结束,完成整个过程。所以在整个测试中,PPP在链路的连接到数据的处理,所耗费的时间都要比HDLC要多。特别在大行的数据传输时,更能体现出HDLC的传输速度。但PPP在安全方面却比HDLC要更胜一筹,其身份验证可以根据安全的要求对所有接收的数据进行检测,通过鉴定后才会把数据接收转发否则丢弃掉。因此,对两协议的选用可视传输的要求来考虑。(以下分别是两协议的通信链路连接状态图)
此外,我们对两种协议进行了链路的压缩传送。结果,在速度方面,两者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其实,所谓的压缩也就是对传输实体进行的,对包头和负载的压缩。链路压缩并不是指单单一个特别的协议功能,而CISCO就提供了两种专用于路由器传输数据的压缩算法----Stac与Predictor。但在HDLC结构中,Stac是唯一的选择。STAC对数据的压缩实际上是通过对一些多余字串的数据流用特定的标记替代,而这些带有信息量的标记都是明显短于所替代的数据流的。如果算法在数据中不能找到可以替代的字串,那么将不会有压缩的情况发生,或者在传输中就像压缩功能没有被激活一般。在一些应用中,例如是在发送加密数据时,压缩就只会增加传输的开销,所以在这类情况中,是不会对原始传输进行修改。而且Stac压缩算法对占用CPU的资源有较高要求,往往不被采用于高CPU利用率的路由器中。Predictor压缩算法就如其名字一般。这一CISCO优先算法是通过尝试从一个操作检索系统中预测出即将到来的特征数据序列,而这个系统就是基于压缩字典生成的。何为压缩字典,其实它就是一本由众多可能出现的数据序列组合成的编码书。如果一个特征数据流在此字典中被发现,且与字典中的其中一条目完全吻合,那么,此字典条目将会用来替代数据流。得出的条目包含的是更小更短的特征序列。在远端,这些特征将会与数据字典再次做一个对比进行解码。数据流就会被找出及用合适的信息替换。Predictor压缩算法就如形体语言一般,利用一个手势即可表达整个的句子与含义(压缩),远比拼出由一个个单独的词语所组成的句子与含义(无压缩)来得简单。因为所有的群体对手势语言都能理解,所以相互间能够很好的沟通。相反,当其中一人在交流时包含了一个未知的形体语言,那么相互间的沟通将不会产生。在压缩中同样会出现缺少交流的情况。如在一方选用了压缩算法,那么在另一方也必须使用。(需要注意的是,两端所使用的算法必须一致。)Stac是高CPU占用,而Predictor却是极端的高内存占用。因此,如果路由器没有配备大容量的RAM,那就想也别想实行Predictor算法。但如果RAM充足的话,使用Predictor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为上述实验在一个理想化的网络环境中进行,并受到条件和设备等限制,测试得出的数据并不能在所有环境中适用。我们的水平有限,经验尚浅,本文的不足之处,还望同行多予指点。
篇9:GPRS无线数据传输解决方案
GPRS,是一种基于GSM系统的无现分组交换技术,提供端到端、广域的无现连接,
基于GPRS网络组建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具有永远在线;按流量计费;接入时间短;较高的传输速率;覆盖范围广;通信链路免维修;组网简单、迅速、灵活、防雷击等特点。
GPRS的无现数据传输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所有行业都能用到。具体而言,GPRS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应用领域有:工业遥信、遥测、遥控;无人值班机房监控和远程维护;城市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数据传输;自来水管道、闸门、泵站与水厂监控;煤气管道、闸门与加压站监控;环境监控;供热系统实时监控;水文监控;金融、零售行业以及其他无人值班站点监控。
但每种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复杂的应用环境都不大相同,因此每种行业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要求和组网方式。我们基于多年来对各行业GPRS实际组网经验,根据对每种行业的实际需求与特点,总结了如图1所示的四种组网方式,供客户根据业务需求和投资成本进行选择。
方案一:中心采用ADSL等专线方式与Internet公网连接,采用公网固定IP或公网动态IP DNS解析服务。此种方案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数据中心拥有固网IP,数据终端直接向数据中心发起连接,运行可靠、稳定;另一种是数据中心拥有公网动态IP,使用公网动态IP DNS解析服务。此种方法可以大大节约公网固定IP的费用,但稳定性受制于DNS服务器的稳定。适合于小规模应用。
