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汇报报告>MBA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注意事项

MBA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注意事项

2022-12-02 08:29: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只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MBA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注意事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MBA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MBA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注意事项

篇1:mba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会注意事项

mba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会注意事项

1、参加开题报告会的同学需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导师签字同意的“论文开题评审意见书”,从而获取论文开题资格。评审意见书逾期未交或导师未签字同意,则延期至下个学期进行论文开题。

2、参加开题报告会的同学应携带四本开题报告书进行开题,三本交开题专家组评阅,一本用于陈述使用。

3、对开题报告的意见分为2种:“建议修改或补充后同意开题”和“重新开题”。

建议修改或补充后同意开题:同意学生论文开题,但是开题报告本身需要修改,如文献综述、论文选题、框架或思路等。此类开题报告请 mba学生记录需要修改之处,待修改后,在规定时间内交到mba教学管理部。

重新开题:论文选题、框架或思路等存在较大的缺陷,需要重新开题。

4、开题报告成绩表为“五级记分”,综合平均分在三分以下的开题报告,视为需要重新开题。

5、每位mba学生开题时间在5—7分钟之间,自己制作并播放powerpoint演示文稿,陈述论文开题报告。

6、开题报告结束后,由开题专家组宣布开题报告结果。

7、开题通过后,请同学们认真准备资料,主动与导师联系,按要求撰写毕业论文。

篇2:浅谈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

浅谈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

一、论文题目

康德的科学和哲学关系思想研究

二、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研究方向

国外马克思主义

四、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卢梭和牛顿的思想是康德思想的两大来源,因而,解读康德的模式也有两种:在卢梭的思想的视域下解读康德的思想;在牛顿自然科学理论的视域下解读康德思想。然而,国内学界重在以卢梭解读康德思想,在以牛顿的自然科学理论解读康德思想方面,在国内学界几乎是一个空白。而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的视角重新理解康德的相关思想必然要研究康德关于科学和哲学之间关系的思想。

另外,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不但是科学哲学中的重大问题,而且也是整个思想界中的重大问题,他不但关涉到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且还连接着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思想分歧: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想冲突。

对于如此重大的哲学问题,几代学者都试图给出自己的解题模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中国科学哲学的奠基人舒讳光先生认为“自然科学发展本身已要求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否则自然科学就要陷入‘危机’之中。

对于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而言,以上两种解题模式是很重要的宏观解题模式,但是,在这一问题的微观领域(各个哲学家本人),学者研究的还较少。康德是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也是对现代科学哲学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他的科学和哲学关系的思想对于我们解决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于康德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康德去世到19世纪末,这个阶段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康德哲学是为自然科学奠定基础。第二个阶段起步于20世纪初,这个时期一些部分学者开始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用自然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推演出康德的哲学。

最早做这个工作的是Ernst Cassirer4,在他的名着《康德的生活和思想》5中,他论述了康德的思想和牛顿的经验科学的关系,这给出了研究康德哲学和科学关系的新视角。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Gottfried Martin出版了他的专着——《康德形而上学和科学理论》6。书中,Gottfried Martin认为自然科学(包括数学)和传统本体论对于康德哲学的影响很大,这是康德哲学起源的两条线索,但是,他的研究重点主要限于《纯粹理性批判》,没有具体阐明自然科学、数学在康德哲学形成中的作用。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Buchdahl, Gerd7的《形而上学和科学哲学》8和GordonBrittan9的《康德的科学理论》">,这两本书论述了康德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并掀起了研究康德科学和哲学关系的热潮,很多学者都致力于从自然科学出发重新解读康德哲学。要注意的是,这两个阶段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区分,在第一个阶段,少数学者从康德的自然科学理论推演出康德哲学理论,在第二个阶段,也有一些人认为康德的哲学只是为科学奠定基础,这两个阶段大体上可以说明两种倾向。

六、研究纲领的重建

以上为国内外学者对于康德科学和哲学之间关系研究现状,这些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存在着明显的问题:第一,没有或者没有详细的从历时性的角度考察康德的科学和哲学关系的变化过程。第二,没有梳理出康德科学和哲学关系的演变逻辑。

笔者认为,历史和逻辑是相统一的,这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方法,也是一切理论思维的重要方法。本文试图利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重建研究纲领,以包容和扬弃前辈学者对康德科学和哲学关系的研究。具体来说,在康德的前批判时期,康德试图用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知识解决哲学问题;在沉默时候,康德一直在思考如何用人的先天认识能力为自然科学和数学奠定基础;在批判时期,自然科学、数学形象和哲学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康德用自己的哲学为科学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和数学理论推演出一些哲学理论;在晚年,康德把拉瓦锡的热量说升华为以太理论,用以太演泽试图统一科学和哲学。

基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在下面的篇章,我将用康德的思想发展过程证明我的观点。

七、论文提纲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科学和哲学的简要定义以及本文选题的相关说明

三、康德生平和主要著作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五、研究纲领的重建

第一章前批判时期,自然科学、数学向世界图景、人的认识能力的推演

第一节康德前批判时期思想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从把自然科学、数学引入形而上学到两个世界的划分思想

第三节从把牛顿力学引入单子论时空观到先天时空观

第二章沉默时期,以先天认识能力为科学奠定基础

第三章 判时期,科学形象和人的先天认识结构的双向推演

第一节 学(几何学、代数)和人的先天时空的互相推演

第二节 然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和理论哲学的相互推演

第四章 批判时期,科学和哲学是相统一的

第一节 德科学和哲学关系思想存在的问题及晚年的探索

第二节 学的新发展

第三节 德对拉瓦锡化学理论的接受和阐发

第四节 德对以太(热量)存在的先天证明

第五节 太演绎:科学形象和人的认识能力(康德哲学)统一的中介

结论

本文总结

参考文献

篇3: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0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02/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02/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1. pp86-88

[09] 严太华、张龙. 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 经济问题. 2002/1

[10] 苏永江、李湛. 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 学术研究. 2001/4

<11>孙冰. 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 2002/4

[12] 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4

[13] 杨力. 基干BP 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 中国管理科学. 2002/4

[14] 杨国栋、贾成前. 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 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4

[15] 楼文高.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江平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 中国管理科学. 2002/1

[16] 胥悦红、顾培亮.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 管理工程学报. 2000/4

[17] 陈新辉、乔忠. 基于TSA-BP神经网络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模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0/5

[18] 刘育新. 技术预测的过程与常用方法. 中国软科学. 1998/3

[19] 温小霓、赵玮. 市场需求与统计预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0/5

[20] 朱振中. 模糊理论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科学管理研究. 2000/6

[21]Kim B. Clark & Takahiro Fujimoto.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CStrategy、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Industr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on 1993

[22] Gobeli D H, Brown D J. Improving the process of product innovation.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3. 36(2):46-49

[23]Simon J.Towner. Four ways to accelerat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Long Rang Planning 1994. 27(2):57-65

[24]Abdul Ali,et al. Product innovation and entry strategy.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5. 12(12):54-69

[25]Eric Vin Hippel.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6] Shtub A, Zimerman Y. A neural-network-based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the cost of assemb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3. 32: 189-207

[27] Wee-Liang Tan, Dattarreya G. Allampalli, Investment Criteria of Singapore Capitalists, 1997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mall Busines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une 1997

[28]Michael Henos, The Road to Venture Financing: Guidelines for Entrepreneuts, R&D Straregist Magazine,Summer 1991

[29]Chow GC, The Largrange Method of optimizat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portfoli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J of Economic Dymamics and Control

[30]Jensen, R.. Information Cost and Innovation Adoption Policies, Management Science. Vol.34, No.2, Feb, 1988

[31]R.K. Zutshi, T.W.Liang, D.G.Allampulli, Singapore Venture Capitalists Investment Evaluation Criteria: A Reexamination.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3:9-26

[32]Andrew L. Zacharakis, G.Dale Meyer. A Lack of Insight: Do Venture(baogao.cnrencai.com) Capitalists Really Understand Their Own Decision Proces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 13: 57-76

[33]Dean A. Shepherd, Richard Ettenson. New Venture Strategy and Profitability: A Venture Capital`s Assess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

篇4: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篇5: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0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02/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02/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1. pp86-88

[09] 严太华、张龙. 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 经济问题. 2002/1

[10] 苏永江、李湛. 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 学术研究. 2001/4

<11>孙冰. 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 2002/4

[12] 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4

[13] 杨力. 基干BP 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 中国管理科学. 2002/4

[14] 杨国栋、贾成前. 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 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4

[15] 楼文高.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江平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 中国管理科学. 2002/1

[16] 胥悦红、顾培亮.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 管理工程学报. 2000/4

[17] 陈新辉、乔忠. 基于TSA-BP神经网络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模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0/5

[18] 刘育新. 技术预测的过程与常用方法. 中国软科学. 1998/3

[19] 温小霓、赵玮. 市场需求与统计预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0/5

[20] 朱振中. 模糊理论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科学管理研究. 2000/6

[21]Kim B. Clark & Takahiro Fujimoto.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CStrategy、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Industr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on 1993

[22] Gobeli D H,Brown D J. Improving the process of product innovation. 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1993. 36(2):46-49

[23]Simon J.Towner. Four ways to accelerat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Long Rang Planning 1994. 27(2):57-65

[24]Abdul Ali,et al. Product innovation and entry strategy.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5. 12(12):54-69

[25]Eric Vin Hippel.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6] Shtub A,Zimerman Y. A neural-network-based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the cost of assemb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3. 32:189-207

[27] Wee-Liang Tan,Dattarreya G. Allampalli,Investment Criteria of Singapore Capitalists,1997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mall Business,San Francisco,California,June 1997

[28]Michael Henos,The Road to Venture Financing:Guidelines for Entrepreneuts,R&D Straregist Magazine,Summer 1991

[29]Chow GC,The Largrange Method of optimizat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portfoli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J of Economic Dymamics and Control

[30]Jensen,R.. Information Cost and Innovation Adoption Policies,Management Science. Vol.34,No.2,Feb,1988

[31]R.K. Zutshi,T.W.Liang,D.G.Allampulli,Singapore Venture Capitalists Investment Evaluation Criteria:A Reexamination.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3:9-26

[32]Andrew L. Zacharakis,G.Dale Meyer. A Lack of Insight:Do Venture Capitalists Really Understand Their Own Decision Proces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 13:57-76

[33]Dean A. Shepherd,Richard Ettenson. New Venture Strategy and Profitability:A Venture Capital`s Assess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

篇6: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基于信任管理的WSN安全数据融合算法的研究

一、立论依据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课题来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873199)。

2.选题依据

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硬件资源(存储能力、计算能力等)有限,电源容量有限,拓扑结构动态变化,节点众多难于全面管理等特点,这些特点给理论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大量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安全数据融合即为其一。虽然目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不能满足应用的需求。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如何保证其数据融合的安全性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3.背景情况

微电子技术、计算技术和无线通信等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低功耗多功能传感器的快速发展,使其在微小体积内能够集成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和无线通信等多种功能。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数据处理中心或基站。传感器网络被广泛的应用于军事、环境监测和预报、健康护理、智能家居、建筑物状态监控、复杂机械监控、城市交通,以及机场、大型工业园区的安全监测等领域。

传感器网络由大量传感器节点组成,收集的信息量大,存在冗余数据。传感器节点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通信能量以及携带的能量都十分有限,数据融合就是针对冗余数据进行网内处理,减少数据传输量,是减少能耗地重要技术之一。传感器网络中,将路由技术与数据融合技术结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数据融合可以减少数据量,减轻数据汇聚过程中的网络拥塞,协助路由协议延长网络的生存时间。因而可以数据为中心的路由技术中应用数据融合技术。在战场等非可信环境或对可靠性要求非常高的环境中,数据融合也带来了风险。例如,敌人可以俘获节点获取节点中的所有信息,从而完全控制节点的行为,伪造和篡改数据。传统网络中的安全技术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和计算量,不适合能量、计算能力、存储空间都十分有限的传感器网络。因此必须设计适合传感器网络具有较强安全性的数据融合技术。

4.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消除传感器中存在的大量冗余数据,有效节省传感器节点能量消耗,延迟节点和网络的.工作寿命,在有节点被捕获成为恶意节点情况下,及时检测恶意节点,消除恶意节点发送的恶意数据对数据融合的不良影响,保障了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过程的可靠性,维护传感器网络的正常工作。

5.理论意义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涵盖了非常多的研究领域,安全数据融合技术是其中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把信任管理机制加入到传感器网络安全数据融合过程中,研究设计一种传感器节点信任值的计算方法,有效识别节点状态,实现可靠的数据融合。

6.实际应用价值

对于工作在敌方环境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器节点容易被地方捕获成为恶意节点,节点内存储的密钥等加密暴露,导致传统的基于加密和认证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措施失效,在这种情况下,本研究可以可以及时识别恶意节点,保证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的可靠性,有效减少网络负载,延长网络工作寿命。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所阅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传感器网络与众不同的特点导致传感器网络与传统网络有极大不同。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数据汇聚是要解决加密传输和数据汇聚的协调问题,实现数据的安全处理和传输。传统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安全技术并不适用于传感器网络,这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员研究适合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技术,并且提出了许多适合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技术。安全数据融合算法是WSN安全性研究的重要方面,一直以来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如下:

(1)Perrig A等人提出了一种有效的WSN数据加密方法和广播认证方法,为WSN安全性研究作出了基础性工作。

(2)CAM H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式码的能量有效安全数据融合算法,算法用簇头节点通过自定义的模式码的选取来组织传感器节的发送冗余数据实现数据融合,并且使用同态加密体重保证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改方法对于每类数据类型需要保存和维护一个查找表,一旦查找表信息暴露,该安全方案将会失效。

(3)Przydatek B等人提出的基于数据统计规律的数据融合算法,算法使用高效的抽样和迭代的证明来保证有多个恶意节点发送错误数据的情况下,保证基站能够判定查询结果的准确性。但是该方法对于每种聚集函数都需要一个复杂的算法,为证明数据准确性,聚集节点需向基站发送大量参数,能量消耗太大。

(4)Mahimkar A等人研究在WSN中使用椭圆曲线密码实现数据加密和安全数据融合。但是在传感器节的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使用公钥密码体系使节点能量消耗更加迅速,缩短网络的寿命。

WSN的信任管理是在WSN管理的基础上提出的,主要研究对节点进行信任值评估,借助信任值增强WSN的安全性。传统的基于密码体系的安全机制,主要用来抵抗外部攻击。假如节点被捕获,节点存储的密钥信息将泄漏,使密码体系失效。WSN信任管理作为密码体系的补充可以有效的抵抗这种内部攻击。将信任管理同WSN的安全构架相结合,可以全面提高WSN各项基础支撑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近年来,WSN信任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Ganeriwal等人提出的RFSN是一个较为完整的WSN信任管理系统,该模型使用直接信息和坚决信息来更新节点的信誉,节点根据得到的信誉信息来选择是否和其他节点合作。可以建立仅由可信节点组成的网络环境。

(2)Garth等人中将信任管理用于簇头选举,采取冗余策略和挑战应答手段,尽可能的保证选举出的簇头节点为可信节点。

(3)Krasniewski提出了TIBFIT算法将信任用于WSN容错系统,把信任度作为一个参数融入到数据融合的过程中,提高对感知事件判断的准确率,其提出的信任度计算方法比较的简单。

