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小学游记作文教学设计

小学游记作文教学设计

2024-07-20 07:30: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飞鱼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小学游记作文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小学游记作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游记作文教学设计

篇1:小学游记作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思考,提炼写游记的必备要素;

2、学写游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环游世界的梦,很多人都想在旅行中追问生命的意义。于是,走在路上的状态成了最潇洒的状态,来听一听许巍的《旅行》。(看歌词听:阵阵晚风吹动着松涛/吹响这风铃声如天籁/站在这城市的寂静处/让一切喧嚣走远//只有青山藏在白云间/蝴蝶自由穿行在清涧/看那晚霞盛开在天边/有一群向西归鸟//谁画出这天地/又画下我和你/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谁让我们哭泣又给我们惊喜/让我们就这样相爱相遇/总是要说再见/相聚又分离/总是走在漫长的路上)

二、赏《旅行》

1.听完感受如何?歌词好吗?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记录:美在对景物的描绘,很有意境;歌词中透露出一种对自由的向往;写景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最后的部分有哲理,许巍写的不是某一次旅行,而是人生就是一场旅行;用词很灵活,如“藏”“盛开”“画”,非常优美,是诗一样的语言。)

2.许巍在歌词中表达的就是一种对于“旅行”的感悟。如果你旅行归来,想为这次旅行写点东西,这首歌词的写法能给你怎样的启示呢?

(生:要描绘美景;要注意写景时远景近景的层次、动静声色的搭配;要写观景的感受;要写出自己的感情或感悟……)

三、明写法

没有感悟的旅行是没有灵魂的旅行,没有游记的旅行是空白的旅行。再新鲜的感受也会在记忆中淡去,留下一篇游记可以拥有更多的回忆。怎么写游记呢?

1.欣赏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写游记是不是除了刚才我们说到的要“写景”和“写感受”之外还有一些必备要素呢?

(生:还要写自己旅游的行踪,有一些记叙。)

是的,记事、描景、抒情在游记当中都是缺一不可的必备要素。

2.《雨中登泰山》还能带给我们写作游记的哪些启示?如篇章布局上,写景记事的具体方法上等。

(生:写景不可面面俱到,要有详略,如《雨》文就详写了泰山上的松树、岩石和云雾,因为这些是泰山独有的景象;可以引用诗文典故增加文章的内涵;可以引用神话传说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景物的神秘色彩,激发阅读兴趣。……)

3.大家已经成为写作游记的理论家了,请看课本217页《学写游记》,看一看我们的总结还有没有疏漏之处?

四、写游记

1.理论家也得是实践家,同桌之间交流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旅行经历,分享美景美情。后全班展示。

2.作文: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篇2:小学游记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参与交流的意识。

2、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评改,从中学到评改的方法。

3、再次感受、体验甚至掌握“游记”的最基本的习作要点。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引: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学们外出旅游的机会也多了。游览中所见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节课同学们已经用笔记录下了自己游览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这节课我们将进行作文讲评。我们已经把自己的文章进行了修改,老师把大家的习作分成了A、B两种,我们首先同桌共同来一起评A本,然后我们在共同评改B本。

1、回忆本次习作要求

师:本次习作要求是写一篇游记,那么一篇游记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呢?(多媒体出示习作要求)

2、根据习作要求进行互评。(多媒体出示评改导航)

师:那下面我们就按照习作要求,来对我们手头的习作进行评改。

第一项 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

师:谁来记得一个合适的题目最起码要符合的两点要求是什么? (能体现是一篇游记 能清楚地点明你游览的是什么地方)

学生读一读手头文章的题目,并且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合格题目与不合格的题目写出不同的评语。

这个过程老师巡视,发现写得比较不错的,让他读一读,写的不太好的,也指出来说一说。

第二项 按照游览顺序介绍,突出重点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你手头的文章是否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浏览手头的习作,用直线勾画出反映游览顺序的语句。

师:谁认为你手头的文章是按照游览顺序来介绍的?读一读你们勾画的语句。

教师引导学生对游览顺序清楚和没有按游览顺序来写的不同文章进行不同的评价。

学生读一读,教师要注意如果写的不合适的一定要及时进行指导。

师:一篇游记要按照游览顺序来写,还要突出重点,快速浏览一下你手头的文章是否做到了突出重点呢?

学生汇报,并指导学生写出评语。

交流学生写出的评语。

第三项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写生动。

师:一篇好的`游记不仅要做到符合习作要求,而且还要注意做到突出重点,要想突出重点,就要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下边读一读手头文章,作者在突出重点介绍的景物时,有哪些好词好句或者是好的段落值得我们学习?勾画一下,并且写出批注。

学生交流,并指导学生写出评语。

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也要及时解决,并且也要相应的指导学生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第四项 开头、结尾

师:除此之外,你认为一篇好的游记,还需要注意什么呢?(开头和结尾要和文章内容是一致的。)

师:读读你评改的文章,哪一篇的开头和结尾是值得借鉴的,哪一篇的开头和结尾还有问题?(分别指名读,并提示学生做好评改,有问题的给出建议)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从头到尾浏览一下你所评改的文章,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可以自己解决的,就给出恰当的建议,如果不能解决的,可以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三、课堂总结

1、师:这节课我们根据习作要求进行了习作的评改,并且给与了相应的评价以及建议。同学们都有哪些学习收获呢?

