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由写作文谈起

由写作文谈起

2025-02-19 08:11:3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瑜怡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由写作文谈起,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由写作文谈起,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由写作文谈起

篇1:由写作文谈起

我总觉得事与事之间是有联系的,尤其的人的事。由写作文,我想到很多。

我经常看到一些文章(不如说是中国学生的文章),其结构无非是开篇一段大道理,中间则是两则某位名人用这个道理做人,然后取得成功,结尾把道理再复述一遍,并且号召人们用这个道理做人。这种作文,人们称之为“佳作”,或由老师在课上念给同学们听,或成千上万印在作文书里。那些印在作文书记得“佳作”,底下往往有个“专家点评”,何谓“专家点评”?就是由一群自称专家或他人称之为专家的人把别人文章从头到尾夸一遍。

有一些人,恨透这套模式,在屋子里待久了,太热,他们打开窗子,要跳走。于是自编故事,写森林里的动物故事,写河里的鱼虾故事,嗯,事情得起自己的良心,但不会有好下场。可怜你辛苦写了几百字,即使他口角上扬,说“有点意思”,但总会零零散散给你打个几分,写得实在好了,也只是刚跨及格线,分数是不能和“道理作文”相比的。我也想过,这些学生是如何听来这些道理,人人都对人生看得如此透彻,发出如此感慨。或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把,或是文革留下的,也许都有,后人扔受用至今。中国人向来喜欢“体面”,人不太敢乱说话,所以在写一些东西的时候,力求正经、严肃,一者见其文采出众,二者见其成熟稳重。那些跳窗的人,平时无关紧要的练习可以写羊写鱼,但一到真正考试,便又严肃正经起来。一有因低分受老师家长痛骂之压力,二也为拿个好分能抬得起头,所以,也不能免俗。其中最假的,莫过于考场作文。大家都想进高校,故讨好阅卷老师是不可少的。所以大家都教人做人,为见其文采,非要用古文调子写江南小镇烟柳画桥不可,甚至于通过几个“啊”强烈抒情,这个“啊”后面往往带走感叹号!而我看到满满的“激昂文字”下边,却是满纸的虚伪。说要淡泊名利的,你且叫他到西部支教,看他肯不肯;说在城市觉得人群冷漠,或看不到森林无法呼吸的,不妨叫他到山区呆几天,我猜他会说:这儿真可怕,真是人呆的地方吗?在一本书上看到有人骂郭敬明,因为郭敬明曾说:我写作就是为了赚钱。本来没什么错,只是这位骂人者说郭敬明把文学当做事业,认为郭写作目的太商业,侮辱文学。这种人,你既嫌钱如此之丑恶,倘若这本书刊登了你的文章,却不给稿费,或钞票摆在你面前,附一张纸,写:用“钱的好”为题,写一篇作文,写完拿走,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吗?为显你清高,为何不再像李耳那样打出“无欲”“无求”的口号,或像孔朱之流说出“女人真是害人的东西”的话来?

当人们成长起来后,进入了社会。不过,也还是那样。各种报纸新闻,都大谈社会主义,大谈马列主义。30分钟的新闻联播,很多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主席亲切同村民握手。如果有机会,我会问问田里插秧的农民,还要问问局长市长,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局长市长,如果他不懂,我先是笑一下,然后反问:开会的时候你不是和同志们学习了吗?如果他懂了,我会谦逊的说:请你翻译成人话。

由此,我想到“领导”,由“领导”,我还想到一些问题。我在高中念书,公办的学校,是不是会有领导来,说要检查工作。于是在课上这帮大腹人来之前,总是发动全体,开始大扫除,各种擦窗擦椅,目的是为了给人家一个好印象,到这帮人一走,一切又恢复了原样。有意思的是,我们学校有初中部,我们没有周末,周末在教室进行一项叫做学习的活动,但在法律上,这是不允许的。为了“渡过难关”,于是前一天便进行安排,让初中部的放假回去,然后让各班班主任回去交待“封口”事宜,班主任说:明天要是领导来,问你们有没有初中部,或者周末上不上课,你们怎么回答?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但你能说有吗?于是一笑,很有默契大声齐声说:没有。

