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小学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小学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2024-03-08 07:33: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代号—4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小学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上册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小学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篇1:小学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知道人的双手和大脑的作用是很大的,从小养成用手用脑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和识字、写字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学习生字“人”“个”

(1)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是什么最聪明吗?(人)对,我们生活中看的电视,用的冰箱,开的汽车,住的楼房都是人创造发明出来的。你们知道人为什么这么聪明吗?告诉你吧!就是因为人身上有两个宝贝呢!

板书:人有两个宝(齐读课题)

(2)学习“人”(人与八区别,范写人)

学习“个”(与“人”字联系起来,人字头,范写个。题目中的个读轻声,齐读“两个宝”)

二、初读课文,练习朗诵

(1)“人有两个宝”这两个宝贝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说他们是人身上的两个宝呢?我们打开书本第68页,一起学习陶行知爷爷为我们小朋友写的一首儿歌。自己大声地读读。

指名读1~2人。这首儿歌一共有几句话?(3句)

(2)听磁带录音,学生再自读。齐读。

三、分析课文

(一)学习第一句

(1)读了这首诗,你一定知道人又哪两个宝了吧?(齐说)

板书:双手

大脑

(2)举起你的双手,左手和右手加起来就是一双手。齐读。

用你的双手拍拍自己的脑袋,这就是大脑。齐读。

(3)出示卡片“手”(几笔组成?组词。范写。注意横撇的写法)

出示卡片“大”(组词。大就是太下少一点。)

(二)学习第二句

(1)双手和大脑都是人的两个宝贝,他们分别有什么本领呢?谁来读读第二句?

板书:做工

思考

做工:指做事情,干活儿。

书上的小朋友会用双手做哪些事儿呢?你的双手会做什么?

(2)小结:说手会做这么多的事,真是人的一个宝啊!

(3)那大脑会干什么?思考是什么意思?

你们看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会想些什么问题呢?

(4)小结:是啊,要把这些事做好,不仅要用手,还要用脑,所以说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

齐读一二两句。

(三)学习第三句

(1)那我们怎么样才能用好这两个宝贝呢?

指名读。

板书:创造

(2)什么是创造?下面我们来听一个《鲁班是怎样发明锯子》的故事。

1、谁能告诉老师鲁班和徒弟上山砍树一开始用的是什么工具?

2、用斧子砍树好不好砍?为什么?

3、是啊,斧子砍树一天砍不了几棵,太慢了,眼看工期近了,鲁班非常着急,就自己爬上山去看,这时发生了件什么事?

4、鲁班心里很纳闷:一根小草,怎么会这样厉害?竟然划破了手指呢?他仔细一看,发现了什么?

5、这时鲁班脑子里想到了什么?

6、于是他怎么做?结果怎样?

小结:就这样鲁班发明了一种新的工具——锯。这就是一个创造呀!谁能说说鲁班为什么能发明创造出锯子呢?用书上的话就是——“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四、总结全文

是啊,我们一般人去爬山,如果手被小草叶子划破了,心里只会想:真倒霉!不会去想小草叶子为什么能划破手,更不会去模仿小草叶子的样儿去造一把锯子。鲁班能发明创造锯子,就是因为他很会用人身上的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我们从小要能养成用手又用脑的好习惯,也一定会有发明创造的。

五、齐读、齐背

做动手操

六、写字

篇2: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松鼠》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感受松鼠的美丽和可爱。

2.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松鼠的美丽和可爱。

难点: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渲染学习氛围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森林乐园玩,好不好?

2.这一路上会遇到许多动物,咱们一见到他们就马上跟他们打声招呼,怎么样?(师播放动画,画面上出现几种小动物)

〈二〉整体感受松鼠

1.松鼠这一课大家预习过了吧,你觉得松鼠怎么样?

2.课文给我们介绍了松鼠的哪些方面,打开书,读一读,你一定会知道!

(了解课文是从松鼠的样子、游玩、搭窝、吃食四个方面进行描写,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三〉感受松鼠的外形的美

1.我们班的小朋友读书可认真啦,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松鼠样子的,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2.现在我请大家做件事,你们再看看这段话,记住你认为很关键的词语,待会我要考考大家的记性。

3.读完了吗(读完啦)都记住啦(记住了)开始考啦。这个自然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松鼠的样子?(生抢答)

师:下面,可要睁大眼睛,集中注意力,跟着我的鼠标走。鼠标点到哪,你能想出文中用了哪些关键词语来描写,你就马上举起手。

4.指导朗读。

(1)刚才,大家记住的关键词都写出了松鼠的美丽、可爱。现在,谁想试着读一读。

(2)谁敢说有一句我比他读的更棒呢(抓住句子指导朗读)

(3)师生接读

(4)谁也上台来当回小老师,和你的学生们合作读这个自然段?

〈四〉感受松鼠打窝的巧

1.读的不错,松鼠不只样子美丽,也很机灵,他还有什么本领呢?(会搭窝)请一位同学读读这个自然段(生读)

2.下面请大家看这一句(出示“窝搭好了……风吹雨打了。)

3.质疑:为什么松鼠把窝搭好后,还要加个盖呢?

你能在这句话中找到答案吗?

4.感受打窝的巧妙

看来,松鼠搭窝过程中的每一个举动都有他的目的。(出示整段)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松鼠常常把窝……这样就……)那么在松鼠搭窝的过程中,你觉的哪也可以加一条横线,并说说松鼠这样做的目的?看来,松鼠真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呀!(板书:聪明)

〈五〉感受松鼠活动的趣

1.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松鼠是怎样活动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请同学们放声自由读这个自然段。

3.瞧,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张松鼠追逐嬉戏的图片,你们觉得这图片怎样?

4.师: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聪明。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运用书上没有出现的精彩动词让这几只松鼠动起来。先到小组中讨论讨论,想好了,就上来写吧!生上台写。

5.松鼠玩够了,闹够了,也要休息了。那我们也静静地把刚才想到的,说到的松鼠追逐嬉戏的情景写下来。让顽皮、可爱的松鼠留在你的文字里,留在你的记忆中。(生写)

篇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太阳》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与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主要段落的结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谜语: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哪天不出工,准是下雨或刮风。

提问:“它是谁呀?”——太阳公公

大晴天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太阳。可是你知道关于太阳的知识吗?这节课就向大家介绍一下

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习生字生词:

(1)齐读词语表中的词语。

(2)教师指导正确书写易错字:殖蔬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交流收获

1.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请概括每部分的段意。

生总结,汇报

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太阳远、大、热三方面的特点

第二部分(4—8):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2.我们来读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介绍了太阳哪些特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特点:远大热

3.作者先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你知道介绍传说的作用吗?

