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课件>激励原理的教学课件

激励原理的教学课件

2024-07-30 08:02:5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寒江雪396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激励原理的教学课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激励原理的教学课件,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激励原理的教学课件

篇1:激励原理的教学课件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指教师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施加的外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建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促成学生智力因素得以最充分的发展。

初中生——作为中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对象,他们正处在人生学习征途的关键路口。因为年纪小,贪玩,“成就动机”尚不可持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冷热、焦虑等情态,这就更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适时地不断地给予激励,使他们出色地迈好中学语文学习的每一步。如何充分发挥激励原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效应呢?本文拟从三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目标激励

语文学习的目标就如同飞机上的操纵杆,航船上的方向盘,对语文学习活动起着不可或缺的定向,导航作用。学生只有确立了一定的学习目标,才能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为达标作出不懈的努力。而初中生正确的学习目标的确立又有待于教师的帮助和激励。

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初中新生入学时,便根据“知识结构”的理论,巧妙地采用“画知识树”的形式,形象地为学生确立了初中语文知识远期学习目标。魏老师还据学习目标层次性原理,要求学生标出已掌握的知识点,把尚未把握的部分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无异于为每一个同学设计了一张因人而异的目标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而魏老师创立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课型课堂教学法中的第一步“定向”,则是在上课之始师生共同讨论拟定的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短期目标。

魏老师在开学之初,一课之始,首先考虑到的便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足见他对目标激励的重视,这也是他在语文教学上的重大创举,为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的成功经验。

诚然,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就越能发挥他的潜能,登上一个个新的台阶;但是若一味地提出擂台式的目标,学生无法尝到成功的甜头,只能是渐渐地失去信心,败下阵来。因此,我们运用激励原理为学生确立目标时,应象魏老师一样,不越俎代庖,而是师生共同研讨,使目标既针对学生实际,又符合教学规律,避免目标过高过低的负效应,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二)动机激励

动机有别于目标,目标是人们的行为结果,动机则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观原因。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与学生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动机刺激学生的学习,学习的成功又反过来强化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起动器”,而“起动器”的开启有多种途径。

笔者以为,首先要融洽师生关系,方可打开动机激励之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制约着学生学习动机的引起和维持。这一点往往易为人们忽视,误以为“教不教是教师的责任,学不学是学生的事情”,把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过程理解为教者单方面的纯知识传授,把教与学割裂开来,淡漠了搞好师生关系这一重要因素,学生也就冷漠了对语文的学习。笔者曾结识过这样一位同事,他本人能力极强,精语文,通数学,晓外语,还能快速解物理难题。可他在教学活动中,时时以自己的水准衡量学生,处处讲求师道尊严,动辄大加训斥,使学生对老师及其所教的学科“敬而远之”,无法引发起学习的动机,造成教学的失利。成功的语文教师都是十分重视融洽师生关系的,魏书生老师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的管理艺术,而其管理艺术的精髓就在于讲求“民主”,凡要求学生做的,都充分地与学生商讨,共同研定。他认为师生之间是“船工”和“过河人”的关系,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教学实践中,无数成败的事实启示我们:若教师能多一点“民主”之心,少一点“民王”之气,和学生建立起友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任务,一起解决问题,则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若师生关系紧张,相互之间不信任,及至于相互对立敌视,则会出现对抗心理,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阻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其次,要重视反馈作用,才能探准动机激励之道。反馈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往往产生正效应。一般的学生在每次考试、测验、作业乃至于课堂回答问题时都急于得到反馈,或得到满分,或超过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或越过了从未越过的及格难关,抑或是得到教师的好评,同学的赞誉,这些都可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充满上进心和好胜心,即便面对不理想的成绩,只要能得到及时的激励,常常也会咬咬牙,急起直追。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善于利用反馈的正效应,不断地为学生已涌起的动机浪涛推波助澜;同时也要注重排除反馈所引起的负效应:成功带来的骄傲自满,失败造成的悲观泄气,以及甘居中游。不求上进等多种心理颓势,力求把这些不利因素杜绝于萌芽阶段。可见,“反馈”是教师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对学生施以动机激励的信息源、主渠道,舍此,教师的激励便只能是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了。

