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儿子说课设计
“垃圾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三个儿子说课设计,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三个儿子说课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三个小伙伴》说课设计参考
[教材简析]
《三个小伙伴》是鄂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爱和奉献”篇中的一篇课文,该童话讲述了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三个小伙伴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在栽树过程中,各自发挥优点,密切合作。第六自然段写小树栽好后,三个小伙伴非常高兴。故事告诉小朋友们“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课文语言简洁活泼,富有儿童情趣。
[同学分析]
刚刚读二年级的同学,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同学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喜欢读书和扮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该有“语文味”,通过情景创设,互动阅读等多种形式让低年级同学“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体现语文的“读味”,;在教同学阅读方法的过程中实现圈点批注的“写味”;在语言描述、想象感悟中入情入境,实现品词品句的“品味”。
[教学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需面向全体同学,使同学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同学的发展角度和课程阶段目标和教材特点,我初步制定一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懂课文。
2、能力目标: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兴趣地合作扮演好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让同学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体会三个小伙伴互相配合、各显其能,最终圆满完成任务的愉悦心情,明白“同心协力才干做好一件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指导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从中明白事理。体会三个小伙伴最终圆满完成任务的愉悦心情,明白“同心协力才干做好一件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根据同学的年龄特点,我准备制作课件能表示文本内容、动物头饰。
[教学战略]
1、情境教学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同学入情入境,由境生情。
2、朗读感悟法: 阅读是同学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同学充沛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灵活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媒体创设画面,扮演等多种教学战略,鼓励同学读书、发现。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的方式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一: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三个小伙伴,他们去干什么呢?在说话的练习中相机理解生字词“一起”。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栽树吧。
情境图二,树上的叶片上含有生字,检查同学识字情况。
【这一环节,教师先与同学进行轻松的交谈,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三个小伙伴栽树的情境,吸引同学的注意力,激发了同学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
二、自由选择,自主阅读。
1、三个小伙伴中,你最喜欢谁?请你自由读课文,找出和它有关的段落,感受它哪些地方可爱。
2、在小组内交流。
【阅读时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该为同学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三、感情朗读,品味语言。
先说说自身最喜欢谁,然后读出相关段落。随同学的交流引导同学学习文本。
1、第二自然段:引导同学理解硬硬的,拱这两个词语时可以联系生活和动作理解。
自这里可以比较句式:不要紧,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
我有硬硬的嘴巴。
让同学在读中感悟这两个句式所表达的情感不同。
2、第三自然段:在知道同学朗读时可以让同学故意挺起肚子,做出费劲的样子,来回走。
3、第四自然段:读到“用长鼻子吸足了水吧树坑浇得湿湿的”时,可以让同学伸出手臂模仿象的动作。
同学交流完每一段,都可以让同学比较一下句式,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同学感受小动物的心灵。
4引读2、3、4自然段,同学通过朗读,扮演,品味重点词句,去感受小动物的可爱。
5、学习最后一段后,让同学用“又……又……”的句式说一句话。
6、分角色读课文。
【尊重同学的情感,体现同学的意志,彰显同学的'个性,有利于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同学的求知欲。 】
四、情境扮演,体验情感。
1、在小组内分角色扮演。
2、邀请几名小伙伴合作,戴头饰扮演自身喜欢的角色,扮演故事。
3、扮演后,师生同评议。
【合作学习时新课程同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与他人合作是提高学习效效率和学习质量,培养同学团结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和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引导评论,深化情感。
1、 小树栽好了,三个小伙伴手拉手,围着小树又唱又跳。在栽树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呢?遇到这么多的困难,单靠他们中的某一个人,能把树栽好吗?
2、小组讨论。
3、教师小结:团结力量大
4、亲爱的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就是这棵小树苗,你想说什么呢?
