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尽情的独唱!--《独唱团》读后感
“hanfeng200165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让我们尽情的独唱!--《独唱团》读后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让我们尽情的独唱!--《独唱团》读后感,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让我们尽情的独唱!--《独唱团》读后感
让我们尽情的独唱!--《独唱团》读后感
俞广平这本名字叫《独唱团》的微型小说集是从XX那儿随手拿来看的。
先说说这位XX吧,会做生意会挣钱,却不像那些皮囊圆圆,内里空空的暴发户,说不着边际的大话,唱不着调的卡拉OK恭维一些不上品的“名流”,他喜欢书法,喜欢种菜,喜欢淘宝,喜欢背上行囊去旅行,是个会过日子懂生活的人。看看这本《独唱团》,就知道他不是个只对“钱”充满占有欲的呆子,更是个对生活充满梦想的天使!
话题回转,《独唱团》--韩寒主编,收录了一些有名无名作家的微型小说和散文。为什么叫独唱团,我想写这些小说的人不是愤青,就是曾经是愤青的人吧,彰显的是每个人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世界观,或柔情、或悲观、或激情、或颓废…写着,写着,无所畏惧世俗的眼光!
扉页上XX的签名比韩寒更牛!秀丽中透着刚毅!当然,我更喜欢韩寒的这段话:总是有一些世界观傻逼呵呵的矗立在那里的,无论多少的现实,多少的打击,多少的嘲讽,多少的鸽子都改变不了,我们总是要怀有理想的。写作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让作品不像现实那样到处遗憾,阅读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世界是这样的现实,但我们拥有处置自己的权利!
一段话突然使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人总有那么一些时候觉得孤独,那种思想不为众人所接受的辛辣的孤独!现在想来这些孤独倒像是开在悬崖上的花朵,虽不为人采纳,但仍然芳馨。人有时候是需要这样一种聊以自慰精神吧!孤芳自赏其实是一种良好的心态,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鸭梨”大大的社会里,有时候我们需要离开现实,让灵魂回归自我。如此,一个人也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再翻一页,里面全是作者的一寸照,十几岁到四五十岁不等,或一个背影,或一张侧脸、或一朵微笑、或一个鬼脸,每张脸都非常独特,脸的下面是他们的名字和小说名字,原来这是一页特别的目录!特别喜欢这页,那是他们个性的一个缩影,他们不像星星那样遥远且无趣,却好像是一群萤火虫,在你周围散发着灵动的光芒!
说几个故事,感受下独唱的快感吧!
独唱一《绿皮火车》
一个盲人,小时侯惧怕火车,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勇敢,独身带着他的吉他和梦想乘着各路火车到处流浪,沿途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看到许许多多的不同的风景。但在北京这个艺术“大锅”里始终没能煮熟了自己,他现在住在火车站旁,他说火车于他有种安神静心的作用,随时出发,梦想依然,其实追逐的过程最美。
譬如用火车结束生命的诗人海子,如果他今天还活着,也许已经成为诗坛名宿,说不定开始发福、酗酒、婚变…站在喧嚣浮躁的九十年代门口,海子选择了离开,却留下了举世瞩目的诗集。
人活到“一览众山小”的时候,还会好好的生活,好好的追求吗?
倒不是让人选择死亡或放弃,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沿途都有独特的风景,凡事不必强求。
独唱二《秋菊男的故事》
这是个可爱的男人,因为学校没有直接给他应得的奖学金,而是在学费里减免,觉得不合理,他想万一他下学期不在这读了呢?年轻气盛的他想寻求法律,民事等手段来解决,却处处碰鼻子,最后为了平息自己那颗愤愤不平的心,以私人威胁来对付校长,最终因为威胁过程中出现了校长的妻子女儿,作者觉得当他老婆孩子的面羞辱一个男人,手段太恶劣而终止。
秋菊男的想法简单而又真挚,每个人从他身上都可以看到自己年轻的影子,但最终仍然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被磨去了棱角,不仅仅是因为这个社会很无奈,还因为其实我们很善良!
