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高一政治期末试题以及答案
“嘎嘎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武汉市高一政治期末试题以及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武汉市高一政治期末试题以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武汉市高一政治期末试题以及答案
规划指出,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需要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规范村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选举办法,健全民主决策程序。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完善议事决策主体和程序,落实群众知情权和决策权。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健全务实管用的村务监督机制,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独特功能,弘扬公序良俗。继续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加强基层纪委监委对村民委员会的联系和指导。
篇2:武汉市高一政治期末试题以及答案
规划提出,科学设置乡镇机构,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夯实乡村治理基础。制定基层政府在村(农村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推进农村基层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开展农村基层减负工作,集中清理对村级组织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检查督查多等突出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对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意义。(11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基层政府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应如何发挥作用。(10分)
转出版社通告:由于在按需印制的基础上预留了5000套(目前库存不足套),因此,请计划使用但没有预定的学校,特别是一轮老用户,尽快联系郭艳兵老师(电话:17371265935)或登录“武汉政治教研网(zzjy.whjy.net)”预定,以免漏订。二轮用户群也已经启动,已经预定的但还没有加入的老师,请尽快加入。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12 BCADC DADBCAB
13-24 ABDDB CADCAB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11分)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2分)通过财政支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质保障;(3分)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合理配置;(3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3分)
26.(10分)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2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分)贯彻协调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2分)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分)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分)
27.(10分)
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6分)人大代表在国家权力机关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提出议案和建议、批评和意见,反映群众呼声和诉求。(4分)
28.(21分)
(1)①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是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2分)②实行民主决策,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基层协商格局,创新决策主体和程序,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和决策权。(3分)③实行民主监督,通过健全村务监督机制,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保证村民切实监督村委会和村干部的行为,推进乡村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3分)④实行民主管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规范村民和村干部的行为,推进乡村治理的民主化。(3分)
(2)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基层人民政府要依法行政,依据相应权责清单指导乡村治理工作,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4分)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乡村治理提供快捷、务实的服务。(4分)对乡村治理中的社会服务提供指导与帮助,培育服务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2分)
篇3:高一历史期末试题答案
第1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背景是()
A、为了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C、为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做准备D、为“求同存异”方针提供基础
3.《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4.古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用宗教,第三次是用法律。之所以说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
A.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B.维护巩固了罗马帝国统治
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罪恶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公民权
5.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
A.使中美两国20多年的对抗关系结束B.使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使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D.使中美两国结成反苏统一战线
6.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和革命后,往往通过制定法律来确保革命的成果、建设新的社会和调节社会矛盾。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制定《权利法案》的意义是()
A.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B.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C.从“人治”到“法治”的演变D.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转变
7.甲午战后的“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权力的手段不同
8.“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这说明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D.革命的彻底性
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共和制B.联邦制C.分权制D.权力制衡
10.我国政府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我国的国策,主要是因为
A.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B.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
C.霸权主义成为威胁中国安全的主要因素D.世界大战的悲剧再也不可能重演
11.人们在抨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同时,也对抗日战争陷入深思。有人指出:抗日战争是以惨痛的代价为民主革命作奠基石的。这块“奠基石”主要指()
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沉重的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D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
12.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但双方经过努力,再次争执后又会出现峰回路转、风和日丽的局面,使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B.中美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C.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益冲突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正逐渐消失
13.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不同民族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冲突、民族习俗的差异、文化传统的不同,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罗马统治者
A.延用习惯法B.制定成文法
C.颁布《十二铜表法》D.制定万民法
14.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罗马的立法者,又规定,被定罪的人的财产应受到尊重,为防止财产被人民没收。”“罗马法律规定,除了最重大的叛逆罪外,不得没收财产。”其用意在于说明()
A.财产不能被没收B.犯叛逆罪则必被没收财产
C.古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权D.没有财产权就没有自由,财产权是自由的基础
15.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②反封建同时也反侵略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1届全运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编制了大型系列报道“走齐鲁看全运”节目。请问山东省被称为“齐鲁大地”的说法,最有可能起源于()