当很多的虚伪假套摆在眼前,注定会使有思想的人更加孤僻。我曾经无数次的想,到底文学的意义在哪里?但始终没想出个什么结果。但我肯定的是,它绝不是将嘴里说做而实际上做不到事情写在纸上给人们看。对于如何写作,鲁迅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我想还应加上:勿空谈。

学校是培养不出伟大的作家的,尤其在中国,考试分数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而这往往是对一个作家最大的禁锢。人们似乎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想说什么不敢说,宁可忍着。忍着忍着,人容易憔悴,变老,所以我们总是开心不起来。一个伟大的作家,除了海明威说的有一个不幸的童年,我想,一个作家最不缺的,是漫无目的的想象和无畏的叛逆精神。

在这场上上下下演的戏里,有的人不知道在演戏,还在演,有的人知道在演戏,却宁可埋没良知继续演。但光明正以正无穷大的趋势到来,现在没人喊,少有人喊,将来也一定会有人喊,而且大声喊:

“咔!”

高二:黄光景

篇2: 由许愿活动谈起

由许愿活动谈起

许愿活动超出预期的火热

小编今天特意看完了

截至目前所有的252条愿望

说来大家也许不信

看完以后我的第一感受是

感动,很感动

感动于愿望里的真情与真诚

感动于每条愿望背后的.人

对我们打开了心扉

感动于我看到“金海旺家”进了大家的门

……

于是小编决定

活动结束前定期截取不同类型的愿望

与大家共话愿望背后的旺家理

……

其实最让我感动还有下边这篇文章

出稿之快可以和小编媲美了

首先必须跟前边投了文章

但至今还没发布的投友道个歉

文章我们会尽快发布的

今天发布的这篇是插队播报的

能插队不是有背景

而是太应景

篇3:由how often谈起

在七年级时,大家学习了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never等表示时间频度的副词。这些词通常用来说明在一段时间内做某事的多少或某种状态存在的次数的多少。例如:

We usually get up at half past six. 我们通常六点半起床。

Sometimes he goes to see his grandpa on weekends. 周末,他有时候去看望爷爷。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总是用陈述句来表达自己的或他人的一些行动,或者事物所存在的状态。我们还要向对方提出一些问题,请求对方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用疑问句。请看下面几组对话:

1. -How often do you play football?

-I usually play football after school.

2. -How often does Mary go to the concert?

-She often goes to it on Saturday evening.

3.-How often does my daughter take the medicine?

-Three times a day.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们针对上面所说的频度副词和表示“在某段时间内某种动作的次数”的状语提问时,都要用how often。换句话说,如果要回答由how often提问的句子,我们通常要用频度副词或诸如every day, each week, once a week, twice a day, four times a month等来回答。例如:

4. -How often do you borrow books from the library?

-Twice a month.

5. -How often does your mother do the washing?

-She does it every day.

6. -How often can you go to the movie?

-Once a week.

在大家所做的练习中,常见的有“句型转换”。这种题型有一种“就划线部分提问”,要求针对陈述句中的划线部分提出问题(也就是把陈述句变成特殊疑问句),其中就有针对上面所说的频度副词或every day, each week, once a week, twice a day, four times a month等提问的句子。这时候自然要用how often来提问了。例如:

Jack watches TV three times a week. →How often does Jack watch TV?

Our school has a sports meeting twice a year. →How often does your school have a sports meeting?

要注意的是,陈述句在变成这种特殊疑问句时,其结构是:How often+助动词(或系动词 be)+主语+实义动词(如果前面是系动词be的某种形式,则不再用实义动词)+其它成分?

