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我不是坏孩子》读后感

《我不是坏孩子》读后感

2022-09-12 08:36: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kagom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我不是坏孩子》读后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我不是坏孩子》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不是坏孩子》读后感

篇1: 《我不是坏孩子》优秀读后感

《我不是坏孩子》这本书罗凯路还没有读完,也许他读完了也不会完全理解其深层的意思……仍需要我们慢慢的解释、辨别和引导!

这是一部很好的题材,但有些揪心!使我内心有种无比巨大的压迫感,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孩子!他们的人生该如何描绘……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的自信、自尊和责任来源于父母、老师的态度和眼光。这本书中所描写的一个令班主任头疼的差生叶小开是一个性格顽皮,喜欢恶作剧的男孩,是一个沉浸在快乐日子里、不知世事变化、有集体荣誉感的男孩。然而突然有一天得知自己在老师心中竟然是一个个坏孩子,于是开始了自己不是坏孩子的证明过程。叶小开通过努力学习、做好人好事来证明自己,但是由于家长、校长和老师的不经意,使得叶小开证明自己不是坏孩子的努力失败。叶小开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同学关爱的阳光,在家里父母也没有细心关注过他的感受,整天生活在不尊重、不理解、不信任之中,最终走向了绝望,记录了一个天使翅膀渐渐消失的心疼历程。

“宽容、理解和关爱”是净化孩子心灵的过滤器,是缔造孩子美好人生的源泉!多年来,我们对孩子的评论似乎就形成了一种定论,那就是孩子是否听话、成绩是否好。听话、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反之就是坏孩子。一个孩子再聪明,只要不听话,给别人带来一些麻烦,日子久了就成了大家都看不顺眼、讨厌的坏孩子。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要细心关注孩子的内心活动,特别是调皮捣蛋孩子的心灵世界。不要用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分数至上”的教育会伤害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承受自卑的情绪和巨大的压力,甚至会形成伴随孩子一生的阴影。其实无论成绩好坏,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都渴望被尊重、理解、关爱,渴望被公平对待。孩子也是有思想有大脑的人,不是一个任人支配的木偶。活泼好动、好奇、调皮捣蛋是孩子的天性,属于正常现象,这说明了他们生命力旺盛、有思想和冒险精神、有独立意识。我们不能以这些理由过分批评、打骂刺伤孩子的自尊,给他们框上一个“坏孩子”的罪名。

我们都爱孩子,都希望他们将来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我们家长应先从提高自身做起,身教更甚于言教。家人对待孩子的教育方法要一致,要和蔼,没有压力地和孩子聊天,真正的了解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不要用脱离孩子能力的高目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成绩不是唯一,一个拥有健康身体,良好心态的孩子也一样能在其它方面赢得掌声。多用欣赏、赞许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多用肯定、表扬、鼓励的话去激励孩子,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够做的更好。试想如果叶小开在证明自己的过程中,有人能发现并及时给于肯定就绝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家长老师要多一些细心、耐心、爱心来对待孩子,正确引导启发、鼓励协助他们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希望!

孩子的路还很长很长……而我们需要做的则更多更多!

篇2: 《我不是坏孩子》优秀读后感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一直是我认为的最好的学习方式。虽然对目前教育体制下的一些教育方式不尽认同,但对“多读书,读好书”的倡议,我们一家都是欣然而为的。从买书到读书,再到写读书心得,我都欣喜的处于一种“被推动”的状态,孩子成了主导――不仅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书,自己认真地阅读、学习,还督促我读、主动与我交流感想,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

在读完《我不是坏孩子》这本书后,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好像最珍贵的东西像废纸一样被无情地撕碎。书中的叶小开,是一个单纯、活泼、热情的孩子,如果能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教育引导,他肯定是完全另外一个样子。但故事中,他得到的待遇是不公平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公平地对待他,在孩子眼里,他已被抛弃,没有人相信他,甚至没有人愿意听他微弱地辩解。文中的结果都是我很不愿看到的,甚至我不太赞同作者把这样的结局写在书里给孩子们看,但叶小开似乎没有其它的出路。