(三)需要激励

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则是一切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引发维持和加强的动力源泉。需要愈强烈、愈迫切,由它所引起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就越有力。语文教学中的需要激励,是指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语文的必要性,激发学习语文的欲望,促使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坚持不懈的行为求得自身的满足;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保护差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是需要激励的关键。自尊是学生对获得信心、能力、成就等方面的愿望的心理体验;马斯洛关于需要的金字塔形象地表明,只有实现了“尊重的需要”,才有可能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最高境界。一个学生如果失去了自尊心,也就丧失了自信力这个成功的第一要素,其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空话一句,更不用说有什么成就了。

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班级总有几个同学书写一塌糊涂,考试一路红灯,可他们仍不思进取。这种劣势心理的产生固然有多种因素,但最主要的是在他们学习上开始出现挫折时 ,不仅没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激励,反而遭到同学们的冷眼,教师的冷遇,使他们渐渐地失去了自尊心、自信心,在这最需要拉一把的时候,教师却往往出于“恨铁不成钢”,施以“责任田在向你们呼唤,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向你们招手”的强刺激,导致他们本就近乎崩溃的精神防线彻底塌方。就这样,失败——打击——失败,钻进了恶性循环的魔圈,一路滑坡,不能自拔。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千个儿童中,弱智者和智力超常者仅占千分之几,差异并不很大,别的同学能达到的,几乎大家都能达到。部分同学之所以未能取得最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自己特点所需要的学习帮助和学习时间。事实正是如此,笔者曾接到一个差班,该班初一时的语文教师年老多病,无法正常教学,作为该班第四任语文教师的我,从激励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着手,主动地关心差生,不时地对他们细小的进步表示赞赏,在全体同学面前重新树立他们的形象,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老师、同学们对自己的期待。在他们再次失利的时候,告诉他们“耕耘多,收获少”的现象亦经常出现的道理,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科学的道理,激情的话语,不断的赞赏,真诚的相帮,填平了他们心中的缺欠,点燃了他们的希望之火,激起了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这时候,我因势利导,趁热打铁,让他们完成《语文与生活》、《学习语文的苦与乐》等作文练习,让他们明白生活中离不开语文,生活中又处处可以学到语文,而要享受学习语文的快慰,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等道理,进而树立起为了更好地从事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排除一切困难学好语文的决心。经过两年的努力,该班中考语文成绩名列全区五个乡镇之首,高出县平均分10多分。不断地给学生以语文需要的激励,使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需要激励不仅适用于低年级语文教学和差生的转化工作,也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根据需要是随着人的活动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动态,使激励常激常新,一步步地把学生引入五光十色的语文学习殿堂。

长跑健儿跑过几千米的跑道,登山英雄昂首挺立于数千米的峰巅,或打破纪录,或夺得冠军,这是他们长期汗水的结晶,也离不开师友们一声声热烈的喝采助兴。语文学习之路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跑道,是一座没有顶点的峰峦,艰辛地跋涉于其上的莘莘学子,企盼着师友们的激发鼓励。有志于语文教学的同仁们,让我们把一根根激励的“柴火”不失时机地投掷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火盆中,使之燃成熊熊大火。

篇2:机械原理教学课件

第一章 绪论

基本要求:

1.明确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了解机械原理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3.了解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1.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

2.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内容

3.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4.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机器、机构和机械的概念,机器和机构的用途以及区别;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1.1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

机械是人类用以转换能量和借以减轻人类劳动、提高生产率的主要工具,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工业之一。当今社会高度的物质文明是以近代机械工业的飞速发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类生活的不断改善也与机械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机械原理(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是机器和机构理论的简称。它以机器和机构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机构和机器的运动设计和动力设计,以及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技术基础课。 机器的种类繁多,如内燃机、汽车、机床、缝纫机、机器人、包装机等,它们的组成、功用、性能和运动特点各不相同。机械原理是研究机器的共性理论,必须对机器进行概括和抽象 内燃机与机械手的构造、用途和性能虽不相同,但是从它们的组成、运动确定性及功能关系看,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1)人为的实物(机件)的组合体。

(2)组成它们的各部分之间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能完成有用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凡同时具备上述3个特征的实物组合体就称为机器

内燃机和送料机械手等机器结构较复杂,如何分析和设计这类复杂的机器呢?我们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思想,即首先将机器分成几个部分,对其局部进行分析。机构是传递运动和动力的实物组合体。最常见的机构有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螺旋机构、开式链机构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1)人为的实物(机件)的组合体。

