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比热容教案设计
“east11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九年级物理比热容教案设计,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九年级物理比热容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九年级物理比热容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热量计算;难点:比热容的理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的发烫,但海水却非常凉爽;傍晚太阳西落,沙子很快凉下来,但海水却仍然暖暖的。同样的日照条件,海水的温度和沙滩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10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1-1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11“比热容”部分,阅读“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知道什么是比热容及其单位;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白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及其应用。
2.阅读课本p14“热量的计算”部分,学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吸放热的计算。
利用10分钟时间,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10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4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第4小题要写出过程,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_______。
2.比热容是指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____________与他的______和___________的乘积之比。用符号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用_______表示,物体的质量用_____表示,升高的温度用_______表示,则根据概念得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跟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_______。
5.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_,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_________。
6.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当吸收和放出同样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_______。因此比热容______的物质对调节温度有很好的作用。
三、后教环节
(一)出示学习任务和指导
1.【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
(1)你认为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2)本实验应采取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你的探究方案。
(4)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__,它的物理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一桶水和一杯水的比热容相比较,有什么关系?
3.观察课本P12“一些物质的比热容表格”,你会发现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二)预设生成和点拨
篇2:九年级物理比热容教案设计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它的比热容,它的大小只跟物质的________和_______有关,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
2.砂石的比热容为0.92×103J/(kg·℃)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某个铜球的比热容为0.39×103J/(kg·℃),则半个铜球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
3.一太阳能热水器水箱内装有质量为80kg的水,经太阳晒2h后,温度从20℃升高到50℃所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_J,这是用__________的方式增加了水的内能.
4. 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 B.物质放热越多,比热容越大
C.物质的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 D.物质的比热容与质量和温度无关
5. 下列各种情况下比热会发生变化的是( )
A.一杯水倒去一半 B.水凝结成冰
C.一块铁加工成铁屑 D.15℃的水变成45℃的水
6.以下四种现象中,与水的比热容有很大关系的是( )
A.汽车的发动机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 B.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
C.夏天洒水降温 D.滩涂湿地温差小
7 .热水瓶内有1.5千克水,如果它的温度从100°C下降到30°C,可放出多少热量?若这些热量全部用来做功,可以做多少功?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复习讲义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引力=斥力。
②d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篇3:九年级物理比热容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知识点
⒈温度t: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状态量。】
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不同点: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弯曲细管,④使用方法。
⒉热传递条件:有温度差。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是过程量】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和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出热)三种。
⒊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要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蒸发有致冷作用。
⒋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单位:焦/(千克℃) 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
C水=4.2×10??焦/(千克℃) 读法:4.2×10??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物理含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2×10??焦。
⒌热量计算:Q放=cm⊿t降 Q吸=cm⊿t升
Q与c、m、⊿t成正比,c、m、⊿t之间成反比。⊿t=Q/cm
6.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耳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
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九年级物理学习方法
一、认真预习,画出疑难。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先行学习教程(提前任课教师两个课时),画出自己理解不清,理解不了的部分。预习教材后,如果“没有”疑难,那么马上做教材所配置的练习,帮助画出重点和难点。预习中,自己画出重点和难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为提高听课效率所应该准备的一个环节。
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教师讲解,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若课堂中没有听懂,尽量利用课间时间,当场解决。