对于教师来说,教好一个好学生固然重要,但教师更大的成就应该是教育好那些看似有“顽疾”的学生。作为学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单纯而天真。他们希望得到关注和认可,有时,为了达到被关注和认可的目的,他们采取的行动可能会超出常规,我们习惯于以成年人的视角评判他们行为的对或错,往往忽略了孩子最基本的动机,从而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简单勾画出好孩子坏孩子的界限。而我们现行教育体制上的瑕疵将少数教育者的思维导向推向了功利主义,不仅没有心平气和的对待孩子行为上的偏差,甚至给他们贴上“无可救药”的标签,没有给他们公平的表达机会。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关注和服务于每一个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以此为出发点,作为一名教育者,将那些行为上有偏差的孩子引导到正常发展的轨道,远比升学率、高分率这样的数字游戏更有实际意义。

南非有一句谚语:“教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作为家长,不能把教育责任简单地推给学校,因为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但现在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不对称点,家长的受教育经历与现在孩子的受教育经历有着很大的差别,对很多事情的理解差异很大。在叶小开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对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小时候对父亲的依赖,到后来对父爱的疑惑,甚至到了后来的畏惧。造成这个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得不到来自父亲的理解、宽慰和肯定,二是亲子之间正常沟通交流的缺位。叶小开的父母没有很好地解决两代人思想上的反差,没有从孩子的角度进行思考,甚至丧失了对孩子的信任,这对孩子的打击是巨大的,这也成为叶小开走向叛逆的一个重要原因。试想,一个各方面都还很不成熟的孩子,面对着一个令他感到绝望的环境,会是怎样的心态?

我觉得,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公平的教育环境而努力:

一是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慎用“标签”,不要轻易下“坏孩子”的定义。用同样的眼光看所有的孩子,有的孩子可能会做错事,但不是坏孩子,一旦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孩子的心理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因为被肯定的愿望不能实现,孩子就会真的按照“坏孩子”的标准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在缺少判断力的年龄,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我们的责任在于,不要轻易否定孩子,不要戴上有色眼镜,要给他公平的表现机会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成长环境。

二是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每个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但引导不是命令,不是包办,不是决定。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甚至对孩子也要有敬畏之心,在批评孩子之前先想一想,我们是不是还能做得更好。孩子有时何尝不是我们的“老师”,从“小手拉大手”到“廉政进校园”,孩子们的纯洁和真诚难道不值得我们敬畏吗?弯下腰和孩子说话,多用孩子的眼光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特别是那些看似有“顽疾”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肯定,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多聆听他们的声音。

虽然都知道成长比简单的获取知识重要,但落后的体制、浮躁的心态往往让我们在实践中迷失,我不知道孩子眼中的教育公平到底是什么样的,也许每个孩子想的都不一样。作为家长,我只是希望孩子们以后能生活得比我们这一代更加从容而幸福。

最后,我想用这样一句话作为这篇心得的结尾:中国的教育尽管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们心底依然充满对教育的期待和热爱,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篇3: 《我不是坏孩子》优秀读后感

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我不是坏孩子》一书,第一感觉是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稍嫌早了一些,特别最后跳楼的情节,孩子估计是难以理解的。小学高年级或者是初中的孩子来读这本书可能更合适。

记得我在孩子这个年纪,喜读《少年文艺》,此次阅读,似乎找到些当年看该杂志的感觉。

因为动笔较晚,因此有机会拜读了其他爸爸妈妈们作品,收获良多。临到自己写时,竟斟酌了许久,不知道从和何处下笔。

正如一些家长所言,本书的风格笔调比较沉重,我觉得这是作者刻意为之。个人认为,本书的受众应该是成年人,比如家长和老师。本书虽然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的故事,着力描述了一个小孩子的行为和其背后的所思所想,对于老师和家长的.刻画是比较脸谱画的,着墨不多。为什么这样写?无他,目的只有一个,让身处成人世界的家长和老师们,让作为强势群体的家长和老师们再次从孩子的视角审视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的孩子们是多么的无助,多么地需要我们的平等对待和无私的关爱。

叶小开到底是一个坏孩子么?

