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资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

2022-08-25 08:25:3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利智利特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

篇1: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第四单元

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著有《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②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2、字词注音、字形掌握。

骸骨(hái)潜行(qián)葱茏(lóng)峰峦(luán)弥漫(mí) 顷刻(qǐng)喧嚣(xiāo)

喑哑(yīn)静谧(mí) 篡夺(cuàn)霎时(shà) 连亘(gèn)窗扉(fēi) 倏忽(shū)黯然(àn)缥缈(piǎo)

悄然前行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姿态万千 风云变幻 津津有味 窃窃私语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弱肉强食 开膛破肚 毫不犹豫 窸窣作响 夜色苍茫 遥遥在望 昂首挺立

一叶扁舟 高垣睥睨 黯然飘渺 风定天清 海市蜃楼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化为乌有

3、课文内容把握。

①《化石吟》是一首赞美化石的抒情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②《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与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德云和天气的关系。

③《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绿色蝈蝈的外表、习性介绍的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④《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它真实的记载了1967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的全过程。表现了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⑤《山市》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的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4、与“月”有关的诗词。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②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二、应形成的语文素养

1、科学小品,又叫知识小品,科普小品,是用小品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说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形态、特征、成因、功能、作用等。它的特点是语言通俗,篇幅短小,形式活泼,长运用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科学小品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情趣。

2、掌握科学小品的特点

①注意其说明的真确性、科学性。《看云识天气》就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②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看云识天气》中对云运用了分类别、打比方、拟人等方法。

③生动说明与平时说明相结合。《看云识天气》中介绍不同云和天气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进行生动说明介绍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时,则运用平时说明。

3、修辞知识学习

拟人:把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当作人来描写,使它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也就是人格化。

作用:表意丰富,感情色彩鲜明,描写形象生动。

三、应把握的单元考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内容要点。

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其次,遵循由繁到简,先概括后压缩的路子,就是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文字可以多一点繁一点,然后删去可有可无的次要文字,留下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关键词语。

最后概括文章内容要注意以下三种情况:

① 如果有中心句的,可以用中心句来概括。

② 如果文章内容有主次之分,可以保留主要的,删除次要的。

③ 如果文中的几方面内容是并列关系,可以把他们合并在一起,兼收并蓄,全面而无漏失。

2、修辞方法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

四、练习

阅读《山市》,做以下练习。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相顾( )飞甍( )居然城郭( )

历历在目( )危楼( )窗扉( )

裁如星点( )市肆(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年恒不一见。

②中有楼若者。

五、友情提示:

1、课外古诗词背诵

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③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④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⑤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⑦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⑧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⑩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2、名著导读精要:

《繁星》《春水》

这是两部散文诗集,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是“爱心哲学”的根本出发点;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部分称为“哲理诗”。

《伊索寓言》

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相传为公元前 6 世纪时一个名叫伊索的被释奴隶所作,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主要内容有: 1 、影射当时社会现实,如《狼和小羊》。 2 、书中更多的篇章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农夫和蛇》。 3 、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蚂蚁和蝉》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探索月球奥秘

1、了解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词、对联、民风民俗等

2、围绕“月亮”,展开想象作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学习方法

多读

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强记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勤写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学习技巧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篇2: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

一、语言积累运用及表达(27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4分)

霎时喑哑狩猎哀号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葱茏预兆静谧惊慌失措B、海域畅谈劫掠海枯石烂

C、轻盈鸟喙酷爱弱肉强食D、沉寂喧嚣纂夺昂首挺立

3、下列划横线词语的解释没有结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尸骨)

B、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充满,布满)

C、1969年7月,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D、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作标志的牌子)

4、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4分)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⑴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⑵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5、读下面一则材料,然后做题:(5分)

日本一家四星级饭店,客房里除各种用品外,两张床上还各摆了一个叠得整整齐齐的浴衣,上有电脑打印的小纸条一张:尊敬的客人:这件衣服是供您洗浴后穿用的。如果您想带上一个回去留作纪念,请到二楼购物中心去买,价格为2800日元。谢谢!

