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作文
“旺仔味旺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李四光作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李四光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李四光作文
四光到北大地质系后,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以严谨的冶学
。他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边看边讲。一个山头、一个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不放过。学校经费不足,他带领学生白手起家[注: 白手:空手;起家:创建家业。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篇2:李四光名言
李四光名言
1、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
2、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
3、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
4、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5、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篇3: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
姓名:李四光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89年
籍贯:湖北黄冈人
学历: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学位
职务:原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等职
李四光,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字仲揆。早年留学日本,并加入了孙中山在日本创建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
李四光青年时代怀着“科学救国”的雄心,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地质学,开始了他的地质生涯。
三十年代初,为了进一步探讨地壳表面各种痕迹的规律,李四光不畏艰险,几次横渡大江,跨越秦岭、南岭,亲自勘探测量,实地观察地层构造。
1953年,李四光提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1954年,他亲自组织队伍,在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开展石油普查,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接着,李四光与其它地质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我国很快找到了钨、铬、铀、金刚石、煤及稀有金属矿藏,并在开发地热、地下水,研究第四纪冰川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李四光的研究涉猎广泛,在古生物学、冰川学研究上取得很大的成绩。他对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推翻了过去的“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断言。在地质学理论的研究上,最重要的工作是创建了地质力学。他运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把各种构造看作是地应力作用的结果。对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地质特点,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的理论分析,他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3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前景,从而否定了“中国贫油”的观点。在地震研究中,李四光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要认真观测地应力的变化。
李四光主张用力学研究地壳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从而创立了“构造体系”的基本理论。用此理论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大面积储油层。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主张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明了方向。著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篇4:李四光经典语录
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
中国不贫油。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 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
1、视察、实验、分析是科学工作经常使用的方法。
2、一些陈腐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题目。
3、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固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4、我们要记着,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之外的世界的。
5、科学研究工作,特别富于创造性的意义,特别是要依托自食其力。固然,自食其力实在不即是封闭自己。
6、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昏暗。
7、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昏暗。
8、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假设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
9、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10、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
篇5:李四光的名人名言
李四光的名人名言
1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
2我们要记着,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
3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4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
5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6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
7科学研究工作,尤其富于创造性的意义,尤其是要依靠自力更生。当然,自力更生并不等于封锁自己。
8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9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10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
11观察、试验、分析是科学工作常用的方法。
篇6:李四光的经典语录
李四光的经典语录
1、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说、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
2、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
3、科学研究工作,尤其富于创造性的意义,尤其是要依靠自力更生。当然,自力更生并不等于封锁自己。
4、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5、观察、试验、分析是科学工作常用的方法。
6、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
7、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8、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
