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三知识点总结
“cwl86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语文高三知识点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语文高三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矣)2、共其乏困(供)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4、失其所与,不知(智)5、何厌之有(餍)6、若不阙秦(缺)
二、古今异义(古/今)
1、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2、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5、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6、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7、亦去之(离开、距离/到达)
8、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4、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5、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二)名词作状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
2、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3、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三)动词作名词
1、君亦无所害(害处)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四)形容词作名词
1、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2、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五)形容词作动词
1、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2、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六)一般动词的使动
1、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四、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烛之武)许之(主语)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5、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二)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2、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
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
5、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三)判断句
1、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2、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四)固定句
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
2、夫晋,何厌之有?(……、怎么……、)
篇2: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字音
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未定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靡(mǐ)不毕见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皭(jiào)然
滓(zǐ)既绌(chù)商于(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温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9、亡走赵,赵不内
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词类活用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谗谄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广崇
7、蝉蜕于浊秽
8、厚币委质事楚
9、其后楚日以削
10、时秦昭天与楚婚
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3、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4、颜色憔悴
5、形容枯槁
6、而能与世推移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梳理脉络
用文中五个字概括出人物经历。
任(第1节)—疏(第2节)——绌(第4节)—迁(第10节)—沉(第11节)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重要语句翻译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类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描写的是普通事物,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篇3: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词类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4、一词多义
(1)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彌勒(非常)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4)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
(5)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于
(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篇4: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文言文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
(2)使动用法。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
二、文言虚词
1、之
(1)助词,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代词,它。而莫之夭阏者
(4)代词,他。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代词,这些。之二虫又何知
(6)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连词,表修饰。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连词,表转折。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连词,表并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连词,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
3、则
(1)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连词,或者。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以
(1)介词,把。以五百岁为春
(2)介词,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介词,凭。奚以知其然也
6、且
(1)连词,而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副词,还。彼且恶乎待哉
(3)副词,将要。且适南冥也
7、于
(1)介词,对于。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介词,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8、其
(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代词,它的。其名为鹏
