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反思>如何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进行教学反思

如何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进行教学反思

2023-09-22 08:38: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尼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如何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进行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如何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进行教学反思,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如何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进行教学反思

篇1:如何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进行教学反思

重视课本插图的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可增进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对课本插图的教学,引导学生养成“左图右史”的良好习惯,努力做到看图联文、看图想文、以图补文、以文解图,切实掌握相关知识。从高考的角度来说,在平时测试中,加入“看图说话”、“由图测史”的.题十分必要。出题者既可利用教材中的原图,也可据教材的文字叙述自行绘图;既可单科考查,也可政史地综合。但无论出题者采取哪种方式,加强训练,注意总结都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在进行历史插图教学时也应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处理好文字教材与视觉教材的关系(一般说来,视觉教材处于一种从属、补充的地位);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际能力;第三,要把握好度,不能太偏太冷,要慎重选择,不是所有的图片(插图)都去分析、挖掘,可选典型分专题进行。此外,还应教给学生如何“读”图、“析”图的方法。

篇2:利用文中插图,进行导语设计

Lesson 6

T: Look at the picture, please.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s: A blackboard, a teacher,a teacher's desk, teacher's notes, four cups...

T: Anything else?

S: A stick in a cup.

T: What is the teacher doing?

Ss: He is giving a lesson to the class.

T: Is he a maths teacher or a chemistry teacher?

Ss: A chemistry teacher.

T: What is he like?

Ss: He is a middle-aged man with a pair of glasses. He isshowing one of his fingers to theclass with a smile on hisface...

T: As you see, there are three small cups and a big cup onthe teacher's desk. What can you g uess they hold?

Ss: Water, chemicals...

T: Now, I'll lead you to an interesting chemistry class.Yo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a cts how the teacher gavehis students an interesting lesson, how the students learnedtheir lessons and what the students thought about the lessonand the teacher.

Lesson 14

T: Look at the picture carefully and tell me what yousee in the picture.

Ss: We can see many tall trees, a river, a boat, a hilland six people...

T: What are the people doing?

Ss: Five people on the top of the hill are having a rest.They are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O nly one person near theriver is cooking meal.

T: Quite right. The five people are travellers. The manwho is cooking supper is a guide. They are on their travelsin a forest. The river is the famous Amazon River in southAmeric a. Today we're going to read a travel diary. Pleasefollow what the travellers saw and what

they heard and howthey felt in the forest.

Lesson 18

T: Just take a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can you see init?

Ss: Two women, some young trees, many big trees on thehills...

T: What are the two Indian women doing?

Ss: They are planting trees.

T: OK. Today we're going to read a story. The storyhappened in Tangsa Village in north India. In the past peoplethere destroyed the forest. A forest programme was carriedout by

teams of women in this village. In order to grow a newforest,

the women plant trees every year

篇3:浅谈课本插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课本插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朱行园

(安徽省长丰县下塘中学)

摘 要:课本插图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科的特色。然而,日常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课本插图重要性重视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本插图使用方面易出现一些问题。依据自身教学实际结合同行教学经验,提出高效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课堂教学的建议,以促进地理插图教学功能的充分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本插图;教学建议;隐性知识

一、课本插图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着许多地理图表,可以分为分布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等,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是地理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技能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教材大幅度精简了陈述性的知识,大量运用插图与学生心理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细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常用“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等关键词来描述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可见课本插图的配置对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课本插图中也附带着很多课本文字没有显现的隐性知识点,这是对课本深度的提升,也是高考出题创新考点所在。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图1.4太阳系模式图,该图主要目的是展示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和公转轨道特征,但细读该图,图中还反映了行星的有无光环特征及彗星的运行轨道特征等隐性知识点。

二、教学中课本插图讲解易出现的问题

打开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本的三本书),教材设计新颖,图文并茂,全书虽只有300页,竟有各种插图354幅,有地图、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表等(下表),这些插图是高中地理教材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和文字教材紧密联系,互相补充,对教材的文字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插图类型及图幅数

然而,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个人教学侧重点和对课标理解的差异以及教材深度把握的不同,在对课本插图处理方面常存在一些不妥之处。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师在课本插图处理方面易出现以下问题:

1.缺乏用图意识,忽略不讲

在讲解教材时,不少老师只注重课本主干知识点的讲解,缺乏用图意识,对课本插图忽略不讲。作为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了老师陈述性的知识点,而对知识点的.形成原因却没有实质性理解。例如,很多老师在讲解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增长模式类型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多认为该知识点简单,通常只是概括性地介绍了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种类型及其特点,却忽视了课本图1.6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的讲解,学生也只是机械地接受了该知识点。老师若能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该图,注意图中出生率和死亡率两条曲线的变化特点及其代表的百分比的变化范围,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上反映的信息,进而总结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特点。这样利用插图形象直观导入,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然后总结概括知识点,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也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理解不准,图文脱节

课本中地理插图很多,不同的插图会反映说明不同的知识点。有些老师秉承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很注重利用课本插图讲解知识点,然而有时候过度想利用插图讲解知识点,却出现了图不达意、文不对图的状况,出现插图滥用、图文脱节的毛病。

三、课堂教学高效利用插图的建议

1.树立用图意识,注重读图指导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有效利用课本插图进行教学,首先作为教师要树立用图意识,积极运用课本插图,辅助课堂教学。其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读图指导,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读图技能和读图规律。最后,师生间加强了教与学的交流,提高了有效利用课本插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插图,丰富课堂教学

经过几次课程改革,地理教材的版本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教材中的文字变得更加简洁,而课本中的插图却不断增多,课本的插图已经成为地理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信息载体。丰富多样的地理插图,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成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手素材,若能恰当使用可以获得多种教学效果。

3.注重课本插图隐性知识点的挖掘

地理教材中插图较多,有的是为了说明地理现象形成的特征,有的是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组成、性质、结构等特征。这些插图既形象直观,又准确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的属性,起到文字说明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但要看懂、读懂插图,而且还要仔细分析插图的含义,挖掘插图中的隐性知识。例如,人教版必修1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虽然教材中没有强调说明晨昏线与地轴之间的关系,没有指出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没有说明南北半球同一纬度昼夜长短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从这几幅插图中仔细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晨昏线与地轴之间的夹角总是在0~23.26之间变化,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同一纬度北半球的昼长等于南半球的夜长。笔者认为挖掘地理插图中的隐性知识点,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重从插图中的文字、字母和符号中挖掘隐性信息。二是从插图中地理数据中挖掘隐性信息。三是隐性信息的综合挖掘与信息整合。

参考文献:

陈多忠。浅谈课本插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06)。

篇4: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的社会,我们作为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充分运用多媒体,把文本、图象、声音和视频图象等交流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于教学中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以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其次我们要掌握在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在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浏览资源、选择媒体和分析学生。

1、教师在课前要认真阅读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理解教学目标,找出重点、难点。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抓住重点,在讲授时才不会手忙脚乱。

2、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还要分析学生。要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教学目标的差距,才能决定教学中知识讲解的深度以及如何处理新知识点与原有知识的关系;要分析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教学的影响,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分析和想象力都较差,所以我们要尽量将事物形象化,减少教学难度,便于学生理解;要分析地域对学生学习认知的影响,农村地区的学生可能对外界的信息了解较少,对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不了解,而城市地区的孩子对一些自然界的规律也不了解,这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理解的障碍,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注意;要分析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兴趣,教师要知道学生想要了解和探索什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课前应根据学生的特征选择好媒体资源。如我在上《王二小》这篇课文时,课前就要想到现在的学生生活过得比较幸福,无法体会王二小当时所处的环境是个什么样的环境。所以我在认真浏览媒体后,就选择了《小兵张嘎》这部影片中的一段情景,充分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让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中,去体会一下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让他们明白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英雄。

二、在教学中应注意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对于每个教师来说,传统的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而多媒体教学对我们教师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教”,学生“学”。而多媒体教学是利用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灵活多样、形象直观,代替了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但是我通过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发现,有一部份教师走入了一个误区,他们完全把计算机作为了教学的工具,完全忽略了作为教师,姿体语言对学生所产生的作用。他们只管坐在计算机前操作(把已准备好的课件通过计算机传到电视屏幕上),再配上必要的提问。师生之间少了些许互动。教师只顾操作计算机,观察不到学生的言行举止。这样,不利用课堂教学所要提倡的师生双边活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三、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与传统教学相比,有许多优点,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学生能直观、形象、生动地掌握所学内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特点、认知水平等来选择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总之,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教育的发展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5: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首先,多媒体作为课堂辅助教学,不应该成为教师们工作和精神上的负担。