独唱三《贴地快感》
“贴地”--广东话中是“衰”的意思,衰的都贴到地面上了。
作者刚经历了活在香港最贴地的状态,骑着摩托,吃着车仔面(一种只有在香港旧电影或电视剧中看到的街边摊上的小吃),却仍能其乐融融。
想起了我们的`一小区八幢,对数字不敏感的我,甚至记不得刚买的东西多少价钱,对于这间租住的简陋的小房子的门牌号多年后却仍能随口道出,只是那时我们吃的是粉丝褒,什么牛肉粉丝,大排粉丝,鸡蛋粉丝…热气腾腾的街边摊,于我们有着最原始的诱惑,饥饿、寒冷在啜进第一口粉丝的时候烟消云散,那时的我们那样容易满足…
脑中无杂念,心内有彼此,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贴地快感!
独唱四《风在算钱》
这是一首小诗,是个孩子写的,因为书中第24页没有打印这首诗,而是一张像是10岁左右孩子的笔迹照片,内容是这样: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纸币在飘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算钱。
这孩子真有写诗的天赋,但看着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早熟呢!或许是我的眼睛里有杂质,所以才这么想,其实这只是孩子的一个天真的,出人意料的想象!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你是你,我是我,无论你贫穷,富贵,不管你无声,有名;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首独唱曲目!不需要随波逐流,尽情独唱,做自己最好的听众!
-8-20
篇2:独唱团读后感
《独唱团》就像是青年版的《萌芽》。文艺杂志主要就看过这两本,《故事会》《知音》等社会人文读本近年少有涉猎,原谅我的粗浅,哈哈。与我年龄相仿的文青或伪文青们,基本属于在初高中遭遇“新概念”以及《萌芽》的一代。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守候《萌芽》的“每个月那几天”:来得早了,呼朋引伴赶紧给捎上一本;来得晚了,要急切地在报摊前转悠几天。可是,这份热情跟当初对“我的成功就是复制和粘贴”的郭四娘的迷恋一样,一进大学就遭到了决绝的抛弃。
西方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走向政府干预的国家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从自由主义的肆意竞争发展为自由而负责任的报刊,同理,我这个伪文青的追逐也从《萌芽》变为了《独唱团》。
由于有人早早就将这本杂志标榜为“公民读本”,主编大人只好反复强调大家“不要抱着看战争片的心态看文艺片”。但是现在看来,这部文艺片仍然具备了很多“战争片”的质素。虽然几乎都在用调侃的口吻轻描淡写,社会问题的许多方面还是触碰到了――几乎都碰到了吧。这也是它之所以是我眼中青年版的《萌芽》的原因。没有必要贬低谁抬举谁,“为赋新词强说愁”也是人生的必要步骤,但是你总有体会到“匹夫有责”的一天。
装帧简洁,杂志内基本将图片置于左页,人性化。纸张确实厚实,导致每次翻页我都以为一下翻了两张。
内容上,最喜欢《这个夏天你去不了》,最具小说范儿,据说几年前就已经在榕树下火开了。“所有人问所有人”的环节很有意思,至于主编大人的《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不消说也属于最喜欢范围了。小诗《风在算钱》很好。周云蓬、罗永浩、蔡康永、林少华等人为这杂志添了很多分量,很不错。《一如枚红色的蔷薇之于夏日》,内容和标题一样看得人肝疼,恍惚又回到了无病呻吟的《萌芽》时代,还“未完待续”,饶了我吧。
据说《独唱团》遭到封杀了,殊不知“封杀才是最大的炒作”。天朝神明。
篇3:独唱团读后感
小学时候,我写作文,觉得很难写,因为随便写写心里的`话那是不可以的,要立意高,有思想,争取进步。那个时候觉得语文好难,我语文好差。那时常读作文精选,觉得范文都很牛逼。后来有人提倡解开束缚畅所欲言写作文,举办了一个叫做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比赛,一个叫韩寒的人拿了大奖,写的真好。我后来渐渐明白了语文这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了,一回想,韩寒那时真牛比。
篇4:《独唱团》读后感
终于又到了一个周末,我现在基本上是每天都盼望着过周末,可以睡个懒懒的觉,然后想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这个星期,我在网上买了目前最火的韩寒的《独唱团》,等到周末终于有时间好好的读一读了。
