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青少年调研报告
“毛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网络文化与青少年调研报告,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网络文化与青少年调研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篇1: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教育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教育
浅析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王怀禹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四川,637102)
摘 要:针对网络文化的特点和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对青少年正面引导,加强社会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建立绿色上网通道、青少年网站和加强网络组织建设,实行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家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相结合,加强对社会上网吧的监管,努力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氛围。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的诞生而产生的,而且网络本身也是一种文化,随着网络的快速推广和普及,围绕网络文化如何对占网民大多数比例的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引导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在努力寻求可行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对策之前,有必要对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作一分析。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1、信息量大。从统计的资料表明,1983年全球数据库总量为3.1亿条,1984年达到10亿条,1995年达到81.6亿条,已达到100亿条以上。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技、体育、财经、影视、股票等,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大量网上信息、丰富的'共享资源为人们学习、研究提供了便捷,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更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传播快捷。网络信息的更新是以小时甚至分钟为周期的,人们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由于信息高效快捷的传递,即使万里之外的网友也可“当面”讨论问题、交流思想、互通信息,提高了人类对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
3、环境开放。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可迅速波及全球,;辐射至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渗透力不可小觑;在网上,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份意识已被淡化,网上交流表现出身份的虚拟性,交往的隐蔽性和神秘性;当具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网民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时,增进了相互了解,突破了民族、文化界限,赋予了人们更大的国际性和包容性;网络“资源共享”的价值观,使人们进入网络就可超越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种种局限而共享丰富的国际信息。
[1] [2] [3] [4] [5]
篇2:青少年心理健康调研报告通用
我县地处浙江南部山区,以山区为主,资源贫乏,在改革开放之前,世代以农耕生活为主。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推进,勇于拼搏的永嘉人,走出山区,大规模向外省或城乡转移,或商或工,就此在我县山区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或经商,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从心理学讲,小孩在幼年时期如果没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受到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大家一般不易察觉,其实造成了很多无形的损失。留守小孩和父母在家的小孩,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异显著。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团县委和县青少年宫在20__年4月专门为留守儿童举办了一次公益性夏令营,在此次去大若岩楠风营地的活动中,他们所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缺点,让我们亲身感受了教育这类儿童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
20__年5月6日上午,县少年宫去山区福和希望小学就留守儿童进行了个别调研。福和希望小学所在地枫林镇孤山村,地处永嘉县山区中部,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这里工业一片空白。据该校潘益克校长介绍:“本村和周边的几个自然村,55岁以下的青壮年百份之八十以上常年外出谋生,田地和孩子基本交由年迈的父母或亲戚打理和照顾。也就是说在本校读书的孩子百份之八十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学习基本交由爷爷奶奶负责,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各种各样的问题”。
案例1:
六年级学生潘兵今年13岁,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在北京经商,很少回家照顾他,由于爷爷奶奶身体不好,他就被寄养在姑妈家里,平时无人管束。致使他在学校之余,就在社会上游荡,结果结识了一些不良社会青年。在这些比他年纪大的不良青年教唆下,他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开始的时候偷些果子或家禽,作为大家解馋的手段,随着坏习惯的养成,以及慢慢地喜欢上去网吧通宵上网,经常出现手头拮据,为了能与这帮青年一起维持上网,结果发展到在姑妈家偷钱,偷了钱之后,由于害怕姑妈责骂,常常好几天不回家,以至于发展到在社会上偷自行车,在成功了6次之后,今年3月的一个夜晚被当地民众当场抓获。
案例2:
潘洁是该校五年级的里一个很特别的女孩,性格孤僻,平时总是喜欢独来独往,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在集体生活中极不合群,她生活简朴,衣服只有仅够换洗的两套,同学都嫌弃她,不愿与她交朋友。在校长的带领下,我决定找潘洁谈一次心,开导开导她,让她能快乐地融于集体生活中,但潘洁不善言谈,胆小怕事,一谈到这一话题,便不停的流泪。我们只好找班干部来了解情况,原来班上的几个调皮男生经常欺负她,笑话她是没有爸妈的孤儿,并给她取了一个绰号叫“没人要的人”,我们感到很震惊,潘洁在注册本上不是分明写着父母的名字吗,怎么会是孤儿呢?带着疑问,我们调查了解了潘洁的家庭情况。
原来潘洁生活在交通闭塞的福田村,一家四口人,由于该村人多地少,加之都是山田,土地贫瘠,这里的村民生活水平相当低,改革开放之前,这里的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潘洁的父母不甘于生活的贫困,早在八年前就丢下了四岁的潘洁双双去北京经商,潘洁与年迈的爷爷生活在一起,爷爷耳背,与潘洁几乎没有什么的交流,潘洁每年只有到春节或隔个春节才能与父母团聚,春节过后便是漫长一年或二年的思念与等待,由于山村的闭塞,也由于父母经商失败,家里没有通讯工具,而父母又远在北京,潘洁几乎与父母失去了联系,两年前,潘洁的弟弟出生了,有重男轻女思想的父母带着弟弟继续在北京生活,对家里的潘洁不闻不问,好像遗忘了家中还有一个渴望得到父母真爱的孩子。潘洁长期得不到母爱与父爱,得不到亲情的温暖。据潘洁的爷爷所说,小时候的潘洁是一个很活泼的孩子,自从她父母不在家后,村子里的小孩有意取乐她,排斥她,导致她的性格越变越内向,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潘洁总是封闭自己的心灵,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性格变得特别郁闷,不善与人交流,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本该活泼开朗的花季少女变得沉默寡言。
了解了这二名有着典型问题的留守孩子,我们的心情也特别地沉重。作为担负着全县青少年外校教育工作的县青少年宫,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在结束潘洁同学调查回学校的路上,我们建议潘校长,召开本校全体教师会议,就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话题专门开一次座谈会。
下午团县委、县少年宫与该校二十三位教师专门召开了座谈会,在会上,大家在留守儿童的有关问题和教育对策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和建议:
他们是一群弱势群体,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温暖,孤僻、偏执,情感冷漠是他们的通病。留守儿童大多是问题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成绩差。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在有迟到、早退、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中途辍学的现象,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学习成绩较班级平均水平低,较自己以往成绩低。学校对留守儿童旷课迟到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十分头疼,有的教师干脆放任不管。
(二)行为习惯不良。存在说谎现象,在家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的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不做一些诸如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监护人不礼貌,时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
篇3:预防青少年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预防青少年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是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是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是决定一个人有无作为的关健时刻,具有精力充沛、记忆清晰、思维敏捷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思维片面、情感不稳定、容易冲动、行为偏激等弱点,引导不好,容易养成不良习惯,走上犯罪道路。因此,认真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和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计199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普通中学11所、完全完小140所、教学点36个、幼儿园7所。有在编职工3251名,学生71713名。有法制副校长136名,其中公安民警91人、检察院检察官1人、法院法官1人、司法干警5人、村党总支书记3人、村委会主任1人、村委会治安员34人。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特点
(一)类型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盗窃烟、玩具、食品、化妆品、摩托车等侵财类案件和殴打他人为主的伤害类案件上。侵财类案件中青少年的犯罪动机主要表现为“贪利型”,大多以侵占他人钱财为目的,得逞后伙同他人共同挥霍、享乐。伤害类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动机主要表现为“报复型”,大多因日常琐事产生不和,出于报复,殴打他人。
(二)犯罪方式多为团伙化,共同犯罪较为突出。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表现为迷茫、空虚、自卑,对社会认识不足,加之体力较弱,为了寻求“自我保护”和讲“哥们义气”,往往相互纠合,拉帮结派,凭借人多势众,互相壮胆,有恃无恐,实施犯罪。
(三)犯罪低龄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三、犯罪原因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部分青少年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看问题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常常不计后果。交友不慎,很容易被人利用。