在与教师们的交谈和在对他们的观察中,我深感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像是给老师们额外增加的负担。他们往往为了寻找合适的图片或从网上查找资料而费尽心思。有的甚至吃不好、睡不香,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还不一定得到满意的结果。有的还要求爷爷告奶奶,因为这方面的能力实在是有限。这样一来,又耽误了其他一些人的时间,不帮忙吧,碍于脸面,帮忙吧,就全变成了自己额外的任务,因此,令大家都左右为难,造成了一些精神上的负担。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实在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极为平常的现象。像那些平时本来对于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认识较少的人,真的是很大的困难,还不如用几块小黑板和几张幻灯片来得实在。的确,现在高科技进入小学的课堂,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合适于百分之百的课堂,在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尺度,不要为了用而去用。

其次,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要因科而异、因课而异。

可能是中国人的共同爱好,大家都喜欢一窝蜂。只要听到一个人说好,大家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都跟着来。在90年代初,我们教师对于多媒体还是比较陌生的,只听见有关的专家、教授谈论它如何如何地神奇,人家都非常地羡慕那些发达地区的教师,能享受到比别人高得多的待遇。于是,就盼星星、盼月亮地等待着,终于,等到自己也有能享用的机会了,等到自己亲手尝试了,才知道远不是当初想象的那样,于是,又有说起怪话的人了。所以说,做什么事情都要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1.能跨越时空,为学生提供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信息。”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写作,学生突破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是紧张的智力劳动,要让学生在心理上彻底的放松,靠大谈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是不能奏效的。实践证明,运用直观、形象、新颖、感染力、可视性强的多媒体激活思维,能调动学生观察、思维和联想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习作活动,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视写作为乐事。

2.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小学生对作文感到最苦恼的是“没啥可写”,其次是“写不清楚”,“写不具体”。为帮助他们突破这些难点,必须根据其心理特点及“迁移规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群的整体优势。

(1)图文并茂,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要写好作文,观察是第一步。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由于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因此很多小学生虽然转向现实生活中,但对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缺乏细致观察,难以发现期间内在的联系和发展关系,以至于出现作文内容重点不突出、条理混乱,不能清楚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因此,需要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而多媒体课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可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作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如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先在电脑上显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再用“闪烁”的方法,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并充分利用特定镜头、慢镜头、定格、重播等功能指导学生观察,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白兔可爱的外形,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因而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以说促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能为学生的说创设情景。还是以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为例,教师制作“小白兔”、“动物王国”课件,当学生观察了小白兔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过渡句:“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不信你们瞧!”“空格”键一按,屏幕上显示出了很多种小动物,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了,学生面对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呼雀跃:“呀!怎么有这么多小动物?”“真有趣!”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们按刚才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只你最喜欢的小动物向大家作介绍。比一比谁是最佳讲解员!”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这也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再现场景,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通过再现场景,能较好地解决怎样写的难点,为学生描述创设了条件。由于再现场景,使观察的对象比较集中,观察的时间比较充裕,学生有充分的感知过程,还可以在再现的场景中自选画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又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我在指导写《美丽的秋季》时,让学生说“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想象不出,于是,我播放了有关秋天的一段录像:在悠扬的乐曲中,一幅幅金秋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果园,有麦田,有田野,有庄稼,有水果……看完录像,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争着说,“我到果园里去寻找秋天,发现了黄澄澄的梨,我认为秋天是黄色的。”“我来到田野,我发现了红红的辣椒,我认为秋天是红色的。”“我到果园里去寻找秋天,我发现了紫色的葡萄,我认为秋天是紫色的。”……紧接着我说:“我们大家发现秋天有这么多颜色,我们说秋天是五颜六色的。”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实和发展,学生开阔了思路。

(4)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

以往要求学生阅读作文的内容,学生总是显得兴趣不浓,而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下载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多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给作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还有,在低年级的课堂中,运用媒体教学,符合小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他们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组合和较为持久的保持,让他们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探讨出新的知识。

但是,在上单纯的计算课或概念的讲授时,就没有用计算机辅助的必要了。因为,这时候的计算机只能起到幻灯机或小黑板的作用,完全体现不出它的不可取代的优越性,所以,还是用老的教学手段比较方便。

再说一所学校大部分的教师在设计、制作课件上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要一所学校所有的教师都达到较高的制作水平,也是不现实的事情。他们自制的课件往往比较简单、粗糙,不能很好地体现教材的内容,更谈不上去创造了。也许有人要说,现在市场上不是有很多专门制作课堂教学软件的公司吗?他们不是向市场推出了自己公司的产品吗?其实,在音像市场买到的成套的软盘,大部分不符合实际课堂教学的需要。有的一册软盘里,真正在课堂上派得上用场的微乎其微;还有一种途径,就是上网下载资料。事实上,打开一个网站,需要的资料有的根本查找不到,即便查到了,有的也难于据为己用。所以,在这里,耗费的时间不算少,收效不算大。教师们都觉得要找到真正合适的课件真是很难的事情。

3.面对问题,应如何解决呢?

