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读《耶路撒冷三千年》有感

读《耶路撒冷三千年》有感

2024-09-16 08:00: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xsros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读《耶路撒冷三千年》有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读《耶路撒冷三千年》有感,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读《耶路撒冷三千年》有感

篇1:读《耶路撒冷三千年》有感

范佩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无异于向中东火药桶里再溅入一滴火星儿。巴以问题是传统意义上中东问题的核心议题,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巴以问题中,耶路撒冷的归属权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敏感议题。

这是因为耶路撒冷极其特殊,它不仅是三大宗教的圣地,更是两个国家认定的首都,它既是供奉神的殿堂,也是人间俗世的所在地。复杂的历史演变造就了这座城市的殊荣,也给它的子民带来无尽的现实冲突,宗教纷争、政治身份以及权力斗争……这座城市三千年来少有安宁。

如此特殊的城市应该有人来为他作传,事实上,这样的人为数不少。其中,本书的作者比较特殊。西蒙・蒙蒂菲奥里,论身份,他的曾祖摩西・蒙蒂菲奥里爵士曾建造了耶路撒冷旧城外第一座犹太住宅区,与耶路撒冷渊源极深;论研究才能,他专业主攻历史,职业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研究员,有过几本历史著作,似乎也担当得起“历史学家”的称号;同时,他也是纪录片《耶路撒冷:一座圣城的诞生》主持人。由他来为耶路撒冷作传,说得过去。

《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

《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书以时间为线,以主要人物和事件为针,编织出了这座城市三千年来令人叹息的历史图景。初闻书名的读者,恐怕都得被“三千年”这样庞大的字眼给镇住。细观全书,耶路撒冷的'三千年历史可以简短地总结为:犹太人独占的一千年,基督徒独占的四百年和伊斯兰教徒独占的一千三百年。三种文明、三种宗教信仰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

作为文明交流与集萃之地,耶路撒冷的多元怕只增加了其名声上的光辉,而在现实中带来的多是冲突与纷争。三种宗教都将其尊为圣城,两个政权都想将其作为首都,还有更多势力借着冲突之名,利用巴以分治问题为自己造势。

如果了解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就能明白现在的巴以分治问题绝不仅仅是两个民族国家之间的问题。从历史上来讲,耶路撒冷最不缺少的就是被侵略、被征服、被压迫、被屠杀和被流亡。反复被侵略征服之后,这里便混杂了各种民族与宗教,以至于到了现代,成为了民族国家成立的合理性阻碍。复杂的历史注定这里不能由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所能独享。

当然,我们需要理解,残酷的入侵以及统治本是古代文明冲突的常见方式,不能简单地以当下的道德标准作为判断依据。想要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以色列所声称的“应许之地”“原住民”等历史依据并不十分有力,因为巴勒斯坦人同样也在这块土地居住许久。

一味强调单方利益,事情永远不会有转圜余地。或许冲突双方最应该专心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一个国家之内实现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以及如何与毗邻的国家实现共同发展。毕竟在如今的世界,和平才能带来发展,有了发展才有国家的实力,有了实力才能彰显主权、拥有更多话语权。

有人认为,与国家政治纷争相比,宗教不和可能才是问题的主要原因。其实,宗教从来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人为地将宗教作为工具。个人的宗教信仰或许大部分是虔诚的,但一旦上升至国家,宗教也就变得不再那么单纯。耶路撒冷的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点。

以宗教之名征伐耶路撒冷的十字军,展现出的是暴民式的行径,与宗教圣洁的光辉沾不上边。从罗马帝国到土耳其帝国,宗教从来都是统治者的出师之名,以及占领后施行其统治政策的“合法”依据。就算到现代,宗教问题无非是英美等国控制中东局势的一颗棋子。

历史上不同的统治者带来不同人种的尊荣或低贱,同时,也为耶路撒冷留下民族、宗教多元性的因。耶路撒冷的问题有解吗?它的解决方案是否有希望成为领土争端问题解决的典范?在书的最后,作者写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刻:当晨晖洒向这片圣洁的土地,犹太人、希腊人、拉丁人和亚美尼亚人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用不同语言、不同仪式进行同样虔诚的祈祷,他们的心照不宣、刻意彼此回避以及特殊的默契,似乎也是一种和谐。谁说一定要完全消除分歧呢?

