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小石潭记》的感悟
“dar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重读《小石潭记》的感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重读《小石潭记》的感悟,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重读《小石潭记》的感悟
重读《小石潭记》的感悟
记得刘勰在《文心雕龙》曾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也记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过类似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道理都是一样,不外乎是说作家观察外物往往带着个人的情感,并使之涂染上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所以也有人说“景语是客观存在的形式,而情语是主观情绪的流露。”近读柳宗元《小石潭记》,虽是老文章,感觉我们的教学中却颇多误导。我们往往将它单纯的理解为一篇典范的山水散文而在情感上却缺少深入的把握,即使有也往往是蜻蜓点水般的说一句什么体现柳宗元被贬之后的孤凄悲凉,至于为什么就撇之一边了。
要理解把握柳宗元永州时山水散文中的情感因素就不能不了解柳宗元的人生际遇。柳宗元,21岁中进士,26岁进“博学宏词”,可谓是少年得意。后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被贬为邵州刺史,于途中再贬为“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系编外闲职,柳宗元居无寓所只好举家借住龙兴寺。元和四年,德宗大赦天下,柳宗元却不在赦免之列。然即便如此依然“以谪而出,至死不服”,虽“罪谤交织,群疑当道”,但不“自薄自匿”,闲暇之时“读百家书,上下驰骋”“不为世屈”。然而命运似乎成心与柳宗元过意不去,后客死于柳州,时年50不到。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正如他自己所说“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可以说传统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在柳宗元的脑子是根深蒂固的,只是这种思想没有给他带来政治上的得意,更多的是痛苦。这种思想越执着,其痛苦就越深刻。他渴望乘长风破万里浪,但是残酷的现实却又不免使他心生怀才不遇的怨尤与愤懑。作于永州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他写到“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以“剑芒”描状山峰,以山峰“割愁肠”喻看山之感受,强烈的表达了柳宗元谪居的刻骨之痛。而于同一时期的《南磵中题》更是借秋天的寂寞萧瑟来抒发自己“羁禽幽鸣”、“寒藻飘荡”的“索寞”、“徘徊”身世之感,“去国魂已远,怀人空泪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字里行间我们看见是柳宗元贬居永州的孤苦和感慨。这种身世遭遇和人生感慨在柳宗元的`山水散文便体现为善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小石潭记》意义正在于此。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给我们展现了小石潭别样的美。一是石之奇特怪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二是水之空明透彻,“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尤清洌”,鱼“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三是鱼之悦情怡人,或“佁然不动”,或“俶尔远逝”,“似与游者相乐”;四是树的葱翠摇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可以说小石潭如同一精致的盆景,让抑郁苦闷的柳宗元也不禁“心乐之”,要沉浸其中了,陶醉其中了。然而对于柳宗元来说或是“一半清醒一半醉”,他毕竟没有沉浸,更没有陶醉,小石潭的美反而引发了他的思考:如此美的小潭为什么无人赏析?在“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中他似乎找到了答案:也许正是这一片竹林使得小石潭被遮蔽了,被埋没了,或者说是永州郊外的荒芜僻静使得人们忽视了小石潭的存在了。潭美却无人欣赏,这不也是小石潭的悲剧吗?如果不是柳宗元“伐竹取道”,小石潭也许要寂寞终生了。小石潭的悲剧也许使柳宗元蓦然间想起了自己:被贬在这蛮荒闭塞的永州,空有满腹之学和济世之志,一如这无人知晓的小石潭。本想在山水中忘情,却不料触目生情,由潭及人,顿生感慨,快乐转瞬而逝,惆怅失落却如浓雾一般的弥散开来,我柳宗元何尝又不是如此呢?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心理突变和“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情感失落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以为《小石潭记》中的小石潭有着它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柳宗元在永州落魄寂寥之时的情绪寄托而已,更是柳宗元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人生际遇和渴望被发现被赏识的人生理想的象征,如果我们单纯的将它理解为山水散文那只能说是一种只知皮毛的浅薄了。
其实看看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其他几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我们都可以找到似曾相似的感觉。西山之怪特是得之于“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的探索;钴鉧潭西小丘的嘉美得之于“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的发现……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粟。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幽泉怪石多在高山深林回溪中,常人多难以见到,柳宗元为何痴迷于此?也许是一种深藏于心底的一种情结吧。后人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而对于柳宗元来正是想借这些地处险远而又人所罕至的“非常之观”来寄情言志吧了。
我们常常称颂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与伟大,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要做到忘却“小我”是非常艰难的,“以物喜,以己悲”也没有什么可以非议,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凄凉失落以及孤苦感慨亦是人之常情,我们说说议议,亦无损他的品格与形象,只会给我们自己和学生们一个更真实的柳宗元。
篇2:重读《小石潭记》有感