生总结、汇报

师:介绍神话传说,增加文章的神秘感,引起阅读兴趣。

4.找出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过渡句,说说过渡句的作用

生总结,汇报

生:“虽然……但是……”用这个关联词结束上文,引起下文“关系密切”的介绍。所以,这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板书:关系密切

5.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总结、汇报

第二部分是总分总的结构,文章先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紧接着就分段告诉我们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雨雪的形成、风的形成、太阳的杀菌能力和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最后用“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来结束。前后呼应。

四、作业超市

1.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语两遍。

2.熟读课文,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上网查找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太阳的哪些特点?

二、学习1---3自然段,品味说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呢?在前三个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生交流、汇报

师出示句子

(太阳离我们……也要飞二十几年。)

思考: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B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句子,读出“远”,读出感情。

师总结:这段话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准确,更容易理解,突出了“远”的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太阳“大”的特点呢?生找句子,并汇报

出示句子

(我们看到太阳……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B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作比较。

3.体会描写“热”的句子:

A找出描写“热”的句子,说说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出示句子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板书:列数字。

B读一读,读出“热”的特点

4.小结说明方法。

师:在介绍太阳的特点的时候,作者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更易于理解。

三、学习4---8自然段,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1.体会第四自然段第一句的作用。

2.默读5---7自然段,说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在哪里。

A指名答,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相关资料图片。

B请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并做出评价。

板书: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形成雨雪形成风杀菌

C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反复朗读,体会太阳作用之大。标出中心句。

D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太阳,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四、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关于太阳的其他知识。

上网查找自己喜欢的天体的相关知识。

篇4: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松鼠》

教学目标

1.认识“栗、矫”等13个生字,会写“鼠、仁”等13个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把握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3.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栗、矫”等13个生字,会写“鼠、仁”等13个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种小动物?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2.(出示松鼠图片)请看大屏幕,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

板书:松鼠

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进入松鼠的世界,去认识这个可爱的小动物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1)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争取把课文读流利。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

(3)结合上下文理解“嬉戏”、“遮蔽”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词句

[出示榛子、橡栗、苔藓的图片]

灰褐色:[出示灰褐色的松鼠]

“遮蔽”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嬉戏”你怎么理解?

(2)识记生字,掌握多音字。

晃 huǎng( )huàng( )

组完词同桌订正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想一想: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着在括号里填上词语。

讨论:( )的松鼠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3.同桌讨论:如果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全班交流,总结

第一部分(1):先总写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再分别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进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介绍松鼠的形体特征。

第二部分(2):主要从松鼠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两个方面介绍松鼠的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3、4):从松鼠的行动、储备食物过冬和搭窝写出了松鼠聪明、警觉、乖巧的特点。

第四部分(5):介绍了松鼠的繁殖、换毛及爱干净的生活习性。

四、细读第一段,了解外形

1.默读,找一找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_____”画出来。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呢?试着填一填:在写松鼠的外形时,抓住松鼠的__________,详细描写了松鼠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特征,把小松鼠写得非常美丽可爱。

板书:外形特征

面容——清秀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

尾巴——上翘

3.读第一段,讨论:你认为这段好在哪儿?

小结:文中第一段确实写得好,作者抓住了松鼠的外形特点,运用了恰当的形容词、比喻句,把松鼠的外形写具体了,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丽可爱。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4.指名读,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朗读指导:我们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要读出这种情感,我们首先确定描写松鼠的重点词语如“乖巧、漂亮、讨人喜欢、面容清秀、敏捷、机警”等词语,并通过重读、轻读等方式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介绍它的外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从中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意思写词语

动作迅速而灵敏。(敏捷)

小巧、灵活、精细。(玲珑)

遮住的意思。(遮蔽)

游戏、玩耍。(嬉戏)

2.《松鼠》一课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生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一下松鼠有哪些生活习性。

二、精读课文,了解习性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和同桌说一说这部分介绍了松鼠的哪方面特征。

生总结,汇报

板书:性格特征---胆小(活动范围活动时间)

2.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生活习性?默读课文第二部分,选择一方面来准备并在全班介绍。

3.指名介绍,随机导学:

读第三部分,看看这部分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松鼠的特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行动、储备粮食搭窝(聪明 警觉 乖巧)

师:你们瞧,作者把松鼠搭窝的过程写得多具体呀!你能不能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画出来?

(先……再……然后……)

师生对读这一句,感悟言之有序。

学生动笔,用上“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写后交流。

4.读第四部分,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生活习性(繁殖 换毛 爱干净)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请2名同学分部分读全文。

2.说一说:通过学习课文和查阅资料,你对松鼠有了哪些了解?

3.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4.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白鹭》。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第3题。

2.继续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接着写一写它的生活习性。

篇5: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纪晓岚吟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8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流利、有感情到朗读1、2自然段。

3、了解1、2自然段中所描写的景物与老渔翁垂钓的经过。

4、理解古诗内容。对古诗能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充分朗读1、2自然段,感受江景的诗意,再来学习古诗,以读促讲,做到水到渠成 。诗文对照,感受诗歌的精炼与绝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文对照,想象秋江独钓图的美景,体会纪晓岚的机智。

教学重点:

学习1、2自然段,诗文对照,想象“秋江独钓图” 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文品境,体会1、2自然段描写的意境:体会古诗语言凝练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生词、课文1、2自然段、古诗、音乐《春江花月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题入手,解题质疑:

1、师板书“纪晓岚”:知道纪晓岚吗?

师介绍人物资料。(清四大才子,乾隆的宠臣,才华横溢……)

2、师:有关他的故事民间流传了许多,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其中之一。

师补充课题:“吟诗”。

3、指生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纪晓岚做诗,不是念诗、诵诗)

4、读出题意。指读、齐读。

5、读了课题,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什么诗?在哪里发生的?什么时候?和谁一起?为什么要吟诗?怎么吟诗?吟得怎么样?

6、师相机归纳板书: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7、小结:这就是一件事情的六要素。了解清楚了六要素,可以帮我们很好的了解课文内容。翻书,让我们从书本中去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答疑解惑:

1、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

生读书。

2、读词。(课件1)

纪晓岚 光芒 乾隆皇帝 江畔

老渔翁 垂钓 重复 一遍

悠然 一篙一橹 嵌入 沉静

(注意读音:畔、翁、沉、嵌,反复读)

3、开火车读课文段落。

师评:声音洪亮、字音准确、句子通顺……

4、解疑:这六要素你解决了哪几个?生说,互相补充。

5、师教方法:把他们连起来说就是主要内容。指生说。

6、师教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弄清事情的六要素,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就是事情的主要内容。

三、以读促讲,感受诗意:

(一)第一自然段:

1、乾隆皇帝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觉得有诗意呢?(师板:诗意)

2、练读第一自然段,看看秋日的江畔有哪些景物?想象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哪些景物给你印象深刻?把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

3、生说江畔的景物。

(师板:落日、波浪、芦花、水鸭、钟声)

4、把你喜欢的句子会说的说一说,想读的读一读。

5、指生读。

师引导:

问:“红红的落日,洒下金色的光芒。”为什么重读“红红”、“金色”?