从历史中走来的耶路撒冷,书封上将其称作是“唯一拥有两种存在的城市:天堂和人间”.这样的文字总是吸引人的,这样的城市也总是蒙着一层玫瑰色的光辉。但其实,历史上那些闻其名而来的统治者们,无一不被耶路撒冷的现实所打败。书中最常见的描写就是,某某慕名而来,却对现实的耶路撒冷充满失望。

天堂的耶路撒冷在虔诚的教徒心间,人间的耶路撒冷在我看来,就是遭遇了三千年不幸的悲情城市。周围强敌太多,便不得不选择一个依附。在近两千年历史中,耶路撒冷的犹太子民几乎没有控制权,总是被别人奴役、驱使。而这座城市更是遭受过无数次的烧杀抢掠,每一片土地都曾浸透过无辜人的鲜血。真希望,今日的耶路撒冷能够找到和平和安详。

耶路撒冷是一个好题材,但对我而言,这三千年是昏昏沉沉的三千年,只留下这么一些感性印象。其中,翻译语言绝对是一个大问题,但或许也有作者写法的原因。用一本书容纳三千年历史,我们可以预见,能够写的人物和事件将繁杂如牛毛。

作者虽然以重要人物推动历史发展,但每位人物都匆匆略过,形象单薄,或不如再精简些好,在勾勒全面的同时突出重点。此外,耶路撒冷的历史其实也是几大文明和三大宗教碰撞和变迁的历史,再多些当时世界局势的描写,或许能更加清楚地展现耶路撒冷问题的复杂性,点出耶路撒冷在世界局势中的位置。同时,我也对作者的客观公正和学术严谨性有所质疑。

例如,在描写耶路撒冷几大家族时,尤其是涉及到蒙蒂菲奥里家族时,字眼里透着积极向上,只说奉献,占用的篇幅也较长。写到耶路撒冷历史上的诸位统治者时,他的描述经常有暴政、淫乱、精神有问题等关键词。暴政的结论可以从史实中得来,可对于认识一位历史人物来说,淫乱只能是一种个人处事,与耶路撒冷的历史相关不大,本不需要叙述太多。

而且,作者动辄声称某人精神有问题,我相信历史上难以有证据支撑。给诸位统治者们冠以“精神病”的帽子,更像是作者因循资料观点而来,并没有他个人基于资料的判断。对于这一点,我感到很失望。

篇2:《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

这几日开始精读《耶路撒冷三千年》,陆续读完了前言、序幕、后记与译者后记,对该书有了大致完整的了解。应该说,这本书首先是其较为雄壮的规模与质感吸引了我,再是阅读的本能与征服感袭来,然后便是个人对西方宗教与文化的本能兴趣。一开始,我便觉得这本书最适合的阅读方式应该是KENDLE版,不懂的名词及名字可直接点击通过WIFI直观查询 ,于是,便下载了几乎能够找到的各种电子版,但通过一段时间的电子阅读,仍旧怀念最初与纸质书相遇的那种久违的惊艳感,便于当当入了纸质书。其实,从任何角度而言,喜欢一本书,任何理由都显得无力而苍白,那只是一种缘份。

一开始,我始终处于乱翻一气的状态,看中的是此书我最感兴趣的相关知识点。直到无意翻到参考后记前的的附录中的家族与历史索引图,方才意识到此书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地从头至尾认真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线条与脉络理清楚,进而把个人脑海里零碎的西方宗教知识点串连起来。我主观的认为,如果能把《耶路撒冷三千年》看完看透,西方文化与宗教的主干与精神内核基本能够把握。甚至我认为,只要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书友,一般很难绕开这本书。

