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语文教案
“gsp291806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语文教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语文教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行文脉络,由荀子的话谈起,述及绘画、舞蹈,条分缕析,思路,脉络极为清晰的特点。
2学习从全文总体上把握内容,融会贯通的阅读方法。
3从文中诸多引文和述及的作家作品中,感受民族文化的辉煌。
教学难点
文中涉及各种门类的艺术,学生恐难一一明白,但不管怎样,好的作品总给人留下足够大的空间――虚,以虚来衬实,使作品更坚实更厚重,这是不管哪一门艺术所共通的。对换“虚”“实”的理解是讲授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讲授赵执信《谈龙录》中引文。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讲述以下内容,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
某著名国画家应邀去国外开画展,取得了轰动性的效应。在媒体的强列请求下,画家在一次招待会上挥毫献艺。只见他铺开宣纸,泡蘸浓墨,顷刻间,一块巨石上,一只苍鹰傲视远方。大家连称奇绝。此时也有人提出异议:原来中国画这么好画。画家对这位记者说:是的,画起来不难,但学起来不易。我已经学了“五千年”了。大家一片惊呼!同学们听懂了画家的回答吗?
可随机提问学生,让他们就画家的回答谈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归纳如下:这位画家的回答十分巧妙,饱含着对民族艺术的骄傲和自豪。它的“五千年”是虚的,人不可能活那么长,学那么长,但“五千年”又是实的,它是文明历史的积淀,深含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教师板书课题
介绍文章出处,作者
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找出作者行文的脉络,找出文章里面和注释当中涉及到的文学常识。
教师归纳行文思路,在讲解同时板书。
由荀子的话引出艺术中虚和实的话题 引《谈龙录》点明艺术的最高成就是虚实统由此及彼,述及绘画、舞台艺术、书法、建筑都有此特征“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是一份宝贵的.独创的艺术遗产。
对于《谈龙录》中的引文,分析三者的艺术理论观点:
洪思――重实轻虚(自然主义)
王渔洋――重虚轻实(抽象主义)
赵执信――虚实相生(现实主义)
提问学生有关文学常识的内容:如“司寇”“新城”指谁?这是一种什么称呼?阎立本是什么人?重要作品有什么?“八大山人”,张旭分别是什么人?
以上当堂提问,巩固文学常识内容,又可检查学生默读成果。
教师总结:从以下三点专谈
1“虚实相生”是我国独创的艺术创作观点,当引以为荣。
2要用此观点专审视一切艺术作品。
3本文思路清晰,行文结构严谨、值得仿效。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设计
??以“虚――无限想象的艺术空间”为主题,开展一堂能力训练的探究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美的鉴赏能力,写作能力。而这一切都是在阅读第6课课文之后完成,所以,不啻于又培养、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布置预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在课下搜集资料,以做为自己的评论对象。所搜集资料可以是一幅国画,一幅书法,一件小型雕塑的原件或大型雕塑或建筑的照片,一首诗歌,舞台演出的文字资料或影像资料……根据所选资源,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特征,加以鉴赏,何处实,何处虚,好处何在。将上述思考内容或列成提纲,或形成详细文字材料。
??课堂讨论――学生带着自己所搜集的材料在课堂上展示,并宣读自己的鉴赏文章。
中国古典小说(诗歌)中虚实手法的运用
研究方法:
(1)理论准备。了解写作理论中实中存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虚实映带的基本思想。
(2)材料搜集。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寻找运用虚实写作手法的语言材料。如汉乐府《上邪》,唐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盂浩然的《春晓》、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三国演义》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的“宝钗论画”、第九十八回中的“绛珠魂归离恨天”等。
(3)分析综合。以理论为指导,以材料为依据,分析作品中的虚实手法属于哪种情况,并分析它的好处。
参读书目:
(1)张继缅《文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朱恩彬、周波主编《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山东文艺出版社版。
(3)齐大卫编著《美学引论新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王建宏《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版。
(5)刘励操编著《写作方法100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朱伯石主编《现代写作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7)修龙恩《散文创作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版。
(8)周振甫《诗歌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版。
(9)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篇2: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扩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研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名称是什么?(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听后,觉得它的音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首曲子声音忽高忽低,大时,众乐齐奏,势如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小时,轻轻弹奏,似微风拂来,荡起点点涟漪,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而飞的悲壮,极具艺术魅力!从美学上讲,这就是音乐中虚实相生所产生的绝妙效果。
二、解答课前预习题(见课件)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生答,教师明确: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
生答,教师明确:
1、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2、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生答,教师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全文。
三、师生共同简要分析全文
1、艺术需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明确:“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下面进行了具体解释,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集中、典型、普遍地表现生活,丰富、全面中就有了“实”,集中、典型、普遍中就有了“虚”,两者互相矛盾,却能辩证统一!只有虚实结合了,才能避免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所以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板书:(见课件)
表现生活:
丰富全面——实——正面描写
集中典型——虚——侧面烘托
2、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
洪眆思(洪昇):诗要求“完整”,即“实”,
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也即“虚”,
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合!