面对问题,总该有一个解决的办法。试想,每所学校的电教组的成员在数量上和工作效率上如何都增加了,能多为老师们制作一些课件,可能会好一些;试想,如果现在的老师们能从比较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自觉地参加一些课件制作的培训,平时有时间多进行操练,情况可能会有所改观;试想,如果现在的赛课、评课,不以用没用多媒体辅助作为一个评判的重要环节,还是看课堂的设计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意识有多少为主来评价的话,可能有更多的老师会潜心地钻研教材,探讨教法,自觉地进行教改。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设计、制作、运用课件的能力,这也是新时期教师的基本素质,但是,只有真正提高的教师各诗词歌赋的素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这也是大家公认的道理。

现代高科技在小学课堂上得到运用和发展,也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重大进步。但是,只有处理好客观存在的矛盾,事物才能继续向前发展。

篇6: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活动中的广泛运用,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教师与学生从传统教学中发生了角色转变,教学方法由传统的教师的“讲授法”转变成“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1、运用媒体导入,引起悬念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开好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的课堂导入象戏剧般的序幕一样展开,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产生悬念,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认识知识的渴望。专家指出:教师花很大的精力去制作课件,实际上是一种事倍功半的事情。教育素材库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将素材库中精选所需内容重新剪接、编辑、修改等技术处理,有机地整合到教案中去,再引入课堂,既可帮助教师越过制作课件障碍,抽出大量时间用在教学设计的研究上,同时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媒体探路,得出结论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以电脑、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影碟机、录相机、音响等组合,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传输为一体,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可以全方位地提供发散思维材料,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身临自然、社会历史环境,并从中寻找联想的起点、创造的灵感,提高其发散思维能力。“引导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方法不同,它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成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媒体的同时,还要认真地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简洁、直观中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点。

3、运用媒体设计,提升能力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人文化。“以人为本”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网络教学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在教学中努力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思想,尽可能在教学中讨论一些现实问题.

4、反馈与思考

媒体教学形象、逼真、直观、生动的画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趣味无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媒体教学反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关键是构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媒体运用要求教师必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具备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对学校的硬件设施及网络的教学素材也有较高要求。当然我们在运用媒体教学时,还存在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我们深信:只要我们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改正确方向,媒体教学效果会在实践中不断升华!

篇7:浅谈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的作用

只要是上过小学语文的教师都知道,小学语文课本中,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有照片、有绘画,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的插图留给我们的印象甚至可以超过文中的文字所表现的内容。遗憾的是小部分教师忽略了这些插图的价值,并没有让它的价值充分体现,为让大家都能利用好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笔者认为,插图不但具备文字所不具备的优点与功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是,教师如何才能指导好学生认识插图呢?

一、利用插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主要靠教师的激发,在讲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色彩鲜艳的图画给学生的视觉以刺激,内容新颖画面冗杂的图画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如《跳水》一文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先看图,并让学生在看图后提出自己达到问题:“猴子怎么会爬上桅杆的顶端?”“孩子为何走上横木的一端?他难道不怕从那么高的地方摔下来吗?”“甲板上举枪的这个人想干什么?”“这个走上横木的孩子他最终安全回到船上了吗?是如何得救的?”学生产生了这些疑问之后,他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课文内容,教师再顺着这些问题去点拨学生,学生便容易感知和理解课文。教师最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船长,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向他一样办吗?如果不是,你会怎样处理?”解决这个问题后,学生既掌握了课文中心,同时,也让他们得到训练-----如何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地处理问题。

二、利用插图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图中的表象,使学生学会审美,理解课文的中心。

有些课文,单靠文字的描绘,学生是无法理解内容的。如《故乡》中共有两幅插图,教学时可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插图。第一幅插图描述的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碴尽力地刺去。”这幅图中描述的是一个天真活泼而又勇敢的少年闰土形象。而在第二幅图中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个中年闰土的形象。--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是破衣烂衫,一双手又粗又笨,像松树皮,手里提着纸包和一支长烟管。这两幅插图中,我们教师可以问学生:“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为何有这么巨大的变化?”(经济生活的艰辛和精神负担的沉重。)教师教学时只要提示学生这两幅图所体现的差异原因,学生便能心领神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利用插图理解优美的词句。