评:抓重点词语想象画面,再把感受读出来。真是好方法。

评: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亮丽的色彩;从你的朗读中听感受到了活泼的动态;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芦花翻滚的壮观;从你的朗读中看到一群水鸭在夕阳的余晖下慢慢地游不见了……

6、师小结:亮丽的色彩,活泼的动态,在古庙的钟声里构成了一幅江畔落日图。难怪乾隆皇帝会觉得有诗意。指读,齐读。(课件2:第一自然段)

(二)第2自然段。

1、一位老渔翁正独览这一江美景,静静地垂钓呢!(师板:老渔翁垂钓)

把描写老渔翁的句子勾画下来,再读一读, 边读边想象画面。

2、生练读,指读。看谁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更生动更丰富。

3、指两生分读老渔翁钓到鱼前的部分和钓到鱼时的部分。

要求:要读出老渔翁的变化。(课件3:第二自然段)

听出了什么变化?(老渔翁动作的变化,老渔翁心情的变化)

4、师评:通过轻重、快慢、高低的不同,把老渔翁由静到动,由平静到愉悦的变化读了出来。

5、指生富于变化的读一读。男女生分读。

6、可这江景中的主人翁不是老渔翁吗?为什么最后要写水鸟呢?

7、小结:老渔翁置身于夕阳的金色光芒之中,心情愉快地钓鱼,这情景真是富有诗意呀!让我们一起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感受这优美的意境吧!配乐朗读1、2自然段。

四、诗文对照,体会精妙:

1、过渡:看了这样的情景,难怪乾隆皇帝想听纪晓岚吟诗,也难怪纪晓岚会吟出这么美妙的诗句。(课件4:古诗《秋江独钓》)

2、指生读古诗。

3、这首诗有什么特点?(七言绝句,嵌入十个一)

4、你能把它读准确吗?指读,要求:能读出诗意来吗?能读出老渔翁的变化来吗?

5、将景色与诗句联系起来想一想,1、2自然段哪些景象正是诗中所写的呀?与同座交流。

6、生交流。

7、反馈:文中哪些景象被聪明的纪晓岚写入诗中的呢?生说。(分别读句子,或是说出第二自然段都可以。)

8、“一人独占一江秋”理解。

“一人”指谁?(老渔翁)

“占”呢?(占领、占据……)再点拨:联系1、2自然段,他独览一江美景心情愉快地钓鱼,这可真是一种——“享受”啊!

9、理解第四行诗。对应了哪部分内容?(1、2两个自然段)

10、小结:纪晓岚仅仅用了28个字,可谓字字精妙,字字都是他渊博学识的沉淀与迸发。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用优美的朗读把诗中的意境表现出来吧!

11、配乐齐读。(课件5:音乐《春江花月夜》)

五、小结所学,铺垫下文:

纪晓岚不愧为一代文学泰斗,真是才华横溢,机智过人啊!乾隆皇帝对他和他的诗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六、自设练习,巩固拓展:

又到了“我的练习我设计”的时间:

你打算针对这首古诗和1、2两个自然段设计哪些精彩的作业呢?

预设:

1、想象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写下来或画下来。

2、背诵古诗并默写。

3、针对第一自然段填空。

4、问答题:明明有钟声,为何还显得沉静?

5、问答题:明明写老渔翁,为何还要写水鸟?

篇6: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列子两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3. 感受这则寓言告诫人们的道理,读书、学习浅尝辄止的人,不可能有大成就。学识技艺,是永远没有穷尽的。

教学重点:借助书下注释,查找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文中每句话的大意。

教学难点:部分句子的理解以及通过品词析句感受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四则》,了解了做学问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个跟学习有关的故事,(请大家打开书翻到84页)这个故事选自《列子》。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列子》?

(相传为战国时期的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和民间故事。)

2.齐读课题。

3.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就是薛谭学习歌唱。)“讴”就是歌唱。

4.再齐读课题。理解了意思,再来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

1.练读。学古文,读通是第一步,课前预习了吗?课文读得怎么样了?自己先练习着读一读!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谁愿意先来读一读?

预设:(读得好)读得很好,尤其是有几个比较难读的字,你都读准了,很了不起!

预设:(读得不好)读得不错,但是有几个字比较难读,要把字音读准。

我们一起来认读这几个字,跟我写:板书 饯 衢 遏(写、谁会读,齐读)

把这几个字送回古文的句子中,读一读。同桌互相听听他读得准不准

3.范读。古文的朗读,除了要读准确外,还要读出韵味,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呢?(注意停顿才能读出韵味。还要根据它的意思断句)这样,老师也想给你们读读,可以吗?(你也可以在文中用斜线做一个停顿提示?)好吗?(师范读)

4.练读。老师相信您能比我读得更好,能做到吗?自己练习读一读。

5.指名读。读得非常认真,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1 不好 师指导(你们也练习读一读这句)

生2 好 读得好不好

6.齐读。读得很好!还有谁想读?这么多同学,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三、读懂课文

(一)课文读通了,第二步是读懂。怎样弄懂古文的意思,你有什么好办法?(看注释、读课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确实,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法宝,下面就让我们先在小组里合作着弄懂课文的意思。

(二)谁来读一读自学提示。自学,小组讨论

(三)汇报交流。

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这样,咱们一块对着注释来理解句子,你们边说老师边把它打在大屏幕上好不好?我们一句一句地来说吧。谁来说?

【一句】

1.生说

2.看他写得你觉得他有没有说清楚、具体、明白。

3.补充、修改。 有没有要补充的地方?

评价:你能推敲语言,这就叫字斟句酌。真是精益求精啊!

4.重点理解:

于 向、跟 为什么不说“薛谭于秦青学讴”,

谓 “自己以为”是从哪些字来的?“自谓”,谓在这里就“以为”的意思。

两个之 大家发现了没有,这句话中有2个一样的字(之),真是个伟大的发现,人们常用“之、乎、者、也”来形容文言文的特点,就是因为它们在文言文中用得特别多,能说一说你们对这两个“之”字的理解吗?

满意了吗?

【二句】

1.生说

2.看他写得你觉得他有没有说清楚、具体、明白。

3.补充、修改。 有没有要补充的地方?

评价:你能推敲语言,这就叫字斟句酌。真是精益求精啊!

4.重点理解:于 “饯于郊忂”中的“于”与上句的“于”意思相同吗?与古诗中的意思一样吗?一词多义,这就是汉语的魅力。 记到书上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怎么解释?这句话是形容什么?(声音极具震撼力)

【三句】

1.生说

2.看他写得你觉得他有没有说清楚、具体、明白。

3.补充、修改。 有没有要补充的地方?