2、少数青少年法律观念淡薄,不学法、不懂法,往往从一些影视作品、电脑游戏、书刊杂志中,吸收一些不健康的内容。
3、少数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大,心理长期受压抑,缺乏倾诉对象,平时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再加上易冲动,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一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好。一种是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袒护和娇纵,致使孩子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合理感”。另一种是孩子出现问题后采用极端粗暴方式管教,无情的谩骂毒打,甚至赶出家门。二是家长监护不力,
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或因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几天不回家,也不过问。三是有的家庭教育环境恶劣。如单亲家庭、不和睦家庭,致使青少年心理受严重伤害。四是有的`家长有不良嗜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五是有的家长平时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主动与学校、班主任联系,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一旦孩子出事,就把发生问题的责任都推给学校。
2、学校教育有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学生的智育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教育重视不够。为了应付考试,有压缩、挤占其它非考试科目课的现象发生。二是学校监管不力。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不够,与有关部门沟通少,其结果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管理脱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三是学校法制、思想道德教育不够,课时少,且形式呆板、效果差。四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较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少数教师对违纪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致使少数学生厌学、逃学,流入社会参加不健康的活动。
3、社会诱因的侵蚀。一是近年来,社会上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有腐蚀作用。文化部门有时对文化市场管理不够严格。特别是音响制品和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有些网吧的业主还利用各种手段引诱青少年上网,并给买烟、买食品、开夜场等,致使他们“乐不思蜀”,学习没心思,整天想着上网、玩游戏,成瘾者就如同吸毒一样,对孩子的身体、精神造成严重损害。二是缺少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课余时间无处可去。三是少数学生在外租房,造成学校、家长监管失控,极易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对策及建议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从苗头抓起,抓紧抓实,才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一)加强法制教育。组织公检法司等单位的青年志愿者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开展法制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如举办专题法制讲座,参观法制图片展览,旁听法庭审判,邀请犯罪嫌疑人现身说教等形式,提高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和自护能力。
(二)学校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水平。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给予青少年(特别是学困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配备心理学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社会各界要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创造全社会遵纪守法的良好环境。针对社会上的负面环境影响,应当加强网吧、出租屋、小书摊、室等这些地方的查处打击力度。从严管理,让这些场所的经营人员,合法经营。同时各单位组织青年志愿者与学困生结对帮扶,对他们生活上予以关心、学业上予以辅导、心理上予以引导,全社会创造出关爱青少年的良好氛围。
篇4: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区妇联围绕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领导和组织创作、生产、推介适合青少年的优秀文化作品;组织宣传和总结推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典型经验。
一、夯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阵地建设。
20**年,联合文明办、教育局对部分乡村学校少年宫进行摸底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少年宫高效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少年宫的教育作用。20**年3月,中央文明办三局副局长**来到我区督查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情况,实地考察了城头小学、海头小学在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器材配置、项目进展、活动开设等方面的情况,对我区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的各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区继续重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突出教育特色,让少年宫成为孩子的乐园,成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建设的阵地。4月,市文明办在**组织召开**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现场观摩会。来自全市文明办、教育局的22位相关领导和69位受中央、省专项资金扶持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活动。与会者对我区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给与了充分的认可与肯定。
二、保障未成年人阵地建设使用资金来源。
20**年,为**小学、**小学、厉庄小学成功申报20**年度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资金扶持(全市8所)。截至目前,我区共有7所学校获得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6所受省级公益金支持。同时,在全省文明礼仪示范学校评比和全省文明礼仪风采大赛中,获得省级文明礼仪活动经费17万元整。
三、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20**年底,调整了区“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开展网吧、出版物、文化娱乐市场以及校园周边环境等专项整治活动,清除文化垃圾,净化社会环境。动员“五老”积极参与建立绿色网站,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网络监管,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
四、开展主题教育。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努力成为崇德向善、崇尚文明的“美德福城”接班人,区文明办组织开展了以文明礼仪风采大赛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全区各学校踊跃参与,其中小学组的参与率达到了97%,初中组为90%,高中组为75%。在县、市各级初、决赛后,经过层层角逐,海头中学成为代表我市参加省级比赛的高中组代表队,以唯一一所进入决赛的农村高中的身份,在省级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第5名)和文明风尚奖的好成绩。开展“缤纷的冬日”活动,组织十佳美德少年走访慰问留守老人;参加全国“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网上签名寄语启动仪式;与关工委、教育局、团委等单位联合开展全市青少年“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践行中国梦”主题教育。组织我县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志愿者参加全市心理咨询志愿者培训班;组织县实验小学参加中国文明网举办的“我的梦”童心向党歌咏展播活动,录制并上报5首歌曲视频参与活动,在中国文明网和央视科教频道中播出。
五、组织引导关爱帮扶活动。
组织各文明单位继续开展贫困孤儿资助活动,建立“爱心储蓄卡”,定期为孩子捐款捐物。20**年,我区**义工共开展关爱老人、资助学生、清洁家园、重症募捐等有影响公益活动28次,达370时,影响带动我区志愿服务品牌效应不断扩展,国税“爱心妈妈”、供电“小红帽爱之队”、“爱心车队”、“交通红马甲”等多个社会志愿服务品牌蓬勃发展。
存在问题:
少年宫的活动是公益性活动,不向学生收取一分钱。因此对于学校来说,长期运转还需政策和经费保障,如果仅仅从当地财政和学校自身两个方面来维持长期发展,明显不够,希望上级部门能有专门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同时,聘请的校外辅导员、‘五老’人员及大学生志愿者,也缺少政策,无法保证交通、餐费、住宿等补助的发放。
下一步思路、举措:
一、建设校外活动阵地。一是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一方面,严格按照“一校一品”发展要求,建设新一批乡村学校少年宫,在完成我区所有中心小学和完小的全覆盖,成为全市首个完成所有中心小学和完小的全覆盖的县区。并发展一批初、高中少年宫(完成),做大做实少年宫建设,让更多的孩子在少年宫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另一方面,多渠道为少年宫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加大对少年宫日常活动和财务去向的监督管理,20元旦前对所有少年宫进行检查评比,使少年宫年检常态化,保证少年宫活动高效有序开展。注重少年宫品牌包装推介,及时将优秀经验及做法形成材料上报。二是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基地目前接待能力为800人∕次,年接待量达12万人次,全区31所初中每年轮流到基地进行社会实践。20**年底,基地申请加入省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协会。今年7月,省文明办和省教育厅将再次开展全省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基地运行测评工作。为此,我们将做好对上及对下信息的及时沟通,配合教育局做好台账和现场的准备工作。5月前基地将开一个南门,把基地从石桥中学独立出来,多方面力保在今年的测评中顺利通过。三是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建设。与教育局进行密切对接,有效整合彼此现有资源,上半年做实中心阵地及硬件建设。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活动,做到每月有动态有总结,积极参与中华传统促进协会组织的周末读经班,与孩子们共同学习经典著作,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市心理咨询直通车走进我区各中小学校,与孩子们进行现场互动,解答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
二、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一是八礼四仪活动。进一步扎实开展文明礼仪系列活动,高效落实省文明委《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精神,将“八礼四仪”、“开学第一课”等教育活动内容常态化,让文明礼仪深入孩子们的'内心。与市文明办、教育局联动,在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创新案例、童谣歌曲等成果评选活动。积极推动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建设,做好先进典型的宣传推介工作。二是“万名小学生寻找身边的美”活动。鼓励并组织孩子们走出教室,拥抱自然,用眼睛和心灵感悟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谐之美。鼓励小记者传播梦想,传递美好,并学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美”,以童真的视角传播社会正能量,积极参加全市“万名小学生寻找身边的美”征文活动。三是“七彩的夏日·放飞梦想”活动。紧扣“八礼四仪”和国防教育两大年度主题,在全区开展文明礼仪情景剧展演和少年军校成果展示活动。与省委宣传部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常态化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三、亮化国防教育工作。一是开展小学生进军营活动。利用期末考试结束、寒暑假尚未开始的时间及特殊节日,组织小学生到边防部队、消防队、海防部队等地进行主题实践活动,增强未成年人国防意识,激发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是打造少年军校。20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将重点打造抗日山希望小学,使之成为全市国防教育的特色品牌。目前,我们一方面与全国少工委、省文明办及少年军校典型进行积极对接,学习少年军校建设要求,争取在今年能得到国家级‘少年军校’称号。另一方面,开始多方位少年军校打造工作。比如,开学第一天,以国防教育作为“开学第一课”主题,邀请区武装部人员前往学校,带领学生们升旗、进行国旗下宣誓。学校中、高年级同学将身着迷彩,在武装部干部的带领下进行队列演练。开设国防月、国防日,强化校园国防教育氛围。特邀部队官兵为学校教官,并带领学生到部队学习等。校园硬件方面,在教室内、教学楼打造国防教育氛围,另专门僻处一处空地,作为国防教育专用场地。组织学校修改印刷国防教育校本教材等。全力做好宣传推介工作。
