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课件>草船借箭课件

草船借箭课件

2022-10-22 08:42: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不吃饺子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草船借箭课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草船借箭课件,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草船借箭课件

篇1:草船借箭教学课件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弄清“神机妙算”这个词语的意思。

1.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2.在文中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在哪几个自然段讲到的?除此还讲到了什麽?

默读起因部分,请你思考:

1、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2、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作业:

1.复述故事《草船借箭》。

2、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篇2:草船借箭教学课件

课前导入

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课前热身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弄清“神机妙算”这个词语的意思。

背景简介

《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这部小说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书中塑造的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书中的许多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广为流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

相关任务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周瑜: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成了《三国演义》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

字词积累

妒忌 曹操 都督 甘受

鲁肃 迟延 布幔 私自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神机妙算  **

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 了解本文故事基本情节。

2.在文中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在哪几个自然段讲到的?除此还讲到了什麽?

按事情发展

起因(1—2)

准备(3—5)

经过(6—9)

结果(10)

深入理解

分析人物的心理:

讨论填词(试探;心中暗喜;威胁;迫不及待;)

周瑜(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周瑜(   )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周瑜(  )说:“十天造的好吗?”

周瑜(  )说:“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周瑜(  )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讨论填词 (将计就计,态度坚决,笑了笑,胸有成竹, )

诸葛亮(脱口而出)“用弓箭最好.”

诸葛亮(  )说;“都督委托,当然办...”

诸葛亮(  )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诸葛亮(  )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  )说;“...我愿立军状...”

课堂小结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表现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也揭露和批判了周瑜妒贤嫉能的狭窄心胸。整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外拓展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错了。

草船借箭——有误(雾)

草船借箭——曹操多疑

草船借箭——机智孔明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课外作业

1.设想一下当诸葛亮归来时与周瑜相见,周瑜会怎么说?诸葛亮又会怎么说呢?

2.“草船借箭”中的“借”字可以换成什么字呢?为什么课文用借而不用其它字呢?

篇3:草船借箭第二课时课件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课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精通天文、知人心、巧安排。

2、潜心阅读借箭经过部分,以“神机妙算”一词为突破口,从重点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探究联系上下文读书方法,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从名著中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人物身上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感受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巧安排”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概括“神机妙算 ”

1、导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诸葛亮是众多三国人物中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今天,我们就借《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的《草船借箭》故事的继续研读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2、请一个同学简要地讲讲《草船借箭》故事。

3、提问: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哪个词高度进行例如概括?(板书:神机妙算)

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二、自读感悟——体会“神机妙算”

(一)潜心默读课文借箭经过的语段,体会从哪些语句中读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圈画相关语句,批注自己的感受。

(二)引导交流

1、理解“神机妙算”之“通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可以看出他通晓天气。

引导提问:这样的天气是不是恰巧赶上的'?联系上文想一想从哪看出这样的天气不是恰巧赶上的?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第一天、第二天他在等什么?其实他早在三天前就已经预测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必有大雾。

(3)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早在立军令状的时候他就已经算好,“只要三天”的回答也是暗藏玄机,真是神机妙算。

(4)用一个词概括神机妙算体现在哪方面?——通天文

(5)学法总结:把三句话联系起来,抓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我们深刻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理解“神机妙算”之“巧安排”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默读语句,分析思考从具体做法中如何体现神机妙算。

(2)“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前后不同做法的用意。

(3)继续用一个词来概括神机妙算体现在哪方面?——巧安排

3、理解“神机妙算”之“知人心”

(1)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引导对比:鲁肃已经惊慌失措,诸葛亮怎么还笑得出来?

结合课前《三国》的阅读说说对曹操的了解——生性多疑、用兵谨慎。

感情朗读,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的笑。

(2)这次他算准了吗?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箭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3)两句话联系起来,理解诸葛了解曹操,料事如神。

(4)诸葛亮了解的仅仅是曹操吗?草船借箭之所以成功,还因为他了解谁?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交流:他了解周瑜,从一开始他就知道周瑜的意图;他了解鲁肃,所以请鲁肃帮忙去“借箭”。

(5)继续用一个词来概括神机妙算体现在哪方面?——知人心

(三)总结:因为诸葛亮 通天文、知人心、巧安排,所以借箭成功。而周瑜究竟哪比不上诸葛亮则不言自明了:计谋不如,心胸不如。诸葛亮的顾全大局,这一点周瑜更比不上。

(四)拓展延伸——丰富“神机妙算”

1、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哪些神机妙算的故事?

