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高考>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知识点四

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知识点四

2024-11-01 07:33: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笨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知识点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知识点四,欢迎大家分享。

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知识点四

篇1: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知识点四

一、一般性状

(一)尿量

正常成人每昼夜尿量为1000~mL,尿量的多少与饮水量和其他途径所排出的液体最有关。

1.多尿每铸夜尿量经常超过2500mL时称为多尿。

(1)暂时性多尿见于饮水过多或慢性心率衰竭、慢性肾炎等水肿病人应用利尿剂后,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液过多及某砦药物如咖啡因等。均可致尿量明显增加。

(2)病理性多尿见于下列情况:内分泌功能障碍、肾脏疾病和精神性多尿。

2.少尿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少于17mL者称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者称无尿或尿闭。见于下列情况:

(1)肾前性: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肾动脉栓塞及肿瘤压迫等;

(2)肾性: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及各种慢性疾病所致。肾功能衰竭等;

(3)肾后性:各种原因所致的尿路梗阻。

(二)外观

正常尿色透明呈淡黄色,放置后可见微量絮状沉淀。尿色受食物、药物、尿量影响。 病理性尿色改变有:

1.血尿尿中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血尿。肉眼可见的血尿呈不同程度的红色、混浊。出血很少(<1ml/L尿液)时肉眼不能察觉,只有用显微镜才能检出,称显微镜下血尿。

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外伤、结核、结石、肿瘤和血管畸形等。亦可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出血性疾病。

2.血红蛋白尿正常血液中的少量血红蛋白以与触珠蛋白(haptoglobin)结合成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因分子较大不能从肾小球滤出,当血管内红细胞大量破坏、血红蛋白超过触珠蛋白的结合量时,未结合的游离血红蛋白可通过肾小球而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呈浓茶色或酱油色,镜检时无红细胞,但隐血试验呈阳性。

血红蛋白尿见于血管内溶血的各种溶血性疾病,如蚕豆病、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恶性疟疾和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

3.色素尿尿中含大量胆红素,外观深黄,振荡后泡沫呈黄色,见于阻塞性和肝细胞性黄疸。

4.脓尿和菌尿新鲜尿即成混浊云雾状,静置不下沉。放置后可见白色云絮状沉淀,不论加热或加酸,混浊均不消失,见于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尿内含有大量细菌或脓细胞时。

5.乳糜尿乳白色,含较多血时称乳糜血尿。多见于丝虫病,少数有结核、肿瘤、手术创伤导致肾周围淋巴循环受阻(肾盂、输尿管破裂至淋巴管阻塞)时。

(三)相对密度

波动于1.010~1.025之间,增高见于高热、脱水、心衰、休克、糖尿病和急性肾炎,降低见于尿崩症和肾功能衰竭。

(四)酸碱度

正常时呈弱酸性,pH约为5.O~7.0(平均约6.5),波动范围在4.5~8.0之间。酸度增加见于酸中毒、发热、痛风、糖尿病、白血病或服氯化铵者;碱度增加见于碱中毒、膀胱炎和肾小管酸中毒。

(五)尿糖

参考值:

正常人尿内含糖量为0.56~5.Ommol/24h,定性试验阴性。若定性方法测定尿糖为阳性,此时尿糖水平常达50mg/dl,称为糖尿,一般指葡萄糖尿。

临床意义:

1.血糖增高性糖尿:多见于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2.肾性糖尿(血糖正常性糖尿):肾糖阈降低所致的糖尿。可见于:家族性糖尿、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妊娠时等。

3.暂时性糖尿:可见于进食大量碳水化合物或静注大量葡萄糖时引起一过性血糖升高;

4.其他糖尿:乳糖、半乳糖、果糖等;

