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八佰》初中观后感作文600字

《八佰》初中观后感作文600字

2023-04-26 08:00:0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esli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八佰》初中观后感作文600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八佰》初中观后感作文600字,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八佰》初中观后感作文600字

篇1:《八佰》初中观后感作文600字

今天我去看电影,它的名字叫《八佰》,据说是一个抗日战争片,还是二战时期的,于是大表哥就带我去看了。我们到达了影院,买了大桶爆米花就开始看电影了,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是真的很值得一看,我也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

一开始,小湖北的哥哥和叔叔带着他想去上海参观一下,然后划船去英租界,结果遇到了正在对抗日军的中国军队,他们被认为是逃兵,就被强行拉入队了。现在上海是法租界,日本暂时不敢靠近,但如果破了中国军队到那儿堡垒的话,那上海就沦陷了,于是他们开始了抗击。经过几天的抗战,剩下的人不足500人,他们也渐渐被军队认可,小湖北的哥哥本来也想要逃走,刚看到这样的情况都没有人逃走,自己有什么理由逃走呢?于是就留下继续做抗争。这时,那边送来了一个旗帜,如果把这个旗帜给升起的话就是对日本人最大的侮辱,他们会不顾一切的来进攻这里。虽然说,如果生起来气,中国军队将会支撑不到几个小时就被全灭,但是中国军队要让日本人看到上海是中国的,也有中国同胞在支持,于是他们说好上午升旗,到了上午开始升旗,果不其然,小日本开了三架飞机,陆续往这边飞来,用着机关枪想要把旗子打倒这个旗杆被打断了,于是中国军队就用人力改成一个旗杆,支撑了这个旗帜,那一幕看着非常的震撼,他们都是为了中国,最后小湖北的哥哥。用生命护住了这个旗帜,到这时候,上级已经让他们撤退了,于是,第2天晚上开始撤退,留下了几十个自愿去吸引火力的人,他们就开始撤退到上海租界,不得不说日本人的攻势真的猛,第1波撤的的只留下了几个人,而这时人民群众忍不住了,开始对小日本发起进攻,有枪的用枪去打,没枪的拿自己的药品或者军队急需的用品,他们本来以前是人心涣散,而现在,因为这支军队,让上海的人们开始和日本做抗争,到了这里,他们活多少都无所谓啊,只要还有一个人活着,上海就不会沦陷。

镜头一转,这次的上海已经变成现在的上海,繁荣昌盛,但我们都知道,这是多少鲜血用来保卫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辜负这些革命勇士的牺牲。

篇2:八佰观后感600字

1937年淞沪战役结束后,上海被一条河分隔成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中国的上海,一个是英法的租界,一边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地狱,一边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天堂。那时候的上海基本被日本人侵占了,只剩下了与租界相隔一条河的“四行仓库“。

“嘣——”爆炸声震耳欲聋。日本人自傲地对外界宣称:三小时必定拿下四行仓库。全国人民都在关注这场战争。日本人带来了各种威力巨大的武器。“轰、轰、轰——”四行仓库的底部炸出了个洞,然后架起保护盾开始用锄头敲。不行不行,再这样下去四行仓库就会塌了。“轰——”一个士兵身上绑满炸弹跳下去与敌人同归于尽。那爆炸声惊天动地,带着对日本人的仇恨,对中华民族的热爱!租界的人看着这一幕,各个都泪流满面。那句:“三小时到了,日本人食言了。”都不能使他们平复心情

这部电影很真实地还原了“八百壮士“这个历史事件。它把我带入到那场战斗,让我感受到了壮士们对敌人的仇恨与对中国人民的喜爱。那一个个士兵身上绑满炸弹排着长队与敌人同归于尽,让我不由地流下泪水;那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让我在心里回想了无数遍;那句“兄弟们,来生再见!”让我感受到了心酸……但这一切,都只在向我们叙述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我又想起了新冠疫情大爆发,就在这人心惶惶的时刻,医护人员不顾父母,儿女,不顾个人健康,不顾生命危险赶往前线,8小时不吃不喝也不上厕所,为的就是不浪费防护服。感染人数一天一天减少,死亡人数也一天一天减少,出院人数则一天一天增加,祖国又恢复了活力。这就他们努力的成果!

《八佰》重现了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孤军奋战4昼夜,这一罕见的被围观战争。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绝对不能再让祖国忍愿负重,并在这一段历史中得到前进的力量!

