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教案

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教案

2024-04-03 08:13:0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洁琨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教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教案

篇1: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七颗钻石》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七颗钻石》

19、七颗钻石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期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以前都学过童话,并且对童话有着浓厚兴趣。但要想让学生正确把握课文内容,体验情感,发挥想像力,还要教师的`良好引导和正确指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方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像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旨在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爱心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改变一切。希望学生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难点: 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童话的故事情节是曲折离奇的,是作者通过想像加工而成的,意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从中悟出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 教具:课件  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生字词。 2、复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感受水的重要性。 二、新授 1、围绕“神奇”,激发学生兴趣,发现问题。 1、谈话: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后来发生了一系列神奇的事,想知道是什么样神奇的事吗?(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生读书并罗列。 2学生汇报交流 2、 激趣,让学生提出问题。 师:发生了这么多神奇的事,你想问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神奇的事) 3、激趣,让学生解决问题。 1自由分小组,探究讨论。 师:找出原因,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谈体会。 2学生汇报交流。 A: 空木罐 装满水的木罐  女儿对母亲的爱 B: 被绊倒 水仍旧是满的 女儿对母亲的爱 C:木罐 银罐  头  小姑娘爱护小狗 D:银罐 金罐  母亲爱女儿,女儿爱母亲 E: 金罐  跳出钻石、涌出巨大水流  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 4、师小结 5、 升华主题 生读课题,师:爱就像什么?(钻石)爱心就像金银钻石一样闪闪发光,照亮人心。作者为什么还希望这七颗钻石升上天空变成星星呢?(永恒的爱,普照人间)。 6、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1)、你得到过谁的爱?你给予别人爱没有? (2)、结合玉树大地震事件说明爱的神奇力量。(出示课件) (3)、生活中还有哪些人需要我们帮助?我们该怎么做?(出示课件) 三、总结 播放《爱的奉献》这首歌,师总结。 四、作业超市 1、展开想像讲这个故事。 2、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五、板书设计(略)

篇2:三年级语文下册《七颗钻石》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七颗钻石》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唾沫、焦渴、喜出望外”等10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体会水的重要性和小姑娘的孝心。

【教学难点】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想看看吗?

(出示图片,音乐)一些学生常见的经典童话故事画面,如:《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让学生一起说说故事的题目)

师:这些都是什么呀?(童话故事)喜欢吗?为什么?

师:是呀,童话就是这样的生动、有趣、精彩、吸引人,难怪大家都这么喜欢。你们知道吗,童话最大的特点就是丰富的想像,特别的神奇,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往往可以在童话中自然而然地发生。板书:神奇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了解钻石: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它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题目叫——《七颗钻石》。

1、出示课题,齐读。

2、师:钻石,你了解它吗?

师:是啊,钻石就是这样一种美好的东西,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七颗钻石》。

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提出自读要求)

2、检查字词,随机正音:(关注“唾沫”)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说

(2)出示填空:

地球上发生了,一个小姑娘,水罐发生了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涌出。七颗钻石变成了。

(自由说——齐说)

(过渡语)师:多么神奇的故事啊,让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研读第1自然段,感受旱灾:

师:读读这一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1、自由读。

2、师:你读懂了什么?板书:大旱灾

师:你从哪些词语读懂了这是“大旱灾”呢?

3、体会“干涸——干枯”

师:你从哪个词读懂了?

师:让我们去看看当时的场面吧——(出示图片,背景音乐)

你看到了什么?

(过渡语)师:再来读读这一段,还从哪读懂了这是“大旱灾”呢?

4、理解“焦渴”。

师:你有过口渴的经历吗?(体育课下来、有时半天没喝水等)

这是“焦渴”吗?那么,什么是“焦渴”呢?你能想像一下吗?

(嗓子眼里有火烧火燎的感觉,就像要冒出烟来的样子。)

5、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这场大旱灾的严重。

(配乐朗读)

(四)研读第2自然段,感受爱心:

(过渡语)师:地球上发生了这么严重的大旱灾,有一个小姑娘却要给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喝,发生了什么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划出最感动你的词语或句子。

板书:找水

1、自由读,教师随机地进行指导。

2、交流:

(出示一):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哪里感动了你?

(1)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抓住“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生病的母亲”)

指导朗读(随着学生的理解读好这句话)

(2)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师:你能想像当时小姑娘都找了哪些地方?或“你看到她到哪儿去找水?(想象说话)

生:小溪边,大河旁,山泉下,她会翻山越林,到处去找水,手会被树枝割破,衣服会被树枝划破,跌倒了又爬起来……能找的地方她都找遍了,可哪儿都没有水,她只能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板书:空

指导朗读(随着学生的理解读好这句话)

师:找遍了那么多的地方,她都没找到水。这时,小姑娘心里会怎么想?

生:沮丧、伤心、难过、绝望……

师:就在这样绝望的情况下,当她醒来时,拿起罐子一看——

(3)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高兴呀?

师:这真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啊,难怪小姑娘如此的`——喜出望外

谁也来喜出望外地读一读?

你读得这么好,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来读——(齐读)

板书:满

师:空罐变成了满罐,这就是童话故事的——神奇。(指板书)

(过渡语)师:还有哪里也感动了你?

3、(出示二):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小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1)“喜出望外”是因为有了水;也是因为母亲有救了。

(2)“真想喝个够”说明小姑娘自己也是又渴又累,但想到生病的母亲,舍不得喝一口水,充分感受小姑娘的孝心。

(3)“赶紧跑回家去”……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里也读出了她的急切?

师:小姑娘,你这样匆匆忙忙的是干什么呀?(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变)

(4)体会“抱着”(说明两点:对水的珍爱;心情的急切。)

(五)设疑存疑,课堂小结:

师: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按照你的经验,掉在地上的水罐会怎样呢?

生:(自由说)水都洒了出来

师:那小姑娘的水罐呢?

生:还是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摆着……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课堂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题。

1、学生自由做。

2、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填?

篇3:《七颗钻石》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19、七颗钻石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字词,能正确美观的书写“钻石、焦渴”等11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细读2、3自然段,能从文中人物的做法和语言中体会他们的美好心灵,感悟爱心的神气力量。

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复述故事。

5、感受想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在写作中学习运用想象,学习起因、经过、结果的写作顺序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做法和语言中体会她们的美好心灵,感悟“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你们喜欢读童话吗?快来猜一猜这是哪个童话。

生:说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

师:书读得越多懂得就会越多。童话,就是用儿童的语言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它往往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童话故事, 故事的名字是?生读题目。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

师:(边板书边提示)“颗”是“颗粒”的“颗”,右边是“页”字,不要写错了。

生:(齐读)七颗钻石。

二、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词语

同学们读得真投入。生字都认识了吗?

出示:竟然、绊倒、凑近、一瞬间

出示:匆匆忙忙、喜出望外

出示:舔净、累倒、唾沫

出示:钻石  递给   咽下

三、品读体验

1、整体感知课文

师: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次大旱灾,一个小姑娘为了(救母亲)去找水,空木罐变成了(有水木罐)、又变成了(银水罐)、(金水罐),最后从水罐中跳出(钻石)、涌出(水流),钻石又变成了(星星)。

学生说水罐变化经过教师板书。这就是故事的经过。

2、品读课文

(1)起因(详细讲)

师:故事起因于一次大旱灾。请同学们读第一自然段,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作者用得特别好,写出了旱灾的严重,在文中圈出来。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体会。

师:干涸的什么?干枯的什么?能说干枯的河流吗?师:(干涸 干枯 焦渴)这三处的描写顺序能改变吗?为什么?