篇4:由豆奶粉、芝麻糊谈起散文

由豆奶粉、芝麻糊谈起散文

开学后,工作紧锣密鼓,忙得简直要四脚朝天。每天都要骑行电动车7公里,来回四趟奔波在上班的路上。对孩子的照顾,尤其是一日三餐,但求短平快,能简就简,能速便速,见缝插针,总之,怎么快怎么来。

早读,最后一节课,我走时他刚起床,我到家时孩子已等候饭菜多时。只能买来豆奶粉、芝麻糊,稍加熬煮便能当粥喝,以便速战速决。

这豆奶粉、芝麻糊,放到沸水锅里,都是抱团作战。一团团、一簇簇拥在一起,唧唧闹闹,无论是用勺子压,用勺子按还是用勺子挤,就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死活不肯就范。这粥盛到碗里,哪里是喝,简直是“吃粥”,不嚼一嚼无法下咽。我常对孩子笑:再退一步就该学学范仲淹的划粥割齑了。

话说这一日,豆奶粉入锅后,手机铃声响起。接起电话,不知不觉从厨房踱到客厅,愣是把这锅里的劳什子忘了个一干二净。扣上电话,突然想起锅里还熬着有待对付的豆奶块,一个箭步窜进厨房,操起勺子,准备作业。俺一眼望向锅里,但见浓汤滚滚,哪里还有豆奶块的影子?就这么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没劳我费心,无需我动手,那一团团豆奶块就这样自行融化在消化慢炖里.....

一时惊喜、诧异再加顿悟:呃,呃,是自己操之过急了。

对孩子的教育,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许多父母从孩子尚在腹中,就开始进行教育,等到孩子出生,便又上马更多眼花缭乱的文理教育:几个月教他图形,数字,再大点看图说话,两岁学心算、绘画,三岁背唐诗、四岁练钢琴、五岁学数学......。还有些父母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和担心:“人家......的孩子三个月翻身,八个月说话,人家......的孩子三岁识字一千,我们家这个总是慢不止半拍,莫不是有毛病?”

于是,我们开始马不停蹄,我们迫不及待,我们让孩子成为比大人还忙的“小大人”......我们有热情、有理想,有斗志,唯缺耐心。就像我对待“豆奶粉、芝麻糊”一样:妄想通过外力的作用,妄想透过足够的压力促进它们的自我觉醒与融化。事实证明:当火候不到时,内力不觉醒,当内力不觉醒时,外力所做的一切都如隔靴搔痒。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如果他是一株花,他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花期,如果他是一棵树,我们根本无法寄希望于他也在枝头绽放。所有的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自我教育。问题来了:一个学困生,一个内力不足的孩子,如何让他自我教育?教育者(家长、老师)究竟应该做什么?

再讲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15岁的女孩子“小雪”。小雪目前在一所市重点高中就读,成绩在班里遥遥领先。见过她的人都说这孩子言语得体,文静优雅有内涵。倘若我告诉你:这个孩子初三前都是学校名副其实的“问题少年”你是不是会大跌眼镜?

小雪天资聪颖,心眼灵活,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心十足,凡事爱刨根问底。当然,还有一个特点:上课听讲听到三成,课下作业做不到一成......你问她为什么不做作业,她会对你瞪着无辜的大眼睛反问你:为什么要做作业?等你言语谆谆一大通说教后问她:现在,你知道做作业的原因了吧?她继续用她无辜的大眼睛瞪着你:对不起老师,我刚才走神了,没听到您在说什么......