吃过早餐之后,躺在沙发上看了起来。其实我最喜欢的就是看书了,上周出差的时候,在机场买了本白岩松的《幸福了吗》,完全是一口气看完的,看了之后感触很深,写的很多东西其实蛮值得思考的,什么是幸福。而《独唱团》里面好几篇文章都挺有意思的,比如罗永浩的《秋菊男的故事》,比如韩寒的《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而我自己感触最深的还是石康的《看哪,这人》。
这里面有几段写的很好,一段写的是机器,写的是他当时练习摔交时,通过不断的学习技巧,战胜了体重比他重20斤的对手。而对方一点都不愿意改正错误的动作,也就是缺乏学习能力,作者的结论就是他类似于“机器”。另一段写的恶性循环,写的是他父亲学习网球的经历,永远只是按照以前打乒乓球的动作来打网球,别人怎么教也改变不了,而作者以前也是这样,但后来通过自己研究动作,买教材,终于越做越正确,也爱上了这项运动。而父亲最终还是没有学会打球,最终觉得这是一项很没有意思的运动。作者的结论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从未在任何一件“难事”上成功的人,其实他们只需要努力一次就可改变整个情况。他们陷入了一种悖论,他们不肯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把自己的失败投射到外在的事物当中,他们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失败。而他们从未想到,当他们成功了,人生便会展现出另外一种面貌。
我觉得他写的很好,回想下我自己,真的是这样的,工作上的错误一犯再犯,以前的领导就教我,要学会写工作日记,总结自己以前犯的错误,争取不要再犯。现在的领导也是这么跟我说的,他让我把以前的一切都归零,争取以后做的好一点。但是我呢,置若罔闻,依旧是犯同样的错误。今天看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真的是需要改变,如果想要成功,如果想要进步,固步自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永远是不行的,只有改变了,才有可能获得进步。作者的这段话也很有深度:对我而言,把生命看成是一种挑战而不是一种凑合远为合理,因这使我更加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并帮助我改进,特别是,它还能激发起我的斗志,让我感到人生被某种意义充实着,事实上,我认为那意义正是我们与环境互动的产物。
篇5:独唱团读后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朋友那里借到了韩寒的独唱团。据说这本原本要开创中国文学新纪元的杂志,在出版第一期后就宣告夭折。第一期50万册就顺理成章的成了绝唱,一本难求,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韩寒是很火的人,似乎从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已经火的不行,如今十年过去,他的风头没有减弱的迹象,似乎愈加强劲。然而我对他的关注也就是最近两年的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他的三重门,尔后又专门找来了零下一度,接着开始关注他的博客,到他的1988出版,几乎是第一时间找来阅读。读韩寒的书,首先感叹的是他的才华,叙述言简有力,很多大道理都在他似乎调侃的味道中娓娓道来,让人印象深刻。其次感叹的是他敏锐的洞察力,韩寒不过三十出头的人,可是他对社会洞察的深刻性与批判性是很多所谓的大师不能匹级的。再次感叹的是他的怜悯心,韩寒的文字总是在不经意间对这个社会的某部分群体表达了极大的怜悯。1988绝不是简单的写一个妓女,而是隐藏了他对处于社会底层人们的极大关怀与怜悯。与此相对应的是,是他对这个社会不公与残酷的无情批判。
