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名的裘德》有感
“xix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读《无名的裘德》有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读《无名的裘德》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读《无名的裘德》有感
读《无名的裘德》有感
闫慧慧
摘要:围绕裘德超越环境与条件的恶劣在学业与事业上孜孜不倦地追求来阐发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针对阿拉贝娜与淑截然不同的观念,思考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的处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竖立良好爱情观。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继《苔丝》之后的另一部代表作,也是作者小说创作的“封笔”之作。这是一部充满悲剧的故事,全文围绕着主人公裘德的一生进行详尽描写,包括裘德对理想与事业的不懈追求却屡遭碰壁,及裘德在感情、婚姻方面的坎坷曲折。作为裘德的同龄人,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该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又该怎样竖立一个良好的爱情观婚姻观呢?从这本书中,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得到一些启发。下面结合我的读书所获做以下浅析:
(一)惜“学”如金,刻苦奋斗
1.珍惜宝贵的求学环境与资源
受老师菲洛特桑的影响,裘德对基督寺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也为此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在他所生活的环境下,得到一本语法书都是极其困难的,经过几番周折后,他勉强从恩师那得到几本年代久远的语法书,却发现里面的拉丁语和希腊语的每个词,都几乎需要花数年心血一个个苦苦地记住才行。
然而,当这些问题被裘德渐渐克服时,新的问题出现了,他并没有可以学习的环境与时间。他寄居在未婚的姑婆篱下,为了让暴躁的姑婆对他更能容忍一些,他决定用马车每周3次将一条条面包运到马里格林附近的村民和单身小农那里。简陋的马车环境竟成了裘德通过“自学”接受不少教育的场所,他不顾驾车的危险竟这样在马车上学习了三年!
反思我们现处的环境,拥有优越的学习与生活条件,与裘德相较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为心中的理想奋力出击,又有何理由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呢?然而,不尽如人意的是,经过高考的洗礼后,更多的同学选择了放松与懈怠,自甘堕落,沉溺于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偌大的图书馆,丰富的藏书量,却鲜少有人踏入。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更引发着我们的深思。读了裘德充满着辛酸的奋斗史,我更加珍惜在校每一次接受教育的机会,也更坚信通过我这四年不断的努力与学习,我一定可以走到我的梦想面前,告诉它,我来了!
2.掌握“新”技能,维持自身持续发展
经过几年刻苦的学习与研究,裘德开始为去基督寺这个理想之地做准备。由于他没有任何体面固定的手艺及职业,可以让他一边维持生活,一边从事可能需要长达数年的脑力活动。于是,他决定通过学建筑,以掌握这个手艺作为其维持自身生活的筹码。裘德并没忘记他努力学习这门手艺只是为了以它作为谋生手段,另一方面他还要为更伟大的道路做准备。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裘德完全是依靠这些年轻时所学习的技能作为其唯一的经济来源一直维系自己及家庭的生活。而这于我也有了一些新的启发。所谓技多不压身,多学习掌握一门知识或技术就有可能在未来给自己带来更好的发展。比如我所就读的是公安管理学,该专业以培养学生的文笔为主,就业多倾向于公安文秘方向。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学习任务很轻,进入公安队伍后工作强度较小,因此掉以轻心,一味懈怠放松自己,完全没有一点危机意识。
当今的社会格局,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数据化时代,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开展进行。今后的公安工作也一定会日趋重视在网络与信息的基础上展开案件的追踪与调查,如6月1号公安部便出台:传说中的网警将常态化公开执法!若我们自身没有一点反思及努力,便从最初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仅跟我校信息系的学生比,便远远地落在别人之后。因此,我们应积极思考,如何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打破陈规,给自己的专业及今后从事的工作注入一点新生的血液,同时也给自己多增加一些竞争的筹码。
即便是单纯地与本专业的学生相比,同样毕业以后去内勤工作,服务于一线岗位,如果我们能掌握一门语言,学好统计学,及SPSS数据分析,便能更好地处理公安系统的各项基层业务。这无疑又为自己增加了一份筹码,何乐而不为呢?而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于青春年少的我们来说,会与不会仅仅是做与不做的差距。总而言之,惜学如金,刻苦奋斗才能成就自己的梦想,才能为未来的自己奠定一个夯实的基础!
(二)拒绝“拜金”,懂得“反叛
1.追求纯真、美好的爱情,勿染现实的铜臭
裘德的第一任妻子阿拉贝娜是一个十分粗俗,讲求实际,工于心计的女人,他将裘德玩弄于自己的股掌之上,先以自己有孕而使老实的裘德与她结婚,待她发现裘德的价值殆尽时便果断弃他而去,不顾与裘德过往夫妻恩情。尤为过分的是,为最后搏得一些利益阿拉贝娜竟将其与裘德在一起生活的所有东西都变相拍卖了。当裘德在旧货商那里发现了自己婚礼时送给妻子的那张定情照片时,他深深感觉到妻子对他的感情已彻底泯灭,这使他一时间受到决定性的'、可恶的打击,他明白他对她的一切感情也因此完全毁灭了。
然而,阿拉贝娜才不管什么爱情不爱情,她注重的是实际,出国后,为了生存的更好,她与另一个男人结婚,并将她与裘德的孩子弃于不顾,扔给自己的父母照料。由于舆论的压力与谴责,最后,阿拉贝娜为了迎合世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又玩弄手段趁裘德酒醉之机千方百计逼迫他与其复婚。令其意外的是裘德后来的身体每况愈下,她竟觉得是他捡了一个便宜――找到一个廉价的护士。然而她却置病危的裘德于不顾,自己出去寻欢作乐,还与江湖医生维尔贝特关系暧昧。这就是阿拉贝娜。
一个满眼世俗利益的女人绝不会收获人生真正的幸福与圆满,更不会得到社会及周围人的尊重。阿拉贝娜就是一个例子。换句话说,当你绞尽脑汁,为了利益玩弄你的爱情,即便最后你得到了,你的内心会真的因此感到充实而快乐、轻松而无愧吗?