无线传感器网络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数据融合技术和信任管理机制都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如何使用信任管理机制保证安全的数据融合的研究并不多见,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2.所阅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

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以及一些位于科技前沿的期刊学报。从对文献的学习中掌握足够的理论依据,获得启发以用于研究。

三、研究内容

1.研究构想与思路

在本项目前期工作基础上建立WSN三级簇结构模型,节点分为普通节点,数据融合节点(免疫节点),簇头节点。在常规加密算法的基础上完成节点身份认证,通过消息认证码或数字水印技术保证传感器节点传送数据的真实性。上级节点保存下级节点的信任值,信任度的计算建立在传送数据的统计分析之上。节点加入网络后先初始化为一定的信任值,每轮数据发送时,接收节点收集数据后,量化数据的分布规律,主要包括单个节点历史数据分布规律和节点间数据差异的分析,确定数据分布模型(如正态分布、beta分布等),建立计算模型以确定节点间的信任值。信任值确定后,数据融合节点将普通节点按照不同的信任度进行分类,选取可信节点传送的数据按查询命令进行数据融合,将结果传送到簇头。簇头同样计算融合节点的信任度,保证数据融合节点的可靠性,计算最终数据查询结果,使用Josang信任模型给出结果的评价。各数据融合节点之间保持通信,通过对比数据的一致性确保簇头节点的可靠。

2.主要研究内容

(1)设计有效的节点信任值计算方法,网络工作一段时间后,所有正常节点具有较高信任度,异常节点具有较低信任度,可初步判定为恶意节点。

(2)当融合节点或簇头节点发生异常时能及时发现异常,并上报基站。

(3)过滤异常数据和恶意数据,尽量减少因节点被捕获而对感知数据结果造成的影响。

(4)计算最终数据融合结果并且对最终数据融合结果做出评价来反映该结果的的可靠程度,供基站参考。

(5)进行算法的能量分析。

3.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1)建立WSN一个簇内数据传送的三层簇结构模型,节点密集部署。

(2)模拟工作过程中节点被捕获成为恶意节点,恶意节点可能发送和真实数据差别较大的数据,也能发送和真实数据差别不大但会影响融合结果的数据。

(3)计算并更新传感器节点的信任值,分析信任值的有效性。

(4)记录各节点传送数据值,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分析融合数据的准确性。测试当有较多节点被捕获时算法的工作效果。

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查阅国内外大量有关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技术和信任管理技术方面的文献,分析当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借鉴在该领域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中使用信任管理机制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已有的安全数据融合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自身的特点,设计出一种基于信任管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数据融合算法。

5.技术路线

本课题尝试使用信任管理机制来保障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实现安全的数据融合,在现有的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基础上,与信任管理技术相结合,期望能够对传感器网络安全数据融合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课题中的技术难点,通过查阅资料、向导师请教以及与项目组同学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6.实施方案

(1)在Windows平台下使用omnet++4.0进行仿真实验。

(2)建立无线传感器网络一个簇内数据传送的三层结构模型,节点密集部署。

(3)模拟无线传感器网络受到攻击时时的数据发送,根据数据统计规律计算和更新节点信任值。

(4)把节点按信任值分类,检测识别恶意节点。

(5)根据节点信任值选择有效数据完成数据融合。

7.可行性分析

(1)理论知识积累:通过广泛阅读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技术方面的文献形成了一定量的理论知识储备,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2)技术积累:熟悉OMNeT++网络仿真软件,具有一定的C++编程能力。

(3)技术合作:研究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向指导老师请教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对项目相关课题有疑问时,可以向项目组同学请教。对实验平台的建立及使用有疑问时,可以和项目组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篇7: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关于语用学的调查性研究

一、选题意义和背景。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的对外联系也日益增多。中国企业要想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企业网站或宣传册上的企业简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企业宣传资料,读者可以看出企业外宣材料既有关于企业的基本信息介绍,也有企业所做的文字上、句法上、结构上的这染来达到推广企业、大市场的目的。

汉语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在英译过程中会涉及到与目的语不同的语言习惯、行文方式以及文化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心理因素和审美因素等,这就需要译者对原文本做出适当调整,从内容和形式上对语篇进行重构,以此实现对交际意图的顺应。根据赖斯的文本类型说,本文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笔者认为,企业外宣翻译属于“信息型”和“诱导型”文本兼而有之,而且更侧重于“诱导型”。因此,外宣翻译要更加注重文本的交际功能,要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译文所传递的信息更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并让读者产生共鸣,继而付诸行动,实现译文预期的功能。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m)提出了顺应论,将语言的使用过程看做语言为顺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进行动态选择的过程。因而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语言使用。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也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

优秀的企业宣传材料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还会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因此任何一个想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务必在其外宣材料的翻译上做足功夫。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生活环境的不同,译者在翻译企业外宣材料时为了获取目的语读者的认可并激发他们付诸行动,就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习惯以及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等对原文做出形式上和内容上的调整,而这一顺应的过程也是语篇重构的过程。本文突破性的将顺应论与语篇重构结合起来,并结合西麦克展览公司宣传材料和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宣传材料及其翻译,试图从顺应论的视角分析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现象。

二、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1987年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顺应论之后,在语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不久国内学者就将其引进到中国来。国内学者不仅从理论层面对顺应论进行研究和探索,而且将顺应论应用到翻译理论和实践、外语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传播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成果最大的当属顺应论对翻译理论和其应用的研究。我国真正将顺应论引入翻译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

1、国外顺应论研究状况。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IprA工作文集》(IprA WorkingDocument 1) (1987, 45-48)中发表了一篇名为《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标志着顺应论的提出。1995年,他较为详细并系统地在他主编出版的第一本《语用学手册》(handbook of Pragmatics)中对顺应论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为顺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进行动态地选择的过程。他将语用学描述为关于语言整体的、功能性综观,并将语用学定义为语言和交际在认知、社会与文化方面的研究。

,阿萨卡瑟(AsaKasher)主编的《语用学的关键概念》Pragmatics;: Critical Concepts)论文集中,维索尔伦发表了一篇名为《交际动态过程的语用模式》(v4 Pragmatic model for the dynamatics of communication )的文章,主要研究了顺应论中顺应的动态性。,在他的专着《语用学新解》(Understaning Pragmatics)中,维索尔伦强调了语用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顺应论走向成熟。

该书主张把语用学当作一种研究视角,突破了以往学者将语用学看作语言学的一个核心分支(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的看法,而认为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的视角或纵观,贯穿于语言学研究和使用的方方面面,可以照应到语言的各个层次。运用这一视角,可以研究不同的语言材料。这是一种研究方法上的革命,可以为语言的不同层面进行语用分析,也为语用学的学科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

2、国内顺应论研究状况。

钱冠连是国内第一位将顺应论引入中国进行研究的学者。在他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的《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评述》(1991,62-66)的文章中,将维索尔伦对语言适应包括五个方面,即适应的对象、层次、阶段、领悟程度和适应策略进行了分析,并且就语言适应、选择和语言功能综观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真分析对比了维索尔伦的语用学新论和以往的语用学的区别。

他还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Versch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230-232),该文章首先解释了语用学综观论的理论源头。维索尔伦从Morris的理论中得出了任何规则里都有语用成分,也能从不同的语言成分中审视到语用视角。其建设性意义体现在将语用学从语言学的并列学科出分割出来,使其不再属于语言资源的语言学,而是加入到语言使用的语言学去,作为是一种语言综观和视角来研究和使用,这不仅仅可以解决语用学问题,还为今后人们从语用学角度解释其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国内除钱冠连外,何自然主编的《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一书也对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评述。和以往语言学及语用学着作不同的是,该书紧紧把握住语用学研究与发展的方向,集语用学的三个前沿理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为一体来向国内读者进行西方翻译理论的介绍。

关于顺应论的部分,该书介绍了顺应论的理论来源、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顺应论的视角观、顺应论的分析维度、顺应论的应用等。本书中理论与实例有效结合,为读者展现了顺应论的完整框架及其应用。该书指出,顺应论是宏观语用学的核心,顺应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和探讨语用学的全新视角

篇8: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

选题名称: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外互借词看中西文化交流

一.选题依据

(一)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指导下,我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飞跃,逐渐摆脱了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国力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攀升。但是,与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相比,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对于外国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和我国的交往,因此,中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趋频繁。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算机、电视机等电子产品的引入和数字通讯、互联网等先进电子技术的发展,我国与外国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更轻松、更方便,大量国外先进文明的流入和我国优秀文化的输出,在这一过程中,借词这一语言现象出现的频率更高,使用范围更大了。

从古至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在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融合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增强,各国家、各民族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各民族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借词作为语言的一种元素,其发展的轨迹也是源自于社会的进步。我国唐代引进了大量有关宗教的外来词,例如:佛陀(Buddha)、菩萨(bodhisattva);明末清初引进了大量科技方面的词汇,如几何(geometry);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引进了西方大量自然与人文科学方面的词汇,如科学(science)等,这些词语的出现大力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正是由于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词汇才更多得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和使用,逐渐地融入到当时社会的语言文化之中,成为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从这些借词的被传入、被借用、被同化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通过研究这些借词,我们能清晰地掌握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脉络,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总结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

本文旨在通过对改革开放之后,中外互借词的类型、用法、语义的分析,找出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异同并加以分析,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外互借词产生的原因和意义,了解改革开放以后,中外文化相互交流时主要的文化汲取方向,指导对外汉语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当如何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外国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我国的文化,将我国优秀的文化推向世界。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由于当今社会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间交流的程度越来越高,借词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借词是丰富和完善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因此,各国的专家、学者对国家间、民族间相互借词的现象渐渐加以重视,对于借词类型、用法、意义、产生原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

1、国外研究现状

借词的出现是从语言的接触开始的,语言学家汤姆森和库夫曼将语言接触定义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两种语言发生语言学意义上的系统变化,而语言借用则有可能发生在任何语言学层级。语言接触不一定需要操不同语言者面对面地交流才可发生。语言接触是词汇借用的前提和关键因素。爱丁堡大学的语言学家坎贝尔也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语言接触会有可能导致四种结果:语言同化、语言借用、语言融合和双语现象, 而在语言接触中最常见的语言变化就是借用, 一种发生在语言之间的同化或异化现象。一般来说,一种语言可以有多种借源,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会向同一或不同源语借用,德国语言学家霍克曾说,借用会涉及到语音、词汇及语法, 其结果因语言接触的时间长短及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也与接触渠道相关。现今社会,随着国家间交往的程度越来越频繁,语言的接触和越来越多,借词出现的频率也不不断增加。加兰德*卡农在其1988年的研究中表明,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数量达到1189 个之多,并且从目前来看,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叶斯帕森也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是绝对纯洁的, 我们也找不出一个没有吸收外来词的民族。由此可见,在现今社会当中,借词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趋势,成为各个国家丰富语言文化的主要部分。语言学家霍凯特高度评价了在语言演变中借用的作用,借用跟种系变化的其他成因有所区别: 任何成因都能导致创新。但是,创新得以留存下来并传播给别人, 则全是借用的功劳。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在其著作语言论中将外来词的借用途径分为两种:亲密借用和文化借用。其中,亲密借用指的是两种语言在在同一地区有在同一政体里使用时语言之间的相互借用;文化借用指的是各民族通过文化交流等方式接触, 吸收一些本民族语言中没有的, 表示新概念, 新事物的词语。关于借用的动机,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早就指出:一切语言都有一种内在的趋势, 力求表达上的精简。即要求信息传播迅速、快捷、有效,能用尽量少的语言符号表达完整的语义信息。而霍凯特则认为借用的动机有两种: 声望和填补空白的需要。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借词历史出现的相对较早,但是由于历史客观因素以及语言价值观的不同,我国的借词数量相对较少,同时,我国对于借词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里才逐渐开始系统的进行研究。现阶段我国学者对于借词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借词的定义和借词的类型上,对于借词定义的认定,现在国内学者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借词只能是音译词,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学家王力先生就曾经指出,把别的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叫借词,又叫音译词;利用汉语原来的构词方式把别的语言中的词所代表的概念介绍到汉语来的,叫译词,也就是意译词。第二种观点与第一种类似,认为意译词不是借词,而是将意译词作为一种特殊的中介词,例如著名学者胡裕树在其著作中写到,至于用纯粹意译方法来仿造别种语言的新词,虽然代表着新的概念,但仍用汉语的构词成分和构词方法造成的,因此不是真正的外来词。另一位学者吴传飞也持相同的观点,认为意译词是:一类既含有外来词的某一特征(词义层面来源于外语原词) 又含有本族语词的某一特征(汉语的结构层面) 的中介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意译词和音译词都应当算做借词的一种,葛本仪认为,所谓外来词是指源于外语影响而产生的词,决不是外语中原来的词。因为任何一种语言在接受外语影响时,都要在原来外语词的基础上再经过改造和创制的过程。在借词汉化的研究领域,许多学者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史有为指出, 外来词在这一语言文化中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保留了外来语言文化的某些特点,一方面又具有本民族语的特点,后者主要在语音上,表现为音位、音节的汉语化,语音长度(音节数) 的汉语化。郭鸿杰也认为现代汉语中有些词是纯粹的音译英语词语,不含任何意义,但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音译词中的某个音译字逐渐取得了独立性, 不表意的成分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或者单独使用或者用于组成新词,成为一个音义结合的汉语语素。另外,在借词的类型上我国学者也有不同观点,胡行之认为汉语外来词分为5种:1全译音;2全译义;3全输入;4半音半义;5音义兼顾。还有学者将借词的类型扩大,细化为7种:1.音译,2.半音半意,3.音译附加汉语语素,4.音意兼顾,5.借译,6.英文字母附加汉字,7.英文字母缩写形式或单词。

二.选题材料收集

主要阅读书目:

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王 力.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刘正琰 高名凯 麦永乾 史有为.汉外外来词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韩哲.新英语外来词典[Z].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 张惠 郝素珍.由汉语中的英语借词论跨文化交际的趋同性[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65):77-79.

[2] 黄焰结.从silk(888)到taikonaut——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社会文化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2(4):16-21.2005

[3] 王增文.从文化历史视角看英汉语言中的吸收借用现象[J].语文学刊.9:132-134.

[4] 马文丽.翻译与英汉语言借用对比研究[J].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8:97-99.

[5] 胡开宝.汉外语言接触研究近百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与外语教学.5(206):53-57.

[6] 崔梦楼 徐军. 汉语世界观对汉语借词的影响和制约[J].石家庄学院学报.9(4):49-54.2007

[7] 马晓敏.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及其文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9(7):97-98.

[8] 金其斌.几个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新用法及分析[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67-51.2004

[9] 陈其光.语言积淀层[M].纪念王力先生九十诞辰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10] 王宏远 杨瑛.近30年来英语借词对汉语的影响[J].山东外语教学.6(115):41-44.2006

[11] 郑安文.略论英汉词汇借用的阶段性特点[J].牡丹江大学学报.16(6):59-61.2007

[12] 魏伟.浅析借词在英语发展中的作用[J].文数论坛.9:75-76.2007

[13] 黄兴运.全景式解析英语外来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版).4(4):149-151.2007

[14] 宋扬.外来词的范围及定义之我见[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84-85.2006

[15] 赵永刚.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3):147-150.2009

[16] 张莉.从词的借用看文化心理与语言发展[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14(1):52-55.2004

[17] 马晓敏.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及其文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9(7):97-98.2009

[18] 唐祥金.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语言文化因素[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8(3):86-89.2000

[19] 刘小艳.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词汇特征的影响[J].零陵学院学报.23(4):95-96.2002

[20] 王玉涛.近十年来英语借词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研究综述[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2:92-95.209

[21] 张婕.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类别及借用方式[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4):53-55.2008

[22] 陶岳炼 顾明华.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社会文化渊源及其语法、语用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11(152):9-11.152

[23] 吴越民.英汉词语的不等值现象与跨文化差异[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报.5(111):36-40.

