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少年在美国军校脱胎换骨》有感
“EV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读《中国少年在美国军校脱胎换骨》有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读《中国少年在美国军校脱胎换骨》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篇1: 读《中国少年在美国军校脱胎换骨》有感
我国孔子的第77代传人―孔一诺,他的母亲从不溺爱孩子,为了培养孩子,就让他从中国到美国军校去锻炼。
在那里生活的孔一诺刚入学时,早上洗漱起床只能用40秒就得到饭堂了,吃饭是机械动作,而且吃不饱,在第一个月中,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就下床在书桌前给母亲写信,自己已经不想在这儿了。他在家时家境很好,可以在北京最好的学校上学,如今,他希望离开这所军校。
后来有一次,他去卫生间洗澡,大约过了三十几秒,教官把他揪出来,直接就用拳头打他,他问为什么打他,原来是因为这所学校洗澡只能用30秒的时间,只要一超时,拳头就会招来,他只好用毛巾擦擦身上没有洗掉的香皂。晚上,他趁别人都睡着了,又起床洗干净了。
经过一年时间的训练,被比自己小的孩子打哭的孔一诺变成了刚正不阿的男子汉,后来渐渐当上了中尉,上尉,军官……他用严厉的方法培训新兵。
他用三年就有正团级的待遇了,孔一诺是我国唯一一个中国人到西点军校上学。
现在我每天都有优越的环境,我每天吃得饱,穿得暖,有父娇宠,唯一不好的缺点就是贪玩,每次我出去玩,不玩到天黑就誓不罢休,所以每次多是妈妈把我拽回来的。
现在我看了这篇文章后深有感触,孔一诺有比我还好的条件还刻苦学习,锻炼自己,我一个胖小孩,一个无知的小孩还要那样“刻苦”的玩吗?我学习时,学着学着就开始发呆,时间也常常这样浪费掉。
所以,我下定决心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以在闲暇时,下下棋,跑跑步,看看书……做一些有益的事。在母亲的庇护下,我茁壮成长,及时补钙,然而,心灵的钙需要我们自己及时发现,及时向自己的精神补“钙”,内外兼修,健康成长。孔一诺,我要向你看齐!
篇2: 读《中国少年在美国军校脱胎换骨》有感
今天我非常有幸读到一篇文章――《中国少年在美国军校脱胎换骨》,文章讲的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第77代传人―孔一诺,在美国军校生活的经历。孔一诺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更快地促使孩子的健康成长,让他到美国军校去接受最严格的锻炼的故事。读着读着,我不止一次被孔一诺的成长经历所感动,不止一次为他的变化而惊喜,不止一次问自己,如果我有这样的机会,我会像他那样成长为一个男子汉吗?这篇文章就像最好的“钙片”,给我的精神来了一次最彻底的“补钙”。
十五岁的孔一诺孤身一人来到美国富有小西点之称的军校锻炼。入学的第二天早上,洗漱起床时间竟然只有40秒钟的时间就得跑到饭堂吃饭,否则,教官的拳头就会毫不留情地砸到他的脸上。吃饭是机械动作,就像机器人的动作一样,不能自由自便,必须按照教官的方式去吃饭,一板一眼都不能错,否则就又是惩罚。在第一个月中,他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偷偷哭着在书桌前给母亲写信,说自己已经不想在这儿了。他在家时家境很好,可以在北京最好的`学校上学,如今,他却要呆在这不是人呆的地方受罪,他希望离开这所军校。
在军校,他接受最正规,最严苛的训练。每天背着沉重的背包行军二三十公里,练踢正步时,一条腿高高抬起,呈金鸡独立式长达二十分钟,直练得晕倒在地,教官却等他醒来之后继续训练……
经过三年的训练,曾经在学校被比自己小的孩子打哭的孔一诺变成了意志坚强的男子汉,他的职位也随着他的出色的表现渐渐升职成了中尉,上尉,正团级军官……他也在用严厉的方法培训新兵,使更多像他一样的男孩子成为男子汉。
读着读着,我不由得想到了我自己。现在我每天都有优越的环境,我每天吃得饱,穿得暖,有父母有娇宠,爷奶的疼爱,惯出了我的毛病,自制力特别差。每次我出去玩,不玩到天黑就誓不罢休,明明知道自己该收手了,该回家了,可面对同伴的央求,玩具的痴迷,总是欲罢不能,所以每次多是妈妈把我拽回来的。