篇3:八佰观后感600字

《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讲述了坚守在上海市区的最后一支中国部队,这是由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率领的四百将士——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有“八百人”,这“八佰壮士”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以这一弹丸之地抗击疯狂进攻的数万日军,激战四昼夜,毙敌200余人,接到撤退命令后,英勇顽强过桥进入租界的故事。

什么是一场战争的胜利?

消灭。是的,“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消灭对手——狭路相逢勇者胜!当豺狼虎豹进犯我们的家园,怯懦自私的“老铁”,端起了枪,加入抗争,成为了勇猛之士;对母亲的割舍不下的“羊拐”,端起了枪,加入抗争,成为了勇猛之士;要带弟弟回家的“端午”,端起了枪,加入抗争,成为了勇猛之士;十几岁的“小湖北”,端起了枪,加入抗争,成为了勇猛之士……这就是那“八佰壮士”,在敌我军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四行孤军”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这是一场必死无疑的战斗,此战,就是赴死。

死,是血淋淋的开始。树立起旗帜,主动挑战可能面临更快速地毁灭,偃旗备战可能还能坚持两天——为鼓舞士气,振奋人心,他们选择了升旗,“我们为中国而生,死不足惜”!为此,“八佰壮士”用暴露在屋顶的生命迎接日寇飞机的扫射,前赴后继护旗不倒:一个班的战士,冲上来,被击中,血肉横飞,倒下去;再一个班的战士,冲上来,被击中,血肉横飞,倒下去;再一个班……没有畏惧,没有退缩,没有屈服,太可怕了,为这无畏的牺牲,我哭到颤抖,他们秉持的信念屹立不倒,用生命换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陈树生身系炸药,从三楼跳下去,跳到手榴弹打不透的敌人的钢板护甲里面,爆炸!义无反顾,斗志昂扬,然后一个接一个的年轻生命都用这样的方式与敌人同归于尽……原本是毫无意义的作秀——当时正值九国公约会议召开,国民政府为了获得英美等国家的支持,遂决定留下一支部队掩护大部队撤退的同时也打给租界的外国人看,博取他们的同情,所以四行仓库保卫战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场戏”——用生命。而他们竟然认真起来,用生命,在捍卫,在坚守,在反击。这期间他们被围观,被说笑,被贩卖,被嗤之以鼻,直到围观的人被他们带动,被他们感染,被他们点燃,被他们唤醒……

伸手,牵手,拉手,抗争,奋战……

生命真好,战争过后废墟的镜头切换,随之而来的是高楼林立,阳光温暖,充满活力的新世界。

这才是胜利的光芒。

篇4:《八佰》观后感600字

《八佰》观后感600字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说实话,我并不怎么适宜看这类太过惨烈、悲壮,甚至血腥的战争片。可是,终究经不住几个女人语言的渲染,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好奇心,单枪匹马跑电影院看了。

《八佰》,并非是一部煽情的“催泪”片,可是很多的细节与场面却让你不由地心潮翻涌,激情澎湃,眼中蓄满了复杂的泪。相比太多夸张的抗战片,《八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是的,人性的真实。主角有“以身殉国,儿之所愿”,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也有胆小懦弱,杀只鸡估计都不敢的小人物,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死,想回家。影片中当端午端着枪对着想要逃跑的老算盘时,老算盘那一番涕泪交流的“贪生”告白,很是真实。人都是怕死的,谁都不想死,只是在战争面前,有人选择了舍生取义。影片对小人物的揣摩和刻画,让观众看到了战争残酷而残忍的一面,也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实。

一江之隔,天堂与地狱。一边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繁华大上海景象,一边是战火纷飞,是生与死的交锋,是民族的存亡。歌舞升平中的人们,隔岸观火,仿如在看一场战争片。这二个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情感冲击。人生百态,人生众相。

随着剧情的发展,各种人物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麻木不仁的心灵被震动,民族热情被唤醒,抗日激情被点燃......影片中的“阔少”,在敌机的扫荡中飞奔跨桥送电话线;体单力薄的女学生横江送红旗;只想着看看新世界的端午,小湖北,贪生怕死的瓜怂,他们的变与最后的壮举,无不震撼人心。

送旗升旗护旗,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说实话,看“护旗”那段时,我心中很是不忍,那么多鲜活的`生命,转瞬间就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一个个倒下了。我甚至有点不理解导演为何要做这样的安排?明知道力量悬殊,明知道这样的行为基本等于“送死”,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生命去“前赴后继”?难道就不能等战况稳定些,等到最后的胜利?难道就是为了“作秀”一场“英勇戏”给外媒看?后来,谢团那句:“依靠我们四百人没用,我们要叫醒四万万人”。才明白这场惨烈战争的最大意义,并不是能否打赢守住四行仓库,而是为叫醒千千万万同胞而战。

“唤醒”,也许就是此次战役的目地,也是电影想要表达的吧。中华民族从来不乏血性!