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形的“虚”,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
3、作者选取了哪两种中国艺术进一步阐述虚实相生的手法?
明确:绘画、戏曲。
课件展示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同学们,你从这副画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
一叶扁舟,一个孤独的钓鱼翁,这是“实”,那空白处我们可以想象为烟波浩淼的江水和广阔的空间,这是“虚”,正是空白才衬托出了环境的萧瑟和钓鱼人的孤独!“虚”已不再是“虚无”,而升华成了艺术境界,成为艺术的精品。
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只有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小和尚在山下河边打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和尚从哪里来,又到何处去,自然从古寺来,再回古寺去,这也是“实中藏虚”。文中32页的一段文言说得很清楚,让我们来读一读。
师生共同朗读。古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让我们来共同欣赏几副。
浏览3副古画。(见课件)
4、戏曲中也是如此,“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常见的。演员通过极少的道具营造出极丰富的意境,给人极大的空间感。比如舞台上老船翁一支浆和摇曳的舞姿能让人感受到荡漾起伏的江水,站在荷花筐里的演员通过摇动的腰肢和左右晃动的手臂,更给人以荷花随风摇摆的美感。
5、建筑、书法也是如此!课件展示天坛的图片,旷野中的亭子。
教师简单分析:天坛是皇家祭祀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统天下的气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画,但与广阔的天地共同融为一幅大画,王羲之的《兰亭序》中18个“之”字写法各异,虚许实实,表现出王羲之飘逸洒脱的精神风度。
6、其实,诗歌里面的“虚实结合”也是很多的,在诗歌里面,“实”是指“写景”,“虚”是指“抒情”,纯粹的写景和抒情都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诗歌历来重视“虚实相生”的方法,“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里子吗?
板书:(见课件)
诗歌中的虚实
实——写景
虚——抒情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分析诗句:大家看杜甫的这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虚实相生没有?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形象而又深刻,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这是“化虚为实”。
再看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国而引发的多而不绝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是“化实为虚”。
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提问:这首诗怎么运用了“虚实相生”?
明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这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希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让我们的鉴赏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
让我们在杜甫的这首《春望》的朗读声中结束本课吧!
篇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语文教案
6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①
宗白华
课文注释练习
这篇课文运用大量的材料阐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舞蹈、建筑在表现空间方面的共同特征。仔细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精髓。
积累下列词语:
宛然可见虚实相生恍惚洗练
课文: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②”。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③”。“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④;只讲“粹”而不→
注释:
①选自《文艺报》1961年第5期,有改动。宗白华(1897—1986),中国现代美学家。江苏常熟人。主要著作有《美学散步》,译有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②〔洗尽尘滓,独存孤迥(jiǒng)〕清初画家恽南田(1633—1690)的话。意思是去粗存精。孤迥,孤立、孤单,这里指少。
③〔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是《孟子·尽心下》中的话。意思是,充满(美好的品德)就叫做“美”;充满而且光辉地表现出来就叫做“大”。
④〔自然主义〕文艺创作的一种倾向。着重描写现实生活的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事物的外在真实,忽视对生活现象的分析、概括,忽视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方面。
→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①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
清初文人赵执信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
钱塘洪思③,久于新城④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⑤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①〔形式主义〕文艺创作中的一种错误倾向,它忽视内容,片面强调表现形式。
②〔赵执信(1662—1744)〕清代益都(现在山东寿光)人,字伸符,号秋谷、饴山。康熙进士。
③〔洪昉思(1645—1704)〕名,字昉思,号稗畦。清初戏曲作家。钱塘(现在浙江杭州)人。著有传奇《长生殿》。
④〔新城〕指王渔洋(1634—1711),名士(祯),字子贞,号阮亭、渔洋山人。清代文学家。新城(现在山东桓台)人。官至刑部尚书,清时俗称大司寇,著有《带经堂集》《渔洋诗话》《池北偶谈》等。
⑤〔神韵说〕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主张以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为诗歌的最高境界。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相结合的手法。例如近年出土的晚周帛画凤夔①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②《女史箴图》、唐阎立本③《步辇图》、宋李公麟④《免胄图》、元颜辉⑤《钟馗出猎图》、明徐渭⑥《驴背吟诗》,这些赫赫名迹都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像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汉画上正有不少舞蹈和戏剧表演)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⑦在他的一篇《画筌》(这是中国绘画美学里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⑧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①〔晚周帛画凤夔(kuí)〕晚周,东周。帛画,画在丝织品上的画。凤,凤凰。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像龙的独脚兽。
②〔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晋陵无锡(现在江苏无锡)人,字长康,小字虎头。官至散骑常侍。他的“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对中国画发展有重大影响。
③〔阎立本(?—673)〕唐代画家。雍州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工书法,尤精肖像,善于刻画人物性格。
④〔李公麟(1049—1109)〕北宋画家。庐州舒城(今属安徽)人,字伯时。擅画人物鞍马及历史故事画,用“白描”,对后世影响很大。
⑤〔颜辉〕元吉州庐陵(现在江西吉安)人,字秋月。善画道教传说中的鬼神、人物。