(2)组成它们的各部分之间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可以看出,机构具有机器的前两个特征。机器是由各种机构组成的,它可以完成能量的转换或做有用的机械功;而机构则仅仅起着运动传递和运动形式转换的作用。在开发设计新型机器时,我们采用“积零为整”的设计思想,根据机器要完成的工艺动作和工作性能,选择已有机构或创新设计新机构,构造新型机器。内燃机就是由曲柄滑块机构(由活塞、连杆、曲轴和机架组成)、凸轮机构(由凸轮、顶杆和机架组成)和齿轮机构等组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1.某些情况下,机件不再是刚体,气体、液体等也可参与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我们将利用液、气、声、光、电、磁等工作原理的机构统称为广义机构。由于利用了一些新的工作介质和工作原理,较传统机构更能方便地实现运动和动力的转换,并能实现某些传统机构难以完成的复杂运动。

利用液体、气体作为工作介质,实现能量传递和运动转换的机构,分别称为液压机构和气动机构,它们广泛应用于矿山、冶金、建筑、交通运输和轻工等行业。利用光电、电磁物理效应,实现能量传递或运动转换或实现动作的一类机构,应用也十分广泛。例如,采用继电器机构实现电路的闭合与断开;电话机采用磁开关机构,提起受话器时,接通线路进行通话,当受话器放到原位时断路。

2.机器内部包含了大量的控制系统和信息处理、传递系统。

3.机器不仅能代替人的体力劳动,还可代替人的脑力劳动。除了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工业机器人,还有应用在航空航天、水下作业、清洁、医疗以及家庭服务等领域的 “服务型”机器人。例如Sony公司新近推出的SDR-3X娱乐机器人。

1.2 研究内容

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

(1)机构的运动设计

主要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以及各种机构的类型、特点、功用和运动设计方法。通过机构类型综合,探索创新设计机构的途径。主要内容包括机构的组成和机构

分析、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和间歇运动机构等一些常用的机构及组合方式,阐述满足预期运动和工作要求的各种机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2)机械的动力设计

主要介绍机械运转过程中所出现的若干动力学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合理设计和实验改善机械动力性能的'途径。主要包括求解在已知力作用下机械的真实运动规律的方法、减少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问题、机械运动过程中的平衡问题、以及机械效率和摩擦问题。

(3)机械系统方案设计

主要介绍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设计内容、设计过程、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机械总体方案的设计和机械执行系统的方案设计等内容。

通过对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对已有的机械进行结构、运动和动力分析的方法,以及根据运动和动力性能方面的设计要求设计新机械的途径和方法。

1.3 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机械原理是以高等数学、物理学及理论力学等基础课程为基础的,研究各种机械所具有的共性问题;它又为以后学习机械设计和有关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以及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打好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因此,机械原理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从基础理论课到专业课之间的桥梁,是机械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课程。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下几点:

1.掌握机构运动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具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为学习机械设计和机械类有关专业课及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2.掌握机构和机器的设计方法和分析方法,为现有机械的合理使用和革新改造打基础。

3.掌握创新设计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针对原理方案设计阶段,为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1.4 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方法

1. 学习机械原理知识的同时,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把重点放在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着重于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重视逻辑思维的同时,加强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基础课到技术基础课,学习的内容变化了,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转变;要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一些内容,要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要进行创造性设计,单靠逻辑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3.注意把理论力学的有关知识运用于本课程的学习中。

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把高等数学、物理、理论力学和工程制图中的有关知识运用到本课程的学习当中。

4.注意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做到举一反三。

篇3:化工原理教学课件

化工原理教学课件

流体流动

质点 含有大量分子的流体微团,其尺寸远小于设备尺寸,但比起分子自由程却要大得多。

连续性假定 假定流体是由大量质点组成的、彼此间没有间隙、完全充满所占空间的连续介质。

拉格朗日法 选定一个流体质点,对其跟踪观察,描述其运动参数 ( 如位移、速度等 ) 与时间的关系。

欧拉法 在固定空间位置上观察流体质点的运动情况,如空间各点的速度、压强、密度等,即直接描述各有关运动参数在空间各点的分布情况和随时间的变化。

轨线与流线 轨线是同一流体质点在不同时间的位置连线,是拉格朗日法考察的结果。流线是同一瞬间不同质点在速度方向上的连线,是欧拉法考察的结果。

系统与控制体 系统是采用拉格朗日法考察流体的。控制体是采用欧拉法考察流体的。

理想流体与实际流体的区别 理想流体粘度为零,而实际流体粘度不为零。

粘性的物理本质 分子间的引力和分子的热运动。通常液体的粘度随温度增加而减小,因为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小,以分子间的引力为主。气体的粘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大,因为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以分子的热运动为主。