评价:你能推敲语言,这就叫字斟句酌。真是精益求精啊!

4.重点理解:

乃:于是、就的意思,看到“乃”字,你们能想起曾经学过的哪句诗?

意思一样吗?学知识能够由此及彼,这就叫融汇贯通, 记到书上

谢:道歉,谢罪。平时我们常说的谢谢的谢是什么意思?(感谢)

【全文】齐读课文。

好,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原文已经译成了一篇现代文,数一数我们在表述的时候用了多少字?和你们查的一样吗?原文用了多少个字,我们看到现代文的特点是十分具体,你比较一下文言文的特点是什么?(简练、读起来朗朗上口。)

文言文简约而不简单,几千年来它传递知识,传承文化,是我们祖国文化的精华!好,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美。

四、拓展延伸

1.想象。文言文虽然简练,却给了我们很多的想象和补白的空间。看到薛谭回来继续学习唱歌,秦青会说些什么呢?你能想象一下并且试着用文言文表述出来吗? 评价:你们不仅能学以致用,还能活学活用。真好!

2.第二段。其实,原文中下面还有一段话,想看看吗?老师来读,你们结合注释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大概是什么? (师读故事)

3.说大意。谁能说说这段话的大概意思。 基本意思说出来了,故事的确如此。

4. 成语。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其实我们现在用得很多成语就来自古人的文章,你都知道那些成语出自古人的文章?(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滥竽充数、刻舟求剑)那要是有人问你成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出自哪里你知道吗?(薛谭学讴)(意思是形容歌声或者是音乐优美,耐人寻味。)真聪明,其实在文章的第一段中也有一个成语,知道是哪一个吗?响遏行云 (意思是形容歌声嘹亮。)把这两个成语记在书上。

五、揭示道理、再读课文

1.道理: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课文仅仅有五十一个字,它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谦受益,满招损、知错就改)板书:学无止境

短短五十一个字,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到现在还在影响着人们,这就是古代文化的魅力。

2.练习读课文。

同学们,如果我们能重现古人读书的情景那该有多美,比如说,你就是私塾里的白胡子老先生,或者你就是在温习功课准备上京赶考的书生。你将如何吟诵呢?练读。

3.指名读。谁先来试一试?(不好——好共三人)

4.齐读。你们也想吟诵一番吗?想读的站起来读,自己读自己的,相信自

己,你就是最棒的。

六、背诵课文

1.练习背。读得这么好,能试着把它背下来吗?自己先练练。

2.指名背。谁来试一试?(不好——好共三人)

3.齐背。这么多都背下来了,我们一起来背好吗?

同学们,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我们读通了古文,弄懂了它的意思,还有大部分同学把课文背下来了,收获真不小。今天晚上把这篇文言文背给你的家长,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长听,好吗?

篇7: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认本课18个生字,会写其中10个生字,理解“瑞雪、披散、清亮清亮、清香、大大咧咧”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知道五月槐乡的美丽所在,体会五月槐乡孩子的喜悦和幸福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课文和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重点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课文和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重点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说说看后的感受。

2.槐乡是怎样的美丽?快快来读课文吧!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gǎng jiān zī bàn xián

岗 肩 滋 拌 咸

(山岗)(并肩)(滋味)(搅拌)(咸味)

yóu chǎo zhī má liào

油 炒 芝 麻 料

(油菜)(炒饭)(芝麻)(麻木)(材料)

词语:

如:白茫茫 美滋滋 清亮清亮

白生生 甜丝丝 大大咧咧

香喷喷 披散 瑞雪

洋槐:也叫刺槐,落叶乔木,枝上有刺,羽状复叶,花白色,有香气。

瑞雪:应时的好雪。

披散:(头发)散着下垂。

清亮清亮:清澈。

清香:清淡的香味。

大大咧咧:形容随随便便,不在意。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从哪里看出槐乡的景色美?

二、朗读感悟(利用课文插图)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想想作者看到槐乡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感受又是怎样的?

2.自由朗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槐乡景色美的句子。

3.哪些句子描写槐乡的景色美?全班交流并朗读背诵。

如:“有的槐花抱在一起,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披散在肩上的小辫儿。”可结合插图理解“抱、挂满、玉雕的圆球、披散”等词的意思。体会作者对槐花的喜爱之情。

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领悟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感。

1.如:“五月的槐乡,连风儿打旋窝都香气扑鼻,整个都浸在乡海中”一句中“都”“整个”等词说明槐花开得又浓又艳,整个槐乡被槐花香味包围着,风儿轻轻吹过,把弥漫在空气中的槐花香味吹得很远很远。

2.指名读。

3.齐读。

4.小结:

自渎自悟————品词赏析————想象画面————感情诵读

5.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其他写槐乡景色美的句子。

四、背诵课文

五、拓展

根据本课的写作特点介绍自己的家乡,可以用上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板书设计:

3.美丽的槐乡

洋槐开花,有的……有的……花香——熏醉

五月孩子们,槐花饭待客,小姑娘别着戴着槐花,

小伙子口袋装槐花——满意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2

教学目标:

1. 学习10个生字,会认识8个生字。

2. 感受槐花给人民带来的美丽和快乐,体会对槐花的喜爱之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的含义。

教学准备:

槐花的图片

生字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1.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2. 多么美丽的花朵啊,同学们能有自己的话来赞美它吗?

二过度:

1. 在我国的乡村,一到五月槐花就争相开放,那时的乡村真成了——美丽的槐乡。(板书课题)

2. 请生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五月的槐乡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

2. 生自由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 洋槐开花的时候,是一副这样的景象?请同学来读第一自然段。

2. 生读第一段,并引用书上的话,回答该问题。

3. 槐花盛开的时候给大家怎样的感觉?