我觉得,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即将走向社会,面临婚姻问题的大学生,一定要竖立好一种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爱情观,不要以追求金钱利益为自己的一切目标,要多追求一些纯真、浪漫、美好的事物,比如,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浪漫幸福,彼此能够互相扶持、互相理解的爱情与婚姻暖岂非人生的一件快意之事!
2.培养适当的”反叛“精神,敢于去爱
文中的另一个女主角淑是与阿拉贝娜截然相反的一类女人,不过她的个性由于受社会习俗的制约和影响,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判若两人,不像世俗的阿拉贝娜始终是一个模样。而在这里,我更想强调的是淑最初出现在我们面前时的模样。那是一个热情真诚、性格乐观、思想开放的女子,她对旧的传统习俗具有勇敢的反叛精神。
比如她把那些为社会所不容的小塑像带回屋里即为一例。为了追求与裘德之间的爱情,他不顾学校反对,大胆地与裘德来往,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女子。这种行为在当时那个社会是多么特立独行啊。
我觉得淑的这种反叛精神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这是对旧制度的反抗,对旧社会不满的呐喊。尽管结局非常凄惨,但至少她曾经的”叛逆“给自己的青春留下了一段无悔的回忆。我们应当去培养自己的这种迎难而上,敢于跟恶势力或困难与挑战宣战的精神。
不仅如此,对待爱情,往往也会需要这种坚韧的品质。只要两个人是真心而又符合实际的,那么就应该一起勇敢的面对可能接踵而至的种种磨难,不要特别在意外界的干扰与阻隔,要具有挑战的精神。而对于已经修成正果的夫妻,更应该互相秉承着一种同舟共济、相濡以沫的信念,决不能因一时的困境或瓶颈状态而背信弃义、天各一方。我们应该将这种观念扎根于心,形成一种正确的、健康的爱情观!
(三)结束语
主人公裘德是一个与我们年纪相仿的年轻人,这本书详细而又生动地刻画裘德从年少努力奋斗到最后梦想破灭,孤独而死的悲惨结局。正是这样的悲剧才更能反映出社会以及人性的本质,给予我们以震撼人心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们要能从裘德及其他人物的身上学到一些精神及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与问题,给自己今后所要走的路规划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并积极地行动起来。
另一方面,不要像裘德一样因年少冲动而偷吃爱情的禁果,最终酿出了自己的婚姻悲剧。要做一个有理性的青年,竖立一个正确不扭曲的爱情观,价值观,在这样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下,相信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比裘德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篇2:《无名的裘德》读后感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写的一本书,因为《无名的裘德》讲述的是一对表兄妹的爱情故事,所以这本书的作者受到了人们的舆论攻击。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名叫裘德的青年,他勤奋好学,拥有者远大的抱负,渴望着上大学,但却被大学拒之门外。而他所深爱的表妹容貌过人,思想开放,但是她跟裘德的爱情却不被世俗接受,因此她离开了裘德,而造成了裘德郁郁成疾,英年早逝的悲剧。
裘德一直都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希望能成为一名牧师,于是他刻苦努力学习,但在他的那个时代,一个黑暗的时代,一切都是为有钱有势的人而服务,出身穷寒,没有金钱没有势力的裘德注定上不了大学,他的家庭环境像一道隐形的墙把他阻挡在大学的门外。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一个知识渊博,富有才华的人就因此被埋没了。有的人曾质疑过高考是否要取消,因为它给学生带来了过大的压力。可是如果没有高考,那会不会出现更多的裘德呢,就是因为高考的存在,许多普通学子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未来,是能通往自己梦想的道路发,才不会出现裘德这样的悲剧。
而书中的女主人公淑,一开始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不屑于遵守传统习俗,大胆地与裘德相爱,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唾弃,强大的社会旧势力压的喘不过气,在社会势力的压迫下,她变成了一个传统守旧的人,她变得麻木,不再像以前那样热情,乐观,也是旧传统习俗的'下而造成的一个悲剧。
就像我国古代,封建势力也是让女性禁锢在传统的思想里,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当时人们看来礼节比性命还要重要,蒲松龄所写的《婴宁》也是像淑一样,开始热情开朗,在旁人的指指点点下,她也从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变成了规规矩矩,遵守传统的人,这些传统的旧思想让女性受到了压迫,造成了许多的悲剧。
这本书充分质疑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和对传统婚姻观念的否定。
篇3:无名的裘德英语读后感
无名的裘德英语读后感
”Jude the obscure“ is a British writer Thomas. Hardy wrote a book, because ”Jude the obscure“ tells the story of a love story of cousins, so the author of this book has been public attacks.
The book is about a young man named Jude who is studious, ambitious and eager to go to college, but is shut out of college. And his beloved cousin looks smart, open mind, but she and Jude love is not worldly accepted, so she left Jude, and Jude were caused by the disease, early death.
Jude has always been a studious person, hoping to become a priest, so he worked very hard, but in his time, a dark time, everything is to serve the rich and powerful people, born poor cold, no money no forces Jude is destined to go to university, his family like an invisible wall to prevent him from entering the University gate. It was such a sad thing that a knowledgeable and talented man was buried. Some have questioned whether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hould be cancelled because it puts too much pressure on students. But if there is no entrance, it will not appear more Jude,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ny ordinary students can have their own future, is leading to the way of my dreams, there will not be such a tragedy of Jude.
While the heroine in the book Sook, began as a warm and cheerful person, disdain to abide by the tradition, bold and love Jude, it has been by the people, the old forces strong social pressure suffocatively in social forces of oppression, she became a traditional conservative man, she became numb, no longer enthusiastic, optimistic, a tragedy is caused by the old custom of the.