总势能 流体的压强能与位能之和。

可压缩流体与不可压缩流体的区别 流体的密度是否与压强有关。有关的称为可压缩流体,无关的称为不可压缩流体。

伯努利方程的物理意义 流体流动中的位能、压强能、动能之和保持不变。

平均流速 流体的平均流速是以体积流量相同为原则的。

动能校正因子 实际动能之平均值与平均速度之动能的比值。

均匀分布 同一横截面上流体速度相同。

均匀流段 各流线都是平行的直线并与截面垂直 , 在定态流动条件下该截面上的流体没有加速度 , 故沿该截面势能分布应服从静力学原理。

层流与湍流的本质区别 是否存在流体速度 u 、压强 p 的脉动性,即是否存在流体质点的脉动性。

流体输送机械

管路特性方程 管路对能量的需求,管路所需压头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输送机械的压头或扬程 流体输送机械向单位重量流体所提供的能量 (J/N) 。

离心泵主要构件 叶轮和蜗壳。

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影响因素 离心泵的压头与流量,转速,叶片形状及直径大小有关。

叶片后弯原因 使泵的效率高。

气缚现象 因泵内流体密度小而产生的压差小,无法吸上液体的现象。

离心泵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指 He~qV,η~qV, Pa~qV。

离心泵工作点 管路特性方程和泵的特性方程的交点。

离心泵的调节手段 调节出口阀,改变泵的转速。

汽蚀现象 液体在泵的最低压强处 ( 叶轮入口 ) 汽化形成气泡,又在叶轮中因压强升高而溃灭,造成液体对泵设备的冲击,引起振动和侵蚀的现象。

必需汽蚀余量 (NPSH)r 泵入口处液体具有的动能和压强能之和必须超过饱和蒸汽压强能多少

离心泵的选型 ( 类型、型号 ) ①根据泵的工作条件,确定泵的类型;②根据管路所需的流量、压头,确定泵的型号。

正位移特性 流量由泵决定,与管路特性无关。

往复泵的调节手段 旁路阀、改变泵的转速、冲程。

离心泵与往复泵的比较 ( 流量、压头 ) 前者流量均匀,随管路特性而变,后者流量不均匀,不随管路特性而变。前者不易达到高压头,后者可达高压头。前者流量调节用泵出口阀,无自吸作用,启动时关出口阀;后者流量调节用旁路阀,有自吸作用,启动时开足管路阀门。

通风机的全压、动风压 通风机给每立方米气体加入的能量为全压 (Pa=J/m 3 ) ,其中动能部分为动风压。

真空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① 极限真空 ;② 抽气速率。

液体的搅拌

搅拌目的 均相液体的混合,多相物体 ( 液液,气液,液固 ) 的分散和接触,强化传热。

搅拌器按工作原理分类 搅拌器按工作原理可分为旋桨式,涡轮式两大类。旋桨式大流量,低压头;涡轮式小流量,高压头。

混合效果 搅拌器的混合效果可以用调匀度、分隔尺度来度量。

宏观混合 总体流动是大尺度的宏观混合;强烈的湍动或强剪切力场是小尺度的宏观混合。

微观混合 只有分子扩散才能达到微观混合。总体流动和强剪切力场虽然本身不是微观混合,但是可以促进微观混合,缩短分子扩散的时间。

搅拌器的两个功能 产生总体流动;同时形成湍动或强剪切力场。

改善搅拌效果的工程措施 改善搅拌效果可采取增加搅拌转速、加挡板、偏心安装搅拌器、装导流筒等措施。

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

非球形颗粒的当量直径 球形颗粒与实际非球形颗粒在某一方面相等,该球形的直径为非球形颗粒的当量直径,如体积当量直径、面积当量直径、比表面积当量直径等。

形状系数 等体积 球形的表面积与非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之比。

分布函数 小于某一直径的颗粒占总量的.分率。

频率函数 某一粒径范围内的颗粒占总量的分率与粒径范围之比。

颗粒群平均直径的基准 颗粒群的平均直径以 比表面积相等 为基准 。因为颗粒层内流体为爬流流动,流动阻力主要与颗粒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床层比表面 单位床层体积内的颗粒表面积。