方案二:数据中心采用主副GPRS—DTU,使用移动内网动态IP 移动DNS解析服务。此种方案适合小规模应用,但实时性和稳定性较差。
方案三:数据中心采用主副GPRS—DTU,采用移动APN专网固定IP。此种方案较方案二而言,无需DNS解析,减少中间环节,稳定性增强,且无需负担宽带专线月租费用,
方案四:数据中心采用APN专线,所有点都采用内网固定IP。此种方法无论实时性、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前三种都有大大提高,适合于安全性要求较高、数据点比较多、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环境,是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的最佳组网方式。
这几种方案的中心主机功能相当于普通的网络服务器,但和一般的商业服务器相比有两大特点:一、他是服务于GPRS子网用户的服务器;二、他的服务客户对象是事先预知的。我们结合这两个最显著的特点,提供了以下几种安全技术解决方案:
1.IP过滤技术:由于数据中心服务于GPRS子网用户,所有访问客户必须通过CMNET或专用APN才可能访问该服务器。因此,我们在系统中设置了防火墙,通过IP过滤技术,对所有接受是数据包进行过滤,阻止非法IP数据包。
2.身份授权和密码认证体系:由于该系统是专业化的服务系统,访问客户是预先确定的,利用这一特点,在系统的RADIUS服务器中存储了所有客户的SIM卡号以及密码,对通过了IP过滤的数据包再验证其SIM 。对于该系统以外的非法用户,获取合法的SIM 将非常困难,所以这一步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
3.数据安全加密措施:采用标准的SSL数据安全通讯协议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建立加密数据通道,保证私有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在应用层植入高可靠性的加密算法,使得数据在任何网络出错时都可以得到保证的高可靠性;采用MD5算法产生“报文摘要”以实现对所有发送报文的数字签名,保证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防止数据被纂改。
4.跟踪访问过程:系统对所有的访问过程进行记录,包括用户身份、IP、时间、数字签名、操作事项等信息,向系统管理人员提供了详细、完整、有效的操作证明。
篇10:三种FTP数据传输模式
对于FTP我们需要掌握的东西很多,其中就是包括它的传输模式。这里我们就来对其进行一下系统的总结。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都有哪些FTP数据传输模式吧。在众多网络应用中,FTP(文件传输协议)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Internet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资源就是软件资源,而各种各样的软件资源大多数都放在FTP服务器中。与大多数Internet服务一样,FTP也是一个客户机/服务器系统。用户通过一个支持FTP协议的客户机程序,连接到主机上的FTP服务器程序。用户通过客户机程序向服务器程序发出命令,服务器程序执行用户发出的命令,并将执行结果返回给客户机。
FTP服务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分为两类:系统FTP服务器只允许系统上的合法用户使用;匿名FTP服务器(Anonymous FTP Server)允许任何人登录到FTP服务器去获取文件。
针对FTP数据连接而言,分为主动传输模式、被动传输模式和单端口传输模式三种。
1.主动传输模式
当FTP的控制连接建立,客户提出目录列表、传输文件时,客户端发出PORT命令与服务器进行协商,FTP服务器使用一个标准端口20作为服务器端的数据连接端口(ftp-data),与客户建立数据连接。端口20只用于连接源地址是服务器端的情况,并且端口20没有监听进程来监听客户请求。
在主动传输模式下,FTP的数据连接和控制连接方向相反,由服务器向客户端发起一个用于数据传输的连接,
客户端的连接端口由服务器端和客户端通过协商确定。
2.被动传输模式
当FTP的控制连接建立,客户提出目录列表、传输文件时,客户端发送PASV命令使服务器处于被动传输模式,FTP服务器等待客户与其联系。FTP服务器在非20端口的其它数据传输端口上监听客户请求。
在被动传输模式下,FTP的数据连接和控制连接方向一致,由客户端向服务器发起一个用于数据传输的连接。客户端的连接端口是发起该数据连接请求时使用的端口。当FTP客户在防火墙之外访问FTP服务器时,需要使用被动传输模式。