2、《三国演义》真的是值得我们认真去读的好书啊,课下让我们再次走进名著,认真去感受、品味更多的人物形象吧。

板书设计

通天文

机 曹操

草船借箭 知人心 周瑜

妙 鲁肃

巧安排

篇4:草船借箭说课课件

草船借箭说课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正确理解“妒忌、长叹、推却、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清课文顺序,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记叙事情发展的文章,要注意分清前因后果,抓住重点词句的前后联系读懂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指导简要复述。

4、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之所以能神机妙算使得借箭成功,是因为具有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的杰出才能认识诸葛亮顾大局、始大体的广阔胸怀。

教学重点: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抓住中心词“神机妙算”展开。

教学难点:1、理解周瑜陷害诸葛亮这段文字;

2、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能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一幅。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四大名著指的是哪本书吗?知道历史人物周瑜、诸葛亮吗?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写的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3.介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这个环节,我创设情境,通过介绍四大名著、《草船借箭》的出处以及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5分钟)。

速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下面就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读顺。(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完成学习要求)

(2)正确读写下列生字词,通过品读加深理解: “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这个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速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扫清词语障碍,并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条理(10分)。

1、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下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中谁是主要人物?围绕“借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想想:借箭的过程是哪一部分?剩余部分分别讲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写了借箭的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这个环节,我主要是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让学生对文本有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知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写了借箭的起因、准备、经过、结果。让学生融入感情、进入文本,有所思考与感悟。)

四、学习课文(20分钟)。

(一)质疑问难,理清文章思想。

1、文章写“借箭”,你心里有什么疑问?

问题预设:①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

②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

③什么是“神机妙算”?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

④诸葛亮借箭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整理后“存疑”。

(二)分清因果。

1、带着问题边读边想,然后组织讨论,着重解决:

⑴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去借箭?读懂事情发生的原因。

①“妒忌”是什么意思?再以“妒忌”为线索,抓住有关词句读议:周瑜怎样步步紧逼,故意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是怎样将计就计、成竹在胸的?

②对话朗读训练。在这一段对话中,句式出现非常单调,总是简单的“周瑜问,诸葛亮说”……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加上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提示语,再读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人性特征。老师这里也提供一些提示语,看看可以用在何处,并说明为什么用这样的提示语。多媒体出示。(皮笑肉不笑、正中下怀、阴险、心中窃喜、不怀好意、假惺惺、顺水推舟、不紧不慢、笑着、胸有成竹……)

③讨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

⑵读最后一段,抓住“交箭”-“长叹”,理解事情的结果。

⑶首尾两句联系着读,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小结:学习这样一篇记叙事情发展的课文,应该注意分清什么是事情的起因,什么是事情的结果,只有抓住实质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深入理解课文。

3、完成填空练习:因为周瑜( )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 )天之内造出( )万枝箭,妄图以此来( )诸葛亮,并立下军令状,经过“草船借箭”,结果,诸葛亮( ),使周瑜( )。

(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想的;1、引导学生质疑,在一边读一边思考中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同时养成了认真读书的习惯。问题发现后,先“存疑”,把学生的疑问有机地穿插到课文的整体中去解决,体现了教学的完整性的针对解疑过程十分重视课文内容的前因后果关系,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能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3分钟)。

1、复习生字词语。利用字词卡片,开火车读、组词、用词说话等。

2、分段指读课文内容。回顾课文大意。

3、说说课文的写作顺序和重点。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个别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等,从巩固学习内容入手,实现自然过渡,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的新旧知识达到自然迁移,顺利地导入新课的内容。

二、因果联系,切入重点(6分钟)。

1、抓住“借”字,思考:草船借箭为什么能成功?