相信,读过此书的孩子和老师们,基本上不会有几个会认为叶小开是个坏孩子,相反他诚实,善良,有活力,有上进心,有爱心,如果不在学校,一定不会被贴上“谁和叶小开玩,早晚进班房”的标签。然而,不该发生的情况,它确实地发生了。为什么会这样?无他,用成人世界的价值评判标准来衡量,叶小开当然不够好,从成人世界的利益角度出发,叶小开一定是坏的。在家长和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一定要听话,懂事,守规矩,还要学习好。不满足以上几条标准,一般就会被归入坏孩子的行列,而叶小开很不幸的一条都不满足。

不要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不要用利益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学会赏识孩子身上的诚实,勇敢,善良,坚强,有活力,有爱心等一切一切的美好品质,-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这些容易作到么?不容易。对于老师来说,学习不好的学生,会影响班级的平均成绩,拖班级的后退,乃至影响老师的考核评定;不遵守课堂纪律,好动的孩子,确实也会影响到课堂秩序,在管理上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家长来说,更多的是希望子女成龙成凤的期望和现实的差距,会造成自身的心理落差,这种落差会导致在教育上的急噪,甚至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和爱。极少数可能还会觉得孩子给自己丢面子。看来,确实是不容啊!但是,不容易,也得做啊。

想到陶行之先生著名的“四颗糖”故事,顺便贴在这里,再回味一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担任过一所小学的校长,有一天看到一位学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他去制止了王友,并要王友放学后到校长室去一趟,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时,王友已经在门口等候着,准备挨训。但出于意料之外,陶行知非但没有训他,反而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听话,能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很惊奇地接过这块糖。之后,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制止你时,你立即停止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所以我应该奖你。”王友在惊奇之余又接过了第二块糖。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块糖,对王友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同班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同学,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勇气与坏人作斗争,所以应该奖励你。”这时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陶校长,你惩罚我吧,我做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听了很高兴,笑着掏出第四块糖,说:“你能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我的糖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吧。”

如果叶小开的老师能够如陶先生那样,是多么的幸福啊!

再谈谈文章的两个结局。

一定要写跳楼么?

作者的用意应该是希望能够以一个悲剧的结局来对读者产生更大的触动,相信跳楼的结局相对转学的结局来说,更能被读者记住。当然,这个结局也不是没有现实意义。注意到因为学习压力而轻生的孩子越来越多,而且低龄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由此看来,作者也并非只是为了营造文学效果。对孩子的挫折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在这一点上,家长应该比老师担负起更多的教育孩子的责任。现在的学校,一个班动则是大几十个孩子,老师疲于应对日常的教学事务,要求他们能够洞察每个孩子的细微的心理波动,不太现实。而家长和孩子朝夕相处,孩子在学校遇到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家长应该及时给予孩子帮助,做好孩子心理上的疏导工作,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如果叶小开的父母能够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平等地对待孩子,及时解开孩子的心结,相信叶小开也不会走上绝路。从叶小开的悲剧结局上,我觉得有两件事情家长没有做好:

一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们,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的时间不长,很多孩子不太适应两种教育模式的转换。

幼儿园时期,虽然也有一些活动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但是对孩子的约束还是相对较少。但是进入小学阶段,小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规章制度等,以保证学校的教学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校能够正常运转。很多孩子对于这种大大增强了的约束不适应。这时,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可能从效率出发,只是提出要求,但是能够真正和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的,还是不多。像叶小开身上最为人诟病的调皮捣蛋的毛病,如果能够给他讲清楚不应该这样做的道理,相信他应该能够理解:学校生活实际上是一种集体生活,要让学校这个集体能够正常的运转,必须制定一些规则让大家去遵守。如果大家都不遵守,会给这个集体里的所有人带来不便,也包括你自己。要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是讲道理的,前提是你将道理说清楚并且获得他们的认可。

另外一点就是帮助孩子正确地对待事实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叶小开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是被老师和同学冤枉了的,而他在这种情况下,既得不到外在的帮助,自己又没有办法将内心的负面情绪释放掉,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一方面,家长要告诉孩子坚持对的

东西,公平地待人待己。但是另一方面,家长也要让孩子认识到,在学校中,并不一定事事都能保证做到公平。比如说,叶小开和高洁在操场上发生冲突的事情,确实叶小开是背了刘大威的黑锅,受到了老师和校长的批评。从绝对公平上来讲,这对叶小开是不公平的,对叶小开的心理影响很大。但是如果家长能够早些让叶小开认识到,现实社会上,不公平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今天可能发生在你的身上,明天可能就会发生在别人的身上。被老师错误批评了呀,被同学冤枉了呀,被爸爸妈妈误解了呀,都有可能发生。如果学会用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这种不公平,也就释然了。

当然,要做到以上两点确实有难度,需要家长敏感地体察。但是,帮助孩子提升心智,从容应对世间事,确是家长必须应该担负的责任。

关于转学的结局。

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希望。

可爱的孩子们,让他们选择时,几乎无一例外的选择了这个结局。如果叶小开能够象聪明的小豆豆那样幸运,转到“巴学园”,遇到小林校长那样的校长,那就太好了。愿孩子的生活中,还是尽量多一点阳光吧!