[24] 张 琴.20 世纪英汉新词流行成因及对译比较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5(1):64-67.2003

[25] 廉洁 周日安.改革开放以来汉语借词的社会语言学透视[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6(1):72-76.

[26] 赵 悦.同化与融合——从汉外对比看汉语借词翻译的民族性[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8(3):97-99.2000

[27] 黄育才.借词与语言文化的发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2(3):137-140.2000

说明:包括参考文献。本页如容量不够,可以另附页。

三.研究写作设想

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通过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外相互间借词的现象的阐释,以及对中外互借词类型、用法、意义、结构等方面的分析,从而得出借词是推动和促进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语言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使民族语言文化保持青春活力的重要因素这一结论,突出借词在促进社会进步、语言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其次,通过对借词在促进中外文化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和影响,找出现阶段我国对外,以及外国对我国在文化交流中主要的文化汲取方向,指出我国在文化汲取方向上的弊端以及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指导我国对外汉语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应当针对这些不足进行何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宣传我国先进的文化,将我国优秀的文化推向世界

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一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说明中外借词的历史由来已久,简单介绍中外互借词的渊源和现状,并举例说明。其次对中外国家、民族、地区间文化交流的状况作出说明。

第二部分:首先举例说明,改革开放之后,中外互借词的现状,对中外互借词分别作出说明和介绍,对所举例的词汇进行类型、语意、用法、结构的分析,并且与本国原有同类词汇进行类比,进一步突出借词的特征。

第三部分:分别分析中外互借词对我国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以及外国社会进步、文化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对借词在促进社会发展、文化进步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进行分析说明。

第四部分:对比中外互借词的类型和用法的不同,以及中外互借词对于我国和外国文化的发展所起到作用的的不同方面,找出中外文化借词的主要类型和中外文化交流中主要的文化汲取方向分别在什么地方,并指出我国在文化汲取方向上的弊端以及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五部分:通过这些弊端,找出当下我国社会当中存在的文化缺陷,指出这些文化缺陷可能对我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说明对外汉语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如何进行针对教学,如何将我国优秀的文化推向世界。

预期成果:

1、了解改革开放以后中外互借词的现状;

2、了解改革开放以后中外互借词的类型、用法、意义、结构,以及中外互借词对各国家社会和文化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3、分析中外互借词在促进中外社会发展、文化进步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找出各自的文化汲取方向,并说明我国现阶段文化汲取方向的弊端;

4、对我国现阶段文化汲取方向的弊端加以分析、讨论,以此指导我国对外汉语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

说明:包括主要内容、预期成果等。

四.本选题创新之处

说明研究内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预期成果中有哪些创新之处。

研究方法:

1、通过搜索引擎或者词典搜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外的借词

2、大量阅读与中外互借词相关的书籍与杂志,了解中外互借词的现状;

3、在网上查询与“中外互借词”以及文化发展探究相关的信息,了解与之相关的信息与知识;

4、到图书馆阅读相关期刊、论文,了解有关学者、专家对该有关问题的看法、意见、研究成果;

5、仔细阅读与所研究问题相关的专业书籍,增强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

6、将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与上述研究方法获得的相关知识相结合,最终完成论文。

创新之处:

1、将中外互借词分别于本国原有的同类词汇进行横向类比,找出其在构词结构、用法、意义、类型上与本国原有词汇的不同;

2、通过对中外互借词不同类型的分析找出现阶段中外文化的主要汲取方向并指出我国现阶段在文化汲取上存在的不足;

3、以中外互借词作为指导对外汉语教学的依据。

五.研究写作进度安排

理论研究:应包括文献调研,理论推导,数值计算,理论分析,撰写论文等;

应用研究:应包括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实验设计,仪器设备的研制和调试,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撰写论文等。

篇9: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篇10: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范本

说 明

1、开题报告由研究生本人在完成文献阅读、科研调查的基础上,并通过“开题报告评议后填写。

2、本报告一式两份。一份交学院作为论文检查的依据;一份答辩后作为档案材料归入学位档案。

3、开题报告用A4纸打印。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来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政务公开进程的不断加快,行政沟通在行政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在行政决策和信息交流中的作用凸显。而随着政府职能从全能向有限、从管理型向服务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影响领导决策的政务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自产生以来,政务信息就担负着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的作用,随着信息工作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变化,政务信息的这一作用一直被作为信息作用的重点,这也是政务信息写作和处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信息工作作为一项专门工作开始于198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向中央全面报送信息。在此之前,信息工作则分散在简报工作、会务工作、信访工作、资料工作、综合情况工作等具体工作,工作杂乱无章,十分不规范。而随着信息工作的不断改革发展,党政信息的写作及处理工作已经步入正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政务信息既是行政沟通的重要手段又是行政沟通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又可以加强各单位之间的联系,加强沟通、通报信息,提高行政效率。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行政沟通手段的不断扩展以及政务信息的多样化,侧重于行政沟通视角的政务信息写作出现了新的变化,其写作方法和写作内容以及文体形式日益多样化。但长期以来,信息工作虽然受到重视但理论上的不足开始显现,尤其是从写作学和文章学上看,政务信息写作理论和文体理论并没有形成体系,因而在行政沟通日益多样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政务信息的写作和处理理论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沟通障碍,不仅没有发挥其在行政沟通中的作用反而成为了沟通的桎梏。在政务信息产生发展的这段时期内,许多的专家学者和办公室工作人员一直在探索信息工作的发展思路以及政务信息写作的技术,其中取得了很大的学术成就,也有效地指导了政务信息写作和处理活动的进行。但对政务信息写作的研究生主要侧重于对其写作技术的研究而对政务信息的文本以及写作思想的研究较少,也没有将政务信息的写作研究与具体的行政实践结合起来,影响了研究效果。在我国现在使用的政务信息文体样式不一而作用却大同小异,使用缺乏规范性,统一性不强,这也加大了信息处理的难度。随着社会的进步,行政改革的深入以及新媒介的发展,政务信息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点,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为政务信息的写作理论进行必要的补充,为这一文种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提高行政效率。

鉴于政务信息写作的重要性以及政务信息在行政沟通视角下写作理论的缺失以及政务信息自身在文体的定位和写作方面的理论欠缺,以及新媒介发展情况下政务信息写作理论支撑的构建不足,其理论研究的空间相对较大,在导师的引导下我将行政沟通视角下的政务信息写作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以期能够为丰富政务信息的写作理论做出浅薄的贡献。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行政沟通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环节,而政务信息则是行政沟通的重要内容也是行政沟通的重要手段。并且基于政务信息实现的有效行政沟通对行政管理和政府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实在行政体制改革和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行政沟通视角下的政务信息写作和处理的作用凸显。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沟通这一视角对政务信息写作的研究进一步探讨政务信息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并研究其在写作上的特点,完善政务信息的写作及文体理论。同时探讨政务信息写作在行政管理中作用,探讨实现行政有效沟通的政务信息写作方法及理论,为新媒介发展背景下的政务信息写作做进一步探讨,希望对政务信息写作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撑。

首先,本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自政务信息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其发展中不断适应行政管理的需要,但至今,政务信息这一文种的基本理论研究依旧不是很完善。对政务信息的定义以及分类划分标准不统一,在使用上即写作和处理上也没有形成系统等实际情况一直存在,这也是困扰政务信息写作的一大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务信息的发展。而行政沟通实际上主要就是信息的传递与处理而政务信息正迎合了行政沟通的需要,既承载了行政沟通的内容又充当了行政沟通的手段,把政务信息写作放到行政沟通的视角下进行研究主要是把政务信息的写作放到具体的行政环境中,探讨实现行政有效沟通的政务信息写作。就此来看,本课题在理论上将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政务信息写作的基本理论,从行政沟通的角度对政务信息写作进行整合并在新媒介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政务信息写作的新特点,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其次,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今政务信息发展的潮流,对政务信息写作的具体实践有一定的意义,即本课题有其自身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各机关单位基本都有政务信息的写作和处理机制,但政务信息质量不高、处理不及时以及因为政务信息使用的不同意造成的处理困难等情况一直存在,究其根源主要是政务信息这一文种的写作及处理理论不健全所致。而本课题将探讨的即是基于行政沟通视角的政务信息写作,对解决当今政务信息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文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3000字左右)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现代写作理论诞生于“五四”以后。在20世纪代,出现了一批从语言学、修辞学分离出来的初具现代品格的研究写作的著作。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是现代写作理论的开山之作;叶圣陶的《作文论》、夏丐尊和刘薰宇的《文章做法》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论著。我国现代政务信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顺应党和国家的行政工作需要而产生的,经过进三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与其自身相适应的写作方法。自产生以来,政务信息写作的秘书人员和一些学者都对政务信息写作进行了相关研究,是政务信息的写作逐渐成形,也为政务信息的发展奠定了相关理论基础。随着政务信息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政务信息写作方面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升温,在政务信息写作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有了一定成果。

当前政务信息写作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成果并不是十分显著,在专著方面单纯研究政务信息写作的只有两部,其他有的研究公文写作的专著中个别的将信息写作列为了其中某一章节,还有的作品中涉及到了政务信息写作的某一文种,因此研究成果并不是很丰富。论文和期刊方面较专著相对多一些,主要刊载在研究应用写作的杂志《应用写作》、《秘书》、《秘书之友》以及研究行政管理的《中国行政管理》和其他专业性较强的杂志上,数量也不是十分可观。以《应用写作》杂志为例,在发布在网络上的杂志部分内容中,能找到的有关公文写作叙事研究的文章,只有第2期中的一篇马增芳学者所写的《公文叙事三特点》,在网络中文数据库中查找关于公文写作叙事的文献数量相较其他公文数量也比较少,在中国知网上以题名查询,以“公文写作”为关键词搜索结果为1974条记录,但其中的内容涉及公文写作研究的多个方面,如公文写作教学的研究、古代公文写作研究、公文写作思维分析研究等等,单纯关于“公文写作”和“叙事”为关键词,所能找到的文献的只有3篇,由此也可以看出公文写作叙事研究成果的匮乏。

1.研究成果

(1)专著方面:

1994年,陕西省渭南市韩国强同志所著的《党政信息工作通论中》对党政信息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地阐述,详细论述了党政机关的信息网络建设、信息采集、信息写作、信息编辑、信息调研、机关信息工作的运行以及信息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等项工作的基本特点和工作方法,并且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党政信息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并对党政信息在新时代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及为适应政府机构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党政信息的转变,为为党政信息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著作中,韩国强同志对党政信息工作的流程作了剖析并对党政信息的采编过程作了详细叙述。在信息采编包括信息写作这一环节,作者将党政信息作置位于行政工作中,并将信息工作定位为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显示出作者对信息工作的重视。但此书是从整个党政信息工作入手的,党政信息写作并不是本书的重点,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写作技术即细节的分析上。

在杜国强所著的由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政务信息写作》就是一本关于政务信息写作的专著,改著作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政务信息写作的相关知识及写作技巧,在政务信息写作的研究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次以专著的形式对政务信息写作进行专门系统的阐述。该著作对政务信息的阐述比较详细,书中对政务信息工作也进行了研究,内容也比较全面。涉及了政务信息写作的整个过程,从主题的确定、材料的搜集到信息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信息各部分的写作都进行了叙述。而且该书从工商行政管理的实践出发切入,在体现出理论意义的同时,政务信息写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杨霞主编的《公文写作规范与例文解析》一书中有关于政务信息写作的内容,在该书的第六章信息材料一章中对信息写作做了阐述。在本章的引言中,作者对信息材料的定义和主要特点以及与正式公文的差异。作者认为,信息材料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各级、各类社会组织收集、整理和传播各种管理信息的一种常用文字材料。作者认为,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范围、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具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适用范围广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个组织的管理决策与决策的执行情况,在启发管理思路、形成管理观点、辅助管理决策、交流管理信息、沟通管理情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辅助性、参考性作用。作者在文中对信息材料的主要特点作了归纳,主要有三点。一是信息来源地广泛性,信息材料既有来自上级机关的各种信息,也有来自本机关各部门的信息;既有来自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也有来自社会中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息;既有来自本国相关单位的信息又有来自国外同类机构的信息,等等。广泛的信息来源为信息文稿的写作中材料的比较、鉴别、筛选和提炼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二是信息内容的概括性,因为信息材料大多数直接服务于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对信息内容的概括性要求较高。三是信息成果的层次性,信息材料一般是经过加工的材料,根据加工程度、反映问题的深度、参考价值大小等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层次性。在文中作者提出了层次分类的标准。作者认为信息材料不是公文,但在现实的公文写作中使用频率很高,与公文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法定效力不同、撰写目的不同、信息内容的性质不同、制发程序不同、发送范围不同。作者对简报、大事记和消息的写作规范进行了阐述。虽然作者的观点尚需商榷,但是作者对信息材料的观点还是值得借鉴的。

由郭恩达、叶黔达、周介钧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行政管理应用写作》一书中也有关于政务信息写作的内容。作者在第九章专门对“行政信息文体”做了详细阐述。作者认为“行政信息文体是指在行政工作中,传递信息,反映情况的一种应用文体。它作为信息的载体不仅起到发现问题、反映情况、总结经验教训的作用,还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是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市领导掌握机关情况、推动工作的重要工具。”作者在文中没有进行信息的分类只是着重对几个文中进行了研究,包括调查报告、简报和信访分析报告。在对三个文中进行分析时,作者的角度主要是涵义和特点、文中作用、文种分类以及文种写作,作者从这几个角度对行政信息文体进行了分析。笔者对作者将调查报告放入行政信息文体有异议,而且对行政信息文体的写作作者并没有进行综合分析,对几个文种的分析无法总结行政信息文体写作的普遍适用规律,这也是本章的不足之处。

在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王群所著的《品味公文——公文写作漫谈四十篇》一书中,作者在第31、32、33、34节中谈到了信息写作和信息工作。在第31节的“信息写谈”中作者认为“信息稿件的篇幅短小,内容集中,文字简洁。这既是信息文体的特点,也是写作上的基本要求”,而且就作者的观点来看,在写法上信息文体是比较灵活的,不像公文那样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也有其自身的写作规律。作者着重论述了信息稿件的写作要求,主要有“主旨集中突出、标题简洁醒目、内容虚实结合、语言简练顺当”,在这几个要求中,笔者对“内容虚实结合”存有异议,这有违实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在第32节“怎样加工信息稿件”中,作者点名了信息稿件中存在的问题,基本事实准确但表述不当、稿件事实有误、数字前后矛盾、整体价值偏低但某一部分有一定价值需要摘要、稿件价值高但次长结构欠妥当。作者在文中结合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并提供了信息加工的步骤和加工方法,加工方法包括内容和辞章两个方面。在第33节“信息工作与市场经济”中,作者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党政信息工作必须适应新的体制,转变旧的观念和习惯做法,在思想上有个较大的解放,工作方式有个较大的改进;同时将市场经济的一些普遍原则,有机地运用到信息工作中,更好地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本届作者主要探讨的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信息工作的开展,作者将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与政务信息使用结合起来,是政务信息写作具有了时代色彩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政务信息的改革和发展。在第34节“深层次信息的开发”中,作者提出了根据中央办公厅的观点将党政信息分为“初级信息”和“深层次信息”两个层次,并指出,这一区分有利于党政信息内容的深化和质量的提高。并且作者认为“初级信息”和“高级信息”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信息的服务层次和信息的内容上。作者研究了深层次政务信息的开发方法并着重论述了信息调研,提供了信息调研的主要方法即内容扩充法、综合归纳法、协同调查法、成果转化法、个案调查法。