(2)品读水罐变化过程

师:故事中水罐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词语、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句子旁边。感受深刻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请同学们停下笔,我们一起来交流。水罐的哪一次变化给你的感受最深?(超级连接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进程跟学生走重点讲第一次和第四次)

水罐第一次变化:(详细讲)

生:水罐的第一次变化给我的感受最深。

师: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作者用得好,让你感受深刻?(“”这个句子让我感受深刻。)你体会到了什么?怎样体会到的?用自己的话说。

重点体会“竟”“喜出望外”

水罐第二次变化:

哪句话让你感受深刻?你体会到了什么?(小姑娘善良,有爱心)

水罐第三次变化:

师:哪句话给了你深刻的感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师:怎样体会到的?(母爱的伟大。)

水罐第四次变化:(详细讲)

你觉得哪些词语作者用得好,让你感受深刻?你体会到了什么?怎么体会到的? 小姑娘的做法体现了什么精神?(雷锋精神)

把你的体会放到朗读中。读

想一想:是什么力量让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爱心的力量)

(3)结果:

师:语文就在我们生活中。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不把钻石送给小姑娘,而是让他们变成了星星。

3、写作练习

师: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运用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写作顺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神奇又感人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结合我们学习的知识,开始我们自己的童话创作。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学会关爱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四、拓展延伸

1、课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人听。

2、读《收集阳关》把体会写在读书笔记上。

板书              19  七颗钻石

起因   大旱灾

经过   空→有水→银→金→钻石水流

结果   星星

[《七颗钻石》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4: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七颗钻石》

三年级下册语文《小虾》教案设计 推荐度:小学语文教案 推荐度:小学语文《观潮》教案 推荐度: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推荐度: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七颗钻石》

教学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体现的人物美好的心灵

感受想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让我们对它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怎样的神话故事?(学生: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那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学生:牛郎织女)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着迷。今天,让我们走近耀眼的大熊星座,听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将一讲它的动人故事。

二、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注意语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2、你认为这个小姑娘是怎样的人?画出相关的语句做简单说明。

(学生:三次爱心行动;动词等。)

3、小姑娘的小罐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把水罐写得这样神奇呢?

4、作者在故事中想歌颂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呢?

5、体会下面句子表达了怎样美好的愿望?

“那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6、闭上眼睛试想,如果没有爱心行动,世界会变得怎样?

三、想象力训练:

出示下列两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题(体现自主性,差异性),然后全班交流。

1、童话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个梦她会做一个怎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像说说梦中的情景。

2、“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要讨水喝”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如何续写下去呢?给故事续写一个结尾。

四、课堂小结:

小姑娘的爱心,就想天空中的七颗钻石,闪闪发亮,照亮每个人的心灵。这堂课的学习是否也在闪光的东西留在你的心里了呢?谈谈你的一堂课的收获吧。(学生回答)

五、课后探究:

收集关于宇宙中事物的神话传说,出一期小报,一个礼拜后交。

篇5:北京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七颗钻石》教案

《七颗钻石》课文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下有一条小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七颗钻石》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童话内容,在了解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明白变化的原因,从而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重点:

从水罐的一次次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难点:

1、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2、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具准备:

字卡、句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让人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什么神话故事?那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着迷。今天,让我们走近耀眼的大熊星座,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讲关于它的动人传说。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及时正音。

3、交流预习情况,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旱灾:由于长期干旱缺水造成作物枯死或大量减产的灾害。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焦渴:非常干渴。

喜出望外:非常高兴。

唾沫:口水。

4、默读课文,说说水罐发生了哪几次变化。

第一次:小姑娘找不到水累倒了,醒来时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的水。

第二次: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第三次: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

第四次:水罐里变出了七颗大钻石和一股巨大的水流。

三、再读课文,体会水的重要性。

1、小姑娘是在什么情况下找水的?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内容。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非常缺水?读课文,找出句子读一读。

理解干涸、干枯、焦渴。

3、感情朗读这些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能救命……)

四、三读课文,了解小姑娘的水罐发生变化的过程。

1、在这么缺水的情况下,小姑娘出来找水,她的水罐第一次是怎么变化的?找出相关的内容,读一读。

2、第二次又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作者怎样写出了变化的过程?读一读,自己体会感悟。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的是第三次变化的过程呢?

4、请你找一找第四次变化的过程,自己读一读。

五、通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读准词语

旱灾 水井 金银 竟然 舔水 哀哀地 忍不住 凑上去 咽唾沫 喜出望外 匆匆忙忙 焦渴而死 清澈新鲜

2、交流:“球、枯、狗、银、讨、沫”左窄右宽,“旱、灾”上紧下松。“沫”字右半部分上横比下横长,“旱”字下半部分的上横比下横短。

3、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

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么神奇的变化呢?我们继续来学习感人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1、回忆一下,这只水罐在故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板书:空 满 银金 七颗钻石

2、是什么魔力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童话故事,找找原因吧!

二、品读探究,体会思想

(一)体会小姑娘的孝心

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好好读读第一次变化的过程,看看从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交流。

3、出示第一、二两句话

(1)这时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吗?指导练读。

4、当她醒来时,水罐里却装满了清亮清亮的水。猜猜看,水罐里为什么会有水呢?学生自由想象回答。

5、小姑娘对妈妈的这片孝心,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亮的水,这时小姑娘的心情又如何?(出示“小姑娘喜出望外……”的句子)

(1)“喜出望外”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喜出望外?

(2)这一句中用了一对关联词,能找出来吗?(一……就……)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3)谁能把这句话读好?学生练读。

6、小结。看,就是这样一个小姑娘,为了母亲忍住了干渴,多么爱妈妈,多么孝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部分内容,要读出小姑娘对妈妈的孝心。

(二)体会小姑娘的善心

1、读第二次变化的过程。

2、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小姑娘把水倒一点在手掌里,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讨论

(1)小姑娘只倒一点水在手掌里,对小狗太小气了吧?

(2)小狗为什么变得欢喜起来?

3、是什么使木水罐变成了银水罐?

4、小结:小姑娘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用爱心来对待小动物,这银水罐多么像小姑娘那颗晶莹美丽的爱心呀!

(三)体会妈妈的慈爱

1、第三次是怎么变化的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读完后可以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交流体会。

3、谁愿意来读读母亲的话,指导朗读。

4、小结:母爱真伟大!是母爱的力量把银水罐变成了金的!这金光闪闪的水罐多么像母亲对孩子金子般的爱呀!

(四)体会小姑娘的爱心

1、水罐又一次发生了变化,请你读读第四次变化的过程。

2、小姑娘接过妈妈手里的水罐,她再也忍不住了,就在她想凑上水罐喝水时,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又是怎么做的呢?读出课文中相关的内容。

出示: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

3、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4、小姑娘是多么无私,她的心灵是多么美好,她有着钻石般闪亮的爱心。这时突然从水罐里面跳出了——接着从里面——(引读)

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

5、出示北斗七星,播放音乐

同学们,看着这闪亮的北斗七星,老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不把这七颗钻石送给小姑娘,而让它们挂在高高的天空呢?

6、课文开头是一片荒芜的旱灾景象,试想,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呢?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再写下来。

7、交流所写内容。

三、总结升华

1、小姑娘的爱心感动了上天,更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心怀这颗爱心一起来重温这个美丽而感人的童话故事吧!学生感情朗读。

2、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多么像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她像钻石一样闪亮,像钻石一样珍贵,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心扉。让我们像文中的这位小姑娘一样,从小拥有一颗孝心,一颗善心,一颗爱心,愿这颗颗爱心永远像钻石那样闪亮,像星星那样璀璨!