3.单端口模式
除上述两种模式之外,还有一种单端口模式。该模式的数据连接请求由FTP服务器发起。使用该传输模式时,客户端的控制连接端口和数据连接端口一致。因为这种模式无法在短时间连续输入数据、传输命令,因此并不常用。
Linux下有很多可用的FTP服务器,其中比较流行的有WU-FTP(Washington University FTP)和VSFTP。Red Hat 8.0中自带了WU-FTP和VSFTP两个软件。WU-FTP是一个著名的FTP服务器软件,它功能强大,能够很好地运行于众多Unix操作系统中。不过作为后起之秀的VSFTP越来越流行,在Red Hat 9.0发行版中就只带有VSFTP。
VSFTP中VS的意思是“Very Secure”。从名称可以看出,从一开始,软件的编写者就非常注重其安全性。除与生俱来的安全性外,VSFTP还具有高速、稳定的性能特点。在稳定性方面,VSFTP可以在单机(非集群)上支持4000个以上的并发用户同时连接。据ftp.redhat.com的数据,VSFTP最多可以支持15000个并发用户。
篇11:数字电视数据传输技术研究论文
数字电视数据传输网络有3种传输途径,即卫星、有线和地面,每种传输方式有各自的特点。卫星数字电视广播网络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电视数据传输方式,它集中了数字电视节目信息,利用微波方式经过卫星地面发射站发射到地球的同步卫星上,再由卫星以微波方式发送回地面,最后用户可以通过卫星制式机顶盒接收数字电视信号。由于模拟电视传输网络无法解决多径干扰、噪声积累等问题,所以,人们需要在室外架设天线,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出现了公用天线系统。近年来,模拟电视光纤宽带数据传输技术快速发展,基于光纤传输的有线电视、广播、网络取得了较大突破,有线电视、广播、网络管理和运营更加方便,采用一地一网或者一城一网的方式,用户可以通过有线制式的机顶盒接收有线电视广播信号,其应用和发展前景广阔。地面数字传输途径是数字电视传播广播信号最重要的途径,利用电视台天线发射无线电视信号,在信号辐射覆盖范围内的用户可以利用天线接收器接收电视信号,收看电视节目,但是,这种传输方式的信号覆盖范围是有限的`。
篇12:数字电视数据传输技术研究论文
2.1电视信号传输技术
在数字电视的应用和发展过程中,从制作电视节目到用户接收电视信号,主要采用的是数字传输方式,从而全面实现数字化。数字电视视频标准为1080i、720p的分辨率,采用5.1数字格式的音频,电视屏幕的高宽比为9∶16时最佳。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技术项目已经非常完善了,数字电视节目的编辑、制造和储存实现了全高清化。在电视台录制节目的过程中,采用高清摄像机拍摄,然后将这些拍摄的高清图像进行专业的编辑、处理,将其转化为HD-SDI高清数字信号,经过加工处理后完成传输。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编码器设备对数字信号进行编码压缩,使HD-SDI数字信号适用于卫星传输或有线网络传输。目前,我国高清数字电视信号编码主要采用MPEG-2编码格式,节目宽带需22Mbps,而国际标准是H264编码格式,宽带为7~11Mbps,与国际标准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将H264编码器技术与ASIC芯片有效结合起来,利用Ambarella公司开发的A系列应用平台,虽然编码质量较高,但是,该芯片的开放性较差,难以实现新功能模块扩展,并且其更新速度较慢。在数字电视信号传输之前,要对数字电视信号编码,之后便可在卫星或有线网络中无损传输。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数字电视节目,电视台将数字电视节目传输到卫星上,各地方电视台通过无线信号接收器接收中央电视台的数字电视信号,然后在当地对中央电视台的数字电视信号进行加扰、EPG插入和复用等处理,最后通过同轴电缆输送数字电视信号。这时,用户端可利用机顶盒接收器接收信号,并通过电视机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数字电视信号。
2.2有线网络处理技术
当前,数字电视信号都是数字化格式,对有线网络来说,信号处理相对比较简单,电视台向有线运营商传输数字电视节目,主要通过2种方式:①卫星覆盖传输模式;②SDH地面传输模式。数字电视信号经过编码处理后转化为传输流格式,由有线前端接收,然后经过VOD、插入、加扰等系统对数字电视信号进行时移和点播处理,再通过QAM调制输送到有线网络,最后传输到用户电视。当前,有线数字电视信号编码处理主要采用MPEG-2编码格式,例如,我国各个省市的卫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它们的每个QAM频点可以配置2套数字电视节目,采用H264编码格式的数字电视信号,每个频点可配置4套电视节目。