这个小雪,她最大的不解就是:为什么老师、家长都逼着我好好学习?我现在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继续努力?就她这些疑问,老师们和她父母与她进行了一次次思维的交锋与碰撞。最后,小雪叫嚣:道理我都懂,但是你们的道理就是有道理?为什么我非要听你们的?于是,涛声依旧。

后来,初三上学期的有一天,(小雪在六三制的学校,初三面临中考)奇迹出现了。这个小雪竟然每天早来晚走,竟然能按时交作业,竟然主动找老师、找同学问问题!家长、老师都认为肯定是升学的压力就在当前,孩子觉醒了,于是,偷偷乐不可支,表面还得严肃认真配合孩子的上进为她出谋划策辅助她有更大提升。没人敢问她原因,都担心万一一言不慎句扰乱了她的心境让她军心大乱再重蹈覆辙。

刚才咱也说过了:小雪天资聪颖。内行人都知道:这学习,没有天赋是真真学不好的。小雪经过这样拼了命的往前赶,在中考时一鸣惊人,考了班里的第三名,一举考进重点高中。小雪回校办理团员关系迁移的时候,班主任开玩笑似的问到:小雪,到底是什么让你发生了巨变?受伤了还是受刺激了?

人家小雪莞尔一笑:老师,我真是受刺激了。你还记得赵霞吗?就是天天跟我泡在一起的那个?我和她聊天,才发现她特别上进,特别好学,但是表面上还装出一副漫不经心好玩的模样。我一看就来气了,她都能这么好学,我凭什么要自甘落后?......

对,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各学科老师还有她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导竟然都没有比上她好友对她的影响。这是不是给我们提个醒:注意引导孩子的交友,同伴的影响力大于父母、老师的.教育作用。这也是经济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的“同伴效应”。孟母三迁的故事不正是注重同伴影响的最好注脚吗?

那么,问题又来了:人家学霸不愿意与学渣为伍咋办?退一步讲:如果学优生同意与学困生为伍,到底是学优生被带坏,还是学困生被带好?

通过对所带班学生的观察,我发现了这么一个事实: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优秀同学的圈子里全是班里的优秀同学,学困生也只与学困生为伍。即使你安排一个优生与差生同桌,结局还是优生照优,差生照差不误。也就是如同前边我们提到的“小雪”,她自身没有觉醒时,外力不起任何作用。当她受到同伴的影响时,她发现了真实的自己。

她究竟是如何受到影响的呢?她说:她和她的好友谈了一次心,发现了更深层次的彼此。对,这就是关键点。如果优生和差生之间是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如果他们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那么,他们都不会受到彼此的影响。如果我们创造机会为他们提供交流、了解的机会,那么学困生受影响的几率无疑会增大。深度交流的机会如何创造?我想,平时的学习经验交流会,让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可以加大他们交流的可能。

当然,许多学困生不学习还是因为他们漏洞太大、窟窿太多,补不过来了,这时候,需要老师,尤其是家长的大力支持、扶助才行,孩子学习能力不足,你得给他找个有经验的老师带一带,入了门就好了。低起点、小步子,一点点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成就感,慢慢上路。

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老师也好,家长也罢,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后(言传身教:想让孩子博览群书,首先,家里要有书,家长要读书。),用慧眼去发现,用智慧去唤醒。当我们唤不醒孩子时,千万不要忘了孩子同伴的强大影响力。