一个个英雄人物,他们用血肉之躯,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极其英勇悲壮的一笔。

岁月之所以静好,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让人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与和平。

借用导演管虎的一句话:“生难做人杰,死亦非鬼雄,但是他们活过。”

篇5:八佰观后感作文600字

听大家都说《八佰》是部不错的电影。来到影城取票,坐电梯来到六号厅,不多久,电影开始放映。

《八佰》改编于真实事件,取材于抗日,讲述了上海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八百壮士(其实只有400人)留守四行仓库,顽强抗战四天四夜,坚守上海最后防线的故事。不同于所谓“抗日神剧”,《八佰》所讲述的故事很真实,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当时的中国,以及在生命被威胁时的人性。

当时的上海还有着英、法等租界,日本侵略者在轰炸时,刻意躲避着租界。在四行仓库隔着一条河的对面就是英租界,河两边的对比如此鲜明:一面到处是废墟、浓烟,人们受着重伤,衣着破烂,在满目弹孔的仓库里,为了在英租界里的平民,他们用坚强的意志死守着四行仓库;而另一边灯红酒绿,唱戏的、玩儿牌的,人们穿着名贵的衣服,一片繁华。

四行仓库里的八百勇士,一些本是四周的保安队,也有一些懦弱的普通人。他们想着逃离四行仓库,为此他们进行了反抗,从水道钻出,逃离,甚至有人做汉奸,但三天激战也让他们成长了许多,懂得了何为祖国。

令我最震撼的还是保护国旗的一段,为了守护住高高升起的国旗,八百勇士不惜付出生命,也要让它屹立于仓库之顶。他们不顾飞机的轰炸,也不畏枪林弹雨的袭击,用血肉之躯捍卫自己的国家尊严。

看完电影,我心中震撼依旧存在。正如那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现在的上海依旧有四行仓库旧址存在,它的弹孔与沧桑又何曾不是在时刻警醒人们呢?

篇6:八佰观后感作文600字

《八百观后感》今天是电影《八百》刚上映的日子,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弟弟一起去看电影。这是一个战争片儿。电影里讲述“800”名革命将士在四行仓库不畏生死、顽强不息的同日军30万敌军奋力抗争,并连续大战四天四夜的故事。

电影是真实改编的,日军霸占我们中国领土上海,在英国人的帮助下无辜的老百姓们到达安全区租借。在第88师团长谢晋元率领下420多个战士收到命令,坚守最后一道防线“四行仓库”。第一天中国军队和日军开始了三小时的激烈战争,为什么是三小时呢?因为日本人扬言三小时霸占四行仓库,就这样生与死的三个小时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英勇抗战,三小时后日军没有拿下仓库。接受记者访问时他们只有400多人,但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迷惑敌人,谢晋元他们对外宣称自己有800人。中国军队400多人要战胜几十万日军,谈何容易,但是就这样这400人带着中国无所畏惧的勇气,和日军连续奋战了四天四夜。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和无数人的牺牲换来了这场战斗的胜利。当一个个军人身上绑着炸药包,从楼上跳下去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保护领土,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特别触动人心的还有,决定升起旗帜的时候,当旗帜升起的那一刻,日军开着飞机闻讯赶来,就是为了打到旗帜。没想到中国军人用自己的肉身来护住这面旗,看到这里我已泪流不止,今天我们能有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军人叔叔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默默的想着: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都是军人叔叔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篇7:电影八佰观后感600字

电影八佰观后感600字

刚开始我并不知道《八佰》这部电影讲述了什么故事,只是知道它在网上的争议很大,为了保持对电影内容的好奇心和神秘感,我也没有过多去了解。今天我去看了这部电影。本来有千言万语,但是看到B站,微博上已经有太多人点评分析过了,我也说不出什么新意,那就从我个人的角度,不参杂任何历史,谈谈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吧。