本书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曾在剑桥大学攻读历史,又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研究员,更是耶路撒冷旧城外第一座犹太住宅区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奥里爵士的曾孙,从孩提时代起,他就经常绕着耶路撒冷转来转去,因为家族的关系,“耶路撒冷便是我的家训”。他感到他的一生都在为书写这本书作准备,心中一直存在天国的和尘世两个耶路撒冷,因而,他对这城市有着理性与感性的双重认同。

通过散读,虽然他获奖无数,但我并不关心这个,而最喜欢他是个会讲故事的高手,每一段都是准确的故事,又似在轻松地写短篇小说,区别只是他的尺度必须客观真实而有章可循。正如他所言,他没有兴趣在不同宗教的神话间进行裁决,他最大有兴趣便是遍集奇闻轶事,详加考察,以客观、中立的角度,依年代顺序,把公认的观点和考据完美结合,以生动、直接而浅白的笔触,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直观展现每个时间段的耶路撒冷的真相与切片,把很高冷的耶路撒冷文化与宗教背景表达得更完美,让我们得以于脑海中渐呈耶路撒冷的家族以及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正如媒体对他的评价:他能将庞大的历史书籍写成极为好看的惊悚作品。

西蒙说,我何德何能,竟敢解构人类有史以来堪称最伟大的故事?我认为,他写作此书的动力,就是因为他不满足于在计数不清的展现耶路撒冷的书中,很少找到一本能够直接而客观地叙说他心中的完美之城历史的书。因为以往我们所知的大卫、耶稣、十字军、阿以冲突这四个时代,以及出埃及记、耶稣被钉十字架等熟谙的宗教故事,大多只是通过电影与小说获取,其间不乏诗意的描述与个人的情感萦绕其间,那只是文艺作品而已。于是,他怀着追寻真相之初心,以冷静而客观的语言将事关耶路撒冷的许多被遗忘的历史直接呈现给我们。天赋的使命,便会显得伟大。他也坦陈,他的写作方法不可能使每个人都乐于接受,毕竟他写的是圣城耶路撒冷,为此,他广泛阅读古代与现代的一手文献,同专家、教授、考古学家、家族人物和政治家进行私人探讨并无数次拜访耶路撒冷、圣迹和考古发掘现场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作的结果,甚至,他有幸发现一些新的线索,但极有兴趣地去研究,并尽情享受在耶路撒冷的美好时光,尽兴阅读各位大家的精美作品,更是与所有派别的耶路撒冷人――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人、亚美尼亚人、穆斯林、犹太人和基督徒成为了好朋友。

经历,永远比文字更宝贵,也让他更懂得谦卑。

前言写得文采飞扬,舒展而漂亮。西蒙确实以纵横的诗意抒写了耶路撒冷存在的终极意义,一些文字我得乖乖记录下来,因为他们总结得实在都太美好了:耶路撒冷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它还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耶路撒冷既是天上城又是地上城的事实意味着这座城市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新耶路撒冷可以遍布全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耶路撒冷,《圣经》从许多方面来说都是耶路撒冷这座城市的编年史;当《圣经》成了世界性书籍,也使耶路撒冷成为世界之都,每个伟大的国王都成了大卫,每个特别的民族都成了新以色列人,每种高贵的文明都成了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一座不属于任何人的城市,但它又存在于每个人的想象当中,这是这座城市的悲剧,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耶路撒冷的每一个梦想者,从古至今每一个到过耶路撒冷的人,一个兴旺过,萎缩过,被重建、被摧毁过许多次的,不断变化的城市,但由于这是耶路撒冷,是所有人的财富,所以只有他们心中的耶路撒冷才是真正的耶路撒冷。

篇3: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

《耶路撒冷30》应该是近期学思社推荐的最具厚度一本书了。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用他的世界大历史观作引领,以平和甚至冷漠的语调,将耶路撒冷3000年的历史渊源娓娓道来,在自己的情感之外,任由读者自己去理解品位。于是,那幅穿越数千年的历史画卷在我们面前缓缓铺陈开来……两个国家、三种宗教、数位先知和十余个人种,相互叠加影响,构建起的就不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像是五彩缤纷、绚烂夺目的“万花筒”。