篇5:张国语 由古诗文欣赏谈起

张国语 由古诗文欣赏谈起

数月弹指过,一岁回首间,也许有一天我们蓦然一回头,自己已是百年身。时光荏苒,曾经让我们一度望而生畏,恐惧的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岁月匆匆,我们直面现实会不会也像李太白那样发出深沉的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慨时光的一去难留。会不会有曹孟德的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感叹岁月易逝。会不会有渊明兄的哀伤,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哀伤时光的无情。会不会有诗豪陈子昂的惆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会不会有诗圣杜子美的凄凉,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会不会有孔圣人的无奈,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流水,昼也不止,夜也不休。在我们熟睡的时候它却不会停止,为此孔夫子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许我们此时会油然而生苏东坡笔下那般的悲怆和凄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但我们此时难道就不会有感于孤篇横绝,虽成大家的张若虚先生笔下对人生,宇宙和世事的探问和思考。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宇宙永恒,时空无限。长江无穷,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人世亦能不休不已。岁月虽无情,人生应有意。拼出一腔血如火,留得英名芳千古。生要与日月同辉,死不与草木同腐。永垂而不朽,能有如此一生,也不枉来世走一回。古人说一失人生,万劫不复。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三分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而现在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正当千般用时,我们又岂能坐待岁老。由此一定而触动我们的心弦,引发我们对岁月人生的急迫感,时光难留,岁月无情,“赶紧生活”。其实,在今天“追赶”这种意识已经是为时已晚。早在本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就流行一句话,流行的已经过时了。此言可谓一语醒人,振聋发聩,开顽化冥。很彻底的说明了现代社会的特点,瞬息万变,日新月异。这样一句话,乍一听,也许你会有点怀疑、有点茫然,产生怀疑的多是中国人,或者是朝鲜人。在我们中国不少人还在赶时髦,追流行,而在欧美“流行的已经过时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毋庸置疑。在今天创新已经是时代的主流,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立于不败的根本,换言之也是一个人生存的根本。只有能够不断创新的人,才会成为社会财富的主宰,成为社会的精英,行业中的佼佼者,出类拔萃的.人,是人们所仰慕的人,追捧的人,尊敬的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风光至极,荣耀之至。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得志者生活从容坦然,而失意者慌慌不可终日,魂不守舍,坐立难宁,岂不是人生的一件苦事。

然而要创新,就必须有继承,要善于学习。常学常新,时习时觉。学而日新,习而日固。只有巩固才能有所提高。古人说,三日不学便觉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新知如新貌,改变自己,就要更新知识。知识使人日新,学习使人日进。因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更新自己,创造新我,在时代大潮的淘选中不会被抛弃。说到创新,我在这里要特别指出,在学习中创新不等于是永远学习新的,而更应该重视温故知新,论语中不是有“温故知新可以为师也”之训吗。

温故易而温故知新难。温故知新中的新知识,才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有用的知识。而我们人之常情是喜新厌旧,大多数人不喜欢重复旧的,这样就会使他们的学习失之于浅薄。不愿温故,自然就会错过知新。但如果我们有谁能够克服常人的通病,不但能够求新,而且还乐于温旧,那么他就会变得与众不同,出类拔萃。不妨现在让我们品读一则名人的轶闻。在唐朝有一位大画家阎立本,一天,他途经荆州来到梁朝画家张僧繇的壁画所,欲去瞻仰一番,但看完后他旋即言到:“徒有虚名。”但当他回到寓所后,又感到余味未解,第二天又去观摩,却不禁点头称是,“果然名不虚传”。第三天又去细细把玩,竟然拍手叫绝,索性回去把铺盖卷一挟来到壁所寝卧对之,流连忘返十多日才兴酣离去。学习常常会玉没粗中,大画家阎立本之所以最后能失而复得古人之精华,这其中说的不正是温故知新的道理的作用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可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至圣孔子实践和智慧的结晶,儒家经典《论语》中第一章、第一篇的第一句话,治学者皆能诵之。我认为这是学习方法中顶顶要紧的一句话,是金石良药,也是存在于学习生活中的一个法则,它就像2﹢3﹦5一样,是一个简单的、伟大的自然法则,一个生活艺术空筐。2﹢3﹦5是一个法则,也是一个真理,2头牛﹢3头牛﹦5头牛,在这个空筐中牛可以放进去,老虎同样可以放进去,因为它是一个横达四海,纵横古今,囊括宇宙万物的一个伟大的真理,而且它是一个空筐,可以随意装进天地万物,世间万象,但如果它只能装进一样东西而倒不出来,那它的作用就大大的打了折扣,甚至会变成废物。而我们高明的至圣孔夫子就在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这样一个伟大的空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就是一个存在于学习中的有效的法则,一个规律,一个真理,只要你在学习中遵循这个法则,依照这个道理去探求知识,无论贵贱,不分贤愚必然会大有所获,因为它是一个道理。以道而行,便会得路,哪有行不通的;以理而做,自然可解,那有做不成的。只要你领会了这其中的道理,在你以后的学习中你就会时时感受到它的“反作用” 力──知识的作用。反作用力与作用力是成正向比,读书学习就是这样,就像物理学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你的努力──作用力愈大,你能感受到来自知识和道理对你的“反作用”力就愈强,你获得的东西就会愈多,探究理解的就会愈加深刻。书似友也,学益友也,而习为至亲。你明白了这其中的要义,在你的学习过程中并能够践之以实,它就会对你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且会使你从中受益无穷。