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公安、工商、文化、综治、城管等部门开展网吧管理、校园周边环境、非法出版物等专项集中整治行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危害未成年人成长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项整治。营造良好的未成年人成长氛围。
篇5:五失青少年调研报告
五失青少年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镇“五失”青少年的情况,做到摸实情、明实需、定实位、出实策、办实事、求实效,提高关爱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为青少年做好事、解难事。近日,我镇关工委对全镇“五失”青少年的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交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全镇“五失”青少年的数量,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等情况,经过分析提出了关爱帮扶措施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五失”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失学方面
主要原因:一是因疾病而造成失学。二是家境比较贫寒,父母在外打工,辍学帮助料理家务照看病残老人或务农。存在的问题:一是个别村对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定宣传、教育、落实的力度不够,未能确保义务教育期间无失学青少年。二是工作不细,没有及时掌握失学情况,存在底子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三是采取措施不够有力。对有学习能力的失学青少年,没有针对性做好帮扶工作,督促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完成学业。
(二)失业方面
主要原因:一是有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上期望值太高,眼高手低。二是有的青年对工种、工资、工作等挑三拣四,找不到自己认为合适的工作。三是有些文化水平低,没有专业技能,又不愿干重活脏活,择业较困难。
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国家关于扶持就业的优惠政策和正确的择业观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二是对职工的技能培训的范围、种类还不够宽泛,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三是有些企业工资、福利、待遇太低,没有创造一个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氛围,有些人宁愿失业在家也不愿到企业就业,致使目前存在部分人员失业和企业招工难的矛盾问题。
(三)失亲方面
主要原因:父母因车祸或疾病双亡。
存在的问题:一是掌握底数不清。帮扶的力度不够。对一些因车祸、疾病等原因导致失亲的困难家庭,虽然出台了很多帮扶政策,但在落实上还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
(四)失管方面
主要原因:一是父母离异或外出务工,都不愿管孩子,孩子只能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
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失管青少年家长思想教育工作做得不够、不细、不好。二是对失管青少年帮扶不够。
(五)失足方面
主要原因:一是父母管教不严、方法不当或离异家庭疏于教育;二是青春期性格尚未健全,叛逆心理,容易结交不良人员,打架斗殴危害社会;三是受网络游戏等负面影响、遇到坏人引诱,结伙偷盗犯罪。
存在的问题:一是普及法律知识的力度不够,教育宣传的形式、效果不够明显;二是对网吧、游戏厅等游艺场所监督治理的措施不够长期有效;三是家庭、学校、社区对失足青少年没有做到早发现、早帮教、早纠正。
二、对“五失”青少年关爱帮扶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对失学青少年的帮扶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二)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帮助失业青少年就业。
(三)加大对失亲、失管青少年的关爱力度,通过开展学业辅导、心理辅导、亲情陪伴、爱心捐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弥补失亲、失管青少年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的缺失,让他们树立自信,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人间的温暖。同时还建立失亲、失管青少年情况台帐,掌握其生活、心理动向。
(四)采取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服务,转化矫正不良行为等多种形式对失足青少年进行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防止再犯罪。
篇6:2023青少年近视情况调研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近视是我们青少年学生的一种常见眼病,被国家列为重点防治的6种学生常见病之一,近年中小学生健康调查显示,我国的近视率已接近30%,小学生22。7%患有近视,初中近视率猛增到55。8%高中生70。3%人戴上眼镜,大学生近视比例高达80%,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那么,为什么近视越来越多?怎样预防近视?最近,我通过查阅一些资料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书籍,了解普通人是怎么近视的。
2、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目前青少年近视状况。
3、上网查与相关资料。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__
四、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
1、从整体来看,多数同学作业负担较重,并且年级越高,负担越重。
2、多数同学在做作业时都没有好好的让眼睛得到休息。
3、近视人数虽然远远高于非近视人数,但不佩戴眼镜的人却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这表明同学们对近视的问题重视不够!
五、建议
1、每日坚持远眺、坚持眼保健操和课间操,并积极参加文体活动。
2、学习时要有充足的光线,光线要从左侧方向来。不要在光线不足和耀眼的阳光和强灯光下看书写。
3、不要睡在床上或边走路边看书。更不要歪头偏身趴在桌上读书写。
4、不要长时间使用视力,每学习50分钟后,应当休息10分钟。
5、看电视的次数不要过多,时间不要过长,要控制在1小时以内。距离不要太近。至少隔两米远。
要记住眼科医生给大家的劝告: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看书、上网、看电视不要连续超过一小时,不要在太强太暗的光线下看书,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写姿势,坚持作眼保健操很重要。
六、体会
眼睛是人体重要的器官,是心灵的窗口,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第一要素,人对外界信息的获取90%有赖于视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通过眼睛观察和感知美丽的大千世界,如果不能从小预防、矫正近视,就会影响今后长远的工作和生活。让我们共同努力,关心小学生的视力健康,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篇7:青少年儿童饮食习惯与营养健康状况调研报告
青少年儿童饮食习惯与营养健康状况调研报告
6月26日,“中西部地区青少年儿童饮食习惯与营养健康调查报告研讨会暨全国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与营养科普巡展启动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新华青少年儿童食品质量研究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新华中心”)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及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共同主办。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监一司巡视员毕玉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唐忠、新华中心秘书长朱屹分别在启动仪式上做了致辞。
由新华中心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食品科学与食品安全系共同组织实施的《中西部贫困地区青少年儿童饮食习惯与营养健康状况调研报告》成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调研报告是由调研组组长王志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食品科学与食品安全系主任)领导下的调研团队,历时1年,奔赴3省12所学校,行程超过6500公里,调查对象超过3000名,进行了全面严谨的调研汇编完成。研讨活动中,王志刚教授首先做了关于“中西部地区青少年儿童饮食习惯与营养健康调查报告”的成果汇报。并基于报告中所展现的'中西部青少年儿童辣条等零食消费、留守儿童营养失衡、学生营养餐改善及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知识缺失等问题,来自于国家食药总局、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部等相关部门领导专家、中国营养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关村智慧农业生态发展服务联盟、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以及多家企业代表展开了深入探讨。此外,涉及到儿童食品安全方面,如何形成儿童食品标准以便于对儿童食品进行科学分类和政府监管也成为与会专家呼吁的焦点方向。
研讨阶段结束后,根据中西部调研结果显示青少年儿童饮食安全与营养健康知识教育,能够对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显著影响这一现象,新华中心倡议并发起 “2016全国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与营养科普巡展活动”,旨在通过此项科普活动向广大青少年儿童普及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提倡膳食平衡,增强青少年儿童选择食品、辨别食品质量的能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和谐社会氛围。科普巡展活动将围绕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的主题--“尚德守法 共治共享食品安全”所体现的思想精髓,通过组织科普活动,联合一批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及社会组织等一同加入到我国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事业中来。同时,也期望企业通过科普巡展活动的参与,能够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市场自律意识,让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诚信、守法及生产安全、优质、健康食品的队伍中来,最终实现共享共治食品安全的目标。
“2016全国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与营养科普巡展活动倡议书”得到了与会各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及企业的全力支持。新华青少年儿童食品质量研究发展中心将在208月正式开展全国科普巡展活动。
篇8:网络文化与文化霸权主义
网络文化与文化霸权主义
本文旨在阐述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全球化已经是不言而喻,由此而产生的文化霸权主义便想争夺世界的统治地位,进而占领世界.这是一场严峻的.战争,因此,各个民族都要保护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精华,在这场文化之战中,不至于使自己民族文化的精华被文化霸权主义所吞没.
