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水》教案设计
“sunshinemyt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初中化学《水》教案设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初中化学《水》教案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电解水实验装置、火柴、图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电脑显示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
素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教材第三单元的封面、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
提问: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
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地方存在水吗?
[追问] 还有什么地方有水?结合教材P46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提问:(1)水对于我们人类重要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水除了可以孕育和维系生命,还有什么作用?
总结水的用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6第2自然段。
内容1: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过渡语]水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它的组成。
(1)水在化学中用H2O表示,大胆猜测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如何来证明一种物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呢?提供资料:氧 汞→汞+氧气
告知学生: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
氢气和氧气。提问:回忆如何检验氧气?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47第2自然段学习氢气的性质及检验方法。
(3)展示电解水装置,开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由于此实验速度较慢,反应开始一会后,可配合此实验的录像课件,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正氧负氢,体积比1:2,写出此反应文字表达式,说出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内容2:(电解水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水的组成的思路。
从上述思路中我们整理出科学探究过程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论证→结论推理
内容6:体验感悟,形成概念:
提问:自然界中的水如:河水,矿泉水…等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氢气,氧气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强调:如果只说水就指的是纯净物。以水、氢气、氧气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组成上的不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练习:CO2 N2 P2O5 KClO3 Fe
KMnO4 H2O2 指出它们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布置任务:结合教材P47的内容,将上边练习中的化合物简单分类。
提问:你能说出氧化物的基本要素吗?
回忆所学知识和新学知识给物质简单反类
六、板书设计: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 水的组成
1. 电解水实验
(1)现象:两极产生气泡(正氧,负氢)V正:V负=1:2
(2)表达式: 水 氢气+氧气
2.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 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水是 ( )
①单质 ②化合物 ③纯净物 ④混合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
A. 氧气 B.水 C.蛋白质 D.脂肪
3.关于水的组成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是水元素组成 B.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 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4.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
A.空气 B.河水 C.冰 D.红磷
5.在电解水实验中如果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了a L气体,那么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是( )
A.a L B. 0.5a L C.2a L D.无法确定
6.下列有关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无色、无味 B.能够燃烧 C. 难溶于水 D.密度很小
7.检验氢气纯度时,判断氢气较纯的现象是( )
A. 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B. 未听到声音 C.听到声音很小 D. 试管爆炸
8.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水电解 B.蜡烛燃烧 C. 呼吸过程 D.酒精挥发
篇2:初中化学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教学重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一、[板书]
[过渡] 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 CH4(g)+2O2(g) 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 C(s)+H2O(g) CO(g)+H2(g)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①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温室效应;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篇3:初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重点、难点:
1、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其本质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原子相对质量?
情景导入:
讲授新课:
一、元素(板书)
讲解: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称为氧元素。
提问:二氧化碳是由几种元素组成?(四氧化三铁、氯酸钾呢?)
小结:1、元素概念:见课文第71页(板书)
讲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物质二千多万种,这千千万万物质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讲解:根据我国文字的形象化,讲解这一百余种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小结: 金属元素:如:Na、Mg、Al、Zn、Fe、……
2、元素 非金属元素:如:C、Si、S、P、Cl、N、…… (板书)
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Ar……
阅读:课本第71页图4-4,找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和两种金属元素。
3、元素的读法、写法(板书)
讲解:利用板书讲解元素名称(我国命名、国内通用)、元素符号(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区别,如Fe。一大二小国际统一)的读法、写法。
阅读:课本第73页表4-3的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要求学生掌握26种元素的名称与符号的读法、写法。
4、元素符号的意义:
讲解: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提问:如何表示几个原子呢?
小结:元素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个数
如:2H 表示两个氢原子
讨论: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小结:元素与原子的比较表
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和化合物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原子指微观粒子,讲种类,讲个数。
篇4:初中化学《离子》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离子》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
2、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提问:1、你对电子有何认识?
2、你对电子还想了解什么?
问题:电子很小,运动的空间又这样特殊,它的运动与普通物体的运动有何不同,有什么特点?你猜想下电子会怎样运动?
猜想:1、电子绕核运动
2、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3、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4、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验证:从课本上寻找资料,从网上查找资料
出示:从网上下载的电子形成模型
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离核距离:由近远
能量高低:由低 高
出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你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能看出什么?(即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了什么知识?)