Just like in ancient China, the feudal forces also make women imprisoned in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the three obediences and the four virtues ”, and poor, but never sway at the time it seems the etiquett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life, Pu Songling wrote“ Ning Ying ”is like a lady, began to warm and cheerful, in the little finger, she also from a person not to stick at trifles into the rules, abide by the traditional people, these traditional old ideas that women suffer oppression, caused many tragedies.
This book fully questioned the dark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denial of traditional marriage.
篇4:读《官德》有感
读《官德》有感
《官德》一书,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着一名共产党员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全书中共设“涵咏德性作表率”、“忠于人民不爱银”、“莫喜奴颜重德行”、“各司其职尽其责”、“无愧天地心浩然”、“红线底线生命线”等31个专题,内容涉及领导干部的政治信仰、职业道德、思想作风和行为风范等,为广大领导干部展示了一幅崇德佳行的人生画卷。
我是一名教师,读完本书,我感慨良多。在这个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社会里,作为教师,我在沉思……
我是否有一直坚持一心为学生、一心为家乡、一心为社会,勤政敬业、不贪不贿?思绪从三十年前绵延开来,我扪心自问,我从一开始懵懂的努力,到为人生而坚持,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都说做事先做人。我一直坚持拿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先做人,再做事。学生,是我的工作对象,教室,是我的人生舞台。要想在这人生舞台演绎最精彩的戏,必须先清楚我的对象。所以,我的工作,抑或我的生活,就是围着学生转。我一直在努力,我一直在坚持,我在好好做人,我在努力做事。现在的我是充实的,也是满意的。但是,我不会就此止步,虽然我已是近退休之际,但是,我会一直坚持,一直严格要求自己。
我是否谦虚谨慎、宽厚坦荡、坚持真理、淡泊明志?年轻时的我,好学上进,我想这是谦虚谨慎;胜利时的`我,告诉自己,这是又一个新的开始,我想这是宽厚坦荡;人生孰能无过,但是,我相信真理;成绩属于昨天,快乐属于自己,我要的,是桃李满天下,我要的,是为这个社会奉献一份力量。我可以自豪的说出来,我做到了。
这是我的的故事,这是我的“官路”,这是我的反思。我们都明白,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宣扬与之相适应的官德。常修为政之德,紧跟时代之潮流,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怎样做好官?我们需要的是学习,是实践,是创新。
读完《官德》,那一个个鲜明的典型案例,那一个个精彩的历史事例,依旧浮现在眼前,也深深地印在脑海。权利、职守、人格……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话题,我想推荐大家都来读读这本好书,真正做到坚守人格,勤政敬业,淡泊明志!
篇5:读《当代医圣裘法祖》有感
读《当代医圣裘法祖》有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学长处获赠了一本书。素雅的封面上是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中精神矍铄的裘老正微笑向我投来慈祥而关切的目光,照片的右侧印着这本书的名字――《当代医圣裘法祖》。
这本书已经有些年头了,它出版于,裘法祖院士逝世一年之际。书的纸张已泛黄,边角却依旧整齐,透露出它的原主人对它的爱护。想起学长赠与我此书时沉默而又似有千言万语的眼神,我不禁更加诚惶诚恐。终于,在一个夜晚,收拾干净书桌,泡好一杯清茶,翻开了泛黄的纸页。
翻开封面,书第一页是印刷精致的铜版纸,印着裘老微笑着的慈祥的面庞。头发已花白,额头、眼角布满了皱纹,巩膜泛着些许血丝,目光却慈祥而专注。相对于封面的黑白色调,彩色的照片让裘老显得愈发地生动鲜活了,似乎就站在我的面前,向我讲述着他过去的事情。在这张照片之后,是一组珍贵的照片资料,记录着裘老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到年至耄耋仍心系人民健康的传奇一生。看到这组照片的最后一页,“与世长辞”,“万人同悲送裘老”时,我的眼睛也莫名其妙地开始酸胀了。
裘老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于19出生于杭州一个书香世家,早年在大姐的支持下留学德国。二战期间,杭州也一度沦陷,裘老断了经济来源,却凭自己的刻苦与才华得到了德国导师的赏识,申请到奖学金,并在工作中被委以重任。二战结束后,他放弃了德国的洋楼和汽车,毅然回国,为发展我国医学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做出了巨大贡献。裘老于6月14日不幸逝世,他的一生,是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一生,是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一生,是探索创新、硕果累累的一生。
我从书中阅读到了裘法祖院士为我国医学事业奋斗的一生,而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晚辈的谆谆教诲却更令我印象深刻。裘法祖院士的大家风范、高尚医德和崇高精神令我折服叹惋。
其中,裘法祖院士留下的.讲稿中,一个修表的故事让我尤为印象深刻。
很多年前的一个星期天,裘老去汉口中山大道一家很大的国营钟表店去修理手表。他问一位值班的女同志:“这只手表摇起来有响声,请你看一下,好吗?”她将它摇了一摇,立刻就还给他,说:“无法修理,没有零件。”他又小心地重复了一句:“请你打开来看一看。”她很不耐烦地白了他一眼,说:“能走就行了,没有零件。”他再问,她就再也不理他了。他只得到对面的另一家大的钟表店去试一试,遇到了一位男同志,但得到的是类似的答复、类似的态度。这时,他偶然发现了这家店的另一个角落里,坐着一位老同志,是他的病人,也是这家店的职工。裘老立刻走了过去,请他查一查这只手表摇起来有响声的原因。他打开手表背面的盖子,发现一个螺丝松脱了。他将螺丝旋到原位上,手表就这样修好了。裘老很高兴,但又很生气,用手指着说:“那位同志说无法修理,连看一看也不愿意,我要去责问他。”老同志忽然大笑起来,说:“裘医生,算了,算了!还不是和你们医生看病一样吗?”裘老面红耳赤,打了个哈哈,道谢而别。几十年来,却一直记住了这句话:“还不是和你们医生看病一样吗?”