作 者:王文宏 许萍丽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北京,100876 刊 名: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6(1) 分类号:G05 TP393 关键词:网络文化 文化霸权 民族文化 全球化篇9:英美文学研究与网络文化
英美文学研究与网络文化
英美文学研究与网络文化:理论与实务的前景与盲点摘要
文学与科技的的对立肇基于文学工作者对科技威胁的恐惧,而非对科学本质的怀疑。然而当二十世纪末期,另一波的科技文明(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代表)入侵人文社群,文学工作者是否还仍如其十八、十九世纪的前辈一样,抱持不信任的态度?或是在此科技文明的压力下,寻找一个共生的环境,实为当今研究文学与科技关系中,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本文试图从共生的结构中,寻找文学研究如何在科技文明中,尤其是网络世界里,去发掘自己的研究与论述空间,也阐明这些论述与研究有何前景与局限。
数字文化及因特网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与阅读习惯,然而它所带来的新鲜经验也重新开启了文学研究的另一层关系。在此提出几项重大的改变与重整,希望与读者来讨论文学研究的前景与局限。笔者认为,现今因特网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影响可以分成几个面向:(一)因特网成为研究的重要的资源或是图书馆的替代品、(二)文本的观念受到挑战、(三)传统的文学研究走入文化研究的范畴、(四)跨地域性的文学研究主题(如性别、阶级、主题认同、reality vs. virtuality等)受到重视、(五)文学理论与社会科学的整合。
一、前言:
文学与科学间的纠葛关系,建立在西方传统的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上。从十八世纪以来,以分析(analysis)及类化(generalization)为主导的所谓科学思想,成就了近代的科学文明;但也造成了人文学者对科学文明(或是理性思考)的疑虑。十八、十九世纪的浪漫思潮正是反映了这种反理性及反智论(anti-intellectualism) 的一种感性诉求。
英国十八世纪在启蒙运动的笼罩下,理性的思考与分析逻辑的介入,再加上经验论的盛行,建立秩序与规范成为知识分子的迷恋(obsessions)。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反应主流文化的理性思维,试图建立人类社会生存的有机体制,一方面却也自觉地感受到逻辑论辩与理性分析的威胁。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Jonathan Swift 《格利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作者借着格利佛的观察,讽刺Laputa中科学院所从事的科学实验与哲学论辩,比如说在语言学院中,所从事的乃是将言谈简化成为单音节的字眼,省略所有动词与分词,因为在现实中的所有可认知的事物都是名词。Swift更以理性的思考来描述具有人类理性的马国 Houyhuhnms,在此马国中,人马互位。Yahoo此一未文明化的人类,受制于理性温和的马,在在显示理性思考的吊诡。而在另一篇〈一个小小的建议〉中,更以分析的手法,讨论应将剩余的小孩制成罐头外销,以解决爱尔兰的贫穷问题,深具“想象力”.Swift这种反理性思考的论点,虽然简化了(甚至误解了)理性与科学思维的辩证逻辑,但是也具体地反应文人对理性思考的不信任。Mary Shelley 的《科学怪人》(Frankenstein),大概是浪漫时期对人文与科技对立论述最清楚的教材,也建立了日后文学工作者对科技发展怀疑与不信任的理论佳构。早期感情与理智、想象力与分析力、文学与科学的对立祇是意识形态,或许是基于对科学的误解,或许是文学工作者的保守心态。但是当Dr. Frankenstein将科学的产品(科技的成果)化为人类的梦厌(The Monster),人文学者找到了攻击的对象。人文与科技的对立已不可避免,也为人文学者找到了反科技决定论的依据。
文学与科技的的对立肇基于文学工作者对科技威胁的恐惧,而非对科学本质的怀疑。然而当二十世纪末期,另一波的科技文明(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代表)入侵人文社群,文学工作者是否还仍如其十八、十九世纪的前辈一样,抱持不信任的态度?或是在此科技文明的压力下,寻找一个共生的环境,实为当今研究文学与科技关系中,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本文试图从共生的结构中,寻找文学研究如何在科技文明中,尤其是网络世界里,去发掘自己的研究与论述空间,也阐明这些论述与研究有何前景与局限。限于本人之研究专长及时间,在此仅以英美文学研究为限,着重在文学与计算机科技间的挂勾与纠葛。
二、文学研究与计算机科技的萌芽期:
计算机科技进入英美文学研究大约开始于六零年代。1966年结合人文与计算机信息的期刊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 创刊,开启了文学研究者以计算机(尤其是mainframe)来处理文学文本的学术研究。(〈文学与计算机研究的方向〉,页136)。早期的文学与计算机研究偏重文学计算,也就是使用计算软件或是索引工具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性与作者文风,两本人文与计算机方面的期刊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及Literary and Linguistic Computing可代表整个研究的方向与成就。(Potter 401-29)。一方面,英美文学研究者以计算机为工具,从事文学计算工作,然而另一方面,不少文学工作者透过其文本或研究来探讨这两者间的对立或共生关系。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科幻小说与科幻小说研究。笔者在一篇〈文学与科技的交锋:从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谈起〉的文章中,提及科幻小说的主题与内涵,可以看出科技优越性与人性的关怀一直是人文与科技对立所关心的主题。笔者罗列了八项科幻小说的主题:1、人文世界的理性与合理化的解释(魔鬼总动员);2、未知世界的探索──地心探险记、星际巡航记、外星人的传说);3、乌托邦的记忆与建立(反乌托邦的省思──美丽新世界);4、文明与科技的怀疑(科学怪人、机器人的神话、网络上身);5、人文的关怀(生态与科技──侏罗纪公园);6、视学与想象力的开拓(时间机器、星际大战、回到未来);7、超人神话──机器战警、生化人、超人;8、后现代社会的省思──网络的虚拟世界。(页5)。从此窗体可以看出,人文对科技的关系正从对未知世界的探险、怀疑,转化成想象力的开拓与科技世界的人文省思。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权威式的扩展,逼迫文学工作者不再仅仅认同网络科技威胁论(如网络上身),更进一部探讨人工智能的运作与网络上的文学断裂现象(fragmentation) .这一波的文学与科技的交锋,将从文学工作者的的私人空间移到科技学者的网络空间。作家或研究者,开始在计算机上寻找创作的可能性,想象网络出版、多媒体创作、人文数据库的建立以及思索网络的群体与个体疏离等问题,这将开启另一个纪元的英美文学研究。倒底这一波的因特网对英美文学研究有何影响,其对文学研究是否产生质的变化或是理论架构的重整,将是关心文学研究者不可忽略的议题。
三、英美文学研究与网络发展:
J. Hillis Miller在一篇讨论文学研究在网络时代的`文章中(“Literary Study among the Ruins”)引用Derrida的话说:“… an entire epoch of so-called literature, if not all of it, cannot survive a certain technological regime of telecommunications (in this respect the political regime is secondary)。 Neither can philosophy, or psychoanalysis. Or love letters . . . (58)。Derrida对文学的悲观来自于对数位文化的不信任。他认为数字文化(digital culture)似乎摧毁了传统文字印刷力量、文本与人的互动(或感动)关系、以及手写文字的文化意涵。比较了一般手写书信及电子邮件,就可以看出Derrida的焦虑。
Derrida的这种焦虑其实呈现了网络发展带给人文研究的一种质与量的改变,也反映了自十八世纪以来人文与科技的对立与紧张关系。诚然数字文化及因特网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与阅读习惯,然而它所带来的新鲜经验也重新开启了文学研究的另一层关系。在此提出几项重大的改变与重整,希望与读者来讨论文学研究的前景与局限。笔者认为,现今因特网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影响可以分成几个面向:(一)因特网成为研究的重要的资源或是图书馆的替代品、(二)文本的观念受到挑战、(三)传统的文学研究走入文化研究的范畴、(四)跨地域性的文学研究主题(如性别、阶级、主题认同、reality vs. virtuality等)受到重视、(五)文学理论与社会科学的整合。以下仅对这些议题提出其现在与未来的发展及检讨。
(一)因特网与图书馆
文字的数字化解决了图书馆的馆藏空间问题,而网络的建构似乎解决了图书馆的数据取得问题。从1962年以来Darmouth College的教授John Kemeny提出图书馆的使用不易,提出以远距科技来解决这些问题;在1982年University of Reading的图书馆员James Thompson也提出了相同的概念;1978年,在他的一本书Toward Paperless Information Systems中,F.W. Lancaster勾画出电子图书馆的模型。而后二十年的网络发展,更让图书馆走入历史,走入网络。现今网络服务已是图书馆的主要服务项目。而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数据取得方式也跟着改变。透过远程的期刊数据库或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学者可以轻易取得所修数据不必远赴图书馆查书借书或是影印期刊。姑且不论图书馆是否经营更加有效率,这种取得信息的方法,势必改变文学研究者的研究习惯。此方面的主要的影响有二:一是电子数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二是超文本的阅读可否取代文本阅读。
在一篇讨论图书馆与internet的关系文章中,David S. Miall引用Jean-Pierre Dupuy的论点,指出信息的普遍性往往造成一种heteronomous behaviours (无自决行为),也就是依赖外在权威,缺乏个人自主的改变或成长。这句话隐含,太多的网络信息的一种 iatrogenic disease(1406)。这可从现今很多学生以剪贴网络数据当成学期报告,毫无个人见解,看出弊端。 Miall 又指出,纵使现今的虚拟图书馆数据丰富,但是其检索方法以keywords为主(包含全文检索),而非以观念来检索,对人文研究来说,非常不合适。姑且不论网络上的数据正确性有待商榷,纵使网络数据也非所有文学研究者参考的数据主体,据其统计,文学研究的数据仅有36%被数字化置于网络上,大部分的数据仍是纸(1408)。但是现今学者及学生太依赖网络及数字图书馆,仅以网络上找得到的数据当成其研究的主体。此外网络资源的组织及结构仍不如传统图书馆,因此其数据甚为不稳定与不确定。Miall也指出,于小屏幕上阅读文字,也让阅读吸收及流畅度变得极度困难,此部份我们将在阅读超文本部份讨论。