《七颗钻石》的教学反思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根据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故事改写的。课文描述的是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植物、人和动物都干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为生病的母亲找水过程中发生的神奇故事。小姑娘的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清澈的水流,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了大熊星座。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美好的追求:无私的博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二、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篇童话与“大熊星座”有关,我首先提前广泛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收集有星星或星座的故事和资料等,学生积极参与,从各种渠道收集到资料。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也是我们教学的起点。我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上课时来了个资料共享。这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经验才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认为教师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实质上是要丰富发展学生的经验。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对星星或自己星座故事的兴趣,导入时说:“你知道有关一些星星的秘密或者故事吗?”学生积极举手,跃跃欲试,赢得个开门红!接着我(出示大熊星座的投影片)说: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闪闪发光,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七星。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七颗晶亮的,玲珑剔透的星星是怎样来的`吗?这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有挑战性,让许多同学能成功,这是开发学生的兴趣“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使学生乐有所获,老师便要善于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问题设计少而精

问题琐碎,繁复、肤浅是课堂教学费时低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备课时,我的方向很明确,就是首先找到教学的重点,然后以重点为目标去寻求解决重点的捷径。这条捷径就应该是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者是有思考价值的关键问题,宜少不宜多,以精不宜粗。

在研读教材、教参以及相关资料后,我把目光锁定在“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这个教学重点上。要解决这个重点我可以怎么做呢?经阅读发现,水罐的变化贯穿了全文,是课文的一条明线,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文本,要解决“课文出现了哪些神奇的景象?”——也就是水罐发生过哪些变化,是不难的。这问题虽浅,但它有效地引领学生老老实实地、认认真真地走进课文的整体阅读中去。接下来,要体会水罐的变化是爱心的力量使然,却是有点困难的,因为文章通篇没有提到“爱心”二字。但恰恰是因为课文没有提到,给我们制造了层层剥笋,逐渐深入的探索空间,于是就有了让学生再次回到文中去阅读,寻求“这些神奇的景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的第二个问题了。在“当时情景”与“变化的景象”都在学生的阅读探究一一获得后,一条清晰、分明的线索便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再往下的学习,学生便集中精力去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有思考价值的深入体会和感受了。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举一反三的思维训练中,从“为生病的母亲找水——赶紧回家——分给小狗——让给女儿——递给路人”中体会到小姑娘孝顺母亲——怜爱小动物——(母亲)关爱女儿——(小姑娘)情系路人,最终发现支撑母女俩这一切行为的根源就是“爱心”,至此,主题的揭示水到渠成,花时少,收效大,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感受深刻,这在后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得以证明。

三、不足之处: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得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2、读书指导上有点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有些不准确。

我会用汲取本节课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课改之路上。

篇6: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七颗钻石》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闫里学区大郝小学:王瑞云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3、通过朗读体会文中小女孩善良、美好的心灵,懂得关爱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在读故事中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并从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作一下简单的交流。引导学生想一想故事的内涵,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一些关于“爱心”的故事。

2、幻灯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朗读体会文中小女孩善良、美好的心灵,懂得关爱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1.导入:同学们的童年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童话故事陪伴我们成长,你知道有哪些动人的童话故事,能向同学们讲讲吗?

(生自由讲)

2、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带来了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你们想听吗?(出示课件)这个故事正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板书课题)

(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这些就是旱灾造成的(看幻灯),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根据看到的图片自由说)是啊,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

(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如果你得到了一罐水,你最想干什么? 在这个旱灾面前,人人都渴望清凉清凉的水,一天夜里,一位小姑娘也拿着水罐走出了家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喝。(出示图片)

二.新课探究

1、初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自由交流。

过渡:小姑娘找到水了吗?她身边发生了什么神奇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找找吧!读课文2---4自然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现在让我们读读课文)

1、找一找,小姑娘的水罐发生几次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了。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那个地方最让你感动?

(学生自读课文自由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4、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其他小组有不同也可以进行补充或      更正。

(二)引导学生领会水罐的不断变化的神奇,领悟小女孩的爱心不断升级。

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爱的力量:

第一次变化

A.小姑娘一个人出去为母亲找水喝,找了很多地方,她多爱她的母亲啊!同学们找一找描写小姑娘找水的句子并展开想象小姑娘可能去哪些地方找水呢?

出示句子:

(1)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小姑娘实在太累了,你看她睡的多香啊!

(2)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找出神奇变化的句子并读一读。

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很神奇呢?)

(要是遇上这样的情况,小姑娘当时的心情会怎样?谁能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突出“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一定是小姑娘的孝心感动了上天,赐给了她一罐水。

(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第二次变化

体会孝心和爱心带来的神奇力量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也突出孝心感动天)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为什么木罐会变银的呢?)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第三次变化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为什么银罐会变成金的呢?)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第四次变化:金水罐里跳出钻石,涌出水流。

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小姑娘也想喝水,但看到过路人,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

e.“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教师板书:  爱感天地)

3、齐读这几句话,把它的神奇之处读出来。

4、 我们再次回顾水罐的变化:

空木罐       木水罐      银罐      金罐       跳出七颗钻石

5、小结:课文开头是一片荒芜的旱景象,到最后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人们、大地万物将会是一片久旱逢甘露的景象。)

这一切都是爱给带来的,学了课文我们有哪些爱的收获呢?

教会我们如何爱 :爱亲人、爱世间一切生灵、爱陌生人

10、总结:老师愿你们的爱心像北斗七星一样普照人间,愿你们都能成为充满(爱心)的人,相信拥有爱心,会让你充满神奇的力量。

三、板书设计:

19、七颗钻石

空木罐

有水          孝心感天

水没洒

变银          爱心如银

变金          母爱似金

钻石、水流       爱感天地

四、作业:

1、上网或查资料搜集关于北斗七星的资料。

2、为父母做一件事或是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表达自己的爱心。并仔细观察父母的反应,记下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七颗钻石》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7: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朱燕春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在本课设计中所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情景引发情感陶醉

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图片资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于是上课伊始,我利用课件展示课文第一段文字,然后有感情的朗诵课文的第一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水就是生存的希望,有了水认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了水,等待人和万物就只有死亡。使学生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

二、自主识字,轻松识记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于是,我努力将这一理念体现在识字教学中。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再鼓励他们同桌合作识字,并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先认读带拼音的,再读去拼音的生词,加强巩固。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自主识字,体会了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快乐。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真正“读者”的地位,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发展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读书指导具有层次性。教学中我利用自读,读通难读的长句子,感情朗读来推进教学。而且每次读的要求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

2、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教于读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我让学生再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画出学生最感动的语句,并思考是什么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然后让学生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在各种读的方式下,总结出如何将课文读得又感情,如何去体会课文所蕴涵得情感。让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习得读书得方法。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得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教师指导过于急躁,留给学生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2、读书指导上有点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够简洁明了。

篇8: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朗读;能复述故事;概括探究课文主旨;培养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图片与投影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列举有爱心的人和事,激发他们对待生活要充满爱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仰望夜空,会看见满天璀璨的星星,它们闪闪烁烁,似乎想要告诉我们无数的秘密。你知道有关一些星星的秘密或者故事吗?(学生谈)是的,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出示大熊星座的投影片)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闪闪发光,它指示着前方,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星。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七颗晶亮的,玲珑剔透的星星是怎样来的吗?(介绍大熊星座的来历: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有个美丽的少女,叫卡力斯托。她成天跟着狩猎女神在深山密林中追逐野兽。有一天,天上最大的神宙斯从这儿经过,他爱上了她。后来,卡力斯托便怀了孕,不久,她生下了一个小男孩,取名阿卡斯。这件事被宙斯的老婆神后赫拉知道了,女人的嫉妒心使她再也按奈不住,她便来到密林,使用法力把这个美丽的少女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大狗熊,临走还抢走了她的儿子阿卡斯。过了,阿卡斯已长成了一个英俊的少年,神后便设法使他们母子俩在林中相会。阿卡斯来到卡力斯托所在密林中打猎,卡力斯托一眼便认出眼前的少年是自己的儿子,于是张开双臂去拥抱他,阿卡斯看到一只大狗熊向他扑来,便张弓搭箭准备一箭把她射死。危急之时,宙斯来了,为了拯救她们母子俩的性命,也使用法力把阿卡斯变成了一只小狗熊。阿卡斯一变成小狗熊,马上认出眼前的大狗熊是自己的母亲,于是扑上去,娘俩紧紧地偎依在一起。为了使其母子免受神后加害,宙斯把他们提升到了天界,并且给了他们两个荣耀的'宝座,这就是大熊座和小熊座的来历。)

可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利用想象的翅膀,带给我们另一个美丽而感人的故事,他重新阐释了大熊星座的来历。一起去感受吧。

二、整体把握

1、学生分散朗读,四人一组,每人一节,一生读,其余三人听。再推选代表朗读。

(投影加点字,在书上注好音;思考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准字音:

干涸(hé) 水罐(guàn) 绊(bàn)倒 舔(tiǎn)净

一瞬(shùn)间 咽(yàn)了一口唾(tuò)沫(mo)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这是写一个干旱之年,一个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和母亲让水的感人故事。

三、课文探究

出示探究题,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

1、罐是神奇的,神奇在哪里?