现在我看了这篇文章后深有感触,孔一诺有比我还好的条件,出身世家名门,但他的妈妈仍然要求非常严格,逼他刻苦学习,锻炼自己,让他成为一个意志如钢的男子汉。而我呢?妈妈严格要求我的时候,我总会冲着她大喊大叫,有时会傻想,难道她不是亲妈吗?怎么不知道对我好呢?从孔一诺的成长经历,我明白了,要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像孔一诺那样,接受锻炼,就必须有像孔一诺妈妈那样的引路人。现在我非常感激有一个好妈妈来严格要求我,管教我,使我健康成长。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到浑身充满了力量,自己的意志仿佛也增强了不少。我暗暗下定决心,做孔一诺那样的男子汉,意志坚强,无所畏惧。这真是一篇能给精神“补钙”的好文章。
篇3: 读《中国少年在美国军校脱胎换骨》有感
男孩子怎样才能成长为男子汉?孔一诺,身世可谓显赫,系孔子的第77代孙,钱伟长的曾外孙,家庭优越,但其自幼性格懦弱特别爱哭,谁曾想就是这样一个男孩却成长为美国西点军校第一位中国男孩,使五星红旗第一次升起在美国西点军校。
男孩子就是这样成长为男子汉的。
被母亲赶进“狼窝”的滋味不好受――孔一诺曾经因为极为苛刻的训练而先吐胃液,后吐胆汁,几乎晕倒。的确,在号称“小西点”的费城军校的训练,不是常人所能马上承受得了的。40秒要求穿好衣服去饭堂吃饭,吃饭时屁股只能坐座位的三分之二,背部不能靠在靠背上,腰要挺直,要求将食物嚼碎咽下后方可叉另一块食物,这可谓机械之极;无论回宿舍还是闲逛都必须踢正步;30秒要求洗完澡……面对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试问,你做得到吗?那做不到咋办?不咋办,挨打而已。
在军校中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比想象中的可怕:学校完全实行军事化管理,老师都是现役军人,同学中有中东王子,有世界五百强企业强的第三代、第四代。也有其他学校管不了的调皮孩子……这里不许外出,不许打电话,不许和别人说话。除上课外,我必须呆在房间里背学生手册,或是擦皮鞋,擦铜衣扣。我觉得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在浪费生命……”
但是,在这样的地方,孔一诺仅用一年半时间就从新学员升到正团职,靠的正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优良的素质。知道吗,他在费城军校读书3年,妈妈只看过他两次。
孩子的良好个性品质是其成长的基础,磨练、培养孩子的个性是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有不少家长把对孩子的爱演变成了包庇、纵容,也有不少家长用自己的血汗为孩子铺平前进的道路。可是孔一诺的母亲却用了异常“冷酷”的方式来教育孔一诺,也许看上去孔妈妈似乎太狠心了,但是正因为她的“狠心”“冷酷”成就了铁血儿子,因为这样,美国军校飘起首面中国国旗!
孔一诺也感慨道:“妈妈给我的母爱是冷峻甚至是有些冷酷的,有时我想,如果我不来军校,今天我极有可能是无所事事,没有梦想的公子哥,是妈妈让我健康成长。”
有时现实就是这样,正如那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每一个成功的人才,他的成功历程永远不会平坦。没有大风大雨的洗礼,何来临危不惧的睿智?没有火与冰的折磨,哪有力挽狂澜的神通?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利刃是靠打磨出来的,人才也是靠磨练出来的。吃大苦成大才,吃小苦成小才,不吃苦不成材。温室里的花朵受不了烈日的暴晒,唯有沙漠中的仙人掌才能在酷暑下茁壮成长。
爱默生先生说过:“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我国也有一句俗语:“宝剑锋从磨砺出”,只有放手让孩子们多经历挫折与磨砺,才能成就栋梁之才。只有自己经历过挫折的磨砺,才能化身削铁如泥的宝刃。
篇4: 读《中国少年美国军校脱胎换骨》有感
读《中国少年美国军校脱胎换骨》有感900字
作为一个男子汉,最重要的就是坚韧不拔、有血性、有志气理想!我在看了《中国少年美国军校脱胎换骨》这篇文章后,感受颇深。是啊,没有血性、没有志气,在面对困难时又该怎么办呢?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更当胸怀大志,去为了理想而奋斗,去磨砺自己的性格,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孔一诺,这个孔子的第77代孙。他的父母工作条件十分优越,只要父母想,不用暗示,孔一诺就能上北京最优秀的重点高中,然后顺理成章的上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过着舒舒服服的小日子。可母亲认为,孔一诺从小就比较懦弱,一点男人的血性都没有,她要让儿子经历最艰苦的生活磨砺他的意志,“将你放在‘狼群’里比放在‘羊圈’里好”这是母亲对孔一诺的话。读到这,我认为,我们的生活虽然没有孔一诺那么优越,但是我们就可以享受了吗?当然不行,我们也需要磨练自己的性格,也需要让自己经历考验。
