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经典名著阅读感想
“等我长大再揍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红楼梦经典名著阅读感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红楼梦经典名著阅读感想,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阅读名著《红楼梦》有感
[案例背景]学了小说《香菱学诗》,同学们对一位精华灵秀,乐学以至梦中作诗成功的香菱十分佩服,又被林黛玉循循善诱,耐心教诗的态度而感动。突然一女生问:“老师,林黛玉为什么有着出色的才华?我喜欢林黛玉,您能给我提供一些有关林黛玉的素材吗?”我一听,十分高兴,表明这个女生也与小说中的林黛玉有点共鸣了。能否借助学习《香菱学诗》的热劲,让学生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欣赏名著,进而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而写文学形象呢?我欣然答应了这个女生的要求,并着手做了一下以下准备。
[案例描述](设计一)推荐名著《红楼梦》→引导学生阅读部分章节→欣赏精彩片断→指点学生勾画、圈点、浏览精读等读书方法→安排朗诵会,制作读书卡片,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我按照以上的步骤,在班内作了安排,可烦恼又来了,一是学生反映手头名著太少,无法在班内推广,二是名著内容太长,至于读哪部分章节,学生十分迷惘,更是无从下手。回想起来,可能是做老师的备课不细,安排不周所至。我翻阅了《红楼梦》部分章节和有关课外阅读材料,发现课外阅读材料《黛玉看戏》,让学生感知多才的林黛玉,又让学生从网卡查阅有关林黛玉的信息,最后我将《林黛玉焚稿断肠魂》的章节,印成讲义,人手一份,让学生勾画、圈点、浏览、精读,感知林黛玉的艺术形象,并制作了读书卡片,为写文章做准备。
[案例反思]我看到学生整理的感性材料,学生对林黛玉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并以此让他们了解人性的善与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长久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指示灯,光靠几点感性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设计二)放《枉凝眉》歌,让学生在网上看电视散文,听大漠晨钟朗读的《梦见林妹妹》,在图文并茂中欣赏了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在多次的看阅中整理笔记,让学生写对林黛玉的感受,写成读后感,题目是“梦见林妹妹,走近林妹妹,又话林妹妹,”让学生写读后感。利用活动时间开一次朗诵会,由学生主持,表情朗读学生佳作,并读《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xx年第6期《天上掉下了个路文萃,吓倒了大观园林妹妹》,学会超时空写作的方法,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学生习作片断]①学生董雪萍:走近林妹妹,我对她渐渐多了一份了解,她似一块清澈碧澈的通灵宝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只会使这块玉增添一丝忧郁,妩媚的美,泪水只会冲刷原本不属于玉的瑕疵,让玉本身的光芒在世人面前展露无遗。她悲惨的身世让人心酸,她出色的才华和顽强的性格让人叹服。
②学生刘长美:那一夜,聆听窗外的秋雨,辗转反侧,不知何时,泪水已沾湿了头下的枕巾,在不知不觉中,你已在红楼上徘徊着正在梦中与你相约的我。……我梦见你在桃花飘香的日子,正掩面而泣,你的泪水打湿了一地残红,也打湿了风雨中最易凋零的爱情。你那张泪脸浮在我的心间,你那双温柔的手搭在我的身上。
③学生周玲:黛玉是水做的,纯洁的水做的,但是能冲去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泓死水,而是一汪一直向前的流动的水。
④学生张在英:我认为林妹妹与贾宝玉从相识到相知,再到初恋,就是一种无形的“缘”,上天既已让他们标点符号、相恋,是封建主义的网扼杀了那本不应凋零的爱情,他们刻骨铭心的爱情成为后人的感动。
[设计用意]将名著带入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课内外结合,在阅读精彩章节的过程中,学会了圈点、勾画、精读、摘录等方法,扩大学生的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图文并茂,声情辉映的直观演示,加深了对文学形象的认识,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运用电视散文中丰富自己的语言,其实借鉴也是一种模仿,对新的艺术形象的感悟,也是一种创造,这也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标准》提出的阅读名著的要求,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
[来自学生的心声]:
A、“学语文,读名著,简直是一种精神享受,我多么盼望天天能享受到精神食粮啊!”
