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读后感700字
“一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东周列国志读后感700字,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东周列国志读后感700字,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东周列国志读后感700字
这几天,我读完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书中最令我百看不厌的是《晏子巧辩挫敌焰》这一篇文章。
楚灵王在位时,楚国势力很强大。小国向楚国朝拜,大国同楚国进行外交往来,时间一长,楚国就骄傲起来。
一次,齐国派大夫宴婴去楚国,楚灵王得知后,便和大臣们商量怎样羞辱宴婴,因宴婴身高不足五尺,一位大臣出了个主意,楚灵王一听,便在城门边挖个小门。第二天,宴婴等人来了,见城门禁闭,开口叫开门,士兵说:“大夫也不高,就从这里走吧。”宴婴就说:“楚国是狗国,因出使国家走城门,出使狗国才走狗门。士兵不知怎么回答,便回了楚灵王,楚灵王觉得宴婴不好对付,便让人打开了城门。
在通往王宫的路上走着,忽然,两辆马车行使而过,车上是一些精壮大汉,身穿盔甲,手握长戟大刀,威风凜凜,想借此显示楚国人高马大,晏婴身材短小。晏婴明白他们的用意,微笑着说:“我今天来是交好,不是来攻战的,用得着这么多武士吗?”那些人听了,只得灰溜溜的跟在后面不敢出声。
来到大殿里,楚灵王坐在大殿上往下看了看,故作惊讶地说:“怎么,齐国没人了吗?”晏婴先行了个礼,自豪地说:“齐国有很多人。街上总是挤满了人,走路肩膀挨着肩膀,甚至会相互踩到鞋子,每人哈口气就能变成云彩,每人挥把汉就会下雨,怎能说齐国没人呢?”楚灵王用嘲笑地语气说:“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泒你这么矮小的人出使我国呢?”“大王有所不知,我们齐国的人成千上万,但有这样的规定:贤明的国家泒贤明的使节,差些的国家就泒差些的使节,我晏婴是齐国最没用的人,就只好泒到这里来了,”楚灵王听了哭笑不得,看占不到便宜,对晏婴尊敬起来。
从以上的这些事可以看出晏婴机智过人,非常聪明,反应灵敏,善于辩论,对晏婴这种人不 能以貌取人。我们应该学习晏婴,做一个像晏婴一样有才华的人。
篇2:东周列国志读后感700字
读完此书后我发现了春秋战国的迷人之处。虽然那个时代的人们在生活上无法同今人相比,可是我却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那是我们现在很少看到过的但又十分渴望的一种精神。那是一种拼搏,一种为了理想可以放弃安逸生活,甚至用生命去实现它也绝不后悔的精神。就像晋文公为了回国,颠沛流离十几年毫不懈怠锲而不舍的精神,像商鞅为了变法敢于得罪权贵的大无畏精神,而这正是我们现代人很少具有的。
其实曾经一直感觉到困惑,为什么中国历史五千年却偏偏在那个时代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现在终于明白了。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实现梦想的时代,只要你有才能就会有用武之地,就像百里奚、孙叔敖一样,所以人们都可以为了梦想去努力去拼搏。并且他们所追求的东西是符合道义的,就像刺客豫让为杀赵王毁容吞火炭一样,虽然行为过激但是确实让人敬佩,因为他们要追求是他们所信奉的道义,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似乎那个道义是比金钱和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有时候想想,也许是因为他们的.目的比我们现代人更加纯正,所以就更加容易成功吧。
那个时代的信仰似乎是高于一切的,为了复国,勾践卧薪尝胆,受尽欺凌,甚至用极端的方式来让自己清醒,不让美好的物质条件腐蚀自己的意志,并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那个时代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社会关系也是让人痴迷的。伍子胥逃出楚国时被一个渔夫所救,渔夫为了让伍子胥相信自己不会出卖他竟然跳江自杀。对于一个萍水相逢的人竟能为了他人实现梦想而牺牲自己,的确让人惊讶,如果不是出于对伍子胥的尊敬以及对他的信任,估计那个渔夫是不会那样做的,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正是我们的社会所缺少的。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物质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似乎有点空虚,而在这方面春秋战国时代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因为那个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大爆发的时代之一,诸子百家的各种思想对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有帮助,也更有利于我们辩证的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做到兼听则明,甚至对于树立民族自豪感也很有帮助。
有时候想想会发现很有趣,春秋时代似乎可以作为我们现在社会的一面镜子,如果对比,我们会发现我们社会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中国梦都有帮助。