时学时习,早读晚诵,这样学习才会一足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进步。其实踏实的学习是在等于为自己铺路,而学习不踏实就等于是给自己挖了一个陷阱,掉进陷阱的迟早会是自己。书、知识、学习都是你的至亲好友,你理解了它,它因你的理解或知遇而会投桃报李,向你敞开胸怀,给与你加倍的回报,这也是对你付出的酬劳。由此看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正是我们学习的真正不二法门。如果我们在学习中能够切实领会这学习的不二法门,一定会茅塞顿开,开于一窍,而悉于百味,一通则百通,在这以后的学习中也一定会无师自通。教学如能把学生指引到这条道上来,那就是授之以渔,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地。然而我们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不得其道,像是在荆棘从中,荒原大漠中跋涉一样,使得身心交瘁,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竟至学无所获,事无所成。在教学中,我们孜孜以求,希望的就是把我们的学生引上大道,我们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得道而行,畅行无阻,他们自然会不断的接近自己的目地。但我们要理解认识一些要理至义往往要经过许多年。正如陆游所言,六十馀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在今天我才似乎真正懂得其中的要义,人生也好像得到了脱胎换骨,获得了一次重生。鲁迅先生说“人生识字忧患始”,而我认为人生识字成败始。在我们经历了生活的成败之后,才对社会、人生、自然有了更多的感悟和认识。但我希望以我们的曲折和迂途,以我们的教训和经验而能够给学生以启发,使他们可以找到一条学习的捷径。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把这三句话看作是人生亦或学习的三种境界。这是几句看似平实无奇的话,初看让人一头雾水,是佛家语,是道家言,还是儒家之教?但仔细地咀嚼一下,又余味不尽,再经品味就会满口芳醇。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不得其门而入,所得到的认识和知识那只能是肤浅的,是知识的枝叶和皮毛而已。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这已经能够深入到实物的内里,探究到事物的实质,得到了学习的门径,可以登堂入室了。看到了山里的璞玉,觅到了水中的明珠。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觅得珍宝归来时,再回首看山观水,山依旧是山,水依旧是水,而山是藏玉之岳,而水是怀珠之川。

既能看得进去,又能看得出来。如此这样,才会宝山此去不空回,不虚此行。学与习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环节。学能够不断的扩展新知,而习却能够不断深入下去。学不厌多,多多益善;习不厌精,精益求精。只有时学时习,循序渐进,才能达到心领神会,得之于心而后自然才会应之于手,得心应手,做到运用自如。所以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理自知。正像一代理学宗师朱熹训示我们的那样:“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这样就可以把别人的知识化为己有。所以我特别强调大家学习要每学必背,否则就形同借书还书一样,自己仍然一无所获。