在知网上输入“政务信息”或“党政信息”可以搜到的期刊、会议以及硕士博士论文一共不超过15篇。就我国在应用写作研究方面处于前沿的《应用写作》杂志自1985年至今刊载的关于政务信息写作的文章总共不超过10篇。而且就目前已发表的论文内容看,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写作技巧上,对政务信息写作基础的理论论述不是很多。

《秘书》在1994年第2期发表了江苏省镇江市委办公室朱亮的《党政信息写作要点》,作者在政务信息写作的篇幅结构、背景材料、结尾等要素上着手做了分析,以求找出政务信息写作的规律,文章的着重点是在结构方面,较为简短,论述不是很详尽。 在《行政与法》杂志第一期刊载了一篇题为《论党政信息写作》为文章,着重论述了党政信息的作用、特征、分类及写作的注意要点,提出在党政信息写作在政策上的观点和注意事项,主要是宏观层面上的写作思想。

《浙江统计》在第6期到20第2期连续登载了《政务信息知识简介》的8篇文章,在这8篇文章中,对政务信息的基本概念及特征、政务信息的分类、政务信息的作用、政务信息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务信息的要求以及统计信息的采写和编报要求进行了介绍。这几篇文章是从统计角度对我国政务信息的概括和介绍,文章的内容并不深入知识从客观上介绍了政务信息,

19《秘书之友》杂志在第一期刊发了一篇名为《浅谈政务信息与一般公文的差异》的文章,作者从自身从事政务信息工作的经验出发对二者进行了分析比较。作者认为政务信息与一般公文在运作上有很大的区别,着重从四个方面来阐释了二者的不同,即来源、报送程序、写法和容量上进行了分析,作者在最后归结时将政务信息认为是政府系统的内部“情报”,主要作用仍是为领导决策服务。

《秘书》杂志在年第8期上刊载了河北省的王东升所创作的一篇名为《浅谈党政信息与新闻写作之异同的》文章,对信息、信息论以及新闻和二者之间的异同进行了论述。文章对“何为信息和党政信息”进行了定位,对党政信息的内涵给出来自己的观点,但同时他也认为党政信息发展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文中作者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党政信息的特点。然后,对比新闻的概念和特点,作者将二者做了对比,找出了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主要集中在党政信息的新闻性上,而不同点主要是政务信息自身的一些涉及政府行政原则上的内容。就作者的而研究来看,之所以将二者进行对比也是认为党政信息与新闻存在共同点,认为党政信息不是新闻但具有新闻的性质。

《重庆行政》在2019年第一期上发表了重庆市委党校葛雅兰的《党政信息的写作技巧》一文,在文中作者从写作策略和写作技术上都对政务信息写作进行了分析。文种点明了政务信息主体的3中写作方法而且提出了对政务信息的集中类型,但还是沿用了以往作者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并对各个类型的结构形式做了分析。在文中作者对信息中背景的设置和结尾的写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结尾的形式和要求做了分析。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设计到了信息写作的细节尤其是背景的设置和结尾的结构和形式。

(3)会议政策方面:

1985年1月,全国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座谈会明确提出,信息工作是办公厅(室)的一项重要任务,并要求信息工作要“从单纯地收发传递信息转变为既收发传递又综合处理信息”。

1986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部分省区市和中央部门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座谈会,专题讨论了信息工作,各级党委办公厅(室)向上级党委、各地区各部门向中央报送信息的工作相继全面展开。

1995年6月的省区市党委办公厅信息工作交流会,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和特点,再次强调信息工作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的重要地位和“集中精力抓质量”的要求,并在此期间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报送重要信息实施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的意见(试行)》。自此,我国的党政信息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的道路,对日后政务信息的发展至关重要。

2.研究中的不足

在我国提出并确定政务信息的概念至今,政务信息工作及其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在一些涉及政务信息写作问题的论说中,往往借鉴的多是新闻学的理论和知识,尚未形成政务信息本身的鲜明特点,对政务信息结构的识别和认定尚处于“雾里看花”阶段,在写作上无定式、审核上无尺度、评价上无标准,以致限制了政务信息写作学的形成与发展。

从目前已发表的可以见到的著作来看,专门研究政务信息写作的专著是十分少见的,至今也只有两部,为韩国强所著的《党政信息工作通论》和杜国强所著的《政务信息写作》,而且其中前者所陈述的理论和观点主要涉及的是党政信息工作,写作并不是其主要内容,而后者虽然主要是论述写作,在对政务信息写作理论作了构建的同时并没有深入探讨,主要是解决如何写的问题。由此来看,政务信息写作方面的理论支撑并不是十分完善、基础并不深厚。

论文方面,从写作角度政务信息写作的也有,但没有深层次的从写作角度对政务信息写作进行探讨,尤其是将行政管理活动与政务信息写作联系起来研究的基本没有。从中国知网上可以收集到的有关文章来看,基本上都是从写作技巧方面入手进行的研究,对政务信息写作的理论构建的作用并不明显。

鉴于此,笔者试从行政沟通角度对政务信息写作进行分析研究,以求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上做出一点有益探索,为写作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稍尽绵薄之力。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绪论

一、引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

第二章 政务信息写作与行政沟通

一、政务信息概述

(一)行政沟通的概念和范围界定

(二)政务信息的内涵及外延分析

二、政务信息的文体定位

(一)政务信息的特性及功用分析

(二)政务信息的文体现状

1.现行常用文种分析

2.政务信息与其他公文对比分析

(三)政务信息文体性质

1.政务信息的政治性

2.政务信息的新闻性

3.政务信息的内部性

(四)政务信息与新闻消息比较

1.文体性质

2.内容选择

3.写作策略及技巧

三、政务信息写作对行政沟通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

(一)政务信息对行政沟通实现的必要性

1.行政效率的提高要求掌握大量信息材料

2.领导决策要求信息的充分供给

3.行政沟通功能实际就是信息沟通功能

4.信息化条件下的行政沟通要求复杂信息的有效处理

(二)政务信息写作对行政沟通实现的理论基础

1.政务信息写作目的与决策制定理论

2.拉斯韦尔模式与政务信息写作活动因素

3.行政沟通信息接受理论与政务信息写作策略

4.写作活动的“三环互动”与行政沟通信息传递与反馈

第三章 行政沟通过程与政务信息写作的融合

一、行政沟通要素与政务信息写作活动因素的交集

(一)行政沟通发动者与政务信息写作主体素质的构建

1.行政沟通发动者与政务信息写作主体的一体性

2.主体能力的构建

3.主体素质的构建

(二)行政沟通内容与政务信息写作客体的范围

1.行政沟通内容与政务信息写作对象的一致性

2.行政沟通内容到政务信息写作客体的转换

二、行政沟通效果对政务信息写作的要求

(一)行政沟通有效性对政务信息写作选题的限定

(二)行政沟通效果对政务信息写作载体选择的制约

1.行政沟通效果与政务信息的传布范围

2.不同效果与传布范围要求下政务信息写作的文本选择

三、政务信息写作中行政沟通障碍因素的规避

(一)政务信息写作中易产生行政沟通障碍的因素分析

1.写作主体与受体心理障碍

2.写作客体价值判断与实际需要的偏差

3.文本表现风格与行政沟通风格出现偏差

(二)政务信息写作主体与受体心理障碍的克服

1.写作主体与受体行政地位心理对等的实现

2.写作主体与受体好恶态度公共化的消解

(三)政务信息写作对象价值的准确判断

1.行政沟通角度政务信息写作对象的价值评判标准

2.行政决策的参考价值要求写作对象具有广泛影响力

3.政务信息的行政指导意义要求写作对象典型化

(四)政务信息写作文体选择与行政沟通效用的吻合

1.行政效用与文本模式的适用

2.不同效用要求下文体选择依据

(五)行政沟通风格与政务信息写作语体风格的契合

1.行政沟通风格特点对行政沟通的影响

2.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段,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3.合理地选择事实材料,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第四章 新媒介背景下政务信息写作的发展趋势

一、新媒介的产生与行政沟通方式的变化

(一)信息化条件下行政沟通手段的多样性与电子公文

1.传统行政沟通手段向电子政务沟通模式发展

2.电子政务信息沟通对政务信息写作发展趋势的影响

(二)新媒体的产生与政务信息写作媒体的多元化

1.新媒体的产生对传统政务信息写作的影响和冲击

2.政务信息写作与新媒体下的行政沟通相适应的解决策略

二、政务信息写作发展的电子化趋向

(一)政务信息写作资源的网络化

(二)政务信息写作的非线性化

(三)政务信息写作模式的标准化

1.写作格式的标准化

2.写作语言的规范化

3.政务信息载体界限的模糊化

第五章 结论及前景

一、总结和归纳

二、研究中的不足及前景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本课题中行政沟通和政务信息相关的文献,并进行阅读、分析,从中得出对本课题的理论性认识,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概念分析法

通过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阅读、分析、总结,从中得出本课题主要研究对象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主要是行政沟通视角下的政务信息写作如何定位以及政务信息的文体归属,并从行政沟通角度对政务信息进行在分类,使之更能适合当前行政沟通的需要。

(3)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有关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现行的政务信息写作和处理状况进行调查,了解目前政务信息写作及处理的现状、政务信息的运行模式以及当前政务信息的要求和原则,并对当前的政务信息写作加以细致分析,找出当前政务信息写作的规律,并对新媒体背景下政务信息写作的发展趋向进行分析总结。

(4)个案研究法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政务信息包括动态信息、综合信息等等,而且其载体形式多样,所以不可能穷尽所有类型文章,为了便于研究,同时也为了能够深入的研究,只能从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或片段来加以论证和分析。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级进行研究从而抽象出整个类别的特点和性质。

(5)系统科学法

从写作学科在整体上对政务信息写作进行研究,政务信息不管归于什么门类,其写作最终要受到写作规律的制约,写作行为也要在写作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例如,政务信息写作行为系统也存在写作主体、写作客体以及写作载体和写作受体等内容,在写作时也要按照写作过程的要求进行。从整个写作学科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更明显地发现政务信息写作的个性特点,而且在研究过程中可以用写作学和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对政务信息写作进行分析,这样在既定理论上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

(6)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政务信息写作涉及到写作学以及行政管理学等学科的内容。写作学本身属于综合性边缘学科,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美学、思维学等等,而行政管理学同样也是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社会学、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等等。而从行政沟通角度来谈政务信息写作也是两个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这样由于笔者研究的角度是从行政沟通角度来研究政务信息写作,就不可避免的采用此方法。但就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来看,内容涉及较多的仍是写作学科。

2.研究思路

(1)广泛搜集、阅读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专著,对有关本课题的理论观点进行了解,充分占有资料,为课题研究进行初步的理论准备;主要是根据以往的研究理论对政务信息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在行政沟通的视角下对政务信息进行重新定位。

(2)对上阶段所积累的理论观点和有关实践的原始性资料进行梳理,理清这些庞杂观点和资料的脉络,进行归纳、总结和概括,为下一阶段的分析做好准备。

(3)在上阶段的基础上,结合导师的指导对理论观点和相关的实践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找出本课题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使本课题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实践上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而确定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同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研究内容形成大致的构想。

(4)上述三个阶段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下述两个阶段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重点。此阶段针对最初构想的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入地研读理论文献,进行文献分析,运用个案分析法和系统科学方法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对行政沟通视角下的政务信息写作从行政学和写作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政务信息写作进行重新定义和划分,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较科学地对政务信息的写作策略和技巧进行分析和研究。

(5)进一步论证上一阶段研究所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针对发现的问题,继续进行文献搜集阅读和实践调查分析,听取导师意见,修正观点和办法,并对论文进行填充,完善论文观点。

三、经费来源及概算

经费来源:研究生培养费

四、主要设备、仪器及材料,实验地点或协作单位

主要设备:电脑、打印机、校园网

主要材料:与课题相关的书籍、杂志、学术会议论文、优秀硕博论文等

主要搜集资料地点:中国国家图书馆

吉林省图书馆

长春市图书馆

长春理工大学图书馆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资料室

网络资源

撰写论文的主要地点:长春理工大学

五、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综述(不少于字。并列出25篇重要的参考文献,其中外文10篇)

政务信息自产生以来作为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各部门之间沟通的重要形式受到各相关部门的重视,不少信息工作人员和学者也对其写作规律和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其中围绕政务信息写作技巧的占多数,也有的学者研究了政务信息写作的内涵、外延以及文体性质,有的将政务信息写作与新闻消息写作相对比来探讨其写作形式和方法。以上这些研究都为政务信息的相关理论提供了帮助。近几年,随着政府对信息工作的日益重视,也出现了关于政务信息写作的专著,论文数量也比以往有所增加,侧重点也有所改变,可是研究政务信息失真的原因等内容,加深了人们对政务信息写作的认识。而且随着行政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和新媒体的发展演进,着重从行政管理和新媒介传播方面研究政务信息的成果不断出现,为加快政务信息写作的信息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关于政务信息工作的研究

我国现代政务信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顺应党和国家的行政工作需要而产生的,经过进三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与其自身相适应的写作方法。自产生以来,政务信息写作的秘书人员和一些学者都对政务信息写作进行了相关研究,是政务信息的写作逐渐成形,也为政务信息的发展奠定了相关理论基础。

1985年1月,全国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座谈会明确提出,信息工作是办公厅(室)的一项重要任务,并要求信息工作要“从单纯地收发传递信息转变为既收发传递又综合处理信息”;1986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部分省区市和中央部门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座谈会,专题讨论了信息工作,各级党委办公厅(室)向上级党委、各地区各部门向中央报送信息的工作相继全面展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政务信息写作业随之进入了新时期。1995年6月的省区市党委办公厅信息工作交流会,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和特点,再次强调信息工作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的重要地位和“集中精力抓质量”的要求,并在此期间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报送重要信息实施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的意见(试行)》。自此,我国的党政信息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的道路,对日后政务信息的发展至关重要。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对政务信息有了新的要求,对政务信息的写作和处理提出了新标准,并注意到信息失真的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的《新时期机关信息工作》以及长期从事党政信息工作和研究的袁庆学同志的新著《创新与超越———纵论21世纪机关信息工作》都是这一时期政务信息研究新理论的总结和体现。