整部电影给我映象最深的就是隔着苏州河迥然不同的天堂和地狱。当仓库内死守的战士筑建防御工事的时候,河对面的人们喝酒听曲唱戏,富太太们照样喝茶打麻将嚼着上海话吐槽老公微薄的工资。当日军围攻仓库,扬言三个小时攻下仓库时,河对面的人们抱着看戏的心态,戏虐的下赌注,抢观戏的'最佳位置。当仓库内战士现场直播式的以血肉之躯与日军拼死相搏时,河对面的国人心底产生了或是怜悯或是悲愤的情感。当看到仓库内的战士冒死也要守住国旗时,河对岸的民众的爱国之情真正被点燃。在最后战士们争分夺秒的过河时,河对岸的民众更是不顾一切的冲破铁丝网要和战士们同在。

这整部电影不仅仅是在写仓库中每位战士的成长,不仅是端午(欧豪饰)从刚开始的懦弱到最后护旗牺牲;不仅是小湖北(张俊一饰)从一个被保护到主动拿起枪投入战斗,成为一个真正的战士;不仅是老铁(姜武饰)从刚开始胆怯消极应战到最后掩护主部队撤离;不仅是陈树生(郑恺饰)留下舍身取义儿所愿就身绑手榴弹英勇跳下与敌人同归于尽,以及一个个和他一样甘愿牺牲的勇士他们的牺牲当然是我们应该歌颂的,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我辈皆应如此!

但是我觉得导演好像并不满足于对这些单个人物的成长和表达,导演想要传达的是一种大视角,大格局。苏州河一侧满目苍夷,断臂嶙峋,寸草不生,尸横遍野。苏州河另一侧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灯火通明,近在眼前的战争好像与他们毫不相干。只要自己还能生活的好好的,什么国家,民族,大义统统不关我的事!不禁让人感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在近距离的直观了仓库内战士的战斗后,租借内的国人整体上也在逐渐转变成长。这也许才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导演不仅想让河对岸租借内的国人成长,更希望给每一个观影的观众以启迪:国家遇到危难时,每一个国人都不应该也不可能是身外人,战火时刻都会因为你的漠不关心和高高挂起而愈烧愈烈,烧到自己身上只是迟早的事,所以我们必须同仇敌忾!

篇8:《八佰》观后感600字

《八佰》,其实是四行仓库保卫战。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演习,当晚炮轰宛平城,29军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后,八年抗战开启。

8月,日军入侵上海。

国民政府先后调80万人东进,和日军展开“淞沪会战。”2个月后,国军伤亡30余万人,决定撤退。

至此,日军“三个月”的宣言,彻底失效。

“淞沪会战”结束后,蒋介石命令顾祝同,派出88师留守,一来拖延日军进攻速度,二来展示中国形象,赢得国际社会支持。

大军兵败如山,留下多少都无济于事。

最终,留下的只有一个加强营,再配备必要的特种部队,总共400多人,对外宣称有800人,驻扎在四行仓库。

他们的领导人,是中校团副谢晋元。

他们用麻包堵住大门,将楼底的门窗全部封死,然后沿仓库两侧构筑沙袋工事,防止日军偷袭。

一座小小的仓库,成为30万日军中的血肉碉堡。

他们血战6天,于11月1日才撤入公共租界,43天后,“南京大屠杀”爆发。

这是上海最后的抵抗,也是中国人不屈的勇气。

在名将如云的史册中,他们只是没有名字的小人物,但无数的小人物,才拼起波澜壮阔的抗日战图。

在民国,四大家族贪腐是真的,国军将领派系斗争是真的,小人物用血肉抵抗日军的钢铁洪流,也是真的。

一切历史红线,可以用来审判大人物,但绝不应该否定小人物的奋斗。他们只是被历史洪流裹挟,然后给出自己的答案。

我不喜欢黑暗的民国,但尊敬每一个为国家、为民族牺牲的勇士。

篇9:《八佰》观后感600字

这是一部耗时耗力远超普通人想象的电影。在开机前的18个月,摄制团队在华谊兄弟电影世界(苏州)园区内等比例复制了1937年上海苏州河两岸的建筑。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剧组完成了68栋建筑、30多万平方米的搭建,并挖出一条长达200米的“苏州河”,巨大的工程量背后,是精益求精的电影匠人之心。

热爱历史、热衷钻研历史的管虎导演,多年前就被四行仓库“八佰壮士”守护国土、以命相搏的事迹所吸引,萌生了要将这一历史事件搬上大银幕的念头。但计划操刀如此宏大的主题,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然而,管虎依然保持了对创作的虔诚,他并没有着急马上开拍,而是以更多的时间和力量去筹备,以拍好这“一辈子只有一部”的电影。

