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课文教学设计
“tangzhongyi4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再见了亲人课文教学设计,下面给大家分享再见了亲人课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篇1:再见了亲人课文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课文教学设计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说得好:“爱探索、喜尝试是孩子的一大特点”。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对《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媒体辅助转换角色体验情感”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创造机会,帮助孩子“尝试”转换角色活动,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营造起民主的课堂气氛,激活了语文课堂教学;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充分施展他们的手脚,锻炼他们的才华。
这一课的课堂设计,引入综合活动的观念,一反往常以学习课文为主的常规,改成了学生转换角色后进入情景之中的仿作,并深情并茂地朗读。一开始,紧紧地围绕着课堂教学的目标,用悠扬、柔情的《西风颂》音乐奠定本课的基调,用直截了当的语言揭示本课的训练重点——进行角色转换(转换成朝鲜人民的身份),仿课文结构(话别——回忆——赞美)进行习作,再有感情地读好自己的习作。即于情感体验中学好本文。由于有音乐的刺激,媒体的辅助,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角色,引发了情感。接着老师又以身示范,为学生作榜样,在电教手段的帮助下成了一位朝鲜大娘,包含深情地在和志愿军战士话别:孩子啊,让大娘再看你一眼……学生的感情被调动了,灵感被激发了,创作的热情达到了高潮。于是一位小金花、小崔莹、朝鲜大嫂应运而生,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英雄的壮举又在学生的眼前重现出来,成了学生笔下回忆的鲜活的素材,并牵出了万般柔情,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很快地写出一段段文字。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互评、互改,这一段段文字成了一篇篇深情的文章,学生也很好地领会了文章的内涵。以至于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学生通过充满激情的朗读就把那深奥的含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给人水到渠成的感觉。这种设计,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知识,将课内外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学习语言、发展语感与培养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
从目前的课程改革角度来看,在语文学习中,融进了音乐、美育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与规律,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西风颂》这首带着深深离别情怀的乐曲,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环节,引得离情别感愈发浓郁;多媒体生动地再现了英雄事迹片段,一方面充实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动人事迹的感召下,更好地体验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意,很好地挖掘了文章的内涵,领悟了表达的技巧,语言文字的美。
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要以自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成为学生情感体验诱导者。教师应用充满了自信与激励的个性色彩,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亲切地交谈,在民主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无形的激励。要让自己成为首席发言人,引导学生写作,又要在学生互评互改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得体的评价。语言要充满了激情,用深情并茂的叙述,极具鼓动的技巧,把在场的每个人都带入了情景之中。
总之,这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想象空间,使学生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充分,学习方法新。为在语文课上如何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第一课时(简案)
一、学习内容:课文1—3自然段
二、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读为主线
三、学习步骤:
1、媒体展现当年自愿军回国时的情景,同时播放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2、抓住对朝鲜人民的三个代表人物的具体描写,多媒体展示有关内容,学生合作学习,了解各自然段的具体内容。
3、按“话别——回忆——赞扬”的顺序理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4、学生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1、转换角色,学习写作。2、课文第4—6自然段
学习目标:能仿1—3自然段,以朝鲜人民的身份进行有关内容的写作;用感悟自解4—6自然段。
学习方法:多媒体辅助,创设情景,以写促学。
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综合活动理论情景教学理论
具体步骤:
一、用音乐奠基调
播放乐曲《西风颂》,学生简、速学此曲。让课堂上洋溢舒缓、深情的曲调,营造情感氛围。
二、转换角色,体验情感,进行仿作
1、回忆课文1—3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多媒体展示
2、明确本课主要学习任务转换角色,以朝鲜人民的身份来向志愿军告别,也以“话别—回忆—赞扬”为构段方式进行表述。
3、情感准备
⑴《西风颂》音乐响起,多媒体再现送别场面,定格于大娘,酝酿感情。
⑵师扮大娘,和着音乐,进行表演式朗读,作示范。
⑶学生转换并明确各自的角色,如朝鲜大嫂、小金花、崔滢……
⑷开发、拓展写作素材回忆自愿军的事例多媒体辅助再现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
理解: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亲爱的土地、亲人
4、学生写作音乐柔柔地播出
5、学生朗读并修改习作方法:(1)了解写作内容。
(2)音乐与录象组合速成课件,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3)学生评讲、修改,再朗读。
三、以读代讲,学4—6自然段
(1)导读:在这浓浓的离情中,列车开动了自愿军战士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2)生自然引接课文4—6自然段。
四、用音乐结尾,产生余音缭绕之感。
篇2:课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认识役、妮等八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展示朗读。
3、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4、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篇3:课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以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首席地位。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比较陌生,教学时可从介绍抗美援朝战争或播放《英雄儿女》《上甘岭》电影片断导入,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进而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初读课文,交流: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从而读懂课文叙的事,初步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再读课文,通过体会最令人感动的语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升华一的情感,体会前三个自然段共同的写法──先叙事,再抒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由指导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彼此之间依依异别的深情,引导学生思考:在与别时朝鲜人民一也回想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从课文中找一找,结合着平日阅读,观看影视剧等说一说。使学生偏认识到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为亲人,志愿军用生命和鲜血浇铸了中朝人民间牢不可破的友谊。最后,引导背诵、抄写和进行小练笔:展开想象,写一件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的事。(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问导法、暗示法、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
