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琵琶行》的感悟
“别把性别卡太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读《琵琶行》的感悟,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读《琵琶行》的感悟,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读《琵琶行》的感悟
读《琵琶行》的感悟
多少次满怀虔诚,在心里洁炉焚香,捧读这部千年经典名篇,然后戴上语文老师标志的老花镜去文中探宝:最绝妙的地方莫过于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开始之后的一段琵琶弹奏描写——这也是多少年来“大家”的共识。每读到这段,我总会调整心绪,放松神经,让身体里每一个想象的细胞在一种轻松自如的状态下尽情畅想:粗如急雨,小如私语,婉转如流莺,幽咽如涩泉,高潮时浆迸枪鸣,曲终时帛裂掷地。借这wWw.LWlm.com有形之喻,想象那早已消绝之音。然后兴奋地问学生:你们会写吗——把一段稍纵即逝的声音用文字生动地记录下来?同时也扪心自问,然后坦率地告诉学生:老师也不会。其时,大有疱丁解完牛筋,提刀而立,为之踌躇满志之态——似为完成了语文老师传道授业之务。
今天重读此文,不禁呆坐案前,心中顿时涌起满腹生之无奈,它们盘桓在我狭小的心胸——淤积一处,叹息不出。在偶遇琵琶女前,作者本“恬然自安”,生活在失忆的平和之中。用失忆去疗治失意的伤痛,这似乎是一个古老的祖传秘方,记忆中陶渊明用过,荷蓧丈人用过。陶渊明手持菊花伫立于庐山之北,示人以失忆官场,荷蓧丈人端出鸡汤款待孔子贤徒示人以失忆世务。追溯起来,人们大都以为其鼻祖非老庄莫属。可是,生活中这种失忆的平和时常脆弱得像飘落窗台的雪花,借着一点点温热,就会消融殆尽。借着一位花容老去的'无名歌女那一声有京都声的琵琶旋律,作者内心那道平和大堤霎那间堤溃浪涌:一是“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进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直至“江洲司马青衫湿”。哦,失意原来是那爬上额头的皱纹,记录着生命的足迹,任凭你涂上厚厚的去皱霜耐心地搓揉,它们总会在你一抬头间折叠起来。谁说:得何以喜,失何以忧?可谁又能断定荷蓧丈人的餐桌前没有飘散无奈的颗粒?谁又能断定陶渊明手持菊花时没有散落一地落漠?我想把淤积胸中的那一团无奈叹息而出,可硬被逼作两行热泪潸然而下。
篇2:读琵琶行有感
瑟瑟荻花,萧萧枫叶;寂寂秋江,冷冷孤月;炎凉世态,冷暖人情——曲曲断肠的琵琶声中,诗人体味到的是宦海浮沉的苍凉。
红颜琵琶,当年在教坊曾属首部;诗人才情,也曾赢得一时盛名。而今相逢在天涯沦落的客船上,孤傲清高的心灵怎能不生出丝丝缕缕的怅惘和感伤。
经常说到唐代的风流和气度,唐代的确是一个奇幻而壮丽的时代,上个世纪末,还有一帮挺“前卫”的小伙子嚷嚷着要“梦回唐朝”呢,现今的人们似乎很难把唐代和“感伤”一类的字眼儿联系在一起。然而历史毕竟有着自身的规律,天宝悲歌、安史之乱自是不必说了。近半个世纪后,被贬谪江州的白居易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时代的无奈和辛酸,几曲琵琶触动的是诗人早就郁积在心中的不平。因为不平,诗人感到孤独;因为孤独,诗人渴望交流;因为交流,诗人获得慰藉;又因为这难得的慰藉,诗人的两行清泪便毫无节制地濡湿了那一袭黯黯青衫,虽然他面对的是素昧平生且身份地位悬殊的江湖歌女。