⑥〔徐渭(1521—1593)〕明代文学家、画家。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字文清,更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才能、兴趣极广,诗文、书画、音乐、戏曲无不擅长。著有《四声猿》《南词叙录》《徐文长集》等。
⑦〔笪(dá)重光〕清代句容(今属江苏)人,字在辛,号江上外史。顺治进士,曾任御史。工书画。
⑧〔程式〕戏剧术语,指经过艺术夸张、提炼加工而定型的格式化、规范化的表演动作。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①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①〔八大山人(约1626—约1705)〕即朱耷(dā),清初画家。南昌(现属江西)人。八大山人是他的别号。擅长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练,形象夸张,也画山水,意境冷寂。
→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反映这艺术发展的美学思想是独创的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种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唐朝大书法家张旭①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吴道子②画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而舞蹈也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根基。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例如“趟马③”这个动作,可以使人看出有一匹马在跑,同时又能叫人觉得是人骑在马上,是在什么情境下骑着的。如果一个演员在趟马时“心中无马”,光在那里卖弄武艺,卖弄技巧,那他的动作就是程式主义的了。——我们的舞台动作,确是能通过高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生活的真实的。也证明这是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经过广大人民运用他们的智慧,积累而成的优秀的民族表现形式。如果想一下子取消这种动作,代之以纯现实的,甚至是自然主义的做工,那就是取消民族传统,取消戏曲。
中国艺术上这种善于运用舞蹈形式,这种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的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里面。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的,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诗经·斯干④》那首诗里就是拿舞的姿式来赞美周宣王的宫室,说它“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斯飞⑤”。
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它和西洋从埃及以来所承受的几何学的空间感有不同之处。研究我们古典遗产里的特殊贡献,可以有助于人类的美学探讨和艺术理解的进展。
①〔张旭〕唐代书法家。吴(现在江苏苏州)人。精通楷书,草书最为知名。与李白诗歌、裴旻(mín)剑舞,时称“三绝”。
②〔吴道子〕唐代画家。阳翟(现在河南禹县)人。善画佛道人物,也工山水。所绘人物,尤为当时所重。有“画圣”之称。
③〔趟马〕戏曲表演程式动作。通过成套的、连续的舞蹈动作,表现策马疾行。一般都是单人趟马,也有双人趟马的。
④〔斯干〕《诗经·小雅》篇名。这是一首祝颂周天子宫室落成的诗。斯,此。干,通“涧”,这里指渭水。
⑤〔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huī)斯飞〕这几句是说宫殿建筑得雄伟壮观。翼,建筑物的飞檐。“如矢斯棘”,是说宫殿四隅有棱角,像箭头一样。棘,棱角。“如鸟斯革”,是说栋宇宏伟如鸟类举翅。革,鸟的羽翼。,五彩的山鸡。飞,指屋檐上翘,如鸟飞。
练习
一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在表现空间方面有什么共同特征?作者把这些艺术中的哪些材料融会贯通起来,阐述这个共同特征的?
二说说下列引文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释课文观点方面的作用。
1辈蝗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2毕淳〕咀遥独存孤迥。
3鼻塘洪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4笨毡灸淹迹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三课文指出,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表现方式,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试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境,在处理空间的表现方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篇4:《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篇课文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第五册阅读部分,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论文和研讨、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二单元是现代论文,学习重点是融会贯通。同时,本文是一篇文艺理论著作,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我们为本课指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作品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是诗歌鉴赏能力。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说 教 法
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这篇课文难度较大,学生在阅读中,不可能完全读懂,总有相当部分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例子。这就是,尽量运用旧知去求新知,尽量融会贯通地去把握课文精髓。有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今后的生活和阅读中,慢慢寻求问题的答案。
为了便于教学,可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有关彩色插图。如有条件,制作多媒体CAI课件,将与课文有关的艺术作品,如马远名画《寒江独钓图》等等在需要时尽可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要作到触类旁通,用课文观点阐明其他问题。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观赏经验和阅读经验来理解课文。可以说,学生大都听过戏,看过画,看过书法作品,参观过建筑,欣赏过音乐,诗歌朗诵得更多,所有这一切,都应该与理解课文联系起来。学生的这些经历大大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把握课文。(难点的解决)
说 学 法
在学习中,为了把握课文内容,将全文内容融会贯通,第一要理清全文的思路。第二把课文中所引的文言文弄懂,有助于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把握课文内容。这些引文,包含了作者倾向和观点。课文的不少内容,都是对这些引文的`解释、发挥和分析。弄懂了这些引文,就基本上读懂了课文。(重点的解决)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1、明确课文论述的重要问题。
2、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3、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毕,上课)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简单地说,这首曲子是由声音的高低、快慢构成的。那大者,金鼓齐鸣,万乐齐奏,势若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小到一两声笛鸣,犹如林间细雀低低絮语,或是弦乐轻轻弹奏,私微风吹拂,牵起丝丝涟漪。甚至于有时音响全无,成为空白,给人以无限遐想。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这声音的高低起伏,时断是续,使音乐变化无穷,气象万千。从美学的角度上说,这就是音乐中的虚实相生的绝妙效果。
二、整体初读,感悟课文
通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论述什么问题?