在我国著名的秘书学研究专家钱世荣先生的《我国党政信息工作研究20年述略》一文中对我国自1984年政务信息产生至今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但其侧重点在党政信息工作与研究。根据钱先生对我国党政信息工作的总结,可以将20余年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五年促‘转变’,十年抓‘重点’,新世纪追求‘创新与超越’”。在文中,钱先生对各个阶段党政信息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做了一下总结,把握住了20多年来党政信息研究的主要脉络,并在文中指出了政务信息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并对信息技术时代的政务信息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政务信息研究的历程来看,钱世荣先生的这一论文对20年的政务信息研究做了总结的同时也对未来的走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颇具见的,可以看作是政务信息研究的一次大总结。

1994年,陕西省渭南市韩国强同志所著的《党政信息工作通论》中对党政信息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地阐述,详细论述了党政机关的信息网络建设、信息采集、信息写作、信息编辑、信息调研、机关信息工作的运行以及信息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等项工作的基本特点和工作方法,并且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党政信息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并对党政信息在新时代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及为适应政府机构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党政信息的转变,为为党政信息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著作中,韩国强同志对党政信息工作的流程作了剖析并对党政信息的采编过程作了详细叙述。在信息采编包括信息写作这一环节,作者将党政信息作置位于行政工作中,并将信息工作定位为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显示出作者对信息工作的重视。但此书是从整个党政信息工作入手的,党政信息写作并不是本书的重点,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写作技术即细节的分析上。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政务信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中国科技信息》2019年第16期刊载的一篇文章《试论网络时代的政务信息管理》中为我国新时代的政务信息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文章着重从电子政务信息角度入手来分析,探讨了电子政务信息的内涵以及分类,对电子信息化条件下的政务信息运行过程进行了分析,是与当前政务电子化结合比较紧密的一篇文章。

关于政务信息文体的研究

随着政务信息的兴起和地位日益重要,许多专家学者开始从政务信息的源流发展上进行研究以期对当今的政务信息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但这类的研究成果不是很丰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江苏省政协办公厅的林涛同志的一篇论文,在其发表的《中国古代政务信息的产生和演进》一文中对我国古代的政务信息产生和演进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了古代政务信息的源流。在文中,林涛认为在原始社会时期的氏族部落已经具备了政府机构的雏形,而政务信息作为政府“实行行政管理的必然产物”也伴随着政府的产生和产生,作者认为,“在氏族部落首领统一指挥下,有组织地传递着定向、有序的信息便是政务信息的萌芽”。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权力机构和政府行政管理机关的建立和不断发展,政务信息也随着行政管理的需要不断发展。在文中,坐着将其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即奠基时期、确立时期和完善时期。在政务信息的流变中,作者着重阐述了政务信息的发展演变的动力和政务信息的传播形式。

而我国现代政务信息自1984年开始使用到现在,多数学者将其定位为事务性公文,但也有的学者认为其是带有公文性质的新闻类文体。自产生开始,政务信息的文体一直处在争议中,但在后来的论调中有的学者提出,政务信息文体应为公文而在写法上应该与新闻消息的写作时相同的,也就是政务信息是借公文之壳而具新闻消息之实,但也有工作人员可学者提出了不同见解。

《秘书》杂志在2019年第8期上刊载了河北省的王东升所创作的一篇名为《浅谈党政信息与新闻写作之异同的》文章,对信息、信息论以及新闻和二者之间的异同进行了论述。文章对“何为信息和党政信息”进行了定位,对党政信息的内涵给出来自己的观点,但同时他也认为党政信息发展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文中作者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党政信息的特点。然后,对比新闻的概念和特点,作者将二者做了对比,找出了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主要集中在党政信息的新闻性上,而不同点主要是政务信息自身的一些涉及政府行政原则上的内容。就作者的而研究来看,之所以将二者进行对比也是认为党政信息与新闻存在共同点,认为党政信息不是新闻但具有新闻的性质。

《浙江统计》在年第6期到2019年第2期连续登载了《政务信息知识简介》的8篇文章,在这8篇文章中,对政务信息的基本概念及特征、政务信息的分类、政务信息的作用、政务信息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务信息的要求以及统计信息的采写和编报要求进行了介绍。这几篇文章是从统计角度对我国政务信息的概括和介绍,文章的内容并不深入知识从客观上介绍了政务信息,但也为人们了解政务信息提供了的借鉴。就文章内容来看,其中的观点基本也与《浅谈党政信息与新闻写作之异同的》对政务信息的定位大同小异。

1999年《秘书之友》杂志在第一期刊发了一篇名为《浅谈政务信息与一般公文的差异》的文章,作者从自身从事政务信息工作的经验出发对二者进行了分析比较。作者认为政务信息与一般公文在运作上有很大的区别,着重从四个方面来阐释了二者的不同,即来源、报送程序、写法和容量上进行了分析,作者在最后归结时将政务信息认为是政府系统的内部“情报”,主要作用仍是为领导决策服务。

关于政务信息写作的研究

政务信息自产生起就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而如何突出其作用出了处理环境之外写作是重中之重。按照裴显生先生在《基础写作》中队写作过程的范围界定将写作范围分为“准备阶段”和“运行阶段”,将调查到反馈都纳入到了写作的范畴,根据这一理论,政务信息的写作过程也从发现信息源到信息写作完成都属于写作过程。对政务信息写作的研究主要其中在调查捕捉、采编、写作技术、写作策略及何如预防信息失真等方面,这方面的研究以研究写作技术为多,大多都是进入写作状态后的细节的分析,例如政务信息标题的拟制、语言的运用等。

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是强调报送信息的重要性,政务信息已经成为行政机关不可缺少的需求之一,顺应这一要求,许多专家学者对政务信息的写作进行了研究。在杜国强所著的由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政务信息写作》就是一本关于政务信息写作的专著,改著作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政务信息写作的相关知识及写作技巧,在政务信息写作的研究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次以专著的形式对政务信息写作进行专门系统的阐述。该著作对政务信息的阐述比较详细,书中对政务信息工作也进行了研究,内容也比较全面。涉及了政务信息写作的整个过程,从主题的确定、材料的搜集到信息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信息各部分的写作都进行了叙述。而且该书从工商行政管理的实践出发切入,在体现出理论意义的同时,政务信息写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19在《行政与法》杂志第一期刊载了一篇题为《论党政信息写作》为文章,着重论述了党政信息的作用、特征、分类及写作的注意要点,提出在党政信息写作在政策上的观点和注意事项,主要是宏观层面上的写作思想。《秘书》在1994年第2期发表了江苏省镇江市委办公室朱亮的《党政信息写作要点》,作者在政务信息写作的篇幅结构、背景材料、结尾等要素上着手做了分析,以求找出政务信息写作的规律,文章的着重点是在结构方面,较为简短,论述不是很详尽。

《重庆行政》在2019年第1期上发表了重庆市委党校葛雅兰的《党政信息的写作技巧》一文,在文中作者从写作策略和写作技术上都对政务信息写作进行了分析。文种点明了政务信息主体的3种写作方法而且提出了对政务信息的集中类型,但还是沿用了以往学者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对各个类型的结构形式做了分析。在文中作者对信息中背景的设置和结尾的写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结尾的形式和要求做了分析。在这片文章中作者设计到了信息写作的细节尤其是背景的设置和结尾的结构和形式。

参考文献:

[1]路德庆.中国写作学大辞典[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1

[2]路德庆.普通写作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5

[3]林可夫.现代写作学:开拓与耕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2

[4]陈国安.现代写作学引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9.8

[5]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9.10

[6]杜福磊.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发展[M].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9

[7]向常华,叶昌德.实用行政文书写作大全[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19.2

[8]张天定.写作心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12

[9]刘海涛等.写作学新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5

[10]刘锡庆.基础写作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5

[11]段建军等.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1

[12]闻君,倪亮.党务公文写作及范例全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9.1

[13]杨霞.公文写作规范与例文解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4

[14] 卢汉桥,郑洁.行政沟通简论[J].中国行政管理,2019.9(255)

[15] 葛雅兰.党政信息的写作技巧[J].重庆行政,2019.1

[16]Laura Wright, Jonathan Hope.Stylistics:A Pratical CourseBook[M].Beijing:For-

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19.

[17]H.G.Widdowson. Pratical Stylistic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9.

[18]William.H.Roberts,Gregoire.Turgeon. About Language:A Reader for WrIter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19

[19]Jennie M. Burroughs. What Users Want.Assessing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references To Drive Information Services[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9.26(1)

[20]John Carlo Bertot,Paul T. Jaeger,Shannon N. Simmons,Justin M. Grimes,John A. Shuler.Reconciling government documents and e-government: Government information in policy, librarianship, and education[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9.26(3)

[21]Robert A. Staley.Electronic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Changes for Programs,Users,Libraries,and Government Documents Librarians[J].Collection Managemen

-t.2019.32(3/4)

[22]Tae Hyun Kim,Gye Hang Hong,Sang Chan Park. Developing an intelligent web information system for minimizing information gap in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9.34(3)

[23]Christopher G. Reddick. Factors that Explain the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of E-Government: A Survey of United States City Govern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rector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research.2019.5(2)

[24]Hirohito SHIBATA,Koichi HORI. Cognitive Support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Writing[J].A Survey of United States City Govern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rectors: New Generation Computing.2019.26(2)

[25]Chih-Hung Wu.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Based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ystems (KES'99)[Z].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Based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ystems (KES'99),Adelaide, South Australia,1999.1

篇11: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十分关注的领域,如何实现一个国家生产力的进步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直是近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经济增长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特别是20xx年我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后,经济增长更是成为了国家和人民关注的焦点。根据经济学家们对推动经济的增长的因素进行的大量研究,归纳起来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市场机制的力量,依靠“看不见的手”进行内在的调节;二是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力量,依靠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外在的促进经济的增长。

政府通过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弥补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缺陷使经济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最优配置。税收作为重要的财政政策,不仅是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手段,更是国家调控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重要工具。税收是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它同国民收入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税收是国家在经济上的存在。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对经济起着调节器的作用。

立足于当前我国的情况,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随着我国税收制度的逐步完善,税收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对于税收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从近几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引起政府和人民的重视。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我国的税收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在1994年至20xx年这十五年间,税收收入增加了10.4倍,而同期的GDP总量只增加了5.5倍。税收收入十五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9.1%,而同期GDP年平均增长仅为14.47%。20xx年全国税收收入高达77390亿元,较20xx年增长20.8%,增速明显快于GDP的增长。连续多年我国的税收收入出现了超经济增长现象,并且居高不下。如何认识和评价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怎样看待税收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成为税收理论界富有争议的一个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到底呈现怎样的关系?当前税收的过快增长是否对经济发展不利?如何确定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税制内部商品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各自对经济增长产生多大的影响和冲击?如何实施税制内部结构的改革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相协调?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税收来源于经济增长,又反作用于经济增长,是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杠杆,合理的税收负担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准确界定一定时期宏观税负,使其保持一个合理的水平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分税制以来税收超GDP增长的怪现象引起了人们关于宏观税负是否过重的思考,而20xx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的种种困境更是将这一问题的讨论推向高潮。因此研究当前的宏观税负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紧迫。

从税制结构上来看,结构性减税是当前税制改革的重要方针,如何进行结构性减税,如何合理的去改革商品税类、所得税类以及财产税类来达到对经济的冲击程度最小和正效应最大,是我国税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大部分的学者、专家都通过定性分析的方式对税制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如何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去分析并提出改革意见也成为很有价值的一块研究领域。

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到底呈现怎样的关系?当前税收的过快增长是否对经济发展不利?如何确定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税制内部商品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各自对经济增长产生多大的影响和冲击?如何实施税制内部结构的改革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相协调?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重点和主要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税收收入及税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合理宏观税负的确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一)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针对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孙峥嵘、马颖(20xx)则在分析GDP中投资形成增加值以及累进税制变化的基础上得出了我国经济与税收依存度近年显著增强的结论并预测未来经济与税收的关系将愈加密切。毛翠英,杨抚生(20xx)运用回归数量分析方法对我国1994—20xx年后的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1994年以来,从总体来看,我国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高度相关;从增量分析,两者相关系较低。马拴友(20xx)对我国1979—1999年的有关数据,进行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回归分析,得出结论,税收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影响,它对GDP的绝对影响为税收每增加1000元,GDP大约减少2300元。同期他又采用边际税率概念表示的税负,利用1994—19的统计资料,进行横截面回归,分析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区域经济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边际税率与经济增长负相关。郭庆旺(20xx)则从地区差异的角度研究这个问题,根据我国1995—20xx年的统计资料,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引入边际宏观税率,对我国各地区税收收入增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得出结论,税收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将抑制经济增长。从全国整上看,边际宏观税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将降低0.027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对我国东、中、西三地区进行分析获知,税收增长对不发达地区的经增长产生的不利影响高于发达地区。

与马拴友观点不同的是,刘普照(20xx)对我国1985—20xx年的有关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的分析方法,我国宏观税负变动趋势及其与经济增长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税收收入、政府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的结论。

第二,对于当前的宏观

建设部颁布的《国家建筑钢结构产业“十五”计划和20xx年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xx年争取年全国建筑钢结构用钢量达到钢材总产量的6%左右。对于建筑钢结构行业来说,是十分难得的机遇。

同时,钢结构产品在我国已经经过了近60年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钢结构产需的急剧增加,行业的主导品牌已经形成,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钢结构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趋势。20xx年,我国钢结构行业用钢将已达到全国钢产量10%。从钢结构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全国钢结构企业达到3000多家,20xx年,全国钢结构市场规模达到3767.25亿元,20xx年全年市场规模将达4500亿元左右。东北地区的钢结构企业也发展的如火如荼,如吉林省的钢结构企业已从原来的几十家发展到如今的500多家。东北地区钢结构行业的竞争也日加激烈。所以,在如此激烈的钢结构市场竞争中,谁能赢得市场先机,谁就能在钢结构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翘楚!