每个对应的人群从中都能看到自己所代表的色彩,而对应到这个气候恶劣、缺乏资源,远离地中海贸易路线的荒芜之地,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神秘的圣殿山、神圣的约柜、神性的哭墙,在各大宗教文化的渲染下吸纳着神秘主义无上的神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无关乎理性“神化”或将耶路撒冷投入永远处于不断的争夺和冲突中,也许人类对附着于实体的精神价值解读才构成了千百年来世人对这个“应许之地”的探寻和崇拜的逻辑根源。

了解历史,发现未来,读书之乐不就在于此吗?

篇4:耶路撒冷三千年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我花了大概半年左右时间才读完,每天读一小段,有时忙了几天都没看,就这样断断续续看完了。昨天晚上,终于看完了,厌倦叹息。耶路撒冷真是一座命运多舛的城市啊!

自古以来战争不断,其实犹太人也不是原住民。

耶路撒冷简史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

公元前13世纪菲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国家。

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人各部落迁入定居。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希伯来王国,后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领巴勒斯坦。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侵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亡世界各地。

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0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建国,由封建领主建立起来的法兰克式的封建国家。

1174年著名的耶路撒冷传奇国王,鲍德温四世即位,后于1185年因麻风病英年早逝,年仅24岁。

1187年9月2日,在萨拉丁的进攻下,耶路撒冷守军投降,萨拉丁选在登霄节这一天进入耶路撒冷,以纪念先知穆罕默德在耶路撒冷登霄。

二战后,犹太人大量从其他地区迁入,同时驱逐巴勒斯坦人,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成分。

在1948年以前,耶路撒冷主要是巴勒斯坦人为主,城市也由巴勒斯坦人所控制。随后几年里英国开始资助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数量开始增加。

1948年,巴以分治,耶路撒冷划到巴勒斯坦境内。随后战争爆发,以色列入侵并占领了西耶路撒冷,东耶路撒冷处于约旦的管理之下。以色列定都特拉维夫。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了整个耶路撒冷,并强迫当地的巴勒斯坦人离开耶路撒冷。

1980年,以色列国会立法确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除了美国以外没几个国家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认为该市的最终地位尚未确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谈判决定。大多数国家都将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而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耶路撒冷将是未来巴勒斯坦国的首都。因此,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冲突的中心。

圣殿时期

大卫的统治结束于公元前970年,他的儿子所罗门继承了王位。在《圣经·列王纪上》第五章至第六章记载,所罗门在即位后第四年开始,花费七年时间在城内建造了第一座圣殿。所罗门圣殿所在的地方是最后确知的约柜所在的地方,后来在犹太人历史中一直具有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对基督教也很重要),也是犹太人崇拜的焦点。这座圣殿采用来自推罗(Tyle)的岩石及香柏建造,成为当地最重要的礼拜地,并取代了其他地方的祭坛。到“第一圣殿期”末,这座圣殿成为全国唯一的宗教场所和朝圣的中心。

此后的400年(直到前586年所罗门圣殿被毁),后来称为第一圣殿时期。这一时期开始于所罗门去世(前930年),北方10个支派分裂出去,成立了以色列王国(首都位于撒马利亚)。在大卫和所罗门后裔的统治下,而耶路撒冷仍然是南方犹大王国的京城,长达300多年。前722年,亚述征服了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前5,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耶路撒冷,年轻的国王约雅斤和大多数贵族均被掳到巴比伦囚禁(史称巴比伦之囚)。在西底家的领导下,耶路撒冷反抗巴比伦的占领,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占领并摧毁这座城市,城墙被毁,圣殿被焚,圣殿中大批的金银器皿则被带到巴比伦。

