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汇报报告>调查报告文献格式

调查报告文献格式

2024-10-09 08:11: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羊皮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调查报告文献格式,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调查报告文献格式,希望大家喜欢!

调查报告文献格式

篇1:调查报告文献格式

调查报告文献格式

1.专著、论文集、研究报告类

[序号]作者(注:两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举例:

[1]刘小龙.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2.37.

[2]吴海霞,沈剑平.电视论坛[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56.

[3]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学位论文类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D].保管地:保管单位,完成年.起止页码.

举例:

[1]邓友.论电视艺术的美学性[D].北京:北京广播学院,.3.

3. 析出文献类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作者(注:两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作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如文内已列明,则省略).

举例:

[1][英]穆尔.电影理论的.结构[A].瞿涛.电影学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

4.期刊文章类

[序号]主要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

举例:

[9]李海.音乐传播的文化思考[J].当代传播,2004,(10):26.

5.报纸文章类

[序号]主要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1]周济.情系教育 办好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4-1-29(1).

6.网络文献类

[序号]主要作者.网络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网络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 举例:

[1]吴霓.教育科学大家[J/OL]..cn/zt/jykx/145.htm.

[14]方锦柔.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

7.外文期刊文献编排格式及示例

[10]Amit,Raphael.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16~18.

8.外文专著文献编排格式及示例

[3]Andrews,K.R..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M].IL:Irwin,1971.22.

9.各种未定类型文献

[序号]主要作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举例:

[1]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Z].海口:海南出版社,l998.

篇2:七夕节文化的文献调查报告

七夕节文化的文献调查报告

七夕节文化的文献调查报告

本次文献调查的目的主要是调查七夕节在唐文学中的反映情况,因此研究对象主要是唐朝的诗歌,曲子词和文学作品。我在图书馆查询相关的书籍资料主要有《全唐诗》、《开元天宝遗事》、《云谣集杂曲子》和一些学术论文《从白居易的<长恨歌>谈七夕节的文献价值》、《七夕节的文化透视》等等,以及一些报刊资料。

本次文献调查,在《全唐诗》、《开元天宝遗事》、《云谣集杂曲子》这些书籍中获得了关于七夕节的诗歌,曲子词和史诗记载等书面资料,大概明白了七夕在唐代文学中的一些反映情况;搜集了一些关于七夕和唐文学的学术论文资料,这些学术论文研究多集中在七夕节的形成发展,唐朝七夕诗的内容,古代七夕节风俗活动以及气息的.文化意义和功能方面。大部分学者皆认为唐代时七夕节已成为固定繁荣的节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七夕民俗活动,这些在唐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唐诗中表现尤为明显。

通过文献调查,完成了本次论文。论文首先介绍了七夕节的来源及其发展过程,重点论述了唐七夕诗的内容分类和唐文学中所反映出来的七夕习俗,最后简要总结了七夕节的文献价值。

本次文献调查的目的主要是调查七夕节在唐文学中的反映情况,因此研究对象主要是唐朝的诗歌,曲子词和文学作品。我在图书馆查询相关的书籍资料主要有《全唐诗》、《开元天宝遗事》、《云谣集杂曲子》和一些学术论文《从白居易的<长恨歌>谈七夕节的文献价值》、()《七夕节的文化透视》等等,以及一些报刊资料。

本次文献调查,在《全唐诗》、《开元天宝遗事》、《云谣集杂曲子》这些书籍中获得了关于七夕节的诗歌,曲子词和史诗记载等书面资料,大概明白了七夕在唐代文学中的一些反映情况;搜集了一些关于七夕和唐文学的学术论文资料,这些学术论文研究多集中在七夕节的形成发展,唐朝七夕诗的内容,古代七夕节风俗活动以及气息的文化意义和功能方面。大部分学者皆认为唐代时七夕节已成为固定繁荣的节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七夕民俗活动,这些在唐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唐诗中表现尤为明显。

通过文献调查,完成了本次论文。论文首先介绍了七夕节的来源及其发展过程,重点论述了唐七夕诗的内容分类和唐文学中所反映出来的七夕习俗,最后简要总结了七夕节的文献价值。