2、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般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3、是什么让这个罐变得如此神奇?为什么?

女孩→母亲(孝心)母亲→女孩(母爱)女孩→小狗(善心)女孩→陌生人(爱心)

4、最让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朗读并说说理由。

提示:小姑娘为母亲找水、给小狗喝、给过路人喝。三个情节比较得出爱心的主题。

小结:大熊星座真的是这样来的吗?作者为何要这样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美好愿望?(童话)

提示:爱心像北斗七星那样普照人间,愿每个人都拥有爱心。

四、拓展延伸

提示:这个罐子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周围的人都充满了爱心,是爱让这个罐子变得神奇起来。同学们,你身边肯定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许多充满爱心的事,请把你知道的和爱有关的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好吗?

五、当堂作文训练

列夫·托尔斯泰利用想象的翅膀,带给我们一个美丽而感人的爱心故事,我们不得不惊叹作家奇妙的想象本领,其实,我们大家的想象也是很丰富的,接下来,让我们也来腾飞我们的想象:

1、文中小姑娘找水曾累得睡着了,你认为这个充满爱心的小姑娘会梦到什么呢?如果你是她会梦到什么?

2、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心深深的感动了我们,也一定感动了否则,等他醒来时水罐里怎么会有水呢?这小狗和过路人都是真的?还是上帝的化身同学们想一想,是上帝的话他又是怎么想的呢?写出上帝的心理活动。

3、课文开头是一片荒芜的旱灾景象,试想,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人们、大地将会怎样?反映久旱逢甘露的欣喜之景。

4、试想,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会成怎样的世界?

六、总结

是啊,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有了爱心,我们才感到温暖,我们不但要沐浴爱心的温馨,更要懂得对别人付出爱,正如歌词唱得那样: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愿你们都能成为充满爱心的人,相信,拥有爱心会让你充满神奇的力量。

七、作业

1、发挥想象,另创一个故事,讲述大熊星座的来历。

2、制作爱心贺卡,送给你周围有爱心的人。

篇9: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妈妈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的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涌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故事虽然短小,但字里行间却表达着爱心的永恒。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来的学习,已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抓住文章的关键词,体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气氛渲染,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引导了学生感知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及特色】:

《课程标准》中对童话的教学要求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位,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受到一定的感染和启迪。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了先以兴趣情景作为渲染,把学生引进文本,然后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近文中角色,体会角色内心世界,从而去挖掘文本的内涵。感悟出爱的伟大。让浓浓的爱意充斥了整个课堂。

以人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读自悟、引导学生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的丰富的想象力。

在本课有几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如

①找出句子中让你感动的词语,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②你看到小姑娘出门到过哪些地方找水呢,她看到的又是什么情形?你能来说说看吗?

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用“——”画出来。

②圈出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

③品味重点词语,说说自己的体会,读出爱的力量。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一神奇的变化!

“作业”完成了对课文学习的拓展与延伸。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 力。

3、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对待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小姑娘的水罐发生的一次次变化,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2、学习完这个神奇的爱心故事,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北斗七星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在湛蓝深邃的夜空中,无数星星像钻石般璀璨,给美丽的夜空增添了迷人与光彩。其中最耀眼的就是这七颗闪亮的星星,它叫北斗七星,在她的背后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个有关北斗七星神奇而动人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的神奇情景,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其身临其境,“言又尽而意无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2、读完了没有,下面老师来考考你。来看大屏幕:出示六个句子:这节课的生字都在这六个句子里面,读好了他们,文章的内容就能基本掌握了。(自己先读一读)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生读:(评价:一字不差,正确流利)

你是怎来理解“干涸”与之相近的词语是哪个“干枯”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词语的?

“匆匆忙忙”你可以给他换一个词吗?

看这个“瞬”字,左边是一个“目”字,。“唾沫”是唾液或是口水,来试着咽一口唾沫。这个字连大人都容易写错,看老师写。齐读词语。(只有看得准,才能记得住)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六个句子。

【设计意图】

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文章的一些相关的重点词语巧妙地结合起来,扎实了词语教学,并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学习意识。

读了课文,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水罐的变化)板书

是啊,真是太神奇了。那你知道这个神奇的故事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吗? 发生在在一次大旱灾。怎么理解“大旱灾”?

生交流汇报。

1、下面就让我们目睹一下那干涸的场面。

播放录象,教师一边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作为解说词。你从那些词语感受到旱灾的严重。“所有、都、也都、焦渴而死”

此时此刻,人们最需要什么?(水)谁还想把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评价::听了你的`读,老师都觉得焦渴难耐。)

是啊,没有水等待我们的就只有——死亡

【设计意图】

“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语言、图片的渲染下,一幅灾难图就深深地印在孩子心灵,为下文的阅读做了好的情感铺垫。激发了学习的欲望。

三、精读课文,领悟内涵

再细读课文,看看围绕“水”发生了哪些动人而又神奇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你感到奇妙的句子。

交流找到的句子。

出示句子,学生读,谈感受。

【设计意图】

在默读的基础上,画出最受感动的句子,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的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学习读书的方法

1、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2、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把你的体会放进课文中去读一读吗? 小结:正是因为小姑娘有一颗纯洁的孝心,才使空空的水罐装满了清亮清亮的水。是啊,不光孝顺,他还是个有毅力的孩子。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比较句子

小姑娘找不到水,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

想一想,你更喜欢哪一句?

学生体会,评价。

用课文中的词说一说小姑娘发现水时的心情?(喜出望外)

指名读

后来小姑娘又做了什么,使水罐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小组交流

小姑娘因同情焦渴而“哀哀地尖叫”的小狗带来了快乐,因为这颗善良的心 使她的水罐变成银罐在没有喝到水之前,小狗是怎样的?

出示句子: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

小狗在哀求什么?(说话练习)小姑娘也听懂了,善良的她把水倒了一点给它(引读并出示)

我们再来看这两句,是什么使这只小狗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爱心的力量 真是太伟大了,让一个濒临死亡的动物变得如此欢喜!再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一神奇的变化!(齐读体会小狗的高兴)

过渡:就是因为她的爱,让水罐由木的变成了银的。母亲对女儿的爱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了吧。”又把水罐递给了 女儿。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放进去,读一读。指名读,并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朗读,给学生“情动于中而言于表”的抒怀机会。

同时引导学生在品悟读法的同时,主动参与评价。

小姑娘爱自己的母亲,她把生命之水交给了母亲,但母爱,无私的爱,宁 愿自己死去,也要把水留给自己的女儿,在这场灾难面前,她们想的都是对方,多么无私的爱呀!多么伟大的母亲,真是母爱似金啊!母亲把水给了女儿,也把生的希望给了女儿,小姑娘多么想喝呀!母亲把水给了女儿,也把生的希望给了女儿。

小姑娘多么想喝呀!把那种干渴的感受带进你的朗读中。

过渡:就在小姑娘正要喝水的时候,更令我们感动的事情发生了

出示句子: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自读,看看自己读出了什么?说的真好,你一定能读好!