记得刘勰在《文心雕龙》曾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也记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过类似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道理都是一样,不外乎是说作家观察外物往往带着个人的情感,并使之涂染上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所以也有人说“景语是客观存在的形式,而情语是主观情绪的流露。”近读柳宗元《小石潭记》,虽是老文章,感觉我们的教学中却颇多误导。我们往往将它单纯的理解为一篇典范的山水散文而在情感上却缺少深入的把握,即使有也往往是蜻蜓点水般的说一句什么体现柳宗元被贬之后的孤凄悲凉,至于为什么就撇之一边了。
要理解把握柳宗元永州时山水散文中的情感因素就不能不了解柳宗元的人生际遇。柳宗元,21岁中进士,26岁进“博学宏词”,可谓是少年得意。后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被贬为邵州刺史,于途中再贬为“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系编外闲职,柳宗元居无寓所只好举家借住龙兴寺。元和四年,德宗大赦天下,柳宗元却不在赦免之列。然即便如此依然“以谪而出,至死不服”,虽“罪谤交织,群疑当道”,但不“自薄自匿”,闲暇之时“读百家书,上下驰骋”“不为世屈”。然而命运似乎成心与柳宗元过意不去,后客死于柳州,时年50不到。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正如他自己所说“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可以说传统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在柳宗元的脑子是根深蒂固的,只是这种思想没有给他带来政治上的得意,更多的是痛苦。这种思想越执着,其痛苦就越深刻。他渴望乘长风破万里浪,但是残酷的现实却又不免使他心生怀才不遇的怨尤与愤懑。作于永州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他写到“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以“剑芒”描状山峰,以山峰“割愁肠”喻看山之感受,强烈的表达了柳宗元谪居的刻骨之痛。而于同一时期的《南磵中题》更是借秋天的寂寞萧瑟来抒发自己“羁禽幽鸣”、“寒藻飘荡”的“索寞”、“徘徊”身世之感,“去国魂已远,怀人空泪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字里行间我们看见是柳宗元贬居永州的孤苦和感慨。这种身世遭遇和人生感慨在柳宗元的山水散文便体现为善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小石潭记》意义正在于此。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给我们展现了小石潭别样的美。一是石之奇特怪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二是水之空明透彻,“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尤清洌”,鱼“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三是鱼之悦情怡人,或“佁然不动”,或“俶尔远逝”,“似与游者相乐”;四是树的葱翠摇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可以说小石潭如同一精致的盆景,让抑郁苦闷的柳宗元也不禁“心乐之”,要沉浸其中了,陶醉其中了。然而对于柳宗元来说或是“一半清醒一半醉”,他毕竟没有沉浸,更没有陶醉,小石潭的美反而引发了他的思考:如此美的小潭为什么无人赏析?在“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中他似乎找到了答案:也许正是这一片竹林使得小石潭被遮蔽了,被埋没了,或者说是永州郊外的.荒芜僻静使得人们忽视了小石潭的存在了。潭美却无人欣赏,这不也是小石潭的悲剧吗?如果不是柳宗元“伐竹取道”,小石潭也许要寂寞终生了。小石潭的悲剧也许使柳宗元蓦然间想起了自己:被贬在这蛮荒闭塞的永州,空有满腹之学和济世之志,一如这无人知晓的小石潭。本想在山水中忘情,却不料触目生情,由潭及人,顿生感慨,快乐转瞬而逝,惆怅失落却如浓雾一般的弥散开来,我柳宗元何尝又不是如此呢?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心理突变和“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情感失落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以为《小石潭记》中的小石潭有着它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柳宗元在永州落魄寂寥之时的情绪寄托而已,更是柳宗元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人生际遇和渴望被发现被赏识的人生理想的象征,如果我们单纯的将它理解为山水散文那只能说是一种只知皮毛的浅薄了。
其实看看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其他几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我们都可以找到似曾相似的感觉。西山之怪特是得之于“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的探索;钴鉧潭西小丘的嘉美得之于“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的发现……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粟。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幽泉怪石多在高山深林回溪中,常人多难以见到,柳宗元为何痴迷于此?也许是一种深藏于心底的一种情结吧。后人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而对于柳宗元来正是想借这些地处险远而又人所罕至的“非常之观”来寄情言志吧了。
我们常常称颂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与伟大,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要做到忘却“小我”是非常艰难的,“以物喜,以己悲”也没有什么可以非议,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凄凉失落以及孤苦感慨亦是人之常情,我们说说议议,亦无损他的品格与形象,只会给我们自己和学生们一个更真实的柳宗元。
篇3:《小石潭记》整体感悟
《小石潭记》整体感悟
《小石潭记》本是淡然出之的。但情深意浓,意境浑成,淡中自有几分炽烈的情愫。下面是《小石潭记》整体感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谋篇立意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刻画出凄清的境界,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情。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层次。
第二层: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层:写潭外的溪流曲折蜿蜒。
第四层:写潭上的气氛和自己的感受。
第五层:写同游的人。
三、写作方法
⑴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肖其貌,传其神。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写潭中的游鱼,笔法极妙,无一字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登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⑵情景交融。