(3)代词,它。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再说水的聚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在庭堂的低洼处倒杯水,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借着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篇5: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1、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
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篇6: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1、复习的知识点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材复习阶段,包括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字词、文学常识、默写)和文言文复习;第二阶段是专项复习阶段,复习的知识点包括字音、字形、近义词辨析、成语辨析、病句、标点、修辞、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压缩语段和扩展语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作文训练(审题、立意、选材、构思、文体)
2、重点难点:
基础知识部分——成语辨析、病句
现代文阅读
3、易错点、易混点:
(1)字音字形部分采用每天课前小卷小考的形式督促学生识记;
(2)现代文阅读复习对学生长期以来不明确的语文概念进行系统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区分,如对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进行区分,并且将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进行总结,如常见的修辞手法作用表述;
(3)在明确概念隶属的基础上,规范答题的要点层次和术语的使用,如句义理解题的答题三个思考角度等。
4、收效:
(1)小卷测试既起到督促学生识记的作用,又能够化整为零,提高零散掌握知识点的`长效性,部分学生还通过主动申请批改小卷的方式强化记忆。
(2)学生答题的规范意识有所提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培养起答题模式化的意识。
(3)对各考点的考查方向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并且建立起一定的知识结构框架。
(4)写作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尝试着从立意、文体、选材的角度提高自己的水平。
5、存在问题:
(1)自觉滚动式巩固复习的意识仍然薄弱,除了客观时间有限的因素外,计划性、持续性的自主复习做到不到位,导致一段时间后复习过内容的淡忘。
(2)虽然对规范答题作了系统的知识梳理和强调,但是讲过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不强,或自觉意识不强,导致仅仅是“笔记”而非“脑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未挣脱原有解题恶习的束缚,未能将科学的解题步骤落到实处,所以查漏补缺的实效并不乐观。
(3)理科生对语文投入从认识上到行动上都很不够。
(4)新课改条件下对开放题的考查设置较多,而且对学生灵活作答,高度提炼概括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学生往往在这部分既存在畏难情绪严重的问题,同时存在较大的惰性。
6、解决办法:
(1)师生加强对语文学科的重视,拓宽语文的夹缝空间。
(2)平时训练高标准、严要求,“唯规范是从”,不规范不给分,不按步骤进行返工。
(3)在现有条件下,结合班级实际,为学生有步骤地滚动复习复习过的知识点提出计划建议。
(4)在习题训练过程中,尤其是讲评过程中,强调对照答案找差距,透视答案析要点。
7、打算和建议:
(1)针对一轮复习中学生仍然薄弱的知识点再次精选习题进行强化巩固;
(2)虽然二轮复习的习题量将加大,但是必须建立在有选择性的基础上,争取给学生举一反三的启示性作用;
(3)在二轮复习进行过程中,指导学生制订对一轮复习过的知识点进行滚动复习的计划,并且通过适当抽测等多种方式进行督促检查;
(4)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个性化知识掌握上的问题,尽量做到面批面改式的跟踪指导;
(5)及时针对习题训练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学生知识漏洞,提醒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篇7: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1.课文预习六步法:A查注生词,扫清三字 B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C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D标明段序,分清结构
E画关键句,体会作用 F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学生课堂听讲五法(细听讲做笔记):A听到listen B看到look
C写到write D说到 speak
E思到think(耳眼手嘴脑五官并用)
3.赏诗三步法:A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B译析字面(通译全诗,分析景情)
C阐明主旨(简述内容,阐明理趣)
4.划分文章结构四法:A依据表达方式 B找寻明暗线索
C依据时空顺序 D依据逻辑顺序
5.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A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题句)
B点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
C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悬念句)
D承上启下,自然衔接(过渡句)
E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照应句)
F侧面烘托,间接映衬(烘托句)
G 后文铺垫,埋下伏笔(铺垫句)
H增强语言,突出特征(修辞句)
6.辨别七类文章写法:A对比写法 B象征写法 C烘托写法
D以小见大写法 E先扬后抑写法
F虚实结合写法 G夹叙夹议写法
高考语文易错的多音字总结
1、单:单(shàn,姓)老师说,单(chán匈奴族首领)于只会骑马,不会骑单(dān)车。
2、折:这两批货物都打折(zhé)出售,严重折(shé)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折(zhē)腾了。
3、喝:武松大喝(hè)一声:“快拿酒来!我要喝(hē)十二碗。”博得众食客一阵喝(hè)彩。
4、着:你这着(zhāo名词)真绝,让他干着(zháo动词)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5、蕃:吐蕃(bō藏族的前身)族在青藏高原生活、蕃(fán茂盛、繁多)衍了几千年。
6、量:有闲心思量(liáng)她,没度量(liàng)宽容她。野外测量(liáng)要量(liàng)力而行。
7、沓:他把纷至沓(tà)来的想法及时写在一沓(dá)纸上,从不见他有疲沓(ta)之色。
8、烊:商店晚上也要开门,打烊(yàng晚上关门)过早不好,糖烊(yáng溶化)了都卖不动了。
9、载:据史书记载(zǎi),王昭君多才多艺,每逢三年五载(zǎi)汉匈首脑聚会,她都要载(zài)歌载(zài)舞。
10、曝:陈涛参加体育锻炼缺乏毅力、一曝(pù)十寒的事情在校会上被曝(bào)光,他感到十分羞愧。
11、宁:尽管他生活一直没宁(níng)静过,但他宁(nìng)死不屈,也不息事宁(níng)人。
12、和:天气暖和(huo),小和(hé)在家和(huó动词)泥抹墙;他讲原则性,是非面前从不和(huò)稀泥,也不随声附和(hè动词)别人,更不会在麻将桌上高喊:“我和(hú)了。”
13、省:湖北副省(shěng)长李大强如能早些省(xǐng)悟,就不致于丢官弃职、气得不省(xǐng)人事了。
14、拗:这首诗写得太拗(ào)口了,但他执拗(niù)不改,气得我把笔杆都拗(ǎo)断了。
15、臭:臭气熏天的臭(chòu)是指气味难闻,无声无臭的臭(xiù)是泛指一般气味。
16、度:度(dù姓)老师宽宏大度(dù名词),一向度(duó动词)德量力,从不以己度(duó动词)人。
17、哄:他那像哄(hǒng)小孩似的话,引得人们哄(hāng)堂大笑,大家听了一哄(hòng)而散。
18、丧:他穿着丧(sāng)服,为丧(sāng)葬费发愁,神情沮丧(sàng)、垂头丧(sàng)气。
19、差:他每次出差(chāi)差(chà)不多都要出点差(chā)错。
20、扎:鱼拼命挣扎(zhá),鱼刺扎(zhā)破了手,他随意包扎(zā)一下。
21、埋: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mán)怨别人埋(mái)头工作。
22、盛:盛(shèng)老师盛(shèng)情邀我去她家做客,并帮我盛(chéng)饭。
23、伧:这个人衣着寒伧(chen),语言伧(cāng)俗。