HDG有限公司是从事钢结构及网架工程设计、制作、安装为一体的的专业公司。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多名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工程师等技术人才。并且拥有国内较先进的PS20xx、MST20xx、3D3S、STACAD、GFCAD等专业设计软件。具有国家乙级轻型房屋钢结构工程设计专项资质。具备年生产各类钢结构2万吨,网架1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主要承接大中型工业厂房整体制作安装、轻型钢结构、空间网架结构、彩钢板及复合板制安装工程。以及各种钢结构及网架配件的加工制作、非标准件加工制作。公司的重点行业-石油行业中,为石油公司加油站及油库改造项目服务,成为集设计、生产为一体的钢结构行业的领跑者,确立了为中石油工程精心打造系列产品的企业使命。

同时,HDG有限公司考虑到不仅是国内市场环境还是东北地区市场环境的变化已经影响了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为适应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公司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加强市场经营策略的研究与开发,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因此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中国钢结构行业的现状,东北地区钢结构行业现状以及东北地区钢结构企业的竞争状况,另外分析HDG有限公司的经营规模与市场经营策略,在合适的规模下制定出适应的营销组合对策。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对HDG有限公司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经营策略水平,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能够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增强企业的市场经营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12: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一、本题的依据:

1) 说明本题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目前,由于市场上各种资格证、会员证的价格被炒的沸沸扬扬,比如精算师的资格考试价格一年一涨,关于资格证的收费问题由来已久。本文试图把Black和Scholes的期权定价模型引入该问题中,试用期权定价的思想来解决定价的问题。

本选题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资格证应属于无形资产的一种,目前对于无形资产的期权定价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检验期权定价理论在无形资产定价中的应用,将相应的定价模型在实际中进行完善;其二,无形资产的定价理论虽多,但是资格证更类似于一种权力,目前对无形资产的定价比较偏向于资产模型的讨论,而不是从把资格证作为一种权力的角度来讨论,本文将二者区分开来研究,有利于理论上澄清认识,从而更合理的确定价格。

本选题的实际意义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现在资格证的市场,由于许多人将其作为投资产品,价格非常混乱,比如本来十几万元的高尔夫球场会员证的,有的竟炒至百万,对于资格证的定价研究,将有利于发现资格证的均衡价格;其二,对于资格证的定价研究,将有可能被应用于会员证、商品折扣、公共产品使用权定价等诸多此类的无形资产定价中,目前这些选择权的定价更多是依靠会计成本或者经验判断,本文的理论研究,不论对企业还是个人都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题的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Black,Scholes(1973)期权定价方法最初是针对金融市场上可交易金融资产建立起来的。可直接利用Black,Scholes 定价公式(简称BS 公式) 计算欧式期权价值。

Trigeorgis (1993) 针对企业投资活动使用净现值法的缺陷,认为应该把净现值法进行扩充,使其既能反映传统意义上的期望现金流的 (静态 )NPV值, 又能反映业务策略调整的 (动态 ) 选择权价值 。将风险项目的投资机会视为一种期权的方法为这种思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这种想法依然仅是理论上的一种提出,其应用的实现仍需进一步深化。

李洪江等人 (20xx) 分析了实物期权方法在专有出版权定价中的应用。可以说这是与本文研究内容最为相近的一个研究,但是它的研究毕竟对象比较狭窄,没有把理论更加抽象化。

Shaikh (20xx) 指出智力资本可以通过杠杆作用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并在研究智力资本的外部评价方法时用到了实物期权方法 。

吴立扬,胡高峰(20xx)提出了技术类无形资产期权估价研究,把购入技术类无形资产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看涨期权,引入Black-Scholes模型进行实例分析, 以期探讨一种较为客观的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估价方法。

冯芸,张虹,李龙俊(20xx)提出了期权思想的延拓和实物期权的应用的理论综述,但是仅实在实物期权的应用范围和可能性方面进行了讨论,并未进行实际的模型建构和实证分析。

二、本题的主要内容

本题的侧重点在于资格证价格的期权定价的模型和实证。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2章:文献综述。

2.1 资格证的主要分类及其特点分析

2.2 有关无形资产的实物期权定价理论及与金融期权定价的异同点

2.3 有关无形资产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分析

第3章:资格证期权定价模型。

3.1 模型的假设

3.2 模型的构建和论证

3.2 模型的求解

第4章:模型的应用,进行实例研究。

例一:高尔夫球场会员证定价的实例研究

备用案例:杀毒软件病毒库升级会员证定价(责任编辑:1011)

第五章:结论。

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以及我中国资格证市场的政策建议。

三、完成期限和采取主要措施

本体预定用6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6月-7月,收集资料,审查数据。通过阅读、分析大量的国外无形资产定价文献资料,了解国内相关模型的最新发展,特别要注意无形资产作为标地资产的定价分析,并对无形资产定价建立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从而奠定选题的理论基础。

随于实际数据的取得,可以使用现场调查,去经营相应资格证的机构询价,或者通过统计调查,得到能代表主要情况的价格数据,或者查阅相关统计资料利用第二手数据。

8月-10月,完成论文初稿。首先对于无形资产作为作为标地资产的定价,可以通过调查,也可通过效用无差异推导得出;其次对于构建资格证的定价实证分析,可以通过Excel也可以通过Eviews的相关编程求解。

11月-12月,根据市场数据的变化和指导教师意见,进一步修改论文

至次年2月,完成论文的终稿

篇13: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成绩考核以通过、不通过记。

1、具备下列条件者,开题报告成绩为通过:

(1)选题恰当,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有较高的起点和一定的新意;

(2)具有独立搜集和综合分析资料的基本能力,能掌握与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动态,学术思想清晰;

(3)研究方案基本可行,基本掌握技术关键,对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分析基本正确,开题条件基本具备;

(4)研究工作计划安排合理,经费预算可行;

(5)口头陈述流利、简练,并能较正确地回答专家的提问。

2、有下列问题之一者,开题报告成绩为不通过:

(1)选题不当,达不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2)阅读的参考文献数量不足,水平不高,本人的综合分析能力较低;

(3)研究方法简单,研究措施不力,没有抓住关键;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过高或过低;

(4)开题条件不具备,研究计划安排不周;

(5)口头表述杂乱。

篇14:mba论文开题报告

mba论文开题报告范本一

一、研究课题

大连华信管理信息系统改进研究

二、选题背景及意义

如今的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管理的水平高低越来越成为衡量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在企业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运行和发展水平标志着这个企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对于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降低劳动成本等方面都显示出了重大的作用。因此、现代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的管理发展的研究也就自然形成了。他能使企业的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为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打下基础。

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连华信)是我国最大的应用软件产品、信息服务及行业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之一。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间较早,目前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各个部门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建立了一个个信息系统,系统之间信息不能共享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功能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等等。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软件开发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能力上的竞争,也是管理效率和能力上的竞争。如今,在整个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变革中,企业竞争力的意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信息化产业的一部分,软件开发企业更需要通过建设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也是大连华信管理系统设计的初衷。通过改进管理信息系统,大连华信能够更高效、更科学的管理软件开发项目、管控内部流程、建设起更为高效的内部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整体效率并压缩企业运行成本,最终达到尽可能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结果。

三、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基于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和要求,本文对大连华信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做了全面分析,指出了几个子系统当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改进现有管理信息系统,使其适应大连华信的企业工作情况。具体而言,本文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管理信息化的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现有多项目管理相关理论,论述了软件企业施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首先对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做了了解,然后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做了概要性介绍。

第二,针对大连华信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进行研究。对大连华信管理信息系统现有子系统中的运行现状进行勘察,运用组织结构图、管理业务流程图等方法,描述了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貌,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了现有系统运行中的不足之处。

第三,对大连华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改进。首先确定改进的可行性,并结合关键成功因素法等方法分析基于系统实现的目标和系统构建的原则,详细论述了系统关键业务模块的功能,并结合实际给出各个子系统的修改意见。

最后则给出了系统实施的保障措施。

四、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典论文研究流程,以大连华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重点分析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各子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和保障方案。

该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涉及到:

第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文章的研究目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阅读,辅助研究者明晓其所要研究的课题内容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能帮助了解相关问题来龙去脉,帮助确定研究课题。其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再次,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最后,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第二、定量分析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各个属性的量化研究,可以进一步的深入认识此问题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进而达到对事物属性的正确判断和以及对发展趋势的准确预测。

第三、信息研究方法。本方法是通过应用信息来分析系统功能的科学研究法。信息研究法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信息研究法仅指对信息内容本身的研究,也就是针对特定的问题或行业搜集相关信息,再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在研究中使用的方式;广义的信息研究法是指对整个信息系统的研究,包括研究信息系统内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律,以及信息系统整体的运行规则等。

第四、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应遵循的要求:一是选择总结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二是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是要全面考察,注意多方面的联系;四是要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上升到理论高度,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五是要有创造革新精神,不受因循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六是以先进经验的总结为主。

五、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综述

2.1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2.3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演变过程以及应用状况

3、大连华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分析

3.1 大连华信简介

3.2 大连华信企业管理发展简介

3.3 大连华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

3.4 大连华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问题分析

篇15:mba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目的和意义(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自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总体平稳,一直以CDP增长速度的2-3倍增长,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个百分点以上,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0%,这标志着房地产业在宏观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已经确立起来。

随着国家“抑制过热”政策的实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由 的 30.3%,逐步回落到 的28.1%、的19.8%、的21.8%;但投资增幅又有所上升,达到30.2%。

由于受国际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自19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总体平稳,一直以CDP增长速度的2-3倍增长,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个百分点以上,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0%,这标志着房地产业在宏观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已经确立起来。

随着国家“抑制过热”政策的实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由 20的 30.3%,逐步回落到 20的28.1%、20的19.8%、20的21.8%;但20投资增幅又有所上升,达到30.2%。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抑制过热”政策叠加、住房保障制度的推进、经济进入调整期等因素的影响,下半年,出现涨幅下降的趋势,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长从1-6月的33.5%一路下滑到1-11月的22.72%。

尽管如此,涨幅的绝对值仍在20%以上,可见在国家“保增长”政策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并没有出现过大的波动,仍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

据国家《经济蓝皮书》预测,20,房地产市场将步入较长时间的调整期,需求方短期内难以走出观望,开发企业将会迎来一轮“洗牌”。

随着潍坊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居民对生活和居住水平有了新的需求。

潍坊市为了改善和提高市内客商及居民住房条件,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环境,为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好的平台和环境,也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为此,市政府一直在不停地思索并完善房地产开发,根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住房供求矛盾及商业发展需要,确定九龙居房地产项目由潍坊城建公司负责组织实施开发。

然而,房地产投资收益与风险并存,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随着行业的发展,资金更加密集,单个项目投人更大,风险更高。

为了规避风险,获取与提高利润,开发企业对投资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论证工作更加重视。

但是,与我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相比,房地产开发可行性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较为滞后,缺少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国家对此还没有出台详细的规范性文件,房地产开发可行性研究在我国还不够规范与科学,必须予以加强。

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和房地产市场发展尚不明确的情况下,项目投资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风险较大,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要求较高,要求必须对宏观与区域的市场的动态发展有准确的战略把握。

本文旨在运用现代项目管理有关可行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遵循项目评价的一般原则和过程,着重结合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房地产市场情况,从项目的市场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的角度,

对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出一种较为具体的、实用的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及管理方法体系,进而就潍坊九龙居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得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

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完善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的建议,为企业能够在当前特殊大环境下正确做出项目开发决策提供帮助和参考。

(二)选题意义

可行性研究是指在具体实施某一投资建设方案前,对拟建项目在市场上、工程上、经济上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研究和评价。

可行性研究是房地产项目开发活动中最基本的、首要的工作,也是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的基础。

房地产项目具有投资额大、风险高、建设和运营周期长等特征,受自然、社会、经济、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大,一旦决策失误就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甚至毁灭性的损失。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日趋成熟,靠投机获取暴利的时代已经过去。

现在,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的成功与否,越来越取决于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

因此,有必要加强我国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的研究,为房地产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较为完整、科学、有效的理论方法指导。

九龙居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特别是最近我们国家为拉动内需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十项措施之首就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面向房地产业的9000亿元投资计划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资金筹措环境;符合潍坊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将极大的促进潍坊市第三产业等的发展,安置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居民的收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符合潍坊市中心城区的规划要求,有利于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

同时,由于九龙居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规模和时间跨度较大,投资效果不单对开发企业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决定本公司发展前景的关键性因素。

因此,对该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对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决定性意义。

综上所述,这项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潍坊城建公司后续项目及我国类似项目的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同时,也为我国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在理论及其应用的完善提出一定见解硕士mba论文开题报告硕士mba论文开题报告。

四、主要研究内容、方法、论文框架结构及进度安排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可行性研究工作是在本世纪前叶随着经济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至今己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开发田纳西河流域时,就开始把可行性研究列入开发程序,成为工程项目规划的重要阶段,使工程建设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二次世界大战后,可行性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得到了不断充实和完善,逐步形成一门保证实现工程建设最佳经济效果的综合性科学。

目前,不但西方国家把可行性研究作为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手段,中东地区、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都开展了可行性研究。

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已把可行性研究作为申请工程项目贷款的依据。

其发展过程中主要著作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展中国家工业项目分析手册》,经济学家林恩斯奎尔(L.Squrie)和范德塔克(H.G.vandertak)合著的《项目经济分析——影子价格的推导和估算》,

约翰汉森撰写的《项目评价使用指南》等;其中,1978 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编写了《工业可行性研究手册》,1980年又编写了《工业项目评价手册》,这就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展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参考资料,同时也为在国际上推行可行性研究工作创造了条件。

房地产开发可行性研究是可行性研究理论和方法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上的具体运用,最早也是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现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将它视为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前必须认真完成的工作。

在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吸收了遥控遥测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运用了经济计量学、数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市场预测学、系统论等方面的.最新经济理论成果,

用于科学预测房地产项目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吸收了企业管理理论、房地产营销理论和施工组织管理等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用以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收益率。

国外一些专家和学者分别从房地产的区位选择、资金筹措、投资成本和收益、投资风险不确定性等方面阐述和论证房地产项目投资的可行性。

例如:①W.Behrens 和P.M.Hawranek认为可行性研究是房地产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投资分析中的重要环节,可行性研究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可行性研究是一个反复优化过程。

②Gaglon E.Greer和Micher D.Farred(1993)认为在房地产可行性研究中要对风险有足够的认识,以免出现决策失误。

并把风险分成财务风险(financial risk)、可保风险(insurable risk)和经营风险(business risk)三类,要求在可行性研究中要加以重点考虑。

③Arthur J.Keowr(1993)认为在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对不确定性因素分析时,可以采用概率分析法来测算风险的大小以及对项目的影响程度。

④一些学者在可行性研究中,对房地产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采用OECD(或L-M)法、WB(或ST)法、UNIDO法、UNIDO-IDCAS法。

此外,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世界性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亚洲开发银行等区域性经济组织,分别编写了包括房地产项目在内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教材。

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是由政府倡导发起、加以推广的。

1981年国务院《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工作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所有新建、扩建大中型项目,都要在经过反复周密的论证和比较后,提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计委正式发文,明确规定“把可行性研究作为建设前期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经济论证阶段,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1983年国家计委又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可行性研究的原则、编制程序、编制内容、审查办法,把可行性研究作为编制和审批项目设计任务书的基础和依据。

1987年,为了推进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的开展,实现项目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减少和避免投资决策失误,提高投资经济效益,国家计委又颁发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要求在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中贯彻实行,又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可行性分析工作的科学化、程序化水平。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宏观投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投资建设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为此,国家计委及时收集全国各地在进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经验以及暴露的问题,于1993 年4月,国家计委和建设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的若干规定》。

为规范和指导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9月,建设部颁发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于颁发了《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这都是指导我国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分析工作的主要文献。

目前可行性研究己列入我国基本建设程序。

除了由政府倡导发起外,国内一些学者对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也进行了研究:①安力在《房地产开发可行性分析售价预测方法浅析》(1995.4)中,认为正确、合理的预测房地产的售价是房地产可行性分析的重要环节,提出采用市场比较法和收益还原法来确定房地产的销售价格是比较合理的、可行的。

②阎小燕在《房地产投资可行性研究中的区位分析》(.5)中,认为区位分析是房地产投资可行性分析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并建议要根据上风口发展理论、高走理论、近水发展理论和沿边发展理论,从整个城市布局、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考虑地块投资的利弊。

③陈传钊在《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中信息系统的应用探讨》(.3)中,认为在进行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时需要运用很多的信息数据,建议采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并提出了可行性分析计算机软件程序的设计思路。

④梁爽在《房地产投资可行性分析中的成本及投资估算》(.9)中,分析了房地产开发成本的构成,并提出了行业平均水平估算法、近似估算法等房地产投资成本的估算原理和方法。

⑤张先玲在《论加强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特殊性的研究》(2001.12)中,从可行性分析的一般性问题和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的特殊性角度阐述了房地产项目开发的风险性,认为科学性分析、合理预测、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是规避房地产开发风险的有效方法。

