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高考>高考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8个关注点

高考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8个关注点

2023-05-28 08:17:4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周悬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高考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8个关注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考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8个关注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考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8个关注点

篇1:高考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8个关注点

高考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8个关注点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高考上海卷)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高考重庆卷)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大用则王,小用则亡。(20高考福建卷)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年全国卷Ⅱ)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6: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高考安徽春招)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高考浙江卷)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1:范氏富,盍已乎?(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例1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2005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于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4:因乞李氏以归。(2005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部书,翻译时应补出来,即,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例15:主簿大惊,遽以白就。(2005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16: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2005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即: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篇2: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关注点

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关注点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6: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篇3: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八个关注点

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八个关注点

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并且从开始,加大了考查力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能够更好地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备考,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6: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1:范氏富,盍已乎?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例1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分析: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于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4:因乞李氏以归。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部书”,翻译时应补出来,即,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例15: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16: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即: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关注点五: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7: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分析:此句中的“穷”不能译成“贫穷”“穷困”,而应该译成“偏僻”。因此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18: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分析:此句中的“学者”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不能译为“做学问的人”,而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即该句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应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例19: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两次”。即该句应译为:(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

例20: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篇4:高考语文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八个关注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八个关注点

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并且从20开始,加大了考查力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能够更好地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备考,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 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高考上海卷)

分析 :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20高考重庆卷)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 大用则王,小用则亡。(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2005年全国卷Ⅱ)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造成失分。

例6 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高考安徽春招)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 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 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1 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例12 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2005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于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 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4 因乞李氏以归。(2005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部书”,翻译时应补出来,即,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例15 主簿大惊,遽以白就。(2005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16 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2005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即: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关注点五、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7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穷”不能译成“贫穷”“穷困”,而应该译成“偏僻”。因此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18 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2005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此句中的“学者”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不能译为“做学问的人”,而应译为“学习写的人”。即该句应译为:学习写的人应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例19 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2005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两次”。即该句应译为:(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

例20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分析:此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妻子和儿女”。如果不能识别就会失去此点的得分。该句正确的翻译为: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

关注点六、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21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22 遂大困,寻死富阳。(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关注点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23 其李将军之谓也!(20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正确的翻译应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24 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

例25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即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关注点八、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目前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略做说明以备后患。

例2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91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27 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28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分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29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会事半功倍。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篇5:高考文言翻译七大关注点

高考文言翻译七大关注点

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难度较高的考点。近年分值已达8分以上,成为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目。综观往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发现“古今之别”常常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必须特别关注以下七大方面:

关注点一:双音节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当句中出现“双音节”词语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仔细推敲,不要误把两个古汉语单音节词当成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来理解,如“指示”(指给人看)、“行为”(品行可以作为)、“其实”(它的果实)等。否则,便会望文生义,闹出笑话。

关注点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它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翻译时,先要结合上下文判断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如: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安徽卷)句中“食”是名词,却带了宾语“之”,所以此处应作动词用,具有使动意味,译为“使他们有饭吃”。后面的“衣”与此用法相同,应译为“使百姓有衣服穿”。

关注点三: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就是指有些词的词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现象。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河”等,古代是专指,现在是泛指;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人的配偶”;有的词义转移了,如“偷”的古义是“苟且、马虎、不厚道”,现转为“偷窃”;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指“出身低微”,今指“行为道德低俗下流”。翻译文言文时千万不可盲目地“以今译古”。

关注点四:古字通假

古字通假是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特殊用字现象。中学生必须了解这一用字现象,并通过课文学习、积累常见的通假字。当句子不能按字面的意思理解时,要注意根据音同、形近的规律去发现句中的通假现象,找到其本字。如: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20江苏卷)句中的“振”通“赈”,译为“救济”。

关注点五: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和一些古代特有的固定句式。翻译时,要特别留心古汉语在句法上的不同之处,必须结合语境,弄清句子内部成分间的关系,辨识古汉语句式的特点。

关注点六:修辞手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是比喻,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则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是借代,就应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如是互文,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是委婉,则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如: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年天津卷)句中“带”是比喻,意为“像带子一样”,此处作“环绕”讲。该句应译为:现在河内地区有环绕着的黄河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

关注点七:古代文化

古文承载着中华悠久的古代文化。文言中保留着不少礼仪、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称谓、人事活动等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如果不了解这些东西,便难以深入理解,更不可能准确翻译。如: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2006年湖北卷)句中“庙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常与“江湖”相对。再如:汤、武非受命,乃弑也。(2006年山东卷)此句虽短,但如果不理解其中“受命”与“弑”等词语的特定含义,也很难翻译。“受命”在古代是指“秉受天命,继位天子”的意思;“弑”是“臣下弑主篡位”之意。该句译为:商汤、周武不是秉受天命继位天子,他们是弑其主而篡位的。

(高考版224期/欧阳凯)

篇6: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应对策略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应对策略

从今年高考开始,在文言文阅读这一块中,新增加了直接翻译题,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的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用选择的形式来判断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难度上升了,很多考生为此觉得难以下手。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瑰”换成了”珍贵”,”观”换成了”景象”。