前538年,巴比伦之囚50年后,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灭亡巴比伦,允许犹太人回到犹太地重建耶路撒冷圣殿,圣殿重建工程在前5(大流士一世在位第六年),也就是第一圣殿被毁70年后完成。接着,尼希米又重新修建耶路撒冷城墙,使城市又恢复了繁荣。此后600年间,犹太地先后是波斯、希腊和罗马的一个省份,耶路撒冷则是犹太省的首府。在罗马统治的前期,曾委任代理王大希律王进行统治。大希律王在位时扩建了圣殿。

公元6年,犹太地直接归属罗马统治。公元70年,一次反抗罗马的起义失败后,罗马军队拆毁了圣殿(只剩下部分墙基,即西墙)。犹太人再次起义,最后在135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派兵包围并夺取了该市;作为惩罚措施,下令在希伯来历埃波月九日,即耶路撒冷遭巴比伦和罗马军兵两次攻陷的周年纪念日(恰巧是同一日),将耶路撒冷彻底铲平,在原址新建罗马城市爱利亚加比多连(Aelia Kapitolina),圣殿山上另建罗马神庙;同时将所有犹太人赶出巴勒斯坦,禁止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居住。

耶路撒冷在3个亚伯拉罕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以及其他许多较小宗教团体,如巴哈伊教中扮演重要角色。耶路撒冷统计年鉴显示,该市市内拥有1204座犹太会堂、158座教堂和73座清真寺。不过,耶路撒冷即是宗教之间和平共存的港湾,也引起许多争论,特别是关于圣殿山。

自从前10世纪,所罗门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耶路撒冷对于犹太教的象征价值始终未变。被毁前的耶路撒冷圣殿内的至圣所藏有约柜,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只有大祭司一人才有资格一年一次进入至圣所。而以色列全体男丁必须一年三次来到耶路撒冷,过宗教节日。今天,全世界的犹太会堂祈祷时仍要面朝耶路撒冷,建筑如果可能也设计成朝向耶路撒冷,朝向至圣所所在的地方。今天,西墙,作为第二圣殿的残迹,是犹太教除圣殿山以外最神圣的地点。

基督教尊敬耶路撒冷,不仅是因为它在旧约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因为它在耶稣一生中的意义。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在出生后不久就被带到耶路撒冷,后来他又洁净第二圣殿。耶稣最后晚餐的地址位于锡安山,紧靠大卫墓。耶路撒冷另一个重要的基督教遗迹是各各他,就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约翰福音只是说这地方位于耶路撒冷城外,但最近的考古证据显示各各他位于距离耶路撒冷旧城城墙不远处,就在今天城市范围之内。该地被圣墓教堂占用,过去年间,各各他一直是基督教的一个首选的朝圣地点,老城街头也常有朝圣者重走耶稣上十字架前所走的“苦路”(14站)。

耶路撒冷通常也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在麦加之前,耶路撒冷就是穆斯林祷告的方向。在6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在一个夜里奇迹般地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圣殿山,升到天堂,会见早先的先知们)之后,耶路撒冷长期被穆斯林控制。《古兰经》17章1节记载穆罕默德夜行前往耶路撒冷的事迹。今日耶路撒冷圣殿山上2座清真寺都为纪念这一事件——在古兰经中提到的是阿克萨清真寺,而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登霄石就在圆顶清真寺。

那么问题来了,耶路撒冷现在到底归谁?其实任何时代都不是讲理的时代,就算是当今。世界依然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亘古如此。

单纯的归于谁都是不行的,单纯的归于一方都不是明智的,而另一方也绝不会允许的。近代由于犹太人的崛起抢先占领了耶路撒冷,而今控制着耶路撒冷大部分。巴勒斯坦人则控制着东区一小部分。矛盾的焦点在于圣殿山,这是犹太人的圣殿遗址,他们中的好多人都想重建圣殿,而圣殿山上则是穆斯林的岩石圆顶清真寺所在,因而两方都互不相让......