4. 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一读地一段吧。

5. 生齐读第一段。

五练习背诵课文第一段:

1. 小组练习

2. 大组展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请生个别有感情地背诵第一段。

2. 有感情地一齐背诵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

1. 过度: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

2. 从哪里可以看出,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

3. 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边思考边做记号。

4. 大组交流:

把你勾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

5.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三总结课文

1. 槐乡的槐花给孩子们带来了这么多乐趣,大家喜爱它

,所以当它盛开的时候,才会那么满意呀

2.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四练习背诵

五书写生字

板书:

3. 美丽的槐乡

吃槐花

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

别槐花

喜爱槐花

装槐花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3

教学目标:

1、认识“激、殊、筒”等17个生字,会写“且、束、敌、钢、断、实、集、造”8个字。认识“斤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激光的特点和用途,感受激光带给人们的生活乐趣。

3、让学生感受激光的神奇,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准17个会认字。按正确笔顺书写8个会写字,并注意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认识并正确书写1个部首。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还小,加上都是些街道上做生意、船上挖沙、农村拆迁的孩子,知识面狭窄,不懂得什么是激光,对激光的用途知之甚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尤其是收集资料,做直观课件!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法、表演法

学习准备:

教师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制作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师生做自我介绍。

2、引出课文的MP3朗读。

3、由生猜测课文中这位做自我介绍的朋友,板书课题。明确课文的特点。

二、学习生字

1、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同桌互相学习,大家互相读,注意听字音是否读准确,互相评价。

3、请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展示自己。

4、集体交流,学习生字。

出示课件

(1)学生领读生词。

(2)开火车认读:激、殊、筒、聚、削、剑、缝、武、炮、强、敌、途、且、棒、幻、晰、类。

(3)男女生赛读。

(4)游戏:猜猜它是谁?师剖析部分字的特点,学生猜字。从而加深学生识字。

5、小游戏——找朋友。(将生字和拼音连起来)

6、我能读词。

(1)明确激光和人类之间的联系。

(2)理解“特殊”,文中说谁特殊,为什么?顺势出示激光的图片,以及其它光的图片,明确激光是集中在一起的。最后练习用“特殊”说话。

(3)文中说谁“削铁如泥”,理解词语,练习说话。

(4)练习用“而且”“所以”说话。

(5)出示图片,认识“激光炮”

7、出示课文,检查学生朗读。

三、简要学习课文

1、师过度:激光想和我们交朋友,那它会干什么呢?

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作记号。

2、出示课件:我是激光,我会-----(学生扮演激光来夸夸自己的本领),师做适当的板书。

四、拓展延伸

1、生活中,你还知道激光有哪些好处?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师补充相关图片)

2、你希望激光还能为人类做哪些事情?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

师总结:是呀,激光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了它的存在,使人类以前想做却做不成的事,如今变得非常简单,令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丰富多彩。大家更要努力学习,争取将来让激光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作业

朗读课文,办一期激光知识的壁报。

六、板书设计

激光的话

激光刀 在工厂里 切割钢板

在医院里 做手术

在战场上 激光枪、]激光炮

在日常生活中 装点节日的广场

唱片、光盘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篇8: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我的故乡在北京》是一篇抒情性的散文,文章描写了作者记忆中故乡北京的西山、昆明湖和八达岭长城的秀美风光,作者语言准确、形象、生动,饱含深情,为我们营造出温婉、含蓄、如诗一般的氛围,抒发了强烈的思乡情怀。

一篇文章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它可以是关键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问题等,要抓住这个关键词点,有点到面辐射全文,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我的故乡在北京》文眼是“歌”,全文以“歌“起,以”歌“终”,一个“歌”字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西山因“绿”,所以西山的歌有绿的翅膀;昆明湖水清澈明亮,因此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八达岭长城因有野花的点缀,美得更丰富,所以长城歌有带花的翅膀。在作者笔下,这篇课文也如同一首歌,一首具有故乡独特风韵的歌,一首家乡的赞歌,一首思乡之歌。因此,我在授课时紧扣“歌”字体会作者的情感,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结合课后思考题,体会句子的深刻内涵。

另外,作者的行文符合抒情散文,文中有我借景抒情的典型特点,课后我还引导学生阅读冰心、林海音、席慕容等作家关于故乡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这些作家多故乡的思念之情,以便更好地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

篇9: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理解12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敬佩、再三、热泪盈眶”3个词语造句.

2.会把课后练习1中的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写下来。

3.感受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关心群众生活,严格遵守纪律的崇高品质,感受革命战争时期军民鱼水般的深厚情谊。

4.学有余力的学生,按“塞银元一一缝银元一一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把课后中的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写下来。

教学难点 按“塞银元一一缝银元一一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读通全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脉络,结合习题1中的(1),重点教学第二段。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揭题:两块银元。

提问:“银元”指什么?

2.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怎样想呢? (学生讨论)

(为什么以“两块银元”为题? “两块银元”与哪些人有关? “两块银元”能说明什么问题?大家学了课文后,就会明白了。)

二、听录音,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课文。

(一)自读课文。

1.读准生字,划出新词

①按字的音、形、义的要求学会生字:

②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新词。

2.根据“塞银元一缝银元一还银元”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注意读准:翘舌音;承(chéng),平舌音:损

辨别;沏一彻:损一捐:怨一怒。

2.你是怎样理解新词语的。(学生讨论,再提出不理解的)。

3.填空:课文可分段,是按的顺序分段的。(先填空,再讨论段落的起讫。)

四、讲读课文。

1.轻声自由地读第—段。

(1)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2)想—想第2句话的作用;(引出两块银元的故事)

老师简介背景:1945年8月到1949年9月为解放战争时期(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自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巨大胜利,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两块银元》故事就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

2.默读第二段。

思考讨论:

①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塞银元)

②为什么刘司令员、邓政委要赔孙老汉两块银元?

a. 用“一一”划出老汉打碎茶壶的句子(表情朗读时,注意体会老汉焦急,语速稍快。

b. “.’圈出邓政委把银元塞给孙老汉的有关词语。

③投影显示(句子)。

刘伯承笑着说:“老孙,这就不对了,你要帮助解放军遵守纪律嘛。”

茶壶是孙老汉打破的,为什么刘伯承要说“你要帮助解放军遵守纪律”呢? (学生讨论)

④“塞银元”这件事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划出有关句子。

投影显示(句子)。

“孙老汉见两位首长日夜操劳,……忙沏了一壶茶送过去。”

a.分别划出孙老汉所见所感所为的语句。

b.这句话表达了孙老汉对两位首长怎样的思想感情? (敬佩与疼爱之情)

c.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位朴实农民对解放军首长的敬爱之情·

d.仿说句子。

⑤感情朗读第二段,读出孙老汉对两位首长的敬爱之情和打碎茶壶焦急的心情以及体会两位首长严格要求,遵守纪律的精神。

⑥小结:这一段通过两位首长的言行,孙老汉所见所感,反映了人物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

1.课堂作业本1、3题。

┌────┬───────┬─────┬─────┐

│ 谁 │ 所见 │ 所感 │ 言或行 │

├────┼───────┼─────┼─────┤

│ 孙老汉 │见两位首长日夜│是敬佩又是│忙沏茶送过│

│ │操劳顾不上喝水│ 心疼 │ 右 │

├────┼───────┼─────┼─────┤

│军属大爷│见同学们擦窗拖│又高兴又心│ │

│ │地忙得满头大汗│ 疼 │ │

├────┼───────┼─────┼─────┤

│ │ │ │ │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四段,落实本课的训练点,把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说说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

(过渡语,刘司令员、邓政委塞给老汉两块银元重新买一把茶壶,孙老汉是怎样做的?)

1.默读第三段。

① 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什么?