这一准备,就是十年。

十年间,管虎导演不停地搜罗和阅读有关这场战争的书籍和史料,反复琢磨公共价值观,不断淬炼《八佰》的剧本,经历了40多轮的反复打磨才最终完成了剧本的定稿。

不仅如此,作为亚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电影,在镜头透视感极强、极易造成“穿帮”的情况下,《八佰》在细节的打造上力求完美。道具仿真枪、群众演员的皮箱、餐馆橱窗里摆放的洋酒瓶等等,都在外观、重量等微小之处完整地还原了现实;河道里停泊的小船,是道具部门在开机之前围绕着太湖、阳澄湖花费了一年时间“征集”而来;就连未必有露脸镜头的群众演员,也都经历了严格的训练和指导。

如此“磨人”和“较真”的过程,都只为呈现最真实的场景,让观众在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中,切身感受这场史诗级战争带给后人的震撼。

篇10:《八佰》观后感600字

拍完《老炮儿》之后,颇为低调的管虎导演露面不多,他主要在忙活两件事儿:一件是筹备新电影《八佰》(原名《八百启示录》),另一件是拍摄网剧《鬼吹灯之黄皮子坟》。近日在导演协会举办的年度研讨会上,他接受了时光网记者的专访。和管虎导演聊天特别有意思,他浓重的北京腔加上磁性十足的嗓音,经常让人有种现实版“老炮儿”的恍惚感,聊起当下的市场环境,他显得忧心忡忡,“现在当导演门槛太低,导演行业的荣誉感早就没了。”

多年前,大家对管虎的印象还是个文艺片导演,他的《斗牛》曾把黄渤送上金马影帝宝座,也让不少影迷记住了他独特的影像风格。经过了评论两极分化的《杀生》和《厨子戏子痞子》,管虎的《老炮儿》终于收获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但他并没有丢掉作为导演的“血性”和“任性”,筹备抗战题材新片《八佰》,他觉得自己“有点小的责任感”,即使赔钱也要做出来。

在等待新片《八佰》搭景的时候,管虎又见缝插针地拍了总投资过亿的网剧《鬼吹灯之黄皮子坟》,原因很简单:“大家都觉得我不可能拍,但我就想试一下,因为特喜欢‘黄皮子坟’的知青野史。”在管虎眼里,“网剧是种大趋势,如果你不拥抱它,肯定会被时代淘汰。”提起曾经合作过的“小鲜肉”,管虎觉得那都是外界加给他们的光环,其实都是很好的孩子,比如《鬼吹灯之黄皮子坟》的主演阮经天,就是个“阳刚气极重的汉子,特别招女孩儿喜欢,居然还会背党章会唱国际歌。”

篇11:电影《八佰》观后感600字

今天,我们全体人员观看了一部振奋人心,令人动容的历史题材电影《八佰》。

我们生活在如此繁华昌盛的今天,是多少革命人士不惧危险,不怕牺牲为我们后辈打下的江山。在观看电影中,给我带来的震撼和感想不是一点点,在电影中虽然刻画的每个人性格不同,但是都是有血有肉,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为了保卫祖国最后一道防线,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天四夜,电影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有许多情节让人泪目。

在观影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河对岸的爱国民众不畏惧生命的危险,趁着夜色游过河对岸将国旗带到四行仓库,交到壮士们的手中,在危险面前,在正义面前,团长选择升旗,他希望这样的选择能够燃气中华人民的斗志与激情,也让中国人民燃气希望,不要“隔江犹唱后庭花”。为了鲜红的旗帜能在四行仓库平台上升旗,战士们奋力抵抗,以血肉之躯,前仆后继。守住了战士们用生命、献血凝固而成的国旗,让它屹立不倒。战士们用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国不会倒下,中国不会亡。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之际,我们会前仆后继的去战斗,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屹立不倒。

河对岸有爱国人士,也有“麻木不仁”的一群人,随着镜头在“浴血奋战”与“坐以待毙”间来回切换,让我感觉到民族的悲剧,八佰壮士是个孤独的存在,即使绝望的死亡感,无力感,却丝毫为动摇战士们爱国之心,他们愿意舍生取义,唤醒对岸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

当然,整部电影下来,那些用生命用血肉来守护国家的战士们,是真正的英雄,是名族之魂。明知仓库是坟墓,甘愿舍命守护,明知前面是刀山火海,拼命也要遵守军令。

致敬那些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八佰壮士誓死不退的血性和中国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这些都应该被和平年代的我们铭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我们应该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篇12:电影《八佰》观后感600字