亦涵的观点:

1。这本书里除了王伟以外,没有坏孩子。

2。叶小开很冤枉,他只是有点调皮。

3。一旦失去了大家的信任,想要重新获得信任,就很难了,所以叶小开很难改变别人对他的看法。

4。叶小开很可怜,希望他能够转学,不要跳楼。

篇4: 我不是坏孩子小说读后感

叶小开是一个沉浸在快乐日子里、不知世事变化、有集体荣誉感的男孩。然而突然有一天得知自己在老师心中竟然是一个个坏孩子,于是开始了自己不是坏孩子的证明过程。叶小开通过努力学习、做好人好事来证明自己,但是由于家长、校长和老师的不经意,使得叶小开证明自己不是坏孩子的努力失败。叶小开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同学关爱的阳光,在家里父母也没有细心关注过他的感受,整天生活在不尊重、不理解、不信任之中,最终走向了绝望,记录了一个天使翅膀渐渐消失的心疼历程。

多年来,我们对孩子的评论似乎就形成了一种定论,那就是孩子是否听话、成绩是否好。听话、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反之就是坏孩子。一个孩子再聪明,只要不听话,给别人带来一些麻烦,日子久了就成了大家都看不顺眼、讨厌的坏孩子。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要细心关注孩子的内心活动,特别是调皮捣蛋孩子的心灵世界。不要用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分数至上”的教育会伤害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承受自卑的情绪和巨大的压力,甚至会形成伴随孩子一生的阴影。其实无论成绩好坏,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都渴望被尊重、理解、关爱,渴望被公平对待。孩子也是有思想有大脑的人,不是一个任人支配的木偶。活泼好动、好奇、调皮捣蛋是孩子的天性,属于正常现象,这说明了他们生命力旺盛、有思想和冒险精神、有独立意识。我们不能以这些理由过分批评、打骂刺伤孩子的自尊,给他们框上一个“坏孩子”的罪名。

我们都爱孩子,都希望他们将来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我们家长应先从提高自身做起,身教更甚于言教。家人对待孩子的教育方法要一致,要和蔼,没有压力地和孩子聊天,真正的了解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不要用脱离孩子能力的高目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成绩不是唯一,一个拥有健康身体,良好心态的孩子也一样能在其它方面赢得掌声。多用欣赏、赞许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多用肯定、表扬、鼓励的话去激励孩子,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够做的更好。试想如果叶小开在证明自己的过程中,有人能发现并及时给于肯定就绝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家长老师要多一些细心、耐心、爱心来对待孩子,正确引导启发、鼓励协助他们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希望!

篇5: 我不是坏孩子小说读后感

这本书我是利用睡前的两个晚上一气儿读完的,欧阳宁远也只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就看完了。我是先看的,看完后觉得心里沉甸甸的,但我什么都没有对孩子说,主要是不想给他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我想他会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果然,儿子第二天看完几个章节后就连说了两三遍:“叶小开太可怜了!”之后,每次看完书挂在儿子嘴边最多的就是同样的这么一句话,随着情节地发展他会忿忿不平地替叶小开打抱不平:“高洁太可恶了、他的班主任太坏了、高洁的表哥真的很讨厌……”等等,感觉孩子非常能理解叶小开的心理,觉得他受了很多委屈却无处“申冤”。特别是作者在最后章节写了两种结果---一种是以叶小开跳楼作为悲剧收场,另一种以叶小开转学开始全新的生活给读者留下了希冀。当然,我想每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在合上这本书的时候都希望叶小开会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站在家长的角度上,我首先觉得叶小开的父母太“失败”了---他们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回家后情绪表现异常、闷闷不乐的情况下,作为父母却没有及时跟孩子进行沟通,只是一味地指责他,那么孩子怎么会有心情跟他们诉说“委屈”呢?合格的父母首先应该从作孩子的朋友开始,要努力成为孩子最信任和依赖的人,当他在外面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他才会毫无保留地向家长敞开自己的心扉。