篇3:重庆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文献利用状况调查报告

据统计,地方文献阅览室读者量为217人次,提书1115册次,复印2402页,全年平均每个工作日读者只有1人次,平均每次提书5册次,人均每次复印l0页。由于到馆读者人数太少,提书册次少,总体文献使用利用率不高。从近40位读者意见反馈上分析,读者一方面记录了工作人员的态度好,工作人员对文献熟悉、揭示文献具有深度;另一方面反映文献的数量太少,许多文献不齐、没有连贯性,建议加大采购力度。

3 重庆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途径

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发挥地方文献阅览室的作用,提高地方文献利用率,我们认为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扩大收集的途径。

加大征集的力度遵循“广征博采、宁多勿缺”的原则,在征集中要拓宽收集途径,只要是属于重庆地方文献都收

集。同时,要改变我馆目前仅有一人专职负责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局面,成立“地方文献征集小组”,委派文化素质高、事业心及责任心强,又能吃苦耐

劳、甘于奉献的同志,专门负责。此外,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势在必行。另外,通过各种活动征集地方文献,扩大征集工作的影响。如开座谈会,地方文献展览等,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地方文献的重要性。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十分丰富,我们还可在网上通过检索,直接下载收集信息,分类、加工后收入数据库或链接到网页上。

3.2 提高文献的数量与质量

要用好购书经费,逐年加大对地方文献采集的投入。提高文献数量,主要反映在博采上,地方文献由于多数并不是热门小说,所以在购买时不要求过多的复本。提高地方文献的入藏质量,主要重在专而具特色上,要在地方文献室中设立专门的文献架,如:针对重庆文人名人众多,设立郭沫若等老一辈研究专架;还可针对重庆汽车摩托车发展较好,设立汽车摩托车专架;针对重庆是“红岩精神”发源地,设立“中统军统”研究专架和红岩英烈研究专架,等等。

3.3 开展自我宣传

地方文献深藏“深闺”无人知晓,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应对自己所收藏的地方文献进行大力的宣传。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举办地方文献展览,举行和参加各种地方文献的研讨会或知识竞赛,开辟地方文献通报、简介、评价专栏。也可由馆领导牵头,地方文献工作人员负责定期编制有关地方文献的信息在网上发布。

3.4 建立数据库。进行二次文献的开发

由于我馆地方文献工作专职人员太少,目前主要停留于提供借阅书刊的简单服务。我们应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将分散于各学科、分布于各种载体的地方文献通过建立数据库集中起来,既能弥补馆藏的不足,又可方便读者。其次,我们应将地方文献开发纳入日常工作计划。

3.5 开展专题信息咨询服务

公共图书馆中的有偿专题信息咨询服务,是在我国新经济政策下产生的一种“以文养文”的手段地方文献专题信息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做好日常业务工作的同时,还应积极开拓市场,为社会各行业提供大量的有偿专题信息服务,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服务的方式主要以专题汇编的形式提供给用户。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开展的有偿咨询服务很值得我们借鉴:①为编修行业史志或专业史志而搜集资料;②为各项地方建设提供背景设计资料;③为文艺创作提供史料服务;④为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供服务。

(王祝康 重庆图书馆研究辅导部、参考咨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王恒明 重庆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

〔出处〕 重庆图情研究 第1期

篇4:重庆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文献利用状况调查报告

早在重庆成立直辖市之际,重庆图书馆就开始筹建地方文献阅览室,并启动征集地方文献的工作,走向社会,深入各企业事业单位、学校、机关,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纳入了重要的业务工作之列,当时即起草了《关于重庆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的范围、重点、方法(草案)》,并安排了专人兼职负责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

通过几年的征集,地方文献的收藏已有了一定的规模,设在重庆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的地方文献阅览室正式对读者开放。

2.重庆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现状调查

2.1 地方文献征集

2.1.1 地方文献征集人员

依照《重庆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条例》和岗位设置要求,该馆所设立的社科图书采购、自科图书采购、地方文献征集交换、邮函采购等岗位的职责中都包含了对地方文献的征集,其中地方文献征集交换岗位的人员专门从事地方文献的征集。