9、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
10、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11、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12、我们要记着,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
篇7:李四光的名言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 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
篇8:李四光的经典名言
李四光的经典名言
◎ 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
◎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
◎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
◎ 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
◎ 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
◎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澹。
◎ 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 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
◎ 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
◎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
◎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
◎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篇9:李四光的名言
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
中国不贫油。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篇10:李四光的名言
李四光,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官费赴日本留学读大阪高工船用机关科,宣统二年毕业(1910),其间加入同盟会,后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去英国留学,19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回国。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等职。著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1958年李四光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篇11:读《李四光传奇》有感
读《李四光传奇》有感
读《李四光传奇》有感正文:读《李四光传奇》有感读《李四光传奇》有感
花苑小学 三(2)班 陈绮祺
《李四光传奇》这一本书描写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流畅,故事性强,通俗易懂,思想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的一本教育性的书刊。
文中写:李四光从小就爱思考。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正值大变动的时代,目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清朝政府的腐败,使他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9,李四光去日本留学。19成为孙中山在日本组建同盟会时的第一批会员。辛亥革命失败后,李四光赴英国攻读地质科学,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李四光毕生从事地质学研究。古生物科的分类、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的奠基和地质力学的创立等,是李四光对地质学的杰出贡献。
建国后,李四光曾任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等,是中科院地质部委员,并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读完李四光的经历,使我懂得了,要勤奋好学,敢于发问和思考,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在国外同行们面前应该理直气壮,表现出民族的尊严和气概。
就像李四光说的:“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要为真理而奋斗。”
(投稿:cherry123 于 -11-5 14:36:23 编审: xsw)
篇12:李四光成功的故事
李四光名字的由来:
李四光出身于穷苦家庭。因为李四光排行老二,他的父亲李卓侯给他起了个名字:李仲揆。
19,在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领导下,湖北开始大量兴建新式的中小学堂,除了教学生传统的经书,还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冈,仲揆跃跃欲试。
1902年,李仲揆来到武昌,在湖北省学务处填写报名表。可能是太紧张了,他误将年龄“十四”填在了姓名栏里。发现写错后,他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花钱再买一张表格,正在犯难,抬头看见前面大厅正中挂的横匾上有“光被四表”这四个字。仲揆眼前一亮,将姓名栏里“十”添了几笔写成“李”,而在“四”后边加了个“光”字,从此他改名为李四光。李四光的名字被响当当地载入中国乃至世界科学史册。
李四光成功的故事: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李四光的经历: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汉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长春地质学院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
李四光 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李四光官费赴日本留学读大阪高工船用机关科,宣统二年毕业(1910)。因其在日本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19,李四光从英国伯明翰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18年,他回到国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这时,他已年届而立,虽然事业有成,但因一直在求学,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到北京后,他认识了温柔娴静而又高雅漂亮的才女许淑彬。许淑彬少有大志。由于家庭开明,她从小便走进学堂。父亲去世后,她由母亲和已经成家立业的哥哥供应上完了大学。虽然许淑彬比李四光年龄稍小些,但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
经过两年多的交往,四光和淑彬两人感情融洽,都感到对方志同道合,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碍于男子汉的自尊和青年女子的矜持,两人都没有向对方提起个人的婚事。许淑彬在和李四光单独相处时,曾多次想借题发挥,试探李四光对她的态度,但鼓足的勇气一到临场就没了,演讲时的口才也“不翼而飞”了。李四光也曾下了几次决心,试图当面向她表明心迹,但一见到她,年轻的教授常常找不到话题,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面对如此僵局,李四光很苦恼。他写信给父亲——湖北黄冈乡间的一位开明的知识分子,征求父亲的看法。
父亲很快回信了,信中说:大丈夫要志在四方,以学业为重。过去从湖北到东洋(日本),又从东洋到西洋,为寻求科学救国的道路,你没有考虑个人的婚事,这是对的;今天已学业有成,应该找一个终身伴侣成家了。“既然你和某人相识两年多,相互又都了解,况且你已经是三十多的人了,如果她家人同意,就订婚吧!” 李四光看完回信,原先苦思冥想找不到的求婚方式突然间找到了。他想,何不把这封家信转寄给许淑彬,再征求她对此的看法?这样既可以曲折地表示自己内心的想法,又可以避免直言道出的难堪。
许淑彬看完李四光的家信后,觉得心跳加速,脸上发烧。她明白,尽管四光没有把她的名字告知父亲,但信中说的某人就是她。四光用这样一个巧妙的方式向她求婚了。 怎么答复李四光,许淑彬想到自己的家人:母亲含辛茹苦把她拉扯大,哥哥也如父亲般呵护她,虽然终身大事自己做得了主,但还是应该征得他们的同意。于是她写信给母亲和哥哥。她没有像李四光那样用“某人”来含混,而是写明了恋人的姓名、学识、职业和人品。 许淑彬的家人经过反复考虑,同意了她的选择,并很快回了信。这样,许淑彬拿着双方家人的回信,一言不发地交给了李四光,然后扭身走了。 李四光和许淑彬两人没有海誓山盟,却很快走进了结婚礼堂。他们相敬如宾,开始了共同的人生旅程。