床层空隙率 单位床层体积内的空隙体积。

数学模型法的主要步骤 数学模型法的主要步骤有 ①简化物理模型②建立数学模型③模型检验,实验确定模型参数。

架桥现象 尽管颗粒比网孔小,因相互拥挤而通不过网孔的现象。

过滤常数及影响因素 过滤常数是指 K 、qe 。 K 与压差、悬浮液浓度、滤饼比阻、滤液粘度有关; qe 与过滤介质阻力有关。它们在恒压下 才为常数 。

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滤液量与总时间 ( 过滤时间和辅助时间 ) 之比。

最优过滤时间 使生产能力达到最大的过滤时间。

加快过滤速率的途径 ①改变滤饼结构;②改变颗粒聚集状态;③动态过滤。

物料衡算: 三个去向: 滤液V,滤饼中固体,滤饼中液体

颗粒的沉降和流态化

曳力 ( 表面曳力、形体曳力 ) 曳力是流体对固体的作用力,而阻力是固体壁对流体的力,两者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表面曳力由作用在颗粒表面上的剪切力引起,形体曳力由作用在颗粒表面上的压强力扣除浮力的部分引起。

( 自由 ) 沉降速度 颗粒自由沉降过程中 , 曳力、重力、浮力三者达到平衡时的相对运动速度。

离心分离因数 离心力与重力之比。

旋风分离器主要评价指标 分离效率、压降。

总效率 进入分离器后,除去的颗粒所占比例。

粒级效率 某一直径的颗粒的去除效率。

分割直径 粒级效率为 50% 的颗粒直径。

流化床的特点 混合均匀、传热传质快;压降恒定、与气速无关。

两种流化现象 散式流化和聚式流化。

聚式流化的两种极端情况 腾涌和沟流。

起始流化速度 随着操作气速逐渐增大,颗粒床层从固定床向流化床转变的空床速度。

带出速度 随着操作气速逐渐增大,流化床内颗粒全被带出的空床速度。

气力输送 利用气体在管内的流动来输送粉粒状固体的方法。

传热

传热过程的三种基本方式 直接接触式、间壁式、蓄热式。

载热体 为将冷工艺物料加热或热工艺物料冷却,必须用另一种流体供给或取走热量,此流体称为载热体。用于加热的称为加热剂;用于冷却的称为冷却剂。

三种传热机理的物理本质 传导的物理本质是分子热运动、分子碰撞及自由电子迁移;对流的物理本质是流动流体载热;热辐射的物理本质是电磁波。

间壁换热传热过程的三个步骤 热量从热流体对流至壁面,经壁内热传导至另一侧,由壁面对流至冷流体。

导热系数 物质的导热系数与物质的种类、物态、温度、压力有关。

热阻 将传热速率表达成温差推动力除以阻力的形式,该阻力即为热阻。

推动力 高温物体向低温传热,两者的温度差就是推动力。

流动对传热的贡献 流动流体载热。

强制对流传热 在人为造成强制流动条件下的对流传热。

自然对流传热 因温差引起密度差,造成宏观流动条件下的对流传热。自然对流传热时,加热、冷却面的位置应该是加热面在下,制冷面在上,这样有利于形成充分的对流流动。

努塞尔数、普朗特数的物理意义 努塞尔数的物理意义是对流传热速率与导热传热速率之比。普朗特数的物理意义是动量扩散系数与热量扩散系数之比,在 α 关联式中表示了物性对传热的贡献。

α 关联式的定性尺寸、定性温度 用于确定关联式中的雷诺数等准数的长度变量、物性数据的温度。比如,圆管内的强制对流传热,定性尺寸为管径 d 、定性温度为进出口平均温度。

大容积自然对流的自动模化区 自然对流α与高度 l 无关的区域。

液体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 过热度 tw-ts 、汽化核心。

核状沸腾 汽泡依次产生和脱离加热面,对液体剧烈搅动,使α随Δ t 急剧上升。

篇4:日光灯原理教学课件

日光灯原理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普通日光灯的组成和电路图,知道日光灯管在电亮和正常发光时对电压和电流的不同要求.

2、知道起动器和镇流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安装日光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两节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学为主完成.由于日光灯是学生们经常接触的简单电器,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镇流器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法建议

本节课后的思考和讨论,对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是十分有益的,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建议教师可以在课外知道学生自己动手安装日光灯,但是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注意安全用电.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部分: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自感现象,自感现象是广泛存在的,利用自感现象的一个常见的例子——日光灯

二、新课教学:

①结合日光灯工作原理的示教板,说明日光灯电路结构.接通电路让学生观察日光灯的启辉过程.