裘老后来在很多场合,都给他的同事、他的学生讲这个故事。我才入学,未能得见裘老的风采,得他亲自教导。如今,在这样偶然的机会下,却也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不禁感慨万千。
当今,医患关系恶劣,其中原因自然是错综复杂的。然而,在埋怨自身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得不到患者的感激和理解的同时,我们却也要扪心自问,我们是否也存在“无法修理,没有零件”的态度和作风呢?在医院门诊部,不少病人不远千里而来,少数医生却只是三言两语,不作任何解释,甚至冷脸相待,训斥病人。一位患者不经意的玩笑话,令裘老谨记数十年,这是怎样的一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因为有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有力的武器,裘老幡然警醒医务工作者中存在的主观主义不良作风,他决心此后把遇到的每一个病人都当做自己的亲人,给病人“摸肚子”,纠正错误。也带领身边的人和后辈们自我警醒。
裘老的一生,一生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真正做到了严于律己、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襟怀坦白,公道正派。
读完这本书,我为裘老的高山景行所折服。决心跟从裘老的步伐,立志“永远做一个好医生”。当然,裘老说了,“做一个医生不难,做一个好医生很难,永远做一个好医生更难”。然而,这志向不易,却仍是我心中的美好愿景,也将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同济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必须做到的一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刻苦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对每一个病人和家属都认真耐心,开出的每一项医嘱都有所根据,有所权衡。完善自己的技艺,精进自己的德行。不仅会开处方,还要会讲课,会写经验报告,会做研究。甘为人梯。
在同济医学院110周年院庆之际,我谨愿以此壮志,不负百年同济盛名。
(第二临床学院 12级八年制 郭君怡)
篇6:浅析《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审视哈代的现代主义文学精神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审视哈代的现代主义文学精神
一 引言
托马斯·哈代是 19 世纪末期的一位英国作家,作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哈代作品中所表达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值得我们研究,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便是展现哈代现代主义文学精神的重要成果。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讲述了主人公苔丝那短暂而悲剧性的一生,对主人公不幸的命运,爱情与婚姻的失败进行描写,并对其表达了同情之情。而另一部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与前者一样,同样塑造了一位拥有着不幸命运,并且努力对现实做出反抗的人物,只不过这一次主人公从女性转变成了男性。两部小说出版后都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各种非议。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发觉,作品中所展现的主题思想是非常相似的,他的风格在这两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而哈代关注的不仅仅是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悲惨境遇,而是关注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痛苦。本文则更多的通过对《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的探讨,以求从中发掘作者融于小说中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精神,并思索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技巧与形式。
二 两部作品中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
现代主义文学思想通常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四种关系中展现出不可逆转的矛盾,扩大人物内心中的创伤,导致其心理状态异化。本文就这两部作品中作者对这几种关系的描写,来研究作者现代主义文学精神。
1 从人与社会的角度思考
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中,作者将人与社会的关系描绘得极度恶劣,主人公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是异常尖锐的,而通常主人公都会被社会异化力量而压迫,最终产生具有强烈扭曲状态的思想意识,这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德伯家的苔丝》的主人公少女苔丝首先便是被社会所不容的典型角色,她本是情感的受害者,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社会排斥。少女时期被侵犯失贞,再到后来被未婚夫抛弃,直接导致她在打击与压力下走向了毁灭的深渊。作者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苔丝悲剧的描写,展现出他对社会道德观念的质疑,这种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是人精神痛苦的源头,通过对苔丝这个并不“纯洁”的角色的歌颂,对人类社会中的道德进行反思。而同样的,在《无名的裘德》中,作者将这种反思变本加厉地进行了扩大,主人公裘德与自己的表妹之间,发生了一场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而他们的爱情却与社会伦理是背道而驰的,同时他们还是婚外情,这更加不为社会所容忍。而作者对其表达出同情的态度,认为裘德是勇敢追求爱情的人。作者认为苔丝与裘德都是社会的受害者,表达了当时社会对人精神层次的抹杀,人应当对其做出反抗,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 从人与人的角度思考
现代文学主义思想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一项重要探讨话题,而这种关系更偏向于一种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在《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同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样,再次失衡。苔丝在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对她展现出不和谐的疏离感,至亲的家人非但没能为苔丝提供应有的来自家人的温暖,而是对苔丝展现出不理解与不信任,未婚夫虽然与苔丝真心相爱,但是最终却在种种因素中将她抛弃,其他人更是对她不闻不问。
3 从人与自我的角度思考