2、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做怎样的概括?
[pages_luzhuba]
3、本文分几个层次来论述的?
明确:略
三、理解课文中的引文
见练习二:说说下列引文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释课文观点方面的作用。
明确:略
四、小结
本课时我们了解了课文的论述重点,理清了全文思路,明白了中国艺术需与实之间的关系,弄懂了引文的含义和它们在阐释课文观点方面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1、融会贯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本文论述什么问题?
2、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做怎样的概括?
二、再次通读课文思考练习第二题: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在表现空间方面有什么共同特征?作者是把这些艺术中的哪些材料融会贯通起来,阐述这个共同特征的?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略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课文指出,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表现方式,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试看《登鹳雀楼》和《寻隐者不遇》的意境,在处理虚与实的表现方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总结。
明确: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再次融会贯通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合作探究了中国艺术表现里虚与实在中国诗歌领域的运用,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热爱祖国的艺术财产,用学到文艺理论欣赏中国艺术作品。
五、作业
1、练习一
2、以某一艺术种类为例,谈谈中国艺术如何处理虚实关系?
说 板 书 设 计
篇5:《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语文说课稿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
以虚为用、实中存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虚实映带
诗歌
戏剧
绘画
书法
建筑
印章
音乐
舞蹈
根据“美观、简洁、实用、重点突出”的设计原则设计的这一板书,字数不多,但既简洁实用,突出了本课的论述重点,又体现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实原则,给人美的享受。
篇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设计
●说 课
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这篇课文难度较大,学生在阅读中,不可能完全读懂,总有相当部分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例子。在学习中,为了把握课文内容,首先要理清全文的思路。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第7至12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第13段至结尾,主要说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可以说,全文论述从抽象到具体,层层深入,最终使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其次有必要把课文中所引的文言文弄懂,这样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这些引文,包含了作者倾向和观点。课文的不少内容,都是对这些引文的解释、发挥和分析。弄懂了这些引文,就要进一步领悟课文中的材料与观点的关系。例如,课文阐述中国戏曲也是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时,先加以分析:“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接着举“趟马”这个动作,说明“我们的舞台动作,确是能通过高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生活的真实的”。又如,课文在论述笪重光那一段话时,也是先略加分析,然后以川剧《刁窗》《秋江》和齐白石的画为例加以证明。阅读课文时,把观点和材料搞清楚了,有助于把握全文的精髓,对全文内容的融会贯通。还要做到触类旁通,用课文观点阐明其他问题。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观赏经验和阅读经验来理解课文。可以说,学生大都听过戏,看过画,看过书法作品,参观过建筑,欣赏过音乐、诗歌朗诵,所有这一切,都应该与理解课文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
1.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内容。
3.通过扩展,深化对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是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实现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与同学之间的对话。
●教学用具
古典乐曲《渔舟唱晚》,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苏园六纪》中的有关剪辑,马远名画《寒江独钓图》,褚遂良摹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作品。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课间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毕,上课)刚才我们听的是有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简单地说,这首曲子是由声音的高低、快慢构成的。那大者,金鼓齐鸣,众乐齐奏,势若排山倒海,动地惊天。小到一两声笛鸣,犹如林间细雀低低絮语,或是弦乐轻轻弹奏,似微风吹拂,牵起丝丝涟漪。甚而至于有时音响全无,成为空白,给人以无限遐想。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这声音的高低伏起,时断时续,使音乐变化无穷,气象万千。从美学的角度上说,这就是音乐中的虚实相生的绝妙效果。
二、整体初读,感悟课文
1.提出三个问题供在通读课文时思考。(1)本文主要阐述什么问题?(2)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作怎样的概括?(3)本文分几个层次来论述的?