独唱团是一本由十几篇文体不限的文章组成的杂志。这类文学性的杂志我是很久没看过了,小说也是十年没读了。但看这个独唱团,却深深的被吸引了。十几年前读小说的那种激动与感触重新被找了回来。我对国内小说有一种很大的偏见,认为过于矫揉造作,情节有太多的虚构色彩,使得这样的小说读几页就再没兴趣读下去。当然国内也有写的很好的,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铁凝的一些作品。独唱团里面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杂文,无不给人真实的感觉,读来让人觉得畅快淋漓。读里面的文字,仿佛身临其境,里面所说,所写似乎自己也曾经历或感受过。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把这些感受写出来了,更主要的是把一些共性的东西给展示出来,让看的人不仅产生共鸣,而且能引起反思,相当于给自己照了一次镜子。我自己在读到看那,这人时,就相当的受益。此外,这本杂志的十几篇文章看似杂乱无章的堆砌在一起,但展示的领域却相当的广阔,里面既有对当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也有对不同人群心理与需求的深刻刻画,可以说这本杂志是一本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作品,看这本杂志,能丰富很多人生阅历。
这本杂志是相当的幽默,里面很多的比喻都用的十分的精到,有钱钟书的味道。我开始看时是在从杭州回北京的飞机上,读到精彩的地方,忍不住笑出来,引的机舱的人齐刷刷看过来。这符合韩寒的一贯作风,本杂志就这么十几篇文章,但可以说韩寒在选择时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整本杂志虽然由不同的作者写成,但风格是一致的。这就是韩寒的高明之处。
再一次为韩寒的创造力才华感到钦佩。
篇6:独唱团读后感
“千呼万唤始出来”到底是什么一种状况?几近“难产”的独唱团的诞生过程给了我们最生动的解释……几百上千万中国人一年以来的期待和等待,终于见证了杂志的诞生,并且据说破了网络书店的“最速订购完毕”记录及“最快翻印”记录!中国新一代的理想主义分子们,GO GO GO!
我于杂志正式发布的第一天在书店订购,正好赶上,隔了一天想再多买一本送人就已经断货。本以为能以极速读完,但杂志的内容很多(用的都是小小号字体印刷),而且关键的是,正如韩寒说的那样,杂志承载不起理想主义者们的期待,杂志不是我们期待中的新时代下的新青年,而只是带点理想主义气息的文艺杂志,文艺味如此之重,写实如此之淡,以致几度令我兴致大扫,不得不放下杂志,而继续我最近的近代史研习。
本来以为两三个晚上可以读完,却断断续续用了3周才勉强把杂志看完,实际上所有文章都值得一读,只是我不大喜欢太文艺的类型,因此这么多篇文当中,说得上喜欢的只有韩寒和老罗那两篇写实一点的文章(借此机会还把新的和5、6年前旧的老罗语录重温了一遍,还是既睿智又幽默的),此外,“所有人问所有人”这个栏目也十分有创意,很喜欢。
独唱团成不了新青年,不是杂志或杂志团队的问题,笼统地说是“时代的问题”,具体地说,原因大家都明白。(www.wanYEBAO.CoM)宣传部也十分的聪明,知名度如此高的杂志终于诞生而没有被扼杀难产,既能大刀阔斧地删减控制内容,重要的是又避免了“限制言-论。自-由”的恶名,我们甚至可以看出韩寒那篇文章里被删减的痕迹(比如主角如何保释出警局,我估计应该又有一番有趣的描写)。
现在这个“和平”、拘束的年代毕竟不是90年前的那个动荡、散漫的年代,杂志目前能做到的或许已经是这个时代“被允许”的最大限度的了,还是韩寒那句话,“只能在这个又痛又痒的年代,写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
篇7:独唱团读后感
真正开始阅读却是当天晚上回到家里蹲大使馆时。文章是第一篇绿皮火车。是一片我很喜欢的文章。盲人的作者回忆了从孩提时代到青春期再到少年期的和坐火车有关的经历,最后以睡梦中通过火车到达一些自己从没去过的地方作为尾笔,文学味甚浓,让人久久回味。火车是作者的一个情愫,是贯穿作者一生的难以磨灭的回忆。这种怀旧让我感动。我童年也搭过绿皮火车,当时的火车的车窗是可以向上拉开的,火车飞驰时从外面逃进来的自由的风至今也历历在目。
随后这本书被我带到了办公室,只要有闲暇的时间,当我觉得对着电脑很累时,我就会拿出来接着上次看到的页数尝试继续消化一些内容。第二篇文章是秋菊男的故事,标题很美,但内容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作者又是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前的事。大概说自己被人骗了,想申诉却无人受理,最后只能通过召集一群死党像小混混一样恐吓了那个骗了自己的人,而其后作者内心又感到很内疚的一个故事。嘛,故事还行,是一片记叙文,但是语言粪青了些,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作者真正无非是想表达中国人无钱打不起官司这么一个主题。语言比较幼稚,而且很不优美,而且滥用成语,读到最后让我感到有点想吐。