B、“我,不知怎的,成了林黛玉,我有一种非想出来,不写有点憋的感觉。”
C、“看了电视散文,优美的语言,感人的情节,动听的声音,优美的画面,我这一辈子也忘不了。”
D、“我发现我的作文,有点“文学味”了,写“文学味”的作文,原来是这样写出来的,直是‘为有源头流水来’。”
E、“我多想乘坐时空快车,来到中国的18世纪,和林黛玉走得更近一点,做个知心朋友。
[教师小结]看着学生的作品,听着学生的诉说,作为第一线上的语文教师,让学生读名著,体验名著中的艺术形象,学会写艺术作品,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篇2:阅读名著《红楼梦》有感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凄婉的歌声萦绕耳旁,随之油然而生的是淡淡的忧愁。红楼一梦,诉说着一个凄美又悲凉的故事,虽曾荣华富贵,但现沦落于世;虽曾谈情说爱,但现泪流不止;虽曾高高在上,但现遭人唾弃。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贾、史、王、薛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在大观园里一系列的琐事,歌颂他们的人性美。后半部分突出了腐败的封建社会对他们的残害,通过他们的悲剧命运揭示历史的兴衰。
大观园里姑娘们很多,但她们却性格各异,这也铸就了她们不同的命运。有精明狡猾的王熙凤,坚毅能干的探春,也有大家闺秀的薛宝钗,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有玩世不恭的贾宝玉。最让我揪心的是那弱不禁风、聪明敏感的林黛玉。
黛玉初见宝玉就被称作神仙似的妹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娇弱又美若天仙的女子。
这如此美丽的女子,有着多种性格:她孤傲清高,大观园里别的姐妹都在热热闹闹地说笑时,黛玉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不愿意去搭理别人;她多愁善感,见到花落无人问津暗自落泪,并认真地把花埋葬好,甚至以花比喻自己的身世凄凉;她才华横溢,众人对诗黛玉总是从容不迫,挥笔一写便是佳作;她率直敏感,得知自己是最后收到宫花的就边哭边骂,认为自己被人看轻;她痴情天真,和宝玉两情相悦幻想一起追求自由,直到宝钗结婚才看清命运,含泪而死;她不慕荣利,不受社会条规的拘束,追求自由,反对封建……
黛玉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社会上的封建习气对妇女的摧残。黛玉向往自由恋爱,可偏偏在封建的婚姻制度下是不允许的。
父母之命如同媒妁之言,宝黛二人虽情投意合,但门不当户不对的,注定是一个悲剧,最后黛玉如同野花凋谢一般无声地死去。这不仅是大观园的悲剧,这也是初清的悲剧。但若黛玉陈守妇道,命运可能会更加的坎坷,她做出了反封建的决定,就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尽管没有成功,但这种勇气是可嘉的。合上书本,我的脑海里仍然浮现出一个坚毅善良,神仙似的黛玉,她的故事让我忍不住落泪。
篇3:阅读名著《红楼梦》有感
不用闪躲,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不用粉墨,就在光明的角落……梦已逝,往昔的那张白纸,现在却被万千色彩所粉饰,时间还在延续,无奈,我们已经彻底得输掉了自己的梦,输掉了自己。
《红楼梦》似乎是集结了多少纠缠着爱恨情仇的男女,如果酸甜苦辣是爱情中的体会的话,那么薛宝钗想必也尝到了不少的苦涩。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可能就是这样子吧,大多数的爱情,最令人伤感的莫过于将痴情付与负心人罢了,薛宝钗那个心心念念的宝哥哥却偏偏喜欢那个梨花带雨,折柳葬花的林妹妹。而那所谓的金玉良缘,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只是,一切只因一句话: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
世间弱水三千,而他仅仅只取一瓢而饮,而林黛玉,却信仰着: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也许是给人的安慰了,世间的幸运莫过于你爱的'人他也爱你。而红楼梦,又是一出怎样的戏呢?是忧伤还是快乐,是爱恨缠绵,还是落寞人间……
宝玉出家,立于青灯之畔,青灯易灭,他也斩断前缘。黛玉,生病身亡,这个一生伤感传奇的女子,似乎也落下了种种遗憾。宝钗,也许从此以后就一个人在这个世上,独自数着人间烟火……我们何尝不想加入这个故事里去,而他们所受到的苦不是凡人可承受的,他们竟在感情里的世界里迷失,沉沦,为爱痴狂,飞蛾扑火……可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如同一杯热茶,融化了我们的心。
一群做着同样梦的人,他们生活在冰凉的红楼里,他们热血激昂,寻欢作乐着,歌舞升平。谁还会记得那个金碧辉煌的贾府,那个举止优雅的女眷、才女,单是那个举止言谈里的阔绰,便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难以体会的。
纵观红楼梦,从纸醉金迷到人去楼空;从相爱厮守到生离死别,这个犹如花火般短暂的美梦,就像泡沫一样,噗的一声消失的一干二净。
“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所以说红楼故事缺一个美满的结局。后来,精明能干的王熙凤病逝,慧心兰质的晴雯,被赶出贾府,得痨病而死……正如徐志摩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原来这真的是一场梦,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王熙凤一生希望披金带银,享不尽一生荣华富贵;贾宝玉希望继续游戏人间;林黛玉希望人间不会在有悲伤;薛宝钗希望一生有一人,白首不分离……到最后,这些被统称为梦的念想,都一一醒来,面对现实的残酷。