②用“一”划出老伴埋怨孙老汉不该拿两块银元的句子。(结合理解“埋怨”并读出埋怨的语气。)

③说说孙老汉是怎样送还银元的?

④“这下,两位老人才安心了”,为什么这才安心?

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位老人热爱解放军的真诚情感)。

⑤小结过渡,孙老汉的老伴把银元缝进衣领,当刘司令员发现此事后是怎样做的?

2.学习第四段。

轻声自由读文

①当刘司令发现衣领的银元时,是怎样嘱咐警卫员的,用“~~”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结合理解“再三”一词,体会两位首长模范严守纪律的品质。

②“孙老汉手棒两块银元,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句话的“热泪盈眶”什么意思?什么使他如此感动?为什么使老人感动之极?读读有关句子,品赏、体会:两位首长“心里想的全是老百姓”,这反映了“我军的纪律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表情朗读,体会军民的鱼水情谊。

三、揭示“学习提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全文,回答课后习题1中的问题(先说后写:作业本第5题)。

2.修改每一问题的答案,把答案连起来。

3.揭示“学习提示”的重点训练(指名读提示)。

a.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

b.训练的方法怎样?

c.把自己归纳的内容与“揭示”中的进行比较。{意思基本完整即可)。(同桌说、指名说)

四、小结(填空练习)。

回答课后习题中的( ),再把答案( )是归纳课文的( ),这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训练的方法是,先( ),再( ),最后( ),如《两块银元》这篇课文就是这样根据课后习题l的三个问题,先( ),再( ),最后( ),归纳主要内容为( )。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复习巩固重点训练,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完成有关作业.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同桌互查、订正。师抽查)。

2.轻声读“学习提示”。

二、自读全文,总结填空练习。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这是( )的方法归纳的。课文按( )的顺序,写了“两块银元”的故事,抓住人物的( ),反映了( )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军民( )。

三、复述课文(学有余力的学生)。

1.按“塞银元一一缝银元一一送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可以简要复述)。

2.结合板书,各自复述,同桌互述。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四、朗读课文(自由练读,指名读,集体读)

五、作业:完成课后1、2、4题。

篇10: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敬佩”、“再三”、“热泪盈眶”造句。

2、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按“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质疑→读议(解疑)→说练”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以启发式为中心的“读读、议议、说说”的教学方法,在读议、理解过程中穿插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关注课文的深厚的人文内涵的同时,避免把课文上成空洞的说教课,政治思想课。应把时间限度地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流程自然、流畅,没有斧凿的痕迹,使学生轻松自如地读懂课文,掌握方法,达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深悟两位首长乃是共产党领导人高尚人格精神的典型代表,他们严守军纪、关爱群众、以身作则、模范表率,才使“军爱民,民爱军”,“军民一条心”,才使自己的政党有了极强的凝聚力,使自己的战斗部队坚不可摧,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拥护,才使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二十八年,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了腐朽黑暗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人民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教学重点】

1、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条心”的军民鱼水般的深情。

2、借助课题,结合相关的问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按照“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两教时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第一教时

一、实物展示,激趣导入

1、出示两块银元,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银元,是中华民国时期的钱币。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这两块银元有关,围绕这两块银元会发生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记记生字的字形,想想新词的词义。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交流反馈

(1)做作业本第二题,做完后自由轻声朗读,全体完成后齐读。

(2)出示习题:

埋怨(mán mái )缝补(fèng féng )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暂时不要求学生十分完整的概括,

只要求学生说个大概)(孙老汉给刘司令员和邓政委沏茶时不小心打碎了茶壶,邓政委塞给他两块银元叫他再买一把。孙老汉的老伴把银元缝进了刘司令员的衣领里。刘司令员和邓政委又派人把银元送还给孙老汉)

二、分段理清文章线索

1、围绕着银元,你能给课文理出一条线索来吗?

(刘司令员和邓政委)塞银元——(孙老汉的老伴)缝银元——(刘司令员和邓政委)送还银元。

2、根据以上线索,给课文分段。

(1)学生根据提示分段。

(2)交流。

一、交代故事的历史背景(1)

二、塞银元(2—3)

三、缝银元(4)

四、送还银元(5—6)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你能从课文中知道多少信息?

2、学生自由读、划。

3、交流反馈:

故事发生的时间:解放战争时期

故事发生的地点:大别山区一带

人物;刘伯承邓小平孙老汉

当时正处于紧张的战斗当中:转战

4、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1945年8月到1949年9月为解放战争时期(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自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巨大胜利,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两块银元》故事就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

四、学习课文的结尾部分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读,思考读了这段话后又些什么问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交流反馈

估计学生的答案有:A、“盼头”是什么意思?B、这样的军队是指怎样的军队?C、为什么说有了这样的军队中国就有盼头了?D、孙老汉为什么要感动得热泪盈眶?

4、理解“盼头”——希望。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其余几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是本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问题提得好,提到了点子上,并告诉学生这正是我们这篇课文要研究的主要话题,这样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然后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引导他们深入学习课文,即阅读第2、3、4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词语

二、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三、带着“孙老汉为什么要感动得热泪盈眶?”这问题深入学习课文的2、3、4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2、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四人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3、反馈学习结果。

感动一:孙老汉打碎茶壶,两位首长自掏腰包赔钱。

引导讨论的话题:这打碎的茶壶,两位首长该不该赔钱?

相关话题:

A、孙老汉为什么要给两位首长沏茶?着重理解“日夜操劳”、“又是敬佩又是心疼”。说说孙老汉是怎样敬佩,怎样心疼?

B、两位首长又是什么态度?理解两“笑”的含义:前一个打破尴尬的局面,不让孙老汉难堪,后一个幽默风趣,使孙老汉不好意思拒绝。

C、茶壶是孙老汉打碎的,为什么刘伯承要说:“你要帮助解放军遵守纪律。”?

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独立读书、思考,根据需要可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使学生之间互相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全班交流,同时结合一定的语言训练,使学生理解了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感动二:缝进了衣领里的银元最终又被首长送了回来。

相关话题:

A、孙老汉和他老伴觉得这前该拿吗,为什么?理解“埋怨”、“安心”

B、当两位首长再次看到这两块银元时,百感交集,会如何想?又是如何做的?

引导学生想象填空:

刘司令员发现了缝在衣领里的两块银元,百感交集:“孙老汉啊,_ 。

学习“他俩再三嘱咐警卫员:‘损坏东西要赔,这是我军的纪律,可含糊不得!’”

反复朗读之后,引导学生想象:当警卫员拿出两块银元,一路上,他激动地想。

四、再读第6自然段

1、说说孙老汉因什么而感动?这是激动的眼泪,幸福的眼泪,他的眼泪想告诉我们什么?

2、这是一支怎么样的军队?