之后,我只会久久尝试推进几页了,但通常都不会超过1篇,因为这些文章真的很乏味。它有点像口香糖,开始嚼的时候津津有味,但越嚼味道越淡,到了最后便变得味同嚼蜡了。
林少华的为了破碎的鸡蛋还不错,毕竟文字功底摆在那里。蔡康永的脏话到底脏在那里嘛…我不喜欢最后一段,感觉有点像是为了结尾而写结尾的感觉。摩托日记……看得出作者是个摩托车迷,里面出现大量摩托车型号,对我来说倍增陌生感,看到一半就没看了。
其实看到这里,大概可以为这些文章作个小结了。写的好的文章也好,写的差的文章也好,除了林少华那一篇之外,其他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怀旧。我想哪怕继续接着看下去也只能是这样,因为从后面那些写真就能看出些端倪。这些文章都是在缅怀回忆中的一些情愫而已,有人喜欢绿皮火车,有人喜欢摩托车,有人喜欢一群大爷混在一起。仅此而已。再也没有什么真正有思想深度的东西。
我想,能为那些80年以前的人拾回一些回忆,为80年以后的人创造一些回忆,这就是这本书的目的了吧。这样其实也不错。但怎么说也好,心里总觉得有点失落。也许是因为期望太高了吧?打着韩寒旗号的杂志,就算不用怎么宣传都会有很多人踊跃购买的,这就是韩寒2个字的价值。然而这本书让我失望了,至少它对不起“独唱团”这3个字,何为“团”?为什么要“独唱”?难道这仅仅只是比喻一个文学的小圈子,让很多人来纷纷怀念自己青春期一些好玩的回忆而已?
其实,整本书我最喜欢的是卷首韩寒的那一段:“写作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让作品不像现实那样到处遗憾,阅读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世界是这样的现实,但我们都拥有处置自己的权利,愿这个东西化为蛀纸的时候,你还能回忆起自己当年冒险的历程。”是啊,本来这就是一本冒险回忆录罢了,是我想的太深奥。
篇8:《独唱团》读后感250字
韩寒的博客我一直在追算半个韩迷
昨天拿到了独唱团真实版,插图很漂亮,是我喜欢的触感。
去年网络版断断续续看得差不多了,昨天晚上又重新翻了一遍
虽然它被人铺天盖地地骂过:一曲老文青余孽的挽歌。。投其所好,力邀文坛大腕或炙手可热的先锋,可惜的是雷声大,雨点小,出来的这一席菜不给力,不让人惊艳,不够反动。锋芒不够,媚俗有余,失去应有的水准
但我很容易满足,周云蓬的《绿皮火车》,石康的《看哪这人》,欧阳应霁、彭翔宇、蔡康永这样的人轮番上阵算的上是“饕餮盛宴“了。
就连最被人诟病《给你一些不给一些》的文章看起来那是津津有味,碰巧我喜欢刘若英,陈升的故事,《天若有情》《阿郎的.故事》,我的日志里出现过这些电影和文章,而这篇文章也一一出现了。
看来我的品味和这篇文章作者挺接近的,也就是《读者》《知音》的审美水平,哈哈。
篇9:《独唱团》第一辑读后感
《独唱团》第一辑读后感
《独唱团》第一辑读后感2010-07-31 00:411。周云蓬《绿皮火车》通篇看不到绿皮二字,但是仔细想想,的确是绿皮火车,也许若干年后,就变成了历史。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坐火车时的描写。例如去云南时,他的描写完全看不出是个失明的人写的文章,俏皮生动,活灵活现,又有生命力,仿佛就在眼前发生似的,换个台、匍匐前进,可以描述成听不同的人讲话,回忆!这可能是韩寒喜欢他这篇文章放在首篇的原因,有《围城》中方鸿渐去大学教书,坐车时的影子。而韩寒的《三重门》据说就是师从钱钟书先生。
从沈阳到天津的途中,遇到一个老人,他由于心情大好,做了好事。而同样是做好事,我就不那么好心。一天晚上,在路上一位老人拦住了我,说,老弟,饿了。我把他带到了拉面馆,看着他勉强把一碗面吃完,不再理会他说什么,走了。(其实,地球人都知道,他就是想让你给他几个钱,故意编的瞎话,我见过的太多了,故意拿饭来撑他的。)
旅途中,他有艳遇,也有遇到法律,但不如说是撞上无知,专横,监视!(现在所说的河蟹。)
2。罗永浩《秋菊男的故事》
其实,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思想太猥亵,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突然冒出来的是刚学到的一个新词:爆菊男的故事。于是把它意淫成关于男同性恋的情事。看过之后才明白,这是一篇《秋菊打官司》的故事,只不过主人公是个男的,而不是巩俐。
PS:作者透露说他现在从事的是培训业。唉,作者先是接触了培训,于是有了这个憋屈而成的秋菊男的故事,现在从被培训者变成了培训者,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从学生变成了老师?(而继续产生秋菊男?)