(三)技术准备 课件
三、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词句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谈话导入
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时为了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烧身仍纹丝不动,而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毛主席在听闻爱子牺牲时挥笔在电报上提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名句。这些感人的事迹都发生在什么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这是为了对方共同的敌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当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板书课题)
2、揭题,解题
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亲人?课文目中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中为什么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称之为亲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1)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
(2)从哪些事情中能够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3)找出能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朗读。(四-六自然段)
三、激情朗读,激发兴趣
1、(指名读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是啊,分别的时候令人肝肠寸断,从这段文字中你又明白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小结:从大家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能够深深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离开朝鲜的亲人,这是多么深厚的情谊啊!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他们也一定想早日回到回到祖国,回到白发双亲和妻儿身边,可是此时此刻他们却希望——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一点……
4、师导: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等让人割舍不下,比祖国的召唤更令人留恋的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让我们细细品味那些让志愿军战士刻骨铭心的一幕幕真情。
四、品读课文,读出感情。(展示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老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
2、创设情境,感受真情
(1)自由朗读,画处最令自己感动的的段落或者是语句,并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
(2)全班讨论交流。(自由谈体会)
(3)感情朗读。是啊,素不相识的老大娘,虽然不是志愿军战士的母亲,但是却向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学生说)
3、迁移学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总结学法,归纳:①自由朗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谈感受。③感情朗读,体会真情。
(2)按以上学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
4小结: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感人肺腑,志愿军战士怎能忘怀呢?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这血与肉凝结成的深情厚谊怎么能不感天动地?怎么不牵肠挂肚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和他们一起与朝鲜人民话别,让我们齐声朗读——再见了,亲人!
五、总结写法
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都用第二称呼,这样写好像在面对面说话,更方便表达情感,而且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
完成课后小练笔: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在写下来。
篇4: 课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
课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第二学时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 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篇5:课文《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设计
课文《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设计
师: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指什么人?
〔抓住题眼,带领学生深入领会,意在开门见山,直奔中心。〕
生:指朝鲜人民。
生:指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从血缘关系上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
生:不是。因为亲人是指爸爸、妈妈、兄弟、姐妹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从血统关系上讲虽不是一家人,但从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的友谊看,比亲人还要亲。谁能用一句话恰当地说出这个意思?
生:亲如一家。
生:亲密无间。
师:不要只考虑一个词,用一句话来说。
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说得好。中朝人民这种情谊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
〔通过剖析亲人一词的含义,拎出理解全文的纲,意在举纲以张目。〕
师:下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读的方法是默读,画重点词语。思考的问题是(出示小黑板)本段写了大娘的几件事,哪一个事例最能突出表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读书时可以轻声议议。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巡视,并及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哪个同学把大娘的第一个事例读给同学们听听。(指名朗读)
师: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中供应读第一声(g#ng),不读第四声(g^ng)。请同学们考虑:志愿军把大娘送打糕叫做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了温暖。
生:在人家最需要帮助时,及时地给予帮助。
师:说得不错。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再请同学们考虑,读大娘送打糕时,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危险?
生: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练习读读。(生读)
师:大娘在志愿军最需要帮助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志愿军,事迹动人。但最感人的是哪个事例?