2、学生读一读,找一找,抓住课文中一个重点词语来回答。

3、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批注。

(这个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

三、引导探究,领悟方法(6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自读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首先神机妙算到什么?

①指读“大雾漫天”句。(出示教学挂图“一江大雾”)。

②联系“第三天四更”句,读懂诸葛亮预先估计到第三天夜里必然起大雾,选定了有利“借”的时间。

③引读后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读懂这“神机妙算”的?(先抓句子,读懂预先估计到什么情况?再前后联系,读懂根据情况决定怎样“借箭”)。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做批注。

(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

四、循导学读,深究讨论(6分钟)。

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再细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诸葛亮还估计到什么情况?怎样安排计策?

1、细读课文第三段,边读边想,诸葛亮还估计到什么情况?怎样安排计策?把有关的词句划下来,准备讨论。

2、组织讨论,在读议中重点把握:

①读“诸葛亮笑着说”句。体会诸葛亮已充分估计到的两种情况:大雾之中,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而只会放箭。(联系“曹操下令说”,读懂诸葛亮估计的正确。)

②读议“一字儿摆开”句。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果怎样?(分别出示挂图分片:“一列草船”“飞箭如雨”)

读“船头掉向”句,正解计策安排之巧妙。

③结合第9节,你还读懂什么?齐读“顺风顺水”、“飞回”句。

3、归纳学习内容,过渡。

4、深入正解“神机妙算”的意思。

5、小结:我们的学习,抓住重点词语正解课文,通过正解课文内容来深入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五、扩展深究,加深认识(6分钟)。

1、默读课文,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能够这样神机妙算?

组织学生交流,着重读句理解诸葛亮“知鲁善用”,“知周善斗”。

2、概括:正是因为诸葛亮知己知彼,能全面地分析客观情况,巧妙地运用正确计策,所以草船借箭获得成功。

品读句子:“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体会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2、概括:正是因为诸葛亮知己知彼,能全面地分析客观情况,巧妙地运用正确计策,所以草船借箭获得成功。

(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六、学习总结,深化题意(6分钟)。

再次细读课文,深入理解、体会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这节课,我们围绕“神机妙算”,紧紧抓住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读议议,细心体会,深入正解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2、把“草船借箭”与“神机妙算”联系起来,进一步领会“借”字是诸葛亮才能的集中体现。

(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七、回归整体,复述课文(7分钟)。

1、再读全文,思考讨论:

①从“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②你又是自怎样认识课文中的其他一些人物?

2、出示练习:

“草船借箭”是一次( )的较量,诸葛亮深知周瑜( ),鲁肃( ),曹操( ),还利用( )天气和( )条件,巧妙地安排、运用( )进行借箭。借箭的成功,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既( )又( )的人。

3、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引导学生超越文本,升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并能按文章脉络复述课文。)

教学板书:

造箭 草船借箭 交箭

大雾漫天 直到 去

“一定不敢” 摆开 “攻”

放箭如雨 逼近受

顺风顺水 飞 回

(妒忌) 神机妙算 (长叹)

篇5:草船借箭

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他三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爽快地答应了,并立下军令状三天就能造好箭。

周瑜吩咐军匠们不给诸葛亮造箭的材料。诸葛亮找鲁肃拨了二十多条船,每条船上有三十名军士和一千多个草把子。并要求鲁肃不要给周瑜汇报借船的事。鲁肃回去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周瑜疑惑不解。

前两天,诸葛亮都没什么动静,第三天四更时大雾漫天,诸葛亮带鲁肃去曹军水寨受箭。他让军士们擂鼓呐喊,假装进攻曹军水寨。由于雾大,曹操不敢出兵,只叫弓弩手向江中射箭,于是箭就插满了草把子。诸葛亮有吩咐军士把船调了一个面,两面受箭,最后船上插满了箭,把船开回了南岸。

周瑜知道后,自叹不如。

篇6: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五年三班 唐晓彤

周瑜妒忌诸葛亮有才干,想刁难他。

有一天,他对诸葛亮说:“我们就要与曹军交战,需造十万支箭,请先生在十天之内赶造出来。”可诸葛亮说不用十天,只要三天就造好了。周瑜既疑惑又高兴,让他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要定他的罪。