1920年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为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并选定了武汉大学的新校址(武汉大学内还有李四光选址的雕像)。
1932年任中央大学(后名南京大学)代理校长,1937年任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名誉教授。
1944-1946年,任重庆大学教授,并在重庆大学开设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
李四光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凌叔华.陈源夫妇)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中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1年8月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为东北地质学院(后名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1952年李四光再次应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58年李四光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他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探讨了中国的地质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潘钟祥就明确提出了陆相生油学说,说明中国广布的陆相地层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反驳了西方所持的中国贫油的观点。
20世纪50年代,在李四光部长的领导下,通过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谢家荣等地质学家的不断理论探索和实践下,肯定中国东部特别是东北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地质部的观点,并根据地质部和李四光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在李四光的主持下,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中国人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和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篇13:李四光的成功故事精选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的一个贫苦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13岁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省城武昌高等学校。离开家乡坐船去武昌上学时,李四光看见帝国主义军舰在长江里横冲直撞,激起的大浪掀翻了中国的小木船,非常气愤,发誓一定要学造船,造出大军舰,把洋人赶出长江,赶出中国。19孙中山在日本创建同盟会,16岁的李四光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孙中山勉励他说:“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后来李四光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被保送去日本学习造船。可是,造船需要钢铁,钢铁又要矿石作原料。于是,李四光又远渡重洋,去英国考上了伯明翰大学预科学采矿。学了两年后,他想中国地大物博,矿藏一定很丰富。因此,第一重要的是要找到铁矿、煤矿、石油,而要掌握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就得学地质学,于是他进了地质系学习地质,同时还兼学物理系的课程。这期间,他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48年,李四光接受国际地质学会的邀请来到英国伦敦,在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作了《新华夏海之起源》的学术报告,博得与会者的一致赞誉。一天清晨,李四光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
“……12月2日沈阳解放,……”新中国就要诞生了!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剑桥大学中国留学生举行的年会上,他激动地说:“我虽然60岁了,身体一直不好,但我一定要回到祖国去,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新中国!”国民党驻英国大使馆秘书找到李四光,掏出了一张5000美金的支票,说:“你向世界发表个公开声明,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威胁说:“你如果不肯,我们将采取必要措施,将你扣留在国外。”李四光听罢气愤至极,当即严厉斥责:“我归国之心能用金钱收买吗?我要回国,不要美金!”李四光冒着被国民党扣留送往台湾的危险,排除万难,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实现了他为祖国效力的愿望。
解放后,李四光对我国的能源、地震、矿产资源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推动了我国地质工作的开展。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考察,李四光认为不论是海相地层还是陆相地层,只要具备了生油的条件和储油的地质构造,就能找到大油田。李四光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打破了“中国贫油论”的错误论断,为中国人民找到了大油田。在他的考察和研究下,陆续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
篇14:李四光的成功故事
李四光小时候常在一块大坪上和小伙伴们一同做捉迷藏的游戏。蒙上一个孩子的眼睛,叫一声“一、二、三!”其他的孩子就迅速跑开躲藏起来。有的藏在草 垛背后,有的藏在大树背后,而小,最喜欢藏在一块大石头的背后。
做完了游戏,小李四光突然对坪上的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它兀里兀突地屹立在这儿,显得十分不相称。他问小伙伴们:“哎,你们说,为什么这块平地上会有 这么一块大石头呢?
“哈哈哈!”小伙伴们一阵哄笑,他们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太可笑,太奇怪了! “石头是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
小伙伴们回家了。李四光又去问陈二爹,陈二爹是村里有名的见多识广的老人。
“陈二爹,您说坪上那块石头,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啊!你说的是那块怪石头?”陈二爹说,“别人都说,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这下子,李四光更不明白了,他又去问爸爸:“爸爸,陈二爹说,坪上那块石头是天上掉下来的,您说,那能是真的吗?” “天上落下石头来?”父亲想了一想说,“那倒也会有的。天上的流星落到地上,就变成了石头,那叫‘陨石’。” “那块石头究竟是不是天上落下来的呢?” 李四光非得打破砂锅问到底。 “至于天上能不能掉下这么大的石头来,”父亲又想了一想说,“我也不知道。” “谁都说不清楚。” 李四光感到不满足了。“反正,照我看,它不是本来就在这儿的。就是弄不清它到底是怎么来的。”
在李四光整个的少年时代,直到后来离开了故乡回龙山,他一直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后来,李四光去英国学了地质学,又到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考察了那儿的冰川。回国以后,1922年,李四光在太行山麓的一次地质考察中,第一次发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存在的遗迹。这时,李四光开始意识到,故乡那块兀突的大石头,也许是被冰川推移过来的一块大漂砾。
然而,猜想也还是不能代替现实。一直到1933年,李四光再次回到故乡,对这块兀突的大石头进行了一番考察,虽然由于多年的风化侵蚀,它已经变得斑斑驳驳,不过仍然鉴定出它是片麻岩,说明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而在那一带地区的地层上并没有这种片麻岩,说明它也不是本来就存在在这儿的石头。那么,什么地方有片麻岩石呢?秦岭!原来这块巨大的岩石可能来自秦岭。
如果这是事实,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将这么巨大的岩石推移到这么远的地方来的呢?