华人皆如此,倭寇岂敢——题记

1931年,日军在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掀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同年8月,淞沪会战开始,这是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家国破碎之际,以军人之身报效先人”。一边繁华美丽、歌舞升平,一边是炮火猛烈,断壁残垣,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一河之隔的人,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明知希望渺茫,依然坚持战斗;明知此去不回,仍抱着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明知一去难见妻儿,仍愿为国捐躯……没有人想要牺牲,却有人为了和平,不得不牺牲,国难当头,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其中。八百壮士用行动证明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生为蝼蚁亦有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却仍有不屈之心。

电影中,租界里的人看着八百壮士浴血奋战却无能为力,现在的我看着那段黑暗的历史心潮起伏。电影展示的不是全貌,却也撕开了历史的一角,从中我看见有希望,从那无奈无助、无尽的黑暗中孕育。

鲁迅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民族血性一直如此,八百壮士代表的不只是战争的惨烈,更代表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决心。

没有战争不惨烈,血淋淋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面对新的时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有人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至少,我们可以多了解那个黑暗的年代,“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不忘先辈为和平作出的牺牲。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们要铭记历史,毕竟,历史不是简单的白纸黑字,它是鲜活的记载,未来的灯塔。我们应该学习八百壮士的炽热的爱国之情,为将来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添上自己的一笔。

篇13:八佰电影观后感600字

昨晚观看了抗日英雄剧《八佰》,这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看的第一场电影。

因防控病毒传播的需要,影院间隔座位售票,观众不能挨着坐,这让情侣们电影院温馨时刻的体验感大大降低,还好我们同行的是四个大老爷们。

影片的艺术性及视听效果算得上可圈可点。

以中日淞沪会战的尾声,——“四行仓库保卫战”为历史原型的故事,本身就很悲壮感人、鼓舞人心。导演用“英雄之旅”的套路模式,将几个以逃兵为主角的群象,刻画的有血有肉、跌宕起伏。

以一条苏州河为界的战场地狱和租界天堂形成了横向多维度的强烈对比。

一片废墟对霓虹闪烁,血肉横飞对纸醉金迷,以死报国对麻木冷漠,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反差效果。

苏州河两岸人们的表现,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纵向的对比。

战士们由最初的怯懦、畏战,想尽办法逃跑,变成后来的勇敢、坚定,敢于牺牲。租界里的人们从失望、麻木,漠不关心,到振奋、觉醒,积极投入支援,甚至是直接参战。

这些矛盾的冲突,让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性。

本片是亚洲首部全部采用Arri Alexa.65 IMAX数字摄影机拍摄的,全片均为2.11:1画幅,接近充满IMAX巨幕。我们也刻意选择了该影院1号IMAX巨幕厅,整个过程感受到了全景画面的气势恢宏,细节画面的毫发必现,这也是本片的亮点之一。

但影片的结尾却令人大失所望!

经过4天4夜的殊死抵抗后,黄晓明饰演的国民党特派员,要求谢晋元团长及所部放弃四行仓库,跑过垃圾桥,经英租界撤离。于是谢团长对部下煽了半天情,意思是跑过桥去就是胜利,就是给抗日留下了种子之类的。然后几百人排着队,在“不要还击”的命令下狂奔,被日本人的机枪当成了活靶子,打的是鲜血横流、尸横一地。这样既不符合史实又不符合影片英雄主义总体氛围的结尾,不知道导演的意图是什么?

是要营造悲壮的气氛吗?

可这样顾命不顾腚的愚蠢自杀逃跑行为有什么悲壮可言呢?

好好的一部片子就这样被荒.唐的结尾给毁掉了。就像一位英俊威武的壮汉,一抄裤裆,空的,卵子没了,底下生生给阉了,让人的恶心不适感更加强烈。

据说这是导演管虎的一贯作风。

篇14:八佰电影观后感600字

看的第一场是《雪人奇缘》,8月21日上映了一部名为《八佰》的电影。有很多同学已看过,我看了预告片儿,感觉很有兴趣。

上午下了古筝课后来到奥斯卡影城,取票进场,进入了二号厅,发现人并不多,前四排只有我一个人。这倒与我预想的场景不同。后来想想,电影结束时正是饭点儿。所以人少也是应当的。