诸葛亮找到鲁肃,叫他准备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分别排在船的两边。鲁肃答应了。 第三天,大雾漫天,诸葛亮叫人把船开进曹兵的'水寨,一字摆开,又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见江上雾大,不敢出兵,只叫一万多名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一边的草把子受满箭后,诸葛亮又叫人把船掉过来,继续受箭。当两边的草把子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叫人把船开走了。曹操这才知道上了当,可是要追也来不及了。二十条船靠岸后,周瑜派来的五百名军士正好来江边搬箭,总共有十万多支箭。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篇7: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你们读过哪些中国古典名著?你最喜欢哪部著作中的哪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草船借箭》。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3.简介历史背景。

二、通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自学生字。

3.注意“丞”字的部首;交流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1一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诸葛亮准备造箭)

(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诸葛亮借箭)

(l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诸葛亮借箭成功)

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2.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初步体会周瑜和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分角色朗读。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3.讨论交流。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出示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书中标注出来。

二、学习课文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1)默读课文,思考。

(2)分组交流。

(3)集体交流。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支箭我是借定了。)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2.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过渡: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教师揭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4.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5.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6.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孙明今日伏周郎。

三、布置作业

复述课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探究活动

活动名称:

我是小诸葛。

活动内容:

1.学习了《草船借箭》后,你能说出几条军事妙计吗?

2.请你查阅资料,积累几条与诸葛亮有关的歇后语。

活动目的:

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答案:

一、《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计就计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很想除掉他,就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其实,真正上当的还是周瑜自己。由此可见,诸葛亮谋略过人,早已成竹在胸。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诸葛亮却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守信用,又顾全大局。于是,反请鲁肃帮忙,为他准备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和青布幔子。鲁肃信守诺言,没有走漏半点儿风声。这样,周瑜不仅没有获得真实的情报,客观上还为诸葛亮计谋的实现和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取箭。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这是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特点,料他看不清虚实,决不肯轻易出动,只命弓弩手向江中放箭。因此,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借箭的过程,不但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而且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

取箭时,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的沉着镇定。

二、积累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同学们学了《草船借箭》之后,一定知道这个歇后语中的故事。其实,诸葛亮还做了很多家喻户晓的事情。今天,咱们就借歇后语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吧!

诸葛亮斩马谡――不念旧情

篇8:草船借箭_

周瑜非常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他在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当场立下军令状,说只要三天就够了。

诸葛亮找来鲁肃,希望能够借他二十条船用,每条船上要有三十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两边要有一千多个草把子。鲁肃答应了,还说不会告诉周瑜。鲁肃没告诉周瑜,私自拨了二十条船给诸葛亮用。到了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请鲁肃与他一起去取箭。让人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往北开去。

船靠近曹营了,大雾漫天,诸葛亮让军士们大声擂鼓呐喊。曹操听到鼓声,便让士兵们射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调过来。

天快亮了,雾还没散,草把子上插满了箭。诸葛亮让军士们喊:“谢谢曹丞相的'箭!”便顺风顺水驶回南岸了。

天亮了,船靠岸了。五百个军士来搬箭。一共有十万多支箭。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了周瑜。周瑜说:“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篇9:草船借箭_

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孙刘联军的箭支快用完之际,故意挤兑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时间内 交出20万只箭,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为防周瑜另有毒计害人,就满口答应下来,并且告诉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 而且立下军立状,以安周瑜之心。

诸葛亮其实早已暗观天象 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雾 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计, 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雾 诸葛亮问周瑜借来几十艘船只和百余兵丁,锣鼓齐备 并且在船上遍扎草人 开到曹营面前擂鼓呐喊 明知曹兵在大雾天定不会出战 ,只会射箭退敌,果不其然 曹操并不出战,直命曹兵乱箭拒敌,在曹兵乱箭之下 ,几十万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遍布船只俩边, 诸葛亮估计箭支早已20万足够有余 命众军士高喊谢曹丞相赐箭, 待曹兵知道上当来追时,早已返回江东大营了。

篇10: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作文

草船借箭(缩写)