人与自我是一个人类思考已久的问题,在外部强大的压力下,人的本身发生了转变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重要话题。弗洛伊德认为,人自身可以分为“自我”、“本我”、“超我”三个部分,而在一定的外界作用下,三者失去原有的平衡,会导致人自身产生分裂。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中,苔丝本是天真善良的少女,她对世界充满了憧憬与希望,然而在被侵犯失去贞操后,她的人生观发生了第一次转变,在这种环境下,苔丝本有的善良逐渐开始褪色。
4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思考
在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中,他时常针对资本的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进行描写,从而将人与自然间的冲突与矛盾展现出来,并且对这种尖锐而畸形的关系加以批判,这些都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与人与自然关系分裂的话题重合。在他的作品中,哈代会对因人类的破坏而导致的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被影响生存的自然界生灵表达了同情与关心。在哈代的小说中,他也会对人类这种只顾发展自身而忽视自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然而,这样的主题在《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中所占篇幅较少,只在少数几段描写景物的过程中出现,并非重点描写,笔者在这里不再过多阐述。
三 哈代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达技巧
现代主义文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重视人物内心变化与主观思想,认为本能才能够认清真理与真实,提倡用内心去感受事物并对其认知,反对理性的角度去看问题。本文便通过对《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这两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内心的描写进行分析,来认知哈代的现代主义文学表达形式与技巧。
1 作者对梦境的描写
梦境可以了解人物内心的挣扎,也可以看清人物潜意识中的思想,作者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便对苔丝的梦境有一次详细的描写。苔丝在父亲醉酒后,为了能够将蜂箱准时送到,不得不同弟弟一起驾着马车赶夜路,在这样疲惫的环境中,苔丝做了一个错综复杂却又荒诞的梦。梦中她看到父亲成为了古老贵族的后裔,拥有着其特有的虚荣与骄傲,也看到母亲向往苔丝的结婚对象,一个本应风度翩翩的绅士,却做出与自身身份不相符的鬼脸,并且对她的身份与先人发出了嘲讽。
2 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小说中对于人物心理描写也是非常具有哈代本人特点的,例如,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当未婚夫抛弃了苔丝之后,她独自外出寻找工作,在这期间由于没有归宿,苔丝无奈在野外过夜。在这段情节中,作者对苔丝进行了心理描写,这段描写是具有意识流手法中“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的特征。其中写道:“她想起了她的丈夫:他大概正在地球另一面的一个温暖的地方吧?可她却躺在这儿的寒冷中。”在苔丝的内心中,空间方位从一个冰冷的荒郊野外,跳转到遥远的地球的另一边。
3 作者对人物幻觉及直觉的描写
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曾经描写了主人公两次产生幻觉,第一次出现幻觉是裘德走入基督寺中,裘德看到了他在书中看到的那些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都变成了真人,来往于他的身边并且和他交谈。这个幻觉让裘德穿越了时间与空间,是他和这些拥有超前思想的贤者见面,而在这一场景中,裘德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变化,随着他的意识的转变,场景中的人物也在不断转变。第二次幻觉则是裘德看望淑之后再次来到基督寺。这时他看到的不再是贤者,而是诸多死者的灵魂。
四 结语
通过对《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这两部作品分析,我们了解到作者在创作中所展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苔丝与裘德都曾是有理想的普通人,然而在与社会、与人、与自己的相处中,逐渐被迫走向悲剧,展现出作者对于人精神追求迷茫的思考,同时表达了希望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理想。
篇7:读《德鲁德疑案》有感
读《德鲁德疑案》有感
国外的小说家有很多,但我一直很喜欢英国的一位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他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慎重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在我看来,狄更斯是一位幽默大师,他常常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浪漫和现实中讲述人间真相。每次读完狄更斯的作品,我总有些感悟与心得。
最近一周,我读了狄更斯晚年写的一部未完稿的小说――《德鲁德疑案》。《德鲁德疑案》是在狄更斯逝世的1870年发表的,全书以善与恶的斗争为中心。书中善的集中代表是一对单纯正直的青年情侣德鲁德和罗莎,而与他们直接对立的.便是阴险、虚伪的贾斯珀。
贾斯珀因凯觎罗莎,密谋杀害德鲁德,并企图嫁祸于喜欢罗莎的内维尔,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但由于狄更斯未完稿,故事最终也没有结局,贾斯珀是杀害了德鲁德,但最终有没有成功的嫁祸给内维尔?这就没有人知道了。故事写到这里,正渐入佳境却戛然而止,似乎即将真相大白却留下无限可能,留下了无限的“疑”。我想,正是这种“疑”才使得这本小说有着无限的魅力。
在书的刚开始,恶的代表――贾斯珀先生就出场了,此时的环境是一间吸食鸦片的房间,而贾斯珀已吸完鸦片正躺在床上休息。后来,书中紧接着介绍了贾斯珀的身份:教堂的教士。这样的身份简直就是一种讽刺,身为教士理应洁身自好,缓解世人的苦难,但是贾斯珀却吸食鸦片,他对社会及生活感到单调与无趣。如果说贾斯珀为何生活于世,我想,是因为他所爱的人罗莎(尽管罗莎并不喜欢他,甚至是讨厌他)。书中交代了贾斯珀有一位外甥――德鲁德,以及德鲁德有一位未婚妻――罗莎。从书的前部分可见,在外人和德鲁德自己看来,贾斯珀是一位疼爱孩子的舅舅。但实际上,贾斯珀是一个披着仁慈的人皮、内心阴暗的魔鬼!贾斯珀总是认真聆听德鲁德的话,但实际上贾斯珀是在透过德鲁德的话语掌握他和罗莎的恋爱进行到哪了。每当德鲁德抱怨自己的生活有太多的烦恼而向往贾斯珀的生活时,贾斯珀就会以“慈爱”的语气劝解他,说“你认为我没有任何烦恼,但实际上我的生活单调沉闷,我已厌倦生活中的一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你的生活。”从这句话中,可见贾斯珀的内心早已想要谋害德鲁德了,可是单纯的德鲁德还以为这只是个玩笑,认为贾斯珀还是很疼爱他的。真正让贾斯珀下定决心杀害德鲁德的是当贾斯珀从格鲁吉斯先生口中得知德鲁德和罗莎将于平安夜定下婚事这件事。这件事是个导火索,它引发了贾斯珀内心的阴暗、邪恶,进而促发他杀害德鲁德,并试图栽赃给内维尔。在书的后半段,贾斯珀彻底的堕落了,他公然的找到罗莎,在两人独处的时候,向罗莎表明了他对她的爱。那是一种可怕的令人窒息的爱,贾斯珀爱罗莎爱到不惜毁了所有爱她的人,这是一种病态的爱。