2、多媒体出示优秀的评改建议稿。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请大家就根据刚才我们评改A本的方法,来评改B本,有什么问题及时提出来。并在小组内交流,评选出“评改之星”,将其原稿和评改建议稿张贴在教室后面的“习作评改园地”里。

篇3: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小学作文教案设计。

2.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地进行习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明确写作要求以及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并表达出自己的一个美好心愿。

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教学策略、板书设计)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同学们,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指名回答。

2、师:我的心愿可多了。我想穿越时空去会古人,揭开古老的历史的谜底”;我想登上时光穿梭机,到未来去看一看;我真想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钻到他的脑子里瞧一瞧,我更想拯救在死亡线上挣扎绝症病人……

3、同桌说说自己的心愿。

4、这么多心愿能实现吗?(不能)谁说不行,看看,谁来了。大屏幕出示《西游记》动画剪辑片断:同学们,还记得《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的故事吗?现在就让我们重温这个精彩的场面吧!

二、学生自由想象,教师引导学生口头作文。

1、想想: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和孙悟空一比高下呢!咱们也来变一变呢?想一想,你也在变,你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一条鱼,一只老鹰,一粒药丸,福尔摩斯……为了实现我们心中的美好愿望,你变成了什么?

2、指名说说:我的愿望是什么?我变成了什么?

教师随机点拨:变的人可以是现实中的风云人物(国家领导、运动员、歌星等)、身边的人(亲人、同学)社会上的(清洁工)、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历史的(伽利略、毛泽东)科幻人物(蓝猫、外星人)、动物、植物等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食品卫生、穷人、自然灾害等等。

3、想想:我变成了以后,干了什么事情。

篇4:《格列佛游记》教学设计

《格列佛游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

2.默读课文,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中的描述语言,感受其想象的神奇。

4.感受格列佛在充满敌意,奇特,语言不通的小人国,用他的善良,宽容获得了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中的描述语言,感受其想象的神奇。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新课

课前同学们查阅了有关<格列佛游记>的资料,你们都了解了些什么?

(<格列佛游记>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英国文学名著之一,作者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这是一篇寓言小说,作者借托船长格列佛之口逼真地描述了在四次航海中的奇异经历。)

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就是四次经历中的一次————小人国奇遇。

板书课题:格列佛游记————小人国奇遇

2.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课后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四字词语,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在小组内说说词语的意思。

轻举妄动一饮而尽肃然起敬举止文雅国泰民安

战无不胜一知半解急不可耐罪魁祸首号啕大哭

痛苦万状和颜悦色宽宏大量

齐读并说说各自理解的词语意思。

3.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格列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用笔勾画,在旁边批注。

(1)合作交流,感受小人国的奇特。

学生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结合自己的理解交流。

学情预设:

A.二十辆车装满了肉……一饮而尽(从文中的数量词中,我看到了格列佛的巨人形象,他在小人国中永远是居高临下的,无论皇帝还是大臣,格列佛享受着俯视的痛快)

B.皇帝比所有的大臣高出大约我的一个指甲盖……肃然起敬。(原来皇帝与别人不同的就是他比大臣们高一个指甲盖,这在现实生活中极其微不足道的高度,在小人国是成为皇帝的重要条件。非常具有讽刺意味)

师:皇帝自然是体态威严,只要一眼就可以看出他是小人国的'统治者。可是他到底了不起在什么地方呢?引导学生找出。

C.他容貌雄健威武,张着奥地利人的嘴唇……战无不胜。(作者的外貌描写,让我看到了小人国国王与众不同的地方。我真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

(2)指导朗读,其他同学体会之后,互评,在评论的基础上再朗读。

4.教师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朗读,知道了小人国的皇帝异与小人国臣民的地方,并且感受到了小人国的“小”,格列佛来到了这个地方后,大家接受他吗?他遇到了哪些挫折?最后是怎样和他们成为朋友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节,勾出重点词句并谈谈感受。

学情预设:

(1)这些人急不可耐地……挨近我。(格列佛给小人国的臣民带来了震动)

(2)我在房门口地上坐着的时候……射中了我的左眼。(小人国的臣民对他充满了敌意)

(3)但我很快消除了他们的恐惧……从我的口袋里放出。(引导学生说出“和颜悦色”“轻轻”“一个一个”等词表现出他的宽容,善良让小人国的人万分感激)

指导朗读并演一演。

小结:格列佛来到一个神气的国度,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是新奇的,他给这个小人国的臣民也带来了震动,最后格列佛用宽宏大量赢得了小人国的任对他的好感。

5.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片段。

(1)引导学生回顾复述的方法。

(2)学生练习第三人称复述课文。学生在复述时要变化人称,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

6.猜想一下,格列佛在后来的游历中,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大家互相说一说。

作业:课外读一读《格列佛游记》

板书设计:

16格列佛游记————小人国奇遇

小人国的“小”

宽宏大量赢得尊重

篇5:《徐霞客游记》 教学设计

《徐霞客游记》 教学设计

(一)知识训练点

1.学习文学性传记以历史事实为根据,采用形象化手法的文章特点。

2.体会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概括能力和欣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热爱自然、不畏艰险、求知探险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学法引导

1.从朗读人手充分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感情色彩、并且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2.抓住课文写徐霞客父母的内容,特别是语言描写部分,分析这样选材的意图和好处。

3.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句,把握文章的中心及徐霞客的为人。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难点:

1.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办法。

2.文学性传记既生动形象又不脱离事实的特点。

解决办法:现在的中学生,许多生活在城市之中,受到父母亲人的呵护,很少经历自然的挫折,即便是出外旅游,也是乘船坐车,缆车索道,不会对徐霞客的生平经历、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和热爱自然、不懈追求的豪情有什么深刻的体会。所以,解决本课的关键点,应该是引发共鸣,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书中所刻画的徐霞客是那么的伟岸、高大,《徐霞客游记》是多么的珍贵。

针对传记文体的特点,本文与前两文有明显的不同,可用比较法,把本文与前两文进行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教具