广东省湛江市八小五(3)班 陈姝帆

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

草船借箭

一天,周瑜以公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让鲁肃准备二十条船,并让他对周瑜保密,鲁肃答应了。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船上布满了草人,等待诸葛亮调度。

第三天四更,诸葛亮叫鲁肃和他一起去取箭,并用绳索把二十条船连起来,

作文

这时,大雾漫天,什么也看不清。诸葛亮让军士一边击鼓,一边大声呐喊。曹操听见了,以为敌军突然来攻,便让弓箭手朝江面射箭。诸葛亮命令把船一字排开,接受曹军的箭。

天渐渐亮了,船上的草人都插满了箭。诸葛亮让军士谢过曹操,便飞快地离开了。

诸葛亮船队如期靠岸,,十万支箭如期交给了周瑜的士兵。

周瑜知道了事情的经过,自叹不如。

篇11:草船借箭读后心得

《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草船借箭》中的故事。文中主要讲了周瑜心胸狭窄,他因妒忌诸葛亮的聪明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却被诸葛亮一下就识破了周瑜的阴谋,但他从大局出发,不与周瑜斤斤计较,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用妙计向曹军借了十万支箭,使周瑜不得不甘拜下风。

学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我认识到妒忌的行为是有害的,它既损害了自己,又损害了别人,这样的事,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常见的,比如,以前几次数学测试中,我的好朋友小明成绩都没有我好,他却产生了一种妒忌心里,闷闷不乐,总想找机会与别人吵架,可他毕竟是我的好朋友,我又不太好意思,读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让我认识到了妒忌心里的危害,同学考试成绩好,小明应该为同学们高兴,同时也应该自己努力学习,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怎么能不高兴呢?我给他这样说了说,心情就一下畅通了。

生活中,像周瑜这样妒忌心理强的人,虽然很多,但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广,不为小事斤斤计较的人也不少,如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刻服了妒忌心理,心胸宽阔,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像周瑜那样害人害己。

篇12:草船借箭读后心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首《三国演义》开篇词,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三国演义》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这本书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诸葛亮便是主要人物之一。

在三国中,诸葛亮就是宽容、大度的象征,而《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则更能展现出他的这一性格特点。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周瑜看到诸葛亮才智过人,心生妒忌,想置诸葛亮于死地,并以军中缺箭为借口,让诸葛亮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当他认为自己妙计已成时,谁知诸葛亮早已胸有成竹,用草船向曹军借箭,挫败了周瑜的诡计。

而世界上像周瑜一样小肚鸡肠的人还少吗?他们容忍不了,世界上有比他们还要强的人,如果有便去千方百计的陷害他,而不去自我反省,最后落到一个“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惨结局。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诸葛亮一样,虚心、大度,成功的人都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心胸,要用自己的智慧证明自己的实力。

有关草船借箭的一首诗,这样说:“一日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心胸宽阔的诸葛亮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只有学会宽容,学会以大局为重,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篇13:《草船借箭》读后感

《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出自明代作家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文章讲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既得到了水战急需的箭,又躲开周瑜的陷害,也拉开了三人日后多次斗智的序暮。作者在本章中表现了诸葛亮明神鬼莫测的智计,更展示了诸葛亮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同时也暗含了对周瑜在大敌当前时还一心剪除异已的批评。

这篇文章让我最深刻的地方是诸葛亮的识人心。他知道周瑜的诡计,所以将计就计,用自己的智慧让周瑜心服口服;他知道鲁肃的忠厚老实,所以请鲁肃帮助自己准备借箭的工具;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所以利用大雾天骗过曹操,成功取箭。

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用心思考,我们也能成为一个识人心的智者。

有一次,弟弟在超市买了一大碗老酸奶,他兴冲冲地跑回家,一回家就喂了我一口,然后眨巴眨巴着眼睛问问:哥哥好吃吗?我那时被那该死的热天热得坐卧不安,心情很是烦躁,加上我本人不喜欢吃酸奶,我就很不耐烦地冲弟弟说不好吃,还叫他别来烦我。弟弟听后伤心地跑了出去。看着弟弟那郁闷的背影,我真是后悔不已。他那么兴奋地来跟我一起吃他爱吃的酸奶,不就是想和我一起分享么?每一次我不理他,他都会不高兴,我怎么就记不住呢?我怎么能那样就把他打发了呢?作为哥哥,我竟然那么不了解弟弟,真是不应该呀。自己练身边最亲近的人都不了解,我真是愚蠢呀。