对于出生在公元772年且久居长安并才华横溢的白居易来说,逝去不久的盛唐风流是他所熟知并向往的,但此时的他正处在人生最失意的阶段,他或许还不敢想象日后的安宁和闲适。晚年的白居易,在“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的`物质环境里,在“晚来天欲雪,宁饮一杯无?”的闲适情调下,是否偶尔还会记起多年前那个让他泪湿“青衫”的琵琶女?那夜的感伤对白居易来说,也许只是暂时的,因为五年后诗人又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长安,又见到了亲切的皇上(虽然皇上是换了)。而那位可怜的琵琶女呢?怕是更见苍老和憔悴了吧——人和人的命运究竟是不一样的。
要说白居易是一个感伤诗人,是不准确的,诗歌史更乐于提到他的“讽喻诗”。但《长恨歌》和《琵琶行》确是我国古代感伤诗歌的巅峰之作。问题还不仅仅局限于诗歌艺术这一层面上。白居易——一个上层的精英知识分子,琵琶女——一个底层的民间歌女;前者不幸被贬,后者无奈沦落;宦海沉浮也好,江湖飘零也罢——都是天涯断肠之人,在这清冷的秋江月夜,两个脆弱而忧伤的生命相遇,两种内容不同但形式相似的命运撞击出了强烈的火花。这火花,既温暖了彼此孤寂的灵魂,也同时照亮了那个时代——白居易的遭遇折射的是朝廷的腐朽,而琵琶女的身世反映的则是底层的困苦,两种命运的叠加便是时代的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我们不难看出,曾经是风情万种的大唐王朝已呈“流水落花春去也”的颓势,因此感伤是注定了的。
作为中唐诗坛的大腕,白居易仍然算得上潇洒,但却没有了“李白、张旭那种天马行空式的飞逸飘动,甚至也缺乏杜甫、颜真卿那种忠挚刚健的骨力气势”,“一层薄薄的孤冷、伤感和忧郁”笼上了中唐诗人们的心头,韦应物的“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柳宗元的“惊风乱
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刘禹锡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还有卢纶、钱起、贾岛……但这一切还仅仅是个开始,在此后不久的杜牧和李商隐的诗作中,我们读到的便是更加彻底和纯粹的感伤,于是乎,大唐王朝就无可奈何地走向结束并渐渐远去,终于只剩下了一卷卷不死的诗歌(其中当然有《琵琶行》),等着后人去解读,去感慨……
篇3:读《琵琶行》有感
湓浦口闻琵琶,后江中听琵琶女诉世之苦,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作此篇,以歌赠之。
看,转轴拨弦已有情;听,大弦小弦错杂弹;知,琵琶女身世之苦。她以高超演技弹奏琵琶,琴声是那样的低沉抑郁,是那样的轻细急促,是那样的清脆圆滑。诗人为她再次演奏而流泪,从琴声中呈现出她凄苦哀怨的形象,使人为之哀,为之伤。
回想少时欢乐,常于梦中落泪;晚年沉沦,商人重利轻离别;如今她漂泊沦落。她年少是那么的快乐,轻松随意打发时光,是一位娇美的琵琶女,使人诚服与嫉妒。晚年,弟弟当兵,家人逝去,都弃她而去,随后那个负心郎又弃她而去。无依靠,守空船,心中凄凉悲伤之情时常涌现心头,夜中难寐,使人为之哀鸣。恰如《窦娥冤》中,“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不知琵琶女的情由,她多次于梦中哭醒,心中满腹闲愁,难以挥去。吾读之,欲落泪,双眼浸湿,好似身临其境,亲耳闻之诉说。吾同情于她,却束手无策。
江州司马也有同样的遭遇,他借琵琶女塑造自身横遭贬谪。他抑郁寡欢,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是因遭受政治迫害而感伤、愤懑。他感伤有多少人知?官场的黑暗令多数失意者气愤,就因为有多数的“小人”存在,那是无法想象的压迫,曾伤过多少人,害过多少人,数也数不清。幸逢知己-----琵琶女,她感伤诉忠,诗人感伤于己,同情于她,悲愤于官场,在那一夜回想那么多不幸的经历,怎不叫人皆掩泣呢?
哎,一位衷心于国,却未被重用,反而被贬,真叫人心痛。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睛,想想多悲哀啊!