2.3数据传输中的转码技术
近年来,各电视台的高清数字节目不断增多,电视VOD业务进一步扩展,有线电视频点资源日益紧张。传统MPEG-2编码格式的数字电视信号占用宽带大、频谱利用率低,因此,随着数字电视数据传输中转码技术的快速发展,可将MPEG-2编码格式的数字电视信号转化为宽带占有率较低的H264编码格式的数字电视信号。一般情况下,不同编码格式的数据模块是不同的,将MPEG-2编码格式数据流转化为H264编码格式的难度较大。当前,市场上主要有以下3种转化方案:①码流压缩方式,通过码流控制;②以英特尔CPU和相关软件系统为基础实现转码,比如TAGMCT编码器、EnvivioC4编码器等;③利用ASIC芯片编码,比如H264编码器。
3结束语
数据传输技术是数字电视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对数字电视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保障数字电视信号清晰度和稳定性的基础。数字电视的普及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电子技术和各种信息化、数字化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电视数据传输技术会日渐完善和成熟,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清数字电视的可持续发展。
篇13:蓝牙基带数据传输机理分析
摘要:对蓝牙协议体系中的基带数据传输机理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对蓝牙技术做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奠定基础。在介绍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对蓝牙设备连接、数据传输和安全机制等内容做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蓝牙 基带数据传输 设备连接
蓝牙(Bluetooth)是一种新型、开放、低成本、短距离的无线连接接技术,可取代短距离的电缆,实现话音和数据的无线传输。这种有效、廉价的无线连接技术可以方便地将计算机及外设、移动电话、掌上电脑、信息家电等设备连接起来,在它可达到的范围内使各种信息化移动便携设备都能实现无缝资源共享,还可通过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与Internet连接,实现多媒体信息的无线传输。
蓝牙系统采用分散式(Scatter)结构,设备间以及从方式构成微微网(Piconet),支持点对点和点对多点通信。它采用GFSK调制,抗干扰性能好,通过快速跳频和短包技术来减少同频干扰,保证传输的可靠性。使用的频段为无需申请许可的2.4GHz的ISM频段。
蓝牙协议从协议来源大致分为四部分:(本网网收集整理)核心协议、电缆替代协议(RECOMM)、电路控制协议和选用协议。其中核心协议是蓝牙专利协议,完全由蓝牙SIG开发,包括基带协议(BB)、连接管理协议(LMP)、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L2CAP)以及服务发现协议(SDP)。蓝牙协议从体系结构又可分为底层硬件模块、中间协议层和高端应用层三大部分,其中链路管理层(LM)、基带(BB)和射频层(RF)构成蓝牙的底层模块。由此可见,基带层是蓝牙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蓝牙技术中最重要的基带数据传输机理进行分析。
1 基带协议概述
图1给出蓝牙系统结构示意图。在蓝牙系统中,使用蓝牙技术将设备连接起来的网络称作微微网(Piconet),它由一个主节点(Master Unit)和多个从节点(Slave Unit)构成。主节点是微微网中用来同步其他节点的蓝牙设备,是连接过程的发起者,最多可与7个从节点同时维持连接。从节点是微微网中除主节点外的设备。两个或多个微微网可以连接组成散射网(Scatternet)。
图2给出蓝牙协议结构示意图。基带层位于蓝牙协议栈的蓝牙射频之上,并与射频层一起构成蓝牙的物理层。从本质上说,它作为一个链接控制器,描述了基带链路控制器的数字信号处理规范,并与链路管理器协同工作,负责执行象连接建立和功率控制等链路层的,如图3所示。基带收发器在跳频(频分)的同时将时间划分(时分),采用时分双工(TDD)工作方式(交替发送和接收),基带负责把数字信号写入并从收发器中读入数据。主要管理物理信道和链接,负责跳频选择和蓝牙数据及信息帧的传输、象误码纠错、数据白化、蓝牙安全等。基带也管理同步和异步链接,处理分组包,执行寻呼、查询来访及获取蓝牙设备等。