说明: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简洁、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
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
找一找: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这三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什么特点?
你知道:稀有气体为什么曾经叫惰性气体?这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是否有关系?
你认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结构哪一部分有关?
二、离子的形成(板书)
出示钠原子与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简图,利用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的结构特征讲解分析离子的概念、离子符号的涵义、离子和原子的比较。
小结: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表示法——离子符号
阳离子:H+ Na+ Mg2+ Al3+ NH4+
阴离子:Cl-、O2-、S2-、OH-、SO42-、CO32-、NO3-
3、离子符号的意义(数字2的意义)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2 Mg2+
表示两个镁离子
离子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离子个数
4、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
5、离子跟原子的比较
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结构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篇5:初中化学实验教案设计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
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生:盐份多,浓度大。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别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
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
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大小。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
[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师:对于食盐溶液的浓度大小,也可以通过下列实验判断。
【探究实验】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与死海的漂浮原理相同)
师:其实,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2-43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生:溶质的质量分数=×l00%。
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0克氯化钠正好达到饱和状态。
(2)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0克氯化钠。
我们从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剂的质量为100克,溶质的质量为36克。
那么,该溶液的质量分数就为:36.0g/(100g+36.0g)×100%=26.47%。
(3)错,它把溶液与溶剂混淆了。
师: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g+100g=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0%。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师: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
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课后小结
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互相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预期,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生思考、回忆)
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过哪些溶液,请你们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篇6:初中化学实验教案设计
《金属材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资源、回收等;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铁片、酒精灯、绿豆粒大小的焊锡、锡、铅、火柴等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很多疑问。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篇7:初中化学实验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
4教学方法
探究式
5教学用具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观看录象
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
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演示]探究实验
[讨论]:
1、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
思考、讨论: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观察实验
需要达到着火点
需要氧气
需要氧气
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思考、回答
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
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
[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那么如果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么灭火呢?可以根据所学的燃烧的原理进行思考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演示]实验7-1
[小结]灭火的原理
[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
[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讨论]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作业]习题
7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
①是可燃物;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①可燃物与助燃物;
二、认识燃烧:②现象:发光、放热;
③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四、灭火方法和原理:②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破坏其一,燃烧熄灭
③隔绝空气(或氧气)
篇8:初中化学《空气》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空气》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空气的成分,说出各成分的大致含量
2、了解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
3、知道空气各成分的主要用途
二、重点、难点
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混合物与纯净物
2、空气的主要成分确定
三、教学准备:
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有关器材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言]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2.1、空气的成分
[提问]1.空气实实在在的存在,你能否举出空气存在的例子呢?
2.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3、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你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装置,了解实验原理
原理:利用化学变化特点,用一种物质同空气反应,若空气无剩余,则空气的成分单一,反之,成分不唯一。
具体装置:连通器原理,利用气体消耗后的气压缩小,水面上升,测定空气的成分。
注意事项:生成物应该为固体、液体,不能为气体(为什么),测量水面高度时,应等到恢复倒室温时。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26图2-1)。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课本中的问题:
1、空集气瓶中装得是什么?
2、瓶内出现了什么现象?
3、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什么物质?
4、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观察现象产生的问题
1.水面为什么会升高?
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样的气体?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解答]1、瓶中装的是空气
2、红磷在瓶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一段时间后熄灭。
3、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氧气消耗完毕,红磷停止燃烧。
4、松开止水夹后,水倒流至集气瓶中,大约占集气瓶的'1/5。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
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阅读、讨论](课本28页)
1、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是多少?
2、空气的组成是怎样发现的?
3、氮气和稀有气体有什么特征和用途?
4、空气的各组分的比例是否固定不变?