其次,我和欧阳宁远的观点比较一致的是叶小开的班主任也不能算是一名称职的老师。作为老师肯定喜欢成绩好、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孩子,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孩子会十全十美,他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即使大人也是如此的)。好老师就像伯乐一样,应擅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他们自己或许尚未意识到的潜能!如果很轻易地就给孩子贴上一个不太好的“标签”并一直以这样的眼光看待他,那么这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和潜能是会被逐渐埋没的。如果老师能更多地关注到孩子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地表扬他们,那么每个孩子都能树立“我很棒!”、“我真的很不错!”等等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意识。

同时,该书的作者引发了我和孩子对很多问题的思考,比如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才算真朋友?---至少我认为像刘大威这样的孩子是让人不敢作为好朋友去接纳的。欧阳宁远一度很排斥高洁,我问他:“高洁真的过分吗?男孩和女孩该如何相处?出现矛盾时该如何化解?”通过这样的提问,他也意识到同学间的交往也是一门学问。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到一个人物---王伟,我也曾问过欧阳宁远:“与叶小开相比,王伟是好孩子吗?”“他帮助叶小开就是好孩子!”孩子曾如此回“那么他偷人家的手机呢?他利用叶小开拿他家里的钱上网呢?”我又问,最终,孩子才意识到书中真正的坏孩子其实是王伟。

最后,感谢吴老师向我们推荐的这本书,它引发了家长和孩子们对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我们从中确实获益良多。谢谢!

篇6: 好孩子坏孩子读后感

什么是好孩子?什么是坏孩子?

大人们总是以学习成绩好坏来评论孩子。比如说:“你家的孩子考得真好,是个好孩子!”“我家的这……唉!”

难道成绩好的就一定是好孩子,成绩不好就不可能是好孩子吗?那我就给你们各举一个“好孩子”和“坏孩子”吧!

我邻居的一位大姐姐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好孩子。但是她从来不做家务,反过来还要妈妈给她洗袜子,倒洗脚水。不满意了,还冲着她的爸爸妈妈叫骂。有一次,她家来了客人,妈妈叫她去给客人倒茶,她扭捏了半天,才不情愿地走到厨房里倒茶。把茶端出来时,又把茶泼到了客人的西装上。事后,她告诉我说,她是故意的。这样的孩子,还能说她“好”吗?

我以前的一位朋友,考试一直不合格,是大家公认的坏孩子。可是他每天都帮妈妈洗衣服,拖地,洗菜……有一次妈妈回家晚了,他一个人就把饭做好了。他在学校也一直帮助别人,值日也很仔细。这样的孩子,还能说他“坏”吗?

我觉得如果大家不要单以成绩来评论人,还要用品德,那样世界将会更美好。

篇7: 好孩子坏孩子读后感

《小屁孩日记・好孩子坏孩子》是一本爆笑的、又能学到英语的日记,书中的主要人物格雷是一个淘气的小孩,从他经历过的种种事情反映出现代小孩的性格特点。

有一篇写到:下雪了,格雷只好听从妈妈的吩咐,出去帮别人铲雪挣钱。格雷找了一个小时才找到一家需要铲雪的人家,他说:“我帮你铲掉私人车道上的雪,只收5美元。”屋主说成交。

格雷开始铲了,进度还不错,不过铲着铲着雪又下了起来。格雷铲得气喘吁吁了,就拿了奶奶家的铲草机来铲,铲草机很快就坏了。突然,他看见屋子旁连着屋里水管的庭院水龙头,灵机一动,打开了水龙头,雪遇水及融,他又把洒水器打开,很快就完工了。

屋主看到车道上一干二净,就付了格雷5美元。但是车道上的水很快就结成了冰,格雷只好花钱买了5大袋矿盐来给人家结冰的车道解冻,格雷不但没有挣到钱,还给自己添了个20美元的窟窿。

我从这本书得出的结论是:做事一定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再处理,不然就会做的一塌糊涂。

篇8: 好孩子坏孩子读后感

在暑期里,老师让我们读了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好孩子》这本名著。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是《好孩子,坏孩子》这一章。

我在这里谈一谈读完这一章的感受。

平日里我们觉得好孩子就是每次考试都能拿总分100分的同学就是好孩子,但是在这一章中主人公金铃却与我们的想法不同,所以在书中金铃的心里非常矛盾。好学生,坏学生......自己在同学眼里是坏学生吗?好学生又有什么了不起?好学生做了错事就该缩起头,让别人背黑锅?好学生如果这么自私,怯懦,算什么好?100分再多,三好学生奖状再多,假的!人格上只有“0”分!她金铃看不起她们!我要告诉大家:不论你是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都要在人格上考到100分。如果你的人格只有“ 0”分,谁会看得起你,我也看不起你。