识人心可以帮助诸葛亮成功借箭,识人心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快乐。

篇14:《草船借箭》读后感

今天看了《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里面生动的人物和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流连忘返。

故事主要讲的是周瑜想以“造箭”的名义暗算诸葛亮。

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形象让我们回味无穷。他熟悉天文地理,认识人,善用人。我们应该向诸葛亮学习,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就像蜜蜂一样,我们消化花蜜,并把它变成我们自己劳动的果实。

诸葛亮的大度也值得学习。诸葛亮如果偏狭,硬碰周瑜,怎么借箭?诸葛亮如果不宽容,早就杀了周瑜;诸葛亮不宽容,不制定借箭计划,就会被周瑜陷害。“忍一会儿风平浪静退一步”就是为人生开辟一片晴空,忍一会儿就是为人生开辟一条光明大道!

此外,作者罗贯中的写作手法也值得学习。看,他用语言、动作、心理、举止等细节描述了许多不同的人物。比如周瑜,心胸狭窄,嫉能;诸葛亮,足智多谋;生性多疑的曹操...书中的人物好像已经走出来和我们“亲密接触”了!

大家都来看看《三国演义》等名著吧。其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故事引人入胜。阅读它们是非常有益的。

篇15:草船借箭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一首催人泪下的赞歌,一部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这就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长 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其中有许多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人物:忠肝义胆的关羽、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胸怀大志的曹操、谦虚礼让的刘备……故事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让三国更加引人入胜。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就是“草船借箭”了,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比自己高出一筹,便心怀嫉妒,甚至一心想处之于死地而后快。一日,他以军中缺箭为名,心生一计,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只箭。从中可以看出周瑜嫉妒心强,而又十分阴险狡猾。然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满口答应了。趁着大雾漫天,诸葛亮将事先编织好的草船和草人,放在了江中,用假象迷惑曹军顺利地“借”到了十万只箭,使周瑜的计谋彻底失败。

读了这篇文章,我看出了周瑜忌妒贤能,心胸狭窄的本性,和诸葛亮足智多谋、用兵如神的特点。由此我也想到:当别人超越自己时,要看到别人付出的机智和汗水,真诚、虚心地向别人学习,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成绩。我们也更应该去学习诸葛亮用兵施计的聪明机智,俗话说“兵不厌诈”,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也要活用脑筋,让自己取得成功。

篇16:草船借箭读书笔记

《草船借箭》是我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六回。文章主要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他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想用此来为难诸葛亮。但诸葛亮却只用三天便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我们不能对比自己优秀的人心存妒忌,更不能因为妒忌而去加害别人。我们在发现自己不如别人时,应该自己给自己打气,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那样我们才会成功。

就像我,上学期,我没有一次单元考试考上九十分,而且每一次都没有我的一个好朋友考得好。虽然每一次考试我的成绩都不如她,但是我并不妒忌她,我还主动向她请教她的学习方法。在期末考试前期,我下决心要考好,于是我按好朋友告诉我的方法,把语文书和语文教辅书的重点内容读了又读,记了又记。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我考了九十二分。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嫉妒心是荣誉的害虫。要想消灭嫉妒心,最好的办法是表明自己的目的是在求事功而不求名声,并以自己的成功归之于天佑和幸运而不归之于一己的才德或权术。我认为,妒忌就是人生中的害虫,它会阻碍我们的前进。要想消灭妒忌,就应该虚心学习,把自己变得更好。因此,我们不能像周瑜一样妒忌别人,我们应当脚踏实地,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争取自己的成功。

【草船借箭课件】相关文章:

1.草船借箭歇后语

2.草船借箭教案

3.草船借箭缩写_

4.2《草船借箭》

5.草船借箭读后心得

6.草船借箭作文

7.草船借箭 读后感

8.《草船借箭》主要内容

9.草船借箭读后感

10.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下载word文档
《草船借箭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