5、咱们认识了三个小伙伴,你最喜欢谁?你想对他说写什么?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注重人文教育,使同学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情趣品位,对于同学的终身学习与有个性的发展意义重大。教师要为同学在文本语言和主题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
六、指导写字。范写“栽”、“浇”
七、阅读实践,知识拓展。
1、同学们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亲人或者好朋友听听。
2、收集关于“团结起来力量大”的谚语或成语。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积累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实现了和文本的对话,又能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和:板书设计】
篇2:三个儿子评课稿
刘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刘老师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情感体验伴随着学习全过程,它直接影响着学习动机、兴趣和效果。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教与学起着导向、激励、调控作用。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持久,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激励”为主线,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对他们来说,如一剂不苦口的良药,能使学生在自省中矫正自己的行为,刚开始,刘老师就充分运用了激励性评价语言,让学生用“聪”字组词,告诉孩子做一个会听、会想的孩子。还说“你真会听”等。这些恰如其分地表扬和赞赏,能诱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能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让每个孩子敢于在课堂上大胆表现自己,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注意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注重基本功训练,字词教学,扎实到位
在教学生字这一环节中,老师依据汉字构字规律和儿童认识规律,借助多媒体,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趣味中识字。如在教学“拎”这个生字时,老师让学生做一做“拎”的动作,体会“拎”是需要用手的,所以,“拎”是提手旁。
2、抓住时机进行语言训练,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学习热情,与教师互动,与同伴互动,体现了学生是学生的主人。老师在教学本课时,抓住文本中的语言特点进行语言表达上的训练,化课文的语言为自己语言,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例如“一个??一个??另一个”句子的活学活用,还鼓励学生换量词再练习说话。相信这位老师平时的教学也是注重说话写话训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久而久之,学生的习作会好上加好!这样,让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3、渗透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个儿子》这篇课文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告诉学生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所以课堂中巧妙地将最后的教学环节设定为——聚焦“一个儿子”。通过表演体验妈妈提水的辛苦,通过质疑解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身处地想,作为儿子孝顺母亲,处处为母亲着想,才是为人子之道,这就是老爷爷眼睛里只有一个儿子的.原因所在,课堂进行到这里,水到渠成,达到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教育结合的最终教学目的。在全文教学注重语文教学工具性的同时,也兼顾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做到了两者的有效结合,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理解词语可以说是较为枯燥的一项教学任务,如何让学生欣然明白是让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在这节课中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很好的处理了
这个问题。在解释“沉甸甸”这个词语时,出示了多媒体,学生的印象一定会很深刻。
课后的拓展:你回家后,也为妈妈做些些事情。如果让学生说一说,再把它写下来。进行写话训练,更好。
篇3:三个儿子评课稿
这篇课文是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这组教材是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选课文,诚信、孝敬父母贯穿始终。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三个儿子》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我听了林老师这节课,仿佛溶入到这个有趣的故事之中,不但使我明白了无论古今中外,孝道都是永恒的美德,还真正感受到在座的孩子们的主动学习精神,以及他们不但在学校守纪律、认真学习,在家也能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优秀品质。这节课令人耳目一新,富有以下六个亮点:
一、 教学充满乐趣
老师的语言生动、形象符合儿童的特点,麦老师就以这些特点,采用了生动、直观进行教学,还跟孩子们亲切交谈,学生倍感亲切,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课堂处处充满乐趣,孩子们在演中学、在乐中学,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二、 识字中求实
识字教学的重点是读准字音,加强生字的理解,找出认字的规律,重点指导,做到:有比较、有示范、有指导、有评价。麦老师在读音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嗓”是平舌音;“拎”是前鼻音;
“晃”是多音字,在文中念第四声。然后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句子,检查学生识字情况,使新课标认字练习得到很好的落实。
三、 读书美中务实
读中体会、读中积累是我们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老师牢牢把握着以读为原则,让学生在读中学文、读中悟理,放手让学生读,引导学生美读,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以合作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文中三个妈妈的不同语气,在赛读中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懂。
四、 导语优美
老师以优美的语言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朗读课文非常有感情,富有语感美,我现在想问一下,三个儿子中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你又懂得了什么?(学生答:我喜欢第三个儿子,因为他能帮助妈妈干活,使我懂得了要孝敬父母,体贴父母)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老师以生动、活泼、设计巧妙、直观、形象的板书给学生美的享受。
五、 教学设计新
解放学生,是我们目前教育改革主旋律,设法让学生动手画、动脑想、动口说。例如:老师先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三个儿子是怎样的表现,让学生自己去找、去画,找出答案讨论汇报:一个孩子翻跟斗,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然后老师质疑: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让学生们讨论得出答案: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干活,孝敬母亲,所以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在这里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打破小课堂。最后老师还引导学生:你会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说一段话吗?大家纷纷举手发言。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们的语言是多么丰富有趣,而孩子们的深情交流和进一步扩大阅读量和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收服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兴趣。
六、 教法学法新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唯一。麦老师采纳了自主、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发现、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林老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令以上六个亮点得以落实、升华。