5.假性糖尿。

(六)酮体 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正常人尿酮体呈阴性反应。

临床意义:糖尿病可导致糖尿病性酮尿一酮症酸中毒;非糖尿病性酮尿见于婴幼儿发热、呕吐、腹泻、不能进食,孕妇妊娠反应剧烈呕吐,重症不能进食。

二、显微镜检查

取新鲜混匀尿液1OmL于试管内,以每分2000转速离心沉淀3~5分钟,弃除上清液,剩0.2mL沉渣,倾于玻璃片上覆以盖片镜检。

(一)红细胞

正常人尿沉渣镜检每高倍视野0个或偶见,如平均>3个,尿外观正常者,既称镜下血尿。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结核、肾结石、肾肿瘤、肾盂肾炎、膀胱炎或血友病。

(二)白细胞

尿中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亦可有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白细胞在尿中呈圆形,胞浆清晰,可见到核。如在炎症过程中破坏死亡,结构模糊,浆中颗粒粗大,核看不清,易聚集成团为脓细胞,报告时统称自细胞。正常尿液可见少数白细胞,若尿内出现大量的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炎症,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肾移植术后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也可出现淋巴细胞。

(三)上皮细胞

正常尿液中可有少最上皮细胞,女性多见。根据其来源和形态可分为三种:

1.小圆上皮细胞。来自尿道后段和肾小管。正常尿中极少见,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肾小管病变时增多,同时伴有各种管型。

2.尾状上皮细胞。来源于肾盂、输尿管、膀胱颈。正常尿中很少见,大量出现时见于肾盂肾炎。

3.鳞状上皮细胞。来源于膀胱、尿道、阴道的浅表层。正常男性尿中较少见,女性尿3~5个/HP,故一般无临床意义。明显增加并伴有白细胞,提示泌尿系感染。

(四)管型

是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聚而成的'圆柱形物体。其形态两边平行,两端钝圆,长短、粗细主要取决于形成的部位。根据内容物可分为以下几种:

1.透明管型(hyalinecast)

为无色透明或半透明,内部结构均匀,偶见少许细小颗粒附于其上。在正常尿液中可偶见;在剧烈运动后、高热、全身麻醉等情况下,可暂时出现;在肾实质病变,如肾小球肾炎,可见明显增多。

2.颗粒管型(granularcast)

透明管型基质内含有颗粒量超过1/3面积时,称颗粒管型。颗粒粗大者为粗颗粒管型,

见于慢性肾炎或某些原因(药物、重金属中毒)引起肾小管损伤时;细小颗粒者为细颗粒管型,大量出现见于慢性肾炎和肾病。

3.细胞管型(cellularcast)

透明管型内含有细胞超过1/3体积量时,称细胞管型。根据细胞不同可有;

4.蜡样管型

说明肾小管病变严重,预后不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衰竭及肾淀粉样变性等。

5.脂肪管型

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等。

(五)结晶体

尿中盐类结晶的析出,取决于该物质饱和度和尿的pH、温度及液体物质的浓度。常见的尿酸、草酸钙、碳酸盐类一般无临床意义,但若经常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应考虑结石的可能。急性肝坏死时,尿中可出现亮、酪氨酸结晶,磺胺药结晶对临床用药有参考价值。

(六)尿沉渣计数――Addis计数

尿沉渣计数指12小时尿沉渣中有机物的数量。

参考值白细胞<100万/12h,红细胞<50万/12h,管型(透明)<5000/12h。

意义各类肾炎病人尿中细胞和管型数均有增加,肾孟肾炎、尿路感染以及前列腺炎时的细胞数明显增加。

人体的胸腔、腹腔、心包腔及关节腔等统称为浆膜腔。生理状态下,腔内含有少量液体,主要起润滑作用。病理状态下,腔内液体增多,称为浆膜腔积液。因积液形成的原因及性质不同,可分为漏出液和渗出液两类。

一、漏出液

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为:

1.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常见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重度营养不良等;

2.毛细血管内压力增高,常见于慢性心力衰竭;