小姑娘很想喝水,但她还是把水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啊?她给路人的仅仅是水吗?是啊,他给的不仅仅是水,而是生命啊!。此刻你们对小姑娘敬佩的情感已经写在了脸上,让我们怀着满心的感动再来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加以品味,在深情的语言渲染下,让学生真正懂得文本所蕴涵的内在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道德熏陶,让他们感受到了“爱”。

四、唤起共鸣,升华情感

过渡:

1、是什么让地球战胜了这次大灾难?正是因为小姑娘充满了爱心,才是奇迹一次又一次发生,让我们带着感动齐读最后一段。

2、一颗又一颗代表着爱的钻石越升越高,升上了天空,变成了七颗星星,组成了今天的大熊星座。

3、多么美丽而感人的爱心故事啊!我们不得不惊叹作家奇妙的想象本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感天动地的人和事。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我们的灾区西南,一起感受干旱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吧!

出示课件:播放灾区视频,接着在《爱的奉献》的歌声中展示全校师生共献爱心的图片

【设计意图】:

时时处处让学生在感受爱:女儿对母亲的爱,人对动物的爱,母亲对女儿的爱,人与人之间的爱。这是一部爱的协奏曲,让学生懂得“爱能改变一切”,感受爱的温暖、伟大。激发他们学会去关爱他人。

五、课外拓展作业

愿爱心这颗种子,在我们心中慢慢发芽、长大。看着你们专注的眼神,老师知道,此刻你们的心中早已充满了感动,让我们把这份感动凝聚在笔端,为小姑娘、为所有善良、有爱心的人写出你心中最美的祝福吧!课后让我们把爱继续延续,让爱在我们心中再一次荡漾。

1)爱读书的你:读一篇有关爱的故事。

2)爱唱歌的你:为小女孩唱一首赞歌。

3)爱制作的你:设计爱心卡送给周围有爱心的人。

4)爱写作的你:为自己的星座编一个感人的故事。

【设计意图】:

“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利用语言艺术的感染力、学生的自主阅读、品评,使“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更美好。”的主题得以凸显。课后作业的拓展,不仅陶冶了孩子的情操,还提升了孩子的情感。

板书设计:七颗钻石

空 星星

↘ 爱 心

孝心 ↗ 博爱

满 金

爱心↘ ↗母爱

篇10: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七颗钻石教案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它讲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女孩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一次发生神奇的变化。告诉我们爱心能创造奇迹,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在这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超越文本,情深意浓,师生共同弹奏了一曲爱心的赞歌。

---、初读,感知爱心

教学开始,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然后交流,初步懂得水罐的变化是爱心创造的奇迹。阅读教学从整体入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也为确立文本的价值取向做好了铺垫。

二、品读,体会爱心

教学的重点是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所以老师以水罐的神奇变化为主线,先让学生找出表现水罐的变化的句子,然后想一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交流,品读,归纳出女孩有孝心、善心、同情心。同时,为了加深理解,教师抓住了几个细节,如:“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这里的“哪儿”指小姑娘都到了哪儿呢?“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此时,小姑娘也是焦渴难忍,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给课文补白,感受到爱心的伟大,爱心的力量。另外,利用多媒体再现爱心的神奇。教师抓住“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媒体出现:巨大的水流流入了草地,流入了河流,流入所有需要水的地方,大地复苏了--透过语言文字,学生被小姑娘的爱心所震撼,朗读课文时入情入境,达到了作者、文本、读者的相通。

三、延伸,提升爱心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语文能力要靠反复的实践来完成。因此,学习快结束时,老师朗诵托尔斯泰关于爱的名言,让学生记下,接着在“爱的奉献”的乐曲中,学生畅所欲言,当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需要帮助时,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并齐声朗诵“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最后,老师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爸妈听,并把学习此课后的体会写下来。

总之,这节课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浓浓爱心溢满堂,实实在在育栋梁。

篇11:小学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的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小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而让出了如生命般珍贵的水,她们的爱心感动了上天,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最后升腾到空中,幻化成普照大地的钻石般夺目的星星,从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愿爱心永远像星星一样普照人间。

2、教学目标分析

学生对童话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以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为主线,把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作为教学重点来把握,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感悟爱的博大为教学难点来突破,而认知目标的实现则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

二、说教法学法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的体现。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用多媒体手段协助教学,侧重与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这几个环节,让学生对课文充分理解,是学生有感而发,有情可悟。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改变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体验。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去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媒体的选择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是必然趋势,为了让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辅助作用,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教学手段的运用,设计了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如揭示课题时,利用多媒体良好的图文效果为学生创设梦幻般的情景,让学生融情于景;让学生体会水的重要时,以课件为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在感悟小姑娘美好爱心的片断中,课件把形、情、意融为一体,世界生机盎然的美景令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在谈感受时,学生有情可悟、有感而发。多媒体课件在本课教学中不仅有以上的功效,还大大的节约了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感知导题。

开课我利用课件展示数星星图片及大熊星座图片,让学生谈对星星的了解。

本环节利用多媒体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其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接着学生随课件感知与星星相关的故事--七颗钻石。从而揭题诱发情感。为进入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2、研读文本,理解感悟。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采用的策略是--直奔重点,辐射全文,整体升华。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后,我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明确主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出本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小姑娘的水罐为什么这么神奇呢?(出示图片)有了这一主线,让学生带着图片中的问题,或是圈画,或是朗读,或是讨论,或是理解,或是感悟。然后幻灯片出示问题:围绕水发生的爱心行动有哪几次?你喜欢小姑娘吗?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且师点拨,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后,又出示幻灯片,总结五次爱心行动。

本环节利用多媒体的主要目的是: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适时引导,适时点拨,再辅之以课件恰到好处的渲染,帮助学生理清了顺序,又诱发了学生情感陶醉,学生的思维之门完全打开。

用幻灯片出示梦想剧场,教师引导学生记住小女孩“找水”的过程,抓住小女孩、小狗、母亲、过路人等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表演,力求使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小演员。

本环节利用多媒体的主要目的:学生通过剧场表演,感受水罐最后一次变化--水罐里跳出七颗巨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时,学生欣赏到了世界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那美妙的音乐,人间的美景令他们陶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当老师提出你想对小姑娘说点什么的问题时,同学们争先恐后畅所欲言,主题鲜明,感悟深刻。

3、归纳总结,升华情感。

在总结时,主要把握两条线:一条是小姑娘的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旨在回顾童话故事内容。另一条主线是从水罐一次次变化中我们体会到了爱的力量。幻灯片出示“爱心故事大家谈”师引导学生以“爱心”为主题讲故事;又出示“心的领悟,爱的箴言”的幻灯片,让学生说出有关爱的名言,同时用幻灯片展示名言,深化主题。最后用幻灯片出示小姑娘做了什么梦以及奇思妙想,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创作童话故事。

本环节使用幻灯片的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多媒体容量大的优势。省时省力,更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图文并茂,增强了课文的直观性,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情节很简单,但内涵比较深,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依托文本,重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充分对话。首先是教师要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要用整个心灵去浸润文本,也就是教师要深研教材,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我想在这方面我还有努力。其次是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养成潜心会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朗读,默读,静心会文,圈点勾画,使学生进入享受语文的佳境,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最后是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彼此的对话中,心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方法的提炼,语言的欣赏与积累是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渗透,这可能也就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也是我今后课改之路的追求目标。

篇12: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的教学反思

本文虽是童话故事,但含义深刻,课文层次较多,不捋清线索很容易混乱。先以钻石资料导入,然后按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就可以。

第1段抓重点词,我会让学生自己汇报,从“干枯、焦渴而死”等词语中体会水的重要。教师重点指导“干涸、干枯”,在明白水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看图片再指导朗读,做到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第2段前半部分不进行重点学习,我以讲故事的形式配乐讲给学生听,加深渲染。然后自由读2、3段,思考:水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把变化的语句标画出来。反复读。之后让学生自主汇报,师板书。之后再让学生提问题,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水罐为什么会变化。在学习中解决课后题。最后一次让学生汇报水罐变化的原因,需要指导朗读的部分指导朗读。有说话素材的段落穿插说话训练。每部分都让全班读一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这样思路会清晰,显得有条理。