生: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最感动人。
师:这个事例中有两个词对比非常强烈,你刚才画出来了吗?
生:我画的是丢下、背进。
师:丢下的是谁?
生:是大娘的小孙孙,她老人家的唯一亲人。
师:好!你很尊敬老年人,称呼她老人家既恰当又准确,大家应该向你学习。
〔学生用了一个很有礼貌的称呼,老师也不忘给予表扬。虽是顺便说的题外话,但有明显的.导行作用。〕
师:那么谁再说说背进的是谁?
生:志愿军伤员。
师:唯一亲人。说明大娘的小孙孙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是奶奶的命根子,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她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呢?可是这时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该怎么办?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人民负伤流血,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在这不能两全的紧急关头,大娘宁愿舍弃亲人的生命,也要保住志愿军伤员的生命。从这一丢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的心目中志愿军战士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段课文中可以抓的词语很多,李老师抓了丢下、背进这两个对比十分强烈的词,可谓抓住了关键。这是因为大娘的一丢一背便可以看出大娘与志愿军伤员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师:在志愿军伤员的心目中这位朝鲜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对大娘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第一段我们学得很好。文章按照临行话别、追忆往事、赞颂友谊三层意思来叙述,请同学们按照这个分层方法,把第二段也分作三层。(学生很快分好并说出了起止点。)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师:小金花的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个词怎么讲?
生:一齐走向死亡。
师:意思懂了,但请同学们再想想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能相提并论、一样看待吗?
生:不能。因为小金花妈妈死得有意义,敌人死得没有意义,他是坏蛋,他该死!(生笑)
师:谁能比较准确地说说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有什么根本不同?
生:敌人是侵略者,他的死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小金花妈妈的死,是为了祖国和中朝人民的友谊,她死得有价值,无尚光荣!
师:你说得好极了!一个是轻于鸿毛,一个是重于泰山,虽然是同归,但死的意义绝对不同!
〔李老师不是就词论词,而是联系课文讲清了两个人死的意义绝然不同。不仅使学生深入地领会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处理词语的一个成功范例。〕
师:当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后她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读课文时要注意描写她的动作、神态的词语。
生: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把脚一跺,嘴
篇6:课文《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是人的精神的建构,但这种建构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运用。新课标强调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文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因素,须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进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自我情感。
【设计特色】
以读感悟,读中悟情,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英雄的精神境界。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启动情感
1、八年前,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了和平而来,八年后,他们又依依惜别,万般不舍,为了和平而去,千百次呼喊:再见了,亲人。是因为朝鲜人民为他们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指名说)
2、仅仅是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
3、朝鲜人民也视志愿军为亲人?(找到根据)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送了一程又一程)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再也抑制不住的泪)
大嫂,请回吧!(伤离别,离别就在眼前)
二、追本溯源,体验情感
1、朝鲜人民为什么视志愿军为亲人,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说说。
2、这些都是你们从课外积累到的信息,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里有没有写志愿军付出的代价?四人小组讨论,划出句子。
预设:
⑴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拼了三天三夜。
你能想象一下三天三夜的激烈场面吗?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体会,你觉得怎样的场面才是拼?你再体会体会,志愿军当时的心情,这是一种怎样的拼?(对敌人的恨,对朝鲜人民的爱)
⑵ 列车呀!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⑶ 那一回,我们的'侦察员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
三、有机整合、领悟情感
1、魏巍在他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记叙了朝鲜战场上最为壮烈的一次战斗──松骨峰战斗的场面。请同学们阅读老师发下的材料,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使你对拼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把这些语句划下来。
2、学生快速默读后,教师随机点拔,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情感。
例如: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一志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
(这是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拼的意思。)
敌人为了逃命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
(这是从敌人的疯狂进攻,垂死挣扎中读懂了拼的意思。)
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这是从战士的英勇壮举中读懂了拼的意思。)
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以至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
(这是从战士付出的巨大代价中读懂了拼的意思。)
这个连的伤亡虽大聚歼了敌人。(这是从结果中读懂了拼的意思。)
3、这个片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诉说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在浴血奋战,拼杀到底。让我们再次齐读: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拼了三天三夜。
4、影片《英雄儿女》刻画了志愿军战士坚守851高地,与敌人激战了一个白天,阵地上只剩下了王成一人,这时候(播放影片片断)(三读: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拼了三天三夜。)
王成虽然是巴金的小说《团圆》中的一个人物,但他却是每一个志愿军战士的缩影。
如我第九兵团第二十军连长、全国战斗英雄杨根思坚守阵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时,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他壮烈牺牲的形象酷似王成;
第二十六军排长,在坚守二一二高地防御战中,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成群的美国兵蜂拥而上,向他扑来。这时他拔出掩埋在工事时的爆破筒,把爆破筒炸敌群的先例,其情节更符合王成的形象;
志愿军炮兵侦察员于树昌用电台指挥我炮火压制敌人进攻,直至敌人包围了他的观察点,发出了向我开炮的指挥口令,其语言就是王成。
(四读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拼了三天三夜。)
四、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1、这一切,只是志愿军八年中为朝鲜人民所做的点点滴滴,这样的场面就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呀!这一别,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年迈的大娘、年幼的小金花、拄着双拐的大嫂她们忍心与志愿军分别吗?送了一程又一程。
2、于是,志愿军只好请求她们停步,谁来请求她们?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 大嫂,请回吧!)