24、创:勇于创(chuàng)造的人难免会遭受创(chuāng)伤。
25、伯:我是她的大伯(bó),不是她的大伯(bǎi)子。
26、疟:发疟(yāo)子就是患了疟(nǜe)疾。
27、看:看(kān)守大门的.保安也很喜欢看(kàn)小说。
28、行:银行(háng)发行(xíng)股票,报纸刊登行(háng)情。
29、艾:他在耆艾(ài)之年得了艾(ài)滋病,整天自怨自艾(yì)。
30、把:你把(bǎ)水缸把(bà)摔坏了,以后使用没把(bǎ)柄了。
31、传:《鸿门宴》是汉代传(zhuàn)记而不是唐代传(chuán)奇。
32、荷:荷(hé)花旁边站着一位荷(hè)枪实弹的战士。
33、涨:我说她涨(zhǎng)了工资,她就涨(zhàng)红着脸摇头否认。
34、奇:数学中奇(jī)数是最奇(qí)妙的。
35、炮:能用打红的炮(pào)筒炮(bāo)羊肉和炮(páo)制药材吗?
36、给:请把这封信交给(gěi)团长,告诉他,前线的供给(jǐ)一定要有保障。
37、冠:他得了冠(guàn)军后就有点冠(guān)冕堂皇了。
38、干:穿着干(gān)净的衣服干(gàn)脏活,真有点不协调。
39、巷:矿下的巷(hàng)道与北京四合院的小巷(xiàng)有点相似。
篇8: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赋、比、兴的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的。《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庄姜的美貌。《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关雎》以鸟的和鸣比喻衬托男女好合。《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
二、句式和章法
《诗经》的形式在句式上以四言二节拍为主,间有杂言;在章法上以重章迭唱居多。
三、雅、颂与国风不同的语言风格
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迭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 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篇9: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篇10: 语文高三知识点总结
一、成语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持之以恒。锲,用刀雕刻;舍,停止。
二、通假字
1、以为轮/使之然也:“”同“А保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
3、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5、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
三、古今异义
1、以为轮――
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四、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五、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六、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七、文言翻译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所以木材用墨绳量过(再经过加工)就直了,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使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天赋并不是与众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啊。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了,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啊。
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故便求之(所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边承接)
古今异义:
(1)于时**未静**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3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以心为形役(为,被)
《归去来兮辞》中有好多包含“以”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以”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辨清楚这些“以”到底是介词还是连词,对以后的学习和做题也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文中部分包含有“以”的句子及“以”在句中的词性和含义(作用)。
1、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把)
2、舟遥遥以轻r(连词,表修饰)
3、问征夫以前路(介词,往)
4、引壶觞以自酌(介词,表承接)
5、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
6、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7、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8、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
9、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几点规律:
1、“以”作介词时,后边往往跟着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且它常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这个介宾短语又常常作后置的状语。
2、“以”作连词时,表关联作用,也就是说,它有连接前后项的作用,而前后项或者是动词,或者是形容词,很少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即便是,也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的。更为重要的是,“以”作连词时,作用相当于“而”。也就是说,用作连词的“以”可以用“而”替换。
3、判定“以”在句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看“以”后边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是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而且是不是作状语的(在文言中“以”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二看“以”能不能用“而”替换。如果能,它就是连词;如果不能,那它就是介词。上例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问征夫以前路”“农人告余以春及”中的“以”都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又都是作状语的(其中后两句是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而且又都不能用“而”替换,因而判定它们都是介词。至于其它各句,“以”的前后连接的都是形容词或动词,又都能用“而”替换,所以是连词无疑。
篇11: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1、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译:即使没有四边入侵的外患,但是有谋略的大臣和勇猛的武将,也不能不加以培养教育来供挑选录用。
2、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译:如果能够听到大夫您的计谋,有什么迟呢?
3、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译:不去做百姓所厌恶的事情,补做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
4、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译:嫡子死了的,免除他三年的赋税;庶子死了的,免除他三个月的赋税。
5、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译:那些明智达理的'士人,使他的居所整洁,使他穿着漂亮,使他吃饱饭,和他们研究事物的义理。(在道义上和他切磋。)
6、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译:以前夫差让我们国君在诸侯面前出丑。
7、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译:有哪个君主像这样恩惠,可以不为他效劳吗?