读完这本书,我看到了一种人性的毁灭,那是一种自甘堕落的毁灭。书中贾斯珀身为教士却厌恶教士的职责,他渴望寻求刺激甚至是爱上了自己外甥的未婚妻。当贾斯珀杀害了自己的外甥德鲁德后不久,他得知了德鲁德已经和罗莎私下里解除了婚约并以兄妹互称,这时,他有过短暂的悔恨又或是迷茫,因此,他又吸食鸦片以此来躲避现实的烦恼。然而,生活总是要过的,人并不能总是一味地躲避现实。我想,《德鲁德疑案》除了揭示了现实生活的善与恶,还告诫了世人:生活不是总充满了光明,也有着黑暗,世间的一切恶都源于人们心中的阴暗。面对内心的阴暗应勇于改正,让自己做个由内而外都充满光明的人,而不是一味地逃避现实生活。
出自扬州大学商学院学生会公众号
篇8: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这是一本科幻小说,作者是美国科幻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卡德是位科幻天才,也是美国科幻史上唯一一位两次在两年内连续将“雨果”和“星云”两个美国最权威的科幻大奖收入囊中的作家,其分量在美国科幻界举足轻重。
看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安德的内心很善良,他所做的一切杀戮的事情,都是无心的,是大人们强加给他的。当他知道自己因为玩游戏导致虫族的集体毁灭时,他的内心陷入深深的忏悔之中――他有战争的天才,但他却不愿意将战争强加给任何种族、任何国家,甚至任何人(包括他的敌人)。最后,当人类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时,安德却自我放逐,让自己的余生在太空中永久的漂泊。
这种不怕压力、不依赖别人、敢于面对困境的故事,对于从小就在蜜罐中长大的,无疑是具有启发性的。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位喜欢挑战、喜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喜欢在绝望中诞生的人,这本书将是你不错的选择。作者:
篇9:读德胜员工守则有感
唐强
《德胜员工守则》中提出的价值观: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让我们懂得了作为一名公司员工,应该具有爱岗敬业、关心集体、遵守制度等良好品质。本期向您推荐的是新桥营销中心员工唐强的《读〈德胜员工守则〉有感》,让我们体会一下他读过《德胜员工守则》的感受。
《德胜员工守则》是我入职新锐团队读的第一本书。在阅读之前,我曾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本枯燥无味的、关于规章制度的书,而阅读之后,发现实则不然,该书包涵着深刻的管理思想和对中国人的透彻理解,触及了中国最复杂的管理问题,也就是如何提高员工的素质、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问题。
《德胜员工守则》是德胜员工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不背后议论同事和领导及公司的一切;上下班不打卡,让员工自觉;不讨好政界人员,不搞商业贿赂,一切以产品的品质说话;财务规范做账,财务报销由报销人的信用作背书;管理人员不脱产,管理人员首先必须是出类拔萃的员工,然后才是管理者;与同事、领导保持合适的距离等等。在我们的`新锐团队也有类似的管理制度,不难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规定都是结合从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总结制订出的。它们都是从员工的吃饭、走路、睡觉、人际关系等日常生活细节入手,面面俱到地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实际上,制度对于一个不自觉的人而言,或许是一种制约、一种束缚,而对于一个自觉的人来说,则是专心工作、舒心工作的保障。严格而琐碎的规定,是为了让员工形成一种习惯,一种认真负责的习惯,这种习惯,可以促成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又可以提高企业对员工的福利。所以,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习惯成自然,自然也就成了德胜的企业文化。从《德胜员工守则》可以看出,德胜公司是一个把价值观融进了制度规范的企业,是一个把制度规范做到极致的企业,是一个把制度提升为文化的企业。
聂圣哲先生,一个安徽山区农民的儿子,他不仅把美国先进的住宅技术带到中国,还把做人的道理也教给了在德胜工作的每一名员工,进而极大地影响了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德胜公司没有任何背景,发展壮大也不靠运气和地域优势,靠的是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价值理念,靠的是“我实在没有什么大的本事,我只有认真做事的精神”.德胜公司的员工大多来自偏远及经济落后的农村,他们来到德胜后都要进行价值观及行为的改造,改造后的他们变得彬彬有礼,变得勇担责任,变得做事认真,变得行为文明。德胜把他们培养成一群绅士和淑女,使他们从农民一跃而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尽管这些工人的收入只是行业里的中等水平,过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但是他们坚守了“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优秀品质,在精神上,他们是贵族。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刚加入新锐团队时,领导给我安排的主要任务却是打扫卫生,当时很是不理解,但现在我完全明白了领导的良苦用心,那是要我明白,想把看似简单的工作做好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就是在培养我要有“我实在没有什么大的本事,我只有认真做事的精神”.
我对德胜公司核心价值观中的“不走捷径”特别感同身受。当下,逐利之风日盛,为获得“成功”,投机取巧、走捷径成了许多人的价值观,甚至“骗”也有了赞许的人群。“不走捷径”恰恰道出了许多人就是喜欢走捷径,小到青青草坪上那一条条小路,大到社会上的种种不正之风,这些都是走捷径的印证。“不走捷径”其实就是要按规矩做事,要走程序,德胜公司要求按照既定的程序一板一眼地去工作,除了可以体现较强的执行力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员工做一个有规矩守秩序的人。
阅读《德胜员工守则》后发现,能留在德胜公司工作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做到敬业,你就是德胜合格的员工。德胜永远是敬业人的天下,这样的人明白职业所给予的薪水仅仅是他工作报酬的一部分,他得到的还有宝贵的经验、良好的训练、才能的表现和品格的建立,这一部分才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德胜管理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你是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人,无论在哪个公司你都会是一名好员工。
篇10:读德胜员工守则有感
读德胜员工守则有感
自工作以来,犹感日近繁忙,很多大学时的企管理论愈觉生疏,特别是三年的时间,应该算是一个成长疲劳期,更需将实践和理论好好结合研修一番,于是在网上精心搜罗了几本书目,打算凝神静气的补充和汲取管理的营养。
几天前在研读《细节决定成败ⅱ》这本书时,作者提到一本企业内部的员工手册——《德胜员工守则》,对其赞誉不绝,于是怀着对作者的信任,终于不日将《德胜员工守则》这本书购得,自得此书之后便感心怀畅达,不觉感慨于该公司的企业管理之道煞是摸透了中国人的秉性,可谓中西合璧之有效理法,能将西方的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的规矩之道紧密结合且贴合力如此之强,真是强悍!