3.淋巴管阻塞,常见于肿瘤压迫或丝虫病引起的淋巴回流受阻。

二、渗出液

渗出液为炎性积液,多由于细菌感染引起,如化脓性及结核性胸膜炎、腹膜炎等。也可见于非感染性原因,如外伤、化学性刺激(胆汁、胰液、尿素)等。此外尚可见于恶性肿瘤。 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渗出液为炎性积液,区分积液的性质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一、颈部分区

正常人颈部直立时两侧对称,男性甲状软骨较突出,形成喉头结节,女性较平坦。颈部每侧分为两个大三角区域。

颈前三角:为胸锁乳突肌内缘、下颌骨下缘与前正中线之间的区域。

颈后三角:为胸锁乳突肌后缘、锁骨上缘与斜方肌前缘之间的区域。

二、颈静脉怒张

正常人立位或坐位时颈外静脉常不显露,平卧时可稍见充盈,充盈的水平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2/3以内。若取30。~45。的半卧位时静脉充盈度超过正常水平,称为颈静脉怒张,提示静脉压增高,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或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三、甲状腺

甲状腺位于甲状软骨下方和两侧。

(一)甲状腺检查法

1.视诊观察甲状腺大小和对称性,让病人作吞咽动作,可见甲状腺随吞咽动作向上移动,若不易辨认再让病人头向后仰,或双手放于枕后再进行观察,即较明显看出。

2.触珍两种方法:一种是医生站在病人背后,双拇指放在病人颈后,其余四指放在甲状软骨两侧进行触摸。另一种是医生站在病人前面,拇指和其他手指放在甲状软骨两侧,当触到肿大的甲状腺时让病人作吞咽动作,则其可随吞咽上下移动。触诊应注意甲状腺肿大程度、质地、对称、表面是否光滑、有无震颤与压痛。

3.听诊肿大的甲状腺因腺体增生、血管增多、增粗、血流加速,故能听到连续性血管杂音,对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有帮助。

(二)甲状腺肿大分度

甲状腺肿大可分为三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一度;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以内者为二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后缘者为三度。

四、气管

气管位于颈前正中部。

(一)检查方法

病人取舒适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将示指与环指分别置于两贝¨胸锁关节上,以中指置于气管之上,观察中指是否在示指和环指中间及距两指的距离是否相等。

(二)气管移位

根据气管的偏移方向可判断病变的性质。大量胸腔积液、气胸、纵隔肿瘤及单侧甲状腺肿大时,气管可被推向健侧;肺不张、胸膜广泛粘连时,可将气管推向患侧。

篇2:成人高考复习资料医学综合知识点

食管

(一)食管的形态、位置

食管为输送食物的肌性管道,全长约25cm,.上端于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续于咽,沿脊柱前面下降,经胸廓上口入胸腔穿过膈的食管裂孔,至第11胸椎的左侧,续于胃的责门,依其行程食管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3部。

(二)食管的狭窄处及其临床意义

食管全长有三处狭窄,第一处狭窄位于食管起始处,距切牙约15cm;

第二处狭窄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切牙约25cm;第三处狭窄在食管穿膈处,距切牙约40cm。这些狭窄处是异物停留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篇3:成人高考复习资料医学综合知识点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临床上通常把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肺由实质组织和间质组成,实质组织包括支气管树和肺泡;间质包括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另外,肺还具有内分泌功能,鼻有嗅觉功能,喉有发音功能。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各级支气管,它们的璧内有骨或软骨作为支架、以保障气体的畅通。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又是嗅觉器官。它可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