3。林少华《为了破碎的鸡蛋》
只能理解成另类的解读,思想的自由与追求。记住了一句话:最理想的社会是没有高墙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于是鸡蛋就不再为了撞墙而破碎。
4。蔡康永《脏话到底脏在哪儿》
这篇文章通过比较其他国家的语言,从民族的习惯、思维等方面,进行剖析,指出脏话的来源,目的,从而表现不同。但是从行文来说,最后一段降低了本文的内涵与深度,流于肤浅,这可能与蔡康永的个性有关。但这已不妨碍他要表达的内容了。因为前面已经表述的够好!
5。梁朝辉《摩托日记》
虽然从头至尾,作者都是在描绘对摩托的认识、态度,以及摩托所承载的意义,但是给我的.感觉还是摩托出现在的电影和人物,让人耿耿于怀。于是给我的感觉就变成了影评,所以本文读后的冲动就是:走,看下他提到的那两部电影《天若有情》,《阿郎的故事》!
6。兔《给你一些不给一些》
唉,没有认真看,实在是没有办法认真,如果他排在摩托日记前面,说不定我会认真的。但既然这样安排,那就:这篇就貌似看了《摩托日记》而后冲动看了《天若有情》和《阿郎的故事》,而形成的读后感+影评了。
窃以为:编辑故意为之的。这样才能有唐伯虎点秋香中的秋香的美丽。
暂时到这里。2010年07月31日凌晨。
7。欧阳应霁《贴地快感》
这是介绍香港的旅行的文章,但是褪去了香港的时尚、潮流,繁华与喧闹,而是选择了香港的宁静与饭香:香港的小吃。自始至终,透露出作者的摩托车情结。
8。石康《看哪,这人》
你往哪里看啊,这人?
还是:看啊,这人!
不管他了,反正,实用主义至上,做事强调方式方法,追求成功,对老爸的那种悠闲,不以为是,认为是恶性循环。也许,唯有如此,才能在竞争、生存强调得如此鲜明的社会里占有一席之地。老子,乐而知天命被嗤之以鼻。
9。咪蒙《好疼的金圣叹》
刚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被《大话西游》式的文风给弄得七晕八素,几乎被我贬低为最二百五文章。
但是看过文中罗列的参考资料之后,改变了我的想法。
作者用现代的网络语言,糅合了各种参考资料,重新架构,于是出现了好疼!相信给她最多启示的应该是《金圣叹外传》,至于某些人把金圣叹想象成了韩寒,甚至把他当成借古讽今,预言,那纯粹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10。所有人问所有人
这个是本书中最大的亮点,最有创意的一章。令人感慨万千。
2010年07月31日10点。
待续。
【让我们尽情的独唱!--《独唱团》读后感】相关文章:
1.独唱悲伤美文
4.让我们倾听读后感
5.尽情造句小学
6.汤小团读后感
7.让我们看看
9.团工作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