说起这本书,就不能不提到书中的这个企业——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依靠农民工做成全国第一的行业领军企业,我不得不佩服其总经理——聂圣哲先生,他是一个在美国接受西方教育很深的学者,他深谙中国企业管理之道,他敢于直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他善于捕捉人心中最难以启齿的东西,他知晓面对一群素质不高的农民如何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我觉得如果说张瑞敏的海尔之道是一本华美、张扬的油画的话,聂圣哲的德胜之道则更胜是一部质朴、清新的山水诗画。德胜的理念不是可以在哈佛讲堂堂而皇之宣讲的示范课,而是一涓溪流,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里。
在很多人看来,德胜也许仅是一家管好农民工的企业,其管理也恐被人说成,不过是如何管好素质低的人群的尔尔之道,但其实不然,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化的难点就在于人的观念、生活方式和工业化之间的矛盾。中国绝大多数产业工人,包括很多白领,骨子里都是农民或者说观念和习惯上是农民,很多国内的企业在管理当中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就是因为解决不了这些小农意识的问题,诸如自我约束较差、管理素质低下等等。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使一个拥有众多农民工的企业提高管理素质的小智囊,更是能解决中国本土企业如何在全球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的大秘笈。
该企业的成功之处,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它触动了企业管理素质的三个层面:员工层面、领导层面和系统层面。员工层面不仅表现在遵守制度、接受管理上,还表现在团队合作、进取心、敬业精神等方面,其中,最基础的就是遵守制度、接受管理,现实中很多企业最困难的就是如何解决这个方面,记得好像研祥集团的董事局主席——陈志列就说过他就曾经用一个月的时间亲自解决上班和开会迟到的问题,而我们知道研祥的员工都是高素质的研发人员,他们当然不可与一群农民工相提并论,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却是——这同样也曾是困扰一个高科技企业的问题。
作为自然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而如何能让人在一个环境中适合一种文化,心甘情愿的受缚于一种体制之下,这就是规章制度要做的事。在我们的大多数国企乃至行政事业单位中,不夸张的讲,大部分的制度都是形如虚设,好像都是做给别人看的,即便其中规定了一些奖励惩罚,也都因各种原因没有了下文,制度不管人是很平常的现象。但是在德胜不是这样,他们的员工手册不像很多企业流于形式的写些枯燥的语言,而是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力求每个人层次的'人都便于理解和操作,所以他们的员工手册多被当成是礼物相送,被人当成是小说来读。每个制度只有真正存在的意义才要写上去,不写空话,凡是能量化的都要量化,而且还要细化到每个人都能清晰的读懂。比如,看看它里面的第20条:员工不得接受客户的礼品和宴请。具体规定为:不得接受20支香烟以上、100克酒以上的礼品,20元以上的工作餐。另外,在24条中规定:员工必须讲究卫生。勤洗澡(争取每天一次)、刷牙(每天至少一次)、理发(每月至少一次)。这些文字在很多企业是决然不会出现的,但在德胜就会告诉你,保持整洁是什么概念,要整洁到什么程度,告知你很多看似模糊不清的概念的具体标准到底是如何界定的。难道这些仅仅是只针对于农民工的吗?不是,事实上它面向的是每一个需要进步的员工(包括企业当中很多的研究生、博士)。
在领导层面,德胜人知道中国的管理者往往是自己首先破坏自己制定的制度。所以他们的领导层坚决的把身体力行贯彻到底。比如,管理者每个月下基层顶岗一次是恒久不变的。
而谈到系统层面,则是每个企业一直用来做好工作,凝聚人才的企业文化。德胜的文化看似很平常——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但却可以看到每个人在每一天、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在贯彻着和执行着,并且这些都潜移默化的改变在每个人的身上,进而改变着整个企业的面貌:诚实、勤劳可以~自己的品行,保证人格上的可靠;有爱心才能善待同事,改善和同事们的关系,保证企业氛围的融洽;不走捷径则是从程序上按照完美的标准去工作,进而保证整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这四句话准确的概括了做人做事做企业的实质。
德胜人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聂总用毕生所学总结的一句话:我实在没有什么大的本事,我只有认真做事的精神。这句话成为德胜人的制胜法宝。而聂总作为一个管理者实在是让人佩服和敬仰,他真切的明白做一个成功企业应该具有的特质,要懂得给予一个人人愿意为之付出的人文环境——尊重、公平、平等,一个可以发挥自己的舞台——精准的人生规划设计、不断的培训提升、无私的培养,一个启迪人生智慧的课堂——诚、爱、信仰的教育,一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经济待遇——优厚的薪资、人性的福利关怀……
让我们在一些文字上细细品味聂总的为商之道吧!
“千万不要把成绩归功于自己,把责任推给别人,也不要把阴谋当作智慧,在北美,在欧洲,得到提拔的都是只知道做事的人。”
“职工之间的礼貌也有所改观,把“诚实、勤劳、能力、学历”作为考核标准,顺序不要搞错。“
“姚督察长现在还没有选一个比较满意的人,这是他的一个缺点,要靠他自己选择人恐怕有些难度,我希望所有在座的副总监一个人推荐一个,然后一个人提供一个给姚白灵,不要让姚百灵眩”
“你看看,今天我们在这开会,今天倒茶就跟上一次不一样,地下有一个东西托着。”
“要对一个职工的一生做很好的规划安排,因为我们是一个接受国际健康、先进、人道价值观的公司。”
“到今年年底各工地要提出一批提拔人的名单,要多给年轻人机会,你们现在都已经三十多岁了,要多给二十多岁的人一些机会。公司是要往下办的,要形成一个梯队。还要对一些有培养前途的人进行激情培训。我发现我们公司有一批人已经没有激情了。要导入激情概念。”
“认真做事就是按程序做事。一件事即使做成了,但如果不安程序做,也等于没有成功。”
“欢迎词各处都进行张贴,这叫合理的浪费。这种浪费是必须的浪费,是给自己上紧箍咒的浪费。”
“美国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哎呀,我不管怎么样,这个事只要对公司有好处我就去做,至于公司对我好不好,那是公司的领导者的问题,你如果太过分,我就炒你的鱿鱼。这件事我就很感动,这个事情其实程工他想的是什么呢,反正我这样方便一点,对公司的事情方便一点,是这样一种心态。“
“哪怕你想离开公司,哪怕你仇恨德胜公司,哪怕你要告德胜公司,你都应该希望德胜公司强大。第一,你要是在公司工作,你一辈子有靠山,有许多事情公司可以负担,你的福利待遇也会很好。第二,你如果跳槽,德胜公司像波音公司、可口可乐公司一样,你出去也有资本,可以宣称曾在得胜干过。第三,德胜公司欺负了你,你要告德胜公司,他很强大,你可以得到一大笔赔偿金。他如果不强大,怎么能拿出钱来赔你呢?”
