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高考>高考语文语音教案

高考语文语音教案

2023-03-19 08:19: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TuJa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高考语文语音教案,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高考语文语音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高考语文语音教案

篇1:高考语文语音教案

课题教学方法运用

五、分析试题

练习

_除与n、l相拼外,都要省去_上的点。如nu(女)、lu(吕)不省点;jue(决)、quan(全)、xu许则省点。(三)汉语拼音方案中关于声调的规则有哪些?分析:声调符号应标在主要元音上,用以表示字音声调高低。如果一个音节有两个元音时,应按a、o、e、i、u、ü顺序标调。只有复韵母“iu”标在“u”上,如diu(丢)。轻声不标声调符号,只写出拼音字母,如:“我的书”(wo

de shu)。(四)汉语拼音方案中对隔音符号有什么规定?分析:以a、o、e开头的音节,并与前面的音节连写发生音节界限混淆时,要用隔音符号“’”隔开,如pi’ao(皮袄)。另外,用汉语拼音对语句或文章作整体拼注,或阅读整体拼注的句子或文章时,应注意两点:其一,一般以词为单位拼写,即语素连写,词间分开,如zhong guo(中国)。动词或形容词叠用,也常连写,如shuo shuo(说说),gan ganjingjing(干干净净)。其二,一般情况下,姓和名两部分的第一个字母,专用名词、专用短语中的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都需用大写字母。三、小结:全面复习语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1.熟悉汉语拼音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略)。2.掌握各种拼音规则。(1)“知、蚩、诗、日、资、雌、思”等七个音节的韵母i。(2)韵母儿写成er,用做韵母的时候写成r。(3)韵母单用写成e。(4)凡是i开头的音节,如果i后面没有另外的元音,就在i前加y,如果i后面还有其他元音,就把i换成y。凡是u开头的音节,如果u后面没有另外的元音,就在u前加w,如果u后面还有其他无音,就把u换成w。凡是_开头的音节,在ü前一律加上y,同时省去_上两个点。_与声母j、q、x相拼,_上两点也省去,但与n、l相拼,_上两点不能省去。(5)iou,uei,uen和声母拼成音节时,写成iu,ui,un,即省去中间的字母。(6)在给汉字注音的时候,为了使拼式简短,ng可以省作个η。3.正确标写声调符号。声调符号要标在音节中最大口型的元音上,如果恰好声调符号应标在i上,则省去i上的点。4.注意连写和大写。(1)按词为单位连续拼写,词与词之间留空。(2)每句活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3)专用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四、语音辨析

[考点分析]

《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能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同时指出: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能力层次为A级,一般占3分。

考查现代汉语中的常见常用字音,一般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及《普通话异读词审查表》为命题依据。常用字共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近几年语音试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采用的题型是选择题,类型有:①选择字音全部正确的;②选择字音有错误的;③选择字音全部相同的。试题题面可出现也可不出现汉语拼音。

语音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积累生字、疑难字。

除了掌握3500个常用字以外,还应积累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且编者已注音、释义的生字以及一些疑难字。做到在阅读时不放过任何一个拿不准的难读字,如“盥”guàn、“龋”qǔ。另外不能受地方音的影响而产生误读,如“普遍”的“遍”,不读“piàn”,而读“biàn”。

②注意多音多义字。

(1)词性不同而读音不同。如“好”,读hào(动词)“喜好”,读hǎo(形容词)“好孩子”。

(2)词义不同而读音不同。如“恶”,读“ě”,作“恶心”讲,读“è”,作“凶恶”讲。

(3)口语和书面语不同而读音不同。如“薄”,书面语读“bó”,薄弱,口语读“báo”,厚薄。

(4)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不同而读音不同。如“巷”,一般读“xiàng”,(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但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就读“hàng”了。

③留心形近异音字。

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在形声字中有一部分字虽然字形相近,但是它们的读音却不同。如“莠”与“秀”字形相近,但读“yǒu”,如果读成了“xiù”,则错了。在语音识记中,一定要克服“识字认半边”的现象。

语音复习,要弄清错读的原因,养成正确识记普通话字音的良好习惯,可采用平时点滴积累,考前强化识记的方法。答题时,要审清题干,认真分析,运用比较筛选的方法,结合字义,辨识字音。

五、典型试题分析

语音题,这一题型考查的是容易读错的字。读错的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多音字读错。语音题总共考16个字的读音,其中总有多音字,有些年份达一半以上。声母混淆。声母的混淆有两种情况:一是受方言的影响,在某些方言区,有些声母不分,如“n、l”。另一种情况是相同的声符构成不同的形声字,它们的声母不同,这时人们往往受常见字读音的影响而读错,如:以“广”为声符的字,声母为“g”或“k”,人们往往受“矿”字读音的影响,将“犷”读成“kuàng”;以“寺”为声符的字,声母可读“zh、ch、sh”,如“峙”、“持”、“恃”;以“甫”为声符的字,声母可读“f、b、p”,如“辅”、“捕”、“铺”。读半边字。因语音的演变,许多形声字的声符已经不能准确地表明其读音了,但人们还常常只读其声符,如“廓、畸、歼、抨”。韵母混淆。最常见的是前后鼻音的区分,如“膺”、“铤”、“嗔”、“屏”。语音题在高考中出现过的题型有:1、着重考字音认读。2、字形与字音结合起来考查。3、字音与字义结合起来考查。语音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不会有大的变化,主要是以考单个字的读音为主,但不排除将字音与字形结合起来考查,因为题目没有增加而考查的内容多了。考题精析[例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强求/牵强

纤夫/纤尘不染

来日方长/拔苗助长

B.宿仇/宿将

落笔/失魂落魄

差可告慰/差强人意

C.解嘲/押解

蹊跷/另辟蹊径

一脉相传/名不虚传

D.卡片/关卡

度量/置之度外

方兴未艾/自怨自艾【答案】B

【解析】B项,“宿仇”“宿将”中的“宿”都读sù,“落笔”“失魂落魄”中的“落”都读luò,“差可告慰”“差强人意”中的“差”都读chā。A项,“强求”“牵强”中的“强”都读qiáng,“纤夫”中的“纤”读qiàn,“纤尘不染”中的“纤”读xiān,“来日方长”中的“长”读cháng,“拔苗助长”中的“长”读zhǎng。C项,“解嘲”中的“解”读jiě,“押解”中的“解”读jiè,“蹊跷”中的“蹊”读qī,“另辟蹊径”中的“蹊”读xī,“一脉相传”“名不虚传”中的“传”都读chuán。D项,“卡片”中的“卡”读kǎ,“关卡”中的“卡”读qiǎ,“度量”“置之度外”中的“度”都读dù,“方兴未艾”中的“艾”读ài,“自怨自艾”中的“艾”读yì。