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你争我夺,从未停歇。

讽刺人的是,耶路撒冷的希伯来语译意为“和平遗产”可是由于特殊的原因,这座城市从未真正和平过。

犹太圣经《塔木德》说:天主给了世界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但也有后人说:天主给了世界十分愁,九分在耶路撒冷。

篇5: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2000字

作为生活在一个无神论的国度里,几千公里以外的耶路撒冷对我而言更多的事频繁出现在时事新闻中的一个名词,一个城市或者是一次流血事件,很难想象这座城市会对自己产生什么样子的触动,知道自己在闲暇得的时间里翻阅了一本关于这座城市的书《耶路撒冷三千年》,作为一本探寻城市历史的书籍,我觉得并没有什么值得多家赞扬的地方,但是作者把写作的视角聚焦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时候,这本书就不仅仅只当做一本历史书去阅读了,更多的是应该作为一本描述着宗教、政治和战争的社会学读物去理解。

很难想象一座城市会经历这么多的苦难和悲伤,哪怕是从世界历史的范围去寻找,也很难再去找到有着类似经历的城市,哪怕是自诩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有没有一座城市能够与耶路撒冷的经历相媲美。耶路撒冷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经历无尽的悲痛直到21世纪的今天,也正是这些经历,让这座城市充满了神秘和神圣的气息,让了解她的人想更加深入的了解她。

很难想象当摩西带领着数万从埃及逃出来的亚拉伯罕的子民们来到上帝应许之地时的感受,也很难了解到如果摩西预知到他的子民在以后的上千年的时间里所经历的一切,他是否会后悔当时的选择。耶路撒冷苦难的历史同时也是犹太人苦难的历史。大卫王所建立的神圣的国家伴随着他的死亡变得动荡和软弱,历史上巴比伦人、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英国人和法国人都曾经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主人,而原先的主人犹太人则被迫背井离乡,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犹太国家以色列的建立。关于犹太人的苦难历史,尤其是在二战期间所遭遇的地狱般的经历,现在已经早已被世人所熟知,这里就不在过多的渲染了。这是一本关于城市的书,作者通过对曾经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的描写,向我们展示出了耶路撒冷三千年以来的变迁。

这本书从亲历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视角去审视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涉及的方面也很多,这里最让笔者关注的就是近代以来巴以冲突的产生的根源。从书中可以看出作为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城,虽然所有人都主张对这座神圣之城的所有权,以及在末世来临之际由此得到救赎的权利,但是基本上能够相互包容的生活下去,尤其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甚至不及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之间的矛盾激烈。这片土地上对待犹太人最残忍的应该是信仰的欧洲人,毕竟在他们看来,是犹太人杀死了耶稣基督,事实上只有罗马总督才有这样的权力,可是人类总是善于遗忘对自己不利的事实。

不得不承认近代以来的很多民族和国家的冲突其实源自于欧洲列强的贪婪和傲慢,虽然这些国家诞生了近代的文明之光。作为欧亚非三洲的交界的中东地区,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欧洲列强相互争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地区,所以现在我们会经常看到为什么欧盟国家、俄罗斯还有美国会对叙利亚危机是如此的上心。因为在中东地区的势力交锋已经持续了上百年之久。因为文明人的无知和傲慢,导致的结果就是近代以来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和阿拉伯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其实其中扮演了最难堪的角色就是英国人,这个帝国传统上除了自己,谁都可以背叛,尤其是在帝国利益面前。从国家利益的层面而言,这种行为无可指摘,可是对于长久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两个民族而言是灾难性的。为了得到犹太人的支持,英国人可以做出《贝尔福宣言》,同时也为了得到法国人的支持背叛对阿拉伯人建国的承诺,直到发现自己无法控制局面的时候,把烂摊子扔给了别人(1947年英国人结束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托管,并把巴勒斯坦地区的问题交由刚成立的联合国解决)。

冲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47年联合国做出181号决议。这个决议的做出成为了巴勒斯坦地区直到现在冲突不断的根源,也是造就巴勒斯坦难民的原因。诚然犹太人数千年来承受了无尽的痛苦,可是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上千年,为什么要让他们承受别人的痛苦?以色列是在战火中诞生的国家,其诞生伊始就面临着来自东南北三面敌人的包围,阿拉伯世界不承认其国家的存在,通过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虽然成为了中东地区强国,但是却让巴以民族、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变得越来越深远。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兴起,极端恐怖主义不断的发展和渗透,成为了中东地区最大的安全隐患,可是在民族和宗教矛盾的内里,还萦绕着欧盟、美国和俄罗斯等大国之间的影子。巴勒斯坦地区通往和平的道路变得愈加险峻。