(一)外鼻

外鼻位于面部中央,以骨和软骨作支架,外覆皮肤。其下端突起部分为鼻尖。鼻尖两侧略呈弧形的隆突部分的鼻翼,围成一对鼻孔。

(二)鼻腔

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二腔。每侧鼻腔均可分为前下份的鼻前庭和后份的固有鼻腔。鼻前庭内面衬有皮肤,生有鼻毛,可过滤、清洁吸入的空气。固有鼻腔由骨性鼻腔内衬黏膜而成。鼻黏膜分两部分,上鼻甲及鼻中隔上部的黏膜呈淡黄色,内含嗅细胞,具有嗅觉功能,称为嗅区。其余部分的黏膜呈粉红色称为呼吸区,内含丰富的血管和腺体,具有温暖、湿润和净化空气的功能。在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血管特别丰富是鼻出血的常见部位,称为易出血区。外侧壁上自.上而下有上、中、下三个鼻甲及上、中、下三个鼻道,固有鼻腔向后为一对鼻后孔。下鼻道的前部有鼻泪管的开口。鼻腔前借鼻孔通外界,后借鼻后孔通咽。

(三)鼻旁窦的位置、开口及临床意义

鼻旁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空腔,共有四对,即蝶窦、筛窦、额窦和上颌窦。其中筛窦义分为前、中、后三群。各窦均位于同名的颅骨内,能温暖与湿润空气,对发音产生共鸣。旁窦均开口于鼻腔,蝶窦开口于上鼻甲后上方的蝶筛隐窝,筛窦后群开口于.上鼻道,上颌窦、额窦和筛窦前、中群均开口于中鼻道。鼻旁窦内衬覆黏膜与鼻黏膜相延续,故鼻腔炎症时常引发鼻旁窦炎一七颌窦因开口位置较高,分泌物不易排除,窦腔积液时,体位引流是很重要的。

二、喉软骨的名称和喉腔的形态结构

喉由数块喉软骨借关节构成支架,附有喉肌,内衬黏膜而成。它既是呼吸管道,又是发音器官。上界是会厌上缘,下界达环状软骨下缘,即位于喉咽部的前方,相当于第3~6颈椎高度。小儿喉的位置比成人高。向上借喉口通喉咽部,向下以环气管韧带连接气管。

(一)喉的软骨

喉的软骨包括单块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1.甲状软骨在喉软骨中.由左、右对称的两块方形板构成,其前缘融合成90°的前角,前角上端向前突出,称喉结,成年男性的喉结尤为明盟。左、右板的后缘游离并向上、下发出突起,称上角和下角。

2.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是软骨中完整的软骨环,对保证呼吸道的畅通起重要作用。前部低窄称环状软骨弓,平第6颈椎;后部高阔称环状软骨板。

3会厌软骨位于舌根的后方,呈上宽下窄的树叶状,下端连于甲状软骨前角的内面,表面被覆黏膜构成会厌。吞咽时喉上提,喉口即被会厌关闭,防止食物进入喉腔。

4.杓状软骨成对,分为一尖、一底、两突。尖向上,底坐落于环状软骨板的上缘。由底向前伸出的突起称声带突,有声韧带附着。向外侧伸出的突起称肌突,有喉股附着。

(二)喉腔的形态结构

喉腔是由喉壁(喉软骨、韧带、纤维膜和喉肌)内衬黏膜而成,在外侧壁上有上、下两对黏膜皱襞突入喉腔,上方一对称前庭襞,左、右前庭襞之间的袭隙称前庭袭;下方--对称声襞,左、右声襞之问的裂隙称声门裂。声门裂是喉腔中最狭窄的部位。喉腔借前庭裂和声门裂分成三部,前庭裂以上的部分称喉前庭;前庭裂与声门裂之间的部分称喉中间腔,该腔两侧延伸的隐窝称喉室;声门裂至环状软骨下缘之间称声门下腔,此部黏膜下层组织疏松,炎症时易发生喉水肿,尤以婴幼儿更易产生急性喉水肿而致喉梗塞,从而则产生呼吸困难。

三、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及临床意义

左、右主支气管自气管分出后,各自向外下方走行,经肺门入肺,再分出肺叶支气管。右主支气管粗而短,长2~3cm,走行方向较垂直;左主支气管细而长,为4~5cm,走行方向较横平,故误入气管的异物多坠入右主支气管。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