五、根据“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线索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在说完整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在添加一些细枝末叶复述课文。

篇11: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复习词语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引导质疑:茶壶是孙老汉自己打碎的,邓小平和刘伯承为什么要赔他两块银元?

暂时撇开课文讨论:这两块银元该不该赔?

统计学生的对此问题的认识情况。简单说说自己的理由。

三、带着自己的观点,深入学习课文,到文中寻找理由。

〖观点〗这两块银元不必赔。

【论据一】 “孙老汉见两位首长日夜操劳,忙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又是敬佩又是心疼,忙沏了一壶茶送过去。没想到一不小心,茶水溅了出来,把桌上的地图沾湿。孙老汉急忙用衣袖去擦,不巧又碰翻了茶壶,把茶壶打碎了。他不由得满面羞愧。”

【论点】孙老汉是自己要给两位首长沏茶才打碎茶壶的。

着重理解“日夜操劳”、“又是敬佩又是心疼”、“满面羞愧”。说说孙老汉是怎样敬佩,怎样心疼?打碎茶壶后孙老汉又是怎样想的?读中促思,以读代讲,读中悟情,读中悟意。

【论据二】“回到里屋,他跟老伴一说,老伴可埋怨开了:‘你呀,真是!一把泥壶值几个钱,又是你自己打破的,怎能要这两块银元?’”

【论点】这是一把泥壶,不值钱。学着“埋怨”,着重理解“怎能要这两块银元”。

〖观点〗这两块银元一定要赔。

【论据一】 “孙老汉见两位首长日夜操劳,忙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又是敬佩又是心疼,忙沏了一壶茶送过去。没想到一不小心,茶水溅了出来,把桌上的地图沾湿。孙老汉急忙用衣袖去擦,不巧又碰翻了茶壶,把茶壶打碎了。他不由得满面羞愧。”

【论点】孙老汉是为两位首长沏茶才打碎了茶壶的。再次理解“日夜操劳”、“又是敬佩又是心疼”。说说两位首长看到孙老汉为他们沏茶时会怎样想? 刘伯承会怎样劝孙老汉不要介意?

【论据二】 “老孙,这就不对了,你要帮助解放军遵守纪律嘛。”

“损坏东西要赔,这是我军的纪律,可含糊不得!”

【论点】损坏东西要赔,这是我军的纪律。

两位首长为什么要让孙老汉帮助解放军遵守纪律?

小结:刚才大家说的各有各的道理,其实都对,那为什么会有相反的观点呢?认为“不必赔”的是站在孙老汉的角度上看问题的,请你们代表孙老汉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认为“应该赔”的是站在两位首长的角度看问题的,请你们代表两位首长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同学们,尽管这个该不该“赔”这个问题并没有结论,但从刚才双方说的心里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鱼水情深)

四、再读第6自然段,此时你又读懂了什么?

几经周折后,这两块银元又回到的孙老汉手中,他感慨万千,热泪盈眶。这是激动的眼泪,幸福的眼泪。

理解“捧”:这两块银元我们一般可以怎么拿?(捏、夹、掂……)那孙老汉为什么要“捧”呢?(此时的银元已不再是银元了,而是两位首长对孙老汉的一份情意,解放军对老百姓的一份情意。这两块银元把共产党和老百姓紧紧连在了一起。这两块银元是中国老百姓的希望的象征。)

五、根据“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线索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在说完整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在添加一些细枝末叶复述课文。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2: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阅读课文,了解“死海”名称的来历,知道人能躺在死海上看书的原因,体会作者在死海里游泳的快乐。

<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生字9个,认识3个。

2.理解词语五个在句中的意思,体会拟人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3.继续学习选用适当的方法,在所给答案中确定课文重点,并且说出理由。

4.朗读课文,详细复述“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拍照”的有关内容。

<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课外书资料补充交流。

教学重点:

确定本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我’感到能在‘死海’里游泳,是一件难得的快事”。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述: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躺在波浪上看书。

2.学生质疑:人怎么能躺在波浪上看书呢?这是什么地方?

3.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其中的秘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从容、奇特、变幻、温润、平衡、絮语、强劲、浮力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我”游览死海有哪些收获?

2.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全班交流讨论: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哪里?

5.教师小结。

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

2.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上节课里,我们知道作者曾躺在起伏荡漾的波浪上,从容地读一本杂志。你们想看这幅画面吗?(CAI出示图)在哪儿有这种奇迹发生?听到死海这个名字,你有什么想法?

二、品读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5---9自然段,将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

2.交流汇报

A“温润的水把我整个身体托浮起来,像托浮着一片树叶。”

B“细浪在我耳畔絮语,微风拂面而过,明晃晃的阳光从蓝得透明的晴空洒下来……我儿乎想在这温润的、摇晃的‘床’上睡一觉了!”

(1)体会A句时,抓住“托浮”说明浮力大,“像托浮着一片树叶”作者采用既比喻又拟人的写作手法。

(2)指学生朗读、齐读。

(3)体会B句时,采用老师引读,学生边想象边朗读。

(4)再次指名朗读、师生配合朗读。

(5)假若是你,躺在这温润的死海上,你会听到……感觉到……看到……

(6)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过渡:作者说只要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就像躺在床上那样舒服自在。如果身体不保持平衡,会出现什么结果?

(7)指名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

(8)如果你在淡水里游泳时被水呛了,你会是什么感受?

(9)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

三、小结及拓展

1.我有跟随作者游玩了死海,现在知道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哪里?

2.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组讨论。

(2)点学生说。

板书设计:

躺在波浪上看书

/ 轻轻涌动 像彩虹 \

(死海)奇 乐

\ 含盐量高 浮力大 /

篇1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学习目标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痴如醉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小组交流

1.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她)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说得最具体生动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轮流说,全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浓厚。

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重说某一部分内容,也可据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习作

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这节课,让我们把这些人物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通过人物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精彩回顾

1.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回忆在全班交流时,被老师和同学称赞的同学是怎样说的。

习作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要求按照要求写完后自己修改。

评议

1.先轻声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段落做上标记。

2.与小组内同学互换习作,找一找对方写得好的段落做上标记,并写几句评语;找到对方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做上标记,并帮助对方修改。

3.再次修改后小组内朗读欣赏,每组推选出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誊抄习作,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第 四 课 时

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引用、特殊的含义和表示否定,特定的称谓)

3.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哪些特点?(都是描写精神意志的;第三行的两个意思相反,第四行从反面写缺乏意志的后果)

3.自选一个成语说说意思。

4.多种形式开展读的竞赛,使学生熟记这些成语。

阅读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并练习用成语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第八组

教学内容本组教材的专题为“故事长廊”,安排的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其中有篇幅短小、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有内容通俗、情节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有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两篇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文成公主进藏》,两篇略读课文《普罗米修斯》;《渔夫的故事》和一个“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1、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2、学习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练习讲故事,