投影仪。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山川秀丽、古迹遍布的文明古国,有许多引入人胜的自然风景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文景物,你们曾去过哪里旅行吗?(学生答)在这些旅行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啊?(学生答)既然你们有这么丰富的收获,感到如此的快乐,那么你们愿不愿游历更多的地方,欣赏更多的美景呢?(学生答)怎么去呢?对,我们有许多先进的交通手段,让我们朝发夕至,快速便利。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出行的呢?(学生答)坐马车,骑马步行,没有飞机火车,缆车索道,人们要想领略大自然的风光比现在要难上百倍千倍。那么古人是不是就不旅行了?(学生答)古人也爱旅行,更有一些人,除自己热爱自然,渴望游历名山大川,增长见识以外,还用笔记录下美丽风光,风土人情,给没走过的人看、给后辈人看,用自己的`辛劳换来大家的愉悦,这些人伟大不伟大?(学生答)今天我们来学一位中国古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游记,领略一下这位古人的风采。

(一)明确目标

指名请同学读事先板书好的学习目标,老师强调:这篇文章是一篇具有文艺性的传记,与前两课有明显的不同。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其语言方面的特点,并学习以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此外,本文所写的徐霞客是一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有着非凡毅力和探险精神的旅行者,我们从他身上可以学到许多不朽的、闪光的精神。

本节课是我们学习的第一课时,我们将主要针对文字基础知识和篇章结构进行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共7个自然段,介绍了徐霞客的家庭、志趣,30多年游历四方、遍踏中国名山大川的游历经历,以及写作《徐霞客游记》的艰难过程,并以形象生动的描写,刻画了徐霞客豪放乐观、不媚世俗、质朴执著的人物性格以及其母心胸开阔、助子成游的不凡形象。

我们学习本文,既可以学习传记的文体特点,了解徐霞客的生平经历,又可以欣赏文学作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技巧。

(三)教学过程

1.请同学分段朗读全文,其他同学一方面勾画字词,了解内容,另一方面试归纳各段段意,为整理全文思路做准备。

2.幻灯打出题板,进行生字词认读。

(1)宦huàn途 涉shè猎 羁jī留 危垣yuán 杀戮lù 散佚yì 南旸yáng岐

(2)多音字准确读音标注。

散sàn佚 服丧sāng 间jiàn隔 不禁jīn

(3)理解词语。

涉猎:比喻广泛的浏览书籍,一般不作深入的研究探索。

踌躇:犹豫不决,拿不定注意。

徘徊:来回走动。

草莽:杂草、草丛。

3.思考每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各用一句话来概括段意。 (可让同学互相归纳补充,允许用词变化。)

第1自然段:介绍徐霞客姓名、生卒及历史地位。

第2自然段:介绍徐霞客的家庭情况。

第3自然段:介绍徐霞客的志趣及徐母助子出游。

第4自然段:早年游历及徐母去世。

第5自然段:游历范围及去世。

第6自然段:《徐霞客游记》的创作经历。

第7自然段:《徐霞客游记》的巨大价值。

通过归纳段意,发现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1-3自然段为第—部分。详细介绍徐霞客生活环境和对旅游浓厚的兴趣及家人对他的支持,这些都是他能出游的主客观条件,是为下文所做的必要的准备和铺垫。第4-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细致介绍了徐霞客出游的具体情形,特别突出了他不畏艰辛、志向执著的性格。第6-7自然段为第三部分。集中介绍《徐霞客游记》的创作过程和巨大价值,这也是他旅行所结出的硕果。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构思别具匠心,各部分之间互为因果,紧密联系,前后呼应,突出主题,全文浑然一体,结构严密。

(四)布置作业

1.读两遍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和结构特点。

2.写出一个名胜的导游词,准备竞赛。

3.读教材第二册“小说单元”的课文,复习有关人物描写的知识,以备下节课学习本文语言用。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在上一节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本节课深入研究课文语言、写法上的特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并从徐霞客的精神闪光点中汲取营养,提高我们的思想修养。

(一)明确目标

1.分析精要语段,体会描写的作用。

2.用比较法体会本文的写法特点。

3.学习徐霞客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过程

1请三位同学分别读课文第3段、4段、6段,然后提出以下问题,同学思考:

(1)第3段、4段对徐母进行了哪些描写,你感觉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2)第6段与《徐霞客游记》的成书过程,作者如何描写成书的艰难?

(3)你怎样评价徐霞客?请说出根据。

此问题的设置,从浅入深,有一定的坡度。第1题是复习第二册有关人物描写塑造人物的知识,学生可思考后自行解决。第2题又扩展到除人物描写以外的环境等方面,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分析问题,归纳答案。在前两个问题的引导之下,第3题锻炼学生从书中的描写中综合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写作内容对于问题的处理。第1、2题要求学生答准,第3题应互相补充答全。

答案:(1)第3、4段对徐母进行了语言行动描写,“身为男子,应该志在四方”,可以看出徐母是一个胸襟开阔、与众不同的妇人:她叫儿子陪她游荆溪和勾曲,表明她善解人意,处事巧妙。总之,徐母是—位可敬的母亲,正是有了她的不断鼓励,使徐霞客毫无顾虑的走上旅途,坚持信念,取得成就。(2)主要通过环境险恶、条件艰苦来突出徐霞客写作游记的艰难。第7~8句写出游历自然环境的危险,第9句写途中人为的艰难。第10~11句则如特写镜头,描绘出徐霞客夜宿山野、挑豆燃草坚持写作,突出了他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感人形象。(3)徐霞客是一个不慕世俗,志存高远,有恒心、有毅力、有着不懈追求,无畏探险精神的智者勇士。文中对徐霞客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些性格。第3段写他不愿读“经书”、“最喜欢涉猎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对科举不感兴趣”,即说明他不与世俗合流,有自己的观点和人生追求;从他顾念母亲表明他不是私己莽撞的人;从他坚持30多年游历,并坚持写出游记,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从不退缩,表明他有着非凡的勇气和巨大的毅力,值得敬重。

