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资源>语文 -悯农二

语文 -悯农二

2022-12-29 08:10: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bikeca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语文 -悯农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语文 -悯农二,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语文 -悯农二

篇1:悯农二

李绅

难字:颗   闲   饿   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朗读

篇2:悯农二

悯农(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是“一颗星”的“颗”。

闲:里外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先写“门”,再写“木”。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五、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粒:左窄右宽,“立”字略短。

颗:左右p宽窄p高低p长短一样,“果”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闲、夫、饿、死”让学生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      )   拉(      )   一颗(      )

夫(      )   粒(      )   一棵(      )

---------------------------

篇3:语文 -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语文教案-悯农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悯农》语文教案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故事中的韵律美。

2、培养幼儿从小懂得爱惜粮食,珍惜成人的劳动。

二、活动准备:

悯农图一张,小朋友吃饭图一张。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观察图片,猜图意

提问: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你觉得这是什么时候?(请幼儿说说图上的内容)(

(二)基本部分

感受古诗特点,理解古诗内容

1、帮助幼儿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师;这幅图可以用一幅图来表达,他的名字叫《悯农》。

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解释古诗的含义:中午太阳红红照在地上,农民在松土除草,汗水一点一点禾苗下面的土地里,谁知道碗里的饭呀,颗颗粒粒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2、教育幼儿要懂得爱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

提问;

听了这首古诗后你有何感想?小朋友以后进餐时该如何做?

我们今天吃的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苦出力、流汗种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热爱农民伯伯。

3、学习依据对古诗的理解,用不同的声调、语气朗诵古诗

1、根据图片,幼儿跟着教师朗诵。

2、幼儿有感情地、完整的朗诵古诗。

3、请部分幼儿表演朗诵古诗。

(三)结束部分

分析人物行为,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教育

出示图片二,观察图上小朋友的行为,说一说她这么做对不对?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做?(幼儿讨论)

小结:我们要爱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四、延伸活动

比一比以后谁吃饭最干净,不浪费粮食?比一比以后谁洗手不浪费水?

篇5:《悯农》语文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尊重家民伯伯和他们的劳动成果

2、学习古诗《悯农》

活动准备:

米饭、馒头、花卷等幼儿常见的食物;农民伯伯和他们的劳动成果

基本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通过出示多种食物的图片引出活动的主题

出示图片后,教师请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

二、关键步骤

1、教师请幼儿观看农民耕种的FLASH的动漫,告诉幼儿粮食是农民辛苦种出来的。

2、教师大志地、有韵律地朗诵古诗《悯农》

3、幼儿学习朗诵古诗《悯农》

三、结束活动

师生共同朗诵古诗,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泥塑区

在泥塑区投放采泥,指导幼儿学习团、搓、压、捏的技能,练习制作好吃的面食

2、其他活动:比比谁最节约粮食

制作一张大表格,写上小朋友的名字,谁吃的最干净就给谁盖上小印章

篇6:李绅悯农二古诗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篇7:悯农二教学实录

师:我还有个微信名,叫齐天大圣,齐天大圣是谁?

生:孙悟空。孙悟空有什么本领(指名回答)

师:今天孙校长要学孙悟空来变戏法。第一个戏法,看孙校长来变第一个戏法。

板书:门

(门里面加个文),读什么?闵

师:不认识,老师来教你。每家都有门,门不仅代表门,还代表家。一家人门口来了一个文,是什么意思呢?

生:门外来了一个人

生:…。

师:这个文在古代是怎么写的呢?(板书:文的古文字写法)这个人胸口有花纹,古代,当这样的人来到这家门口,就代表这家出事了。

这个人来干什么呢?

生:送医院、祭奠、看望、慰问…。。

师:这样的人来到门口,去慰问,去祭奠。

下面,老师又要来变了。板书:悯

老师加了一个什么?齐说

师:竖心旁和什么有关?

生:心情。齐读悯

师:这个悯代表什么呢?

生:……

师:古诗里是悯农。农,谁来组词?

生:农田、农民…(每句回答都有点评),你们懂的词汇真多啊! 师:悯农是什么意思呢?

生:同情农民(指名2人)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看这首诗是不是写的同情农民。

二、指名一人读古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齐读古诗。

师:锄禾是什么意思?

生:锄禾就是松土的意思。

生:锄禾就是给禾苗除掉杂草。

师:为什么要把禾苗旁边的杂草除掉呢?

生:杂草会把禾苗的营养抢掉。

师: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师:日当午是什么意思?(指名)

生:日当午就是中午…

师:你解释了午的意思,谁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

生:太阳当空照。

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春天、夏天……)

生:齐说夏天。

师:夏天最热的时候你在干什么?

生:我在家里吃西瓜…

我在家里吹空调…(还有谁去不一样的地方)

到游泳池里去游泳(给他掌声,)

我在车里吹空调…。。

师:你们能吹空调,吃西瓜,可是农民伯伯呢?只能

生:(齐读)锄禾日当午

师:农民伯伯是什么样子呢?