追溯上千年历史,别说当日有,今日无。
如今,失意人也有不少。农村青年,苦苦奋斗十几年,本来看到前方的道路那么的明亮宽敞,憋了十几年是该松口气了。可步入社会,那么有才的一位年轻人,被眼前一幕惊呆,有才还不行,有条件有背景能“优先”,真让人心痛。还有,头条新闻中,本来两口子带着生重病的儿子到医院治疗,谁会知道他丈夫弃妻而去,那个负心郎后从医院消失,再也没回来。可想而知,只留下一位09后的女子照顾孩子,想想她受了多大的打击啊!真令人同情,令人伤感,令人愤怒。
哎,其实上社会并不是十全十美,但你不得不适应这样的社会,适应这样的环境,也就好像适者生存一般,那样的残酷,那样的令人心寒。有些人有些事,也许每天都在上演,众人的同情、愤怒也不在少数,关注人数慢慢增多,我相信社会也会变得更美好更和谐。席慕容《野生百合》有一言“生命也许就是这样的吧,无论是欢喜或是悲伤,总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地来走上一趟。”无论生命怎样的悲欢离合,我们都要认真地走。说不定哪一天会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光彩夺目呢。
感之情,也感之写作特色。
不得不惊叹,落笔的巧妙,就在“送客”,续而通过“寻声”“邀弹”“询问”等一系列相关联,一层层地推进情节。每个情节都是一个场面,惊心动魄,这样的结构让人身临其境。不仅仅是结构美,形象类比及音乐描写也美 ,它们散发出一种强大的感染力。诗人的怀才不遇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进行了类比,最后融为一体,还能突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你看,那精彩的音乐描写,用了许多比喻句,也用了形象感很强的拟声词,反衬了音乐效果的渲染。
这样的写作特点,使作品自始自终沉浸在一种悲凉的氛围。语言又生动形象,吸引了读者,互融的情感也令人怜爱。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后世不断的深入了解,感知其情感。
当年她红颜琵琶,使人也有一时盛名;如今两者都落为失意之人。今朝有幸相逢恨晚同是天涯沦落人,岂不令人悲伤凄切呢?倘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为其伤,何况我们呢?江州司马与风尘缠身的琵琶女同病相怜,这样的生命悲哀,真叫人落泪两行。
一歌一曲,一句一段;一言一行,一人一情。层层深入,人心感之,意味深长。身入其中,久而不拔。
篇4:读《琵琶行》有感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曲有终而情无尽。当人生失意的白乐天遇到沦落天涯的琵琶女时,其心中之失意如同排山倒海一般滔滔不绝。记得晚唐落第秀才罗隐在《赠妓云英》中写到:“我未出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可是,白乐天二十几岁便扬名于朝野,琵琶女也曾“名属教坊第一部”。当初的春风得意红极一时成为今天的辛酸历史;当初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成为今天的'痛苦回忆,曾经的一切都已烟消云散,如同这如怨如诉的琵琶声随风飘逝。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当人生得意之时,每天浑浑噩噩地度过。而当失意之时,方能感受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感受到度日如年。然而失意也未必都是一件坏事,经历失意的人会成熟起来,会领悟到以前不能了解的东西,没有失意,就不会有《琵琶行》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如果白居易始终平步青云,高高在上,又怎能理解琵琶女的不幸,又怎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与妓女之间似乎有着一种说不清的默契。有人说:“才子轻薄,文人无行。”又哪知他们之间的不解之缘。白居易与琵琶女是失意知己,柳永与歌妓们是精神之交——太多太多的文人骚客都在红尘的最底层找到了自己的红颜知己。苏小小的墓前留下多少诗文,柳如是和钱谦益的一段佳话,候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恨情缘——文人骚客为她们的命运感叹、哭泣,同时也抒发着自己的失意、伤感。
也许相同的遭遇让他们有相逢恨晚的感叹,也许对人生的无可奈何让他们走到一起,相互慰勉。
当初,钟子期去世,俞伯牙断琴以慰知音,现在,琵琶女遇到一个真心爱她的琴声,同情她的白居易,是否也产生了那种得遇知音的心情?“感我此言良久立”,也许真的感到了。当她年轻貌美时,那些达官贵人爱的不是她的才艺,而是她的容貌,而在年老色衰之时,能遇到一个真正懂她的人,也可以得到安慰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夫复何求!