冰川!只有冰川能将它推移到这儿来,它是一块巨大的冰川漂砾。进一步考察,李四光还发现这一带都广泛地分布着冰川带来的砾石和粘土堆积物。李四光发现了我国扬子江流域广泛存在着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他专门写了一篇《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的论文。这时,李四光已经进入中年。在这篇论文中,李四光特地提到了他在幼年诵读四书时那块躲在后面捉迷藏玩的大石头。并且对于这个“使他迷惑不解的时间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问题,终于找到了满意的解释和科学的答案而表示欣慰。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由此可见童年时代有些疑团对于一位科学家的魅力。
篇15:李四光的成功故事精选
小时候的李四光,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他都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地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小伙伴围着大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很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明白了,这块石头是片麻岩,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因为那时候只有秦岭有片麻岩。
在北大地质系任教时,李四光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边看边讲。一个山头、一个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不放过。
在教学的同时,他对研究工作也不放松,如古生物蜒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李四光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后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但被很多人否定。因为从19世纪以来,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陆续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
为了让人们能接受这一事实,李四光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以后,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
作为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化石新分类标准的提出、中国南方震旦纪与北方石炭纪地层系统的建立、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是李四光对地质科学的重大贡献。其中,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李四光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20世纪60年代以后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但他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还成功预测了的四大地震带,分别是唐山、四川、邢台、临沂。目前四个中有三个已经地震过了,分别是唐山(1976年)、四川、邢台(1966年)。
据说,李四光前辈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郯-庐地震带。他曾经预测,一旦发生地震,其毁灭性可能是唐山大地震的好几倍。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在山东与江苏交界的郯城麦坡地震遗址上,1668年7月25日发生在这里的8.5级大地震,目前现场地层“倒转”的遗迹仍然清晰可见。
篇16:李四光成功的故事精选
李四光的家乡是湖北黄冈回龙镇下张家湾乡的一个穷山村。他14岁出国留学,凭的是自己勤奋努力得来的成绩。李四光先去日本学造船,后去英国学采矿,最后确定以地质学为终身事业,但也付出了不少实际代价。
在去日本学造船的船上,因为穷,买不起正式的铺位,只好白天窝在底舱,晚上在船顶过夜。不想受了风寒,大病一场,又因没钱医治,落下一个毛病——不能吃肉,一吃就犯病。
此后他一生与肉绝缘。去英国留学,写毕业论文时,腿上长了一个脓疮,也因为既没钱又没时间,耽误了治疗,他索性用刮胡刀片自己把疮刮掉,腿上落下一个大疤。
晚年的李四光,生活很简单。饮食上不沾荤腥。衣着也很不讲究,得过且过,甚至补丁摞补丁。李四光去世后,工作人员想找几样遗物留下来,找来找去也没发现什么像样的值得保存的东西。
李四光身兼多职,但除了必须出席的会议,他从不在类似晚会、纪念性活动这样的场合露面。他总觉得年岁越大,时间越紧,要尽可能地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用的地方。