虽然在我国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也获得了较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许多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理论方面的研究尝试,但是同西方研究成熟国家相比,我国的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还处在起步的初级阶段。

(二)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的技术路线

可行性分析理论概述→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的步骤流程和内容→潍坊九龙居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基本情况→该项目可行性分析(包括市场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等方面)→项目可行性分析结论→项目开发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主要内容

本论文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绪论。

主要交代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系统地回顾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的发展轨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篇16:mba论文开题报告

一个设计良好的薪酬体系直接与组织的战略规划相联系,从而使员工能够把他们的努力和行为集中到帮助组织在竞争环境生存和发展的方向上去。s研究所作为科学院下属的一个研究所,mba论文开题报告是高技能、高学历和高层次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目前共有各类工作人员1000多人,其中知识员工占有相当大的比例。s研究所先后执行过以资历为中心、以岗位为中心的薪酬制度。~20,国家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明确提出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s研究所根据相关文件要求,目前已对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按国家统一的工资政策和标准进行了调整,但没有对绩效工资、津贴补贴、激励性薪酬(奖金)和福利等部分进行优化设计和调整,还没有形成完全体现以岗位绩效为中心的完整薪酬体系。本次研究主要从s研究所人员结构及特点入手,在借鉴国内外科研机构薪酬体系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s研究所实际从薪酬结构、岗位职务设计、岗位价值评价、岗位绩效考评和绩效奖励分配等方面对整个薪酬体系进行优化设计,以期形成一套符合研究所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潮流的完善薪酬体系。

研究设计方案、预期结果研究设计方案:本文以现代薪酬管理理论为指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坚持理论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s研究所为研究对象,结合该所的发展战略,在对该所旧有的薪酬体系的问题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规范、科学方法设计一套适合该企业目前发展状况的薪酬体系。研究设计详细思路还可见三级大纲(附后)预期结果: 通过对国内外科研机构薪酬制度的对比分析并结合s研究所实际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该体系应该能体现足够的内部公平性、激励性,并具有一定的外部竞争性。希望工作人员能够通过该薪酬体系了解自己的薪酬具体与那些因素密切相关,从而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组织的价值倾向以及努力方向,同时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些参照和启发。

所需条件和完成时间(附细化到三级目录的论文纲要)常见所需条件为:(结合你的选题修改)

1、获得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2、查阅相关的图书期刊资料,掌握薪酬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广泛阅读相关的实证研究案例;

3、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对科学院相关的薪酬制度进行了解和熟悉;

4、需要对本地区、本行业的薪酬水平进行调查;

5、全面了解目标单位在薪酬体系方面的情况,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相关的书面调查或面谈,希望得到单位相关领导和员工的支持和帮助。

篇17:MBA论文开题报告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时代,更是一个人力资源激烈竞争的时代。就企业来说,现在各个企业对人力资源都加以高度的重视,注意到人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最大的和最关键的资源。而如何获得企业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就必然涉及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而激励问题以及激励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企业第一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基础性工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显著,如何激励员工,使其产生更好的业绩表现,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是企业管理者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面对竞争与挑战,如何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体系,把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企业在竞争中持续发展,己成为当今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MM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电力公司)成立于11月,地处神府东胜煤田腹地,本部设在陕西省神木县城,企业注册资本金20亿元.按照公司发展规划,到“十一五”末,公司资源综合利用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790MW,煤炭产量1000万吨,发电量189亿度,销售收入70亿元;公司经营区域由陕北、蒙西两个地区拓展到整个西部地区,发展模式由参与神华集团内部产业循环、地方经济循环向参与全国经济大循环转变,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矸石发电企业;公司的产业规模、产业层次、产业模式、综合竞争力都将迈上崭新的台阶,完全走上跨越式发展的轨道。

从电力企业本身来看,电力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没有人才,电力企业就不可能迅速发展,更谈不上企业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当前,电力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虽然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普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育和发展人才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相反,由于收入方面的差距,以及分配上的不公平等原因而导致技术人才流失现象。

造成公司目前状况,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自身管理方面的原因,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发展的瓶颈。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而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明显,在该公司的薪酬激励、福利激励以及培训激励、绩效考核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该公司激励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该公司的激励机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致使很多优秀员工不满意该公司的激励现状,进而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创造力下降,甚至导致大批优秀人才流失。因此,如何改善和优化该公司的激励机制,并重新激活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促进该公司在激烈行业竞争中进一步发展,是公司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试图结合现有的激励理论体系和电力公司状况,对电力公司的激励机制在诊断剖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本文研究,也希望对国内相关企业实现对员工的有效激励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进行本文研究具有以下意义:

1、促进电力公司更好适应激励的市场竞争

本文分析了电力公司员工流失状况以及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准确认识电力公司激励现状,也有助于完善电力公司激励机制,从而有利于电力公司做强做大。

2、促进电力公司吸引优秀人才,形成良好的人员流动机制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也在不断建立、健全。企业人员的流动己经成为普遍现象,如何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成为每个企业必须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完善电力公司激励机制,将有才能的人、企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并长期为企业工作;同时,将不适应企业的人员逐渐分离出去,保持企业人员的生命力。通过本文研究,希望能在人才流动机制方面有所贡献。

3、促进企业员工自身发展。

现代企业人员不仅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而且是企业实现长期经营目标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在追求工作外在报酬的同时,也很看重工作的内在报酬,他们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有成就感,这对电力公司来说,完全适用。企业如果有一套较为健全的激励方案,给予员工有意义的工作,并在赋予适当的工作报酬的同时,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更多赋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和升职空间,对他们的自身发展将非常有利。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人员同样需要知识更新,特别是现代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财务知识和管理知识,以及相应的各种先进的工作经验需要充实,所以,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进修深造的机会,以充实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必将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伴随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力公司正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转折点。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创新激励机制,迅速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应用和管理水平,使人力资源成为推动企业永续经营、持续发展的引擎。通过本文研究,其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其他类似企业提供参考。

1.3待答问题

MM电力公司现行的激励机制的某些内容是近一两年来开始实行的,应该说公司现行的激励机制中的某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部分员工的需要,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使企业多年来一直存在的大量技术人员、设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流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但是,现行的激励机制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真正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是能调动绝大多数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的需要获得满足。但从公司现行的激励机制分析,却造成了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技术、设计、销售人员和中级及基层管理人才大量流失,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薪酬水平竞争力不足,与主要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较大,其中包括福利措施实施不到位;(2)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导致员工工作缺乏挑战性,员工的工作热情下降,工作的吸引力不强;(3)缺乏对员工的系统性培训,员工价值得不到进一步提升;(4)职业发展路线单一,员工对个人发展前景不乐观。在这些原因中,有的占主要地位,如职业发展、系统性培训等,有的占次要地位,如薪酬、福利等,这是由对员工的需要层次不同造成的。因此,对AB公司的激励机制必须作出调整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为此,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主要是:(1)分析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状况。(2)分析公司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并对公司现行激励机制进行了总体评价。(3)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运用了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设计出公司激励机制的具体的优化方案。(4)提出公司实施激励机制的保障措施。

1.4 有关名词解释

1、激励概念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维持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奋勇前进的心理过程。调动人积极性的各种措施,按其实质来说,就是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去激发行为的动机,使外部的刺激转化为人的自觉主动行为的过程 。

激励的特点是:有被激励的人;被激励的人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的愿望和动机,而产生这种动机的根源是需要;被激励动机的强弱,即积极性的高低是一种内在变量,不能直接感觉到。它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长期的动力,持续地发挥作用,可以通过被激励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得到觉察和证实。从实质来说,激励实际上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人的工作动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努力水平取决于目标对他的吸引力,取决于目标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需要。激励员工就是要设法使他们看到满足自己的需要与实现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勤奋工作。机制原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激励机制就是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方案和制度的有机组合。

2、股权激励

对骨干人员授予股权,他们就也成为了所有者,拥有了剩余收益权,因此他们的个人收益利益是与公司的价值增长利益保持一致的。授予股权,是一种着眼于长期的激励,其具体方式有很多种,常用的有:(1)股票期权。 多用于上市公司和高科技企业。股票期权的收益来自于市场价和行权价之间的差额,对于一个强有效或半强有效的股市来说,这个价差的多少是与经营者的努力密切相关的,而且由于期权从授予到行使相隔较长时间,受益者很难在短期内获得股票增值收益,这样就促使经营者更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利益,降低了代理成本,避免了短期行为。(2)业绩股权。业绩股权是一种只和工作业绩挂钩、不涉及股价变化的激励方式,在我国上市公司普遍采用。(3) 期股。首先授予骨干人员一定数额的股权,开始的时候这部分股权类似虚拟股权(只有分红权和增值收益权而没有所有权、表决权和转让权),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通常是3-5年),每年激励对象可以用这些股权的分红来认购这些股权的年均份额(不足部分由激励对象以现金补足),直到期满后,这些股权被激励对象以各年分红和现金出资全部购买完毕,这时就转变成享有各种法定权利的实股。

1.5 研究范围及限制

当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己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正在由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员工的招聘、企业员工岗位设计、企业员工的培训、企业员工的激励以及企业员工生涯开发等。本文仅就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进行研究。

由于具体企业的员工的激励机制具有企业自身特点,因此很难对整体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进行研究,否则则有可能导致研究缺乏针对性以及笼统性而失去研究意义。为此本文仅就具体企业--MM公司的激励机制进行研究。

二、文献评论

(一)激励的基本思想

激励的基本思想由二部分构成:

1、人性假设理论。这是探讨激励的基点,正如美国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所言:“每一种管理决策或管理行为都以关于人性和人的行为的假设为后盾。”西方管理学把人性作了四种假设:经济人假设(X理论),自我实现假设(Y理论),社会人假设(人际关系理论)和复杂人假设(Z理论)。

2、理性行为理论。这种理论构建了人的行为逻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就是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或寻求风险最小化,总之一个理性思维的人最终都是在追求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二)主要的激励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

人们工作的动机各不相同,有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有人为了家庭和子女,也有人为了国家和社会,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都会有不同的原因。对于人们各自不同的行为动机的诱发因素的研究构成了激励理论的内容学派,主要有以下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形成一定的层次,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人的行为受到人的尚未满足的需要的驱动,己经满足了的需要不会起到激励作用。由于个人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同时具有这五种需要且每种需要都具有同等强度,所以人的行为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需要。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有效的激励必须针对员工的主导需要,员工的主导需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同一时期,不同员工会有不同层次的主导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不断客观地了解员工的主导需要,找出相应的'激励因素,采取积极的组织措施,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实现组织目标。

(2)双因素理论

美国著名学者赫茨伯格(F.Herzberg)在1959年出版的专著《工作的激励因素》中提出了“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简称“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把作为保健因素的工作环境和作为激励因素的工作内容进行了区分,并指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双因素理论使企业管理者注意到工作内容对于激励员工的重要性,满足员工不同需要所起到的激励效果是不同的。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将导致不满,但有了它并不一定能带来满意。管理者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满足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应该关注工作本身,赋予工作更加丰富的内容,给员工成长的空间,赋予工作更多的责任和挑战性以进行精神激励。

2、过程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对人类的不同需要以及激发其特定行为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但并没有解释人们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为什么选择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关于人们的各种需要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的行为发展、持续、终止的全部过程的研究,构成了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当人的动机被激发起来以后,如何选择行为,导向目标,并持续下去的心理过程。它采用动态、系统的分析方法,试图找出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和努力程度的关键因素,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修正转化人的行为,从而达到诱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这类理论主要有费洛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激励理论对电力公司的启示是,设计一套合理与科学的薪酬体系,必须充分考虑并满足不同员工的需要,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这些激励理论在设计员工激励机制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些理论在企业员工的激励实践也发挥了重要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其中需要层次理论产生时间较早,而双因素理论及过程理论产生较晚。笔者认为上述理论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些理论相互补充,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和解释激励机制,单独一个理论都不可能全面反映激励机制的作用及功能。

三、研究方法和设计

3.1研究对象

陕西省MM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是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金20亿元,下设11个部室,5个独资二级单位,3个合资控股公司,1个合资参股公司;现有员工多人,主要负责神华矿区自备电源电网的建设与经营,同时发展与之相关的煤炭、化工等产业。

3.2 资料的收集方法与过程

为了调查了解目前电力公司员工激励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对策和建议,本文进行了实证调查,主要是采取问卷调查方法以及访谈方法。

调查问卷编制程序主要是:(1)进行文献检索与理论研究。笔者对激励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其中所使用的有关问卷与测量工具作了仔细的分析,初步提出电力企业员工激励体系。(2)进行现场观察与访谈。笔者通过与部分员工进行谈话和讨论,了解了面对电力体制改革,员工激励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以及激励发展方向。(3)形成问卷项目。在对员工激励体系基本确定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调查等方法对激励体系等问题进行筛选、归类,最后形成测查每个维度的项目,以考察电力公司员工激励状况。(4)预试,初步的项目分析与修订。选取小样本进行预试,并征求有关员工意见,对每个项目的可读性、内容的相关性、意义的明确性、建构的适当性以及项目的格式与编排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和计算结果对问卷的主要维度和项目进行修订。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关项目分析,最后,形成正式问卷。

为了解电力公司激励状况,为完善激励机制提供质量保证,笔者耗时两个月,对电力公司部分管理人员和生产岗位员工发放问卷计200份,回收问卷184份,有效问卷175份。

同时,还对部分所调查人员进行了访谈,访谈对象包括一般员工及部分管理人员。个案访谈是让被选的人员书面回答所提的以下几个问题:员工激励存在问题、员工流失原因、员工的需求以及员工对目前激励的态度等,这些问题涵盖了本研究拟探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研究方法设计

(1)实证调查与分析方法

通过对电力公司员工流失以及目前人类资源现状进行调查了解,找出了公司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后面的完善激励机制措施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并不局限于对激励机制作定性的分析,通过大量采用公式、图表和模型,使分析更为透彻、更易于理解。

(3)文献分析法

笔者收集和研读了国内外有关员工激励机制方面的专著和文章,并借助互联网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索。

1.4资料处理及统计方法

对问卷进行分解,对数据质量进行审核,使用SPSS13.0在微机上统计处理。记录不可统计部分及访谈内容,力争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对公司激励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清晰的记解,为进一步研究打好了基础。

1.5研究的实施程序

本文研究的实施过程及进程表如下:

200 年 月——200 年 月,阅读激励机制有关教程,阅读有关激励管理方面的论文,选择具有研究意义的内容,与导师商议,拟定论文题目,并开始针对所研究的问题搜集资料。

200 年 月——200 年 月,继续资料的搜集工作,同时认真研读有关资料,并到有关制药企业进行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拜访有关人员,了解有关激励情况。开始开题报告的写作,列出论文写作大纲,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论文初稿。

200 年 月——200 年 月,完成开题报告,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初稿,并最终定稿,完成论文。