3、就是这样的请求,她们还是没有停下送别的脚步,志愿军只好肯求她们。
4、可是送别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住,成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们。
5、志愿军不断的哀求,可朝鲜人民还是不回去,志愿军只能用军人的口气命令她们。
6、这命令中有不忍,命令中饱含着深情──百感交集,谁再来试试。
7、分别的时刻终于来了,现在,男生起立代表志愿军,男子汉有泪不轻弹,你们女生代表朝鲜人民。看,火车就要出发,你们深情地说
8、火车缓缓启动,志愿军从窗口探着身子,挥着手,朝鲜人民也挥舞着鲜花大声喊
9、火车越开越快,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10、现在是和平时期,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亲人关系?
《再见了,亲人》讲的是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故事,我们既把这段历史铭记在心,同,我们更应该将文中流淌着的爱融化我们心底。只要人人拥有一份爱,亲人到处在。
篇7: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里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描写了xx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是本课乃至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
对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学生于上学期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已有了解,同时,在此课学习时也拓展了解了邱少云、黄继光等多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学生对于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作的牺牲已有所感悟。所以本课应引导学生回顾这些课文及资料,把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以便更好地感悟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情谊。
二、教学对象分析
这学期是学生进入高年段的第二个学期。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他们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于本篇课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事,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他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他们感悟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仍不强,需教师适时指导。随着经验的累积,他们也懂得如何搜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其实,这些方面的能力学生在上学期已初步形成,在这学期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代价”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合理想象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继续训练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进而进行国际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入情入境地朗读;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
六、课前准备
(一)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并搜集相关资料。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的深情厚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篇8:《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那耙豢蹋??虺?嗜嗣襦咦爬峄ㄇ袄此托校?驹妇?且埠?岣姹穑?蠹叶忌钋榈厮底耪庋?痪浠癌ぉ鍪究翁馔计??迨榭翁猓涸偌?饲兹耍ú淮虮甑悖?br>
3.读课题
①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志愿军
③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朝鲜人民
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T:可是……(出示课题:再见了,亲人)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四、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五、小结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一、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投影:英雄图)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
3.师引读(投影句子)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
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板书)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篇9: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从具体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查阅、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和图片。
2、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简介背景
1、检查预习,交流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同学们,你们知道抗美援朝战争吗?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课件放映图片: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三年,打败了美帝国主义。
3、板书:
抗美援朝时间1951年~1953年。
4、课件出示预习要求:
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中朝两国军民在火车站依依惜别。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朝鲜人民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说:“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5、板书课题,质疑:
⑴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⑵预习时,你遇到了哪些问题?
6、认定目标,分步课件出示,一共五关。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第一关:读懂课文内容:
⑴放映多媒体课件:情景范读
⑵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课文主要写中国人民志愿军跟哪些朝鲜人民依依惜别?
⑶交流讨论。(大娘、小金花、大嫂)
2、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关: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⑴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志愿军向谁道别?她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边读边在书上勾画。)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汇报讨论的结果。(补洗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④想一想:
朝鲜大娘是不是只做了这几件事?你从哪里看出还做了好多事?说明了什么?