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自1962年迁居于此后,一直住到1971年去世。他在这里生活、工作、做学问。一些由他主持或他参加的小型会议,常在家里召开;何长工、刘景范等原地质部负责人也常来家中汇报事情,因而一进大门右手那间面积较大的客厅,实际兼具会议室的功能,四周是书橱和沙发,中间是一张长条桌和若干把椅子。靠窗一侧陈列着许多第四季冰川沉积物的地质标本,多为当年李四光野外考察的收获。
其他家具则是那个年代留下来的,一个质感陈旧的皮沙发的扶手已经开裂,露出里面的棉絮。这几个沙发,还是李四光1950年回国时,在旧货市场上买的便宜货,看来年头更为久远。客厅的隔壁是办公室,尚未恢复原样,但一张大写字台是李四光用过的。
办公室一端墙上有一块玻璃黑板,当年地质队野外作业回来,向李四光汇报时,他常利用黑板做一些讲解或布置,也曾借这块黑板给科技人员讲授地质力学,这大概是多年执教生涯所养成的习惯。值得一提的是,黑板上写着“斗私批修”四个粉笔大字。
李四光有着很深的国学基础,不光散文写得好,旧体诗写得好,即便是地质学的论文,同样写得“有声有色”。他的音乐造诣也相当深厚,尤好小提琴。他在巴黎写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
李回国后曾请音乐家萧友梅过目提意见。这首提琴曲写于19,在近八十年之后的北大百年校庆的晚会上,第一次得到公开演奏。它的面世修正了马思聪是中国最早的小提琴曲作者的说法。这首曲谱和李四光在国外常拉的小提琴,都陈列在纪念馆里。
李四光夫妇在世时,这幢小楼只他们两人居住。他们去世后,女儿李林一家搬了过来。李林5月31日过世,丈夫邹承鲁也患病在身。一门三院士,已传为佳话。
四十多年前,李四光家的小楼,李家南门外那棵有上千年历史的银杏树,以及明朝大太监刘瑾等历史人物的墓碑,都是周围颇为扎眼的标志。如今高楼林立,李四光故居被夹在当中,小楼因年久失修,多少显得有些残旧。
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篇17:李四光的成功故事
1952年的一天,毛泽东在日理万机,操劳国内外、党内外大事的百忙之中,在一次会议期间接见了李四光。那天,李四光回到家里,精神格外奋发,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接见时的幸福情景:毛泽东身材魁梧。红光满面,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毛泽东问他:“山字型构造”是怎么回事,你能不能给我讲一讲。李四光非常感动。毛泽东博学多闻,这样关心地质科学的发展,连地质力学中“山字型构造”这样专门的概念都注意到了。在李四光任地质部长期间,毛泽东主席多次对地质工作作出指示。
1953年,毛泽东指出,地质部是党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部。1956年,毛泽东又指出:地质部是地下情况的侦察部,它的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要提早一个五年计划。对于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毛泽东也很重视。
1955年,周恩来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支持地质部成立地质力学研究室。此后,在这个研究室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今天才有了专门的地质力学研究所。毛泽东极其关心中国的石油远景。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有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一座客厅里接见了李四光。
当时,周恩来也在座。谈话中间,毛泽东关切地问到中国天然石油的远景怎么样?李四光早在1932年就注意了这个问题。以后,从1935年到1936年,他在英国讲学时,写过一本《中国地质学》,其中提到“东海、华北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实际指的就是石油。
他用乐观的、十分肯定的语气回答毛泽东说,中国天然石油的远景大有可为。他根据数十年来地质力学的研究,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观点出发,向毛泽东、周恩来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认为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松辽平原、包括渤海湾在内的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北部湾,还有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有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
这句话,因为过去是用英文写的,所以故意说得含糊些。听到这里,周恩来笑着说:我们的地质部长很乐观啊!毛泽东也高兴地笑了,当即作了关于开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根据毛泽东的战略决策,地质部和兄弟部门一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战略性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