3、以课文为生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进一步激发读书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习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的方法。

教学措施多读、多讲,读中感悟,

教学时数11—13课时

篇14: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寓言两则》

课型: 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德育目标:

1、知道学习要打好扎实的基础。

2、知道做事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方法: 读书、思考、交流、引导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读正确字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了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适时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a.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b.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c.出示句子,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五、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写词。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女”连起来。“刺”左半部是“”不是“束”。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 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 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写正确。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篇15: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文成公主进藏》

课型: 略读课文

教学 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德育目标: 了解文成公主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本篇课文,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自我探究

课前准备

1、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泛。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这个真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读生字生词。

3.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三、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1.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

2.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

3.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什么也难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4.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5.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好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四、小组同学接龙讲故事,比一比谁讲得清楚,流畅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利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篇16: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内容:《练习4 》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按照笔顺正确书写汉字。

2、拼拼读读,再连线,并进行句式训练。

3、写好3个铅笔字。

一、按笔顺写字。

1、导入: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小朋友又认识了许多新的汉字,老师来考考大家。

[出示] 牛 虫 采 蚂 蚁 集

贝 风 沙 浪 晚 渔

厅 车 交 阴 林 泉 道

我的十分钟

▲小声自读,容易读错的字音多读两遍。

▲小老师带读,提醒容易读错的字音。

▲小组比赛读。

2、写笔顺

▲小组内检查笔顺掌握情况。

▲指导容易出错的笔顺:

采 集 晚 车 阴 泉 道

▲把书翻到106页,按笔顺描红。

二、学习字词句。

1、拼拼读读

[出示] 水果卡片:苹果、香蕉、柿子、橘子、葡萄、哈蜜瓜

△你们认识这几种水果吗?

[出示] 字词卡片:苹果、香蕉、柿子、橘子、葡萄、哈蜜瓜(加拼音)

▲指读,提醒大家容易读错的词。

▲齐读。

2、连线。

3、句式训练。

△你喜欢吃哪些水果?

[出示] 我喜欢吃的水果有 ,有 ,有 ,还有 。

自主练习

△能不能把你喜欢吃的水果名称填到这些横线上去,然后再连起来说一说?

▲指名说,师指导。

▲小组内说一说。

三、学写铅笔字。

[出示] 用 向 南(写在田字格黑板中)

▲认读。

△这三个字的笔顺规则是什么?(从外向内)

▲指导三个字的笔顺。

▲师范写,学生完成书上描红。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观察图画,拼读词卡,填写卡片。

2、熟记4个成语和记诵古诗《古朗月行》的前两句。

3、口语交际:传话游戏。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清楚,说准确。

一、综合性学习。

1、课内学习。

每四人小组拿出一套动物卡片和相应的拼音卡片,本小组的学生互相之间认认、填填。

[出示] 动物卡片和拼音卡片:

▲请四人小组上台完成练习,其他学生完成书上练习。

2、课外延伸。

每位学生拿出课前家长帮忙做的几张动物的拼音卡片,小组同学之间相互抽读。

二、读读背背。

1、读背成语。

[出示] 红日东升 秋高气爽 窗明几净 书声琅琅(加拼音)

▲认读,指导字音:升、声(sheng) 明(ing)、净(ing)

▲师大体说说词意

▲指导背诵。

2、读背古诗。

[出示] 古朗月行(节选)(拼音加诗文)

▲认读,指导读准后鼻音:行、镜、青。

▲介绍作者:李白:唐朝有名的大诗人,写了许多的诗,被人称为“诗仙”。《静夜思》就是李白写的。

▲数数有几句话,指导分句读。

▲师说说诗意: 这首诗是说作者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月亮当做了百玉盘。又觉得月亮像一面瑶台镜,挂在了云朵上。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口语交际

我的十分钟

1.导入:

今天,老师代小朋友做一个传话游戏,看看谁的耳朵灵,谁的嘴巴灵。

2.提出要求:

在做传话游戏时,传话的.人,要说得轻一点,但一定要说清楚;听话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要听清楚。

3.游戏活动:

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把个人。老师先把传话的内容告诉每组第一个小朋友,然后依次向后传,最后由每组最后一个小朋友说出传话内容,说得完整准确的一组获胜。

传话内容:星期二早上八点,胡老师带二年级小朋友去国防园看展览。

▲每组进行游戏。

指导每组在每次游戏结束后要讨论总结,找出传得不正确的原因。

多进行几次游戏,每次传话的内容不同。(可以让学生做老师来出题)

板书设计:

练习4

篇17: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审视、严肃、和颜悦色”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老师说的那段话。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

3、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

理解老师的话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情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板书并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都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杨桃什么样?谁画杨桃,画的怎么样?)

【让学生针对课题来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杨桃什么样呢,老师带来了一个杨桃,谁还知道杨桃的其他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对于查找资料的学生给予充分地肯定)

3、那么文中到底是谁在画杨桃,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识字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课文中出现了很多生字词,你们预习了吗?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出示: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多种形式读,说说近义词,反义词,造句)

【训练学生的预习能力,引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能够从各个方面来掌握字词,把对基础知识的训练渗透到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之中】

3、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

4、过渡:我是怎样画杨桃的,老师又是怎样教育我们的。下面我们来深入的读读课文。

三、再读感悟

1、快速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我”画杨桃。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体会出什么?(体会“我”的一丝不苟)。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体会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的读

2、为什么我能这样画画,结合上文来谈一谈。(引导学生学习父亲的话)

3、我画的`这样认真,自以为画的很准确,当我把画交出去的时候,同学们有什么反映?(生说,读,表演,体会同学们嘲笑的态度)

【借助朗读、表演这种形式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的人物中,更容易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4、老师的态度怎样呢,默读课文6——17自然段,找出老师动作的词语(看、走、坐、审视……)体会老师的态度与同学们的截然不同

5、通过观察后同学们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读)

6、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老师是怎样说的。(出示老师的话)

(1)指名读,老师说了几句话。

(2)再指名开火车读,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3)有感情的读读老师的话。

(4)(出示父亲的话)比较两人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5)再读老师的话,试着背下来。

【理解老师的话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通过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其深刻含义。也便于学生积累语言。】

7、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总结:

1、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回去想想,找找,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将课文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素材,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篇18: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的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背诵全诗。

2.了解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诗。

2.了解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经历了“_”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今天,我们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大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段内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 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

疲惫:非常疲乏。

簇新:极新(多指服装)。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

三、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第一节:回溯祖国的贫困与落后。

第二节:叙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度解读

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第二诗节中表现哪些情感?

明确: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4.“飞天”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5.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小学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1.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四年级苏教版上册语文教案

5.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6.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7.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9.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0.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下载word文档
《小学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上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