这节课给我们带来美感、启发的同时,我有两个建议:
1、 在学生进入角色有感情朗读的时候,学生们表现得非常出色,但不要忽略了让学生通过读表现出三个妈妈提水的辛苦。还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好老爷爷幽默、风趣而又意味深长的话。
2、 在拓展活动中,老师是否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如:把你在电视上、书上看到的,或是你身边的哪个小朋友是孝敬、体贴父母的,
把他们的事迹讲给大家听。老师还倡议同学们每天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
篇4:三个儿子评课稿
《三个儿子》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23课。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有趣、感人肺腑。课文叙述了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课伊始,周老师就直奔文本的思维聚焦点,那就是“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感悟文本中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孝为先!针对二年级的孩子,周老师没有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没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是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文本所蕴含的道理。虽说不用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去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可是文本的价值导向是明显的,如何让孩子在读文中去体验,从而有所悟呢?周老师可以说是花费了一番心思。
1、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
王老师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通过学生提水亲身体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桶水的重”,体会妈妈的辛苦劳累,继而让学生化直观表象为口头语言,再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对妈妈那份辛苦的
感激!此时,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已埋下了孝顺的品质,如果在这节课后,布置一份实践活动,如5月9日星期天是母亲节,让学生在家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让那份埋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孝敬得到深化。
2、化课内语言为自己语言。
王老师在教学本课,不单单抓住文本所蕴含的道理上,还抓住文本中的语言特点进行语言表达上的训练,化课文的语言为自己语言,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相信王老师平时的教学也是注重说话写话训练,学生在王老师的指导下,久而久之,学生的习作会好上加好!从说话训练上教学来看,有层次性,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孩子的动作、表情等,以句式的形式一句一句的训练说话,最后达成预定的目标,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人不可貌相”,王老师的外表给人的感觉是那种大刀阔斧、直爽、干脆、大大咧咧的,从去年上课时的时常拉拉衣袖子,用王老师的话说“那是紧张”,到今年的时常拉拉衣襟、攥攥拳头,用王老师的话说“那是有些紧张”,真是一年比一年进步啊!如果下次有机会再听王老师的课,那肯定是拉拉鞋带,那是王老师肯定会说“我已经不紧张了!”其实,王老师是个很细腻的人,从这节课上我们不难看出,比如学生不能很好地读好句子时,王老师总是微笑着,用鼓励的话语和学生交流??
整节课主线分明,细节饱满。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骨骼后,充分感受其“血肉”,不但学生在解读时“于无声处听惊雷”,而课堂也在创意生成中“能探风雅无穷意”,给人耳目有新的感觉。
篇5:三个儿子评课稿
感谢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提供给我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让我有幸观看了这位老师的《三个儿子》的教学实录,让我感受颇深,现将拙见整理概述如下:
一、教师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情感体验伴随着学习全过程,它直接影响着学习动机、兴趣和效果。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教与学起着导向、激励、调控作用。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持久,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激励”为主线,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对他们来说,如一剂不苦口的良药,能使学生在自省中矫正自己的行为,促使他们不断奋进在《三个儿子》教学实录中,我们能注意到,在上课伊始,教师就充分运用了激励性评价语言。如“听过你就记住了,真是个会倾听的孩子。”“我发现咱们二六班的小朋友们不但会听会看小嘴还很会说,真是聪明的孩子!”等。这些恰如其分地表扬和赞赏,能诱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能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让每个孩子敢于在课堂上大胆表现自己,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注意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注重基本功训练,字词教学,扎实到位
在教学生字这一环节中,老师依据汉字构字规律和儿童认识规律,借助多媒体,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趣味中识字。如在教学“拎”这个生字时,老师让学生做一做“拎”的动作,体会“拎”是需要用手的,所以,“拎”是提手旁。
2、抓住时机进行语言训练,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
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学习热情,与教师互动,与同伴互动,体现了学生是学生的主人。老师在教学本课时,抓住文本中的语言特点进行语言表达上的训练,化课文的语言为自己语言,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例如“一个??一个??另一个”句子的活学活用,还鼓励学生换量词再练习说话。相信这位老师平时的教学也是注重说话写话训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久而久之,学生的习作会好上加好!这样,让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3、渗透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个儿子》这篇课文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告诉学生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所以实录中巧妙的将最后的教学环节设定为——聚焦“一个儿子”。通过表演体验妈妈提水的辛苦,通过质疑解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身处地想,作为儿子孝顺母亲,处处为母亲着想,才是为人子之道,这就是老爷爷眼睛里只有一个儿子的原因所在,课堂进行到这里,水到渠成,达到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教育结合的最终教学目的。在全文教学注重语文教学工具性的同时,也兼顾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做到了两者的有效结合,实现了语
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理解词语可以说是较为枯燥的一项教学任务,如何让学生欣然明白是让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在这次的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很好的处理了这个问题。再解释“拎”“沉甸甸”这两个词语时,我们看到实录上是这样的:
通过这种形象的课件演示,相信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一定较为深刻。
最后就这节课堂实录,我也提出两点建议:
1、教师的朗读指导较到位,但没有完整朗诵课文的环节,感觉学生缺少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整节课学生学得扎实轻松,但是课文结尾的拓展性思维训练不够到位,此时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已产生思想的共鸣,仅仅问一句“在家里,你们也是这么懂事的小乌鸦吗?”就匆匆下课,我觉得似乎不够充分,如能就孝敬父母这个话题进行说话或写话练习,例:你在生活中,曾为妈妈做过那些事情,请你说一说,再把它写下来。这样有了写话训练,不也很好吗?