明确: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或“实中存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虚实映带”
理清全文的思路。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第7至12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第13段至结尾,主要说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可以说,全文论述从抽象到具体,层层深入,最终使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
2.说说下列引文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释课文观点方面的作用。
(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明确: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所阐释的观点是:“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2)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明确:去粗存精。所阐释的观点是: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
(3)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明确:浙江杭州人洪昉思很久以来就在山东桓台人王渔洋门下。同我是朋友。有一天,洪昉思与刑部尚书王渔洋一起议论诗,他痛恨当时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诗好像龙,头、尾,身上的鳞片,颈上的长毛,一个不具备,就不是龙。”刑部尚书笑他说:“诗好像神龙,见头不见尾,或者在云雾中露一个爪子一个鳞片而已,怎么会露出全体?那是雕塑绘画!”我说:“神龙屈伸变化,固然没有固定的身体,恍惚望见它的只是它的一鳞一爪,而龙的头尾完整,所以好像都在。假如拘泥于所看到的,以为龙的全体都在这里,那么雕塑绘画者反而有话说了!”所阐释的观点是: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
这段文字,指出了对诗歌艺术性的三种看法。一是洪昉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王士稹则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赵执信则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要在全体中求精粹,离开了完整就谈不上精粹。他们的根本分歧点就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完整(即课文所谓“全”)与精粹(即课文所谓“粹”)的辩证关系。洪昉思强调“全”,王士稹强调“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赵执信能够不失偏颇,兼顾“全”“粹”,正好体现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4)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明确: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所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三、课文感悟
教师举出一些艺术上的实例,学生分析何者为虚,何者为实。虚与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1.作家反映现实描绘生活时,对对象本身时而采取正面描写,在形似的基础上传神地写出事物的形象特征;时而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藏头露尾、若隐若现地描绘出那些难以描绘的、富于动态变化的对象特征。
明确:这两种写法,前者称之为“实写”,后者称之为“虚写”。这两者手法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实为体,以虚为用。
2.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明确:草木、烟霞为实,春之精神与山之精神为虚。虚与实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对立存在,因相辅相成而统一。
3.我最近在火车站,看到一幅雕塑,是两只相握的手,其余别无他物,试分析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示例:相握的手为实。让人联想的东西很多,这是两个怎样的人,是萍水相逢,还是他乡遇故知,性别、年龄、肤色、国籍等正是因为其构图的虚,才把全部内容都涵盖进去。其次还有表现的主题,握手是两人之间的友谊,还是表示两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些都可任人想像。
4.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请挖掘其“虚”。
示例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示例2.《寻隐者不遇》,寥寥二十字,既体现了浅层的“虚”,也隐含了深层的“虚”。浅层的“虚”表现为“问”的语句完全隐去,让读者去想像。其深层的含义主要是靠隐在画面背后、活跃在画境深处的隐者表达的,透过画面可以看出,他出没在高山云雾中,所处的环境缥缈莫测,但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追求高古超脱的美学思想,在此“虚”境中却如茶香四溢,令人回味。
四、拓展延伸,重点解读
1.“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试再举几个绘画方面的例子,加以阐释,说明虚实是如何相生的。
示例:如我们所熟悉的《踏花归去马蹄香》,画者只画了一个人骑着马,马蹄起落处,有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足以表现出骑马踏花的情景。然而,若是真画一个人骑着马践踏花丛,那不但失却了美感,失却了趣味,而且也表现不出那个“归”字的含义了。又如《蛙声十里出山泉》,若不是几只小蝌蚪在涧溪中顺流游动,又怎能十里之外听得见青蛙的鸣叫?畅游的小蝌蚪是实,但实中存虚,待蝌蚪游出十里之外,不也就长成青蛙了么。虽说这游到十里之外的景象以及蛙声是“虚”,但已经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了。至于脍炙人口的《深山藏古寺》,更是令人叫绝。画面上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僧担水又去何处?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这也是实中存虚。人们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名画《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上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正是这片空白表现出的烟波浩淼的江水和极大的空间,才烘托出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氛围。对这种寒意的感受,既是画面人物的,也是画家自己的,它是作者心灵感受的外化。这里的“虚”已不再是“无”,而是由“无”升华而成的艺术境界,是艺术品的精髓。
2.作者说:“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的,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结合自己对印章或建筑或其他艺术样式的认识,谈谈其中的虚实。