200 年9月——,最终定稿,校正论文格式,完成论文,装订,提交并准备论文答辩。

篇18:mba论文开题报告

1.1 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时代,更是一个人力资源激烈竞争的时代。就企业来说,现在各个企业对人力资源都加以高度的重视,注意到人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最大的和最关键的资源。而如何获得企业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就必然涉及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而激励问题以及激励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企业第一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基础性工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显著,如何激励员工,使其产生更好的业绩表现,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是企业管理者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面对竞争与挑战,如何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体系,把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企业在竞争中持续发展,己成为当今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MM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电力公司)成立于年11月,地处神府东胜煤田腹地,本部设在陕西省神木县城,企业注册资本金20亿元.按照公司发展规划,到“十一五”末,公司资源综合利用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790MW,煤炭产量1000万吨,发电量189亿度,销售收入70亿元;公司经营区域由陕北、蒙西两个地区拓展到整个西部地区,发展模式由参与神华集团内部产业循环、地方经济循环向参与全国经济大循环转变,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矸石发电企业;公司的产业规模、产业层次、产业模式、综合竞争力都将迈上崭新的台阶,完全走上跨越式发展的轨道。

从电力企业本身来看,电力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没有人才,电力企业就不可能迅速发展,更谈不上企业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当前,电力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虽然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普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育和发展人才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相反,由于收入方面的差距,以及分配上的不公平等原因而导致技术人才流失现象。

造成公司目前状况,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自身管理方面的原因,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发展的瓶颈。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而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明显,在该公司的薪酬激励、福利激励以及培训激励、绩效考核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该公司激励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该公司的激励机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致使很多优秀员工不满意该公司的激励现状,进而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创造力下降,甚至导致大批优秀人才流失。因此,如何改善和优化该公司的激励机制,并重新激活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促进该公司在激烈行业竞争中进一步发展,是公司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试图结合现有的激励理论体系和电力公司状况,对电力公司的激励机制在诊断剖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本文研究,也希望对国内相关企业实现对员工的有效激励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进行本文研究具有以下意义:

1、促进电力公司更好适应激励的市场竞争

本文分析了电力公司员工流失状况以及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准确认识电力公司激励现状,也有助于完善电力公司激励机制,从而有利于电力公司做强做大。

2、促进电力公司吸引优秀人才,形成良好的人员流动机制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也在不断建立、健全。企业人员的流动己经成为普遍现象,如何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成为每个企业必须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完善电力公司激励机制,将有才能的人、企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并长期为企业工作;同时,将不适应企业的人员逐渐分离出去,保持企业人员的生命力。通过本文研究,希望能在人才流动机制方面有所贡献。

3、促进企业员工自身发展。

现代企业人员不仅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而且是企业实现长期经营目标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在追求工作外在报酬的同时,也很看重工作的内在报酬,他们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有成就感,这对电力公司来说,完全适用。企业如果有一套较为健全的激励方案,给予员工有意义的工作,并在赋予适当的工作报酬的同时,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更多赋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和升职空间,对他们的自身发展将非常有利。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人员同样需要知识更新,特别是现代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财务知识和管理知识,以及相应的各种先进的工作经验需要充实,所以,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进修深造的机会,以充实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必将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伴随着他他们的健康成长。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力公司正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转折点。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创新激励机制,迅速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应用和管理水平,使人力资源成为推动企业永续经营、持续发展的引擎。通过本文研究,其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其他类似企业提供参考。

1.3待答问题

MM电力公司现行的激励机制的某些内容是近一两年来开始实行的,应该说公司现行的激励机制中的某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部分员工的需要,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使企业多年来一直存在的大量技术人员、设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流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但是,现行的激励机制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真正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是能调动绝大多数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的需要获得满足。但从公司现行的激励机制分析,却造成了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技术、设计、销售人员和中级及基层管理人才大量流失,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薪酬水平竞争力不足,与主要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较大,其中包括福利措施实施不到位;(2)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导致员工工作缺乏挑战性,员工的工作热情下降,工作的吸引力不强;(3)缺乏对员工的系统性培训,员工价值得不到进一步提升;(4)职业发展路线单一,员工对个人发展前景不乐观。在这些原因中,有的占主要地位,如职业发展、系统性培训等,有的占次要地位,如薪酬、福利等,这是由对员工的需要层次不同造成的。因此,对AB公司的激励机制必须作出调整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为此,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主要是:(1)分析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状况。(2)分析公司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并对公司现行激励机制进行了总体评价。(3)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运用了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设计出公司激励机制的具体的优化方案。(4)提出公司实施激励机制的保障措施。

1.4 有关名词解释

1、激励概念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维持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奋勇前进的心理过程。调动人积极性的各种措施,按其实质来说,就是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去激发行为的动机,使外部的刺激转化为人的自觉主动行为的过程 。

激励的特点是:有被激励的人;被激励的人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的愿望和动机,而产生这种动机的根源是需要;被激励动机的强弱,即积极性的高低是一种内在变量,不能直接感觉到。它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长期的动力,持续地发挥作用,可以通过被激励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得到觉察和证实。从实质来说,激励实际上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人的工作动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努力水平取决于目标对他的吸引力,取决于目标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需要。激励员工就是要设法使他们看到满足自己的需要与实现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勤奋工作。机制原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激励机制就是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方案和制度的有机组合。

2、股权激励

对骨干人员授予股权,他们就也成为了所有者,拥有了剩余收益权,因此他们的个人收益利益是与公司的价值增长利益保持一致的。授予股权,是一种着眼于长期的激励,其具体方式有很多种,常用的有:(1)股票期权。 多用于上市公司和高科技企业。股票期权的收益来自于市场价和行权价之间的差额,对于一个强有效或半强有效的股市来说,这个价差的多少是与经营者的努力密切相关的,而且由于期权从授予到行使相隔较长时间,受益者很难在短期内获得股票增值收益,这样就促使经营者更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利益,降低了代理成本,避免了短期行为。(2)业绩股权。业绩股权是一种只和工作业绩挂钩、不涉及股价变化的激励方式,在我国上市公司普遍采用。(3) 期股。首先授予骨干人员一定数额的股权,开始的时候这部分股权类似虚拟股权(只有分红权和增值收益权而没有所有权、表决权和转让权),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 (通常是3-5年),每年激励对象可以用这些股权的分红来认购这些股权的年均份额(不足部分由激励对象以现金补足),直到期满后,这些股权被激励对象以各年分红和现金出资全部购买完毕,这时就转变成享有各种法定权利的实股。

篇19:mba论文开题报告

西北油田基于KPI的绩效考核体系设计与实施

一、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和依据

1. 本文研究的背景

目前,绩效管理已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管理手段。随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地位的日益重要,如何建立完善卓有成效的绩效管理和考核体系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油田企业要想在世界经济舞台中获得生存空间,就要具备足够强的竞争力,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与跨国能源企业或是国内先进企业相比,部分油田企业还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企业绩效考核观念落后、对绩效考核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制度建设不完善、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尽科学合理、考核程序不尽完善、过程监督缺失、考评制度执行不严格、正面引导作用难以发挥、绩效考核方法不科学、量化考核指标比重较低、绩效考核中缺乏必要的沟通、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确、在企业层面的KPI设计往往考虑当期的多,长远的少、在绩效管理体系向基层延伸过程中,绩效考核指标与EVA关联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严重制约油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油田企业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绩效管理作用,最大限度挖掘员工的潜能,最大限度增强团队组织战斗力,使关键绩效指标不断得以改进和提高,确保“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以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石化提出利用十至十五年时间着力打造世界一流能源化工企业的战略目标,西北油田是中石化第二大油田,国内陆上10大油田之一,目前年产725万吨,储量达到12亿吨;人均原油产量1750吨,排名中石化第一;投资资本回报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等多项重要经济效益指标连续三年在中石化上游板块排名第一。集团公司对西北油田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上产增效”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产量更上一个台阶,年产冲击1000万吨;在增储上产的同时将盈利能力保持在目前的高水平,同时显著提高勘探效率和探井成功率,缩短建井周期,进一步提高“油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因此新的使命、新的任务对完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 本文研究的目的

基于西北油田绩效考核现状和特点,通过分析研究如何选择绩效考核方法、如何设计关键绩效指标、如何设计指标权重、如何保障绩效考核的有效运行、如何充分运用考核结果、如何实现绩效考核的信息化等,以期设立了一套相对科学、系统、全面、有效的适合西北油田企业特点的绩效考核体系,有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率先打造一流油公司奠定基础,也为国内其他油田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3. 本文研究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绩效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如何真实评估组织的工作状况和绩效表现,引导和激励员工提高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组织战略目标实现,已成为各级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尽管国内各油田企业在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和生产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实践中体现出的水平却参差不齐,效果也大不一样。如果能成功实施绩效管理,目前企业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都将逐步化解。面对来自市场各个方面的竞争和挑战,油田企业如不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研究探索更好的对组织绩效进行管理的途径与工具,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必将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如何解决油田企业的绩效管理问题,已成为当前油田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绩效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进步,绩效管理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为我们解决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拓展了管理思路,增添了提升组织绩效的手段,也必将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推行绩效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更是企业谋求发展的需要,对于引导广大干部员工集中精力创造更佳业绩,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四、研究大纲

五、研究工作中面临的难点和拟采取的解决办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

七、预期结果

八、论文工作进展安排

九、参考文献

[1] Hartel How to Reengineer Your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ocess[M], London: ClaysLtd.StIvesPle,1995,45

[2] Armstrong, M. Performance Management[M], London:LoganPage,1994,35

[3] Williams, R. S. Performance Management[M],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Press,,17一18

[4] Fletcher. Roures to Improve Performance[M], London: Institute of Personnel Management,,67.

[5] Appelbaum, E. T. Bailey, P. Berg. Why High Performance Work Systerms Payoff[M],NY:eornellUniversityPress,,33

[6]李仕洋,黄孝年.绩效管理专题[M].销售与管理,.05,11

[7] 付亚和,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6

[8]李士安.KPI+360收获考核果实[M].人力资源,,02,56

[9]金燕,白皓,林锐标.平衡积分卡应用实务[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45

[10] 中国人力资源网.中国企业绩效考核现状调查报告[R],2013-13

[11] 李虹.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03:36

[12] 吴兴宁.电监会扩权[J].商务周刊,2013,07:32

[13] 冉斌.高绩效管理五步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5

[14] 麦斯特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员工绩效考核[J].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3,34-39.

[15] 饶征,孙波著.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1

[l6] 冉斌.如何进行三层级绩效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17一18

[17] 张晓彤.绩效管理实务[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4一37

[18] 李海,张德.构建完善的考核体系[M]. 企业管理,2013,04:76

[19] 林泽炎.绩效考核操作实务[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2,345

[20] 饶伟国.绩效沟通该怎么做[J].人力资源,2013,03:56

[21] 李剑锋.绩效考核与管理案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86.

[24] 贾强,刘新军.有效管理实务[M]. 沈阳:沈阳出版社,2013.233#236

[25] 郑邵镰,陈万华,胡君辰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77

[26] 范瑶.走出平衡积分卡在中国的应用盲区[J].人力资源,2013.01:48-49

[27] 毛军.绩效管理的四结合原则[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3.01:60-61

[28] 熊超群,梅志国.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实务[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144

[29] 魏钧,绩效指标设计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3.

[30] 徐莉,柳瑞禹.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M].经营管理. 2013.5:125-127

[31] 宋志强. 基于企业战略的绩效管理系统的构建策略[J].中国市场. 2012.3:59-60

[32] Bjorn Andersen ,Bjornar Henriksen ,Wenche Aarseth. Holistic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1741-0401; Vol.55; No.1/2

[33] 钟严钢. 绩效考核的误区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2.7:84-85

[34] 夏恩君,霍海涛. 浅析绩效考核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5:106-108

[35] 刘颖 杨文堂. 绩效考核制度与设计[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3.1:75-79.

[36] 吴云英,林成标.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评价方法选择及效用模型分析[J].科学创业. 2012.10:78-79

[37] 陈宝民. 企业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与研究[D].山东大学. 2013.9:43-45

[38] 中国会计学会:企业经营业绩评估问题研究-中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5:12-14

[39] 贺海燕. 沟通-绩效管理的关键[J].财经界. 2012.1:71-74

[40] 聂相田 , 陈钰华 . 企业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2013.2:66-67

[41] 刘映. 全方位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D].中南大学. 2012.3:83-86.

篇20:MBA论文开题报告

4.3.1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现状

4.3.2公司员工激励机制诊断及不足

(1)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

(2)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3)培训制度存在问题

(4)职业生涯管理存在的问题

4.3.3MM电力公司现行激励机制的总体评价

4.4 MM电力公司经营环境分析

4.4.1电力公司经营宏观环境

4.4.2电力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4.5MM电力公司激励机制优化方案设计

4.5.1激励机制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4.5.2优化电力公司的激励机制原则

(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三)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并重的原则

(四)适度性原则

(五)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原则

4.5.3 MM电力公司激励机制的具体优化对策

(一)完善招聘选拔激励机制

(二)推行全面薪酬机制

(三)优化员工发展激励设计

(四)完善培训激励机制

4.6 MM电力公司激励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

4.6.1树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观念

4.6.2确立“注重能力和绩效”的价值观

4.6.3转变“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思想

4.6.4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4.6.5完善配套制度和支持系统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运用价值

5.3 后续研究建议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1]陈清泰、吴敬琏:《可变薪酬体系原理与应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 朱克江:《经营者薪酬激励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3] 王清:《薪酬方案设计与操作》,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 奚玉琴:《企业薪酬与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5]林泽炎:《企业薪酬设计与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6]彭志源:《成功企业薪酬设计与年金管理制度典范》,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1版。

[7]于建原:《营销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 南兆旭、滕宝红:《营销组织管理规划》,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年版。

[9]马同斌、刘凌云、张志强:《现代企业行业营销》,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年版。2、卢强:《价格与渠道》,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年版。

[10]卜妙金:《分销渠道决策与管理》,东北财经大学版社 2001 年版。

[11]罗伯特.L.齐利斯:《以顾客为中心的销售》,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 年版。

[12]戈登.福克塞尔:《市场营销中的消费者心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年版。

[13]陈海滨:《弱势药企代借力‘修渠’》,《销售与市场》,2002 年 4 期。

[14] 王兰云:《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分析》,见《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6期。

[15] 谢奇志、贾怀京、汪群:《简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见《科学学研究》,2002年12月,第4期。

[16] 魏明:《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见《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6期。

[17] 胡君辰、郑绍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18] 宋劲松;《现代企业理论与实践》,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版。

[19] 傅永刚著:《如何激励员工》(第一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 徐成德、陈达著:《员工激励手册》(第一版),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

[21] 孙健著:《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22] 王学力著:《企业薪酬设计与管理》第一版,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3] 王祖成著:《世界上最有效的管理-激励》(第1版),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24] 俞文钊著:《中国的激励理论及其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5] 孙春雷:《领导与激励―人性化管理漫笔》,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26] 孟莉:《薪酬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载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第1期。

[27] 张望军、彭剑锋:《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载于《科研管理》,2001年第6期。

[28] 刘武、富萍萍、杨永康:《以价值为本的领导行为与员工激励》,载于《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第6期。

[29] 何叶、李鑫:《团队激励薪酬模式研究》,载于《软科学》,2004年06期。

[30] 丁志刚:《激励员工的艺术》,载于《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02期。

【MBA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注意事项】相关文章:

1.mba论文开题报告构成

2.mba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4.MBA开题报告论文如何撰写?

5.硕士学位论文

6.研究生mba开题报告

7.课题开题报告会发言稿

8.硕士学位论文评语

9.mba开题报告范文会计

10.MBA论文选题

下载word文档
《MBA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注意事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