[例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舷梯 娴熟 悬崖勒马 弦外之音

B.按捺 纳税 刚毅木讷 方凿圆枘

C.静谧 猕猴 弥天盖地 所向披靡

D.皎洁 缴纳 狡兔三窟 矫揉造作【答案】D【解析】D项加点的四个字都读jiǎo,字音完全相同。A项除“悬崖勒马”读xuán外,其余均读xián。B项,“按捺”“纳税”读nà,“刚毅木讷”读nè,“方凿圆枘”读ruì。C项较有迷惑性,除了“所向披靡”读mǐ,其余均读mí

此处有错误,静谧的“谧”是四声。所向披靡确为mǐ。[例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暂且 砧板 颤栗 明修栈道 技艺精湛

B.与会 峪口 熨帖 瑕不掩瑜 钟灵毓秀

C.陌路 蓦然 病殁 拐弯抹角 没齿不忘

D.强劲 根茎 颈椎 大相径庭 不胫而走【答案】C【解析】C项加点的五个字都读mò,读音完全相同。A项,“暂且”读zàn,“砧板”读zhēn,其余都读zhàn。B项除了“瑕不掩瑜”读yú,其余都读yù。D项,“根茎”读jīng,“颈椎”读jǐng,其余都读jìng。此处的“强劲”的“劲”读jìng很容易弄错^_^

例题4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拘泥nì 标识zhì 暴殄tiǎn天物

B、匹pǐ配 戏谑xuè 风光旖qí旎

C、参与yǔ 弹劾hé 审时度duó势

D、倾轧yà 结束sù 杞qǐ人忧天

剖析

此题考查语音识记能力,答案为A。B项中“旖旎”的“旖”是容易读错的字,应读作“yǐ”,“qí”为误读。C项中“与”是多音多义字,它有三个读音:一读作“yù”,有“参加“的意思;二读作“yú”,和“欤”的用法、意义相同;三读作“yǔ”,表示“跟”和“给”“交往”

意思。所以“参与”的“与”应读作“yù”,注音作“yǔ”是错误的。D项中“结束”的“束”应读为“shù”,有卷舌音,“sù”为误读。

[高考语文语音教案]

篇2:语音词汇教学教案

语音词汇教学教案

(三)Game : 教师让学生一边观看动物园一边让学生说出动物的名称。 T: There are so many animals we know . Where are these animals ? They are in the zoo . T: Do you like to go to the zoo ? Let’s go ! but when you visit the zoo ,you will some tasks . Tell me the name of the animals , OK ? At last , I will ask you the animals you watched in order .     学生观看动物园,巩固新单词           Zoo: oo:  food  soon      S: Yes ! (四)Presentation: 教师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说说自己对这些动物的看 T:After visiting the zoo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nimals ? look at the koalas , do you like them ? Why do you like them ? Yes ,they are lovely  clever . It means cute .   T:What about the pandas ? Good , it means smart .(同样用以旧带新的`方式学习新单词) T:Are the dolphins smart ? And they are very interesting . They can do many interesting activities . What about the penguins ? Look at the way they walk . 学生谈论自己的看法。 S: Yes . They are friendly ,lovely . clever .   cute : u : use  Tuesday  usually S: They are beautiful ,clever   S: Yes .           S: They are fun. (五) Practicing : 教师让学生把所学的动物名称和形容词运用到对话中。 T : Some animals you like ,but some animals you don’t like . so I will let you visit the zoo again , what animals do you want to see first ?   Why do you want to see the pandas ? 学生练习对话。       S : I want to see the pandas ? Because they are smart . Homework: 1. read the words  2. Practice the dialogue with your classmates after class  

篇3:高考总复习一、语音..

高考总复习一、语音..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语音有关知识。

(二)提高用汉语拼音认读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汉语拼音方案中有哪些增加和改写的规定?

分析:i作韵母独自成音节时,i、in、ing前加y;其他的则把i改为y,如y7(野)、y1ng(央)等。u作韵母独自成音节时,u前需加w;其他的则把u改为w,如w&(乌)、w#(窝)等。_作韵母独自成音节时,把_改为yu,如y*(鱼)、yu8(月)等。

(二)汉语拼音方案中有哪些省略的规定?

分析:iou、uei、uen前面加声母时,省去o、e。如di&(丢)、du@(队)、k)n(困)。er作儿化韵尾时,也省去e,如hu1r(花儿)。

i上标声调符号时,省去i上的点,如sh9(师)、x0ng(行)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高考总复习一、语音..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高考总复习一、语音..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语音有关知识。

(二)提高用汉语拼音认读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汉语拼音方案中有哪些增加和改写的`规定?

分析:i作韵母独自成音节时,i、in、ing前加y;其他的则把i改为y,如y7(野)、y1ng(央)等。u作韵母独自成音节时,u前需加w;其他的则把u改为w,如w&(乌)、w#(窝)等。_作韵母独自成音节时,把_改为yu,如y*(鱼)、yu8(月)等。

(二)汉语拼音方案中有哪些省略的规定?

分析:iou、uei、uen前面加声母时,省去o、e。如di&(丢)、du@(队)、k)n(困)。er作儿化韵尾时,也省去e,如hu1r(花儿)。

i上标声调符号时,省去i上的点,如sh9(师)、x0ng(行)等。

[4] [5] [6] [7] [8] [9] [10] [11]

篇5:高考语文《祝福》教案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1)了解鲁迅及其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2.解析:

(1)本文是《彷徨》第一篇,写于辛亥革命后,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存在。作者内心苦闷找不到社会的出路,看不到前进的希望,于是创作出在黑暗中绝望挣扎的祥林嫂形象。

(2)课文篇幅较长,又运用了倒叙手法,必须先理清课文情节才有利于进一步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增加学生对鲁迅的了解。

(2)提高学生阅读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解析:

(1)通过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的介绍,更好地掌握本文的时代背景。

(2)通过简洁明了地复述课文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课前预习题

(1)你知道的鲁迅的名句有哪些?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的叙述顺序有哪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鲁迅的文章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强烈的个人情感和独特的批判视角,学生初读较难把握。通过对鲁迅的介绍,增加学生对鲁迅文章的熟悉情感,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课文篇幅长,又有不少多音字和不常见的词,可借助录音机播放朗读带,让学生能够感受课文内容情节。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 → 感知鲁迅→ 理清情节 → 目标检测

(二)教学情景

1、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有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这篇小说又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让我们一起边走近鲁迅,欣赏《祝福》。