有些课文中的词语,如果不借助工具书,学生难以理解,然而如果借助文中的插图,则可以使学生便于理解。如《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中出现的词语众多,有些词语教师都难以完全理解,更何况学生。这篇课文中共有两幅插图,描绘了三个部分。如第一部分中的“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一片枝芽萌动的小树林,数间农舍掩映其中,农田初绿,阡陌纵横…..”这句中的“阡陌纵横”一词便可借助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义。第二部分中的“这里酒楼茶肆,宅第店铺鳞次栉比,货物五光十色,种类繁多,,买卖兴隆。”这里的“鳞次栉比”可让学生感受理解鱼鳞和梳子,房子店铺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顺序地排列着,而“市招高挂”中的“市招”就如同现在商店的招牌一样,给学生庄庄严这样简单的讲解再结合插图加以指点学生就清楚明白。而在第三部分中的“士农工商,男女老幼,骑马的、乘轿的、购物的、叫卖的,……”而“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着两个词语只需指导学生看图中的人物,学生也就理解它们的意思了。

在《可爱的草塘》一文中是这样描写草塘美的:“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前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色,远一点的呈色,再远的呈色,一层又一层,茫茫的跟蓝天相接。”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学生一眼就能从图中直观地感受“鲜绿”、“ 翠绿”、“ 墨绿”草塘绿色的不同层次,理解了“茫茫”的意思,对于这些,学生品读得有滋有味,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利用画图让学生乐在其中

让学生动手画图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乐在其中,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主持修筑铁路,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居庸关的隧道就需采用两端凿进法,八达岭的隧道采用的是中部凿井法,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就要按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这两个隧道的简要示意图,教师点拨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画,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在操作中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内容,让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五、利用课文插图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所谓说话能力,不是简单地说出图画内容,而是指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有组织地用书面语言把插图内容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当然,这种说话能力并非一朝一夕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长期不断的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从低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之获得表达能力。

总之,课文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这些漂亮的图画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美丽。

[浅谈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的作用]

篇8:利用教学插图,强化思维训练

利用教学插图,强化思维训练

利用教学插图,强化思维训练

江苏 新沂 ●邵长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教材增强了可读性、可视性。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重文轻图的现象,将插图看成是一种衬托,一种点缀。可见,教者对它所起的作用认识模糊,对它所处的地位重视不够。因此,笔者认为,切不可低估插图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思维特点,加强对插图的积极利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一、有序观察,把握规律

我们知道,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最直接地获取信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小学年级的学生辨识事物的能力比较弱,其兴趣常常随环境、情绪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持续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注意力转移次数频繁。因此,教者要有意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领会插图的意图。

要想理解图意,首要的前提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观察的方法应随着图画所表现的内容不同而不同。

(1)以人为主的插图一般采用由面到点的顺序。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菩萨兵》,首先使学生了解图上画的是谁,再仔细观察人物的衣着、动作、神态等,并从图上找出反映人物所处环境的部分。反映众多人物活动的插图,则采用由主到次的顺序,先找出主要的人物是谁,而其余的人物就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这么多的人物用一根线联系在一起,那么紧密,那么得体。又如《问银河》《猴子种果树》等。

(2)以刻画描绘事物为主的插图,一般采用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的空间顺序。如《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九寨沟》等,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了解事物间的有关联系。

(3)以反映情节内容为主的插图,一般采用由人(动物)到景或由景到人(动物)的顺序。如《晚上的太阳》《学棋》,使学生知道“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和“谁怎么样”。

插图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幅图;一类是多幅图。单幅图要抓住细节,把握重点;多幅图要着眼于整体,注重联系。指导观察时,要注意训练的次序性及层次性,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细致观察、分清主次、抓住关键。

二、展开想象,启发思维

启发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想通过感性认识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就必须通过积极地思维,从而使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插图为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拓展视野的依据,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必须积极地加以适当地引导点拨,并在无疑处设疑,积极推动思维向纵深发展。(本网网 )例如,《艰苦的岁月》为单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后布疑:“图上有几个人?哪几个?分别在干什么?”学生初懂图意后,教者可顺势设疑,再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展开想象:(1)图上反映的是什么年代?(2)他们在什么地方?(3)他们的衣着怎样?说明什么?面部表情如何?(4)老红军在艰苦的斗争年代吹笛子,这又说明了什么?(5)小红军偎依在老红军身旁,右手托着下巴认真地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这时他会想什么呢?(6)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这样由人物的.外在表象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图上延伸到图外,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予以引导,层层剥笋,逐步展开,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丰富了艺术想象力。