写小石潭环境的幽静、凄清,抒发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⑶写作借鉴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学习本文就重在学习作者缌的观察与生动的描绘,以提高作文水平。
四、参考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行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一大片竹林,就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声音)像玉俩玉环相碰撞时发出的响声那样清脆,我的心里感到很高兴。(于是)砍倒些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走就看到了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透明。(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有的像是水中小块的高地,有的像是湖中的岛屿,有的像是凸凹不平的小丘,有的像是高峻的山崖。青葱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吹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似的。阳光透过潭水,鱼儿的影子映现在潭底的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又飞快地向远处游去,(它们)游来游去是那样的轻快敏捷,真好像在跟游玩的人一同游乐。
朝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溪水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流动,(随着地势的曲折起伏,)可以看到这一段溪水显露出来,那一段溪水却隐没了下去。那小溪两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互相交错,弄不清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潭边上,四下里翠竹绿树团团围绕,静悄悄地没有其他人,(这种极为清幽的气氛)使人神情凄凉,筋骨寒彻,忧伤绵绵,既深且远。因为它的环境太冷清了,不能长时间地呆在那里,于是,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就离开了。
和我一起游历的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还有跟随我一同游历的姓崔的两个年青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导读练习
一、课文导读
(一)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 》。作者 ,字子厚, 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二)要点提示
1、重点字词
(1)掌握下列加点字注音。
清洌( ) 为坻( ) 佁然( ) 俶尔远逝( )
翕忽( ) 参差( ) 犬牙差互( ) 悄怆幽邃( )
(2)掌握下列一词多义词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水尤清冽
从 清
隶而从者 以其境过清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
可 以
不可久居 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为底
为
为坻,为屿
(3)重点词语解释
水尤清冽( ) 为坻( )
潭中鱼可百许头( )日光下澈(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
斗折蛇行( ) ( )
犬牙差互( ) 悄怆幽邃( )
四面竹树环合( ) 无所依( )
2、理解性默写
(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 , , 。
(2)、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 , , 。
(3)、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 , , 。
(4)、用比喻写溪流,写岸势的 , 。 , 。
(5)、写小潭最突出特点的句子 , , , , 。
3、重点句子翻译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4、知识梳理
第一段写潭,写树。
篇4:《小石潭记》课文感悟
《小石潭记》课文感悟
《小石潭记》写了“小石潭”周围“竹树环合”“青树翠蔓”的环境,“卷石底以出”的特点,写了水清鱼欢、源流曲折、岸势参差。
一、谋篇立意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刻画出凄清的境界,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情。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层次。
第二层: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层:写潭外的溪流曲折蜿蜒。
第四层:写潭上的气氛和自己的感受。
第五层:写同游的人。
三、写作方法
⑴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肖其貌,传其神。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写潭中的游鱼,笔法极妙,无一字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登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⑵情景交融。
写小石潭环境的幽静、凄清,抒发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⑶写作借鉴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学习本文就重在学习作者缌的观察与生动的描绘,以提高作文水平。
四、参考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行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一大片竹林,就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声音)像玉俩玉环相碰撞时发出的响声那样清脆,我的心里感到很高兴。(于是)砍倒些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走就看到了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透明。(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有的像是水中小块的高地,有的像是湖中的岛屿,有的像是凸凹不平的小丘,有的像是高峻的山崖。青葱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吹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似的。阳光透过潭水,鱼儿的影子映现在潭底的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又飞快地向远处游去,(它们)游来游去是那样的轻快敏捷,真好像在跟游玩的人一同游乐。