生:(齐读)汗滴禾下土

师:这里用了一个“滴“,跟我们平时的不同,你平时用什么呢? 生:流汗、淌汗、出杆……

师:那这里为什么要用“滴“呢?

生:……

师:我们的汗都淌在脸上,淌在身上,农民伯伯的汗滴到哪里去了? 生:(齐读)禾下土

师:下面我们来学农民伯伯锄禾,一遍锄禾一遍读诗。(动作演一演:边动作边读第一句)

师:为什么农民伯伯的汗滴到土里去了呢?

生:因为热,因为锄禾时身子倾斜。

…。。

师:让我们再来把这首诗读一读。

生:第一遍齐读、第二遍加动作读。

师:农民伯伯真辛苦,谁能把这首诗改一改,让农民伯伯凉快一点? 生:锄禾日当早/晚…

师:为什么农民伯伯不在晚上去锄禾呢?

生:晚上去锄禾看不清哪是苗,哪是杂草。

师:不要让农民伯伯在大太阳下面去锄禾,谁来改后面三个字? 生:锄禾风当早…锄禾树荫下…

师:我知道了,你们都想让农民伯伯凉快一点,可是空调房里有禾苗吗?我们的农民伯伯只能在哪里锄禾啊?

生:齐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师:最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什么意思? 生:谁知道盘里装的食物…(没有说清楚,谁再来)

师:有谁知道啊,这盘里装的所有事物,每一粒每一粒都包含着农民伯伯的辛苦啊。

师:你来说说,谁不知道农民伯伯的辛苦?

生:不珍惜粮食的人…。。

吃东西掉米粒的人(掌声送给他)

师:你们平时吃饭倒过饭没?把手举起来。

生:没倒过…

师:我们一开始不知道农民伯伯的辛苦,

生:齐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师:读完这首诗,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想给农民伯伯送电风扇(你真有爱心)

我想给农民伯伯造冷冻房。

我想送给农民伯伯一个冰块。

师: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首诗读一读,带着你的同情,带着你的怜悯。

生:齐读古诗。

师:孙老师也被农民伯伯感动了。让我们回到题目,悯农。我们同情农民,那我们为什么同情农民呢?我们再来看一首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师生配合读,一人半句(读两次,第一次师先读,第二次生先读) 师:下面孙老师要把这首诗改一改:春种一粒粟,秋收一颗子。 生:(笑)

师:来,说说你们为什么会笑?

生:……

师:重改:春种一粒粟,秋收两颗子。这次怎么样?

生:……

师:再改。春种一粒粟,秋收十颗子,够你们吃吗?

生:不够。

师:多少才够呢?

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师:万颗子说明今年的粮食怎么样?

生:指名回答,丰收…大丰收。

师:最后一句诗最难理解,四海无闲田。这里的四海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天下。

师:那改成天下无闲田?(解释四海)

师:谁来说这个闲田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不种的田,没有荒的田。

师:到处都是粮食,你会饿肚子吗?

生:不会(指名)

师:但是,但是,但是…。。最后一句读:

生:农夫犹饿死。

师:什么意思?

生:虽然粮食种的很多,但是农民还是饿死了。

师:那么多的粮食,农夫还是饿死了

生:……

师:读到这里,聪明的小朋友心里都有问题。

生:前面收了很多的粮食,农民怎么还会饿死呢?

生:都被皇帝拿去了。

师:这个皇帝坏不坏。这样的坏皇帝让我们踩两脚,说坏坏坏。 生:(边跺脚边说)坏坏坏

师:这样的皇帝又抽烟又喝酒,尽情挥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们可不能像坏皇帝一样。让我们把这样的坏皇帝坏制度踩在脚底。 生:(边跺脚边说)坏坏坏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古诗。

(休息十分钟)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什么课?

生:悯农。

师:喜欢孙老师上课吗?

生:(齐答)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

生:因为孙老师的问题我能答上来。

篇8:《悯农》读书笔记

记得那是假日的一个下午,天阴沉沉,秋风习习,给人带来阵阵凉意,一种丰收的喜悦充满了我的内心。

叮铃铃……门铃响了,我推门一看,原来是小明来约我去图书馆,为了友谊,我不好推辞,只好随他而去。

到了图书馆,我特意挑选了一本《诗集》阅读着。当我读到《悯农》时,心情一下子紧张起来,我一遍又一遍地念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那诗句简短,但意味深长,“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农民劳动的艰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是有血有肉、意蕴深远地说明了劳动的艰辛,说明了粮食来之不易。这首诗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群体的生活和命运。

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在烈日下,一个黝黑的农夫,汗流浃背、不辞辛劳地锄着禾苗。他忘记了烈日的暴晒,一心只盼着禾苗快点长大,给他带来秋天的收获,带来幸福的希望!