读完《好孩子、坏孩子》这一章后的又一感受是:我们一定要做一个人格和成绩都是100分的好学生。

同学们,读完了上述读后感后,你是不是想让时间过得快一点,早点到9月6日,就可以考一个100分让妈妈看看。记住人格上也一定要考100,争取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孩子。

篇9:坏孩子

严肃的风疲惫了

拍打着他的脸庞

迟迟不肯离去

像大树般凝视着他

鞭策着他

天空的眼睛

仰望着夕阳

享受着孤独与温阳

怀揣着迷茫

他的目光

野草抚摸他的脸庞

小鸟落在他的腿上

树叶盖住了他的胸膛

无人问津

他的心房

调皮的面孔

脏兮兮的手掌

乱转的眼珠

猴子般的模样

被遗忘了的

爱调笑的心肠

破碎的罐子

它属于梦想

却出自他的手掌

他想让他复原

还给梦想

可是他怎么都不能

不能让它完整如初

甚至让他更加破碎

直到一天

悔恨告诉他

成熟才能保护梦想

成长才能到达天堂

他开始成长

他开始变得成熟

可是梦想累了,

他要放弃他了

是的他需要时间

可是时间是公平都

永远不可能让他走后门

他悔恨没有早点成熟

他痛恨时间太短

坏孩子终究被遗忘

只因时间太短

梦想太累

可是他还是在寻找

那个他能为之奋斗一辈子

的梦想

篇10:坏孩子

我叫贾姗姗,今年13岁。可惜我是个坏孩子。没人喜欢的坏孩子。

我的成绩在3年级的时候都是前三名。可是就在四年的时候。数学老师换了。我四年级的数学老师是个好性子的人。不管我们学不学都不会骂我们,不会打我们。可是就是因为这样我的数学成绩一直下降。我现在的英语很差劲。我得过英语1等奖。可是就是因为我的骄傲使我退步。我不应该这么骄傲。现在语文蛮好的。不过我才学了一点皮毛而已。我还要继续加油。

语文老师好像和我有仇似的。处处针对我。我是个坏孩子吧!在语文课上我劲量好好表现。可是老师还是不喜欢我。我数学课上睡大觉。英语课上说话。下午回来玩电脑。就这样眼睛也近视了。杯具呀!

我素个坏孩子。坏孩子。我常常这样想。

坏孩子怎么样做?这种感觉真迷茫。

我该怎么办?我在心里想。

我是个坏孩子。小小年纪谈恋爱。

怎么办。我是不是永远都这样?

我不敢往前方走了。我怕我走错路。

我到底该怎么办?

我不能这样了。我现在必须好好学习。加油。我一定行!

篇11:坏孩子

妈妈,我想问:在您心中,什么才是是“好孩子”?什么又是“坏孩子”?

你们大人总是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我们。只要一考完试,你们又要开始讨论了:“你家的孩子成绩好,是一个好孩子。”“我这孩子不行。”唉,难道成绩好的就是好孩子,成绩不好的就是坏孩子吗?

那我就给您说说我们班的“好孩子”和“坏孩子”吧。

我们班的闾梓夏,他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是老师、家长心中标准的好孩子。可有一次,我到他家写作业。突然他家里来了客人,他妈妈叫他给客人倒茶。他扭捏了半天才去厨房,等他沏好茶走到客厅时,一个不小心把水泼在了客人的西服上。事后他告诉我,他是故意的。这样的孩子,能说他“好”吗?

那个“坏孩子”就是刘欣雨。他成绩老是上不去,却是大家公认的“好孩子”。虽然他总是喜欢搔扰别人,可是他有一副热心肠。有一次,一位走路不灵便的老奶奶被石头绊倒了,他急忙上前将老奶奶扶起来,并把她送回了家。有时候,他妈妈下班晚,他就主动做饭、拖地、洗衣服,以减轻妈妈的负担。学校大扫除,他总是特别的积极,特别的主动。这样的孩子,能说他“坏”吗?