这个纸条一共告诉客人五条信息,其中最主要的'信息是委婉地暗示给客人的,并没有在纸条中明说。请你列出纸条中传递出的五条信息:

⑴用途⑵要求

⑶建议⑷地点

⑸价格

6、单元能力拓展(8分)

(1)本单元学了很多四字词语,请将下面的词语巧妙地组成一段话,要写得优美流畅。(100

字左右)(4分)

日转星移千姿万态夜色苍茫遥遥在望

(2)法布尔通过观察,有时称蝈蝈为“狂热的狩猎者”,有时称它为“夜晚的艺术家”你喜爱哪种昆虫呢?请你也为它取一两个富有特色的称呼,并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它的特征。(4分)

昆虫名称:特色称呼:

习性特征: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坦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7、本文作者是清代文学家,其代表作是。(2分)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数年恒不一见

(2)惟危楼一座

(3)裁如星点

(4)或凭或立

9、找出文中表现时间的词语。(2分)

10、文中描述的蜃景若以“风起”为界,前后的蜃景变化各有怎样的特点?(3分)

11、文中将“山市”称为“鬼市”,对此,你怎样认识?(3分)

三、现代文阅读(29分)

(一)阅读《看云识天气》选段,完成12-15题。(12分)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⑵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⑶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⑷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⑸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⑹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围散发出金黄的光辉。⑺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⑻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⑼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⑽卷云、卷积云、积云和卷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12、选段的说明对象是:⑴⑵⑶⑷(4分)

13、本段的中心句是:(3分)

14、这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一个例子。(2分)

平实说明:

生动说明:

15、文中⑸⑹两句中“一般”和“常”用得准确,简要说明这两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17分)

假如空气中没有尘埃

①尘埃就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尘土。这小小的幽灵栖身在大气中,凭借着空气的浮力,悄然飘来,又无声地离去。它来也匆匆,无孔不入……

②尘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人类的活动、地壳的自然风化和宇宙间各种天体的运动等等。

③目前,全球的降尘量每年已在千万吨以上。在中国,仅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每月每平方公里的降尘量就在100吨以上。

④尘埃污染了空气,也给人类带来了麻烦,许多细菌、病毒和虫卵,就是靠着它到处旅游,到处传播疾病。工业粉尘还能使人患上各种难治的疾病。医院的手术室里,需要无菌操作。尘埃的存在,往往会带来意外。面粉厂里许多的粉尘,又有引起爆炸的可能……

⑤尘埃让人讨厌,但是,没有尘埃好不好呢?没有尘埃也不好。

⑥――没有尘埃,太阳射过来的光就得不到反射、散射或折射,地球上就会漆黑一团。由于空气中混有大量尘埃,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粒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使天空明亮起来。

⑦――没有尘埃,地球表面将会热得不得了。湿度太高,不但人类无法忍受,就是地球上其他生物,也都会被“烤干”。有了尘埃,就使得近地面的低空多了一层保护膜。因为尘埃和水气的结合可以变成云滴。成片的云滴就组成了厚厚的云层。云层具有“反光镜”的作用,可以将照在其上的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有效地削弱了太阳的威势。同时,尘埃还可以吸收一部分辐射热,这样就使地面升温不至于过高,也不至于急剧下降。

⑧――没有尘埃,天上的云也很难形成。因为云是悬浮在空中的水滴和水晶组成。没有尘埃,水汽就无法凝结。尘埃是吸湿性微粒,可作凝结核,使周围的水汽在它上面凝结,与云雨的形成直接相关。

⑨实验证明:在没有凝结核的(尘埃)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水汽要凝结是很困难的。即使空气达到了饱和状态(相对温度达300%―400%),也还是难以凝结。但只要加上一些吸湿性的微粒(如烟灰、灰土等),水汽便会立即凝结。这些微粒能将水汽吸附在自己的表面上,形成水滴的胚胎,故被称为“凝结核”。微粒的半径一般在107微米。微粒愈大,对水汽分子的吸附作用愈强,水汽分子愈容易在它的表面上聚集。工业区和大城市上空之所以多雾,就是因为城市空气中尘埃较多的缘故。没有尘埃不但成不了云层,下不了雨,而且也产生不了雷电。这样,自然界的一切就将走向今天的反面。

⑩――没有尘埃,宇宙中的许多有害射线都将会毫无阻挡地进入地球表面,并对人类产生致命的威胁……

⑾尘埃,令人讨厌,但又离不开它。因此空气中不能没有尘埃。

16、阅读第①段,你可以获得哪些知识?(3分)