原来,生命中有些东西注定要失去,心中总有一处无法治愈的伤。而今天天还是天,云还是云,但愿我们的人生不是一场红楼梦。
篇4:阅读名著《红楼梦》有感
风花雪月之事,假假真真之幻,有有无无之乱。或许没有战三国的雄伟壮观,或许没有水浒汉的忠义情深,或许没有梦西游的虚幻迷人,但红楼有着一种千古不变的发人深思。
《红楼梦》乃曹雪芹先生之心血之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本书贯用北京方言,看官可透过表面用心观测到曹雪芹先生极力反对封建思想,批判封建腐败。读红楼,令人叹为的可不仅仅是家族兴衰史,还有种种风流事,种种风流情。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木石前盟,那金玉良缘,勾出了一段段风流俗事。林黛玉本就是多病身,幼年丧母,寄身于外祖母家中,少不得处处留心、小心多疑。而表哥贾宝玉又是个“只爱在女儿们身边的”。两人一见如故,更少不了些冤家琐事。她是一向娇弱的林妹妹,他是始终爱女儿之洁的宝哥哥。他们日夜相伴,情味相似,厌恶世俗。宝黛之恋缠绵辗转,可最后,也不过是“卿于新房花烛中,余则凄然焚稿末。”
身带金锁的薛宝钗是位极符合封建思想的女子。待人宽厚,不得罪他人,脾气和顺。可也正因为与林黛玉性格的反差,造就了一系列的悲剧。封建包办婚姻不仅没能为贾宝玉带来幸福,还让他经历了生死离别。薛宝钗从小灌溉封建妇女思想,时刻铭记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场所谓的婚姻,亦是悲剧。
有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红楼梦》前几十回是一场美轮美奂的精神盛宴。元妃省亲建大观园,何不宏伟?元宵众人同乐猜谜,何不愉悦?林黛玉等人起诗社,何不自在?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衰弱往往都是从那最繁华的一瞬开始的。这一切都如一场梦,家族兴衰的梦,讲述封建礼教的梦。过眼云烟。烟消云散。最终,大观园的繁荣仅仅止步于过去。
张晓风曾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有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不仅是一本讲述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经典之作,而且,在更多人眼里她就是对某一个时代的回忆,能触发人心底的温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葬花,葬的不仅是桃花,还有她居人篱下的惆怅。红楼,梦一场,到头来,惹得那人憔悴。
辗转红楼,忘不了伊细泣独怜,忘不了伊焚稿断痴情,忘不了红楼一瞬却终究梦一场。红楼,梦。
篇5:阅读名著《红楼梦》有感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危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
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
篇6:《红楼梦》名著阅读答案
1.简述“宝黛初会”的情节内容。
【答案】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宝黛初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两人一见如故,心灵相通。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好感;问黛玉读书、姓名、表字、是否佩玉等情况,闻知黛玉无玉,他便摔玉于地,此举惊坏了黛玉。
2.《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刘姥姥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刘姥姥的这段话是对谁说的?为何说这话?请简叙事情的经过。
【答案】刘姥姥因家中生活艰难,到贾府攀亲,见到了凤姐。凤姐从言谈中知道她的来意,先是诉说贾府表面轰轰烈烈,却大有大的难处,而后答应施舍二十两银子。于是刘姥姥高兴地对凤姐说了上述这番话,拿了银钱千恩万谢地回去。
3.简述“凤姐弄权”故事。
【答案】凤姐受馒头庵老尼静虚之托,通过长安节度使的关系,拆散了张金哥与赵公子的婚姻,收贿三千两银子。因此害得张金哥、赵公子双双殉情而死。贾赦看中石呆子祖传的二十把古扇,石呆子千金不卖,贾赦为此而病。凤姐又通过调任保定府的贾雨村,将石呆子下牢,把古扇弄到手。
4.简述元妃省亲故事。
【答案】贾政的大女儿元春入宫多年,被封为贤德妃。为迎接元妃省亲,贾府大肆铺张,建造豪华的大观园。元宵节元妃省亲归来,骨肉相见,千言万语,化作辛酸泪。宝玉见了阔别七年的大姐,洒泪痛诉思念情,牵衣顿足不让走。
[知识拓展]
《红楼梦》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小说家,祖籍辽阳。曹雪芹是内务府汉军旗人,出身“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从康熙二年至雍正五年,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顒、叔父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六十多年。织造专为宫廷采办丝织品和各种日用品,官阶虽不高,但却是肥缺,一般而言非皇帝亲信万不能充任。但“忽喇喇似大厦倾”,在先后几次宦海**中(其中最后一次甚至查不出原因),曹家衰落,曹雪芹饱尝人世间的辛酸。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经典名著阅读感想】相关文章:
5.红楼梦名著练习题
6.名著作文红楼梦
10.读《红楼梦》名著有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