网络上的数据,除了一般图书馆的专业制作外,其实它所呈现的是一种risk of spurious interdisciplinarity(1412),Miall说:
The availability of academic discourse at all levels on the Internet brings the risk of flattening the structures of knowledge, making them largely invisible to the Web-surfing students or incautious scholar. Induction into a discipline is a matter not only of acquiring information but of assimilating a set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ssumptions, and practices that can take several years to master. (1412)
将网络当成文学研究的图书馆,其风险甚高,往往丧失了研究的自主性与言究资料的完整性,最严重的是其所造成的提供了廉价与虚假的知识结构。
(二)颠覆文本
虚拟图书馆所呈现的数字信息往往是一种超文本,George Landow等学者所提倡的超文本阅读,可说颠覆了传统的文本结构。以超文本来创作或是阅读成为网络时代的一种后文学现象。
传统的文本以纸本印制为主,讲求的是书中的文字张力;而超文本,除了加入不同的呈现媒体外(如图像、声音等),更是以所谓的超级链接(hypterlinks)当成其阅读途径,超文本阅读认为其阅读行为突破传统的线性阅读,采取跳跃或是断裂的阅读模式,可以创造更多的阅读空间。当超文本进入文学研究的范畴,文本的概念被打散了。任何媒体所呈现的讯息都可以成为文本,也呼应了自Roland Barthes以来的结构主义(及后结构)学者对文本的颠覆与诠释。网络的文本颠覆确实丰富了文本研究的空间,也让英美文学研究者进入不同的研究领域,如研究文学与电影改编、文学与电玩、文学与图像、文学与多媒体的互动等。从作品(work),到文本(text),而后进入所谓的discourse,也正点出英美文学研究的重心移转。
然而超文本阅读或是创作,真的是打破线性阅读或是开启阅读与研究的新天地吗?Miall指出,超文本研究(或是其它非文字的文本研究),往往重视媒体本身的研究,降低了研究的议题多元面貌。而超文本的阅读,虽号称创作不同、提供多元,其实却是制作同构型及连续性。(1412)。因为其超级链接乃是经过设计,其多元化是作者的单一化,指导读者按照其所定的”线性“来阅读,反而不如传统的纸本阅读,由读者来主导,更加具主导性。此外计算机屏幕阅读,限制了阅读长度及流畅度,伤害了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此外,文本的无限延伸,反而减低了文本本身的主体性,到底文学研究的文本在哪里?文本是否应具普遍的文学价值或美学观,都造受了严格的挑战。
(三)文化研究
网络对文学研究另一个最大的冲击是解构了文学研究,将文学研究带入了文化研究。当Miller呼应Derrida的看法认为在网络时代,文学(或文学研究)势必没落,但是他不像Derrida那么悲观,他认为文化研究代之而起,将会文学研究开启另一个论述的战场。透过理论对文学研究的反省,Miller认为文化研究将文学研究边缘化,或是替代了文学研究。例如,对美国大众文学的文化研究,让我们置身全球化及网络化的场景中,不至于缺席或是格格不入(64)。他又指出单纯的英美文学研究会越来越边缘化,在整个英文文学研究范围中,其它地区的全球化视野会更加宽广,纽西兰、澳洲、非洲、印度东亚等以英文创作的文本会受到重视,放在文化研究的范围里,这些English studies更具全球化意义,他说:”The future of literary study in the global university lies in a reconfigure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is means a broadening to include the literature of non-European countries, features of cultural studies, forms of rhetorical study and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art forms.“ (64)。
的一月号PMLA以文学教学为主题全面探讨文学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取向。Biddy Martin在该专号的介绍文章”Teaching Literature, Changing Cultures,“中,首先忧心过去二十五年来文化研究入侵美国大学的文学教育机制,是否威胁文学教学的纯粹性与主体性。Martin在以下的历史回顾中,指出文化研究与文化运作,帮助我们”expand our practices in new directions“ (页7)。当为教育学者,
… we must provide students with the historical and methodological knowledge necessary for reflecting on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writing becomes literature and for using literary texts to explore how aesthetic objects relate to other discursive objects or to broader social formations. (12)。
Shanker在论及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时,说:”Cultural studies is a reproach to literary criticism's restricted specialization“ (260)。 他又进一步指出:”Nevertheless, cultural studies has provided me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purse interests in film, ethnography, popular music, and advertisements, as well as literature, that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in traditional literary criticism“ (261)。 身为一文学老师,我们应该
had a strong sense of the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literature but debated openly with one another over the relations among historical context, political investment, and aesthetic values.
学者都指出文化研究其实是文学研究在网络科技下的一项转变与生机,也为文学研究找到了社会发声的管道,证实了文学研究的社会面向与”实用性“.
(四)Cyberspace的主题研究
延续文化研究的方向与内涵,文学研究在网络世界里,利用理论的建构,开始进入网络文化的研究领域里。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网络文化中,共有三股力量,传播学者、社会学者及文学研究者,这些学者各以其专长及训练,进入虚拟的社群中寻找自己的主体性。而文学研究者,在网络文化中,发现网络之跨国界、跨性别、跨地域、跨阶级、跨现实等特性,着重在文化议题上的主题研究,最典型的主题与方式,就是以网络世界为文学文本,讨论其族群、主体、性别、阶级、情欲或性文化、或是(反)全球化等议题。Lisa Nakamura于所出版的Cybertypes: Race, Ethnicity, and Identity on the Internet即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尽管网络的文化研究正延续英美文学及比较文学研究,但是文化研究是否可以取代文学研究,Shakespeare的美学研究是否已丧失了其文学研究市场或是价值?这些问题在文学研究与其它学科整合时,更加凸显。
(五)跨学科整合(文学与社会科学)
文学与科技结合的研究,从早期的意识型态的对立,到役使计算机软件成为文学处理或是文学计算的工具,到现今以网络为数据的来源或是以网络当成研究的主题,俨然将文学研究带入与其它学科接触的场景中。在网络时代及文化研究中,更是如此。社会学、历史研究、传播理论、甚至于程序撰写的架构都可以是网络文化或是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我们不得不问,文学研究的主题性在哪?亦或是主体性的省思,反而限制了文学研究的发展。
或者一开始便没有文学研究,所有的研究,从希腊、罗马开始,就是一种学科整合研究。其实这种学科整合是非常古典的,从希腊开始,学问的分类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在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文化、历史、社会以及政治经济,都是和在一起讨论的。我们阅读Matthew Arnold的散文,也要将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纳入考量,读Jane Austen的小说,对于当时的婚姻与财产法,也会有相当程度的讨论。文学与其它学门的分割应该是在二十世纪大学设立科系开始,各学科的研究者占据其学科领域,开始划地为王。
网络时代的来临,其实看到文学研究回归古典操作的契机。文学研究是多重研究的一环,应该与各项学科建立互动的关系,或是整合成其主要的焦点。下一波的文学研究将一方面导入世界文学的面向,纳入不同媒体的运作,也将发觉文学研究的位移(dislocation),就诚如我们今天在这场文学与信息科技会议中所见的多元面貌。
四、结语:前景与盲点
网络开启了信息的无限性,但也创造了信息的不稳定性,将网络当成虚拟图书馆,正反映了这图书馆的本质──虚拟性与不真实性;而文本与超文本的模糊界限,也正瓦解了文学研究的本质,传统的文本研究(textual studies)丧失了其正当性,文本与本文的不可分割,也正考验批评者的美学观,到底有无所谓的文学价值(values)或是文学品味(taste)呢?而文化研究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但也同时挑战文学研究的主体性,文学研究非存在于文本的美学研究,而是一种外缘研究,文学本身是否在这种外缘研究中,受到重视呢?还是被边缘化了?虚空间的跨时间与空间研究,让我们思考全球化、主体认同等主体,但也窄化了研究者的思考空间,网络文化研究并不等于文学研究、主题研究并非文学研究的主战场;跨学科的理论建构,对于建立论述权威(discourse authority)大有助益,但是沈迷于各种社会科学的分析、类化及术语中,也同时忽略了文学中的异质性、主观性(或感性与非理性)、及神秘性或不可知性(agnostic)的迷人之处。
总之,拥抱科技或置身网络,如果是文学研究在二十一世纪的一种宿命,如何短暂的脱离与批判,也正是文学研究者不可抗拒的任务。让我们与科技共生,也让我们与网络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诚如〈骇客任务〉中的Neon一样,”进入虚拟、掌控虚拟,回到现实、体验原始。“
引用书目
Martin, Biddy. ”Introduction: Teaching Literature, Changing Cultures.“ PMLA 112 : 7-25.