三、回顾教材,再做练习。力争在头脑中回顾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若记忆模糊,则把教材复习一遍;然后做教材配套练习,练习不必太多,一本足矣。
四、参照答案,检验练习。如果作业完成很好,则新课学习可以到此结束;如果做错(或者根本没有思路,没有完成作业),则回归教材,再仔细认真的阅读一遍,接着完成未完成的练习,如果已经得以完成,新课学习到此结束,如果还是无法完成,进入第五步。
五、勤于反思,分析原因。如果参考答案有分析说明,则此时比照分析说明,反思自己为什么做错(或跟本没有思路),找到原因,去除疑点。如果没有分析说明(或分析说明看不懂),则自己不要太费神,寻找外援帮助(例如与同学交流、咨询任课教师或家庭教师)。这里最重要的是,反思为什么做错,找到原因。
物理学习,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勤于想象。一般需要经过联想,合理推想,大胆猜想。例如:联想“为什么“难以”感觉地球在运动?坐在火车或飞机上,闭着眼睛,感觉火车或飞机不再行驶或飞行,为什么?”;推想“描写物体的运动,需要参照物”;猜想“没有参照物,‘位置’或‘方向’等概念失去意义。”
二、咬文嚼字。学习物理概念、规律,须紧扣文字表述。比如“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里关键字有“物体”、“间”和“相互”。
三、詹前顾后。物理成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系统性。前面接触的概念、规律或重要结论与后面新学习的概念、规律或重要结论总是相互联系的,绝不会相互“抵触”。所以学习中需要瞻前顾后,分析这种其中逻辑关系。
四、多作比较。比较可以“同中求异”,也可“异中求同”。例如“速度”和“加速度”之间比较,相同之处,都是比值定义法。不同之处,物理意义差别“巨大”。这里,可能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才能较为彻底地理解。
五、做好实验。
六、使用好数学工具。比如“代数法”、“函数图像法”(包括“三角函数”)“向量法”和“不等式法”等等。
九年级物理学习技巧
一、重视物理概念
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能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科学意义。
会理解:能控制公式的利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精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能应用:能应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二、重视画图和识图
在初中物理课程里,同学们会学到力的图示、简单的机械图、电路图和光路图。一类是属于作图类型题,例如,作光路图等,要力求符号标准、线条清晰、尺规作图。另一类属于识图,例如,识别机械运动部分的v-t图象、s-t图象,以及物态变化部分的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等,要记住讲过的最基本图象,明确图象中各部分所代表的物理含义。
篇4:九年级物理比热容知识点提纲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知识点提纲
1.实验:用两相同的电加热器给M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它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可以看到:1)在通电相同的时间里,煤油的温度升高得高。2)要使水和煤油升高到相同的温度,则应给水的加热的时间要长一些。
2.结论:质量相同(如:1kg,也叫单位质量)的不同的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如:大家都升高1°C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物理上,把物质的这一种特性叫比热容。
3.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一种物质的温度升高(降低)1°C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a.单位:J/(kg°C)读作:L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b.符号:C如:C水=4.2×103J/(kg°C)
c.意义:1kg水在温度升高(降低)1°C时,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d.比热表:
1)水的比热要记住。水的比热很大。
2)水和冰的比热不一样,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的比热一般不同。
3)液体的比热比固体的比热大。金属的比热都较小。
e.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受温度、质量和物体的形状的影响,但要受物态的影响。
f.练习:关于比热容,下列廉洁正确的是:
A.比热容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多。
B.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在的吸收的热量多。
C.比热容的单位为J/kg.
D.一桶水的比热容大于一杯水的比热容。
4.热量的计算: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其中:c为该物质的比热容单位一定用J/(kg°C)。M为物体的质量,单位一定用kg.△t为物体升高的温度,单位一定用°C.△t=(t高温-t低温)同样,这个公式,可以应用于放出热量时的计算。只是要把“Q吸”改为“Q放”即:Q放=cm△t,其中△t=(t高温-t低温)
5.公式变形:c=Q吸/m△tm=Q吸/c△t△t=Q吸/cm
Q放=cm△tQ吸=cm△t这两个公式只适用于物态没有发生变化时。
6.理解公式:c=Q吸/m△t
这个公式只是利用已知物体的质量、吸收(放出)的热量、变化的温度时计算物体的比热。一定不要认为:C与Q成正比,与m和△t成反比。因为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一个确定的物质而言,它的比热是一定的,它不随物体的温度、形状、体积、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跟物体的质量、温度变化量、和吸收(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
7.计算:
1)一盆水有25kg,它从25°C升高到了29°C,则这盆水吸收了多少J的热量?
2)一个500g的铝锅内盛有5kg的水,它们从100°C降低到了25°C,则这锅水共放出了多少J的热量?
3)一杯500g20的冷水与杯300g80的热水混合后的温度是多少?是否是冷水上升高的温度就一定等于热水降低的温度呢?而冷水吸收的热量是否等于热水放出的热量呢?
4)冰的比热容为2.1×103J/(kg°C),使100g从–25升高到–5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8.因为C水>C砂石,所以,它们放出或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的温度是不相同的,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后,由于水的比热大,水温度将高于砂石的温度。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由于砂石的比热小,因而,砂石的温度将高于水的温度。因此,农民常在较冷的夜间往田里加水,而在第二天早上时,便把水放掉。就是利用水的比热大的特性,为禾苗保暖的。而不致于冻死。工业上,也常用水的比热大的这一特性,用水来作冷却剂。
导体和绝缘体知识点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瓦特的概念
瓦特,简称:瓦,符号:W,国际单位制的功率单位。瓦特的定义是1焦耳/秒(1J/s),即每秒钟转换,使用或耗散的(以焦耳为量度的)能量的速率。在电学单位制中,是伏特乘安培(V×A)。日常生活中更常用千瓦作为单位,1千瓦=1000瓦特。单位转换:瓦特由对蒸汽机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英国科学家詹姆斯·瓦特的名字命名。
篇5:九年级物理物质的比热容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单位、意义。
2.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知道水的比热容。
3.会用比热容的知识分析问题。
4.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二.导学流程:
活动1:
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
1.实验运用什么研究方法?
2.实验中要控制哪些物理量相同?
实验中要如何控制单位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3.怎么比较物质的吸热本领?
升高相同温度,观察 是否相同。
4.填写P42实验结论。
活动2:
阅读P42回答问题
什么叫物质比热容?
比热容的单位是 读作 。
水的比热容是 意义是 。
水的比热容是最大的吗?