第3段中间设计简单的师生对话情景剧,加深学生印象,体会妈妈对小姑娘的爱,过渡自然,也能让课堂丰富一些。

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让生抓关键词说体会,导出对小女孩行为的'赞美,就是进一步强调爱。抓“忍不住、咽唾沫”等词,体会小姑娘想喝水,更突出了让水给陌生人的可贵。

利用最后一段总结板书,看北斗七星图,是爱让水罐变化。在学习这个神奇的爱心故事后,自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第一次试讲前已经打了3次详稿,自觉很好了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教学反思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教学反思。但试讲过程中就发现诸多问题,果然是“实践出真知”。试讲过程中自己都有点顺不下去了,觉得课文讲的碎。下课后让来校给我进行了指导、改进。把碎的课文整理的清晰了。突然觉得自己差的太远了,要谦虚努力的继续学。回头教研组长和同年级老师又给我进行修改,自己再进行细致修改。于是,又有自信了。试讲一次后自己设计的课已经面目全非了,动大刀子整的容,骨架虽改,血肉不变。自己设计的内容还在,说明还是有可取的地方。继续努力。

篇13:三年级语文下册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次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童话表达了作者美好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本文情节简单,但包含的内涵很深刻。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上设计了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上,认识本课8个生字,正确认读10个生词,理解课文内容和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例如:焦渴、喜出望外等。在能力目标上,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在情感态度目标上,体会爱心对别人及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自认为比较不错,但是现实与想象存在者很大的差距,应印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反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己的课堂预设和应变能力太差了。

下面是我针对这一节课的具体反思与改进:

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是和我预想的有很大的差距,学生都能引弄清水罐发生的变化和原因,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也感受童话故事想象的神奇。但是在最后的小练笔“爱的箴言”效果不是很好,因为时间关系,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多,而且这一环节相对略有难度,教师的引导不到位,所以效果不太好。

课堂气氛

本节课的课堂气氛整体比较闷,在与学生沟通时,学生表现很活跃,但是一看到许多老师来听课学生就开始紧张不敢回答问题,甚至没有勇气举手,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如果我在过程中穿插一些有意思的活动环节也许会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课堂把握

在这一环节暴露出的问题最多,首先时间把握不合理,前松后紧,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倾听的习惯,在与学生交流时我就发现这个问题了,当时还特意的纠正了这一点,但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整体结构慢了下来。发现这一问题时我还特意把第一环节中的默读时间省去了,时间到最后还是不怎么够用。其次,教师的问题不够精准,导致学生答非所问。最后,个人的`应变能力不够,例如,我问学生“哪句话能够体会出小姑娘的孝心?”学生的回答是“我从: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这句话体会出了小姑娘的孝心,因为······”学生回答有些画蛇添足,我采取的是不理会的态度,后来想想就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往下讲,这样这堂课就会好很多。

最后,我还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犯基础性错误,那就是“孝”的最后一笔写的不规范。这是由于我平时写字时不注意字的结构,才出现了这样最低级的错误。今后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严格要求学生。

这真是一次难得机会,虽然课讲的不是很成功,但是确实让我得到了锻炼,让我收获满满。最后,我想对教研室的领导,欢喜庄的领导老师和学生以及我们丰登坞的领导老师们,由衷的说声谢谢,感谢你们的辛勤的付出。

篇14:七颗钻石 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生意,重点指导写“唾沫”二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感知童话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4、从水罐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5、联系实际,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心对待生活。

重点难点

1、水罐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2、联系实际,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见过钻石吗?板书:钻石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张世界上最名贵的钻石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图)漂亮吗?这钻石啊,不光是漂亮,它还是这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它晶莹剔透,纯洁无暇,它象征着高尚,纯洁和永恒啊!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与钻石有关。不全板书“七颗钻石”

2、孩子们,读一篇课文都是从课问题目开始的,看到这个题目,在你的小脑袋瓜里产生了什么问号呢?

3、太好了,那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近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这篇著名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课件展示课题和作者)

二、【讲读课文】

1、同学们打开书80页,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课件展示六个句子)

a、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b、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c、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小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

d、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e、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

f、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路人。

2、孩子们,这六个句子非常重要,因为这篇课文中所有的生字都在这六句话当中,读好这六个句子,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你也就读懂了。来自己读读句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读。

3、指名读相关的句子,要求读准字音。

4、引导理解“干涸”

5、匆匆忙忙还能怎么说(急急忙忙)

6、引导理解“瞬”(此字与眼睛有关)

7、引导书写“唾沫”(学生拿出纸笔自己写)

8、齐读六个句子。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大家想一想,木水罐是在什么情况下变成银水罐的?

(生汇报)

2、银水罐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变成金水罐的?

a、汇报

b、课件展示(指名读/齐读)

小姑娘回到家,把水罐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3、金水罐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变成七颗钻石,七颗钻石升向天空变成七颗星星的?

4、课件展示课文片段,老师范读。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七颗星星)

5、怎么样,感动吧,老师相信,这个时候,课文中也有很多让你感动的句子,同学们再去读一读,把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饱含深情地读出来。(自由读)

a、指名读

b、老师指出齐读(小姑娘回到家……变成七颗小星星)

四、【总结】

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用“七颗钻石”作题目了吗?

(小姑娘那颗善良的心,如钻石般珍贵啊!)

[七颗钻石 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5:《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基本信息     名称 《七颗钻石》

执教者 王瑞云 课时 第一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80页

教材分析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清晰有序的脉络,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在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之时,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而当得到水的时候却几次让水,使得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变化的故事。鉴于三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同时知道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由于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情感的体验不是很深,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为此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能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课文“补白”。

学情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25人,期中男生13人,女生22人。调皮好动的男生多。表现为自制力差,上课精力不集中,搞小动作,小声说话,没有听课的习惯,不管老师说什么,他们一律听不见;懒懒散散,从来紧张不起来,女孩相对比较文静,大部分孩子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但是也有个别女生的性格更像男孩子,上课搞小动作,说笑话,听讲不认真等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15个生字及其所组成的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感悟描写水罐一次次变化的语言文字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从感悟描写水罐一次次变化的语言文字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难点 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由于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情感的体验不是很深,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为此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能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课文“补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想象

1、出示:旱灾干涸干枯焦渴

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看到这四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想象后自由表达)

2、出示: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指名读。分别出示反映旱灾的图片,指导感情朗读。

3、“就在这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草木丛林也都干枯,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的时候,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却发现水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板书:七颗钻石)

二、理解──感知想象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文)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板书:神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最让你感到神奇的地方。

3、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引导读出神奇的味道。

重点指导读好以下句子:

①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屏幕出示)

②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屏幕出示)

③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④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⑤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屏幕出示)

⑥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屏幕出示)

4、“你认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的呢?”(板书:爱心)“迅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把描写小姑娘富有爱心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5、学生交流汇报,着重顺学而导以下句子。

①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②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③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④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⑤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抓住“哪儿也找不着”、“累得倒在”、“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咽了一口唾沫”等词句,重点指导朗读,感受这些词句所蕴含的情感。

三、创造──发挥想象

选择下面其中一个情节,展开想象编故事。

①小姑娘出门找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②小狗把小姑娘绊倒了,在小狗身上曾经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③从水罐里涌出了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大地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练写)

四、延伸──拓展想象

介绍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优秀儿童读物,感受童话魅力。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

2分钟 围绕“爱心”和“想像”做结。

布置作业

1分钟 1、把小姑娘梦中的情景写成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2、课外阅读一篇童话作品,要求做好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19、七颗钻石

空水罐

装满

神奇 还是满满的 爱心

变成了银的

又变成了金的

跳出涌出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得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2、读书指导上有点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有些不准确。

我会用汲取本节课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课改之路上。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6: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想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文中体现的爱心。

2、了解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教学难点:

1、展开想象,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2、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A、引入课题

1、展示图片引入课题

2、写课题

3、学生自由读课文

B、活动一 进入播音室,我是播音员

1、检查读书情况

展示句子,请生进行朗读并出示朗读要求。

师生正音

C、活动二  来到智慧泉,谁是智慧星?