篇3:东周列国志读后感700字
读《东周列国志》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为有智者可以生存。何为智者?简单的说智者就是有头脑的人。如宴婴﹑勾践。智者是时代生存的主宰,只有智者才能摆脱死亡的噩耗,智者永远都是时代的上从人物,当然作为一名智者是需要历史的选择。然而智者不是无所不能的,他们也有无奈,因为他们也想名垂青史,至此不会做一些没有目的的事。智者之所以能成为智者是因为他们的心思缜密面面俱到。成为智者必不可少的就是知识,知识是的奠基石,有了它如鱼得水。所以我认为只是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使我们屹立于世。
读《东周列国志》让我知道,当我们在痛苦绝望,对生命感到极度时如果只有一刹那的时间,听到意义的肯定回答,纵使下一刹那就被浊流所吞噬,我们也会觉得满足,而且在短暂的时间内,还会继续活下去,那不单只是忍受痛苦的活下去而已,而是爱生命的表现。只要我们心中有生的意念,只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在困窘的环境也能重生。因为生命是人的本源,没有了生命一切只是空谈。但蓦然回首却发现,这这个世界的悲剧和无奈太多,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的生存,好好珍惜现有的美好,然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做实际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
然而当我把《东周列国志》读完两遍之后,却猛然发现,自己的见解有点偏激。这才发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只是微乎其微。生命是孱弱的,她柔弱如花芯,所以她需要赞美,如同需要花瓣的保护,茎叶的扶持,硕根的支撑;生命是单纯的,她单纯的如一粒种子,所以她需要赞美,如同需要厚实的土地,和煦的阳光,温暖的春风;生命是辛苦的,她辛苦如跋涉征程的溪流,所以她需要赞美,如同需要舒展的河床,坚固的堤岸源头的生生不息。因
此我们要热爱生命。让我们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让我们的生命放出耀眼的光辉,让我们为自己拥有而美丽的生命而自豪。
读《东周列国志》之后,仿佛脑海无形中有了规划,也许是潜在意识上的熏陶,他好像指引我前进,为我明确了方向。是生命在背地里操控着一切呢?又是谁将我带到这无暇的空间?原来是理想在我的内心生根﹑发芽。理想是人生的指明灯,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巨大动力,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前进的路即便障碍重重,也挡不住我们理想的帆舵。明确了自己的理想,我想生活也会因此而精彩。
读《东周列国志》我知道了许多精彩故事,“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无不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在于它拥有了后无来者血的经验,也是中华民族血的教训。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无一不是历史瑰丽的“结晶”,然而这却是亿万人民用生命所衔接起来的,是人类的瑰宝。读了它真让我获益匪浅。希望大家也来读读,相信定有所获。
篇4:《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卜世虽然八百年,
半由人事半由天。
绵延过厉缘忠厚,
陵替随波为倒颠。
六国媚秦甘北面,
二周失祀恨东迁。
总观千古兴亡局,
尽在朝中用佞贤。
没错,这就是《东周列国志》的开篇词,讲的是整个东周列国的整体情况。《东周列国志》是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写的一部长 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主要讲了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故事,并且在每一章故事后面都有一个人物介绍,生动而又传神。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卧薪尝胆终吞吴》。在这个故事当中,吴王夫差为了给父亲阖闾报仇,去攻打越国,并战胜了越国。但夫差不听大臣伍子胥的劝告,没有杀掉越王勾践,而是把勾践放回了越国。勾践回国后,没有顾着享受荣华富贵,他时刻激励自己,天天睡在柴草堆里,吃饭睡觉前都要去尝一尝挂起来的苦胆,以此鞭策自己不忘战败的耻辱。过了几年,越国慢慢强大了,于是勾践带领训练好的兵士,大举进攻吴国,打败了夫差,为自己报了仇雪了恨。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被后人广为流传。
看了《卧薪尝胆终吞吴》这个故事之后,想起了蒲松龄的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篇5:《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故事,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吧。自从台湾游学回来,我对“荆轲刺秦王”便有了极大的兴趣。
在台湾游学交流中,我们所表演的舞台剧“荆轲刺秦王”与真正的历史记载有什么区别呢?