⑤有感情地练习朗读。(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者敬重的情感读。)
⑥归纳学习这段的方法:默读、勾画、体会、感情读。
⑵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分小组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小金花、大嫂各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①分小组学习:
(一、二组学习第二自然段;三、四组学习第三自然段。)
②汇报学习情况。
③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二、三自然段。(分别用亲切、关切的情感去读)
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三关: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开头与结尾,以及4~6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①课件出示这些句子
②让学生把这几句话改写成陈述句进行朗读比较)
③朗读课文的四至六自然段。
④通过对以上课文的学习,你觉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再见了,亲人”是对谁说的?是不是仅仅指课文中写到的这三个人?为什么称为“亲人”和“亲爱的土地”?(讨论)
(用鲜血凝成的比天高、比海深的情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⑤有感情地练习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扩展训练
这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来写的,因为他们在临别时候想起了朝鲜人民的深情厚意。
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因为志愿军也为朝鲜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介绍抗美援朝英烈的事迹)
第四关: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句来说。如:当志愿军请大娘“快回家休息”时,大娘会说些什么,问小金花“你怎样落泪了呢?”时,小金花会说些什么……)
五、达标测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五关: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六、布置作业
查阅、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和图片、故事等。
〖板书设计〗
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953年
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
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大娘送打糕雪中送炭
救伤员失去小孙孙鲜血凝成
再见了,亲人
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妈妈深情厚谊
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依依惜别……(抒发感情)
第二课时
〖前提测评〗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定目标〗
1、领悟写法。
2、检查学习生字的情况。
3、开故事会。
〖导学达标〗
一、领悟写法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用了哪些写作的方法。
2、交流讨论,领悟写法:
⑴选取典型,以点带面:
(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代表朝鲜人民中的老年、中年和儿童。)
⑵抒情叙事,相互交织:
(特别是情感线索,一脉相连。如前三个自然段的开头与这三段的最后一句话。)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
1、听写。
2、订正,改错。
三、延伸扩展,开故事会
1、请学生将课外搜集到的关于志愿军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篇10: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以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首席地位。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比较陌生,教学时可从介绍抗美援朝战争或播放《英雄儿女》《上甘岭》电影片断导入,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进而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初读课文,交流: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从而读懂课文叙的事,初步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再读课文,通过体会最令人感动的语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升华一的情感,体会前三个自然段共同的写法──先叙事,再抒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由指导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彼此之间依依异别的深情,引导学生思考:在与别时朝鲜人民一也回想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从课文中找一找,结合着平日阅读,观看影视剧等说一说。使学生偏认识到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为亲人,志愿军用生命和鲜血浇铸了中朝人民间牢不可破的友谊。最后,引导背诵、抄写和进行小练笔:展开想象,写一件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的事。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问导法、暗示法、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涵。
(四)技术准备
课件。
(五)前期教学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把朝鲜人民为什么是志愿军亲人理解清楚了,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完成了,但是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思考:难道仅仅朝鲜人民是我们志愿军战士的亲人吗?在这个基础上,还能不能再深化下去呢?如:亲人仅仅是战争年代才有吗?和平时期呢?教师要用时代的精神引导学生去学习这样的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描绘的是战争时代,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他们能够成为亲人,那在我们的和平年代,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不能成为亲人呢?那些是呢?你能说一说吗?如果这样深入挖掘的话,就体现了一种时代的意义。只要我们老师有这样的一种意识,在很多课文里都能这样引导学生体验,而不仅仅局限在原来的解读上。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难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志愿军进行曲录音带,让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乐曲声中,跟随志愿军一起跨过鸭绿江,去感受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这是一曲高昂雄壮的乐曲,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就是以这样的姿态、精神面貌奔赴朝鲜的,为的是保卫祖国,解放朝鲜人民。我们的军队在那里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赶走了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在朝鲜的日日夜夜,我们的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亲如一家人,临别时他们都依依不舍。我们的课文记述的就是这难舍难分的场面。
(二)教师范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惜别的情景。)
作者从三个方面记叙了这一内容。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把这一段分为三层,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是什么句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师:学习了这一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觉得这一段突出地表达了朝鲜大娘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慈母般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大娘之间的真挚情感。
朗读时要注意语调轻缓,读出志愿军与大娘依依惜别的情感。
(四)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的结构,写法与第一段相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仿照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学习此段。
(五)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的结构与写法也与第一段相似,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按照一、二段学习的方法自学这一内容。
(六)小结前三段。
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气与朝鲜人民话别,通篇都是志愿军在讲话。在这依依惜别之际,朝鲜人民是怎么想,怎么说呢?课文有这方面的叙述吗?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有很难忘的人和事,作者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三个人物来写呢?