2.感知鲁迅

问题1:查阅资料,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把握主旨。

师生活动: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课堂交流,教师补充说明。

无 题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无 题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读鲁迅

陆 洋

鲁迅小说的背景、人物距离今天似乎有些遥远,今天许多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原来一直不喜欢鲁迅的文章,一则文字较艰涩,二则思辨性太强,不易捉摸。

江苏高考以一篇郁达夫《怀鲁迅》重新引起我的思考。是的,“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细读鲁迅,他不再是一个思想说教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国知识分子。他通过《一件小事》真诚剖析自身的劣根性,坦承错罪;他通过《藤野先生》缅怀异国师恩,真情流露;他通过《故乡》回忆童年幸福时光,挽留纯真质朴,痛斥封建流毒之非;他更通过《灯下漫笔》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再读鲁迅,看他在《呐喊》中大声疾呼,看他在《彷徨》中寂寞迷茫,看他在社会集体冷漠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看他在微薄的希望中“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身上,既有奇譬诡喻的庄周的洒脱孤高,又有锋芒毕露的孟轲的不屈不挠。虽有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孔子的落魄,却有路漫漫上下求索的屈子的执着,更有热爱生活的苏子的睿智豁达。

在那个几近窒息的社会中,他挚爱每一个人,却又厌恶每一个人。他否定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却对西方新思潮保持警惕,主张拿来主义。

七十多年的风雨剥蚀,并未丝毫减弱鲁迅作品中的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这份爱国情怀指引着我们每一个人重新认识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这里有许多我们今天依然存在的国民劣根性,有许多我们今天依旧需要的生命的品质,更有许多对当前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性温厚、心灵慰藉很重要的启示。“永远的新的旧故事”,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深入思考。

(1)鲁迅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而已集》《热风》等十几部。

(2)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时期的鲁迅,思想状况由呐喊转为彷徨。《祝福》发表于1924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仍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他们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的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这样的背景下,《祝福》应运而生。

3、播放朗读带(或抽学生朗读)

学生听朗读,正字音,了解故事梗概。

4、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问题2:以“我”为角度讲述祥林嫂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主要人物的故事,提高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师生活动:学生浏览一遍课文,四人一个小组整理出祥林嫂的故事。教师出示要求:①叙述要客观、条理,必要时也可作适度发挥。②尽可能体现出“我”对“样林嫂”的同情心。③语言流畅,吐字清晰。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二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初冬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全被婆婆拿去了。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活,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予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她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起运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终年四十岁左右。

问题3::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情节。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情节 内容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三个半月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两年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约两年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问题4: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了解倒叙手法及其作用。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参考答案:本文运用倒叙手法,作用:(1)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2)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目标检测

1.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八部。

2. 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3.本文的中心人物是祥林嫂,讲述了她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的悲惨遭遇。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掌握作者和情节。

配餐作业

A组(基础题)

《创新设计》的预习作业。

设计意图:掌握本文生字词,更好地理解文章。

B组(巩固题)

《活页训练》的积累与运用。

设计意图:熟悉高考题型,巩固基础知识。

C组(提高题)

写三百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设计意图:熟悉文章内容,锻炼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

《祝福》(第二节)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从祥林嫂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看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与所达到的效果。

2.解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往往是读者解读人物的角度。小说的描写语言与人物语言都非常出色。无论记叙事件,描写环境,还是刻画人物,都语句简洁,字字锤炼。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深刻地抓住了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通过外貌深入地表现了人物的人生处境和精神状态,向来为人所称道。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学习通过肖像描写人物、揭示人物内心的写作手法。

2.解析:作者主要从外貌方面来刻画人物,其他的刻画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3.课前预习题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肖像描写学生容易看出,但学生很不容易与写作技巧进行联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插播相关视频片段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 → 三次肖像描写 →目标检测

(二)教学情景

1、导入

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春天上没了丈夫;开春时被迫改嫁;春天快完时,儿子阿毛被狼吃;在迎春之际,死在祝福的风雪之夜里。这样一个有着悲惨遭遇的妇女形象,作者又是如何刻画的呢?

2、三次肖像描写

问题1: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

设计意图:理清情节发展,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

师生活动:学生提前做学案,小组讨论出答案,老师点拨。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问题2: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掌握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后,课堂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们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作用:肖像、眼睛描写,体现了祥林嫂年轻、新寡、勤劳、朴实,又善良温顺的特点;动作行为描写“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体现了祥林嫂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一面;后来的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这不但表现了她的要求极低,而且也反衬出她以前在婆婆家的非人遭遇。)

(2)讲析样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作用: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3)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

最后,临死前的祥林嫂被逼成什么样了?

肖像: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手提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作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 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小结: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问题3:找出祥林嫂的语言描写,分析其作用。

设计意图:掌握语言描写的作用。语言描写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情节发展。

师生活动:学生找出语言描写部分,分角色朗读,讨论作用。教师点拨。

(1)自述阿毛之死——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

(2)与柳妈对话——加重了精神负担

(3)与“我”对话——矛盾心理,希望破灭

问题4:根据以上分析,概括祥林嫂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掌握人物形象。

师生活动:学生概括,教师点拨,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的表述要点: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挣扎,但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目标检测

1.“画眼睛”是小说《祝福》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作品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其作用是什么?

眼睛描写 论特点

初到鲁镇: 顺着 安分

再到鲁镇: 眼角带着泪 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 直着 精神有些麻木

捐 门 槛: 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 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行 乞: 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 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2、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 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 主要手段 。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小说的 情节 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待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等。

篇6:高考语文《祝福》教案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1.课程标准要求

第2条.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第3条.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2.课程标准解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祝福》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观照女性命运”中的一篇,写于1924年2月7日,是《彷徨》的第一篇。

《祝福》以它深邃的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民族文化反省的角度阅读作品,我们深深感到封建的思想、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它极大地阻碍,甚至是牢牢地捆绑着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手脚。封建的伦理,封建的道德,是套在我们民族身上的镣铐和锁链。它造成了我们民族的衰败和落后,造成了我们人生的压抑和不幸,而女性所受的压抑和不幸又远甚于男性。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通过《祝福》中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的刻画,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在初中学习过鲁迅的作品《孔乙己》《故乡》等,但仍不能和鲁迅作品平等对话,无法细细品味和感悟文本本身,而学习鲁迅主要是靠记录老师的分析和挖掘句子的微言大义,因此在感到鲁迅可敬的同时,更多的是或可畏或可厌,对鲁迅作品读不进去,找不到感觉。同时,也因为鲁迅作品本身思想的深刻与博大,语言风格的冷峻奇崛与独特,以及距今久远而复杂的背景,使得学生阅读起来仍有困难。