战国末年,燕太子丹十分憎恨秦王,于是招揽了许多勇士。太子丹经过田光先生的指点和引荐,认识了一位叫荆轲的勇士。为了得到秦王的信任,便想出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去见秦王,达到近距离刺杀的目的。
樊将军知道此事后,毫不犹豫的拔剑自尽,太子丹悲痛万分。易水河边,乐师高渐离击箸,荆轲唱歌,看到这里仿佛场景再现,让人不由得悲壮万分。
荆轲和副手秦舞阳来到咸阳宫。荆轲将人头和地图献给秦王并按计划实施刺杀行动,不料行动失败,秦王用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最后,守卫进殿,将荆轲杀死。
这个历史故事,让我看到了太子丹的仁慈,不愿伤及无辜;看到了樊於期的豪迈——拔剑自尽;看到了荆轲的神勇、毫不畏惧。看到了秦王的武功高强,独自面对荆轲。
令我记忆深刻的人物非荆轲莫属。在他身上体现了以弱小的个体反抗强暴的精神,他的勇气和甘为高尚的政治价值观献身的牺牲精神,将千古流芳。
此外,我还看到了历史和剧本的差距。比如说:剧本编写高渐离推荐的荆轲,而历史却记载田光举荐的荆轲。又比如说:剧本上描述高渐离是燕国的大臣,而历史却记载高渐离只是击箸的乐师。再比如说:剧本上写了秦王刺杀了荆轲,而历史上却记载守卫杀了荆轲。历史剧的改编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真正的历史却不能篡改,我们要尊重祖辈的记载。
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故事,已铭记在我心里。
篇6:《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作者:冯梦龙。该书主要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跨越的年份很长,从西周末年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内容及其丰富。其中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重耳复国兴霸业》、《蔺相如完璧归赵》等众所周知的故事
其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周幽王为了讨宠妃褒姒的欢心,竟然听从一位大臣荒唐的建议:点燃烽火台,戏弄各路诸侯。各路诸侯被戏耍多次,非常恼火,等到敌人真正入侵,烽火台再次被点燃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是周幽王又在和褒姒取乐,所以他们决定不出兵。最后周朝灭亡,周幽王惨死。
这就是著名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丢了江山。一个君王荒废朝政,每日琢磨的不是百姓疾苦、国家强盛,而是用尽心机只为美人一笑,那么这个君王对国家的统治必然不能长久。一个君王戏耍诸侯,用欺骗来取乐,结果必然被灭亡。为了减轻周幽王的过错,褒姒就被称为妖姬,被后人不停的唾弃。事实上没有褒姒也有周姒、王姒……这是周幽王好色、不喜朝政的本性所决定的。就如夏桀、商纣丢了江山,就不是因为妹喜、妲己。
《东周列国志》作者文笔非常好,把一个个故事写得生动形象,人物刻画得入目三分。通读全书,让我对西周、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丰富了历史知识。看着一个个国家慢慢兴起、慢慢强盛、慢慢衰弱。最后灭亡,我发现国家兴起和强盛一般都是君王勤政、广纳贤士的时期,国家衰弱和灭亡一般都是君王昏庸、荒废朝政的时期。
诚信、勤奋、进取是让我的学习和生活更上一层楼的法宝,这就是《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
篇7:《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我在这个暑假读了一本由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部跨越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历史小说。
其中《争王位郑国四易主》带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个故事背景很复杂,写到了很多个国家,其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在周朝周恒王时期,郑庄公去世后,公子忽、公子突几人争位之事。争位之时得到了宰相祭足的支持,也遭到了宋国宋在公以及郑国大臣高渠弥的祸害。最终他们一个死于高渠弥的毒手,一个出逃于蔡国。宰相祭足便立公子仪为国君,子仪没有辜负众望成为一代明君,从此郑国国泰民安,成为楚国的附属国。
祭足带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足智多谋,明辨是非。在郑庄公想立子突为王的时候,他推荐了为郑国立了许多大功的子忽;在宋庄王来催他们交出金银时,他巧妙回信缓解了交易;在说不通打不过时,他懂得联合其他国家,强大自己的实力击退宋国;在知道高渠弥对公子忽的毒害后,使用计谋为子忽报仇。
宋庄王是一个贪心和野心非常大的君王,他不仅要求郑国给他们一百双壁玉,千吨黄金,甚至还要每年给他三万锤粮食!他一直预谋要让子突上位,以达到吞并郑国的目的。
高渠弥心胸狭窄,记仇,心狠手辣。因为公子忽曾阻止他封为上卿,与公子忽不和,使用阴谋鬼计下毒手把他杀了灭口,想辅佐另一位公子上位以达到他自己的私心和野心。但是,最终还是死于齐国君王的手下。