以上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肤浅的认识,不足之处,请专家及同行
们多多批评指教!
篇6:《三个儿子》评课稿
《三个儿子》评课稿
《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是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这组教材是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选课文,诚信、孝敬父母贯穿始终。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三个儿子》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莫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
莫老师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如在体会三个妈妈不同的心态时,老师没有越俎代庖地讲述三个妈妈当时的心理,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有关语句,反复体验,最后形成自己的感悟;又如在体会妈妈提水时的辛苦时,老师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感受妈妈的腰酸背疼,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感知。
2.拓展内容丰富,注重内容的延伸。
莫老师并没有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她设计了几个拓展的环节,如“假如你在场,你会对谁说什么?”既进行了说话训练,又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接着讲述《香九龄温席》的故事,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最后设计了问题“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孩子该怎样孝敬父母?”培养学生孝顺的美德。各环节的设计环环深入,循序渐进,恰到好处。
但是,仔细回顾这节课,仍有不少缺憾。比如莫老师教学激情还不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评语比较单一;学生朗读的`量还较少等,而这些缺憾我想也正是我们每位教师所疑惑的地方,或许可以说是我们正努力尝试做得更好的地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几个亮点是值得学习的:
1.老师注重了让学生从读中去感悟,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尤其是在体会三个妈妈说话的语气,采用了多种形式,有表演读、男女读、个人读、齐读等,让学生从读中去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2.在说话训练上也是比较成功的。本节课上老师有三个说话训练点,一是用“既……又……”说话;二是用“一只……一只……另一只……”说话;三是你想对三个儿子中的哪一个说什么?老师给予了正确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能把话说完整、生动。
3.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学习兴趣高涨。
以上是本节课上得成功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建议是,如果老师的激励性评价能多一些,那样能更好的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7:三个儿子评课稿
欣赏了高老师执教的《三个儿子》,最大的感受是该老师的“用心”、“用情”。老师的精心设计。
1、教材处理得当,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本课的教学以“导入新课读好课题”“初读课文识字学词”“轮读课文初识三个儿子”“质疑解惑聚焦一个儿子”“总结课文引发思考”这五个环节的教学,脉络清楚,循序渐进,遵循低年级小学生学习规律。学生通过学习,能认识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带有生字的词语,能读正确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懂得要孝顺妈妈的道理,有效的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多样,课堂氛围活泼愉快。
老师的设计是精心的,课堂呈现出来却不露痕迹。如老师的课前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生字的学习做铺垫。生字的学习中使用课件,用动态的演示,以及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作的方法,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形象理解了“拎”“沉甸甸”的意思。又如体会那“一个儿子”的内心时,教师巧妙地运用演一演的方法,孩子们通过表演再现了课文的内容,升华了人物的情感,从而将课文的难点轻松突破。在课堂上,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在平等对话中,学生的学习是愉悦的。
如果老师在每节语文课上,都能进行扎实的训练,孩子的语文能力将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个儿子说课设计】相关文章:
1.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3.三个儿子
6.老王说课设计
7.女娲补天说课设计
10.《蚂蚁》说课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