示例1.治印,以着字处为实体,以其配字、偏旁、点画间的空隙为虚处。其一,治印讲究虚实的对立、调和、生发。其二,既要讲字画线条、偏旁实体的安排,又要注重于字画线条分割出的所有空间(诸如形态、部位、大小等)的安排;其三,既要讲究空间大分割块面的虚实顾盼,又要讲究包括每个小分割空间在内的全部的虚实顾盼。虚实之说,体现在线条处理上就是断而气连,晦而透明。这类有虚实的线条,表现为粗细有主次,节奏有轻重,表里有起伏。钤于平面纸上能产生出浮雕般的立体感、层次感。此外,一印刻就,在钤盖时要注意虚实的运用。初学钤印如同治印,只关注于文字实体,而忽视空间虚部。重实轻虚,是一大通病。其实,钤印时也应该实中见虚,如果惟恐印面不清晰,印泥丰而湿,用力实且重,则事与愿违,钤出的印蜕,势必会“逃掉”许多迷蒙空灵,可资玩味的东西。
示例2.中国建筑的虚与实的处理:由小见大,移远就近,由小空间进入无限时空,就使中国建筑产生空间美感。天坛的祭台,面对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颐和园的亭子称“画中游”,亭本身不是画,外面的空间才如同一幅大画。苏州留园冠云楼,借虎丘山景,丰富了自身景致。拙政园两宜亭,突破围墙局限,隔壁景色尽收眼底。楼台亭阁这类建筑实体,都是“移远就近”,将无限的空间纳入了有限的空间。
示例3.名曲《渔舟唱晚》,一曲将终时,乐曲节奏渐渐疏缓,声音渐渐远去直至曲终。给人的听觉效果是,船桨划水渐划渐远,最后消失在暮色苍茫中,幻化为一片迷蒙……虽然有声的音乐在纯生理上的听觉已无法感知,但听者心理上的感官却处于极度兴奋状态,美妙的“有”如炊烟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或许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余音绕梁”吧。
示例4.《兰亭序》的虚与实的处理:《兰亭序》中有十八个“之”字,每个结体不同,神态各异,暗示着变化,却又贯穿和联系着全篇。既执行着管领的任务,又于变化中前后相互相应,构成全篇的脉络,使全篇从第一字“永”到末一字“文”一气贯注,风神潇洒,不粘不脱,表现出王羲之的精神风度。
示例5.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舞蹈之一的《荷花舞》,运用戏曲的水上漂似的圆场舞步,舞者的双脚被荷花筐遮住,看上去有如荷花在水面上漂游。腰肢的摇曳和臂膀的左右晃动,更给人以荷花随风摇摆的美感。舞蹈者以优美的箅姿,营造出清新、典雅的意境,观者眼里无荷花,但心里却有无比美丽的一片荷花。
五、延伸阅读,难点突破
赏析古典诗歌中的虚实辩证处理的手法。
教师讲解:一般地说,“虚”是指抒情,“实”是指写景。抽象的抒情和纯粹的写景都没有生气和韵味,必须避免,故写诗历来重视虚实相生之法。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引《四虚序》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即是虚实相生的一法。“以实为虚”之法的要点在于“化景物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托物言志,把外在的客体物景与内在的主体情志依附在一起,沟通成整体。试赏析下面的诗句:
1.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示例: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他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愁绪,既形象又深刻。有些诗句以内在的逻辑之序排列景物,看似纯景,实则寓情。
2.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示例:这六种景物是按“晨起”“客行”的特定时空感组合而成的,从而透出了客行的辛苦。搞乱了它们之间的序列,就不能化实为虚。另外一法是化虚为实,即作者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3.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示例:把“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容得淋漓尽致。这一手法,也见于诗人通过物境描写表现对时空的特殊感受,从而反映他在特定环境的曲折心态。
4.杜甫诗: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示例:老杜以颜色字置第一字,却引实事来。不如此,则语既弱而气亦馁。“红”本属于客观景物,诗人把它置第一字,就成了感觉、情感里的“红”。它首先引起“我”的感觉情趣,由情感里的“红”再进一步见到实在的桃花。经过这样从情感到实物,“红”就加重了,提高了。实化成虚,虚实结合,情感和景物结合,就提高了艺术的境界。
5.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赖客思家。”
示例:这里情感好比是水,上面漂浮着景物。一种忧郁美丽的基本情调,把几种景致联系了起来。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于是成就了一首空灵优美的抒情诗。
6.《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示例: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错采镂金、雕绘满眼”的工笔画。后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动起来了。没有这二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有了这二句,就完成了一个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
●板书设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
以虚为用、实中存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虚实映带
诗歌
戏曲
绘画
书法
建筑
印章
音乐
舞蹈
5 O
篇7: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唐国富
教学目的:
1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
3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潜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艺术表现里虚与实的关系。
2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问题研究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有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传画,主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提如如醉?是怎么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艺术。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文章。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扫清理解上的障碍。
(2)指名翻译几段引文。师生订正
(3)考虑几段引文各是围绕什么民开描摹 ,进而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明确:引赵执信《谈龙录》中的一段引文是说明,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就是从一鳞一爪里显示全体。
引笪重光《画筌》中的话是为说明,中国绘画和中国舞台艺术处理空间的方式。
文章思路:
一(1-6)提出文章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二(7-12)说明中国绘画、戏剧中的空间表现方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三(13-14)阐述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受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出来展示虚灵的空间的。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对艺术表现的具体要求?