历史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了贪婪、狡诈、阴险的人最终还是达不到目的的。我们更多的应该学习古人的足智多谋,学习智者身上优秀的精神,学会辨别是非善恶,从古人的智慧里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篇8:《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读懂了历史,就会获得前人宝贵的经验,使自己变得明理智慧。
《东周列国志》描绘的是西周灭亡后东周成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故事。里面有许多各自为战的国家,有无数骁勇的将军,有能文能武的智者,也有许多昏庸和开明的君主。他们为了权力和土地的斗争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性格,善良与奸诈的嘴脸就像一碗搅和着许多人性佐料的汤,不仅再现了那个征战的时代,还留下了许多令我振聋发聩的惊奇和值得铭记的感悟。
《周幽王女色亡国》一章述说了周幽王因为女色而不勤政爱民,最后招致亡国祸事,八百年基业毁于褒姒。哎!这个悲剧固然可悲,警醒了后人和那些君主,在江山与女色面前要学会衡量,孰轻孰重自己心里应该有个数。我想周幽王为什么会亡国,不仅仅是褒姒的责任,他应该负全责,因为从他的故事中我看到他对自己没有自控力和束缚力,不懂得刚则柔,柔则刚,只是一味的柔,泯灭了上进心,消磨了意志。如果他本身有严于律己,修身养性,勤于国事的心,亡国之事便是天荒夜谈,即使褒姒再妖媚,也不可能主宰江山的兴亡。
历史总是和人连在一起的,诸多的感情就在历史的激扬文字中展现得令我感动万分。郑庄公因为母亲偏爱小儿子,帮助小儿子起兵造反而伤心。母亲的计谋失败后,被发配边疆,庄公有誓言“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但是后来因为思念母亲,派人迎回了她,母子两人一相见便抱头痛哭,尽释前嫌。读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毕竟亲情是最重要的,即使母亲对不起自己,但是她也是对子女爱的初衷,才有偏爱。这是个错误,但我认为这也是因爱而错,谁不会在爱的旅途上犯错呢?我赞扬郑庄公能够把亲情放在隔阂恨意之上。亲人犯了错误,不应该一味的责怪,应该学会包容,这样在爱的融化下,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呢!毕竟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十指连心的亲情。
这本书里许多地方让人感悟非凡,除了亲情,还有谦虚让位。鲍叔牙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便为了齐国的强盛让位于他。这是鲍叔牙的宽阔胸襟与为国的中心。他在国家与自己的路上选择了国家。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样。自己身居高位,但是我们的荣誉是国家给的,就要为国家着想。有能人强过自己,就要能者居之,谦虚的举荐,并且为了祖国可以让位,这样祖国在能人的带领下,一定会强大的。自己也会因为国强而获得自己的幸福。
成语严于律己:律:约束。严格地约束自己。如:宋·陈亮《谢曾察院君》:“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天治道。”又如: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成语修身养性:修身:使心灵纯洁;养性:使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如: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 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又如: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上了年纪就安安静静地修身养性颐养天年了。”
篇9:《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古人云:“乱世出英雄。”这本书可以我们认识许多豪杰。有雄心万丈.的君主;有经天纬地的能臣;有征讨杀伐的将士;还有各种能人义士……
这些鲜明的形象,将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演变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上的故事生动、感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古人特别的精神。如卧薪尝胆告诉我们: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雪耻,要以超人的毅力刻苦自励。而退避三舍更反映出了古人在战场上不忘当年承诺。
总之,读《东周列国志》,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收获:一是励志,它激励我们胸怀宽广,目光远大,以天下事为己任;二是益智。从兼并战争和宫廷纷争中,可以学习了解到古人的政治谋略,提高警惕,防范奸诈小人和阴谋诡计;三是警示我们从昏君乱臣中得到启示,了解历史规律,增长知识;四是提高文化修养,从中可以学到很多成语及故事。我推荐大家也来读这本书。愿大家在读这本书时能收获快乐!