8、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译:做臣子的想着要报国君的仇,难道有敢不尽力的吗?
篇12: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词多义
1、行:
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
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自夸)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
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
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5、见:
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6、亲:
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7、日:
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8、当:
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9、薄:
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10、拜:
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
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11、于:
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2、夙:
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篇13: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归去来兮辞》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7.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滕王阁序》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4、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6、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7、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8、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逍遥游》
1.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5.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6.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8.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篇14:精选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1、“以字行”,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举办成年礼,弱冠和及笄,不然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以字行”是指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的源头。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另有“赋比兴”三种手法。赋:直抒胸臆,比:比喻,兴:气氛渲染,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歌咏之物。例如: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本来是想讲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但是先讲孔雀东南飞,为了引出下文。
3、四书五经,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四书指《大学》--曾子、《中庸》--子思、《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4、“大理寺卿”-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正三品,位于九卿之列,其副官为“大理寺少卿”,从四品。光禄寺:卿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
5、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因此后世诗文常以五陵为富豪人家聚居长安之地。唐·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6、六艺:多指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科目。但在《师说》中的“六艺”指的`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经》的“六艺”指“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比:类比,比喻。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如今的象征。
7、《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8、《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汇编。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9、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10、童生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可分为县试、府试、院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考者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合格后取得“秀才”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备注】进身:指被录用或提升。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wéi)”。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11、会试,又称“春闱”或“春试”或“礼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在乡试次年三月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由礼部主持,在京师贡院举行考试。会试的主考官称“总裁”。
篇15:精选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篇16: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三、一词多义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
6.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
7.王
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
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
8.以
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
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
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9.食
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
10.之
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
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
④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全大
如何学好高中语文新知识
预习
在上课前需要把新知识进行预习,整体内容过滤一遍,画出重点、难点、疑点,等课上讲解时可以跟着老师的步伐进行提问和内容梳理。
随堂笔记
记笔记的好处有很多,比如老师在讲课时不会顾忌到每位学生,有时内容不能及时掌握,但很快就会翻到下一内容讲解,所以没有掌握的知识需要记录下来,课下的时候在仔细学习或找老师进行讲解。
记笔记还有一种好处就是方便于复习以及内容回顾,在考试之前为整体复习思路提供很大的作用。所以建议大家要认真的进行重要知识点记录,才能轻松的对考试进行备考。
多做练习题
在课余时间多做练习题,反复对常出现题型进行解析,找规律、找技巧、总结经验以及掌握解题思路,在考试中遇到相似题型就会解答的得心应手。
学习习惯
不管学习哪个学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为自己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跟着计划合理安排时间进行知识点复习并且记录下每天学习的进度,坚持下来会发现自己收获很大。
高效学习语文的方法
分类归纳,语文学习前的准备要做好
高中语文无非就是文言文,古诗词鉴赏,成语的运用,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和作文等这几项,所以想要真正的学好语文,就要能够把这些知识分块整理,这是学习高中语文的窍门。
只有方便自己的语文学习,才能得高分。所以前期的投资如果做好的话,在语文的学习上就会更加便捷,也会更有效。
而不是自己下定决心想要学好语文,就非常刻苦的翻书又看又背,这样是非常不利于自己的记忆的,没有好的程序规范着自己,怎么才能有效率。
只会一边浪费着时间,一边又在抱怨自己的语文成绩为什么没有提升。而原因仅仅是因为自己没有拿出一点时间对高中语文知识进行归纳分类,所以小编认为,得不偿失。
学习语文要吃透,不能模棱两可
很多学生学习高中语文就是这样,大概的解题思路掌握了,就认为自己可以学习下面的内容了。
但往往再次遇到这样的题型时,还是一样的不知所措,不知道要如何回答才是正确的。这就是没有完全的掌握,无形之中只会耽误自己的学习进度。
因此无论是文言文还是古诗,背诵了就不要再忘记,以免以后还得再做二遍功,这样一来,语文高分只会离自己越来越远。
还有就是回答问题的窍门,一般老师都会告诉大家固定的话术,因此只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回答就行了。
但还是要勤加练习,模棱两可换来的短暂轻松会是以后加倍努力学会来的前奏,所以为了以后不那么来累,语文得高分,这些经验和窍门一定要掌握。
【语文高三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0.高三语文必拿下知识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