电影开演了,我逐渐被精彩的剧情所吸引。背后持续传来儿童哭声,真是大煞风景,破坏用户体验。我心想,小孩不敢看,就带出去,为什么要影响他人。

《八佰》改编于历史真实事件,讲述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以租借一河之隔,孤军奋战四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名为八百,实则只有420人。造就了这个奇迹。《八佰》历时230天拍摄,整部电影用了300颗照明弹来重现当年战场上的照明效果。共烧掉300多斤烟油和近五吨的报纸。设置相当于十部大战争剧总和的5万个地面子弹点,打造了一个硝烟弥漫、炮火四起的真实战场。

苏州河把1937年的上海一分为二:左边苍夷满目、硝烟四起;右边则灯红柳绿,一片繁荣,曼妙女倚栏望,而这里却是时时有生命危险。

最令我震撼的是升国旗,升国旗会激怒日军,可是明明在自己的地盘上,凭什么不能升?那还有什么尊严?国旗升起来了,日军飞机来炸,人肉来挡,无论如何,国旗不能倒。

四万万中国人在战争面前。竟不如那400人,“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篇15:电影《八佰》观后感600字

精神:整个观影的过程,真的有被英雄们的精神所感染。不论是身捆手榴弹,高呼籍贯和名字壮烈牺牲的场景;还是众人为守护党旗而至死不归的前仆后继;都让人深刻的感受到了来自英雄们的“精神”和“坚定的勇气”。

对照现实,确实身边也有阿甘精神的一部分人。他们的那种执着和对于过程的执念,真的是让人会感到由衷的赞叹。或许他们会失败,但这种失败却会人反思,让人有所启迪。所以,定义成功,可能真不是简单的“成功”,而是成功背后唤醒了你哪一部分珍贵的东西?

唤醒:电影尾声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说了这么一段话,也是谢晋元被击中后脑袋里回想的一段话:你们抵抗三天了,再继续下去,意义是什么?我们这四百人让民众看到了,我们中国还有希望!这些民众,也会作为种子去叫醒更多的人。就像这段话里说的一样,东北沦陷了,华北沦陷了,但是现在,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虽然这四百多人抗争不了,但身后的四万万人可以。

可能有的行为不能直接挽回和胜利,但是那些关注我们的对岸人,会被唤醒。

对比和讽刺:影片一开始,法租界夜晚的灯火通明,唱戏的台子,卖hot dog的小贩,楼上的舞女,公寓里的教授一家,似乎都没太受到对岸战争的影响。而身处四行仓库里灰头土脸的小兵,趴在窗台充满希望的看着对面的一切,那种好奇,让人直感讽刺。

每一日的交火,都在法租界民众的注视下,那种注视和讨论,只是在八卦心的驱使下凑的热闹,看的稀罕。交火2天后,经过跳楼的壮烈牺牲和坚定的让党旗飘扬在空中两个事件过后,法租界的他们,关注和讨论点都变了;从旁观者到同胞,庆幸这几百人的牺牲唤醒这四万万人中的几十万人。是值得的,又是不值得的。

篇16:电影《八佰》观后感600字

近日,电影《八佰》被导演管虎搬上荧屏。这是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电影,讲述的是淞沪会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参加这场保卫战的士兵仅有几百人,但是他们却勇敢地抵挡住了日军的多次轮番进攻,将来犯之敌,一次次打退,成功的掩护了国民革命军大部队的撤退。并且这次保卫战的成功的提升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士气低迷的中国军民。参加了这场保卫战的军人被称为“八百壮士”!

电影开场就讲述天堂与地狱之间仅仅只相隔一条苏州河。一边是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般的生活。一边是可歌可泣奋勇抗敌的中国军魂。在这场众寡悬殊生杀较量中,中国军人没有退缩,而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一遍遍抵挡日军的轮番进攻。在漫天炮火洗礼中,中国军人用自己最后的牺牲告诫对岸的同胞,没有强大而统一的国家就会遭受外敌的侵袭,没有军人的奋勇杀敌就会沦为亡国奴。

气势浑宏的战争场面,紧随抗日国军战士身捆炸药包,与来犯日敌同归于尽的剧情发展而步入高潮。此时影院中不乏哽咽抽泣之声。剧情在四昼夜的艰难困守中,最终打出了国军的壮烈,为友军的撤退换来了喘息之机。同时也激发了对岸民众的抗日情怀!犹如星火之种,必有燎原之势。

当影片步入尾声,最终落下帷幕,但全场观众复杂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常言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当我们与敌力量悬殊,无法直接取胜之时,最大的依仗乃是视死如归的亮剑精神。时至今日,当洪水滔天,外敌来扰时,依旧是那一道道绿色的身影,挡在我们的前面。是他们撑起民族的脊梁,是他们用自己的身躯守卫祖国的万水千山,也是他们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去印染人们心中的那面共和国红旗。他们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他们就是——中国军魂!