三、突出要点,注重表达

书中所配的插图,有的比较复杂,所表达的意思学生可能一下子看不明白。在平时要注意从单幅图入手,逐步过渡到多幅图连说。经过认真观察、讨论、思考、点拨,在此过程中逐步引导训练学生说话,用滚雪球的方法由说一两句到两三句,再到一段话、几段话。在表达过程中不但训练了学生进行有序观察、有序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推理判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便使学生在经过有序观察和丰富思维后,对图文两方面内容的理解实现了理性的飞跃,达到了新的高度。

四、综合感知,陶冶情操

《长城和运河》《庐山的云雾》《九寨沟》《黄果树瀑布》等插图可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的无比自豪感;《卢沟桥的狮子》《圆明圆的毁灭》等插图,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牢记祖国受屈辱的历史,初步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李时珍夜宿古寺》《莫泊桑拜师》等插图可教育学生要具有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勇于登攀、不断进取的精神……由此可见,观察插图理解图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而且还能陶治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图是文的形象展示,文是图的生动说明。至于没有插图的课文,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作画,把优美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激发学生去感受美、发现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有效地运用好许多紧扣课文内容、构思新颖、生动形象的插图,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审美力大有裨益。只要教者巧妙地、有意识地运用好插图,就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新沂市城关小学)

篇9:利用插图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利用插图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利用插图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作者/蒋雅娟 奚 江

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教学设计中应充分重视课文插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使教学设计最优化。

一、利用插图,巧妙导入课文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利用课文插图导入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加快课文阅读理解的进程。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的《螳螂捕蝉》(以下所引课文教材版本与此相同)有两幅插图,第一课时导入环节,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尽情欣赏,用心体悟,然后组织交流:你看到了什么?蝉、螳螂、黄雀分别想得到什么?它们身后隐伏着什么?吴王为什么会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通过观察交流,帮助学生初步感悟故事内容,了解前因后果。

不同类型的课文都可采用这种方法导人。介绍游览景点的课文,可利用插图作导游。二年级下册《月亮湾》一课写的是小山村的优美景色,导入时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的景象,注意月亮一样的小河,试着为这个村子起个好听的名字,由此巧妙地揭示课题。写人物的课文往往会有人物肖像插图,导入时可利用插图,从了解人物人手切入本课教学。

二、利用插图,促进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促进心灵沟通,课文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

例如国标本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骑牛比赛》有两幅插图,第一幅画的是一头公牛上下蹦跳,骑手还牢牢骑在牛背上。为了让学生理解“疯狂”一词,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谈谈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一位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

生:文中说:“只有一位骑手技艺高超,尽管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他还是牢牢地骑在牛背上。”

师:那么,怎样才是“疯狂”呢?

生:牛像发了疯一样。

师:没错,你能说说图上的公牛是怎么发疯的吗?

生:从图画上可以看出,公牛的眼睛红红的,鼻子喘着粗气,这就是“疯狂”。

对一年级孩子来说,理解“疯狂”一词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的直观、形象,就能顺利地扫除理解障碍,加快课文阅读理解的进程。

再如,《北风和小鱼》是一年级上册的课文。配套教参对课文作了深入解读:《北风和小鱼》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北风吹来,青草枯黄,梧桐落叶,鸟儿躲藏,北风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大,不把小鱼放在眼里。课文讽刺了北风缺乏自知之明、狂妄自大的行为。

许多教师都上过这一课,往往根据教参提示,抓住文中“哈哈,大家都”这句话,把北风和小鱼对立起来,引导学生痛恨北风、喜欢小鱼,极力讨伐北风、赞美小鱼。然而仔细翻翻教材,会发现此课共有三幅插图。其中第一幅插图,主要表现北风吹来,大自然景观发生了变化;第二幅是北风和小鱼对话。第三幅图往往被忽略。这幅图画的是:白茫茫的.雪覆盖在大地上,屋顶白了,树白了,麦苗在厚厚的雪下美美地睡了……多么恬静、温馨的画面啊!我与学生就此展开交流――

我:你们喜欢这幅图吗?

生:喜欢。

我:为什么喜欢呀?

生:下雪了,我们就可以去堆雪人、打雪仗。

生:我也喜欢。妈妈告诉我,雪像一条被子盖在麦苗身上,明年就可以丰收了。

我:那你们知道雪是谁给我们带来的吗?