军校的`生活是苛刻到极点的:40秒内穿好衣服跑到食堂吃饭。30秒洗澡时间;比机器人还机械的吃饭动作;保持踢正步姿势40分钟……这些让人前吐胃液、后吐胆汁的规定和训练,让15岁的孔一诺无法忍受,他写信哀求母亲接他回去,而得到的只有沉默。只有坚持,只有做到更好!咬牙坚持的孔一诺渐渐适应了训练,并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别人半年才能完成的新兵训练。就连那个经常吼他的教官都说:“孔,好样的!”如果他当时放弃了,如果当时母亲接他回去了,那他现在极可能是个无所事事、没有梦想的公子哥儿。但是,他坚持了,奋斗了!第二年九月,他已成为了步兵团总教官,而这一切,仅仅用了一年半。后来,当他听说国内有一个高三男生竟被女生打哭,不禁哑然失笑。一个连女生都打不过的男孩,当外敌入侵,又该如何?男子汉没有血性、没有骨气,又怎能铸成大器?想想为我们,我们没有孔一诺那样的机会,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放松自己,而是要抓住身边的机会,磨练自己,塑造一个坚强、有毅力的自己。面对困难,要坚强,并去克服它。记住那些敢于承担最大风险的人才能得到最深的爱和最大的成就。就像一首歌,“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只要我们有梦想、有毅力、不畏艰险,我们总会成功的!
人生就像一次登山,有荆棘、有险崖。抱怨、退缩的弱者会停滞不前,而强者则不畏艰险,在翻越大山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成功永远在山后!没有攀登就没有收获。海浪只为勇者助威,鸟儿只为强者加油!而等待弱者的,只有失败和嘲讽!
朋友,你是想攀登,还是想放弃;是克服困难,还是被困难吞噬?向前吧,我们终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篇5: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4月,我们共读《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拿起书,封面上的几行字吸引了我:“中美教育的震撼对比与剖析”,在这之前,我们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而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作者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他的儿子矿矿亲身经历了美国的教育之后,他对中美教育的体会和思考更加具体。
我们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到底有哪些差距?我从中又能学到什么可以运用于我的工作中?我带着这些问题看完了这本书。
本书在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讲述了儿子矿矿学画画的事: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矿矿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地乱画。最终,作者百思不得其解学校这样教孩子画画,同意儿子不再上这种“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过一时间,作者发现,自己的儿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是“像不像”,而美国的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由此,让他想到训练与教的问题。
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我们也曾提到过的问题: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共识:教育者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教育,最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辩证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然而,真正落实的又有多少。有多少老师还是在为考试而教?为分数而教?