(七)学习第四段。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
学习这一段主要以朗读为主,读出志愿军对朝鲜人民、朝鲜国土依恋的感情,读出志愿军发自内心的“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的呼声和决心。
“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要称“亲人”?
这一段表达了志愿军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一段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八)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主要记叙了志愿军归国时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
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文中每一段都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课文是用哪些材料来表达中心的?
(作者选取了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的惜别及火车开动后志愿军发自内心的呼喊来表现中心的。)
(九)总结全文。
对关系亲密,感情深厚的人称为亲人。课文中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看作亲人,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也体会到了,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同学们,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十)巩固知识,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幻灯片,读句子,着重理解带点的词语。
(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2)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同归于尽:尽,完结。一同死亡或毁灭。
(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的代价:代价,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耗费的物资、精力甚至生命。
(4)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又一次,再一次。
2.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这三段的结构及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比较相近,可让学生自行选择一段背诵。
3.小练笔。
要求: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围绕中心选材,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题目自定。
这个练习可以做为课外练习去完成,主要是训练学生写文章要有中心。
篇11: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代价、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等词语。
2、通过重点问句的理解,体会文章中心及作者思想感情。
3、训练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过程:
一、导言:
这节课我们学习17课,再见了,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学习时,我们要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领会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其余同学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志愿军和大娘告别听情景)――板书:大娘
2、分几层写的?
(三层:请求――回忆――反问)
3、请打出这段课文里的两个重点来出示小黑板
你是根据什么来找的?(根据课后提示来找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说明你很会学习。
好,让我们先看第一个句子。
4、理解第一句:
①这是一个什么句?(感叹句)要表达怎样一种感情呢?看句子。
②有两句话,第一句说什么?(送打糕)――板书、送打糕
第二句说什么?(这真是雪中送炭)
③理解“雪中送炭”
a.“雪中送炭”的本意是什么?(在隆冬风雪严寒中,有人送来炽热的炭火)
b.在一般情况下比喻什么?(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c.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呢?
(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和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正在这时,大娘送来了打糕,真是“雪中送炭”呀!)
(1)还有更深的意思吗?
在战场上拼了三天三夜,而且是空着肚子,如果是你会怎样想?
(要是有吃的……加点水……也好啊!)
当时敌机封锁,可能吗?(不可能)这事被大娘知道了,大娘送来了打糕,这打糕,是怎样送来的?(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
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是什么?
(2)不仅仅是打糕,而且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的是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武器,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
这就是――雪中送炭!
④志愿军心里充满了对大娘的什么?(感激)
⑤指名朗读这句,然后齐读。
5、理解第二句。
①这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②这儿也有两句,第一句说什么(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板书失去孙子
“唯一”是什么意思?(独一无二)
大娘独一无二的亲人是谁?(小孙孙)
为什么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亲人(其它人都被敌人杀了)
这唯一的亲人又是怎样失去的(救伤员)――板书、救伤员
大娘家有两人需要照顾,一个是――……一个是――……,他们都要救,在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大娘丢下了谁?抢救了谁?
她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哪儿可以看出?
(爱,从抢救小孙孙看出来)
我们可以想象到大娘面对炸平的房屋,怎样呼喊着自己唯一的关人?
(孩子呀,别怪奶奶,奶奶是为了救叔叔,叔叔会为你报仇的!)
大娘多么爱自己的小孙孙呀!可她把生的希望给了志愿军,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的小孙孙,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娘对志愿军真是比亲人还要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这样的感情用陈述表达怎么样?(不强烈了)
③指名读,然后齐读。
6、这段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感激、崇敬)
指名朗读,读到重点时,大家齐读。
7、我们是怎样学这段的?
(①抓住主要内容。②分清段内层次。③体会重点,词句)
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后面的课文。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自学。
①主要写了什么?
②分几层:
③找出的重点句是哪句?
2、引导体会重点句?