肺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左、右各--。肺质软而轻.呈海绵状,富有弹性。幼儿的肺呈淡红色,成人由于吸入空气中的灰尘颗粒的,不断沉积,肺的颜色变为灰暗,而老年人的颜色更深,呈蓝黑色。

左肺狭长,右肺略粗短,每侧肺的形态都近似半个圆锥体,都有--尖、一底、两面和三缘。肺的上端称肺尖,呈纯圆形,向上经胸廓上口突入到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部约2~3cm。肺底与膈相邻,向上微凹,故又称膈面。肺的外侧面圆凸,邻近肋和肋问肌。肺的内侧断与纵隔相依,中央处有一椭圆形凹陷.称肺门。此处是主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进出肺的部位。这些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在一起形成肺根。肺的前缘和下缘都较锐利,左肺前缘下部有一。弧形凹陷,称左肺心切迹。肺后缘钝嘲。

二、肺的分叶

两肺共有五叶,左肺被斜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被水平裂和斜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三、肺下界的体表投影

两肺下缘均沿第6肋软骨下缘斜向外下方,在锁骨中线处与第6肋相交,在腋中线与第8肋相交,在肩胛线与第10肋相交,近后正中线处,达第10胸椎棘突的高度。

篇4:成人高考复习资料医学综合知识点

一、肾的形态

肾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可分为上、下两端,前、后两面和内、外侧两缘。内侧缘中部凹陷,称为肾门,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淋巴管和神经出入的部位。出入肾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成束,称为肾蒂。肾蒂由前向后依次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至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二、肾的结构

在肾的冠状切断.上,肾实质可分为位于表层的肾皮质和深层的肾髓制裁。肾皮质厚约1~1.5cm,新鲜标本为红褐色,富含血管,由肾小体与肾小管组成。肾髓质色浅红,由15~20个肾锥体组成。肾锥体组成。肾锥体呈现锥形,底朝皮质,尖向肾窦。2~3个锥体尖合关成肾乳头,被肾小盏包绕,肾乳头顶端有许多小孔称乳头孔,肾产生的终尿经乳头孔流入肾小盏内。伸入至肾锥体之问的皮质称肾柱。肾小盏有7~8个,承起始包绕肾乳头,接排出尿液。在肾窦内,2~3个。

肾小盏汇合成一个肾大盏,2~3个肾大盏再汇合成一个肾盂。肾盂出肾门,逐渐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三、肾的被膜

肾的外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内向外依次为: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

纤维囊包裹于肾实质的表面,薄而坚韧,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构成,对肾实质起保护作用。正常生理状态下,纤维囊与肾实质易于剥离,病理状态时则与肾实质粘连。脂肪囊为较厚的--层脂肪组织,位于纤维囊的外面,包裹肾和肾上腺,临床上将其称为肾床,对肾起缓冲外力的弹性垫作用。另外,临床上作肾囊封闭,就是将药液注入肾脂肪囊内。肾筋膜由结缔组织构成,包在脂肪囊的外面,并发出一些结缔组织小梁穿脂肪囊与纤维囊相连,有固定肾脏的作用。位于肾前、后面的肾筋膜分别称为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两层筋膜在肾及肾卜腺的上方和肾的外侧相互融合,下方及内侧两层间形成开放的间隙,有输尿管通过。

一输尿管的形态和位置

输尿管为一对细长的肌性管道,左、右各一-,位于腹后壁腹膜后方,起自肾孟,于腰大肌前方下行,到小骨盆下缘越过髂总动脉分叉处的前方,再沿贫腔侧壁下行,斜穿膀胱壁,开口于膀胱底。所以,根据输尿管的走行,其可分为腹段、盆段和壁内段三部分。女性输尿管入盆腔后,在距子宫颈外侧约2cm处,有子宫动脉从外侧向内侧越过输尿管的前方。