2.1.2 地方文献征集的途径及问题

根据《重庆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条例》的要求,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是:接受缴送、查访索取、互相交换、订购邮购、委托收集;凡长期建立缴送和交换关系的单位应建立“重庆地方文献征集联系卡”,并随时记录缴送和交换情况;征集复本数每种不超过4册(份)。

在实际工作中,重庆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主要有以下这几种途径:现购、交换、征集、捐赠、接受缴送。从近几年地方文献征集的情况看,各种渠道所占比例为:现购10%,交换5% ,捐赠40%,征集30%、接受呈缴15%。可以看出,读者主动捐赠的地方文献比例最大;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方法征集也不小;接受呈缴本的情况是,目前仅有重庆出版社和西师出版社两个单位向重庆图书馆交送呈缴本,不过,重庆出版社只送定价在50元以下计划内的

图书和部分计划外的图书,西师出版社也仅送部分图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制约着重庆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

一、没有由地方政府颁布的地方文献呈缴制度文件,使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局面难以打开,特别是限制了呈缴本的收集。

二、地方文献征集人员困难困扰:

1、无地方文献呈缴制度,征集人员大多只能凭私人关系去请求赠送:

2、地方文献征集人员的“现购”职权范围受限制,在被征集方不愿赠送的情况下,常常不能收集到文献;

3、一些小书摊虽有部分地方文献出售,但由于征集人员在外书目查重困难、无发票报账困难、乘非月票车报账困难等原因,常常不能如愿收集到所

需的地方文献。

2.2 地方文献阅览室的文献数量、范围

2.2.1 地方文献阅览室文献的数量

截止月底,重庆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共藏有6532种图书和一些非公开出版的报纸。其中,图书6055种,内部资料447种(见下

表)。

年代 200O

人藏量(种) 2422 925 1457 232 510

这里要说明的是从1999―成立地方文献阅览室之初之所以进入地方文献室文献数量较多,是因为历史的积极积累,把以前收藏在基藏库的文献提到了阅览室,实际上重庆出版地方出版物712种,20869种,20658种,927种。此外,我馆的地方文献,没有把民国文献、线装文献中的地方文献纳入地方文献阅览室管理,但是目前地方文献阅览室正在建立一套我馆收藏的民国文献和线装文献的卡片目录,以供工作人员和读者使用。

2.2.2 地方文献阅览室文献的入藏范围

根据《重庆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条例》规定的征集范围是:凡是内容上反映重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地理、历史沿革、风俗人情、人物生平事迹等重庆市区、县、市级以上单位公开出版的图书、期刊、报纸、画报、音像制品、机读型文献等均属于地方文献征集的范围。征集重点包括:一、地方史志,包括各区、市、县党委,政府及所属各部门和市直各单位编辑出版的各类地方史志、史料、统计资料、水文、地质、有色金属、水稻等方面的资料;会议资料;气候灾异资料及其它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二、重庆市新闻出版单位(包括高校出版社)公开发行的各种出版物(少儿读物及中小学教材转赠市少儿图书馆)。三、革命历史文献。包括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文献,尽量全面收集本市及各区、县文史资料。四、重庆名人资料。包括著述作品、手稿、生平传记、学术评价、声像资料、字画、金石、藏书等。

2.2.3 地方文献阅览室文献入藏的情况

地方文献阅览室中反映本市主城区的文献大于边远地区的文献,反映整个重庆城的文献大于反映局部地区文献,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的文字文献大大少于图片文献;各区市(县)的地方年鉴较少.甚至有的地区根本没有;许多连续出版的地方文献收集不连贯。

篇5:重庆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文献利用状况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 G255 文献标识码A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等的综合反映,对了解过去,指导现在,探索未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它是各地公共图书馆的收藏重点,反映着当地图书馆的馆藏特色。2004年初,我们对重庆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阅览室文献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我们的分析,以期利于重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调查报告文献格式】相关文章:

1.教学相长论文文献

2.文献综述范文

3.文献综述论文

4.文献评论范文

5.地方文献工作计划

6.文献阅读心得体会

7.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8.文献综述的范文

9.阅读文献的心得体会

10.文献综述 导师评语

下载word文档
《调查报告文献格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