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研究,我们充分了解了徐霞客可敬的品格。古人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能做到这样,激励我们利用现在优越的条件,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肯付出努力、不畏惧艰难险阻的人。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本文中体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形象是通过描写的方法达到的。文中以恰当的语言、行动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衬托,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传记: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写,自己写的称“自传”。传记可分两类:①历史性传记。以记述历史事实为主,包括史传、纪传、传略、年谱等,多属历史或学术著作,其中也有的富于浓厚的文学色彩,如《史记》的纪传体作品。②文学性传记。以历史事实为根据,采用形象化的手法,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刻画出生动的个性鲜明的形象,从而再现人物的经历。它既具有史料价值,又富于艺术感染力。

(三)总结、扩展

总结:通过《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丰富了传记类文学作品的知识,也领略了一位伟大的古代旅行家、地理学家的风采。我们要学习他志存高远的品格,不懈追求的精神,持之以恒的作风。我们目前的学习、建设,也如一座座高山险峰,等待我们去攀缘探险。古人尚能拼搏,我们更不甘人后,我们要效仿古人,更要超越前人。我祝愿同学们勇攀知识的高峰,创造辉煌的业绩。

扩展:到今天为止,我们学习了三篇传记,较全面地掌握了传记的知识,归纳起来无外乎一句话:以典型材料展现人物鲜明特点。今天,我们进行一次课堂口头作文,题目为《XX小传》,要求用较生动的语言描述发生在某人身上的一件或几件典型事件,体现本人某一方面特点。文章可先不露姓名。等说完之后,大家猜一猜这个人是谁,从而评价一 下,小作者的选材是否典型,特征抓的是不是准确。

此活动不超过10分钟,可先做2分钟构思准备,然后口头表述,活动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练习选典型材料和抓人物特点的能力,也锻炼快速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此外猜谜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布置作业

1.小作文题,选择自己曾亲身去过的一处风景区,回忆其景色、古迹,写一篇二○○字的导游稿。并要求,以后如有机会外出旅游,应养成写旅游笔记的习惯。

2.课后练习第一题。

答案:本文以歌颂徐霞客志存高远,不懈追求,持之以恒的精神为中心结构全文的。课文写徐父母是对徐霞客外出游历展现其精神的铺垫。正是有了徐父不慕世俗,淡泊名利的影响和其母热情的鼓励和支持,才会使徐霞客抛开顾虑,走上旅途,这些是后文的前因。

篇6:西湖游记教学设计

西湖游记教学设计

西湖游记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训练点

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景特点,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

能力训练点

培养诵读能力,审美能力。

美育训练点

欣赏西湖美景。

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精美语句最好背诵。

体会作者感情和独特生活体验。

交流有关西湖的诗文。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疏通文字,理解句意,掌握虚实结合的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

解决办法:通过整体感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重点难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对西湖一进行具体学习。

第二课时 对西湖二进行具体学习。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回答。

训练朗读能力,交流欣赏体会。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西湖一

一、导入新课

杭州西湖,是我国优美的名胜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来赞美它。宋朝苏东坡《饮湖上初晴雨后》中谈到西湖的两句诗是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学习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西湖游记二则》,看看作者是怎样独具慧眼,描绘西湖胜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2)写作背景: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师至江苏吴县任县令,虽颇有政绩,但却感到“性与俗违,官非其器”,羡慕陶潜“归去来兮”,万历二十五年春被准解官,此时恰如游鳞纵壑,大有“无官一身轻”的解脱之感,是年辞官后自春至夏,乃畅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东南山水名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托其追求自由的心灵,欣赏造化之奇妙。将其所见所感形诸笔墨。其中描叙杭州西湖山水风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阅读分析

分析欣赏《西湖一》,品味其重点词、句。

1.再次请学生朗读课文。

2.重点词语理解:

突兀:高耸的样子。棹zhào:划船。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颊jiá:面颊。这是说桃花艳丽如少女的颜面。

3.分析课文,品味语句。

①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讨论后回答)为什么?

答:“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因为作者初至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这种感情蓄积已久,其发必速,故游记开篇不容许多笔墨交待,一落笔就直抒性灵:保叔塔为西湖北侧门户,塔身挺秀,卓立山巅,未近西湖而先人眼帘,本也是一处胜景,但作者仅以“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一笔带过,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已心飞湖上也”。整个杭州山水风物此时唯“湖上”才是作者钟情之所在。“心飞”的夸饰把他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无遗。

②为何插入一闲笔“午刻人昭庆”?(思考后回答)

答:这是欲扬先抑,造成顿挫之致,然后才续“心飞湖上”之意。

③下文“茶毕,即棹小舟太湖”中哪个字写出作者此时急不可待之意。

答:“即”最能表现。

④当作者终于亲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它的妩媚与迷人?

答: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统一样起伏。

⑤以上描写西湖风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答:仅四句话,但由于选取了西湖典型风物,足以见西湖秀媚的风姿。此为实写。

⑥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感受如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起到怎样的作用?(分组讨论后回答)

答:“才一举手,已不觉目酣神醉”,这是虚写西湖,借以反衬西湖之美。

⑦同学们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态?