A.宗法制度B.古代地名C.西周分封D.汉初封国
17.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主义中央集权制
181824年,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制度。然而,这些“公社”不久都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
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
C.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
19.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旧秩序长期存在的根源是()
A.殖民主义的影响B.第三世界的落后
C.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D.联合国的无能为力
20当前我国对世界形势的基本观点是
A.战争危险在加剧B.世界局势总体趋缓
C.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化解D.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21.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
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2.《马关条约》不同于《南京条约》的突出特点是()
①签订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②便利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
③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④通商口岸已深入中国内地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3.30年来的实践表明,中美双方要维护和发展两国的正常关系,必须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③合力操纵国际反恐大局④共同解决台湾统一问题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24.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发展的形势下,中国的外交任务是()
①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②专注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③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5.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的根本含义是()
A.不与别的国家结成任何的联盟B.不参与国际上的任何事务
C.不与大国结盟D.处理国际事务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26.新时期的外交思想与建国初期的外交思想内在上的一致性是()
①继续反对霸权主义②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合作③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④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7.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质上是()
A.协助国民党正面战场B.收复失地C.壮大人民革命力量D.开辟新的战场
28.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
29.《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A、否定君主-政体B、实现国民一律平等
C、确立民主共和国的法规D、结束封建统治秩序
30.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议论符合史实的有
(1):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2)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的权利了(3)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4)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
A(1)(2)B(1)(3)C(2)(4)D(3)(4)
第2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枢垣记略》
材料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赵翼《曝杂记》
(1)据材料一,说明顺治年间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它有何弊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雍正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设立及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军机处有何特点?
32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出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相互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讲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即使中国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材料三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3)材料二中周恩来为什么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的基础是什么?这一方针起了什么作用?
33.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1914-19间,-有一千五百多万人被强征入伍;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工厂,工人们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物价飞涨,工人实际收入不断下降。截至1917年3月,-约有一百五十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
材料二、1917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革命犹如火山爆发,在短短几天之内就-了统治-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这次革命历称为“二月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参加了什么战争?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2)“二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革命后,-的政治形势有何突出特点?同时,-人民所特别关心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这又引发了什么革命?这场革命的性质如何?
34.阅读下列材料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重新审视抗战历史已成海内外学界共识。关于抗战的时限,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长期流行的“八年抗战”说;二是“十四年抗战”说。大陆学者李君如认为,坚持抗战说,“不仅在学术上有科学性,而且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确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有学者指出“关于国民党、共产党在抗日中作出的贡献和扮演的角色,现在大陆与台湾的多数学者都认识到:互相贬低和否认对方在抗战中的作用与贡献,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意义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修正我们的视角。”
问题:
(1)“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说的起点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确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日中的角色,你认为该如何“修正我们的视角”。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6------------1011-----------15
DADAACABBBDADCC
16---------------------2526-----------30
CACABDDABDBDCAB
.二材料解析题
31(1)答:特点: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较大,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满洲贵族(议政王大臣)权势大。
弊端:皇权受到限制,不利于稳定朝政;满洲贵族权势大,不利于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
(2)答:直接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公务。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巩固封建君主-制度(封建统治)的需要。
(3)军机处有何特点?
答: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利于皇帝控制;军机大臣人数较多(六、七人),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参与处理机要政务,能够协助皇帝控制政权;军机处设在离皇帝办公近处,便于皇上随时召集
32.
(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
(2)相似之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理由:一是现在中国穷;二是永远不会称霸。
(3)为粉碎帝国主义破坏亚非会议的阴谋和缓和与会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求同”的基础是反对殖民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谋求发展。作用是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33.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爆发的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导致了二月革命的爆发。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后,-政治形势的突出特点是: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的权力。-人民关心的基本问题:和平、土地、面包没有得到解决。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34.