《祝福》篇幅较长,博大精深,的确有较大的学习难度。但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直面文本,在研读文本中领悟其深邃的思想文化内涵,感受其独创超绝的艺术风采,真正走进鲁迅的心灵深处,进而对鲁迅作品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四)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能够说出课文大意,理清文章思路,说出倒叙手法的好处。

2.能够找出文中描写祥林嫂的语段,并能够联系上下文说出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语句。

3.能够以文本为范例总结归纳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体会文本中的外貌描写之传神,并尝试运用到写作中去。

4.通过分析祥林嫂身边的人物,能够从“人际关系环境” 角度分析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进而归纳文章主题。

5、体会作者的创作深情。

(五)评价设计

对文本的理解掌握应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在众多的解读中取其精华,用恰到好处的点拨,使学生走进文本,尽量接近那个时代,感受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体会作者一颗悲悯和无奈的心。所以,鉴赏小说依旧要把握几个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基于这种认识,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时,依然是理情节、析人物、赏环境、品语言、学写法、评主题。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譬如,人坐得正,立得正,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决不能每当要坐得正立得正的时候,再来想坐立的姿势应该怎样。必须养成坐得正立得正的习惯,连生理学讲的什么绝不想起,这才可以终身受用。

这篇教学设计恰恰弥补了学生阅读的空白,思考的空白,切实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能够说出文本大意,理清文本思路。

2、能够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能够以文本为范例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文本,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和发现。

一、导入:

祝福是鲁镇的年终盛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那么鲁镇的人是怎样准备祝福的,他们每个人都能通过祝福,拜来来年的好运气吗?

教师活动:导入,课件展示:凶人的欲望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

学生活动:认真听教师导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活动时间:2分钟

学习成效:通过教师的导入,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快速朗读文本。

明确:文本些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归纳。

学生活动:在大声朗读的基础上,梳理文本结构。

活动时间:5分钟

学习成效:口头表达,能够说出文本大意,理清文本思路,说出倒叙手法的好处。

三、细读文本有关环境描写的段落。

明确:新年了,鲁镇有什么变化吗?

要点:1、小说在开头渲染了鲁镇年终什么样的气氛?祝福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哪几种感官?这些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什么感情?

2、请同学们看一看在“祝福”中男人在做什么?女人在做什么?男人和女人分工的不同,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3、压抑的环境,男尊女卑的思想,对祥林嫂有着致命的影响吗?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体悟,归纳。

学生活动:在大声朗读的基础上,研究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活动时间:8分钟

篇7:高考语文《祝福》教案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 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 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1、?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课时】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2、? 初识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作家作品介绍

1、 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 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 鲁迅 在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 鲁迅 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鲁迅 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2、鲁迅作品

小说集 呐喊 野草 彷徨

朝花夕拾

杂文集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 而已集 二心集

坟 热风

3、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

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

题《 呐喊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简介:

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

参考资料:公冶《孤独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于是,他就彷徨。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生的无奈。”

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名作欣赏》5期,总第126期)一文中对《彷徨》的评价是“色貌如冰,肝肠似火”。他还说:“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

二、导入

请问在坐的女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名和姓?

可是在旧社会,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层的女人就都没有名字,他们地位低贱,连享有名和姓的权利也没有,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

从字形的角度讲解“女”“妇”和“取”三个字。

三、写作背景介绍

1、《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19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

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 鲁迅 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四、题解

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公顷天生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五、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疏通字词、正音

2、结合小说三要素理清情节:请?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 语言 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 ?内容? ?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 祥林嫂突然死去(3-33)? 倒叙?

开端? 初到鲁镇? (34-53) 三个半月

发展? 被卖改嫁? (54-65) 两年

高潮? 再到鲁镇? (66-111) 约两年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112)

3、思考:《祝福》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A、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B、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提问: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收倒叙转为顺序的?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请一个同学用顺序的方法来复述整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分析祥林嫂、四叔的形象,体会祥林嫂的命运

2、? 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一、人物的描写有哪些手法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 描写

二、比较几次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 鲁迅 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

1、? 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问题:①三次有何变化

②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化

③由此可以看出其是怎样的一个人

A、初到鲁镇: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科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了在婆婆家的遭遇)

思考:祥林嫂日日忙碌,为什么脸上却“白胖”了?

明确:封建社会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此时的祥林嫂正是“坐稳了的奴隶”,不计酬劳,心满意足。她希望凭借亲亲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B、再到鲁镇: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思考: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物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寻个封建礼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思考:再次回到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都变了,祥林嫂深觉沉重,那么她如何面对的?其结果如果?

明确:为求得做人的权利,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默默地辛苦工作了一年,用钱去捐门槛,但反抗的结果是她仍不被接受。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她是无法赎罪的,她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C、死前:

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结局中描写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下与折磨下,已陷入本年度的悲伤,内心的痛苦忆无法表达,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一“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

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和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2、总结:通过以前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祥林嫂的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温顺,安分的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贞节观】从宋代起,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标准。

德:不肯改嫁污了名节。

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言:“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工:“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至于“三从”,祥林嫂无父可从,无夫可从,无子可从。人生悲戚,一至于此!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捐门槛】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赎罪,然而祥林嫂到底有没有罪呢?(她想活、能活,没有罪)祥林嫂努力工作,把一年的血汗钱换成了一道门槛,她的罪孽似乎洗清了,这样得到鲁镇人的认可了吗?(没有,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像是受了炮烙般的酷刑,精神世界轰然崩塌。这是生不如死的生,非死不可的死,人间不如地狱。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三、拓展思考

1、“五张账单”:?