近来,以色列宣布退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美国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过的首都,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欧洲的国家不信任犹太人,泛伊斯兰国家认为以色列是敌人,而只有美国为了对抗欧洲和俄罗斯,支持以色列。

篇6: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字

这几日开始精读《耶路撒冷三千年》,陆续读完了前言、序幕、后记与译者后记,对该书有了大致完整的了解。应该说,这本书首先是其较为雄壮的规模与质感吸引了我,再是阅读的本能与征服感袭来,然后便是个人对西方宗教与文化的本能兴趣。一开始,我便觉得这本书最适合的阅读方式应该是KENDLE版,不懂的名词及名字可直接点击通过WIFI直观查询 ,于是,便下载了几乎能够找到的各种电子版,但通过一段时间的电子阅读,仍旧怀念最初与纸质书相遇的那种久违的惊艳感,便于当当入了纸质书。其实,从任何角度而言,喜欢一本书,任何理由都显得无力而苍白,那只是一种缘份。

一开始,我始终处于乱翻一气的状态,看中的是此书我最感兴趣的相关知识点。直到无意翻到参考后记前的的附录中的家族与历史索引图,方才意识到此书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地从头至尾认真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线条与脉络理清楚,进而把个人脑海里零碎的西方宗教知识点串连起来。我主观的认为,如果能把《耶路撒冷三千年》看完看透,西方文化与宗教的主干与精神内核基本能够把握。甚至我认为,只要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书友,一般很难绕开这本书。

本书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曾在剑桥大学攻读历史,又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研究员,更是耶路撒冷旧城外第一座犹太住宅区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奥里爵士的曾孙,从孩提时代起,他就经常绕着耶路撒冷转来转去,因为家族的关系,“耶路撒冷便是我的家训”。他感到他的一生都在为书写这本书作准备,心中一直存在天国的和尘世两个耶路撒冷,因而,他对这城市有着理性与感性的双重认同。

通过散读,虽然他获奖无数,但我并不关心这个,而最喜欢他是个会讲故事的高手,每一段都是准确的故事,又似在轻松地写短篇小说,区别只是他的尺度必须客观真实而有章可循。正如他所言,他没有兴趣在不同宗教的神话间进行裁决,他最大有兴趣便是遍集奇闻轶事,详加考察,以客观、中立的角度,依年代顺序,把公认的观点和考据完美结合,以生动、直接而浅白的笔触,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直观展现每个时间段的耶路撒冷的真相与切片,把很高冷的耶路撒冷文化与宗教背景表达得更完美,让我们得以于脑海中渐呈耶路撒冷的家族以及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正如媒体对他的评价:他能将庞大的历史书籍写成极为好看的惊悚作品。

篇7: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字

这是我迄今为止读得最艰难的书了,很多次都读不下去了,但是我心里知道,它是很好的一本书,不舍得放弃,所以还在坚持读,有几个月了,期间开始补欧洲的历史,为了更快的读这本书,早晨的时间都是用来读一部《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到现在为止已经快第二遍了,有时候还会拿出《大国崛起》之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荷兰来翻翻,几年前读过的书,怎么会都忘记了呢,也许那时只是觉得好玩,并没有认真去解读历史,解读人类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没有连贯性,断断续续的,好像读《圣经故事》一样,只把它们当成一个个没有关联的神话故事来读,觉得好玩,却不知道,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是相连的,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每段历史都不是神指的,不是石猴突然间蹦出来的,都有必然联系的。