Miall, David S. ”The Library versus the Internet: Literary Studies under Siege?“ PMLA 116 (): 1405-1414.
Miller, J. Hillis. ”Literary Study among the Ruins.“ Diacritics 31 (2001): 57-68.
Nakamura, Lisa. Cybertypes: Race, Ethnicity, and Identify on the Internet. New York: Routledge, .
Potter, Rosanne G.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Literature: A Retrospective on 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 1966-1990.“ 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 25 (1991): 401-29.
陈超明。〈文学与科技的交锋──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谈起〉。国科会科技与人文论坛。台北:国家科学委员会。中华民国八十六(1997)年七月十五日,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陈超明。〈文学与计算机研究的方向〉。《政大研究通讯》1 (1993): 135-40.
篇10: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问题调研报告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问题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通过对青少年犯罪案件的调查了解,深刻认识到了以下几点问题,以期引起社会关注。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一是青少年犯罪比例居高不下。由于目前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因此从小对子女的溺爱造成了他们的过度自私,处事偏激,因此造成了青少年犯罪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且长期维持在高位,成为犯罪人群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是犯罪年龄呈低龄化趋势。据统计,80年代,全国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6岁,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低到14至15岁。这与目前青少年沉迷网络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受网络恐怖、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广大青少年形成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淡化了对法律知识认知;三是犯罪性质多为暴力犯罪。当前青少年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抢劫、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使用暴力或带明显暴力倾向的案件。因为对法律知识的认识淡薄,造成他们犯罪时不计后果,动辄暴力伤人;四是犯罪方式呈团伙化趋势。青少年犯罪时为了给自己壮胆,或提高犯罪的成功率,常常纠集同学、朋友等一起共同作案。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打击惩罚作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点防线。
(一)构筑家庭教育防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生的第一课堂,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一是要用科学、健康的教育方法教育青少年。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二是强化父母责任感。预防青少年犯罪要从家庭开始,从父母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构筑学校教育防线。学校是培养人才,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地方,改进和加强学校教育工作,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二是要改进教育方式,避免差生、落后生被“另眼相待”,甚至受到排斥、打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创伤,时刻处于违法犯罪的十字路口,一旦有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就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构筑社会教育防线。负有社会教育责任的大众传播媒体要多作正面宣传和引导,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堵塞各种污染青少年的渠道。当前在有些青少年中存在对社会现实的曲解,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这些不正常现象表明,少数青少年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已发生扭曲,必须通过社会教育加以矫正,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电影、电视、文学书籍和网络等文化传媒进行“过滤”工作,防止暴力、色情等影响一些意志薄弱、缺乏辨别力的青少年,消除引诱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因素。
(四)构筑司法预防防线。司法机关应当结合司法实践,定期总结分析一个时间段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成因,对倾向性的犯罪方式、手段以及犯罪种类向学校、家庭、社区等作出预警,延伸司法预警的职能作用,以便于相关职能机构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效率和效果。检察机关应当对法定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以引起重视,切实履行预防、教育青少年的职能,使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相关工作由“软任务”真正变成“硬指标”,实现众人“重视”向众人“落实”转变,将预防青少年犯罪提升到一个全新水平。
(五)构筑司法惩罚防线。司法惩罚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最后一道防线,体现了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的有机统一。近些年来,由于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实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过分强调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权益的偏向,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不捕、不诉比例呈上升趋势,一些青少年犯罪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刑罚的惩罚教育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它一方面带来了再犯罪增加等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容易在青少年中形成“青少年犯罪可以不受惩罚”传导效应,不仅损害了刑法的权威,而且可能让青少年产生误导。因此,对青少年犯罪要慎重处理,摒弃凡涉及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从轻的片面观点,树立“刑罚的威严不在于其严厉,而在于其不可避免”刑罚理念,通过刑罚惩罚这种特殊预防达到一般预防所不能达到的目的。
篇11: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调研报告
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调研报告
对外开放地区青少年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的价值观在传统影响的基础上,面临着新的挑战,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地方。研究对外开放地区青少年学生(特别是中学生)价值观的新特点,加强学校德育建设,从而树立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创新意识和献身精神,以适应开放和改革的形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外开放地区青少年学生价
值观的新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开放区青少年的价值观问题。
(一)理想观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与内地一样,并没有失去青少年浪漫的天性,他们对人生、对未来也充满信心和希望。他们的理想观有如下特点:
1、人生目标取向多元化。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当问及“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回答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建立事业,追求知识、财富、爱情、服务社会,成立家室和献身祖国等等都有涉及,与内地学生相比,在目标取向方面存在差异,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高尚的人生追求,也有庸俗低级的人生追求。这与开放地区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思潮多种并存相联系。
2、社会理想层次较低,往往与个人利益相联系。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虽然对生活充满信心,但对于社会理想则比较淡薄。有的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存在不少糊涂观念。他们更重视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的追求,把个人利益与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希望在满足自己的兴趣、才能的前提下,服务社会,热爱祖国。但如果把开放区的青少年学生与香港相比,开放区学生的社会理想则更浓些。这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对学生思想的不同影响。
(二)公私观
公与私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范畴。公私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的体现。目前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在公私观方面表现出多元的选择趋向和讲求个人实际的特点。
从以下四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公私观的特点。
1、传统的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趋于淡化,明显让位于先公后私,尤其是公私并重的道德观。
2、公私兼顾的观念已成为学生公私观的主流。
3、在公私兼顾这个天平上,开放区青少年学生明显把砝码加在个人利益一头。从中可以看出开放区学生对公私并重和先私后公选择均比内地高,而先公后私却远比内地低。
4、先私后公、有私无公的观点也露出苗头。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公私观变化的特点和趋向,说明当前学生在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方面已由只重社会价值向寻求二者统一的方向发展,这是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影响在学生道德意识观念中的反映。但是学生在公私兼顾的思想中缺乏那种为祖国为人民献身,只讲贡献,不求索取的忘我型思想。这与社会主义德育目标是不相符合的,值得开放区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三)苦乐观
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感受,通常是通过“苦”与“乐”的感受表现出来。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这里有一个衡量标准,这个标准是与个体自身内在的价值体系相联系的。因此苦乐观可以反映出价值观的特点。
1、强调自我发展,以自我理想的实现为乐。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绝大部分都有自己追求的理想,自我意识强烈,他们在幻想年龄中构思自己的未来,以自己的理想未来的实现为乐。如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实现自己的某些愿望。然而他们的这种理想追求往往与自身的利益相联系,讲求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缺乏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精神。
2、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淡薄。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把苦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如学习相联系,认为条件困难,学习不如意就是苦,而对于“以苦为乐”的看法则持反对意见。他们的苦乐观是以实际的体验为标准,缺乏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与开放区青少年讲求实效的价值观相联系的。他们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国外社会思潮的影响,已经不再追崇那种精神式的苦乐观,取而代之的是实际体验式的苦乐观,因而对于体力劳动有着鄙视感,吃苦精神不够,在挫折面前有进取心,但缺乏顽强的毅力。
3、在自身理想追求的同时,重视享受,出现了某些消极的享乐主义。
由于受社会上某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开放区的部分青少年学生在思想上也出现了消极“享乐”主义观念,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于“享乐”,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没钱,把金钱看成是享乐的前提,这种思想虽然为数不多,但代表了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的一种心态,不可忽视。
二、影响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因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发展国民经济,同时,西方的一些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开放区,受到影响最深刻,人们的社会意识、生活方式等等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讲求经济价值、经济利益的意识观念,形成一股“经商热潮”,促进人们竞争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私有观念的滋展,从而直接、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以家庭和小团伙影响最为主要。一些家庭成员的意识观念、家庭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如出现“一切向钱看”思想和讲排场、摆阔气现象,以及学校、社会小团伙的意识观念,都给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以一定的影响。学校德育并没有完全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在观念和工作上存在不足,造成一定的失误。