二、输尿管的狭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输尿管全长有三个生理性狭窄:第-一个在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第二个在跨越小骨盆入口处;第三个在斜穿膀胱壁处。这些狭窄处,常是结石滞留的部位。

一、膀胱的形态和位置

膀胱为一肌性囊状贮尿器官,成人容量为300~500m1。膀胱空虚时近似锥体形,尖向前上方称膀胱尖,后下部呈膨大的三角形称膀胱底,尖与底之问为膀胱体,膀胱最下部为膀胱颈,颈的下端有尿道口。腹膜覆盖膀胱的上面和两侧,故膀胱为腹膜间位器官。

成年人的膀胱位于小骨盆腔的前部、耻骨联合后方。其后方,在男性与精囊、输精管壶腹和直肠相邻;女性则与阴道和子宫相邻。

膀胱空虚时,膀胱尖不超过耻骨联合上二缘。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尖高出耻骨联合之.上,此时,膀胱上面的腹膜也随之.上移,使膀胱前壁直接与腹前壁接触。此时进行膀胱穿刺或手术,可不经过腹膜腔。

二、膀胱三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膀胱内面被覆黏膜,当膀胱空虚时,黏膜聚集成皱襞,充盈时皱襞消失。在膀胱底内面,两侧输尿管入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二三角形区域,处膀胱黏膜与肌层紧密连结,缺少黏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光滑,称膀胱:三角。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篇5:成人高考复习资料医学综合知识点

一、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

胸膜是覆盖在肺表面、胸壁内断、纵隔侧面和膈.上面的--层薄而光滑的浆膜,可分脏胸膜和壁胸膜两部分。脏胸膜包被于肺的表面,并深入肺裂。壁胸膜依其所在部位可分为4部分:

(1)胸膜顶是包围肺尖的部分,高出锁骨内侧半上方2~3cm;

(2)肋胸膜衬于胸壁内表面;

(3)膈胸膜覆盖于膈的.上面;(4)纵隔胸膜衬贴在纵隔的两侧。

胸膜腔是脏、壁两部分胸膜在肺根处互相移行,共同形成的潜在性密闭腔隙。胸膜腔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含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两层胸膜的摩擦。正常胸膜腔为负压。壁胸膜相互移行转折处的胸膜腔称胸膜隐窝,其中肋胸膜和膈胸膜相互移行处所形成的半环状潜在性腔隙,为肋膈隐窝,又称肋膈窦。左右各一。深吸气时,肺的下缘也不能进入其内。肋膈隐窝是胸膜腔位置最低的部位,胸膜炎症的渗出液常积聚于此,为临床胸膜腔穿刺或引流的部位。

胸膜下界为肋胸膜与膈胸膜的返折线,在平静呼吸时,该线较肺下缘低两个肋骨。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总称。

纵隔通常以胸骨角为界,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三部:胸骨与心包前面之间的部分为前纵隔;心包、心及与其相连的大血管根部所占部分为中纵隔,心包后面与脊柱胸段之间的部分为后纵隔。上纵隔主要有胸腺,膈神经,出入心的大血管,迷走神经,食管,气管和胸导管;前纵隔内有结缔组织和淋巴结;中纵隔有心包、心和出人心的大血管根部;后纵隔内有胸主动脉,奇静脉,食管,主支气管,迷走神经,胸导管,胸交感干和淋巴结等。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排出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水,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肾是产生尿的器官,输尿管输送尿液到膀胱储存,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

【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知识点四】相关文章:

1.成人高考复习资料医学综合知识点

2.福建成人高考医学类专业报考条件

3.浙江成人高考医学类专业报考要求

4.成人高考史地综合答题技巧

5.必修四数学公式知识点

6.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综合训练题

7.必修四向量知识点总结

8.数学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9.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10.高二化学必修四知识点

下载word文档
《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知识点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