在蓝牙基带协议中规定,蓝牙设备可以使用4种类型的地址用于同场合和状态。其中,48位的蓝牙设备地址BD_ADDR(IEEE802标准),是蓝牙设备连接过程的唯一标准;3位的微微网激活节点地址AM_ADDR,用以标识微微网中激活成员,该地址3位全用作广播信息;8位的微微网休眠节点地址PM_ADDR,用以标识微微网中休眠的从节点。微微网接入地址AR_ADDR,分配给微微网中要启动唤醒过程的从节点。
当微微网主从节点通信时,彼此必须保持同步。同步所采用的时钟包括自身不调整也不关闭的本地设备时钟CLKN,微微网中主节点的系统时钟CLK以及为主节点时钟对从节点本地设备时钟进行周期更新以保持主从同步的补偿时钟CLKE。
与其它无线技术一样,蓝牙技术中微微网通过使用各种信道来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其中,物理信道表示在79个或者23个射频信道上跳变的伪随机跳频序列,每个微微网的跳频序列是唯一的,并且由主节点的蓝牙设备地址决定;此外,蓝牙有5种传送不同类型信息的逻辑信道,它们分别为:
(1) LC信道:控制信道,用来传送链路层控制信息;
(2) LMC信道:链接管理信道,用在链路层传送链接管理信息;
(3) UA信道:用户信道,用来传送异步的用户信息;
(4) UI信道:用户信道,用来传送等时的用户信息;
(5) US信道:用户信道,用来传送同步的用户信息。
在蓝牙系统中,主从节点以时分双工(TDD)机制轮流进行数据传输。因此,在信道上又可划分为长度为625μs的时隙(Time Slot),并以微微网主节点时钟进行编号(0-2 27-1),主从节点分别在奇、偶时隙进行数据发送。
篇14:蓝牙基带数据传输机理分析
蓝牙支持电路和分组交换,数据以分组形式在信道中传输,并使用流控制来避免分组丢失和拥塞。为确保分组包数据正确传输,还进行数据的白化和纠错,下面分别对这些传输机制进行分析。
2.1 蓝牙分组
分组包数据可以包含话音、数据或两者兼有。分组包可以占用多个时隙(多时隙分组)并且可以在下一个时隙继续发送,净荷(Payload)也带有16位的错误校验识别和校验(CRC)。有5种普通的分组类型,4个SCO分组包和7个ACL分组包。一般分组包格式如图4。
图3 基带层抽象
其中,接入码(Access code)用来定时同步、偏移补偿、寻呼和查询。蓝牙中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接入码:
(1) 信道接入码(CAC):用来标识一个微微网;
(2) 设备接入码(DAC):用作设备寻呼和它的响应;
(3) 查询接入码(IAC):用作设备查询目的。
分组头(Header)包含6个字段,用于链路控制。其中AM_ADDR是激活成员地址,TYPE指明分组类型,FLOW用于ACL流量控制位,ARQN是分组包确认标识,SEQN用于分组重排的分组编号,HEC对分组头进行验。蓝牙使用快速、不编号的分组包确认方式,通过设置合适的ARQN值来区别确定是否接收到数据分组包。如果超时,则忽略这个分组包,继续发送下一个。
2.2 链接及流控制
蓝牙定义了两种链路类型,即面向连接的同步链路(SCO)和面向无连接的异步链路(ACL)。SCO链接是一个对称的主从节点之间点对点的同步链接,在预留的时间里发送SCO分组,属于电路交换,主要携带话音信息。主节点可同时支持3个SCO链接,从节点可同时支持2~3个链接SCO,SCO分组包不支持重传。SCO链路通过主节点LMP发送一个SCO建立消息来建立,该消息包含定时参数(Tsco和Dsco)。
ACL链接是为匹克网主节点在没有为SCO链接保留的时隙中,提供可以与任何从节点进行异步或同步数据交换的机制。一对主从节点只可以维持一个ACL链接。使用多个ACL分组时,蓝牙采用分组包重发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ACL分组不指定确定从节点时,被认为是广播分组,每个从节点都接收这个分组。
蓝牙建议使用FIFO(先进先出)队列来实现ACL和SCO链接的发送和接收,链接管理器负责填充这些队列,而链接控制器负责自动清空队列。接收FIFO队列已满时则使用流控制来避免分组丢失和拥塞。如果不能接收到数据,接收者的链接控制器发送一个STOP指令,并插入到返回的分组头(Header)中,并且FLOW位置1。当发送者接收到STOP指示,就冻结它的FIFO队列停止发送。如果接收器已准备好,发送一个GO分组给发送方重新恢复数据传输,FLOW位置0。
2.3 数据同步、扰码和纠错