简析: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

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2、电影《祝福》对原著《祝福》进行了改编,增加了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你怎么看待这个改编?好还是不好?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找出害死祥林嫂的元凶。

回顾旧识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了解了故事,解读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根据故事,我们可以理出祥林嫂一生的“大事年表”: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三十或三十一岁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五六岁 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而且,我们发现我们发现

篇8:高考语文复习教案

一、成语的一般特点

成语是定型的语素组合,不但结构稳定,其构成语素的音、形、义也是相当固定的。譬如“心广体胖”的“胖”,只能读pán,而不能读pàng,因为它是安泰舒适的意思;“自怨自艾”的“艾”只能读yì,而不能读ài,因为它是治理、惩治的意思。又如“闻鸡起舞”的“舞”只能指舞剑,而不是指跳舞;“不名一文”的“名”只能是占有的意思。懂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现在各种媒体尤其是其中的广告,乱写、乱读、乱用的情况实在太多,这给知之不多的高中学生制造了很大的混乱。

不少成语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随意解释,不能不分场合随意乱用。譬如“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绝不是写文章不加标点符号;“七步之才”指很有才华,绝不是才华很低;“江郎才尽”,是指本来有才而后“尽”了,不能用于本来就无才的人;“豆蔻年华”只能用于形容十几岁的少女,而不能形容其他人;“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而“汗牛充栋”只是形容书籍多,而不表明学问大;“美轮美奂”,形容高大华美,一般多用于称赞房屋,而不能用于化妆品。这也是应该注意的。

成语同其他词语一样,也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譬如,“无微不至”是褒义的,“无所不至”、“无所不为”是贬义的;“东山再起”是中性的,“死灰复燃”是贬义的。“杀一儆百”是书面语体的,“杀鸡吓猴”是口头语体的。

二、成语的结构

如前所说,成语的结构是稳定的。从结构形式看,同其他短语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并列、承接、目的、因果、主谓、偏正、连动、兼语等:懂得一点成语结构的知识,有助于正确书写、理解,从而正确使用。如“纷至沓来”是“纷至”与“沓来”的并列,“至”与“来”的意思相近,“沓”与“纷”也就意思相近,因此就不能将“沓”写成“踏”。“待人接物”是“待人”与“接物”的并列,“物”就是指人,因而这个成语是指与人相处,而不是其他意思。又如“言简意赅”是“言简”和“意赅”的并列,“言”和“意”相对,“赅”的意思也与“简”相对,指全、完备。

三、试题的特点

1.着重考查常用成语的使用

我们不妨先罗列一下近5年来考过的成语::殚精竭虑(考过多次)、美轮美奂、炙手可热、一劳永逸;XX年:汗牛充栋、淋漓尽致、洗心革面、左右逢源;XX年:安步当车、颐指气使、车水马龙、蓬荜生辉;XX年:光怪陆离、雨后春笋、有口皆碑、偃旗息鼓(考过多次);XX年:捉襟见肘、未雨绸缪、自惭形秽、如数家珍。近5年所考过的这20个成语,不论在各种媒上,还是人们的口头,甚至中学生的作文中,其使用频率都是比较高的。从命题的指导思想来说,它同考汉字读音、书写、实词、虚词使用是一致的。当然,我们说它着重考常用成语的使用,并不是说试题就没有一定的难度,否则怎么会本项考查的得分率常常是比较低的呢?

篇9:小班语音游戏教案:小鸡游戏

活动目标:

1、感知小鸡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了解它们与人们的关系,对小动物有喜爱、关心之情。

2、练习走、跑、钻的基本动作。

3、做到动作灵敏及协调,初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1、小鸡胸饰人手一份,母鸡胸饰一个,狐狸头饰一个。

2、丝巾人手一份,椅子、牛皮筋。

3、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1)教师将围巾围在头上作鸡妈妈,幼儿拿围巾的中间作小鸡。

(2)今天妈妈带你们去玩吧!(鸡妈妈带领小鸡四散跑步入场。)

2、游戏:放气球

(1)刚才有的小鸡听说去玩,高兴得挥动起了丝巾。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表示高兴呢?(把丝巾当气球向上抛。)

(2)幼儿练习“放气球”,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有的“气球”高,有的“气球”低。(把丝巾变小就能抛得高。)

(3)启发幼儿讨论:怎样才能把丝巾变小?(把丝巾团紧。)

(4)引导幼儿根据讨论结果再次练习“放气球”。

3、游戏:我的丝巾不见了

(1)小鸡们都很聪明,下面我们边听鼓声边来练习跑步吧!鼓乐快,就快跑,鼓乐慢,就慢跑。鼓声一停,你们就立即把丝巾藏

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好让妈妈找不到。

(2)幼儿游戏,教师根据游戏情况请个别幼儿说说丝巾藏在哪里。(藏在袖子里、藏在口袋里、藏在腰里、藏在衣服里、藏在背后、藏在腋下、坐在屁股下等。)

(3)讨论:同样把丝巾藏在袖子里,为什么有的丝巾被我发现,有的没有被我发现呢?

(4)幼儿第二次游戏,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创造,想出与众不同的藏法。

4、游戏:小鸡与狐狸

(1)玩到现在,肚子有点饿了,我们去找点食物吧!不过,你们要小心被狐狸发现。如果听到“狐狸来了”的声音,就马上躲在丝巾下面不动,要不就会被狐狸抓住。

(2)配班教师扮“狐狸”蹲在一角。幼儿听音乐学小鸡走、找食等动作。当听到“狐狸来了”的声音时,“小鸡”马上用丝巾把自己盖住,或蹲或站或趴。这时“狐狸”来了,它可以边检查边说:“真想找只小鸡当点心呀!咦?这儿怎么都是五颜六色的‘花’呢?”如果没有抓到“小鸡”,“狐狸”就说“等会儿再来吧”,然后离开场地。“狐狸”走了之后,“小鸡”一起用“放气球”等方法庆祝胜利。

篇10:大班语音教案狐狸和鸭子

大班语音教案狐狸和鸭子

教学内容:《狐狸和鸭子》

教学目的:

1、理解故事内容,能自主表达、大胆想象。

2、通过故事,教育幼儿懂得遇到困难要机智勇敢的.面对。

3、让幼儿懂得动脑筋找出解决危险的办法。

教学准备:狐狸、鸭子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以狐狸、鸭子引出主题

1、出示狐狸和鸭子

你们喜欢谁?为什么?

2、你们认为它们会成为好朋友吗?为什么?

可是这只狐狸和这只鸭子却成了好朋友,你们猜猜它们成了好朋友以后有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理解故事

1、你们说的都有可能,那狐狸和鸭子成了好朋友之后,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就来听个故事《狐狸和鸭子》

2、师讲述故事开始至狐狸张开嘴巴露出尖尖的牙齿。

“哎呀!狐狸要吃鸭子了,鸭子太危险了,你们猜猜它用什么办法来救自己呢?

3、小朋友猜了这么多办法,那么小鸭子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救自己呢?接下来我们来把故事听完就明白了。

4、续讲故事

5、小鸭子是怎么救自己的呢?

教师小结;对了,小鸭子遇到危险不紧张,不害怕,动脑筋想了很好的办法骗了狐狸救了自己。

三、完整欣赏故事

那我们再来听一边故事

四、迁移

你们认为狐狸和鸭子是朋友吗?(不是)对了,狐狸怎么会是鸭子的朋友呢?它恨不得一口吃掉鸭子,所以我们在交朋友的时要看清对方,不然会遇到危险,平时还不止交朋友这些危险呢?你们平时有没有遇到危险?说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刚才大家解决了这么多危险,想出了那么多的好办法避免危险,那我们现在来庆祝吧!