活动3:
讨论P41提出的问题
中午,为什么觉得沙子很烫?而傍晚,为什么觉得沙子又变凉了?
活动4:
1.根据生活经验,回答物体吸热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2.物体吸收(放出)热量的公式为
3.完成P43例题,并总结解题格式。
活动5:
完成课后练习:P45第四题、第五题。
篇6:九年级物理物质的比热容导学案
1.一块冰的比热容是2.1×103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
熔化一半后,剩余冰块的比热容为 。
2.我国许多城市中建有大型绿地,绿地中的人工湖有“吸热”功能,盛夏时节能大大减弱周围地区的“热岛效应”。若某一人工湖湖水的质量为1.0×107Kg,水温度升高2℃,则湖水吸收的热量为 J;若这些热量被同等质量的砂石吸收,则砂石升高的温度 (填大于/等于/小于)2℃。
3.质量为5Kg的水温度从80℃降低到60℃,内能 (填增加/减少)了 J。
4.下列情况中,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
A. 一杯水倒去一半 B.把铁块加工成铁屑
C. 水凝固成冰 D.10℃的水变成15℃的水
5.沙漠地区在日光照射下,要比湖泊湿地处温度升高得快的原因是( )
A. 沙的比热容小 B.沙吸收的热量多
C. 沙的密度大 D.沙漠地区日照时间长
6.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C.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
D.物体的比热容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温度、质量都没有关系
7.把冰块放在食品上面,利用冰块吸热保鲜食品,一块低温的冰吸收8.4×103J的热量,温度从-14℃升高到-4℃,试求这块冰的质量。(冰的比热容是2.1×103J/(Kg.℃))
8.由实验测量可知,质量是100g,初温是24℃的实心金属球吸收2.3×103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50℃,则该金属球的比热容是多少?查表可知这种金属可能是什么物质?
篇7: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比热容》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涉及到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c、能用Q吸=cm(t-t0)和Q放=cm(t0-t)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等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分析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吸放热的计算。
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生活中应用比热容的知识也较多,是中考中的重要知识点。
突破重点的思路: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从中体会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为建立比热容概念奠定基础。
四、教学难点分析
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以及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突破难点的思路: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概念中涉及质量、温度的变化和热量三种概念间的关系,比较难理解,所以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难点。为突破难点,让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入手,解释其含义,知道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及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实验法、推理归纳法
学法: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采用五步探究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利用推理归纳法逐步入深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计算热量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以实验为载体,学会对知识的探究、应用和迁移。提高科学素养。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结构设计:五步探究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生疑;(二)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三)合作互动,交流分享;(四)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
(五)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生疑
设计活动:
(出示图片)同样的日照条件,海水的温度和沙滩不一样。白天,海水凉,沙滩烫脚。傍晚,沙滩凉了下来,海水却还暖暖的,这是为什么呢?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揭开比热容的神秘面纱。引入本节主题。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也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坚信物理来源于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陌生,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探索求知的欲望。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设计活动:
1、生活体验,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烧水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物质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学生易于理解,为下一步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的影响因素奠定基础。
2、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先做实验前的分析准备工作,然后学生按实验小组分工合作,做好配合,注意观察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让学生先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经同学间的交流评估,设计出实验方案,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取长补短,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小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三环节:合作互动,交流分享
设计活动:
1、交流探讨,总结实验结论
2、引入比热容概念,理解其物理意义
3、从物理走向社会,利用比热容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推理、分析、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析数据,归纳出科学结论,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问
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领会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思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提炼的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热量计算公式的得出,能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第四环节: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设计活动:
三道练习题,分别从比热容的概念、应用和热量的计算进行练习巩固。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及时的进行补充和纠正,使学生准
确掌握本节知识内容。
第五环节: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设计活动:学生分析内陆与沿海城市的天气预报信息,从中发现问题,并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从物理走向社会”,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等加以运用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让学生通过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发现的问题,解决了生活中的疑问,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成就感。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设计活动:
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1、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2、比热容的概念及应用;3、热量的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七、板书设计
传统设计模式,三个主题,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比热容的概念及应用和热量的计算,简洁明了。
篇8:沪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13.2-物体的比热容》教案
沪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13.2-物体的比热容》教案
复习提问:
1、什么叫热量?
2、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多少热量?
讲授:
提出问题: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
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1、猜想:
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谁多?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要在什么条件下比较水和炼油吸收热量的多少?(引导学生讨论:在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时候样的器材?怎样测量?记录哪些数据?(进行实验前要解决的问题)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液体名称液体质量m/g液体初温t1/℃液体末温t2/℃升高的温度t1-t2/℃通电时间t/min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按照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小组成员合作,注意操作规范。设计记录表格,准确记录数据。
4分析与论证
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5、评估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
比热容
通过实验知道,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如何描述这一不同需要引入物理量――比热容。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比热容的概念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比热容物理教案
2.物理浮力教案设计
4.九年级物理试卷
6.九年级物理课件
9.比热容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