曲终情未了,言尽意无穷。
篇5:我读《琵琶行》有感
我读《琵琶行》有感
一首琵琶曲,寄托着无限哀思。每个音阶都透着伤感与悲凉。不同人听,会有着不同的情感。
琵琶女的高超琴艺,让我们“如听仙乐耳暂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这背后,又是怎样一段凄凉的故事呢?小时候,天资聪颖,技艺高超。因为美,被嫉妒;因为琴艺非凡,收到礼品数不胜数。可,时光飞逝,再好看的容颜也经不起岁月的侵蚀。门前冷落,形单影只,嫁作商人,独守空船。弹着一首悲凄的歌,自哀自叹,自怜自伤。
正是这首悲歌,让醉不成欢的`白居易听见。这时的白居易真得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送别友人,被贬异乡,虽冤案一桩,却无言可辩,此曲又怎能不唤起他心中的愁苦?“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正是觉得命运相似,才更发得感慨感伤。他,因为直言敢谏,被贬此处;她,因年华已逝,嫁到这里。这,难道不是一种缘分吗?
白居易,同情百姓,直言敢谏。忠言终归是逆耳的,他忘了君王有他自己的高傲,忘了达官显贵是趋利的。贬谪至今,心中愤懑不平,却无人可诉。今夜,闻此曲,听此话,又怎抑住自己的悲痛情感。泪,为己为人,久久不能平歇。
此曲中,决非只有一人情,决非只有一种情。此琴此曲,皆悲皆凉,若非命运相似,又怎会“江州司马青衫湿。”
篇6:读《琵琶行》有感作文
告诉你吧,我在小学一年级就会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了!你可能不相信吧,那就来听听我“上当”读《琵琶行》的有趣故事吧。
我家住在昆山市图书馆附近,夏天的傍晚,妈妈经常带我去图书馆看书吹空调。图书馆的二楼有个陈列室叫“若谷堂”,那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因为里面有很多新鲜的东西。
那天,我在若谷堂里看到了一幅“美女图”,一个阿姨抱着琵琶坐在船头,船的四周都是成片的芦苇,在画的右上角还写了密密麻麻的许多字。“妈妈,这阿姨真漂亮!她在干什么呀?”“她在弹琵琶呀,还有一首诗描写她呢,就是这旁边的这些字。你想不想学呀?”“好呀,好呀!”我就在不知不觉中“上当”了,看来爱美真不是好事。
“天哪,妈妈,怎么这么长,还没结束?”听着妈妈不停地背诵,(我妈可是语文老师哟)我有点不耐烦了,“我还以为就四句呢!”“这里有个好听的故事,想不想听?”于是我又“上当”了,谁叫我对好听的故事没有免疫力呀,真“后悔”。
在接下去的一个月中,几乎每天傍晚我们都去若谷堂,去和我的“琵琶行”亲密接触。在路上,妈妈老提议来比赛,看谁背得多。一开始几次我都能赢妈妈,可后来就经常输,我当然不甘心了,于是更努力了,不知不觉中,我竟然背出了许多许多。其实仔细想想,妈妈怎么可能输给我呢,肯定是我又“上当”了,有个“老谋深算”的妈妈,我只能“甘拜下风”了。
《琵琶行》就在这不知不觉的一次次“上当”中背了出来,我不觉得辛苦,只感到有趣。后来妈妈在我弹琴的时候告诉我这种声音像“大珠小珠落玉盘”,那种声音像“间关莺语花底滑”,我的`“虚荣心”又被勾起,还向钢琴老师炫耀我的“琵琶行”呢。
听完了我的故事,你觉得我“笨”吗,老是上当?但我上得心甘情愿、快快乐乐,你也可以快乐地“上当”阅读经典哟!