17、从文中看,尘埃可以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4分)

18、“假如空气中没有尘埃”,后果将会怎样?请结合文章内容,用一组排比句来回答。(3分)

19、“尘埃,令人讨厌,但又离不开它。”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20、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3分)

四、作文(30分)

21、电视,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网络,给了我们无限的空间;短信,传递着人间的温情……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请以“改变了我的生活”为题作文,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所填词语要与科学技术有关。②体裁不限,字数500以上。

第四单元答案

1、shàyīnshòuháo

2、D

3、D

4、如:⑴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⑵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5、⑴用途:这是供你洗浴后穿的衣服

⑵要求:这件衣服你不能带走

⑶建议:你若想要这种衣服得自己去买

⑷地点:二楼购物中心有卖

⑸价格:每件价格为2800日元

6、(略)

7、蒲松龄《聊斋志异》

8、(1)经常

(2)高

(3)通“才”

(4)靠着

9、无何未几既而逾时

10、前者孤塔耸立,少顷换一幅图景,这时蜃景的物象是逐步增加的;后者五座楼的情景,逐渐变化,依次消失,这时蜃景的物象是逐步减小的。

11、作者在他那个时代,还不会理解海市蜃楼是一种光线折射形成的现象,所以在文中将此幻象称为“鬼市”是可以理解的。(允许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2、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13、第⑽句: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14、第五句;第九句

15、这两个词在句中都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和“经常”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表达得很严密。

16、什么是尘埃;尘埃存在的形式

17、污染空气,传播疾病,影响做手术,可引起爆炸

18、示例:假如空气中没有尘埃,地球上就会漆黑一团;假如空气中没有尘埃,地球上就会酷热难当;假如空气中没有尘埃,天上的云雨雷电很难形成;假如空气中没有尘埃,宇宙中的有害射线会对人类产生致命威胁。

19、尘埃既有弊又有利。

20、空气中不能没有尘埃。

21、(略)

篇3: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

【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水涨(zhǎng) 嫩(nèn) 宛(wǎn)转 应和(hè) 撑(chēng)伞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niàng)酝酿 鸟(cháo)巢 披(suō)蓑戴(lì)笠 抖(sǒu)擞

《三峡》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济南的冬天》

①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暖和huo 着zhuó落 一髻jì白花

镶xiāng 宽敞chǎng 贮zhù蓄

篇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三国鼎立

一、知识梳理

1.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经过: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赤壁之战

(1)经过:208年,曹军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

(2)影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3.三国鼎立

(1)建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经济: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二、重难讲解

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知识梳理

1.西晋

(1)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263年,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衰落: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2)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3)前秦的统治: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那时候,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所缓和。

二、重难讲解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1)西晋统治者大多出身于大地主和大贵族,他们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2)晋惠帝时,发生了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耗尽了国力,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3)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西晋建立司马炎,争夺帝位八王乱。北方民族入中原,少数民族建政权。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知识梳理

1.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统治

①政治: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②军事: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西晋时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3)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2.南朝的政治

(1)概况: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繁荣: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3)衰落: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陷,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3.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

①农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谷物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②手工业: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③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二、重难讲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特点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但最终趋向统一。

(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江南经济发展。

(3)民族融合形成一次高潮,长江、黄河流域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背景: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②诸候不听从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候。

③诸候之间不断进行战争,争当霸主。

2.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a、齐桓公首先称霸原因:

①齐国盛产鱼盐,齐国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

②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并组建强大军队。

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号令诸候。

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位霸主。

b、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影响: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小诸候国被消灭了,出现了较大诸候国,历史逐步走向统一。

二、战国兼并

1.战国七雄的形成:秦、齐、楚、魏、赵、燕、韩。

①组合:晋分三家(韩、赵、魏)。

②特征:七雄并立。

2.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齐魏);

马陵之战(齐魏);

长平之战(秦赵)东方六国无力抗秦。

3.趋势:春秋诸候林立----战国七雄并立----秦一统天下。

隋朝的贡献及教训

1.贡献:①隋朝在前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②隋朝在借鉴前代的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③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④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2.教训:①由于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覆亡,其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所接受,促进了唐朝前期的繁荣。②统治者应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政权才能巩固。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相关文章:

1.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

2.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知识点

3.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

4.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

5.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知识点

6.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文

8.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9.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10.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下载word文档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