要不怎么说“耶路撒冷的历史是整个世界的历史”,它涉及了太多的民族,贯穿了整个欧洲,包括北欧国家,非洲北部整个阿拉伯民族,亚洲北部俄罗斯和蒙古,以及中国蒙古。如果不把这些历史详述明白的话,可能我们也完全看不清耶路撒冷的真正面貌。“在耶路撒冷,真相通常远不如神话重要。”“若拿走虚构的故事,耶路撒冷就一无所有了。”可是,人们却深信这些虚构的故事。“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尽在耶路撒冷!”就是这些故事,让耶路撒冷披上了金光闪闪的光环,几千年都散不去……

真的再也没有比耶路撒冷更惨烈的城市了,它惨烈,可它却没有消失,它被屠城无数次,却也没有毁灭它的圣洁,也没有赶走热爱它的人民,它一次次地重建,一次次地崛起,三个宗教更迭不断,都没有摧毁它的意志,它一直顽强地屹立在那里,如天空中最亮的星星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闪耀着光芒,告诉人们,圣城永远存在,永不毁灭……

篇8: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500字

对于读完一部大厚书的动力,无非就是两点,一是兴趣,二是读完之后的成就感。在我看来读《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动力,后者要多一点,因为向自己和别人宣示“我读过”,足以宽慰对光阴的虚度。

书中作者将耶路撒冷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翔实的写出了这座沙漠之城,所带来的宗教、民族、政治牵绊。除却人们的虚构,这只是一座好不起眼的坟墓之城。

法国作家福楼拜去耶路撒冷,被那满目的历史遗迹搞的头晕目眩,得了“耶路撒冷综合症”,好不容易逃离出来,赶紧去寻欢,并直斥耶路撒冷为“娼妓”。

恰如福楼拜所形容的三千年历史中,人们对耶路撒冷的改造,已经形成了一种撕裂。实际上的耶路撒冷,绝对小于那个存在于经典中的耶路撒冷。

人类为自己的部族,宗教信仰,政治信仰,虚构了耶路撒冷,使她成为了群体利益的牺牲品,还是因为人类各自的争夺,成就了耶路撒冷的地位,人人未必能够说的清楚。

一种好的阅读,就是读一点而能领悟到一个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耶路撒冷三千年》是非常值得的一件事。

篇9: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500字

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是因为它居然帮我缕清了耶路撒冷的历史,尽管我还没有读完,但我已经明白耶路撒冷会是三个宗教的发源地,明白了为什么十字军会东征,明白了为什么人们对宗教如此狂热,明白了为什么政治和宗教是无法分割的存在,为什么种种在我脑子里遗留的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

对于我来说,一开始喜欢历史仅仅是好奇心驱使我想了解那个时代,它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当我迷恋上它的时候,却发现历史给予我的不仅仅是发生的事件,而是人的奥秘,人到底是什么样的秘密解读都在历史中,一点一点被揭秘出来。

有时候有朋友问我:“人为什么活着?”我说:“我也不知道,既然你来了,就好好活着吧!”是啊,我为什么活着,在这个时代,不是某个时代,为什么是在中国,不是在耶路撒冷,一路看历史过来,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的解答就明朗了起来,就是这样来了就来了,几千年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想法,宗教以为人们有轮回,有来生,可生可死来去自由,其实不然,人们最终会明白,来此一生的意义,只为生命的延续,让人类优秀的基因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淘汰不智慧的基因,直至有更强于人类的物种代替人类,人类才会灭亡而已。

怎样证明自己的基因的优秀,最开始的就是争抢,进一步是征战,是统治,是灭亡他族,是毁灭……其实是狭隘的证明,是混乱的思维模式,没有秩序,没有哲理,没有文化,没有任何文明的基础的证明,慢慢人类找到能够平衡一切的道理,才走近文明,走近和平,人生亦是如此……

【读《耶路撒冷三千年》有感】相关文章:

1.读 有感

2.读有感

3.读《黄河颂》有感

4.读《三代》有感

5.读《女神》有感

6.读三国演义有感

7.读《下棋》有感

8.读《一九八四》有感

9.读《沙漠之舟》有感

10.读穿堂风有感

下载word文档
《读《耶路撒冷三千年》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