五、律动

幼儿和教师一起跳舞。随音乐跳出活动室。

篇11:高考语文《兰亭集序》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积累文言知识。

二、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 王羲之)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背诵前两段。

2、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

三、研习课文

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

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 ——痛——悲

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

学生回答后明确:

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3、读第三段

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

讨论提示:

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痛哉!”

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 第二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体验——“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与“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第四句讲了两种人生“痛”事——“向之所欣……化为陈迹”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讨论后明确:

这种“痛”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虽然两种人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但是,在此时此地,他们的生命体验却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痛!

(板书:痛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学生再读第三段。

篇12:高考语文《兰亭集序》教学教案

学习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古诗文的赏析。《兰亭集序》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凝练优美、风格素淡雅致,是一片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学习的过程中,从作品的语言入手,品味字词用法、辨析修辞效果、体会句式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而品味、感受作品的结构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

知识结构图:

一、作者相关知识

二、写作背景介绍

三、文体知识——“序”

四、生字词音形校正

1.课文翻译

五、课文研读 2.内容理解、问题探究

3.修辞的使用:对偶、引用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六、文言语法现象讲解 3.古今异义

4.特殊句式

5.一词多义

学习内容重要性:

《兰亭集序》在书法艺术上,被称为“行书第一”;文学上,不过廖廖数百字,却堪称魏晋散文的集大成者,它的文风澹泊自然,文笔清新幽雅,行文如“风行水上,略无沾滞”,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除此之外,更值得我们欣赏文中所展示的风雅文化之美,兰亭之集,既是名士宴游之集,也更是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集中展示。透过聚会的盛况,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风雅文化的陶冶,文章虽无一字提雅,而又无一句不雅:雅景、雅人、雅事、雅怀,真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兰亭集序》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生命本体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线索,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逸事和本文在书法史、文学史上的地位;

了解诗序体裁特点,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感受本文悠远的文思、清新的辞彩。

过程与方法目标

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及语法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揣摩作者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及语法知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医学护理和幼师专业的高职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高二学生,他们的文学功底要薄弱一些,对于传统古文的兴趣远远低于现代“速食”的网络小说。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较为困难的事;与此同时,还要将枯燥无味的文言语法现象传授给学生,显得尤为困难。

因此,我采取了半讲半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加以肯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理解题目

二、走近作者、整体感知 第一课时

三、讲读课文、品味意境?

四、语法归纳、备考练习第二课时?

五、课后作业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理解题目

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长诗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出示临摹图),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传。

板书:兰亭集序

王羲之

2.虽说真迹不存,但是,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却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真可谓是“文质双绝”。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欣赏学习这篇文章。

首先,我们一起看一下题目,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第一单元,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什么是“序”?

板书:一、题目理解

1.复习“序”

文章的题目应该如何划分节奏?

4.明确划分方式:

板书:兰亭集/序

学生观看PPT中《兰亭集序》的摹本图片。

学生思考问题,小组内进行讨论,可结合之前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整理回答。

小组讨论并明确划分方式。

①兰亭/集序②兰亭集/序 给予学生以视觉上的欣赏,进而产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复习第一单元第一课《胡同文化》所学的有关“序文”的相关文学常识。

理解课文题目,明确本文是序文中的“诗序”体裁。

走进作者、整体感知

1.王羲之其人其事其书

(1)王羲之生平介绍

(2)王羲之的相关故事

①东床快婿

篇13:高考语文《兰亭集序》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并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点。

2、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3、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诵读、引导启发;?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作 者 简 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世称“王右军” 。

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的作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二、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分自序和他序。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兰亭集序》 。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三、兰亭是怎么来的?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gu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 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四、《兰亭集序》又怎么来的?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 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五、字词强化:

癸(ɡuǐ)丑 会稽(kuài jī) 修 禊 (xì) 湍(tuān)流

流觞(shānɡ) 管 弦(xián) 悟(wù) 言 万 殊(shū)

嗟(jiē) 悼 彭殇(shānɡ) 形 骸(hái) 感慨系(xì)之

游目骋(chěnɡ)怀

六、课文研读:

EMBED PowerPoint.Slide.8

EMBED PowerPoint.Slide.8

EMBED PowerPoint.Slide.8

第二教时

(三)第三段所议论的中心问题是———。死生亦大矣。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四)本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哪个?

痛惜 痛苦? 痛心? 悲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就是保全性命。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此处之“痛”,痛在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短暂。

EMBED PowerPoint.Slide.8

七、第4自然段

EMBED PowerPoint.Slide.8

EMBED PowerPoint.Slide.8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八、主 旨:这篇书序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强调了生死问题,批判了庄子把死生等同起来的虚无主义观点,表明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九、这篇课文中,哪几个字可以显示作者情感的变化?

乐(相聚之乐 )、痛(死生之痛) 、悲(今昔之悲)

乐:兰亭盛会 痛:人生感慨 悲:作序目的

本文的感情基调:表面:沉郁、悲凉(寄情山水) 内心:执着(反思生命)

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一篇奇文传世: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两种人生态度:一死生齐彭觞 死生亦大矣

三种不同心境:乐---痛---悲

四种表达方式:叙事 写景 抒情 议论

十、文言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篇14:高考怎么学语文

高考语文学习方法

1、语文学习中要用好两个本子。

(1)随笔本

我们现在年级的同学都有一个很漂亮的随笔本,随笔本是同学们用于创作的园地,在随笔本里,没有文题的限制,有的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熔铸古今、笔下生花。好文章常常是切实有感后带着强列的创作冲动而形成的酣畅文字。同学们通过积累、感触和思索,基本能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但是也有少部分的同学把随笔本当成一个情绪的垃圾桶,当然情绪若能通过笔端得到良好的宣泄,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其实随笔本可以有更好的用处。同学们可以自己喜欢的专题,从妙辞佳句到到精美文章、从历史掌敌到民间俚语、从术语名词到文学流派、从文学描摹到专题研究,可作随时的大量的摘录抄写。随笔本常备手边,努力坚持,积累多样的表达,使之成为一本美文汇集。

(2)知识积累本

知识本是用来记录语言和文学方面基本知识的,可用于随堂笔记和个人整理。经过初中学习,绝大部分的语法知识和语言现象都有触及,但限于理解能力,许多同学是一知半解,支离破碎的。到了高中,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从字形、词语、标点到句法、修辞,用一年时间归纳整理,同时对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可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