现在一学年行将结束,过去的数月也颇值得回味。我们回头总结我们的所学,在这一学期主要学习了古诗文欣赏。古诗文都是古代的圣贤之言──圣贤的思想,经验。说道圣贤之言,有的同学会偷笑,老师不是在介绍轮扁的时候说过,圣贤之言不都是一些糟粕吗。而圣贤那些妙不可言的精华不都失去了吗,那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呢?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故事。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也?”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也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那我们从这则故事中能够得到什么启发么呢?轮扁是在讥笑齐桓公读死书。启示我们学习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而要活读书,读活书,鲁迅先生不是说过“死读书是害己,而一开口就要害人。”在世上有两本书,一本是有字书,一本是无字书。那么活的书指的就是无字书,也就是圣人妙不可言的那些知识。有字书,虽然是死书,然而人是活的,可以把死书读活吗。我曾经写给大家一篇“学习要让知识还魂重生”的文章,强调学习要让知识活起来。如何让知识活起来的方法──“放归还生”。知识从何处来,再让它回到何处去。因为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要让它活起来,那就是须让它再回到实际生活中,也就是要把知识要和实际联系起来

。在我们把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的过程中,自然就会体会到轮扁所说的那种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的技艺的精微之处。而这大概也就是轮扁所说的妙不可言的地方,而这也许就是类似圣人不能喻之于后人的知识精华吧。知识和实际,正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得水则生,离丌水就会死亡。鱼在水中我们看到的是活泼轻盈、生动多姿的,倏而远去,忽儿休止,十分招人喜爱,充满了生气和活力。水中的鱼我们感受到的是它的动,它的鲜活与美丽;而离开水的鱼,我们看到的则是僵死的、毫无生气的将腐之物,自然就会对它失去好感和兴趣。观游鱼而乐,也正是源于这种道理。

接下来我们不妨谈谈关于古诗文的欣赏,品味一下我们的古典文化,从中玩味一下学习和做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济养我们的现代文明。

篇6:那些由“社交”谈起的营销事儿

“社交”很忙,是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交”成了读书排行榜的常客。总是有好些个兄弟跟他并肩而立――沟通、技巧、成功、秘诀、快速、人脉……

“社交”是百变天后。从纸质媒体到移动互联,从“人←→人”到“人←→机←→人”,一个键盘、一个鼠标、穿上企鹅制服、来上一句“君要臣死,臣Facebook”,认真当起“推客”,忙里忙外鞠躬尽瘁。

“社交”是万人迷。也许是从那个名叫卡耐基的人开始,国人终于意识到原来我们的职场失利、情场失意都是因为没有和“社交”搞好关系。有人开始焦虑,以上海为例,超过3成(34.4%)的白领视“个人社交范围”为焦点问题(《社交成上海白领关注焦点》,,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编制)。也有人开始未雨绸缪,72.8%的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基于社交动机(《社交成为大学生参与公益的源动力》,零点大学生公益调查)。还未踏进社会的青苹果已意识到公益圈是一个丰富的社会资源库,增长社会见识、提升个人能力开始成为他们参与公益的重要动机。

关于“社交”的话题总是说不完,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年人们和“社交”的那些事儿,看看今天青年人的社交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本次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下属零点E动营销发起的《青年群体社交生活行为研究》,旨在通过线上问卷调查,了解青年群体的社交行为特征,洞察青年群体的价值观、消费行为等趋势变化。本次调查于8月进行,共征集26184名18-32岁青年网友的意见,其中参与调查的男性比例为69.6%,女性30.4%。

青年人社交“十人圈半径”

你可能没听过CSer(couchsurfer,沙发客),也没有《恋爱假期》中两位女主角网上相遇然后互换场所去对方城市旅行度假的经历,

但你一定有过饭桌社交经验,遇到过外出活动熟人扎堆的情景。

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国人平均每人参加的社交活动仅有一种,并且活动参与度较低,而聚餐、体育运动和卡拉OK成为社交三宝。的数据显示,舌尖上的中国,有46.4%的人参加过“聚餐”(《零点中国居民沟通指数报告》,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编制)。

从社交规模看,国人一直在社交这件事上显得有点上心有余而力不足:《零点中国居民沟通指数20报告》的数据显示,接近一半(46.5%)“最近一个月新结识的人数”为0,近三成是一个月结识新朋友数少于3人。、的研究同样发现,中国人的亲密朋友主要集中在同事、同学和发小等近圈,很少扩展到外圈;而亲密朋友圈子超过80%的亲密朋友是同性。

移动互联的今天,交流貌似变得更容易,每天有大量层出不穷花样百出的社交工具被创新和下载应用。然而,人们是否因网络真的扩大了朋友圈?社交网站个人主页上、微博上关注的好友成百上千、粉丝一大片,是摆设还是真聊?