篇17:电影《八佰》观后感600字

追忆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烈,近日,单位组织我们观看了爱国主义电影《八佰》,我被中国军人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震撼。

《八佰》取材1937年发生于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八佰壮士”是一群临时并入阻击部队的非正规军,坚守四行仓库,用智慧、勇气和鲜血,迎面阻击敌人四天四夜的故事。

一条苏州河,一岸是枪林弹雨的人间地狱,一岸是霓虹璀璨的人间天堂。他们死守四天四夜,歼敌200余人,为淞沪会战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再现了抗日战争背景下真实的上海,真实的中国。

影片中有一幕特别触动我,就是大家决定把旗帜竖立在四行仓库的楼顶,中国军人为了护住旗帜,甘愿用自己的身体来挡子弹,也不让敌军打倒旗帜。当一个个中国军人为了防守敌军,在自己身上绑着炸药包,从楼上跳下去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但泪水再也止不住地流淌下来。保住我国的领土,不惜一切代价,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国英雄!英勇无畏的热血儿郎也会眷家恋母,却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在两个半小时的观影过程中,大家一次次地被逼真残酷的战争场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被战士们不惧牺牲、英勇杀敌的精神所震撼,同事们都为那段国破山河碎,壮士孤军浴血的历史落泪。

疫情肆虐的一切都是这么艰难,通过重温波澜起伏的抗战往事,同事们纷纷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牢记历史、热爱祖国。在和平年代,更应当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在今后的工作中见言见行、立足本职岗位,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为国家、社会和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向在抗战中为国家牺牲的中国将士致敬!!!

篇18:电影《八佰》观后感600字

今年的主旋律大电影,涉及到爱国教育,想领着孩子们去看看。

看之前有朋友提醒说,孩子太小,有血腥暴力场面,不建议领孩子去,但是我和老公也没控制住想看的欲望,问了孩子们也愿意去,就提前打了个预防针,如果害怕可以闭眼或者我领你们出去。

结果是两个六岁多的姐姐除了一个流血的场面说了害怕,然后我们趁机说八路军叔叔就是这么坚强,流血都在坚持,没有他们的流血就换不来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中国的五星红旗为什么是红色的,就是这些勇敢的叔叔用鲜血堆积起来的啊,有了他们的流血牺牲和勇敢坚守,我们的国家才越来越强大。

三岁多的妹妹貌似也看不懂,也不知道害怕,跟着黄晓明说方言,还大声学大声说,把旁边的人逗乐了之外,全程跟着打完酱油了。

是有几个血腥暴力场面,但是处理得和游戏当中的情景差不多,再加上大主题环境的渲染,电影里的人物都在感动流泪,姐姐们貌似也能共情,到人肉炸弹那里,流着泪说,好可怜好感动啊。

看完之后到今天都是十万个为什么系列,比如,什么是租界?为什么外国人要抢我们的地方?现在还有军人保卫我们吗?

爸爸就在上海我们可以去看看这个仓库吗?…...

现在的孩子没吃过什么苦,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时代,一代一代的不能忘了这段历史,了解一下战争年代的残酷,懂得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美国的电影分级制比较成熟,咱们现在还没有这么完善的分级体制,至于孩子能不能接受还是看每个孩子的心理成熟度吧。

我领的两个6岁多的姐姐都是相对同龄人来说心理成熟年龄早的孩子,所以接受能力就强一些吧。

当然,普及爱国教育的方式很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吧。

成年人的我觉得这部片子视觉、听觉都很好、战争场面宏伟,演技绝对都在线,很容易让我们入戏。

至于煽情场面感动到了孩子们,我也有感触但是不至于流泪。

我们有时候去看电影的体会,不就是因为各个年龄段都会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印记吗,比如《八佰》的向往和坚守就是我们的内心独白吧。

【《八佰》初中观后感作文600字】相关文章:

1.八佰电影观后感600字

2.八佰观后感

3.八佰观后感作文

4.有关八佰观后感

5.电影八佰观后感

6.八佰电影观后感

7.八佰观后感心得作文

8.《八佰》观后感作文精选

9.看《八佰》个人观后感

10.八佰电影观后感字

下载word文档
《《八佰》初中观后感作文6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