①是什么句?(转折关系)
②看三个小句子:
读第一句:干什么回来?(救老王)板书――
读第二句:为什么焦急?(小金花和老王回来了,妈妈还没回来)
读第三句:等来的是什么?(噩耗)“噩耗”的意思是(亲人死亡的消息)
等来的是什么样的噩耗?( )
“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 )妈妈为什么跟敌人“同归于尽”。(小金花的妈妈知道自己已给暴露,如果不拉响手榴弹,金花和老王就有可能再次落入敌人的魔掌,妈妈为了救出老王,宁愿同敌人一块死去)。
③比较、朗读。
等来的是噩耗
(书中句子)
读起来我们为什么不同的感情?(悲痛、仇恨)
④指导朗读,然后齐读。
3、同志们都伤心地痛哭起来了,小金花胸中充满了悲痛和仇恨?
这两种感情中哪种最强烈?(仇恨),从哪看出(但是你把脚一跺……)
同志们都伤心地哭了,小金花也应没哭啊!因为哪是自己的妈妈呀!她想哭吗?(想)但是她哭没有?(没有)她想哭却没有哭,从哪儿看出(嘴角抽动两下),她悲痛哪儿去了?(她悲痛为对敌人的仇恨),化悲痛为力量悲痛越大,对敌人的仇恨就越深。
用这种感情朗读――
小金花多么刚强呀,今天刀子却落泪了,为什么?
体会到什么?(小金花对志愿军真是比亲人还要亲)
小结:看到刚强的小金花落泪了,志愿军叔叔也是心湿也不好爱啊,谁来朗读本段。
4、指句朗读,读到重点时,齐读。
四、学习第三段:
1、自学习本段,检查。
(1)写了什么?(志愿军同大嫂告别听情景)――板书,大嫂
(2)分层怎样?
(3)重点句是哪句。
2、体会重点句:
(1)这句是什么句?(反问,改陈述)
(2)两个小句,读
第一句:“代价”是什么意思?( )
这里指达到什么目的?(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为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呢?(双腿受伤致伤)
双腿是怎样受伤致残的呢?(……)――板书:挖野菜
从“血泊”你想到了什么?( )
为什么用省略号?(那情景太残忍了,说不下去)
大嫂付出的代价高不高?
体会到什么?(比亲人还亲)
大嫂架着双拐走了几十里来送行志愿军是怎样说的呢?
3、指名读,读到重点句处大家齐读。
五、学习第五段:
1、汽笛长鸣,列车缓缓地开动了,从此我们就要和朝鲜的亲人分别了,让我们再向相处八年的亲人说声再见哟,谁来读?
①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②为什么说亲爱的土地?――板书:土地,洒过鲜血。
③朗读。
2、志愿军叔叔还有许多话要讲啊,可是无情的列车飞快地向前奔,谁来读?
“再看一眼”怎样讲?“再停留片刻”怎样讲?
篇12: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理解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2、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4、复习抓重点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读课题导入。
二、精读第一部分,体会为什么称为“亲人”。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
1、学生读书后汇报,教师板书。
2、精读重点句一,理解“雪中送碳”。
3、引出,学习反问句,体会感情。(板书)
4、指导学生读送别时的情景。
5、归纳本段写法:送别情景+回忆+反问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为什么称小金花为亲人。
1、学生读书,汇报,教师板书。(提示学生注意第二段与第一段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指导读重点句二。
3、读反问句,体会感情,教师板书。
4、抽生读送别情景。
(三)自学学习第三自段,补充板书。
用前两段的学法学习本段。
三、总结(板书),引导学生发现写法,复习写法。
1、归纳复习写法。
师:……为什么只有三个人来送行?
师:为什么只选三个人?
师:总结写法:作者写法上的原因,无法一个一个地来写送别的人,也没必要,就选了代表性人重点写,老年、中年、少年都有了,他们就代表了朝鲜人民。比如让同学写《美丽的校园》……
师:今天我们复习了写作方法,……
2、归纳板书,完善板书。
胜似亲人
四、研读4至6自然段。
1、用志愿军的口气读。
2、指导朗读。
五、小结。
板书设计
朝鲜人民 回忆 赞扬 志愿军
大 娘 送打糕救伤员 失去亲人 比山高海深
小金花 救侦察员 失去妈妈 刚 强
大 嫂 挖野菜 炸断双腿 深情厚谊
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
【再见了亲人课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