根据地质力学的理论,他们在一些辽阔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在约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内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石油普查。打了3000多口普查钻井,总进尺120多万米。从所取得的大量地质资料看,不仅初步摸清了中国石油地质的基本特征,而且证实了中国有着丰富的天然石油资源。
后来在大庆油田喷射出大量的石油就是最好的例证。地质力学在找油实践中经受了检验。毛泽东对这件事一直记在心上。1964年,在三届人大会议期间,一个服务员同志在人大代表行列中找到了李四光,对他说:“请您到北京厅去一下!”当时李四光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当他走进北京厅时,见到大厅中只有毛泽东一人坐在那里。李四光没有想到是毛泽东找他,以为服务员说错了地点,连忙道歉说:“主席,对不起,我走错门了!”但毛泽东却健步走了过来,紧握住李四光的手,说:“没有走错,是我找你的。”毛泽东接着风趣地对李四光说:“李四光,你的太极拳打得不错啊。”李四光一时没有理解毛泽东的意思,回答说:“身体不好,刚学会一点。”
毛泽东笑着说:“你那个地质力学的太极拳啊。”这时,李四光才理解毛泽东的话是对他和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一起,用新华夏构造体系找到石油的高度评价。毛泽东的赞扬,激励着李四光为祖国找到更多的石油而贡献自己的力量。1964年某一天,毛泽东又一次接见了李四光。那是在怀仁堂开完一个会以后,毛泽东邀请李四光一起观看在北京第一次演出的豫剧《朝阳沟》,并要李四光坐在他的身边,边看戏,边交谈,谈了剧也谈到石油。在谈到石油问题时,毛泽东对地质部和石油部在找油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毛泽东说“你们两家都有功劳嘛!”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又拉着李四光一起登上舞台,同演员合影留念。毛泽东一向重视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工作,十分关心科学工作者的成长,对从旧社会过来的愿意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老一辈科学家非常关怀。1964年2月6日中午,李四光接到一个电话,说要他立刻去中南海。李四光匆匆吃完午饭就去中南海了,一位在门口等他的同志把他领进毛泽东的卧室。竺可桢和钱学森两位同志也先后到了。
毛泽东请他们坐在自己的床边,亲切交谈。他们就天文、地质、尖端科学等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广泛交谈了三四个钟头。李四光回来告诉他的女儿说:“主席知识渊博,通晓古今中外许多科学的情况,对冰川、气候等科学问题.了解得透彻入微。在他的卧室里、甚至在他的床上,摆满了许多经典著作和科学书籍,谈到哪儿就随手翻到那儿,谈的范围很广,天南海北,海阔天空。”
这次谈话,毛泽东发表了对许多重大科学问题的意见,热忱希望这些老一辈科学家为攻克科学技术尖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贡献自己的才能。1969年5月19日,毛泽东接见在京参加学习班的1万名代表。在京的中央委员参加了接见,李四光也在其中。
毛泽东在主席台上看到了李四光,马上拉着李的手,亲热地叫“李四老”。两人距离那么近,然而因为会场里“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成一片,对面说话都听不清楚。毛泽东只好伏在李四光的耳边,问他的身体好不好,工作情况怎么样。主席拉着李四光的手走在前面,接见到会的同志们。
接着,又一同离开主席台,步入休息室。家里人早已在电视中看到了这一幸福会见的镜头,只是不知道毛泽东和李四光讲了些什么。李四光刚到家,家里人便都急着问李四光。李四光高兴地讲,毛主席和他在休息室谈了一个多小时的话。
在这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毛泽东和李四光谈了多少亿万年间的事情——从天体起源、地球起源,谈到了生命起源,谈到太阳系起源的问题时,毛泽东说:我不大相信施密特,我看康德、拉普拉斯的理论还有点道理。毛泽东对李说,他很想看看李四光写的书,希望李找几本书给他,还请李四光帮他收集一些国内外的科学资料。毛泽东说,我不懂英文,最好是中文的资料。“主席想要读哪些方面的资料呢?”李四光问。毛泽东用手在面前画了一个大圈,说:“我就要你研究范围里的资料。”
第二天,按照毛泽东的嘱咐.李四光就请秘书同志帮他找书。他想:主席这么忙,总不能把我写的书统统送去请他看,应该选一两本有代表性的作品送过去。经过一番仔细的挑选,李四光先把《地质力学概论》一书和《地质工作者在科学战线上做些什么?》这篇文章送给毛泽东审阅。
然后,立即着手开始收集毛泽东所要的资料。为此,他看了许多外国资料。为了节省毛泽东的时间,让他能少消耗一点精力就可以看到需要看的东西,李四光决定自己整理一份资料,把地质学说中当时的各种学派观点部包括进去,再加上自己的评论,阐明自己的观点。
他用了将近1年的时间整理资料,在此基础上,一连写了7本书。每写完1本,李四光就叫秘书同志马上送到印刷厂去,用大字排版,然后拿回来亲自校对。这7本书印好之后,定名为《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送给了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
【李四光作文】相关文章:
2.**作文
3.作文
4.夏日-作文
5.责任 作文
6.朋友 作文
7.自习课**作文
8.大象作文
9.水仙花 作文
10.诗二首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