(1)1937年七七事变为起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2分)
(2)①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局部抗战开始,中共就积极投入抗战;相反,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围剿中共红军;②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中共从民族大局出发,积极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③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共主动与国民政府实现合作,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创抗战新局面;④中共创建抗日根据地,在敌后方展开游击战争,牵制了日侵华武装,配合与支持正面战场的抗战;⑤中共独立领导武装力量开展了如“百团大战”等抗日武装斗争,消灭了大量日伪军,给侵略者沉重打击;⑥-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中-队开展大规模-直至夺取抗战胜利。
(3)①面对外来侵略,国共双方都参与了全民族的抗战,共同抵御侵略并取得伟大胜利;②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应按此尊重和承认对方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和贡献。
篇4:初中政治第二册期末试题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C 2.A 3.A 4.C 5.C 6.C 7.A 8.C 9.D
10.B 11.A 12.D 13.D 14.D 15.B
二、 简答题
16.⑴善于发挥优势,创造成功记录(3)
⑵勇于正视不足,积极付诸行动(3)
⑶树立正确方向,把个人的自尊自信上升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增强民族 的自信心和自豪感。(2)
17.⑴勤奋学习,追求上进(3)
⑵勤于思考,善于思考(3)
⑶要注重实践(2)
18.⑴要培养为实现目标而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3)
⑵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品质(3)
⑶做自己虽不感兴趣却有长远意义的事(2)
三、分析说明题。
19.⑴说明人要具有坚持不懈,开拓进取的.心理品质,就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凡与此答案内容相近,言之有理可给分)
⑵围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奋发进取、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取得进步展开论述给8,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
篇5:初一下册政治期末试题答案
初一下册政治期末试题答案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政治网编辑了初一下册政治期末试题答案,以备借鉴。
一、单项选择题
1----5:BACDB 6----10:CBCAC 11---16:CADDDA
二、多项选择题
17、ABCD 18、AC 19、BC 20、CD 21、ABD 22、AB
三、简答题
23(1)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时普遍存在的;不同的人面对挫折的态度不同,将会导致不同的结果。(2分)
(2)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正确认识挫折,冷静分析造成挫折的各种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要锻炼坚强的意志,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自我疏导等。(4分)
篇6:高一期末政治复习计划
一、 复习内容
必修3《文化生活》和必修4《生活与哲学》
二、复习目标:
1、帮助学生理顺基本知识结构和重要知识点。
2、使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3、能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的问题。
4、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复习时间安排
5月15日——6月8日系统复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6月9日——6月20日复习必修3《文化生活》
四、复习方法和措施:
1、将《生活与哲学40个原理和方法论》和《文化生活全书知识点归纳》印发给学生
2、《生活与哲学》比较难学,复习的时候时间放的稍长一些,每一课大概需要四课时复习,即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用一课时;学生理解记忆用一课时;每课一练用一课时;讲评练习用一课时。这样学生对必修四掌握的比较扎实。
3、《文化生活》内容较少,且容易理解,复习时间相对安排少短一点。以单元复习为主,共四单元,每单元用三课时,即学生理解记忆用一课时,做单元检测用一课时,老师讲解检测试卷用一课时。
五、复习注意事项
(1) 考点详解:拓展、突破重难点
(2)误区警示:强化、区分易错点
(3)巩固训练:从课到单元逐步提升
(4)强化背记:抓关键词句牢记基本概念和观点。
(5)分析运用:结合时政热点运用所学知识
篇7:高一期末政治复习计划
我们高一政治备课组通过讨论决定于x月xx日结束新课,然后转入全面的复习。复习时间为x月13日至x月29日,共22课时(包含晚自习6课时)。复习内容为高一经济常识全册,经备课组讨论,我们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复习、背诵、单元测试、构建知识系统等方式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2课时 刘琴
(1课时用于学生自主复习,1课时用于单元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重点评讲,做到堂堂清)
第二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课时 李光涛
(1课时用于学生自主复习,1课时用于单元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重点评讲,做到堂堂清)
第三课 企业和经营者 2课时 刘琴
(1课时用于学生自主复习,1课时用于单元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重点评讲,做到堂堂清)
第四课 三大产业和劳动者 2课时 李光涛
(1课时用于学生自主复习,1课时用于单元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重点评讲,做到堂堂清)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2课时 刘琴
(1课时用于学生自主复习,1课时用于单元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重点评讲,做到堂堂清)
第六课 银行和储蓄者 2课时 李光涛
(1课时用于学生自主复习,1课时用于单元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重点评讲,做到堂堂清)
第七课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2课时 刘琴
(1课时用于学生自主复习,1课时用于单元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重点评讲,做到堂堂清)
第八课 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开放 2课时 李光涛
(1课时用于学生自主复习,1课时用于单元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重点评讲,做到堂堂清)
晚自习4课时分别完成三维设计期末试卷和20xx年政治期末试卷,2课时用于评讲
篇8: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B.封建社会C.宗法制D.禅让制
2、《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记载了贾府在除夕夜隆重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要追根溯源的话,要追溯到()
A.分封制B.封建社会C.宗法制D.禅让制
3、假设你是中国秦朝时期的丞相,当你与同时期的罗马元老院成员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分歧是
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B.“郡县制”与“元首制”
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D.“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
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C.龙生龙,凤生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5、《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6、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7、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
C.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D.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8、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B.君主-制度空前强化
C.内阁掌握国家军政大权D.封建制度的基础开始瓦解
9、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