作者虽云“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实际上他却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退洛神时也。”这种感觉与联想虽然模糊,但境界空灵,意蕴丰富,颇堪品味。它既启发人联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的痴情醉态。作者的感情由此进入极高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灵的',是极其妩媚迷人的。这样比拟就显示出山水风物的精神、情趣,亦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爱恋之情,与“吏情物态,日巧一日;文网机阱,日深一日”(《与何湘潭》)的官场相比,就更觉自然界的清纯可爱。作者对其初游西游之日,如同与心爱的女人第一次约会一样珍视,因此郑重其事地记下具体日期:“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记中则不再注明日期。

⑧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西湖在作者笔下重在写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风情,一种引人酣醉的整体魅力,以及作者的内心体验,而不精雕细刻其山水面目细节。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西湖美景及作者的内心感受,品味了重要词语和句子,从而提高了我们鉴赏古文的能力。

扩展:据你的理解,互相交流你的欣赏点。

五、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写西湖美景的诗文,写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西湖二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得知袁宏道对杭州西湖心往神驰,那么我们欣赏一下他的《西湖二》,看他怎样以独特的个性与审美观来描写西湖胜景的?

二、阅读分析

l.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夕岚:傍晚的山光。勒:抑制。相次:一个接一个。恋:迷住。去:离开。歌吹:唱歌奏乐。粉汗:年轻妇女的汗。艳冶:美丽,妖艳。设色:用颜色描画。夕春:夕阳。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受用:享用。

2.请学生疏通文字。

3.分析欣赏本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

(l)思考并讨论问题。

①作者认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节与时辰?

答:西湖是人间仙境,春夏秋冬、阴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却别具慧眼,情有独钟。所以开篇便说:“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②为何西湖之春月为最盛,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

答:因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作者先写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迟开,花期虽推迟,但得以与杏花、桃花斗妍争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姹紫嫣红的春色,却是罕见的“奇观”。如此与否桃相次开放的“香雪梅”岂能不观赏?更何况友人陶石篑又数言这里的“傅金吾园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应该赶快去大饱眼福。这里写西湖梅花之美及虚写,是作为一种铺垫,旨在衬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叹为观止。——因为作者“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梅花为“岁寒三友”之一,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桃花则曾被贬为“轻薄”之物。作者会梅取桃,乃至为桃花所“恋”,可见其通异于世俗的独特的审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的桃花亦确实蔚为奇观:“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仅此两句,采取远望的角度,就写出西湖二十余里挑花夹杂着绿柳的总体意境。“绿”指柳条,“红”指桃花,“烟”“雾”弥漫,则渲染出“花态柳情”呈现繁花照眼,生机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开乃是“西湖最盛”“为春”的主要表现。其次还表现为游人罗纨之盛:“歌吹为风,……艳冶极矣。”在桃花盛开的白堤、苏堤上,红男绿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边的春草还多;歌乐似春风回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不热闹;色彩艳丽之极,风姿放荡之极,着“艳冶”二字,可谓摹写、概括尽致。作者之笔墨亦极尽浓艳之能事,盖非如此不能描绘出西湖春天“艳冶”之盛景。

③西湖之月为最盛表现在哪里?

答:写“为月”是淡雅之笔,一浓一淡,相辅相成。此处“尤不可言”的月景,也只有以淡雅的笔才能写出其神韵。作者此刻惜墨如金,并未大肆渲染,仅用“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有一种趣味”十四个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该是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情趣与意味呢?作者留给读者去看去想像。而“月景”确实妙不可言,写得太具体难免要损害其美,束缚读者的神思,而这样略加点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无穷的趣味。夜景虽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颇以能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得意,对“俗士”既红男绿女的“杭人”则含有讽诮之意,故云“安可为俗土道哉!”

④按逻辑,本文应该在描写“西湖最盛”“为春”之后,应接着描写“西湖最盛”“为月”,但作者却先写了什么?为什么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

答:作者好像舍不得让主角“月”出场,意欲以之唱大轴戏,所以先让配角如烟、夕岚登台铺垫。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罗纨之盛,在结构上亦是顺理成章。红男绿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时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种“俗”的表现,其“不识庐山真面目”乃在于缺乏超俗的审美的趣味。作为外来游客的作者则以其慧眼发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末下,始极其浓媚。”这是对西湖“一日之盛,为如烟,为夕岚”的具体描写。“湖水染翠,山岚设色”,这一“染”一“设”,皆赋予大自然以灵性,将大自然比拟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画笔,只有在“朝日始出”与“夕春末下”这两个美妙时刻才为湖光、山岚添彩增色,从而达到达“浓眉”即一种极其妩媚动人的审美境界。这与午、未、申三时西湖之“艳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媚”比“冶”要高出一筹。但是西湖春天最高的审美境界却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开头所说的“为月”。对西湖之盛何以“为月”,作者有意放在最后来写,旨在造成一种悬念,增添读者的趣味。

⑤本文有什么写作特色?

答:袁宏道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这篇游记即体现了这一思想。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独赏西湖之春的“月景”与“朝烟”、“夕岚”,这和“午、未、申三时”游春的“俗士”迥异其趣;作者又宁愿舍弃赏梅机会,而“为桃花所恋”,与传统上大夫的审美情趣相悖,这都是他“独抒性灵”之处,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观。文章笔法也是任随自然,意到笔到。“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答李元善》)。如文中西湖春月之景分明是主角,但却用寥寥数语,点到为止,不加细描,而对西湖的桃花与“罗纨之盛”却颇费笔墨,堪称“不拘格套”。其实,这是因为越是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愈难以用文字描绘,不如以虚代实,以简代繁,仅可以收到“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李东阳《柯敬仲墨竹二绝》)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的聪明之处,他还是颇懂得艺术辩证法的。

三、总结、扩展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西湖二》所描绘的由白堤断桥至苏堤六桥一带的日盛景,并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扩展:开展一次关于写景的散文朗读比赛。让同学们先准备好材料,以备上课用。目的是既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是作文素材和积累。

四、布置作业

做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篇7:《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一、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二、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一、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学习。

二、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趣味,宜让学生反复涵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电教平台、《满井游记》教学软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引人课文,简介作者,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第一段,教师出示教学目标 。