数据显示,对于青年群体来讲,绝大多数沟通方式都逃不过“十人圈”。

红得发紫的社交网站,人们日常保持的沟通人数比例绝大多数在10人及以下的范围(70.5%),同样类似的还有论坛(71.7%)。看来社交网站把世界变平了,却没把人际交往半径变短。

使用电子邮件,估计多数中国人也不习惯,日常通过电子邮件与人沟通超过10人的比例不足2成。

有趣的是,以小企鹅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聊天工具(QQ、MSN等)威力十足,有37.5%的青年人表示,日常通过聊天工具与人沟通的范围在50人以上。

篇7:商业思维与大学逻辑-由《大学的逻辑》谈起

商业思维与大学逻辑-由《大学的逻辑》谈起

<大学的逻辑>是北大教授张维迎有关大学逻辑和大学理念的著作,该书使用了大量的商业思维和经济学语汇来思考和讨论大学治理问题和大学的逻辑.笔者从该书此类观点出发,论述过度的商业思维会时大学教育产生不良影响,扭曲大学和教育的'真正逻辑.进而提出,不应用商业思维来思考大学的逻辑,高等教育领域中,商业和教育的关系有待理顺.

作 者:冯铮铮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93 刊 名:安徽文学(文教研究)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 “”(10) 分类号:B81 关键词:大学的逻辑   商业思维   大学   企业   张维迎  

篇8:从我国水泥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谈起

从我国水泥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谈起

世界水泥统计局最近公布全世界的水泥总产量达17亿t,其中我国水泥为6.4亿t,占总量的36.5%,该局还特别说明,在这17亿t水泥中,包括4亿多吨的立窑水泥,全是中国制造的.因为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即使有生产立窑水泥的话,其数量极少,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我国的`立窑水泥占全国总产量的3/4,全世界产量的1/4以上,确是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数量.何况其产量似乎仍有增无减,尽管我国已经在大力进行水泥结构调整.这种情况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与密切关注.

作 者:高长明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水泥 英文刊名:CHINA CEMENT 年,卷(期): “”(8) 分类号:F407 关键词: 

篇9:语文教学要强化写字教学和训练-由中考语文试卷一道写字题谈起

语文教学要强化写字教学和训练-由中考语文试卷一道写字题谈起

在近年来我市语文中考试题中,我们不必说积累与运用,也不必说阅读,更不必说作文,单是识字与写字来说,这是我市语文试卷中又一个闪光的亮点.它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其影响是深远的.

作 者:顾朝红  作者单位:湖北郧县白浪中心学校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0:马克思《巴黎手稿》美学意义再评价--由当代美学美的规律论争谈起

马克思《巴黎手稿》美学意义再评价--由当代美学美的规律论争谈起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的<巴黎手稿>的.论争很多.<巴黎手稿>在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人们在研究马克思的<巴黎手稿>时,应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不要固守于马克思著作的某些词句话语,这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作 者:张青岭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刊 名: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2 35(1) 分类号:B83-05 关键词:“美的规律”   认知美学   美本质  

【由写作文谈起】相关文章:

1.谈起过往散文

2.从纯净水谈起作文

3.从静坐谈起的美文

4.当我们谈起理想随笔

5.写作文

6.从一则广告谈起600字范文

7.从水谈起的话题作文

8.扩写作文

9.仿写作文

10.一年级写作文

下载word文档
《由写作文谈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