妈妈,我想告诉您,您不要只看成绩就判定一个人的好坏,成绩好坏根本不能说明什么。可是为什么我每次成绩不好时,您都会对我大打出手呢?您为什么不站在我的立场上想一想呢?什么事都不能只往一方面想啊!妈妈,请您不要再伤害我幼小的心灵了!请您看看我的其他方面好吗?您会发现,您的儿子也是个好孩子。

篇12:坏孩子

“我需要自由,我要做一个‘坏’孩子。”这是我发自内心的呐喊声,也是我一直十分渴望获得的一个遥不可及的东西。

我叫孙仲铭,一直被关在一个“鸟笼”里,而那个笼子还加了几百把锁,是一只没有自由,却很听话的一只“好”小鸟。

我每天在一片仿佛可以把人吞了下去的地方,那里昏天暗地,没有自由,没有欢声笑语。我整天只会听到几句在录音机里重复播放的话。“来,乖,先把作业做完了,再下去骑自行车运动一下。”“先把这本书看完了才能吃饭。”我心想:我才不要做所谓的好孩子,我要做一个“坏”孩子,难道先运动放松一下心情再写作业不行吗?难道吃完饭再看书不行吗?想到这儿,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前几年那件令我气得犹如一只疯牛的事,但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几件小事。

那是一个太阳当空照却有一点不愉快的日子,我开开心心地回到家,因为我考到了一百分,所以我想放松一下,看一会儿动画片,因为我们班上的同学总在那说这个动画片很有趣。于是,我就开始看电视了,心想:作业做完了,再加上我又考了一百分,应该可以看一会儿吧。可是呢,事实并不像我理想中的那么好,爸爸见了我就说:“儿子,你要听话,不可以看电视,去复习功课吧。”我就想:为什么我不能看电视,我只想做一个有主见的“坏”孩子。

还有一次,我因为粗心只考了95分,可我仍然是全班第一名,所以我还是一蹦一跳,像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一样回到了家。我把试卷拿给外婆看,她瞪了我一眼,仿佛要把我整个人给吃了似的:“你这次考的太差劲了,将来还怎么考大学,给我到房间反思去,我又想要自由,我要做一个拥有自由、无忧无虑的“坏”孩子。

我心想:如果可以让我选择,我希望我是一个“坏”孩子,因为孩子是那么的自由自在,犹如一只在广阔的蓝天中自由飞翔的鸟儿。

篇13:坏孩子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中,小主人公汤姆・索亚,是一个在大人眼里不折不扣的坏孩子,调皮爱做恶作剧,逃学……而这些甚至已经成为他每天必做的事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调皮捣蛋以至于“无恶不作”的顽童,身上却闪烁着许多优点。

一次,他与“野孩子”哈克为了一点微乎其微的小事跑到墓地里去。无意间,他们目睹了一幕恐怖的杀人事件。但凶手乔却嫁祸于哈波。于是,愤怒的居民将冤枉的哈波抓了起来。审判哈波的日子一天一天的逼近,汤姆不禁犹豫了:说吧,又怕杀人不眨眼的乔将他杀掉,不说吧,他的良心正受着无比的煎熬。最后,汤姆决定在法庭上证明一切。这是杀人案,况且,当时的杀人犯乔也在场,他就不怕乔吗?说不怕都是假的,但汤姆有超强的正义感,所以他才不顾一切救哈波,要还他清白。

汤姆・索亚的恶作剧是一个纯真的表现,一个男孩子调皮是常事。在生活中,我也做过恶作剧。在六七岁左右的我总爱逗别人。在妈妈给了我和弟弟两个苹果时,我就想了个歪脑筋。我在家里找到了一个假苹果,跟弟弟的苹果一换,哈,假苹果变成真苹果了,等弟弟来吃的时候,却咬下了一块海绵,我不禁哈哈大笑。但事后,却被骂了一顿。

其实,儿童是最天真无邪的。让自己始终有一个童心,拥有正义和善良的本性,用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不要再贪婪,太自私了!相信从如此,就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汤姆・索亚是一个多面性的人物,他的世界充满阳光和希望。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理想,美梦便会成真。终有一天,我们的天性可以自由的发挥,创造出一片人生的晴空,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梦。

【《我不是坏孩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1.《我不是坏孩子》优秀读后感

2.我不是坏孩子小说读后感

3.诗歌我们不是坏孩子

4.90后,我们不是坏孩子六年级作文

5.《我不是完美小孩》读后感

6.我是一个坏孩子作文

7.我不是最弱小的读后感

8.《妈妈不是我的佣人》读后感

9.我想做一个坏孩子初中作文

10.我不是仙人掌

下载word文档
《《我不是坏孩子》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