首先,学校德育目标单一,忽视了“双差生”的思想教育。传统观念认为德育就是讲求步调一致,讲求单一思想,忽视学生活跃的思想和独立的个性。特别是对于“双差生”,往往按优秀生的统一要求来教育,结果使得学校德育失去针对性,在学生中出现思想断层。
其次,德育内容空洞无物,脱离现实实际。许多教师为搞好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升学率,忽视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在工作中空谈教条理论,空喊政策口号,不能就社会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具体的生活实际偏差太远,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社会理想、政治思想薄弱。
第三,德育的方式方法形式化,德育工作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理内层。很多德育工作者往往是追求形式上的目的,在方法上,认为“政治教育就是灌输”,把德育与教学割裂开,造成学生的品德游离现象,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前面三个因素对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变化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开放的影响是客观的因素,而学校德育则是主导因素。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是当今开放地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关键问题。
三、教育对策。
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如何针对这些新特点进行教育呢?这里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问题来探讨。
(一)德育的微观建设
德育的微观建设主要是指学校德育自身内部的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问题。前面分析过,由于“左倾”思想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德育长期处于目标单一化、方法形式化、内容抽象化的现象,与开放的局势不相适应。学校德育必然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改革。
1、学校德育目标层次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目标应该是多层次、多水平的网络结构体系。同时,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又是多元化、两极化,因此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也应该是层次化。
第一层次要求青少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提倡和树立“大公无私”、“勇于献身”、“艰苦奋斗”的崇高价值观念。这是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广大学生特别是党团员、少先队员、先进分子必须以此作为最高行为目标和准则,不断进取和奋斗。
第二层次要求青少年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观,提倡和树立“先公后私”,在服务社会,贡献祖国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发展的价值观。这是一般性的要求,全体学生必须以这种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第三层次是一种基本的要求,就是消除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不择手段获取经济利益的思想,培养青少年以自我的行动、才能为社会贡献的思想品质。
多层次的德育目标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加以教育,而不是片面地降低德育标准。应根据三层次步步提高,而不是让学生自由发展或停滞不前。
2、德育内容系统化。
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价值观的.成熟程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富有针对性,形成系列化。具体说,青少年阶段德育内容应形成循环,分成多层次来进行教育。
现阶段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以社会理想、集体主义、党的革命传统等为主,但内容的要求不同。少年时期主要强调学生的认识,并引导他们化为行动,解决“是什么,怎么做”问题,而青年阶段则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两个阶段在具体环境中可分成多层次进行教育。这样,环环紧扣,层次递进,循环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内容系列。
3、德育方法灵活多样化。
为了解决青少年学生品德游离现象,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学校德育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把德育与教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如主题班会、夏令营、演讲、革命优良传统和先进事迹介绍、影视教育等,各种具体方法如情境陶冶法、心理疏导法、自我教育法等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实际的集体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在实践的锻炼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二)德育的宏观建设
德育的宏观建设是指把德育当作一个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学校德育的改革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升华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因此必须把中小学的德育看成一个整体、多个层次,在目标、内容、方法上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统筹安排。特别是小学向初中过渡的阶段,必须注意衔接,避免成为“三不管”地带,给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良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学校、社会、家庭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加强横向交流。首先必须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增强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超前可控性和免疫力,建设一个适合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此外,还要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吸收优秀的教育经验,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开放区社会条件的变化,家庭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都给学生的价值观以很大的影响,从而对学校德育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德育必须针对社会、家庭施加的影响有所反馈,即进行调整改革,以协调社会、家庭与自身影响的统一,而不是关着校园保持已有的僵化模式。
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设立专门收集各方信息的部门,经常调查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联系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找出影响学生思想变化的因素,同时也要进行德育工作成绩的考核,为下一步更好地工作打下基础。
篇12: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青年群体分化的多层次性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其实效性,已成为社会关注和重视的一大课题。共青团组织要以改进求加强,以创新促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渗透力、覆盖面和有效性,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断深化。
1、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基础性。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基础性主要表现:
(一)青少年时期是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阶段。学校是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础阶段,人的道德养成关键是要从小就要打好基础,掌握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从小打好道德认知基础。同时,通过建立青少年需求反馈系统、信息系统和重点样本调查反馈系统,及时了解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的新趋势。
(二)适应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特点的教育内容是关键。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青少年不同阶段的道德养成需求,提供不同的道德教育内容,重点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通过开展思想道德现象大讨论、征集道德文明警语等形式,培养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开放性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阵地是依托。网络和社区已成为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次调查中有72%的青少年有过上网经历,同时也有83%的青少年表示目前我区的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短缺或对其功能设置和管理不太满意。我们要借助“社区青少年学校”、“青山共青团”网站等载体,以多种传播方式激活青少年的认知模式,使思想道德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并通过体验活动等,加大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开发利用,在社区中建立分散多样、就近就便的活动中心,吸引青少年经常参与,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的科学性。
我们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社会迅速转型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接受的信息量大,思维灵活、想象丰富、视野开阔,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迫切需要转变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认真分析把握新时期青少年思想发展变化规律,要注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实现由灌输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变,实现从青少年被动接受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上“自主型”转变,减少行政化动员,把真实的道德生活展现在青少年面前,在现实的具体生活场景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
3、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对象的层次性。
不同的青少年群体有不同生存状态和发展的要求。在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我们要对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职业青年和学生青少年等等群体差异有更深入的研究,“兼顾两头,突出中间”,体现层次性,在注重把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同时,针对不同的青少年群体,形成不同的侧重点,让不同层次的青年都能找到自己的追求目标。如对青年党员、团干部、优秀青年等先进分子,要强调“三观”,强调共产主义的理想观念;对广大普通青少年群体,要以“三德”为基本要求,倡导与现代化文明社会相匹配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情操。以此,逐步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4、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养成的实践性。
引导青少年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最根本的途径在于实践。本次调查中反映,青少年对道德教育活动意见最大的是“形式单调”,认为最有收获的是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要通过家庭实践、社区实践、岗位实践等途径的有机结合,引导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行为规范、道德文明和人生价值取向与法律规范和传统文化倡导的道德文明保持一致。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的学习和活动中,养成伦理道德、社会公德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和基础文明;在职青年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学会理性地处理各种矛盾和人际关系的本领。
5、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评价的示范性。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青少年道德示范好公民”、“十佳小公民”等先进称号的评比表彰,让青少年体会到榜样的可敬、可亲、可学,形成争做先进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各种媒体,以及建立思想道德教育宣讲团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成果的宣传。以“青山区社区青少年道德行动”为契机,通过设立“道德评议台”、“社情~气象站”等有形载体,建立形成社区青少年道德规范和道德约束和监督机制,加强典型榜样的宣传,道德状况的分析,以及有效的应对,从而保证工作的针对性,取得实效性。
青少年时期不仅是学知识、长身体的最佳时期,也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区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能否实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创新实践,才能真正使这项社会的基础工程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篇13:对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研报告