二、自读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教师读课文,学生口译。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自读欣赏:

1、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认真观看,用心体味。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②:“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鸽’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在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导)

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

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写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峦……之始掠

篇8:西湖游记 教学设计示例

西湖游记二则 教学设计示例

西湖游记二则 教学设计示例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训练点

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景特点,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

能力训练点

培养诵读能力,审美能力。

美育训练点

欣赏西湖美景。

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精美语句最好背诵。

体会作者感情和独特生活体验。

交流有关西湖的诗文。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疏通文字,理解句意,掌握虚实结合的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

解决办法:通过整体感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重点难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对西湖一进行具体学习。

第二课时 对西湖二进行具体学习。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回答。

训练朗读能力,交流欣赏体会。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西湖一

一、导入  新课

杭州西湖,是我国优美的名胜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来赞美它。宋朝苏东坡《饮湖上初晴雨后》中谈到西湖的两句诗是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学习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西湖游记二则》,看看作者是怎样独具慧眼,描绘西湖胜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2)写作背景: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师至江苏吴县任县令,虽颇有政绩,但却感到“性与俗违,官非其器”,羡慕陶潜“归去来兮”,万历二十五年春被准解官,此时恰如游鳞纵壑,大有“无官一身轻”的解脱之感,是年辞官后自春至夏,乃畅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东南山水名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托其追求自由的心灵,欣赏造化之奇妙。将其所见所感形诸笔墨。其中描叙杭州西湖山水风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阅读分析

分析欣赏《西湖一》,品味其重点词、句。

1.再次请学生朗读课文。

2.重点词语理解:

突兀:高耸的样子。棹zhào:划船。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颊jiá:面颊。这是说桃花艳丽如少女的颜面。

3.分析课文,品味语句。

①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讨论后回答)为什么?

答:“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因为作者初至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这种感情蓄积已久,其发必速,故游记开篇不容许多笔墨交待,一落笔就直抒性灵:保叔塔为西湖北侧门户,塔身挺秀,卓立山巅,未近西湖而先人眼帘,本也是一处胜景,但作者仅以“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一笔带过,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已心飞湖上也”。整个杭州山水风物此时唯“湖上”才是作者钟情之所在。“心飞”的夸饰把他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无遗。

②为何插入一闲笔“午刻人昭庆”?(思考后回答)

答:这是欲扬先抑,造成顿挫之致,然后才续“心飞湖上”之意。

③下文“茶毕,即棹小舟太湖”中哪个字写出作者此时急不可待之意。

答:“即”最能表现。

④当作者终于亲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它的妩媚与迷人?

答: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统一样起伏。

⑤以上描写西湖风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答:仅四句话,但由于选取了西湖典型风物,足以见西湖秀媚的风姿。此为实写。

⑥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感受如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起到怎样的作用?(分组讨论后回答)

答:“才一举手,已不觉目酣神醉”,这是虚写西湖,借以反衬西湖之美。

⑦同学们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态?

作者虽云“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实际上他却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退洛神时也。”这种感觉与联想虽然模糊,但境界空灵,意蕴丰富,颇堪品味。它既启发人联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的痴情醉态。作者的感情由此进入极高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灵的,是极其妩媚迷人的。这样比拟就显示出山水风物的精神、情趣,亦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爱恋之情,与“吏情物态,日巧一日;文网机阱,日深一日”(《与何湘潭》)的官场相比,就更觉自然界的清纯可爱。作者对其初游西游之日,如同与心爱的女人第一次约会一样珍视,因此郑重其事地记下具体日期:“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记中则不再注明日期。

⑧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西湖在作者笔下重在写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风情,一种引人酣醉的整体魅力,以及作者的内心体验,而不精雕细刻其山水面目细节。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西湖美景及作者的内心感受,品味了重要词语和句子,从而提高了我们鉴赏古文的能力。

扩展:据你的理解,互相交流你的欣赏点。

五、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写西湖美景的诗文,写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西湖二

一、导入  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得知袁宏道对杭州西湖心往神驰,那么我们欣赏一下他的《西湖二》,看他怎样以独特的个性与审美观来描写西湖胜景的?

二、阅读分析

l.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夕岚:傍晚的山光。勒:抑制。相次:一个接一个。恋:迷住。去:离开。歌吹:唱歌奏乐。粉汗:年轻妇女的汗。艳冶:美丽,妖艳。设色:用颜色描画。夕春:夕阳。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受用:享用。

2.请学生

篇9: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教学设计示例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教学设计示例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教学设计示例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学习文学性传记以历史事实为根据,采用形象化手法的文章特点。

2.体会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概括能力和欣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热爱自然、不畏艰险、求知探险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学法引导

1.从朗读人手充分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感情色彩、并且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2.抓住课文写徐霞客父母的内容,特别是语言描写部分,分析这样选材的意图和好处。

3.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句,把握文章的中心及徐霞客的为人。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难点:

1.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办法。

2.文学性传记既生动形象又不脱离事实的特点。

解决办法:现在的中学生,许多生活在城市之中,受到父母亲人的呵护,很少经历自然的挫折,即便是出外旅游,也是乘船坐车,缆车索道,不会对徐霞客的生平经历、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和热爱自然、不懈追求的豪情有什么深刻的体会。所以,解决本课的关键点,应该是引发共鸣,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书中所刻画的徐霞客是那么的伟岸、高大,《徐霞客游记》是多么的珍贵。

针对传记文体的特点,本文与前两文有明显的不同,可用比较法,把本文与前两文进行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教具