②提出问题,安排学生阅读课本共整理笔记,进行自学.

回答以下问题:

A、灯管、起动器、镇流器的构造及它们的连接特点.

B、起动器中双金属片的工作原理.

C、激发灯管中的水银蒸汽导电的高电压是怎么获得的.?

D、目光灯的“白光”是哪里发出的?

E、日光灯正常发光时,镇流器起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总结:

日光灯的镇流器就是利用自感现象的一个例子.如下所示的电路图,日光灯主要由灯管、起动器、镇流器组成.灯管工作原理:灯管内水银蒸汽导电,发出紫外线,使管壁上荧光粉发出白光,要激发水银蒸汽导电需要很高的电压,日光灯正常工作时又需要比220V低很多的电压.

为满足这些要求设置了镇流器和起动器,起动器的作用是开关闭合后把连接灯管两端灯丝的电路接通,电路接通后经过一小段时间又使电路自动断开.

镇流器在起动器把电路突然中断的瞬间,由于自感现象而产生一个瞬时高压加在灯管上,满足激发水银蒸汽导电需要高压的要求,使日光灯管成为通路开始发光.日光灯正常工作时,从图中可以看出交流电不断通过镇流器和灯管(不经过起动器),由于自感现象镇流器的线圈中产生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变化,起到降压作用,灯管两端电压比220V低很多,满足正常工作要求.(讲解过程中可以配合日光灯电路原理模拟演示)

讨论:课后思考题讨论

日光灯的启动器是装在专用插座上的,当日光灯正常发光后,取下启动器,会影响灯管发光吗?为什么?如果启动器丢失,作为应急措施,可以用一小段带绝缘外皮的导线启动日光灯吗?怎样做?请简述道理.

如果电容器两端电压过高.电容器的绝缘层就会变成导体将两极连在一起,这种情况叫做电容器的击穿,日光灯启动器的电容击穿是常出现的故障,为什么常出现这种故障呢?启动器击穿后,就不能使日光灯管发光了,为什么?

作业: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动手安装日光灯.

篇5:激励原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激励原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梁雪亮

[内容]

(广东化州官桥红峰中学  梁雪亮)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指教师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施加的外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建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促成学生智力因素得以最充分的发展。

初中生――作为中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对象,他们正处在人生学习征途的关键路口。因为年纪小,贪玩,“成就动机”尚不可持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冷热、焦虑等情态,这就更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适时地不断地给予激励,使他们出色地迈好中学语文学习的每一步。如何充分发挥激励原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效应呢?本文拟从三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目标激励

语文学习的目标就如同飞机上的操纵杆,航船上的方向盘,对语文学习活动起着不可或缺的定向,导航作用。学生只有确立了一定的学习目标,才能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为达标作出不懈的努力。而初中生正确的学习目标的确立又有待于教师的帮助和激励。

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初中新生入学时,便根据“知识结构”的理论,巧妙地采用“画知识树”的形式,形象地为学生确立了初中语文知识远期学习目标。魏老师还据学习目标层次性原理,要求学生标出已掌握的知识点,把尚未把握的部分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无异于为每一个同学设计了一张因人而异的'目标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而魏老师创立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课型课堂教学法中的第一步“定向”,则是在上课之始师生共同讨论拟定的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短期目标。

魏老师在开学之初,一课之始,首先考虑到的便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足见他对目标激励的重视,这也是他在语文教学上的重大创举,为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提供的成功经验。

诚然,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就越能发挥他的潜能,登上一个个新的台阶;但是若一味地提出擂台式的目标,学生无法尝到成功的甜头,只能是渐渐地失去信心,败下阵来。因此,我们运用激励原理为学生确立目标时,应象魏老师一样,不越俎代庖,而是师生共同研讨,使目标既针对学生实际,又符合教学规律,避免目标过高过低的负效应,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二)动机激励

动机有别于目标,目标是人们的行为结果,动机则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观原因。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与学生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动机刺激学生的学习,学习的成功又反过来强化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起动器”,而“起动器”的开启有多种途径。

[1] [2] [3]

【激励原理的教学课件】相关文章:

1.会计学原理课件

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课件

3.教学设计原理

4.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5.《教学设计原理》读后感

6.教学课件

7.书法教学课件

8.音标教学课件

9.匆匆教学课件

10.拼音教学课件

下载word文档
《激励原理的教学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