对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委: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渐突出,我县青少年违法犯罪立案13人,立案7人,第一季度就达到18人(其中6人为在校学生)。有轻微违法,没有立案的更多,呈上升趋势。为此,县政协把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研列为20的重点工作之一,得到了县委的批准和支持。近日,县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邀请县政法委、公安局、教育局、文体局和博湖镇等有关部门领导,对我县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研,认真研究和分析了我县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基本方法:
这次调研活动采取了召开座谈会、走访学生家长、询问犯罪嫌疑人、突击检查网吧等多种形式,由于接触面广,了解了较多的实情。
调研组首先来到博湖中学,用了一天的时间,分别与博湖中学教师、学生进行了座谈,共同探讨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对策。并于当晚深夜,组织调研组部分成员对全县三家网吧进行了突击检查,除“e家”没发现学生外,在“科普”发现5名学生,“五彩鱼”发现1名学生。由于业主对进入者没有按规定实行身份证登记制度,不能确定其它上网人员还有无未成年人。
第二天,调研组分成三个小组走访了部分优秀学生和表现较差学生的家长,询问了少数在押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了解了其家庭教育情况、生活情况等。
二、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根据调研的情况,调研组认为,导致我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部分青少年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看问题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常常不计后果。交友不慎,很容易被人利用,今年所发生的一起团伙盗窃案中,就有两个学生是被人利用而犯罪的。
2、少数青少年法律观念淡薄,不学法、不懂法,往往从一些影视作品、电脑游戏、书刊杂志中,吸收一些不健康的东西。
3、少数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大,心理长期受压抑,缺乏倾诉对象,平时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再加上易冲动,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以致造成明知故犯的严重后果。去年博湖中学一学生以刀伤人就是这一情况。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1)、家长教育方法不好。一种是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袒护和娇纵,致使孩子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合理感”;第二种是孩子出现问题后采用极端粗暴方式管教,无情的谩骂毒打,甚至赶出家门。(2)、家长监护不力。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或因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几天不回家,也不过问;(3)、有的家庭教育环境恶劣。如单亲家庭、不和睦家庭,致使孩子心理受严重伤害;(4)、有的家长有不良嗜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5)、有的家长平时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主动与学校、班主任联系,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一旦孩子出事,就把发生问题的责任都推给学校。
2、学校教育有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学生的智育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教育重视不够。为了应付考试,有压缩、挤占其它非考试科目课的现象发生。二是学校监管不力。主动和学生家长联系不够,和治安等有关部门沟通少,其结果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管理脱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起不到防微杜渐作用。三是学校法制、思想道德教育不够,课时少,且形式呆板、效果差。据悉,目前博湖中学只有初中二年级安排有法制教育课,其它年级都没有课时安排。四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较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少数教师对违纪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轻则讽刺挖苦、状告家长,重则打骂、赶出教室,致使少数学生厌学、逃学,流入社会参加不健康的活动。
3、社会诱因的侵蚀。(1)、近年来,社会上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有腐蚀作用。文化部门有时对文化市场管理不够严格。特别是音响制品和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 有些网吧的业主还利用各种手段引诱青少年上网,并给买烟、买食品、开夜场等,致使他们“乐不思蜀”,学习没心思,整天想着上网、玩游戏,成瘾者就如同吸毒一样,对孩子的身体、精神造成严重损害。博湖中学出现过学生半夜从宿舍二楼跳窗出去上网的事件,可见网吧对学生的吸引力之强。他们上网的钱是有限的,没有了钱,有的向家里人要,有的就去偷,去抢。据我们调查,违法青少年,绝大部分是游戏迷。如今年所破获的一个青少年团伙盗窃商店案,当晚盗窃来的钱,当晚就直奔网吧。(2)、我县缺少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课余时间无处可去。博湖中学有2300多学生,只有两个篮球场和十几个乒乓球案。(3)、少数学生在外租房,造成学校、家长监管失控,极易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今年破获的一个青少年盗窃团伙,就是因为不愿意受家长、学校的约束,方便玩,才合伙租房,结果没钱就去偷。(4)、文化路横穿博湖中学,造成中学不能进行封闭管理,一些社会青年随意进出,尤其是晚自习以后,他们对一些学生进行欺诈和拐带,影响很不好。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几点建议: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从苗头抓起,抓紧抓实,才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1、加强法制教育。第一、学校要适当增加法制、思想道德教育课时,采取多种形式,可举办专题法制讲座,参观法制图片展览,旁听法庭审判,邀请表现好的犯人现身说教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和政治思想觉悟,以期收到明显的效果。
第二、学校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水平;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给予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改进教育方法,不要歧视有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在目前情况下,可以让一些责任心强、学生信任、懂心理学的教师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及时消除一些学生的不良心理(博湖中学张战科老师是个不错的人选)。
第三、学校最好采取封闭式管理,减少外界的干扰。绝不允许学生在外租房居住,由学校统一安排食宿;建议封闭文化南路,由博湖中学管理建设该路段,防止外人随意进出校区。
第四、学校尽量少用开除的方式处理有问题学生,把他们推向社会是不明智之举,这样不但使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可能给社会造成更大危害。
第五、老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要形成制度,多进行家访,及时召开家长会。平时以电话、书信的形式与家长联系。要办好家长学校,积极指导家长搞好子女的家庭教育。
2、努力改造社区环境。首先,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倡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第三、治安部门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第四、县上要努力争取尽快建成青少年活动中心,并投入使用。博湖中学应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免费对学生开放其计算机房,并尽快多建设一些体育活动场所。第五、文化部门对网吧等场所应进行严管重罚,坚决制止诱惑、唆使、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行为。
3、积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要大力开展“五好家庭”(家庭团结好、尊老爱幼好、发展经济好、遵纪守法好、邻里关系好)创建活动,大力表彰教子有方的家长。营造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作为家长,首先要改变教育孩子的错误观念,多与孩子沟通,多与学校联系,不要以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第二、家长要起好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要加大对孩子的监护力度,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动向和去向。多留些时间陪伴孩子,要用爱心去感化孩子。
对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研报告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4:红十字会帮扶救助青少年调研报告
红十字会帮扶救助青少年调研报告
博兴县红十字会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大力实施“牵手未来”助学项目,探索“牵手0起点、助力高中生、畅想大学梦、就业再援助”的“四级阶梯”循环助学模式,分层次、分步骤救助贫困学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机制和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爱心助学的长效机制。“牵手未来”助学成功运行9年,完成了从“活动”到“项目”的升华和延伸,救助的贫困青少年从20xx年的5名到20xx年的237名,9年时间累计救助1736人次,募集助学金116万余元。今年参与到“牵手未来”助学项目的爱心群体不断扩大,有县法院、县国税局、县机关工委、县烟草公司、县建委等,还有京博、万事达、嘉禾全兴、钢铁行业商会60家会员单位。此项目救助全程的高度透明化,赢得了困难学生家庭、学校、资助方的交口称赞,已成为我会的品牌项目,一步一个脚印地奠定了红十字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真正做到了为弱势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题,成功发挥了红十字会在人道救助领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关于我们的具体做法,我重点说一下我们探索创新的“四级阶梯”助学模式。
一、第一阶梯,入口牵手“0”起点
在遵循传统的“教委―学校―红会”救助申报渠道的同时,从20xx年起,探索实施了“红会绑定大病患者―自主接收―逐个落实”的贫困生申报新渠道。对申请大病救助的青壮年大病患者,在对本人进行大病救助的同时,重点做好对其子女的“结对帮扶”。在征得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后,寻找爱心人士结对,帮助孩子完成学业,开辟贫困生“隐性”资助新通道,避免了全班推荐贫困生,让贫困生有尊严的接受资助。为真实掌握受助学生的动态情况,形成畅通的“出入口”,县红十字会联合星火义工志愿助学服务队,每年分头前去贫困生所在学校、班级及家庭,对贫困生家庭情况、在学校表现等进行详细调研。这一阶段必须是隐秘进行,去学校是单方联系贫困生所在学校的德育处主任和班级班主任,去家里调研则像串门走亲戚一样悄无声息地完成。通过调研,在将真正贫困的学生纳入进来的同时,对一些家庭情况明显好转的,则劝说其退出救助机制。
二、第二阶梯,助力起跑高中阶段
结束九年义务教育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对我县三所高中的调研,没生每年学费加生活费约6500元,这样的负担对贫困家庭来说更难以承受,而参与助学项目的一些爱心人士迫于经济压力,明确表示只资助中小学阶段(也就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高中失去资助。鉴于这些情况的存在,县红十字会探索开展“多对一”的联合资助模式,由多名爱心人士联合资助一名高中生,尽量将其在校的全部花费一并解决。对于初中毕业进入技校或就业的学生,从第二阶梯的“出口”出来后,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帮扶,长效跟踪联系、建立专门动态档案。
三、第三阶梯,畅想青春大学梦
秉承“以个人带企业、以老带新、以小助带大捐”理念,大学阶段采取“个人+企业”模式,为每名爱心个人协调一家企业共同资助一名学生,或者直接由企业独立承担学生费用。每年8月份,对拟资助的大学生进行详细调查摸底,详细掌握其家庭当年经济收入状况、勤工俭学情况、助学贷款申请、其他渠道资助等情况,建立跟踪档案,并及时向爱心资助方和企业“推介”,促成第二轮的结对。同时,我会将零星接收的大学生专项救助款建立专用的“资金池”,根据救助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状况及表现情况酌情加大救助力度,20xx年,博兴“牵手未来”项目已对18名贫困大学生进行了资助,包括从中小学阶段一直资助到大学阶段的学生以及新申报的贫困大学生。针对其家庭承担困难部分,每年给予3000元到5000元的资助。
四、第四阶梯,就业援助再循环
爱心人士的一路“牵手”贫困学子顺利毕业,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如何为“牵手未来”的资助成果画一个圆满的句号,给这些一路牵手走来的爱心资助方一个成功交代,也成为博兴红十字会考虑的问题。今年博兴县第一批受“牵手未来”项目资助的大学生将进入第四阶梯(就业阶段)。县红会正在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席制度”为他们搭建起就业的”绿色通道”,届时,我们将联合县工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钢铁行业协会、京博集团、万事达集团等,为自愿回家乡就业的贫困生,创造实习机会、提供就业岗位。此阶段我们遵循从“公益助学的受益者转为传承者”这一理念,引导受助学生从第四阶梯上华丽转身,回归我们助学的“0”起点—第一阶梯(牵手未来),重走他们一路被资助的感恩经历,只是身份的转变,从接受资助变为资助别人,相信他们的牵手将会是一种不一样的心路历程。这正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古文化理念的秉承。使四级阶梯循环起来如雪球般越滚越大,我们的项目也算是真正的称得上一个伟大的战略性开启。今年毕业的烟台大学的孙xx,我们已经给她协调一家企业的实习机会。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3.关于调研报告
4.医药行业调研报告
6.会展调研报告
7.单位调研报告
8.城市公园调研报告
9.珠宝调研报告
10.商业调研报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