投影仪。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山川秀丽、古迹遍布的文明古国,有许多引入人胜的自然风景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文景物,你们曾去过哪里旅行吗?(学生答)在这些旅行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啊?(学生答)既然你们有这么丰富的收获,感到如此的快乐,那么你们愿不愿游历更多的地方,欣赏更多的美景呢?(学生答)怎么去呢?对,我们有许多先进的交通手段,让我们朝发夕至,快速便利。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出行的呢?(学生答)坐马车,骑马步行,没有飞机火车,缆车索道,人们要想领略大自然的风光比现在要难上百倍千倍。那么古人是不是就不旅行了?(学生答)古人也爱旅行,更有一些人,除自己热爱自然,渴望游历名山大川,增长见识以外,还用笔记录下美丽风光,风土人情,给没走过的人看、给后辈人看,用自己的辛劳换来大家的愉悦,这些人伟大不伟大?(学生答)今天我们来学一位中国古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游记,领略一下这位古人的风采。

(一)明确目标

指名请同学读事先板书好的学习目标,老师强调:这篇文章是一篇具有文艺性的传记,与前两课有明显的不同。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其语言方面的特点,并学习以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此外,本文所写的徐霞客是一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有着非凡毅力和探险精神的旅行者,我们从他身上可以学到许多不朽的、闪光的精神。

本节课是我们学习的第一课时,我们将主要针对文字基础知识和篇章结构进行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共7个自然段,介绍了徐霞客的家庭、志趣,30多年游历四方、遍踏中国名山大川的游历经历,以及写作《徐霞客游记》的艰难过程,并以形象生动的描写,刻画了徐霞客豪放乐观、不媚世俗、质朴执著的人物性格以及其母心胸开阔、助子成游的不凡形象。

我们学习本文,既可以学习传记的文体特点,了解徐霞客的生平经历,又可以欣赏文学作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技巧。

(三)教学过程

1.请同学分段朗读全文,其他同学一方面勾画字词,了解内容,另一方面试归纳各段段意,为整理全文思路做准备。

2.幻灯打出题板,进行生字词认读。

(1)宦huàn途 涉shè猎 羁jī留 危垣yuán 杀戮lù 散佚yì 南Dyáng岐

(2)多音字准确读音标注。

散sàn佚 服丧sāng 间jiàn隔 不禁jīn

(3)理解词语。

涉猎:比喻广泛的浏览书籍,一般不作深入的研究探索。

踌躇:犹豫不决,拿不定注意。

徘徊:来回走动。

草莽:杂草、草丛。

3.思考每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各用一句话来概括段意。 (可让同学互相归纳补充,允许用词变化。)

第1自然段:介绍徐霞客姓名、生卒及历史地位。

第2自然段:介绍徐霞客的家庭情况。

第3自然段:介绍徐霞客的志趣及徐母助子出游。

第4自然段:早年游历及徐母去世。

第5自然段:游历范围及去世。

第6自然段:《徐霞客游记》的创作经历。

第7自然段:《徐霞客游记》的巨大价值。

通过归纳段意,发现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1-3自然段为第―部分。详细介绍徐霞客生活环境和对旅游浓厚的兴趣及家人对他的支持,这些都是他能出游的主客观条件,是为下文所做的必要的准备和铺垫。第4-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细致介绍了徐霞客出游的具体情形,特别突出了他不畏艰辛、志向执著的性格。第6-7自然段为第三部分。集中介绍《徐霞客游记》的创作过程和巨大价值,这也是他旅行所结出的硕果。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构思别具匠心,各部分之间互为因果,紧密联系,前后呼应,突出主题,全文浑然一体,结构严密。

(四)布置作业

1.读两遍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和结构特点。

2.写出一个名胜的导游词,准备竞赛。

3.读教材第二册“小说单元”的课文,复习有关人物描写的知识,以备下节课学习本文语言用。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我们在上一节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本节课深入研究课文语言、写法上的特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并从徐霞客的精神闪光点中汲取营养,提高我们的思想修养。

(一)明确目标

1.

篇10: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

特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

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

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

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选两位同学播放预先录制好的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应注意的问题: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③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④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明确:(1)yānniànzhāo huì

(2)pù    xiājiāléi

(3)lièqiànjiǎnjì   huán

(4)huīlì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①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作:起。    土膏微润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茗、、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

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

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三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

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

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

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

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

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关于白描

提问: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吗?

明确: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

描写方法。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篇11: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写出了西湖雪景。

提问: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明确: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

却又鲜明如画。

2.关于比喻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NF156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

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关于拟人

提问:文中运用拟人辞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选例,品评。

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

4.学生背诵文中运用白描、比喻、拟人的文句,增加语言积累。

5.至于章法上的欲扬先抑(第一段写城中余寒,为下文写田郊春光作铺垫)、生动的场面描写(游人欢乐、喜庆的场面)等,可提示学生自行品味,此处不再赘言。

六、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总结全文。

1.教师提示: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前三篇课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重寄托重理

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创作动机、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作一些比较,然后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请两位同学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其余同学补充评议。

七、布置作业

1.整理课上讨论的内容,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

2.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请同学课外选读一篇,谈谈你的感想。

3.选出对加粗词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 )

A.冒风驰行(坐车)呷浪之鳞(吸而饮)  B.麦田浅鬣寸许(左右)汗出浃背(湿透)

C.泉而茗者(茶)倩女之 面(洗)    D.偕数友出东直(全、都)柔梢披风(披挂)

4.选出对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 )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对偶)

C.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   D.呷浪之鳞。(比喻)

5.续写填空,使之构成排比句,然后再填写一句带有哲理性的话语。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

有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D(A、B正确。C项“茗”应为“煮茶喝”。D项“偕”为“一起,一同”,“披”应为“开、分散”)

4.D(应为借代,用“鳞”代“鱼”,部分代整体)

5.略

●板书设计

篇12:《满井游记》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 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选两位同学播放预先录制好的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应注意的问题:

⑴ 读音是否正确;

⑵ 停顿是否分明;

⑶ 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

⑷ 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燕地 廿二月 花朝节 靧面 曝沙 呷浪 浃

罍而歌者 浅鬣 倩女 蹇者 髻髻 堕事

飞沙走砾 恶能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明确:

yān niàn zhāo huì pù xiā jiā

léi 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⑵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⑶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① 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 一词多义:

冻风时作(经常)

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但是)

娼然如拭(的样子)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突然)

冰皮始解(开始)

髻鬟之始掠也(刚)

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转折,却)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表修饰)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示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倩女之峟面 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③ 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⑴ 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⑵ 选三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⑶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

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关于白描:

提问: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吗?