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实质的-”。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制度是一种直接-制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D城邦的实质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10、辩论是雅典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公民大会只是辩论场所,不作出决策B.辩论是公民行使自己权力的重要方式
C.公民大会辩论客观上促进文化发展D.辩论的氛围益于苏格拉底等大师的成长
11、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
①是一部由贵族、平民两个阶层共同接受的成文法典②把贵族压迫的隐蔽特权变成了受法律约束③体现了贵族的妥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平民④体现出法律的均衡和约束
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D.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
12、罗马法是罗马文明留给后人最持久的遗产,最初是从习惯法发展而来,但罗马法更重要的是成文法。要研究罗马习惯法首选的历史文献是
A.《十二铜表法》B.公民法C.万民法D.自然法
13、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罗马法合乎
逻辑的演变过程是
A.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法B.法律理论—习惯—法—习惯法
C.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D.习惯—习惯法—法—法律总结
14、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人文主义B.民族主义C.天赋人权说D.三权分立学说
15、1787年宪法是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②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权益的要求
③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16、英国革命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的成功标志着
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D.君主制度的衰亡
1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时期,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总统控制议会B.总统权大,议会权小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
18、《德意志帝国宪法》与英国《权利法案》的不同在于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B.议会可以监督政府
C.加强了国王的权力D.君主“统而不治”
19、右图是1804年拿破仑加冕仪式,当时他说:“我只能做一个加冕的华盛顿。”下面对这
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拿破仑
A.肯定了罗马教皇的地位B.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利益
C.恢复了法国的封建君主制度
D.表明了与华盛顿一样都是共和主义者
《拿破仑加冕仪式》
20、穿越时空隧道,假如让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法国总统萨科奇回到1875年,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
A.掌握国家的行政权B.是军队统帅
C.是国家的元首D.由民选产生,对议会负责
21、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
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D.鸦片战争
22、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行为
C.清政府的-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23、近代前期(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
B.政治上日益半殖民地化,经济上日益半封建化
C.列强经济侵略向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
D.封建秩序日益解体,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资本主义化
24、唐德刚认为我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在某次战争前千年不变,战后十年一变。这次战争有可能是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25、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对这两场革命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A.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B.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化进程
C.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都因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而失败
26、1912年成立的中华-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
A.实行-共和制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C.实行责任内阁制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7、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28、“……你从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该歌词描述了
A.北伐战争的情景B.红军长征的历程
C.抗日战争的史实D.解放战争的胜利
30、某西方学者评论说:“他们虽然有社会变革的方案,但并不期望和打算通过无产者的起义来实现社会变革。……实际上,他们几乎没考虑过自己精心制作的蓝图如何才能付诸实践。”该学者评论的是
A.科学社会主义B.新三-义C.启蒙运动D.空想社会主义
31、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以推选方式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在网络上以投票方式先后进行了“千年第一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都是马克思位居第一。马克思位居第一是因为
A.马克思学说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B.马克思支持工人运动C.马克思学说继承了人类历史的一切文明成果
D.马克思学说指出了各国现代化的道路
32、下列关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叙述中,你认为错误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D.开国大典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33、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下列各项为新中国-法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A.-国民党政权B.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提前完成“一五”计划
34、一部法律文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部法律是中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35、1980年8月,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扎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加强-法制建设
C.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盛行B.强调阶级斗争C.社会秩序混乱D.执法公正严明
37、“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提出“一国两制”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38、“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A,“另起炉灶”B.“打扫于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9、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 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A.柏林危机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D.中东战争
40、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由
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这句话在表达
A.当今世界,美国是超级大国B.国家新秩序与旧秩序完全不同
C.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美国难以独霸天下D.美国的国际地位非常矛盾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全选对得2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得1分,其余情况不给分)
41、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某同学在学习了必修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以后把“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作为其探究课题,为此他在网上搜集了下列史料,你认为在其史料中与这位同学探究的课题有关的是