2、课外书籍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勤奋读书,必须做到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读书则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3、词典资料

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习惯。工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辞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宇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可以在碰到疑难问题时查阅,而且也可以作一般书籍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同样是大有收益的。

高中语文的基本学习方法

1、主动预习

对于语文课来讲,预习相当重要,特别是古文学习,如果你能在预习阶段就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将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语法知识归纳出来,学会主动学习,便可以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1)大致了解: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

(2)巩固梳理: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

(3)找出重点: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

(4)课后练习: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预习实际上是听课前在思想上、心理上及知识上的准备。

2、专心上课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上好课、听好课是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途径。课堂学习是一顼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讲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策略主要有:

(1)抓住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跟紧老师的步伐,学会抓思路而不是死记硬背;

(2)抓住关键点:抓住关键内容,抓关键词,而不是将所有课件上的内容照搬到笔记上;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

(3)活跃思考:积极思维,学思结合;

(4)课上时间:珍惜课上学习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5)注意课堂小结: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只有在课堂上达到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有可能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打好基础。

3、及时复习

复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语文复习必须要主动,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1)系统整理(2)独立作业(3)分析错误(4)系统小结。

中学语文学习方法

第一,不能懒,书读百变,其义自现,在我们上课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课文中还有很多不认识的字,我不知道你的课文是怎么读的?

第二,不能懒,老师讲的课文原意和寓意,平时要琢磨,不要死背,否则,会大脑超负荷运转,会死机的。

第三,不许懒,该记忆的课文原文背诵,作者,翻译,你不背,真的没戏。

第四,少看书,多思考,有的家长给同学买了几十本书放在那里,完了还向我咨询,需要再准备什么书籍/::X/::X,我只想问您,这么多书,您看过多少,孩子连课文都分析不利落,建议还是让孩子专一的看一本吧。首当其冲是学校课本

第四,要会听,我们每次课我都会随手写一些作文文字,你要记录我的写作方法,而不是听完之后就啥也不知道了,这样的学习没有太大用。

第五,家长会陪读,促进同学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听写和背诵。。。这项作业是同学自己不能的。

第六,语文150分,要想考取好成绩,写作是大关,但是写作的前提是会深阅读和精读。我们上课讲的方法,家长要帮助进行贯彻和执行。

篇15:小班语音教案爱的礼物

小班语音教案爱的礼物

【设计思路】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摩擦,面对同伴的过失,我们会鼓励幼儿原谅他人,却往往发现简单的说教并不能为所有幼儿接受。因为原谅他人的重要意义幼儿很难体会。因此,我设计了礼物这个活动,希望通过故事引发幼儿的共同讨论,让他们通过移情体会别人有过失时的心情,从而学会原谅他人。理解原谅他人在交往中的重要性,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智能。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讲讲,引导幼儿初步懂得原谅他人的过失。

2.发展幼儿的人际智能,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活动准备】

礼物故事书、表情图谱及各种表情卡若干、统计表、录像。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你们收到过礼物吗?什么时候我们能收到礼物呢?(小结:过节日、生日、一些特殊的纪念日,我们都能收到礼物。)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本故事书,名字就叫《礼物》。

(二)、看图讲述引发幼儿讨论

师:(出示第一幅图)这是贝贝,这是小豆子,今天是贝贝的生日,贝贝把爸爸送给他的一份生日礼物带到幼儿园,要和小朋友教师一起分享,是什么礼物呢?

师:小豆子看见了很喜欢,也很想玩,贝贝自己还没玩过,又是新玩具,贝贝该怎么做?(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师:贝贝还是决定把玩具借给小豆子玩,可是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请幼儿观察第二幅图)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了?(鼓励幼儿用语句描述图片上发生的事。)

师:玩具被小豆子不小心弄坏了,现在贝贝和小豆子的心理会怎样呢?(先鼓励幼儿用丰富的词汇描述故事  人物的心理,再请幼儿根据心情选择相应的表情脸谱,并鼓励他们用语言说出自己放的贝贝和小豆子的表情。)

师:(请幼儿第三幅图)看看贝贝和小豆子究竟怎么了。(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图片上故事人物的表情。)

师:这是什么火?(大火、生气的'火)我们可以用什么好听的词来说?(怒火)这火冒呀冒呀一直到了天上,有个四字成语知道吗?(怒火冲天、火冒三丈)

师:小豆子怎么样了呢?为什么小豆子会害怕?(引导幼儿观察描述小豆子的脸色。)

师:贝贝气得火冒三丈,小豆子又急又害怕,该怎么办呢?有什么好办法吗?(用展示幼儿想出的各种各样的办法;请幼儿观看录像里的幼儿想出了什么办法,鼓励幼儿说说他们最喜欢的办法。)

师:就在贝贝气得火冒三丈的时候,教师悄悄地给了贝贝一封信。信里有什么呢?(打开信封,出示“原谅”两个字)原谅是什么意思呢?谁能告诉大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解释“原谅”一词的意思。)

师:贝贝要原谅小豆子,可贝贝怎么说、怎么做才能表现“原谅”呢?(教师就扮演小豆子,鼓励幼儿通过语言或用动作表现原谅他人。)

师:(小结)贝贝学你们的办法笑一笑、抱一抱、握握手、说句“我们不生气”,效果可真灵,贝贝头上的怒火不见了。接着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师:(出示第四幅图)他们俩成了好朋友,贝贝又收到一份更大的礼物,是一匹修好的小斑马,还有好多好多的爱心,谁爱贝贝了?(教师与幼儿一起看爱心:教师爱贝贝、小豆子爱贝贝、爸爸、妈妈爱贝贝、许多小朋友们都爱贝贝。)

师:(小结)原谅多么美好啊!当别人不小心做错了事,我们就该原谅他。

【活动反思】

因为“礼物”这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通过移情体验他人的心理,因此,贴表情谱的目的应是帮助幼儿揣摩他人的心理。而我在试教时只是让孩子贴了表情图,却没有引导他们将表情代表的心理活动说深说透。另外,有些孩子描述表情的词汇较单一,有时甚至词不达意,这些都需要教师想办法激发幼儿使用准确而又有变化的词汇。

总的来说教学活动基本达到了移情环节说深说透的目标,难点也有突破。“不小心弄坏同伴的玩具该怎么办?”到这个环节就比较容易冷场,我用了激将的语言:“刚开始想办法比较容易,越到后面就越难,看看哪些小朋友不怕困难,还能想出好办法来。” 既体谅幼儿又富有挑战性的语言果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学效果比较满意。