1、提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发生了什么事?

出示文段: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重点理解词语 :  干涸   干枯  焦渴而死

展示图生让生判断区别三个词语

2、提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说说你的第一感觉.

3、提问:其中最让你觉得神奇的是什么?

4、提问:这个神奇的罐子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生互动:你说停我就停

师读课文,当发现罐子发生变化时,学生喊停.

D、活动三  穿越故事中,我们在行动

1、学生化身为神仙去帮助文中的小姑娘,请一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听.看,回答:

①你为什么要帮助这个小姑娘?

②她哪里动了你?

一起施魔法,帮助她,齐读罐子发生变化的句子

2、是什么让你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呢?老师只写一个字.

板书:  爱

3、课文中都写了谁对谁的爱?

展示并小结:   对亲人的孝心感天,

对动物的善心若银,

伟大的母爱似金

对他人的大爱如钻

4、七颗星星后来变成了什么?他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出示:爱可以战胜困难,爱可以创造奇迹

5、课文小结:

当一个人在自己处于困境时.也能够想到处在困境中的他人,并且给予他无私的关爱和帮助----这是真正的爱心,它比金子还要闪亮,比钻石更加珍贵,它会像星星一样永恒地闪耀在天空,用它的光芒指引我们前行的道路!

E、活动四、大胆创作园, 我有一支神奇的笔!

选择下面其中一个情节,展开想象编故事。

02①小姑娘出门找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02

②小狗把小姑娘绊倒了,在小狗身上曾经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02③从水罐里涌出了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大地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02五、板书

19、七颗钻石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7:《七颗钻石》教学实录(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设计与策略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是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体裁为童话,符合本单元“奇思妙想”的主题,符合初中学生爱幻想的特点,深得学生喜爱。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爱”的主题非常鲜明。教师一定要在学生自己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爱”的同时,以课本为引子,掌握童话的阅读方法,感悟生活,关注社会。《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是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文学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受到一定的感染和启迪。本着新课改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征,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懂故事,积累词句,培养理解、鉴赏、想象创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悟----赏---写等过程掌握童话的阅读方法,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中的美,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念”。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童话的阅读方法,自主地感知并理解本文的内涵。

教学难点:分类积累与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是如此来设计教学过程的:

1、课前准备:

把以前读过的童话故事找来,再读童话,每人至少收集一则故事。

推荐资料:《安徒生童话故事集》《格林童话》

2、 导入新课:

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篇童话?请说出你的理由。

3新课讲授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学生配乐朗读

要求:边听读边思考这是一篇怎样的童话?

要求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能够细心领会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感情。

教师引导多角度感知课文

(2)精读课文,多角度品味

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四个话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

话题①:不写开头不行吗?

话题②:不写小狗路人不行吗?

话题③: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

话题④:请自己设计一个问题

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

(3)寻读课文,分类积累:

教师引导分类收集雅词佳句,当堂记诵

(5)回读课文,想象写作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如下三题(学生任选一题,发挥想象,然后全班交流):

1、童话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个梦

她会做一个怎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2、课文开头是一片荒芜的旱灾景象,试想,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人们、大地……将会怎样?

3、试想,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会成怎样的世界?

4、课堂小结:

5、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童话的内容(包括童话的含义,优美的童话故事,童话作者等),做成手抄报。

2、你是什么星座?以自己的星座为题材,写一篇童话。

附:板书设计:           七颗钻石

二、教学过程实录

师:今天老师能和七年九班的同学共同上一节课,老师觉得非常高兴,希望通过广泛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把这节课上好!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生(众):有!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吗?平时读过哪些童话呢?

生1:《丑小鸭》《七个小矮人》《睡美人》

生2:《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

师:还有许多同学举手,老师看出同学们的阅读是非常广泛,大家之所以喜欢童话家,老师觉得童话确实充满魄力,它确实是为儿童写作的,它往往通过丰富的联想想象及夸张的手法来反映生活来塑造形象。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篇课外的童话,它的题目叫《七颗钻石》。老师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都能掌握童话的阅读方法,等到学习教材第六单元童话时,能够拿到一把登堂入室的钥匙。好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把童话读起来。

师:大家想一想童话应当怎样读呢?

生1:速度稍慢,有感情。

生2:读的生动一些。

生3:像讲故事一样读。

生4:读人物时,读出人物的特点。

师:老师综合了的大家的观点和想法,提出这样的阅读要求:(展示投影)读出故事味,读出文中情。

师:(解释)“读出故事味”就是要想象自己周围坐着许多小朋友,把故事读给他们听,像讲故事一样读给他们。“读出文中情”要用稍慢的语速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

师:(范读)第二自然段。本段朗读时是如和处理的?

生1:稍慢。

生2:读的有抑扬顿挫

师:把哪个字读的重一些?

生:“竟”字。

师:对!把关键的影响故事发展的字突出一些。下面请同学出声练读!(生练读)

师:好!下面我们来朗读课文。同学们想听谁来读,推荐四位好不好?

生:推荐三位(表扬一名自荐的同学)

师:老师给配上音乐。请听读的同学思考这是一篇怎样的童话呢?(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以上四位同学的朗读。

生1:胡静文读的很好,注意了抑扬顿挫。

生2:胡静文读的很好,很富有生机,给别人的感觉就像真的一样。

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听者带入一种意境当中......

生3:我感到肖翱同学平翘舌应注意一些,分不清,希望他改正

生4:我听到 卢毅 把干涸的涸读错了。

师:你听的很仔细。请同学们动笔标上字音。

师:四名同学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表扬读的好的同学)纠正最后一名同学语速过快,应尽可能读得有种余味无穷的感觉

师:(范读)结尾的语段!朗读就指导到这,大家课后还应多多 练习!

师:(展示投影)提问这是一篇怎样的童话?说说你初读的感受吧!

生1:这篇课文是美好的!

师:怎么“美好”能解释两句吗?

生1:人物的性格、品质是美好的!

师:他从人物形象上感知了课文。

生2:文章赞颂了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他从主题思想上感知了课文。

生3:这篇寓言童话讲小女孩为母亲找水喝,表现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寓言和童话还是有区别,他从情节上感知了课文,此外还可以从语言,画面,技巧等方面再谈......

生4:这是一篇深刻有哲理的童话,语句也很优美

生5: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有爱心!

生6:这是一篇很生动的童话,人物和情节很生动

师:什么样的人物情节能说的具体些吗?

生7:这篇通话描写了一个非常善良的小女孩。

师:(追问)他有哪些善举呢?

生7:他找水,找到水不自己喝给生病的母亲喝,看到小狗,给小狗喝,看到过路的人给路人喝, 表现他舍己为人的孝敬母亲的美好的心灵。

师:(评价)你概括的比较简洁,确实是写女孩为母亲找水喝而母亲给女孩让水喝,而女孩又把水让给路人的故事!(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角度--可以从语言情节、 主题、人物。写作技法等方面多角度感知。这一环节同学们评价活动的很好。

师:(出示投影)下面我们来品读课文--局部感知课文。 老师设计了四个话题:

(一)不写开头行吗?

(二)不写小狗和过路人不行吗?

(三)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

(四)请你自己来提一个问题

要求:四人一小组,每个人主讲一个话题,其他三个人来补充!

生:四人一组研讨  全班共议四个话题

生1:不写开头不行。开头讲到“所有的河流,水井都干涸了” 不写他不能突出这罐水的重要性。

生2:说明水来之不易非常珍贵

师:和人物有关系吗?(来之不易的水、旱灾)

生3:不写不能突出小女孩谦让,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第一自然段哪两个字非常重要?