(2)第9段中的“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具体指的是什么?
(3)第9段的“也主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一句中,作者为什么会说“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都注意到哪些方面?
(4)讨论解答课后练习。
三.课堂小结:
全文就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和实的关系,广征博引,以具体的事例和引文来阐述,从抽象到到具体,层次清楚,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艺术是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 欣赏品味
1.作者在谈虚和实的`关系时,运用了很多实例来说明,其实艺术是相通的。试结合具体的实例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2.完成课后练习三。
明确:这两首诗都是从实处落笔,凭虚处传神。王之焕《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贾岛《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害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者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受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大中型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3.课堂训练。
(1)读叶绍翁《游园不值》。回答下列两问。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信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1.诗的上联非常含蓄,暗示了很多内容,请谈谈你的理解。
2.下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简析它的艺术特点。
读杜牧<<长安秋望>>,谈谈其艺术特点.
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参考答案:
<<游>1以少总多虚实结合是本诗的特点
2此联恰当地处理了“全“与“粹”的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长》以实托虚是本诗的一大特点。
4.课文总结。
这篇文章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方面,旁征博引,将事例与引文材料融会贯通在一起,阐述了艺术中虚实相生的特征。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领悟文章的内涵,运用作者授给我们的艺术之“渔”,钓得受用不尽的甘美之“鱼”。
二. 布置作业。
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主要从绘画与戏曲的角度谈了虚与实的关系,请你写一篇小文章,从诗歌角度谈谈这一问题。
附:板书设计。
绘画处理空间
实(全)自然主义 虚实结合 舞台空间处理
演员程式手法
演员舞蹈动作
虚(粹)形式主义 虚实相生
书法舞蹈精神
作者邮箱: hatgf@pub.nt.jsinfo.net
篇8: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网友来稿)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网友来稿)
彭春晖
宗白华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扩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研究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与步骤:
一、导入 语
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名称是什么?(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听后,觉得它的音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首曲子声音忽高忽低,大时,众乐齐奏,势如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小时,轻轻弹奏,似微风拂来,荡起点点涟漪,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而飞的悲壮,极具艺术魅力!从美学上讲,这就是音乐中虚实相生所产生的绝妙效果。
二、解答课前预习题(见课件)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生答,教师明确: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
生答,教师明确:
1、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2、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生答,教师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全文。
三、师生共同简要分析全文
1、艺术需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明确:“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下面进行了具体解释,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集中、典型、普遍地表现生活,丰富、全面中就有了“实”,集中、典型、普遍中就有了“虚”,两者互相矛盾,却能辩证统一!只有虚实结合了,才能避免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所以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板书:(见课件)
表现生活:
丰富全面――实――正面描写
集中典型――虚――侧面烘托
2、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
洪f思(洪N):诗要求“完整”,即“实”,
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也即“虚”,
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合!
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形的“虚”,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
3、作者选取了哪两种中国艺术进一步阐述虚实相生的手法?
明确:绘画、戏曲。
课件展示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同学们,你从这副画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
一叶扁舟,一个孤独的钓鱼翁,这是“实”,那空白处我们可以想象为烟波浩淼的江水和广阔的空间,这是“虚”,正是空白才衬托出了环境的萧瑟和钓鱼人的孤独!“虚”已不再是“虚无”,而升华成了艺术境界,成为艺术的精品。
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只有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小和尚在山下河边打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和尚从哪里来,又到何处去,自然从古寺来,再回古寺去,这也是“实中藏虚”。文中32页的一段文言说得很清楚,让我们来读一读。
师生共同朗读。古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让我们来共同欣赏几副。
浏览3副古画。(见课件)
4、戏曲中也是如此,“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常见的。演员通过极少的道具营造出极丰富的.意境,给人极大的空间感。比如舞台上老船翁一支浆和摇曳的舞姿能让人感受到荡漾起伏的江水,站在荷花筐里的演员通过摇动的腰肢和左右晃动的手臂,更给人以荷花随风摇摆的美感。
5、建筑、书法也是如此!课件展示天坛的图片,旷野中的亭子。
教师简单分析:天坛是皇家祭祀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统天下的气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画,但与广阔的天地共同融为一幅大画,王羲之的《兰亭序》中18个“之”字写法各异,虚许实实,表现出王羲之飘逸洒脱的精神风度。
6、其实,诗歌里面的“虚实结合”也是很多的,在诗歌里面,“实”是指“写景”,“虚”是指“抒情”,纯粹的写景和抒情都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诗歌历来重视“虚实相生”的方法,“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里子吗?