篇10:《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今天我去啦哥哥家,看到啦这本书,我就好奇看啦几页,觉得很好看,爱不释手。我把它带回啦家。
我几天就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主要讲了:春秋战国,一个烽火不断、争雄称霸的时代,无论英明的'王侯、智慧的将相、果断的豪侠,还是昏聩的帝王、荒淫的诸侯、阴险的佞臣,同样活跃于历史舞台,演绎着惊心动魄的故事,他们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成败紧密相连。恍惚间,那些剑拔弩张的历史瞬间,那些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将我们带回那个精彩而遥远的时代。
这本书是中国十大名著之一。每个成年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些古典文学名著的印记。这些印记大多是在我们童年或青少年时代留下的。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活灵活现的典型人物对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产生了难以计量的影响,社会再发展,科技再进步,它们的位置也难以被取代。这是中国儿童教育研究所的陈勉说的,而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只要好好读书,多看书,就可以增长知识,希望大家多读书。
篇11:《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在以前也曾经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但是他知错就改。在学校中,有许多同学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他绝对不改,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所以,我们应该向楚庄王学习,做一个有错必改的人。《幽王烽火戏诸侯 》是一个让我很气愤的故事。
幽王是一个残暴的人,他为了让一个叫褒姒的姑娘笑,听信奸臣的话,带着褒姒到骊山游玩,骊山脚下有二十多座烽火台,点起了狼烟,附近的诸侯都以为犬戎来了,带着各自的士兵来作战,发现没有敌人,都回去了。
虽然褒姒高兴地笑了,但是这件事给幽王种下亡国的种子。后来,犬戎真的入侵了,再点起狼烟就没人来救援了。幽王最终被杀死了。结果是,君不是君的幽王因为戏弄了诸侯导致了亡国。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不能向他学习。《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忠实而精彩地记录了那段宝贵历史,包含很多知识,如用兵之法、出使应对之法……。是中国古典名著中引用成语名句最多的一本书,非常值得我们反复研读。
篇12:《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离思羁愁日欲晡,东周西雍此分涂”每当我读到这句诗时,我都会想到我看过的一本书——《东周列国志》,它令我百看不厌。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历史书,从昏庸无道的周幽王讲至秦始皇嬴政统一战国。中间有41个动人心弦的小故事,如:郑庄公掘地见母,齐桓公称霸诸侯,宋襄公仁义误国,楚庄王一鸣惊人,孔夫子周游列国,诸如此类。这里面的人物一个个被作者冯梦龙描写地栩栩如生,有雄心勃勃的秦穆公;荒淫无道的晋灵公;贪婪虚荣的楚灵王;变法富国的商鞅等等。东周列国志将这段历史生动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使我叹为观止。
东周列国志中有许多意味深长的故事,而我最喜欢的还是《义臣智保赵氏孤儿》,这个故事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晋灵公武将屠岸贾因与忠臣赵盾不和,又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死赵盾家300于人,仅剩孤儿赵武被韩厥大夫救起。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就是为了杀死赵武,以绝后患。程婴与老臣公孙杵臼上演“偷天换日”之计,以牺牲公孙杵臼的儿子和妻子为代价,成功保住赵氏最后血脉。后,孤儿赵武长大成人,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赵武就杀了屠岸贾。
这个故事让我也想起了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就要像程婴与公孙杵臼那样,做善事却不求回报。我们要怀着一颗坦诚的心,要对朋友讲义气,遇到别人羞辱你的时候,要忍耐,找到适合的时机再发挥你的才能。这就是我读赵氏孤儿案的感言。
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是不是很想读一读《东周列国志》啊?
篇13: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历史书,它讲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故事。既然是战争故事,那肯定就有许多人物:男女老少、勇敢的壮士、背叛者、聪明的君主、身强力壮的将军……我喜欢聪明的晏婴(晏子),他只用了两个桃子,就除掉了其过三个凶猛的隐患;也喜欢不去的蔺相如,他不畏强权,在关键时刻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还喜欢正义的伍子胥,虽然他背叛了自己的国家。那个时候出了许多名人,就连孔丘(孔子)也是那时候的人呢!
不过有一点我不明白,那时候的人是那么爱杀人,就连自己国甚至自己的家人也说杀就杀。他们只要是觉得该杀,或者是报仇、嫉妒之类的,就随意杀人。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宝贵,自杀的也不少,自己一想不开,或者是自己没有犯什么错误,杀了敌人,觉得自己也要同归于尽,甚至是被别人怀疑了一下就自杀。连自己都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就不要怪别人杀你喽!生命只有一次,你要用他为自己的国家作出贡献,为什么说死就死,你自己死了你不觉得有什么损失,那你的家人呢?他们都会伤心的。罢、罢,现在说也来不及了!
战争,只会给更多的人带来死亡,还会伤了两个国家之间的和气,所以,请停止吧!我不想再看血腥的场面,不想再看到更多的人死去。停止,是最好的选择。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700字】相关文章:
5.读后感700字
6.700字读后感
10.初中读后感700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