3、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儿女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6、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德v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7、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张良曰:”谨诺。”(《赤壁之战》)

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

8、调序法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

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

9、变通法

主要用在直译后很别扭,或根本就无法直译之处。

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读起来不顺,听起来别扭,如果变通一下,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已有”意思就明白多了。

10、点义法

古人在文中好用典故,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义即可。

例如:谭嗣同对梁启超说:”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析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等四个人,翻译时无法把他们的故事也放进去,但如果全部删去则又影响文意,这时翻译出该典故在这里的含义--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就可以了。

11、凝缩法

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例: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这是互文同义,可译为:”精通五经六艺。”

12、扩充浓缩法

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单,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它。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

翻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明豁,可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又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篇7: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应对策略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应对策略

从今年高考开始,在文言文阅读这一块中,新增加了直接翻译题,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的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用选择的形式来判断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难度上升了,很多考生为此觉得难以下手。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瑰”换成了”珍贵”,”观”换成了”景象”。

3、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儿女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6、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德v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7、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张良曰:”谨诺。”(《赤壁之战》)

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

8、调序法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

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

9、变通法

主要用在直译后很别扭,或根本就无法直译之处。

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读起来不顺,听起来别扭,如果变通一下,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已有”意思就明白多了。

[1] [2]

篇8: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复习方法

一、试题特点

现行全国卷高考语文试卷上的翻译题只有1道,就是文言文阅读题中的最后那道题。这道题给出的要求翻译的句子通常是两句。这两句话一般有4个显著特点:

1.句中出现的考生必须掌握的常见常用的实词较多、较典型;

2.句中出现的考生必须掌握的常见常用的虚词较多、较典型;

3.句中出现的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文言特殊句式较多、较典型;

4.句中出现的考生必须掌握的常见常用的文化常识较多。

二、复习策略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必须遵循的复习策略是:

1.复习阶段必须将文言文阅读中常见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熟记于心,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辨认出来、翻译出来。

2.复习阶段必须尽可能多地做些训练题。考生必须明白:翻译能力只能从翻译中得来,因此,做题少,甚或不做题,翻译能力无从形成。

3.要明确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原则。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原则是直译,即考生在翻译命题人给定的翻译句子时,必须一词一句的来硬译, 没有太难的句子,一般不允许意译,意译很难得分。

4.要明确翻译的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信”信实,就是指翻译出来的句子必须忠实、准确地传达出原句的意义、语气,不能改变原句的意义和语气。“达”即翻译出来的句子必须通顺、畅达,不结结巴巴、不磕磕绊绊。“雅”即翻译出来的句子要雅致、古雅,要简明、得体,不能粗俗,不能牛头不对马嘴。

5.要熟练运用翻译的基本技巧:增、删、调、换、留。“增”即翻译时根据语境必须增补相关成分;“删”即翻译时,原句中的有些虚词译不出来,要删去,句子才能通顺;“调”即翻译时,对原句中出现的特殊的文言句式,先调整句序,再做翻译;“换”即翻译时原句中的有些成分或词语,需要换一种说法,句子表意才能明白通畅;“留”即翻译时,原句中的地名、人名、官名、年号等这些内容须留下来,既不必翻,更不能改、不能删!

三、作答策略

作答文言文翻译题的策略是:

1.翻译时必须养成的两个习惯

第一个习惯,通读全句,先从全句出发翻译的习惯。从全句出发来翻译,目的是弄清整个句子是怎样的一个句子:是普通句式,还是特殊句式。普通句式翻译时只要按照所给句子的顺序一词一句来译即可;特殊句式必须先调整句序,然后再一词一句来译。

第二个习惯,注意寻找得分点。文言文翻译题一般都设有得分点,得分点是依据高考试卷给每个要求翻译的句子的赋分来确定的。高考试卷给每个句子的赋分是5分,阅卷时,这5分是这样分配的:译出大意得2分,译出一个知识点得1分,共设3个得分点3分。

2.考场作答的步骤一般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尝试翻译。即先尝试在草稿纸上翻译。

第二步,检查纠误。即将在草稿纸上翻译出来的句子同原句再做比对,译错的重译,漏译的补译,译的不准确的斟酌再译。

第三步,誊写。即将二次纠误后的答案誊到答题卡上。

最后,我们需要强调一下的是,上面我们虽然对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从不同角度做了分析、解读,但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文言文翻译能力形成需要积累,需要考生在高一高二的学习中把基础打扎实,只有这样,高三的复习才能有效高效。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言文翻译没有高一高二的扎实积累,高三的复习收效甚微。因此,提醒那些要想上大学的学生,高考要成功,高一高二的努力是关键,没有高一高二的努力,高三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很难有质的突破。

【高考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8个关注点】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文言文8个虚词

2.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

3.文言文 翻译

4.文言文翻译

5.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备考策略

6.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七大误区

7.活版文言文翻译

8.语文文言文翻译

9.《三峡》文言文翻译

10.威武不能屈文言文翻译

下载word文档
《高考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8个关注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