朝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溪水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流动,(随着地势的曲折起伏,)可以看到这一段溪水显露出来,那一段溪水却隐没了下去。那小溪两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互相交错,弄不清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潭边上,四下里翠竹绿树团团围绕,静悄悄地没有其他人,(这种极为清幽的气氛)使人神情凄凉,筋骨寒彻,忧伤绵绵,既深且远。因为它的环境太冷清了,不能长时间地呆在那里,于是,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就离开了。
和我一起游历的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还有跟随我一同游历的姓崔的两个年青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古代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 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背诵课文。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3) 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4) 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景物特征仔细观察,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
这一重点是根据本文的特点所定。
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学生年龄尚小,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体会作者由“乐”而“忧”的感情变化。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确定的教学方法如下:
1.诵读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良好的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是对这种文质优美散文。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鉴赏的主体。
2.讨论点拨法。在讨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
3.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的意境美,进而激发学生想象。
4.迁移练习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的写作中。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好习惯,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进一步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四、说远程教育在教学在运用
篇5:优秀《小石潭记》读书感悟
柳宗元为访小石潭,费了不少周折,“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只是一股小小的流水声,却让作者隔篁竹而闻而心却乐之,还要用“鸣佩环”来喻之,满心的向往还要反复强调,似乎有一点夸张过了头的感觉。然而想到柳宗元是为排解心中的愤懑之情,那这细小清越的流水声何尝不是他少年轻狂的理想呢?对于有所成就的渴望,对从政的风光,富足生活的向往,一个“了”字,道尽所有年少轻狂。“伐竹取道,不见小潭,水尤清冽”,为访小潭,不惜伐竹取道,层层向内,终于见到了自己日思慕想的政坛。远观政坛,是多么清澈,玲珑狭小,脉络清晰,还有各式各样的奇石,为其平添了姿色。这些奇石恐怕就是范仲淹等改革派吧。
清水,奇石,不由得让作者心情激荡,想要迫不及待地加入他们,走近他们,进而得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美妙动人的未来景色。
走进小潭,发现其中的鱼似乎“皆若空游无所依”,然而当“日光下澈”时,便影布石上,互相暗中纠葛。有的鱼看似呆愣,可当你要接近它,触及它时,却灵敏地躲开,官场上互相暗中纠葛的黑暗已跃然纸上,“似与游者相乐”,更像一句讽刺般的感叹。
作者又远远向小石潭源头望去,却发现溪水曲折,像蛇一样阴森毒辣,连波光都时隐时现,政治官场的黑暗完全显现出来,那曲折蜿蜒的慢慢道路,勾心斗角的坎坷过程,让作者心中苍凉,连源头似乎也找不到了。
坐在小石潭旁,竹树闭塞了这里的眼界,寂寥凄凉,充满了自私自利的悲剧性色彩,于是作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走了,看似是自愿离去,实则是被这里怵人的寒气逼走的。短短一篇《小石潭记》,却极其隐晦迷离地回顾了自己从进入政坛,参加改革,到失败被贬的政治历程。
也许,在某种程度上看,小石潭也许是柳宗元脑海中的零星幻想或是大自然中被借用的一处景观而已,但柳宗元这位高超的技师,用大自然诗一般的语言叙写出自己坎坷历程。
篇6: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精选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翕( )忽 幽邃( ) 犬牙差( )互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3. 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
他 的第四篇。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 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5.下列加点的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6.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 为坻为屿 B 之 乃记之而去
为宫室器皿 余闻之也久
C乃 乃记之而去 D 尔 尔远逝
乃不知有汉 惟手熟尔
7、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为 ,为 ,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篇7:《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
从:自,由 。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行:走。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
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靠近。 岸,岸边。卷,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悬崖。
翠蔓: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彻”。
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龚古:作者的朋友。
宗玄:作者的堂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重读《小石潭记》的感悟】相关文章:
1.《小石潭记》原文
2.《小石潭记》 6
3.小石潭记赏析
4.小石潭记教案
6.小石潭记课件
7.小石潭记 教案
10.《小石潭记》鉴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