明确: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写出了西湖雪景。

提问: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明确: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2、关于比喻: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峟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关于拟人:

提问:文中运用拟人辞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选例,品评。

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生背诵文中运用白描、比喻、拟人的文句,增加语言积累。

5、至于章法上的欲扬先抑(第一段写城中余寒,为下文写田郊春光作铺垫)、生动的场面描写(游人欢乐、喜庆的场面)等,可提示学生自行品味,此处不再赘言。

六、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总结全文

1、教师提示: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前三篇课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重寄托重理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创作动机、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作一些比较,然后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请两位同学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其余同学补充评议。

篇13: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模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模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虚词“而”“之”的用法,23满井游记。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能力训练点情景想像、朗读。

(三)德育训练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的抒情艺术。

二、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景,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23满井游记》。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自读、朗诵.老师启发提问、点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一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并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

(=)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篇14: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朗读带。

2、制作知识归类和问题思考的投影。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较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贵在积累,“滴水穿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做:

第一步,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时间】

自读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投影。)

⑴ 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廿 鹄 鬣 蘑 蹇 倩 髻 鬟 浃 乍 澈 面 曝 呷

⑵ 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⑶ 归纳加粗词的意义:

之:局促一室之内

髻鬟之始掠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然: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吴广以为然

2、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

“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⑴ 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

⑵ 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

⑶ 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三种:

⑴ 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弹子”,如①;

⑵ 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②;

⑶ “正确,对”的意思,如③。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投影。)

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第1自然段: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2、第2自然段: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靧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3、第3自然段: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五、集体朗读,思考讨论

(投影。)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中国,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5、比喻句:

⑴ 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⑵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⑶ 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⑷ 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六、自读小结

1、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 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⑵ 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⑶ 生动的比喻: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2、袁宏道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情”,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他的缺点是题材狭窄,往往只是写些风景名胜之类,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我国游记的传统写法,在末尾写出作记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览的时间。本文选人课本时,末了几句话删掉了:删文大意是作学务这种闲官,没有什么心中牵挂的事,游满井仅仅是开始而已。于此可见袁宏道为人的闲适之致。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作业设计》。

篇15:《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3、学习本文作者准备生动,层次分明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4、通过学习这篇小品文应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朗读课文并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设想】

1、《满井游记》虽是一篇小品文,但生字却不少,要注意正音。

2、作为自读课,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作者所抒之情,所写之景。

3、文中几处不易理解的日子,是学生疏通文意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帮助,学生可继续采用“增”、“删”、“移”、“驾”、“换”的方法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法

同学们,每年早春三月祖国南方已是百花盛开,花田锦簇,而我们北方仍是永瘦山寒,枯燥乏味,不过只要你走出家门,步入野外,仔细观察,那可就别有洞天了。不信,请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看他描绘了怎样一幅清新,秀美的.北方郊外早春图。

二、预习检测(幻灯出示)

1、给下列加点字准确注音:

辄(zhé)返 燕(yān)地寒 飞沙走砾(lì) 脱笼之鹄(hú) 倩(qiàn)女 花朝(zhāo)节 出于匣(xiá) 廿(niàn)二日 乍(zà)明 披风(pī) 髻鬟(jì huán) 泉而茗(míng)者 始掠(lüè) 罍(léi)而歌者 曝(pù)沙之鸟 红装而蹇(jiǎn)者 浅鬣(liè) 呷(xiā)浪之鳞

2、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对作者袁宏道作一些补充介绍。

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亡。作过吴县知县,顺天教授等官袁氏兄弟三人(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当时称为“三袁”,宏道成就最高。他是当时反对文学上复古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袁中朗全集》。

三、了解写景小品的特点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课上则深入浅出,在记叙上则简明生动。

四、解题

满井是明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

篇16:《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1.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1)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2)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

则写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3)柳――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D.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喜悦(板书)

E.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同桌讨论)

讨论明确:

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

(二)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

(三)课堂测试(出示小黑板)

1.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砾)波色(乍)明清(澈)见底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泉而(茗)者

2.翻译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判断)

(现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没有察觉啊。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在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略有些湿润,一眼望去四周空旷辽阔,(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的天鹅,感到自由畅快。

3.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它们的好处。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景物特点心情

柳枝柔软

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

土微润

水水光明丽

山清新可人、娟净明媚喜悦

鱼鸟悠闲自在

游人欢悦

篇17:《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一)能力目标

1、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难点、重点

1、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

则写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lie4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D. 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喜悦(板书)

E.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同桌讨论)

讨论明确:

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

(二) 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

五、课堂测试 (出示小黑板)

1、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砾) 波色(乍)明 清 (澈)见底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泉而 (茗)者

2、翻译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判断)

(现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没有察觉啊。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在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略有些湿润,一眼望去四周空旷辽阔,(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的天鹅,感到自由畅快。

3、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小学游记作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西湖游记 教学设计示例

2.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3.小学教学设计

4.《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

5.小学游记

6.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7.小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8.小学诗经教学设计

9.小学《捉迷藏》教学设计

10.小学书法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小学游记作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