生:我知道,是北风给我们带来的。

我:那你们喜欢北风吗?

生:喜欢。

一幅插图,扭转了教学的情感基调,也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深化了学生的阅读理解。

三、利用插图,延伸拓展训练

看图说话是小学低年级行之有效的训练形式。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拓展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语言表达等能力。

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下册《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中,插图色彩鲜亮,形象逼真。第二幅插图画的是在美丽的草地上,有一大一小两只蜗牛正面对着面,它们在说些什么,课文里没有写到,可以利用这幅图来拓展延伸,让学生放飞想象,练习口语表达。可以这样引导:

日子一天天过去,蜗牛老了。一天,它带着小蜗牛在草地上散步,抬头发现空中飞来一群活泼的蜜蜂、美丽的蝴蝶、可爱的蜻蜓,它们在你追我赶、翩翩起舞。(出示蜗牛爬行,蜜蜂、蜻蜒、蝴蝶飞行图)老蜗牛看着看着,不由得对小蜗牛叹了口气:“唉!”――接下来,老蜗牛会说什么,小蜗牛又会说些什么?

学生由此展开想象,模拟角色老蜗牛、小蜗牛展开对话。这样,就充分利用了课文插图提供的广阔空间,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一幅幅精美的插图,都经过编者精心编选,形象生动,与课文内容联系密切,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如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课后有幅梅花的插图,那不单单是为了美化版面,还在暗示我们:梅兰芳的成功,正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实写照。同一单元的《要好好学字》一课,插图中毛泽东身后有幅狂草《清平乐,六盘山》,左下方是延安的宝塔山,都是指导学生课外拓展的良好素材。

总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设计教学,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听说能力,确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硕放南星苑小学)

篇10: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教学反思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化学一个难点,特别是我们学校的学生,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太差,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解题过程的掌握与理解。教学中我还要给个别学生讲解含有未知数的简单比例的解题方法,真让人叹息。这几节课,通过课堂及作业反馈,较之上届学生要好一点,关键是学生数学知识强一些,所以化学计算多数也能完成,但做题格式不尽如人意,反复强调,还是有部分学生丢三落四,不按要求写全解题过程,需要个别辅导纠正。

《练习册》中,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共有两组习题,两组练习整体较难,部分题目已经超出学生目前学习情况,主要是几道含有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及物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师可灵活处理,我的方式是讲几道题,其他学生选做。《练习册》中的剩余题目我也是有选择给学生评讲部分,再布置作业,效果要好一些,否则大多数学生难以完成,就失去练习效果了。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不要期望过高,学生也不会一下就掌握多少,还是需要在以后教学中慢慢体会掌握。而对于几个学力太差的学生,只能是加强 一下课外辅导,试试能不能把最基础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弄懂。

篇11: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教学反思

本课题我是分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是教会学生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在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书写格式的基础上;再展开第二课时,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设计一个辨析与改错环节,让学生加深解题注意细节,产生反思与冲击。并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由解答一个未知数的练习到求两个未知数的练习,以课本习题P103 2、3题为例加深探讨学习。同时需要补充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练习。

下面主要以第一课时内容做一些教学反思。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学生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后,具体感受到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作用的重要一课。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要充分利用书上的例题,让学生体验化学计算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使例题成为解题格式的示范。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时间让学生当堂练习,教师要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反馈纠正。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观察对比法,让学生先观察例题的计算步骤,然后自己动手实践,再对比交流,将感知上升为理论。

亮点:

1、用潜艇在水中潜行消耗制取氧气药品质量及神舟七号所用的燃料预算质量设疑,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做得好。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例1,并联系已有的数学知识做详细探讨学习,让学生对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解题步骤清楚认识,然后再让学生根据例题试解例题2,”符合逻辑。

3、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学习,并在白板板演,由学生自已找出每一位同学错误之处。学生做得很好,整个课堂很活跃,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最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把时间和空间都放给学生。老师走下去,发现个性问题及时指导,发现共性问题及时讲解。多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促进他们合作交流。

不足:

1、时间安排不是很佳,讲解语言不够简捷。

2、学生板演后,由学生来点评花的时间太多了。

整改措施:

今后教学语言简捷精准方面多加努力提升,在板演和点评时间缩短,增加练习量。

学生常犯的错误主要有:

(1)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写错;

(2)相对分子量计算错误;

(3)化学方程式未配平;

(4)物质的单位用错;

(5)漏写答案。

从实际教学效果看,不同学生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

篇12: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人员的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

二、“教学反思”思什么?

