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高考>高考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特点

高考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特点

2022-08-03 08:28: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万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高考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特点,欢迎大家分享。

高考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特点

篇1:高考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特点

高考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特点

1、比喻: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朱自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13、联想: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4、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6、顶针: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17、互文: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18、回环: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篇2: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作用:(1)能将要表达的资料说明得生动、形象、具体、逼真(2)能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作用:能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

3、夸张――作用:(1)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增加语言感染力。(2)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4、排比――作用:(1)加强语言气势一气呵成。(2)使富有节奏感。(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比较――作用:(1)能使语言色彩鲜明。(2)使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6、对偶――作用:(1)形式整齐匀称、声韵和谐。(2)好处简练、醒目。(3)比较鲜明。

7、反复――作用:(1)强调思想资料。(2)突出思想感情。(3)描述事物情态。(4)摹写声音和颜色。

8、反问――作用:(1)加强语气。(2)增强语言力量。(3)激发了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9、设问――作用:(1)标题与开头用设问,能启发读者深思。帮忙读者领会文章的主题。(2)段与段之间使用设问,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结尾处用设问,既可点明主旨,又能增加回味。

10、引用――作用:(1)使论据确凿、充分、有力。(2)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3)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篇3: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一、知识梳理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复、对偶、引用、比较、反问、设问、借代、互文。

二、定义及作用

1、{比喻}(明谕、暗喻、借谕)

(定义):描述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忙人们深入理解,用比喻阐明道理,能够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语言形象化。

[举例]如: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③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

2、{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那里低唱,蟋蟀们在那里弹琴。

3、{夸张}

(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

(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好处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举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排比}

(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资料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能够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能够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6、{反复}

(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分类):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个性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达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举例]如: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7、{借代}

(定义)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分类及举例]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

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8、{设问}

(定义)“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作用)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举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

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9、反问

(定义)“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

打感叹号。

[分类及举例]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

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

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10、{比较}

(定义)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一样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举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1、{引用}

(定义)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

效果。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分类及举例]

明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

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暗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要注明“没用修辞”。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4、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入玻璃的带子―河!()

5、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立刻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6、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英尺十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7、太阳被裹上橘黄色,没有了刺眼的光芒,稳稳地站在那排杨树的树梢上,没有丝毫衰老的样貌。()

8、(班长)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9、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10、太阳的脸上开始泛出微红;轻轻的,如纱一般。()

11、不一会儿,那红色变深了,成了小姑娘脸上害羞的红云了。()

篇4: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之修辞手法的运用

7.(20xx江苏)20xx年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小美人鱼”铜像。(5分)

(1)“小美人鱼”故事出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

(2)请以“小美人鱼”口吻,写一段不超过30个字的话,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

(1)

(2)

8.(20xx四川)仿照例句的续写两句话。要求:续写部分与给定的句子构成排比,表达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

树是水土的卫士,让它绿化大地山川。

9.(20xx天津)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 ,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填写序号)(3分)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田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③ 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 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送给戏剧社:

送给文学社:

送给摄影小组:

10.(20xx浙江)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4分)

【例1】墨: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例2】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1)尘:

(2)舒:

1.在失意时,书是良师,读书使颓废的生活日渐昂扬。在得意时,书是诤友,读书使浮躁的心境平淡如水。

2.答案示例:自信是一种绚丽但不繁杂的色彩,自信是一种响亮但不过早的声音,自信是一种清香但不腻人的味道。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成熟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调,熟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成熟是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成熟是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3.答案示例:(1)启迪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境界。

(2)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

4.(1)(4分)

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4分)

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5.答案示例:

洗完衣服的少女们拎着水桶,踏着月色,从篓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叽叽喳碴地打闹着归来。

6.成功就像一朵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浓淡,而在于鼓舞;感恩就像一杆秤,重要的不在于它的轻重,而在于知恩。

7.(5分)

(1)安徒生;《海的女儿》。

(2)一是要紧扣身份,如外国人、童话人物、首次来中国等;二是要体现祝愿或赞美。

示例:愿上海世博会像我一样,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愿中国小朋友像喜爱我一样喜爱上海世博会。

我来到上海世博会,仍然生活在童话之中。

上海世博会为我的故事续写新的篇章。

8、(4分)水是生命的源泉,让他滋润世间万物。鸟是人类伙伴,让它自由飞翔蓝天。

9.(3分)戏剧性【⑤】文学社【③】摄影小组【①】

10.【答案示例】:尘:轻飘飘飞着的小土粒。人类啊,我本不是灾害,应该好好思考出生我的原因了。 舒:舍我其谁?伟大作家的豪言壮语。

篇5:初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初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初中语文八大修辞手法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3)补充: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a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b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c借喻可改为明喻和暗喻,而借代不能。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篇6:修辞手法的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强烈的印象。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衬映,互相补充。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高考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特点】相关文章:

1.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

2.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木兰诗修辞手法作用

4.中考语文修辞手法试题

5.小升初语文修辞手法测试题

6.高考语文模拟试题:鉴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7.小学语文修辞手法的应用

8.修辞手法——拟人

9.小学语文各个修辞手法的定义

1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

下载word文档
《高考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