[小结]1、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2、利用实验,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科学探究的精神。(拉瓦锡、瑞利)
3、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变化。用途:冲氮包装,灯泡中冲氮气(为什么?);但是,在高温下,可以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用途:制取氮肥,合成染料、制造炸药。
稀有气体:一般不同其他物质反应,曾称之为‘惰性气体’。
用途:焊接保护气,
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途:霓虹灯,激光技术
氦气:密度很小, 用途:探空气球(为什么不用氢气)
六、板书设计:
空气的成分
1、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
2、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变化。用途:冲氮包装,灯泡中冲氮气(为什么?);但是,在高温下,可以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用途:制取氮肥,合成染料、制造炸药。
4、稀有气体:一般不同其他物质反应,曾称之为‘惰性气体’。
用途:
七、教后反思:
上面对空气课时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很好的参加考试工作哦。
篇9: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和伴随发生的现象
情感目标: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理解观察与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
导言:什么是化学?化学是一门以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结构、用途与制法的基础自然学科。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故在学习时,因注意实验的操作及观察
观察的内容:主要是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等;变化过程中的现象(例如发光、发热,火焰的颜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变化后生成的气体的颜色、状态等;
P.S.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雾:是液体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实验1:蜡烛燃烧的实验观察
点燃前:红色固体,
燃烧时:黄色火焰,放出热量,蜡烛熔化为液体,有部分蜡油凝固,有少量黑烟生成
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白瓷板上有黑色的粉末状固体
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白烟”:能被点燃
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烧杯内壁上有水雾产生
迅速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吹灭火焰后:产生白烟
实验2: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
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橡皮塞蹦出
实验解释:经酒精灯加热后温度升高,使火柴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试管内的`气体压强急速增大,将塞子弹出
实验3:灼烧葡萄糖、砂糖、面粉实验
实验现象:有特殊气味,葡萄糖、砂糖灼烧后变黄,变黑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的变化,如三态变化等;
化学变化:通常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如蜡烛燃烧等;
(2)化学变化的特征,或者说,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分就是有新物质产生
举例:石墨在高温高压,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俗称钻石),该过程是化学变化
石墨、金刚石经点燃,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3)化学反应的现象:一般会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但特别注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现象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一般是通过热能进行转化,有些是放出热量,为放热反应;如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是需要吸热,为吸热反应
一些是化学能与电能转化,充电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在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有些与光能转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吸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气味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不稳定性,毒性,腐蚀性等
(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是一种物质的属性,一般用“能”、“易”、“可以”等表述;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则是一个过程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对物质的组成研究(宏观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不能点石成金、水变油”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分析了很多物质,发表了他排列的“元素周期表”
2.对物质的结构研究(微观方面),揭示了“有碳组成的金刚石与石墨为什么在物理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异”
3.在实验3中的现象,揭示了“葡萄糖、砂糖、面粉在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1.通过对物质的研究,可以合理的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如:综合利用水资源、化石燃料等
2.人工合成出更有价值的、更有广泛用途的新的材料、物质,如导电塑料
3.一些事例:
(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2)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篇10:初中化学溶解度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溶解度的教案设计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4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
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gKNO3,能否再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室温,5g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NaCl
室温,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5 mL水
室温,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 g KNO3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KNO3
室温,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分析归纳,课件演示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gKNO3在20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gKNO3;冷却到室温,20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另外教师有意制造错误,让学生产生顿悟,设计巧妙。教师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动画、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延展了“涵义”──结晶现象,很好演绎了“组织者”“参与者”“首席”的角色。
篇11: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验器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 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 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结论] 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多媒体展示]播放氨分子运动
[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设疑]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吗?
[演示实验](1)50ml水与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与50ml酒精 (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提问]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边演示边讲解
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再次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2、氧 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结]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六、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的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2、混合物和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 )
A.分子可再分 B.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分子很小 D. 分子间有间隔
2.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 氧离子 D.氧气
4.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 水原子 C. 氢、氧两种原子 D.以上都不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篇12:初中化学知识点(空气和水)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是否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吸热、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但是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p2o5的固体小颗粒)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水体积约为集气瓶体积的1/5(21%)。
进水体积小于1/5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成分的1/5(21%)的结论。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稀有气体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有害气体和烟尘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和汽车尾气。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地球上的总储水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很少,只约占全球储水量的2.53%,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两点:(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或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通的是直流电。
篇13:《给我一点水》教案设计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 苏文倩
教学目标:
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引导学生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的美丽,增强环保意识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积累好词好句,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从文学的角度,以散文的笔法来解说水污染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作者
作为台湾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的张晓风,勤于笔耕,创作丰富,尤以散文饮誉海内外,有《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等十几部散文集问世,从而揭开了台湾当代女性散文新的一页。早在1977年,台湾评论界就推其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称赞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她对宇宙自然,大地山川、星辰草木有着宗教般的敬畏和感恩情怀。她的许多作品流露出为大自然造化之美所震慑的虔诚,为大自然恩赐之伟所感恩的真诚,为大自然智慧之广而溯源的热诚,今天,我们就一起倾听张晓风诗意流淌的声音。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视频: 远方的寂静
2、师生交流阅读感受
3、学生配乐读喜欢的段落(注意字音、语气、语调、停顿等,更要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4、提出问题:文中作者表达什么愿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呼声?