生(齐答):旱灾

师:(板书)“旱灾”两个字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也可以说是背景。把人物放在比较困难的背景当中,然后再展现人 物的行为,然后进而更能突显人物的品质。在如此大旱的条件下,女孩能为母亲找水,母女俩还能双双让水,体现人物什么精神?

生:无私的爱心!

师:(板书) 爱心

生1:不写“小狗和路人”不能表现女孩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具体点说说。(追问)光写为妈妈找水不也可以体现 这一精神吗?

生2:光写为妈妈找水只能体现出他对亲人的关爱加进“小狗”可以体现他对动物的关加进“路人”可以体现他对陌生人的关爱

师:(强调)更好地体现小女孩对所有人的“关爱”之情,同时加进“小狗”“路人”使文章有了波折,也更能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讨论话题三:不写水罐“变”不行吗?

生:不写水罐的变,文章就没有层次感。直接写水罐变成七颗钻石没有经过。

师:水罐的变围绕什么“变”?

生:围绕小女孩的善良

师:怎么“变”?

生:木罐-银罐-金罐-七颗钻石

师:人物的每一次善举之后,水罐都要发生一次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生:做好事有好报

生:爱不分大小只要你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师:实际上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这样写,也表达他个人内心的美好心愿,当你无私奉献的时候,当你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你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实际上水罐是不能变的,大作家这样诗意的写是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一种诗意的烘托。

师:文章开头背景的铺垫,中间情节曲折,结尾诗意的烘托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

(指导)旁批

讨论话题四:让同学提一个问题

生1:不写结尾不行吗?

生2:让读者知道七顺钻石怎么样了!

生3:作者想让读者知道钻石任务的并置同时永恒存在的。

师:在夜晚有什么作用?

生:发光,闪亮

师:是什么变成生的啊!

生:作者希望小姑娘美好的心灵永存。

师:作者希望让小姑娘的爱心能永远普照人间,能够永存。经过上述的品读活动。我们情节、人物、主题、技法等方面有了深刻的了解。那么这么好的文章有哪些地方可以积累,哪些地方的技法可以学习,可以将来为同学们所用呢?(出示媒体)寻读课文----分类积累

师:要求边勾画你喜欢的语句边读出来,同时将勾画的语言材料整理归类!

师:(出示媒体)提示积累的角度

我积累了一批动词…………………….

我整理出一组美词

我找到一组美句

我归纳了比较雅的四字词语(鼓励多角度积累)

生:我找了四字词语   端端正正  匆匆忙忙  喜出望外   焦渴而死

师:(表扬)并希望“另辞溪境”

生:我找了几个形容词。哀哀地  满满的 端端正正的

师:纠正有些不是形容词。例如“哀哀地”可以视为修饰性用语。在名词或动作之前脚上修饰性词语能更生动形象。

生:我找了几个心情的词语。喜出望外  欢喜

师:有找动词的吗?实际上文章动词的运用更叠的很频繁

生:第二自然段 拿  找  抱  跑 。

师:为什么积累这些词?换个词体会一下例如小姑娘拎着水罐走回家不可以吗?

生:“抱”体现出水的珍贵。“跑”体现了急切的心情。用“拎”和“走”不能体现小姑娘特殊条件下的特殊情感。

师:看来作家在运用词语之前还是经过慎重思考的,动词的运用并非随意使用

生:我积累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这时  一瞬间  很久很久以前

师:(出示媒体)赠给同学语言积累卡

字形、字音  舔净   干涸   绊倒   唾液

四字词语   喜出望外  匆匆忙忙   端之飞飞  哀哀       尖叫 越升越多

一组量词   一次   一天   一个  一条  一下  一点   一罐   一口  一粒

鲜活动词   跳出  涌出   讨水   咽  睡着  装满

近义词  干涸 ---干枯 匆忙---赶紧   很大 ---巨大

开头结尾 句子

师:(指导)积累的事做实  适当的归类  将来便于查找

(出示媒体) 回读课文----学用实践

1.想象小姑娘累倒之后做了一个怎样的梦

2.描述一个好梦

3.想像一个场景

(生动笔写作)

生1:她装了一满罐的水, 送给母亲 ,母亲的病好了。

师:她心系母亲,表达希望母亲病好的美好愿望,她会做到这样一个梦。讲述的比较真实,好贴近文章情节,语言还应该美一些。

生2:梦见了地球下了一场大雨,  河流、 水井都丰盈不在干涸。

师:噢,你给罐中涌出巨大的水流一个合理的解释。

生3:梦见一位老爷爷, 给他的罐中加入了水------

生4:小姑娘找不到水哭了起来,哭声惊动了一位神仙, 神仙来到小姑娘身边问她为什么哭?小姑娘说了实话, 神仙以为小姑娘所感动了,把手一挥, 水罐里有了满满一罐水。  小姑娘笑了,醒来发现这一切都是真的。

师:他的想象非常好。加入了神仙帮助的情节,而且叙述中还有神仙与小姑娘对话的描

生:路过的人头发零乱,衣衫褴褛地讨水喝------

师(小结):好 ! 同学们将要写的地方课下完善。实际上我们今天亲身体验了阅读童话的过程 ,实践了阅读童话的方法。

(出示媒体)学法指导

朗读课文---------整体式概括

析读课文---------多角度品味

寻读课文--------板块式积累

回读课文---------学用式实践

师:希望同学们掌握更多把开启阅读之门的钥匙。祝同学们语文学习之旅一路欢歌马到成功!

三、教学反思

世界上没有完美,完美只存在于对它不懈追求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已经成我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我进行了思考及探索性的尝试。

(一)深入备课,对文本进行充分的开掘。

高度决定视野,语文教师的高度在于对文本的精准把握和深度的解读。《七颗钻石》一文参考资料较少,但它也给了我更多发挥的空间。于是我一遍又一遍地研读文章,反复咀嚼,感受童话曲折的情节,质朴的语言,出人意料又极富哲思的结尾。每读一遍都有思想的火花,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同时读出疑难处,精妙点。进而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易掌握什么,还应该学什么。哪些地方是兴奋点,疑点,

难点,这样教学的内容也就成竹在胸了。

(二)感知品味,扩宽教学的空间

语文教学的必然使命之一应是引领学生走进文章的情境中去,和作者一道对语言进行有效的品味。应营造一种实质性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开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空间。操作中我借助练读、朗读、寻读、回读等多种针对性的读,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思考,激活其个性化体验,使其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分析问题,互相启发,品味语言的精致与微妙之处,同时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尽情表达,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态度情感价值观获得提升。同时在感知,品味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语言表达习惯和人际合作交往习惯,一点一滴地为学生终身发展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三)积累与写作--嫁接有价值的语言点

在整体感知和品味之后,教师在教学行为操作中设计了积累这一环节,表面上看是词语教学,但实质上是在学生对文本阅读深度加深之后,引领学生多角度广泛积累,将有价值的语言点嫁接,拓宽、分类、归纳、并深刻体会,以便使知识量增加获得巨大空间。如,故意改换重点词语,设置比较点,让学生分析后有感而发,深刻体会“字斟句酌”、“遣词造句”对写作的重要影响;同时较为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语言的学用课,教师在训练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设计了几处切入点,敏锐地设计恰当情境,给学生一双挥洒灵性的手,让他们将心语尽情书写出来。

由理解---发现---积累---创造,逐步使学生把浅层的语言表象变成深层的语言积累,从“读的进”一步步提升到“用的出”,进而在一套时效性很强的语言实践体系中,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作好了积淀。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2009 1-12期

2、余应潮《阅读艺术》

3、《有效教学策略》丛书

[《七颗钻石》教学实录(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教案】相关文章:

1.七颗钻石 教案

2.七颗钻石教案

3.人教版七颗钻石教案

4.七颗钻石说课稿

5.《19.七颗钻石》

6.七颗钻石课件

7.课文《七颗钻石》的优秀教案

8.七颗钻石改编作文

9.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10.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