A、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C、洪武九年,太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D、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42、下列措施包含了官署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内容的是
A、隋唐实行三省六部B、宋各州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C、元在中央设宣政院和中书省D、清设内阁后又设军机处
43、雅典公民大会每年召开数十次,其中10次“主要会议”有一项固定议题:审查在任公
职人员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权力机关
B、材料中所说的“10次会议”有权审查公职人员但无权决定公职人员的去留
C、雅典所有人都可以无条件参加公民大会
D、雅典的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必须对社会负责
44、1789年法国三级会议上,掌玺大臣巴朗登致词说:“诸位先生们,你们要愤然摒弃这些危险的改革,公众利益的敌人想要把这些东西和好的、必要的改变混为一谈……”文中所说的“公众利益的敌人”和“危险的改革”分别是指
A.特权等级代表B.第三等级代表C.宪政D建立共和政体
45、19世纪90年代后期,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
A、割占土地B、允许外国人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外国人侵入到中国内河?
46、“共和”、“-”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根据对这两个关键词在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1905—1913年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的频率,其原因包括
A、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B、三-义思想的影响
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D、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47、与巴黎公社相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是
A、无产阶级暴力夺取政权B、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以夺取大城市为主要目标D、和农民阶级建立了联盟
48、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主义即人民-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专政”。下列最能直接体现这一规定的是
A、以五星红旗为国旗B、以北京为首都
C、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D、
49、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外交大事记
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1986年,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在联合国放入维和行动
A、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B、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C、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D、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50、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表现在
A、两极格局已经终结B、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
C、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D、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
三、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51题10分,52题16分,53题14分)
51、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
——伯利克里的演讲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名称和产生的朝代。(4分)图二所示政治制度有何特点?(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雅典-政治的特点。(2分)材料一、二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2分)
52、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 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外交政策?(4分)
材料二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2)材料二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6分)
材料四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3)材料四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并指出其影响。(4分)
(4)综合上述内容,就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谈谈你的认识。(2分)
53、近代以来,欧洲许多国家确立了各具特色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革命的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摘自《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指的是什么?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4分)
材料二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制度的国家”。
(2)据材料概括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并指出德、法两国政府与议会之间的关系有何不同?(6分)
(3)结合对英、美、法、德近代政体的分析,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4分)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ACCBDBCBDAAADCACDCBD
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
DADBAACCBDADCBBDDBCC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2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得1分,其余情况不得分。
41424344454647484950
ACABADBCBCBDBDADCDAD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51题10分,第52题16分,第53题14分,共40分)
51、(1)名称:图一为秦朝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分);图二为隋唐三省六部制。(2分)
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2分)
(2)特点:人-权(或公民政治);法制。(2分)
不同:材料一实质是君主-,材料二反映的是-政治。(2分)
52、(1)外交政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原因: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的政策。(4分)
(2)变化:中美两国结束长期对立,开始走向正常化。(2分)原因: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挑战;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破产;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苏关系恶化。(4分)’
(3)政策:独立自主;不结盟。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有利的发展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4分)
(4)认识: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必须符合国家利益;外交政策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53、(1)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美国:三权分立的总统制共和制政体。(4分)
(2)特点: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和-主义色彩。(2分)德国政府不是议会选举的,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法国政府是议会选举产生的,对议会负责。(4分)
(3)以议会形式代表-行使国家权力(议会至上原则);实行分权制衡原则;实行-原则;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代议制-;法治原则(4分,答出两点即可)
【武汉市高一政治期末试题以及答案】相关文章:
1.试题答案
2.高一政治教学计划
3.高一政治知识
4.高一政治复习资料
5.高一政治单元测试
6.高一政治教案
9.高一期末总结
10.期末总结高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