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但以下几方面是反思的重点。

反思成功得意之处。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等;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会; 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的处理。这些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的功效。 反思失误之处。侧重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等等。对他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 反思学生见解。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不仅能启发同伴,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是十分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

反思学生的问题和建议。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必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些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还有一些是富有创新性的。可能有的问题一时难以解答,教师就应及时记录下来这些问题,并及时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促进自身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关注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和体现了教学民主意识。还有对于学生的教学建议也应该做必要的记录和反思。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三、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一)选准反思对象

“教学反思”的主要对象有:回顾反思、记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理念;观摩反思同事的教学行为和理念,参与集体交流研讨,诊断自己或同事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反思公开发表的课堂实录(课例)意图、理念,对比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别人成果的可资借鉴之处。

(二)熟悉反思过程

反思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也有人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将教师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三)明确反思方式

1、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可通过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方式完成。

2、学习式反思,即通过理论学习或通过与理论对照进行反思。

3、交流式反思,即通过与他人交流来进行反思,可用观察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和微格教学等方法。观摩交流,即教师之间相互观摩,根据交流观摩的实际情景,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反馈,即教师通过从学生那里了解到的自己教学效果情况,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使之达到学生期望的效果。专家会诊,即专业研究人员、学校领导、同行教师定期对教师教学行为会诊,从中发现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并通过共同研究来解决问题。微格教学,即以少数学生、教师或专家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教学过程制成录像,课后反复观看交流,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4、研究式反思,即通过教学研究来进行反思。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以反思的成果改进教学。

(四)掌握反思方法

1、自我提问法

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回答完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出现理解分歧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怎样的策略与措施更有效”,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3、教学诊断法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法或小组“头脑风暴”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交流对话法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集体备课时,教师可以向同事提出自己在教材解读、教材处理、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等方面遇

到的疑点与困惑,请大家帮助分析、诊断、反思,并集思广益提出解决办法。这样合作反思、联合攻关,可达到相互启发、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的目的。

5、案例研究法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形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发表于《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1期上的《一次失败的集体备课》案例分析,就是一个用案例分析法对一次集体备课行为的失败原因与启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反思解读的典型案例。

6、观摩分析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以后教这一课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提高。如前不久我观摩一位实习教师《我的读书生活》一课,遇到这样一个情况:教学完成后,教师请学生谈谈阅读的体会,学生们纷纷发言:“我喜欢读书,因为我觉得读书有无穷的乐趣。”“我用一句名言概括我的阅读体会:‘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虽然很苦很累,但为了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又必须下苦功夫读书。”“我觉得读书苦中有乐。”正在兴头上,班上一位后进生霍地站起来大声说:“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引得全班哄堂大笑,部分同学还点头表示赞同,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实习老师慌了神,不知怎样应付,只好微笑着以一句“这就是你的体会?”草草收兵。可不能小看这个小插曲。因为它可以检验出老师是否具有教学机智,又关系到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还关系到老师是否对学生成长坚持了正面引导。这就是一个很有反思研讨价值的失败案例。

7、总结记录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写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败得失的原因何在,还有什么困惑?等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为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五)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基本看法的过程。让教师真正意识到并切身体验到反思对其专业发展的作用,对于督促教师自觉进行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自身也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创造良好的反思氛围,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反思只是课后才做的事吗?

其实不然,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个阶段的特殊任务。“教学反思”不单单是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就一节课而言,教学反思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应该只是课后才做的事。课前反思可以明确目标,加强自觉实践;课中反思可以调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课后反思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一句话,时时是反思之时,处处是反思之地。

五、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一)从文体结构上,我们建议把“教学反思”看成“一事一议”的实用性论文。其写作结构概括为“教学实例―得失(成败)分析―理性思考”,第一、二部分是“反”,第三部分是重点,应该详写,尽量写出深刻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

一般来说,首先叙述具体的教学活动(应该简略些),接着分析在这一活动中自己的成败得失之处,最后针对成败得失,结合新课程、新理念谈对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二)从写作内容上看,大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选择话题来写“教学反思”:

1、写成功之处 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有意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把他们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刨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时的参照物。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即使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如何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进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教学中如何进行反思

2.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3.为什么进行教学反思

4.怎么进行教学反思

5.教师利用校园网进行教学的研究

6.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比较教学论文

7.如何利用生物课本的知识点

8.《利用平移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9.插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10.技能教学中进行体能练习的反思体会

下载word文档
《如何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进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