明确:
愿望:拥有清澈的水
情怀:对水的爱和虔诚
呼声:人类要爱水敬水
三、文本解读:
1、这“干净的水”带给人类怎样的梦境?
明确:从《诗经》到“六朝乐府”,原来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通篇闪耀着水泽,水的意义在这里首先是营造了一个文学的梦境。我们的先民择水而居,才吟唱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水是我们古典诗性的缘起,是我们浪漫歌咏的源头,水给了一个古老民族诗性的情怀。
2、在作者从童年到青年与水有关的生活片段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梦境?
①小时抚顺街农田间小水洼
②玄武湖上的风吹来的南京城的千载古意
③可以采摘荷叶的双连火车道边的荷田
④绕家而流,悠长如琴,可依傍读书的圳水
⑤三地门犷悍的山胞才有资格拥有的好水
⑥拓荒者临水而居的大寮
⑦水清如翠的外双溪
3、你的生活中有与水结下的不结缘吗?说一说你的梦境。
4、匆匆然,四分之一世纪流去,水曾经带给我们的梦境被打碎了。那么,昔日的“干净的水”,现在怎么样了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
那溪水却日甚一日地浑浊恶臭起来,
属于我的水渐渐变得如脓汁如毒药。
到曾文水库去,只见垃圾如山,
海面上一直漂着塑胶袋和可乐瓶罐,
严重的污染,使这水已经到了不堪濯足的程度了。
5、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质问?面对如此严重的水污染,作者想怎样换回水的“清纯”呢?此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明确:人类是不是正因为有了不断积累的“智慧”、“历练”、“专业知识”,并运用这些所谓的“智慧”、“历练”、“专业知识”污染了我们的“干净的水”,改变和破坏了生存环境!当我们在改变破坏这个世界的时候,失落的仅仅是一片干净的水吗?随之而去的是我们的梦境和诗意地去寻梦享受梦境的清纯!而一切的“智慧”、“历练”、“专业知识”与“清纯”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从中我们终于明白了:那些属于我们的美丽的梦境早就不存在了,是我们自己打碎了它。
6、文章结尾有何特点?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以一个问句结尾,充满悲剧式的伤感,有一种沉重的失去后无可找寻的悲哀。再也找寻不到“一清见底”的水了。
7、文章开篇有何特点?引用麦尔维尔的话用意何在?
学生讨论后明确:
引用麦尔维尔《白鲸》中的话开篇。
从结构上看,与下文相呼应,引出了全文要谈及的主题--水资源遭受到了严重污染。
从内容上看,它似乎以文学的角度来阐述“水”与“人”的玄妙关系,这样开篇就奠定了写作角度,不是生态意义上的调查和说明,而是充满文学和诗性的解说。
四、课堂总结:
找寻不到的仅是“一清见底”的水吗?当然不仅仅是,还有曾经与自然互为吟唱的“一清见底”的我们水一样的诗情与性灵,既然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做才可见“清纯”?对,弃圣绝智,像老庄所说做到弃圣绝智,返璞归真,那么人类会重返“一清见底”的清纯,会更贴近自然,贴近自己的生命,贴近每一个成长的梦境。那就给我们自己留一点点干净的水吧!
五、课堂练笔
在作者的记忆中,寻找你最喜欢的加以赏析,说说美在哪里。在你的成长的记忆中,有没有与水有关的生活片段犹如梦境,写出来。题目自拟。
板书:
给我一点水
--张晓风
愿望:拥有清澈的水
情怀:爱水敬水
梦境:文学生命成长
现实:浑浊恶臭 不堪濯足
找寻:弃圣绝智 返璞归真
刘维萌
[《给我一点水》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水》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保护水教案设计
7.初中化学复习计划
8.初中化学学习心得
9.初中化学说课稿
10.初中化学谜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