篇11: 读《唐吉珂德》有感
一顶不大周全的头盔,一身生锈的铠甲,一匹C骨如柴的马。对了,他就是唐•;吉珂德。
他曾经对骑士如痴疯狂,自认为自己将会名垂青史,成为人人传颂的勇敢骑士,一次次为“正义”而战,却丑态百出,令人捧腹大笑。
故事中的唐・吉珂德将每一家店当成城堡,将风车当成巨人,将路人都当成骑士,每一步都根据小说上做,他说的是骑士的话,做的是骑士所做的,他本以为人家对他肃然起敬,可大家都把它当成疯子,嘲笑他。而在我看来他虽然疯疯癫癫,但仍然有让人学习的地方――那就是他的执着。
唐・吉珂德一路上经历了风风雨雨,无论是人们的嘲笑,还是被打得遍体鳞伤,不得动弹,他仍然坚持自己是一个骑士。
这种执着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当你有一颗执着之心时,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记得我的一个同学羽毛球很厉害,大家都怕和他比赛,胆小的连试都不敢试,胆大的打一场就泄气了。可我偏不信这个邪,与他交手,我输得很惨。可当我想起唐•;吉珂德的执着之心时,我决心好好练习,一定要打败他。
在爸爸的帮助下,我的羽毛球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期间,我不知流了多少汗,流过多少的泪,一次次的想放弃……但最后我还是坚持下来了。
我再次和同学交锋时,我还真有点担心,直到那个关键球随着震撼的扣球声,球稳稳当当落在了他的地盘上,我赢了!我真感谢唐・吉珂德,他让我知道了执着,总会有回报。
但可惜,虽然唐・吉珂德拥有强烈的执着,可他却用在了幻想小说中的骑士世界,使他最终让人嘲笑。但大家想想,他难道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难道他没有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
篇12: 读《唐吉珂德》有感
第一次听说唐吉珂德是在中学历史课上。就知道有塞万提斯这么个人,写了本叫《唐吉珂德》;主人公是个疯子,看骑士小说走火入魔,要做一名游侠去锄强扶弱,闯荡世界。搞笑的是他老人家还看风车不顺眼,催马提矛跟风车大干了一场,自然是他败下阵来,还差点摔断胳膊。一直对这个文学形象都是一笑了之,并没有多想。有一天逛书店,偶然看到一本书封皮上有一行小字,是译者的介绍。大意是,这本书之所以魅力永存,是因为它提出了一个人生中永远解决不了的难题: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这句话让我眼前一亮,我把书翻过来一看,书名赫然写着“唐吉珂德”四个大字。我当即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来。读了几章,我突然有个疑问:为什么作者要把主人公写成一个年过五旬的老头呢?如果换成个十几岁的毛头小伙不好吗?就在一刹那我明白了。确实如果写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就没有那么多人笑话他,那么作品也就难以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也许,塞老人家是在扪心自问,人上了年纪还有没有权利追逐自己的梦想,还能不能去实践自己的理想?在一片充满质疑、嘲笑和难以想象的强大的阻力面前。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唐吉珂德决定像小说中的骑士那样去行侠仗义后就厄运不断,著名的大战风车的情节也被刻意地写在了前面。但是,唐吉珂德没有灰心丧气,没有对自己当初的决定有丝毫怀疑,很有大无畏的'气魄。我认为这个风车是有象征意义的;在强大的风车面前,瘦弱的唐吉珂德是弱小的,战斗的结果自然是老人家摔在了地上。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唐吉珂德胆敢再去风车头上动土,结果还是一样。那如果再试一百次,一千次甚至一万次呢?如果唐吉珂德讲究点战术,借助点其他工具呢?如果恰好遇到一个不太牢固的风车呢?你敢说他就会次次失败?唐吉珂德颇有中国古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感觉。塞翁本人虽一生坎坷,厄运不断,但肯定从未丧失过信念!晚年写下这本传世经典就是明证!唐吉珂德是所有坚持自己理想的人们的化身。其实重要的不是你的理想或目标是什么,而是你有没有为自己的理想或目标坚定不移地付出的勇气。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嘲笑吧,让别人去嫉妒吧!人是要有信念的,每当你迈出一步,你会发现你的世界不知不觉变宽了很多。我来做一个假设,一个大胆的假设。就在唐吉珂德和风车第N次的较量时,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这次轰然倒下的竟是当初强大得不可一世的风车。更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就在风车下埋藏着宝藏,唐吉珂德发大了。不要说不可能啊,很多宝藏不也是很偶然发现的么?人生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的。很多时候两点间最快的达到方式并不是走直线。别人还在独木桥上拼得你死我活想得到的东西,却被一个无心者毫不费力的得到了(在那些拼得你死我活的人眼中看来)。
【读《无名的裘德》有感】相关文章:
4.读 有感
5.读有感
6.读《黄河颂》有感
7.读《三代》有感
8.读《女神》有感
9.读三国演义有感
10.读《下棋》有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