我们集团开办的国际部也好,还是小组合作高效课堂也好,包括集团提出的'三三四目标,都是在为此而努力地做着: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而且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师一点点引导他们,告诉他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学习,最终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习惯、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知识也掌握了。我们现在做的,是在课堂上把本属于孩子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书中第八章内容是“要不要惩罚孩子”中提到:美国学校的惩罚制度,允许孩子在走上社会以前有犯错误的经历,有了这种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才有可能在将来不犯或少犯错误。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惩罚的制度。惩罚的形式多样:给父母打电话、罚站、不让参加课外活动甚至停课等,但不搞劳动惩罚。
其中也提到了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在美国学校对孩子的惩罚也多是以遏制孩子的ego膨胀为目的的。
读完此书,我们明白,原来在美国学校,是有惩罚,而且惩罚是比较严厉的,并是形成一系列的制度的。
其实,我们也制定有班规,但没有很好地操作运用。我们也可借鉴他们的做法,先要形成制度,学生犯错误,接受惩罚就按制度办。当然,制度形成的细节需注意,如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订,像停课这类的惩罚在中国可能是行不通的等等。
结合我们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我们需要明白惩罚的目的是教育,而不是教育的结果,惩罚要达到的效果是必须让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从而更好地改正错误。在学生已经认识错误所在并决定不再重犯时应免于惩罚。惩罚并不像奖励那样有效,教师在教育中应多用、巧用奖励,少用、慎用惩罚。
篇6: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在《美式校园----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一书中,作者运用自己的儿子---矿矿在美国接受教育的亲身经历为事例,以简洁、朴素、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中美教育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同时引发了我们对当今中国教育存在问题的思索。
“素质教育”对我们来说已不再新鲜,它的提出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何为“素质教育”?如何搞好“素质教育”?为什们在中国“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是如此举步维艰?这一系列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或多或少能从中找到答案。
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
在课堂上,常常能听到老师们说:“中国必须实行素质教育,中国未来的学生必须具有创造力。因此现在你们要学会创新、、、、”但什么是创造力?又该如何创造?所谓的“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
矿矿三岁就能画得一手好画,对什么东西都能临摹的逼真。与其他中国的小朋友一样,只要个他们具体的事物他们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务。但如果让他们凭空作画,却是一点也画不出来。相比较于中国,美国的小孩确实在毫无拘束的环境下自由作画,他们对画只问“好不好”而不是“像不像”这其中的差异不难看出中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模式国小孩的作画什么东西该怎么画都必须是心中有数的才能画得出来。然而这种模式对创造力的发展真的有好处吗?不,过多的限制只会把孩子的思维固定得更窄。培养出来的顶多只是一种作画的技能,而不是创造力。如果我们事先把“创”扼杀在摇篮里,哪里还有“造”呢?
要承认老师是有缺陷的,要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性思考的能力,敢于质疑老师
自古以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我们所遵循的道德标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崇高的,他们就像是学生前进道路的指明灯,照到哪里学生就走向哪里。老师要少犯错误,甚至不能犯错,要严格要求自己。然而,老师也是由千千万万个人去扮演的,也会有缺陷。就像我们不能要求自己尽善尽美一样,我们也不能要求老师是完美的,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的。所以我们要敢于质疑老师,敢于发问。在美国,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对待见解性问题时,老师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必须说明这仅仅是自己个人的看法,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用自己的见解作为学生判断是非的标准。在接受这么多年的中国式教育的我感受最深的便是这一点。老师在对待见解性问题时,也会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最后总会由老师做出总结,给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说是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只以至于有这样才能拿高分。久而久之,便在思想里形成一种意识――老师的观点才是正确的。以至于到了大学,老师在对此类问题常常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这总会让我很难适应。这难道不是中国长久以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结果吗?
在中国接受初等教育,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这并不是最佳的组合
教育的最佳的组合应该是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创造力的培养相结合。中国重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教授,却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因此中国的中学生能年年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各种奖项,而在诺贝尔奖项却至今无人问津。与之相反,美国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但忽视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才有美国的大学生向老师请教关于百分比的简单问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人的个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也像种子一样,需要良好的环境。如果一颗在发育阶段没有得到适当的护理,没有得到科学的施肥,没有良好的生长环境,那么这颗种子就会发育不良。等着颗发育不良的种子长到一定的程度,甚至已经基本定型,才移植到良好的环境,虽然可以成材,但至少已较难成为参天的栋梁之才。所以,在传授孩子双基的同时就要培养其创造力,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美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但并不是要全盘吸收。我们要学习其中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取其精华。其中的某些部分,我认为是有必要思考的。如美国的教育惩罚制度,让犯错的孩子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或罚他们在别人吃点心时只能看不能吃等等。这些做法都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我们认为教育是目的,惩罚只是手段而已。教育就是说理,是力求做到心服口服。而美国的惩罚制度是允许学生在出社会前犯错。惩罚就是照章办事。就好比违反交通的人要被开罚单一样。
读完这本书,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加坚信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必须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改革的具体方案该是什么呢?我们又该走出第一步呢?我想中国的教育未来,需要更多的仁人志士投入其中。
中国未来的教育,需要我们反思。
【读《中国少年在美国军校脱胎换骨》有感】相关文章:
2.给精神补“钙”――读《中国少年在美国军校脱胎换骨》有感作文
8.读 有感
9.读有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