由于蓝牙设备发送器采用时分双工(TDD)工作机制,它必须以一种同步的方式来交替发送和接收数据。微微网通过主节点的系统时钟来实现同步,并决定其跳频序列中的相位。在微微网建立时,主节点的时钟传送给从节点,每个从点节给自己的本地时钟加上一个偏移量,实现与主节点的同步。在微微同生存期内,主节点不会调整自己的系统时钟。为了与主节点的时钟匹配,从节点会偏移量进行周期的更新。蓝牙时钟应该至少具有312μs的分首辨率。主节点分组发送的平均定时与理想的625ms时隙相比,偏移不不能超过20ppm,抖动(Jitter)应该少于1ms。
在分组数据送出去并且在FEC编码之前,分组头和净荷要进行扰码,使分组包随机化。接收数据分组包时,使用盯同的白化字进行去扰处理。
为了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及系统抗干扰性,蓝牙数据传输机制采用三种纠错方式:1/3率FEC编码方式(即每一数据位重复3次)、冗余2/3率FEC编码方式(即用一个多项式发生器把10位码编码成15位码)以及数据自动请求重发方式(即发送方在收到接收方确认消息之前一直重发数据包,直到超时)。
图4 蓝牙分组包格式
3 蓝牙设备连接
蓝牙链接控制器工作在两种主要状态:待令(Standby)和连接(Connection)。在蓝牙设备中,Standby是缺省的低功率状态,只运行本地时钟且不与任何其他设备交互。在连接状态,主节点和从节点能交换分组包进行通信,所以要实现蓝牙设备之间的互相,彼此必须先建立连接。由于蓝牙使用的ISM频带是对所有无线电系统都开放的频带,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源,所以蓝牙采用分组包快速确认技术和跳频方案来确保链路和信道的稳定。在建立连接和通信过程中使用跳频序列作为物理信道,跳频选择就是选择通信的信道。
3.1 跳频选择
跳频技术把频带分成若干个跳频信道(Hop Channel)。无线电收发器按一定的码序列(以产生随机数的方式)不断地从一个信道跳到另一个信道,并且收发双方都按这个规律才能通信并同步。跳频的瞬时带宽很窄,通过扩频技术展成宽频带,使干扰的影响最小。当一个设备被激活时,该设备被分配32个跳频频点,以后该设备就在这些跳频点上接收和发送信息。通用跳频选择方案由两部分组成,即选择一个序列并在跳频频点上映射该序列。对于每一情况,都需要从-主和主-从两种跳频序列。蓝牙系统中使用的跳频序列有如下几种:
(1) 呼叫跳频序列:在呼叫(Page)状态使用;
(2) 呼叫应答序列:在呼叫应答(Page Response)状态使用;
(3) 查询序列:在查询(Inquiry)状态使用;
(4) 查询应答序列:在查询应答(Inquiry Response)状态使用;
(5) 信道跳频序列:在连接(Connection)状态使用。
3.2 蓝牙连接建立
从待令状态到连接状态的过程就是连接建立过程。通常来讲,两个设备的连接建立过程如下:
首先,主节点使用GIAC和DIAC来查询范围内的蓝牙设备(查询状态)。如果任何附近的蓝牙设备正在监听这些查询(查询扫描状态),就发送它的地址和时钟信息后,从节点可以开始监听来自主节点的寻呼消息(寻呼扫描),主节点在发现附近的设备之间可以寻呼这些设备(寻呼状态),建立链接。在寻呼扫描的从设备被这个主节点寻呼后,就会以DAC(设备访问码)来响应(Slave response substate)。主节点在接收到从节点的响应后,便可以以送主节点的实时时钟、BD_ADDR、BCH奇偶位和设备类(FHS分组包),最后在从节点已经接收到这个FHS分组之后,进入连接状态。具体过程如图5。
由图5可见,在蓝牙连接建立的呼个不同阶段,主节点和从节点分别处于不同的状态,这些状态包括:
查询(Inquiry):查询是主节点用来查找可监视区域中的蓝牙设备,以便通过收集来自从节点响应查询消息中得到该节点的设备地址和时钟,查询过程使用IAC;
查询扫描(Inquiry Scan):蓝牙设备周期地监听来自其他设备的查询消息,以便自己能被发现。扫描过程中,设备可以监听普通查询接入码(GIAC)和特定查询接入码(DIAC);
查询响应(Inquiry response):从节点以FHS分组响应查询消息,它携带从节点的DAC、本地时钟等信息;
寻呼(Page):主节点通过在不同的跳频序列发送消息,来激活一个从节点并建立连接,寻呼过程使用DAC;
寻呼扫描(Page Scan):从节点周期性地在扫描窗间隔时间内唤醒自己,并监听自己的DAC,从节点每隔1.28s在这个扫描窗上根据寻呼跳频序列选择一个扫描频率;
从节点响应(Slave Response):从节点在寻呼扫描状态收到主节点对自己的寻呼消息即进入响应状态,响应主设备的寻呼消息;
主节点响应(Master Response):主节点在接收到从节点对它的寻呼消息的响应后,主节点发送一个FHS分组给从节点,如果从节点响应回答,主节点就进入连接状态。
3.3 连接状态
连接(connection)状态以主节点发送一个POLL分组开始,表示连接已经建立,此时分组包可以在主从节点之间来回发送。连接两端即主从节点都使用主节点的接入码和时钟,并且使用的跳频为信道跳频序列。即在连接建立后,主节点的蓝牙设备地址(BD_ADDR)决定跳频序列和信道接入码。在连接状态的蓝牙设备,可以有以下几个子状态:
Active:在这个模式下,主从节点都分别在信道通过监听,发送和接收分组包,并彼此保持同步;
Sniff:在这个模式下,从节点可以暂时不支持ACL分组,也就是ACL链路进入低能源sleep模式,空出资源,使得象寻呼、扫描等活动、信道仍可用;
Park:当从节点不必介入微微网信道,但仍想与信道维持同步,它能进入park(休眠)模式,此时具有很少的活动而处于低耗模式,从节点放弃AM_ADDR,而使用PM_ADDR。
4 蓝牙完全机制
如果允许利用蓝牙技术来实现无锁门或者在超市自动买单,则蓝牙完全性非常重要。蓝牙协议为用户进行数据传输提供了一套可靠的安全机制。首先,蓝牙基带部分在物理层为用户提供保护和信息加密机制,而在链路层通过同等鉴权并对用户信息进行加密。蓝牙设备在连接过程中采用查询/应答方式进行鉴权。一个设备发送一个口令或查询,而从设备则响应这个口令,这样可以防止盗用和误用。信息加密机制是在蓝牙设备连接建立后,采用序列密码加密算法对用户数据或信息进行加密,从而增加系统安全性。链路层共有四种参数来保证通信的安全,分别是蓝牙设备地址BD_ADDR、认证私钥、加密私钥和随机码RAND。如果用户有更高级别的保密要求,则可采用更为有效的传输层和应用层完全机制。总之,蓝牙完全机制的目的在于提供适当级别的完全保护。由于蓝牙完全是蓝牙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限于篇幅在此不做进一步的讨论。
本文主要对蓝牙技术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基带层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为进一步对蓝牙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蓝牙技术主要应用于小范围的家庭和办公室信息传输系统和信息家电,因此对蓝牙技术进行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我国人口密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篇15:MODEM・什么是数据传输标准
MODEM・什么是数据传输标准
数据传输标准是指MODEM的传输模式和传输协议。
MODEM的传输模式
Modem最初只是用于数据传输。然而,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目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出现了一些“二合一”、“三合一”的Modem。这些Modem除了可以进行数据传输以外,还具有传真和语音传输功能。
1、传真模式(Fax Modem)
通过Modem进行传真,除省下一台专用传真的费用外,好处还有很多:可以直接把计算机内的文件传真到对方的计算机或传真机,而无需先把文件打印出来;可以对接收到的传真方便地进行保存或编辑;可以克服普通传真机由于使用热敏纸而造成字迹逐渐消退的问题;由于Modem使用了纠错的技术,传真质量比普通传真机要好,尤其是对于图形的传真更是如此。
目前的Fax Modem大多遵循V.29和V.17传真协议。其中V.29支持9600bps传真速率,而V.17则可支持14400bps的传真速率。
2、语音模式(Voice Modem)
语音模式主要提供了电话录音留言和全双工(Full Duplex)免提通话功能,真正使电话与电脑融为一体。这里,主要介绍一种新的语音传输模式―DSVD(Digital Simultaneous Voice and Data)。
DSVD是由Hayes、Rockwell、U.s.Robotics、Intel等公司在1995年提出的一项语音传输标准,是现有的V.42纠错协议的扩充。DSVD通过采用Digi Talk的数字式语音与数据同传技术,使Modem可以在普通电话线上一边进行数据传输一边进行通话。DSVD Modem保留了8K的带宽(也有的Modem保留8.5K的带宽)用于语音传送,其余的带宽则用于数据传输。语音在传输前会先进行压缩,然后与需要传送的数据综合在一起,通过电话载波传送到对方用户。在接收端,Modem先把语音与数据分离开来,再把语音信号进行解压和数/模转换,从而实现的数据/语音的同传。DSVD Modem在远程教学、协同工作、网络游戏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在目前,由于DSVD Modem的价格比普通的Voice Modem要贵,而且要实现数据/语音同传功能时,需要对方也使用DSVD Modem,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DSVD Modem的普及。