【自己采用的有效回应策略】

1.提醒 如一开始问幼儿有没有收到过礼物时,有些幼儿可能因为没有注意收到过的礼物或认为礼物就是指教师图片上展示的包装精美的礼物,就不暇思索地回答“没有”。幼儿的回答让我有点出乎意料,但一想,首先,幼儿没收到礼物的可能性很小;其次,这个问题很必要,能激发幼儿联想到他自己收到礼物时的快乐心情,可以为后面体验礼物被弄坏后的心理做必要的情感铺垫。于是我提醒幼儿说:“生日蛋糕、玩具有没有收到过呢?”这样一提醒,幼儿马上想起来自己是收到过礼物的。

篇16:《高考浙江卷语文教案》收

考场散文的写作   【教学目标】 1、讲解散文写作 2、了解散文议论文写作中易出现的问题 3、散文写作指导 【教学重点】   1、了解散文写作中易出现的问题   2、散文写作指导 【课时安排】3课时   一、什么是散文? 不讲究韵律的文章;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悍的文学体裁。 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正象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 二、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DD作者的感情体验。 散文要写感情,但却是作为一种必备因素和一种内在线索。应当强调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荷塘月色》不是要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而是要吐露在当时环境下的作者的一种“淡淡的郁闷”“淡淡的喜悦”的情怀。《拣麦穗》不是要追忆“我”与老汉的“恋情”,而是通过两个梦的破灭:姑娘拣麦穗时生出的对未来生活的种种美好愿望;我的儿童强烈的模仿心理梦的破灭。而是以此来对幸福生活,对纯正友谊的呼唤。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 三、散文的外在结构的核心DD细节。 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只要弄清以上四点,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意、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它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都会讲到。   散文可以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两种。下面将两种散文的模式列出, 记人散文模式 【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1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2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1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2联想发挥,更大意义。 【结尾】感慨 四、散文写作:构思、联想、语言   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一方荷塘,一缕月光,一片云霞,一个梦境,一堵断垣,一件故人的遗物,一封远方的来信……都可以拨动你心灵的琴弦,引发你这样或那样的联想和感悟,唤起你对宇宙认识或多或少的情趣和沉思)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1、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在探索,在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  2、方法。构思的奥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发现。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D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一样。这里可贵的是最初的感觉,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恩泽它,使它萌发成丰富的果实。这是一个核心,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的构思。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部分。抓住这“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归宿。总之,一篇散文的谋篇、构思,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律,更不能照猫画虎,每人应有每人的独特方法,但讲究构思,则对每一个作家而言,都是极重要的。  3、联想。一篇优秀的散文,几乎难以离开联想。所谓联想,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件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在这种联想活动中,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能不断提高和深化。一个作者的知识积累,储藏愈厚实,则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回忆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还有助于举一反三的推理过程。特别是在散文创作及其它样式的文艺创作中,联想有着增强作品艺术魅力的功效。散文家的灵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迁思妙得,得自长期积累。积累愈厚,愈发敏感。散文不是贵在触发吗?由此及彼是触发,对于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既是触发,也是联想。 深厚的积累,有助于触发的深化。要将“诗魂”变为诗,要从触发达到构思,还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要将许多旧经验溶化、抽象、加以重新组织,假若没有一定生活积累做凭依,想象、联想的翅膀则是飞不起来的。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有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如由水库想起水力发电机);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类似联想(如由鲁迅想起高尔基);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由火想到热)。 散文的联想,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散文的画面,首先力求真实、具体,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读之能临境生情。作者给读者想象空间、回味余地愈大,则诗意的芬芳愈浓,这就离不开丰富而活跃的联想。 联想,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是此时此地的观察,与彼时彼地观察的融会贯通。没有这种融会贯通,便没有感受的加深、思想的升华、诗意的结晶。如果说,精细的观察,为作者采集了丰富的矿石,那活跃的联想,则是对这些矿石的冶炼和加工。 联想不是凭着个人的闪念所得,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一个作家要想让联想的翅膀飞起来,没有广博的学识,不掌握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底蕴,没有个人的创造性和激情,没有个人爱好的广大空间,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大空间,是高飞不起来的。只能象蓬间雀那样在草稍上徘徊,而不能象大鹏那样展翅万里,海阔天空自由飞翔。 4、文采。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文采,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而在于表情达意,朴实真挚。如堆砌词藻,就象爱美而又不善于打扮的女人一样,以为涂脂抹粉,越浓越好,花花绿绿,越艳越好,其实俗不可耐,令人见了皱眉。散文作者,要有特别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事物,还需有异常严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创作时,不能心浮气躁,要静下心来,挖空心思找到准确的词句,并把它们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话表达较多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简意繁”。要使语言能表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简洁地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征,让读者一下子就牢牢记住被描写人物的动作、步态和语气。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散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两者是相对成立的。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副笔墨并用。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不着斧凿的痕迹。但不论是朴素还是华丽,若不附属于真挚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于像无限的浮萍,变得苍白无力,流于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戏。 像生活的海洋一样,语言的海洋也是辽阔无边的。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散文创作越发清新隽永

篇17:高考语文《锦瑟》教案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按照“阅读——掌握内容——分析艺术特点”的鉴赏过程,使学生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领会赏析的要领,培养热爱诗歌的情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2.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七课,是唐代诗歌单元的第四课,这个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感悟能力。

3.具体内容分析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但它又不同一般的咏物诗,看似写物,实则表情。并在诗中引用典故,使诗文更有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高中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理性思维也有所提高,但对古诗文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

五、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和读法相结合,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用具

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与作者简介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高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以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 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二)有关《锦瑟》的评论介绍

? ⑴(《锦瑟》)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葬之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只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清?朱彝尊《李义山诗集》评语)

?⑵诗以锦瑟起兴,“无端”二字便有自讶自怜之意,此锦瑟之弦遂五十耶?瑟之柱如其弦,而人之年已历历如其柱矣,即孔北海所谓五十之年忽忽至也。庄生梦醒,化蝶无踪,望帝不归,啼鹃长托,以比华年之难再也。感激而明珠欲泪,绸缪而暖玉生烟,华年之情尔尔。不但今日追忆无从,而在当日已成虚负,故曰“惘然”。(清?杜诏、杜庭珠《唐诗叩弹集》评语)

(三)解词通义

【高考语文语音教案】相关文章:

1.语音通知

2.小班语音教案爱的礼物

3.初中英语语音基础知识

4.分组语音支持

5.语音教学反思

6.语文高考试卷

7.高考语文作文题

8.高考语文教学计划

9.高考语文古诗

10.语文高考答案

下载word文档
《高考语文语音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