这首诗深深的感染了我,使我受益无穷。让我深深的明白:“摆在餐桌上的食物是来之不易的,都是农民用血汗换来的。我们要爱惜粮食,不能铺张浪费;要尊重农民的付出,尊重农民的劳动果实。”

篇9:《悯农》读书笔记

翻开《小学生故事精选》,我被书中一首首优美的古诗所深深吸引。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悯农》一诗。

《悯农》这首诗告诉我们农民的艰辛,同时也赞美了劳动人民勤劳的品质,告诉我们要爱惜粮食,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读着这首古诗,我仿佛看到了农民辛勤劳动的情景:炎热的夏天,烈日当空,他们在田地上挥汗如雨地耕种。不知流了多少汗水,他们依然不知疲倦地劳动着……他们这样辛苦为的是什么呢?那当然是为了让大家丰衣足食。

读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我们的粮食是劳动人民辛苦的劳动得来的,哪怕是一粒小小的米粒,也是费了劳动人民不少的血汗才好不容易得来的。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吃的、穿的、用的也越来越好了。可是,有些孩子却不懂得爱惜粮食:不爱吃饭,经常把白花花的米饭偷偷地倒掉;每天早餐之后,学校的潲水桶几乎是满满一桶只吃了一两口、甚至是根本没吃过的面包、馒头……这是糟蹋粮食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但白白浪费了劳动人民的血汗,而且是对劳动人民的不尊重。他们这样做对得起劳动人民吗?我想对这些人说:“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不愁穿,但也不能随便浪费粮食。要知道这些粮食是劳动人民花了多少心血种出来?没有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我们连吃的食物都没有的。”

读了《悯农》后,我懂得了粮食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要爱惜粮食,尊重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篇10:《悯农》读书笔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的意思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就是夏日中午时,猛烈的阳关炙烤大地,农民却头顶烈日,挥汗给禾苗松土、除草。在这我劝告人们,千万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因为这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我们不要去浪费,也不要去糟蹋。虽然有的人他是这样说,但却不曾这样做,却一天天的在浪费。

有一次,我看过这样的一个广告,每天每家浪费的食物已够灾区吃一年了!可知我们浪费的`食物是多还是少!有些人只会浪费,觉得浪费那么一粒两粒的米饭不足为事,就只那么一粒两粒的米饭再灾区那可都是宝,为什么到了一些人的手里却是草了呢?我觉得应该让那些浪费食物的人去耕地,让他种出成果来,然后再让他去看看人们浪费他辛辛苦苦用汗水所换来的劳动成果,被人浪费自己的劳动成果你会伤心吗?将心比心,如果被农民伯伯看见这一幕,他们该多伤心呀!自己辛辛苦苦种菜却换回了浪费和糟蹋。

这样浪费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是一种极大的可耻。节省,才是美德。“节约是建造美好明天的唯一工具。”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一起节约吧!不要让浪费的行为出现在我们之间。

篇11:《悯农》读书笔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记得什么时候,就会背这首古诗,懵懵懂懂的似乎理解它的意思,但并没有对它有多么深刻的体会,直到经过那件事之后。

一天,我在家里看电视,一则新闻吸引了我。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花了的时间成功的研究出了产量惊人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整个人类的粮食问题。我起先也不懂的什么叫粮食问题,但是我看到一个瘦弱的非洲黑人小男孩蜷缩成一团,满身的骨头凸起,看起来十分的恐怖。他的身边有一只饥饿的的秃鹰,正在等他的死亡。毫无疑问,这么瘦弱的孩子,就是因为没有饭吃,没有食物,所以注定要变成秃鹰的食物。当我明白那张图片想要反映出的真正含义的时候,我难过的流下眼泪。

《悯农》这首诗就是告诉我们食物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珍惜了,就会让饿肚子的人吃饱,不至于饿死。虽然现在有了杂交水稻,但是我们依然要学着珍惜粮食,因为世界上还有人吃不饱饭。万一年成不好,没有收获,平时人们又不珍惜,很容易又有灾难。

所以,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要浪费粮食。因为珍惜,所以更加幸福!

篇12:《悯农》读书笔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是我们一年级学的古诗。当时,老师只要求我们能够熟练背诵这首古诗,但我没能全部理解这首古诗的含义。

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到安徽农村的外婆家。外婆是一个农民,自己种了几块地。我很好奇,来到农村的第二天早上,我就拉着妈妈去看外婆怎么收稻谷。当看到瘦弱的外婆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挥起镰刀割稻,那额头豆大的汗珠不断的往下淌,衣服全部都汗湿的时候,我很心疼外婆,也体会到了干农活的幸苦,这时再次想起了《悯农》这首古诗词,并背诵了好几遍。我也更深刻的理解了这首古诗词的含义:这一粒粒的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苦的汗水换来的呀!

在生活中,有很多小朋友不爱吃饭,或者挑三拣四,但是这些小朋友不知道:没有农民伯伯那双勤劳的手,你们哪来饱肚子的粮食,哪来那么多好吃的东西?

再次读了这首古诗,我想说:作为当代的小学生,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果实,不能浪费粮食。让我们大家都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开始,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尊重他人的优良传统。

【语文 -悯农二】相关文章:

1.《悯农》语文教案

2.悯农古诗

3.悯农读后感400字

4.悯农李绅_悯农古诗

5.悯农扩写500字

6.学前班悯农语言教案

7.教案古诗悯农反思

8.《悯农》小学一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

9.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10.悯农其一古诗拼音版

下载word文档
《语文 -悯农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