MODEM的传输协议
Modem的传输协议包括调制协议(Modulation Protocols)、差错控制协议(Error Control Protocols)、数据压缩协议(Data Compression Protocols)和文件传输协议。
1、调制协议
计算机内的信息是由“0”和“1”组成数字信号,而在电话线上传递的却只能是模拟电信号。于是,当两台计算机要通过电话线进行数据传输时,就需要一个设备负责数模的转换。这个数模转换器就是Modem。计算机在发送数据时,先由Modem把数字信号转换为相应的模拟信号,这个过程称为“调制”。经过调制的信号通过电话载波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之前,也要经由接收方的Modem负责把模拟信号还原为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信号,这个过程称为“解调”。正是通过这样一个“调制”与“解调”的数模转换过程,从而实现了两台计算机之间的远程通讯。
2、差错控制协议
随着Modem的传输速率不断提高,电话线路上的噪声、电流的异常突变等,都会造成数据传输的出错。差错控制协议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高速传输中保证数据的准确率。目前的差错控制协议存在着两个工业标准:MNP4和V4.2。其中MNP(Microcom Network Protocols)是Microcom公司制定的传输协议,包括了MNP1―MNP10。由于商业原因,Microcom目前只公布了MNP1―MNP5,其中MNP4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差错控制协议之一。而V4.2则是国际电信联盟制定的MNP4改良版,它包含了MNP4和LAP-M两种控制算法。因此,一个使用V4.2协议的Modem可以和一个只支持MNP4协议的Modem建立无差错控制连接,而反之则不能。所以在购买Modem时,最好选择支持V4.2协议的Modem。另外,市面上某些廉价Modem卡为降低成本,并不具备硬纠错功能,而是使用使用了软件纠错方式。大家在购买时要注意分清,不要为包装盒上的“带纠错功能”等字眼所迷惑。
3、数据压缩协议
为了提高数据的传输量,缩短传输时间,现时大多数Modem在传输时都会先对数据进行压缩。与差错控制协议相似,数据压缩协议也存在两个工业标准:MNP5和V4.2bis。MNP5采用了Rnu-Length编码和Huffman编码两种压缩算法,最大压缩比为2:1。而V4.2bis采用了Lempel-Ziv压缩技术,最大压缩比可达4:1。这就是为什么说V4.2bis比MNP5要快的原因。要注意的是,数据压缩协议是建立在差错控制协议的基础上,MNP5需要MNP4的支持,V4.2bis也需要V4.2的支持。并且,虽然V4.2包含了MNP4,但V4.2bis却不包含MNP5。
4、文件传输协议
文件传输是数据交换的主要形式。在进行文件传输时,为使文件能被正确识别和传送,我们需要在两台计算机之间建立统一的传输协议。这个协议包括了文件的识别、传送的起止时间、错误的判断与纠正等内容。常见的传输协议有以下几种:
A)ASCII。这是最快的传输协议,但只能传送文本文件。
B)Xmodem。这种古老的传输协议速度较慢,但由于使用了CRC错误侦测方法,传输的准确率可高达99.6%。
C)Ymodem。这是Xmodem的改良版,使用了1024位区段传送,速度比Xmodem要快。
D)Zmodem。Zmodem采用了串流式(streaming)传输方式,传输速度较快,而且还具有自动改变区段大小和断点续传、快速错误侦测等功能。这是目前最流行的文件传输协议。
篇16:遥感卫星数据传输技术发展分析
遥感卫星数据传输技术发展分析
在分析遥感卫星对该技术总体需求的基础上,从数据率、频段选择、数据压缩、调制解调、数据安全、编译码等几个方面对此项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 者:高卫斌 冉承其 Gao Weibin Ran Chengqi 作者单位: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94 刊 名: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5 25(6) 分类号:V4 关键词:遥感卫星 数据传输 技术决策【数据传输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2.实习报告~
3.实习实习报告
4.法务实习报告
5.节目主持实习报告
6.制药实习报告
7.行政助理实习报告
8.实习报告总结报告
9.大学生实习报告
10.工商企业实习报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