篇7:读《琵琶行》有感作文
一个是才华横溢,胸怀彭勃着满腔抱负的大诗人,一个是名满京都,贵族子弟争相追捧的琵琶高手,两个人本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却在历经沧桑后,相逢在同一个地方。
一湖,一月,几个人,几份情,情到深处泪湿衣。
一曲琵琶缠绵悱恻,在月色中,在湖面上,扩散,回转,隐隐的情感,打动了醉不成欢的诗人,使得白居易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
琵琶女子轻拨弦,流动的乐声,似苦药,苦中含涩,似情语,缠绵不绝,让从京城出来两年,恬然自安的白居易有了被贬谪的悲凉意境。
他们,一个在年长色衰后而嫁作了商人妇,一个因直言进谏而遭到贬谪,在琵琶与月夜交融下,惺惺相惜。白居易从而感叹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语道尽心中的无限苦楚。
以琵琶为引,述与漂泊江湖的长安歌女邂逅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其心中的无限感叹,让白居易有感而发,自情写诗,揭露出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受打击。遭贬谪的抑郁悲凄之情。人生的起落不断,让这位才气高昂的诗人,写下了万古流芳的佳作,取名为《琵琶行》。
一篇琵琶行,懂得多少”苦痛之人“的心声,说尽了多少情,凄凄兮兮,琵琶行兮。
篇8: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
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
《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是吴厚元先生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为蓝本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乐曲的主标题为“诉”,而这个“诉”字,最为恰当地刻画了原诗当中主人翁的内心世界:琵琶女用琴声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对诗人诉说着平生的坎坷;而这旋律,也一丝丝地流到了诗人的心里,才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绝唱。
《诉》属于单乐章多段体的曲式结构,开始有引子,最后有尾声。《诉》曲的整体构思分为8个段落,多段体使内容合情合理。诗的表现特点,曲作者予以重新概括和发挥,使诗的内容转化和音乐作品乐思发展的规律相适应,而形成新的音乐作品内容[1]
乐曲一开始的引子部分,作者便在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在音区的选择上,作者多选取相把位,音色低沉婉转,像是在模仿古琴沉吟声。两次大的虚滑犹如秋风卷落了枝头的花朵,而在这秋风之后的泛音像是高悬的明月,远离尘世的喧嚣,静静地看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无常。这也就与诗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2]的惨淡不谋而合。也正是因为在引子部分做了良好的铺陈,当第二段主题出现时,就更显得飘逸和洒脱。仿佛船上传来的琵琶声并不属于这尘世,但却声声扣人心弦。这段主题旋律一出现,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诗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时的惊喜了。作者选择了柔版和慢板的速度,鲜亮的旋律进行好似少女挥动着长长的水袖在舞蹈。那个时候,仿佛时空都凝固住了,这天籁般的琴声似乎是一把穿过记忆之门的钥匙,讲诗人和客人都带回了往日那歌舞升平的日子。本段末尾的泛音,既是上一段的结束,又是下一段的开始。“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泛音就像这句诗一样,既承袭上文,又引出下文中琵琶女与诗人相见,相识。
之后的第四段,是从相把位开始,到主题第二次出现为止。这一段虽然简略,却情深。“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作曲家虚实结合,没有一一与原诗做对应,但是却是为后文中主题的再次出现埋下了伏笔,张弛有度。通过由二弦到一弦遮分音阶式的级进进行,将情绪推到高潮,使乐曲自然而然地走向了主题的再现。主题再现的段落,作曲家将调式转到了原调的下属调上,这便使主题多了几分明朗和热情,而且既加深了听众对主题的印象,又不会显得单调乏味。这一段似乎是在讲述琵琶女青年时期那种光鲜,亮丽的生活。“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那些个不知愁的岁月。音乐情绪随着音区的变高而慢慢积淀,从敲击面板的那一刻起,琵琶女的生活便突然间陷入了另一个状态。在之后对主题稍作回忆之后,便进入了第六段。这一段便是“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此时的她,已经风华不再,但是那些灿烂的回忆却始终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而她的'这些经历与诗人左迁之前后的经历刚刚好类似。所以,便更能引起与诗人间的共鸣。然而,这共鸣,又何止是她与诗人之间的呢?
之后的快板便是第七段。诗人和琵琶女在经历过这一系列的变故和痛苦之后,想要挣脱开,却又未果,只能做内心高声的呐喊。笔者认为,这一段快速练习的重点,一是重音所带来的强烈的节奏感,不然会将演奏变得非常混乱不清,分不出主次;另外不能够忽视左手的音乐感觉和旋律线条,否则会使听众觉得机械和紧张。再本段的结束部分,又是由相把位开始,进行了情绪激烈的扫弦,然后是四线的重复,这似乎是琵琶女与诗人心灵契合的对话,你一言我一语地将情绪推到了最高潮。随着全曲最高音的出现,不论是琵琶女还是诗人的情绪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想这便是尾声部分最想表达的情绪吧!
乐曲的末尾,一连串跳动的泛音之后,音区便又回到相把位,这与引子部分遥相呼应。一切归于平静,好似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是相信那段隽永的旋律和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境却永久的留在了每一位听众的心中。
【读《琵琶行》的感悟】相关文章:
2.《琵琶行》...
3.读大学感悟
5.琵琶行赏析
6.古诗《琵琶行》
7.《琵琶行》鉴赏
8.琵琶行拼音
9.琵琶行翻译
10.琵琶行白居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