板书:(见课件)
诗歌中的虚实
实――写景
虚――抒情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分析诗句:大家看杜甫的这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虚实相生没有?
篇9: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网友来稿)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网友来稿)
彭春晖
宗白华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扩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研究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语
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名称是什么?(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听后,觉得它的音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首曲子声音忽高忽低,大时,众乐齐奏,势如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小时,轻轻弹奏,似微风拂来,荡起点点涟漪,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而飞的悲壮,极具艺术魅力!从美学上讲,这就是音乐中虚实相生所产生的绝妙效果。
二、解答课前预习题(见.课件)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生答,教师明确: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
生答,教师明确:
1、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2、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生答,教师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全文。
三、师生共同简要分析全文
1、艺术需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明确:“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下面进行了具体解释,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集中、典型、普遍地表现生活,丰富、全面中就有了“实”,集中、典型、普遍中就有了“虚”,两者互相矛盾,却能辩证统一!只有虚实结合了,才能避免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所以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板书:(见.课件)
表现生活:
丰富全面——实——正面描写
集中典型——虚——侧面烘托
2、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
洪眆思(洪昇):诗要求“完整”,即“实”,
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也即“虚”,
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合!
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形的“虚”,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
3、作者选取了哪两种中国艺术进一步阐述虚实相生的手法?
明确:绘画、戏曲。
.课件展示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同学们,你从这副画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
一叶扁舟,一个孤独的钓鱼翁,这是“实”,那空白处我们可以想象为烟波浩淼的江水和广阔的空间,这是“虚”,正是空白才衬托出了环境的萧瑟和钓鱼人的孤独!“虚”已不再是“虚无”,而升华成了艺术境界,成为艺术的精品。
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只有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小和尚在山下河边打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和尚从哪里来,又到何处去,自然从古寺来,再回古寺去,这也是“实中藏虚”。文中32页的一段文言说得很清楚,让我们来读一读。
师生共同朗读。古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让我们来共同欣赏几副。
浏览3副古画。(见.课件)
4、戏曲中也是如此,“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常见的。演员通过极少的道具营造出极丰富的意境,给人极大的空间感。比如舞台上老船翁一支浆和摇曳的舞姿能让人感受到荡漾起伏的江水,站在荷花筐里的演员通过摇动的腰肢和左右晃动的手臂,更给人以荷花随风摇摆的美感。
5、建筑、书法也是如此!.课件展示天坛的图片,旷野中的亭子。
教师简单分析:天坛是皇家祭祀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统天下的气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画,但与广阔的天地共同融为一幅大画,王羲之的《兰亭序》中18个“之”字写法各异,虚许实实,表现出王羲之飘逸洒脱的精神风度。
6、其实,诗歌里面的“虚实结合”也是很多的,在诗歌里面,“实”是指“写景”,“虚”是指“抒情”,纯粹的写景和抒情都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诗歌历来重视“虚实相生”的.方法,“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里子吗?
板书:(见.课件)
诗歌中的虚实
实——写景
虚——抒情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分析诗句:大家看杜甫的这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虚实相生没有?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形象而又深刻,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这是“化虚为实”。
再看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国而引发的多而不绝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是“化实为虚”。
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提问:这首诗怎么运用了“虚实相生”?
明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这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希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让我们的鉴赏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
让我们在杜甫的这首《春望》的朗读声中结束本课吧!(见.课件)
.教案设计:重庆市江北中学 彭春晖
邮箱:pengchu5214@sina.com.cn
作者邮箱: pengchu5214@sina.com.cn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0: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学目的:
1、理解艺术表现里虚和实的关系
2、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化。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人传诵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纸画,使多少人凝神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令多少人迷恋忘情。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得如醉如痴?是怎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美,是艺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文章。
二、阅读课文
思考:1、梳理思路;2、完成练习一
三、研究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2、完成练习一
小结:文章就中国艺术表现中虚和实的关系,旁征博引,以具体的事例和引文来阐述,从抽象到具体,层次清楚,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艺术中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的关系。
四、拓展迁移
1、完成练习三
2、读叶绍翁《游园不值》后回答问题。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篇11: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
邓浩
教学目的
一、了解我国古代艺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运用课文的观点阐明一些文学现象。
教学设想
课文里有两段引文十分重要。作者通过引述并分析《谈龙录》里一段话阐明全和粹、虚和实的辩证统一关系,确立了基本观点。引用《画筌》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处理空间的一般表现方法,舞蹈精神是中国艺术的共同特点。教学中应围绕这两段话,讲清重要的概念,把握作者的观点。
既粹且全,虚实相生,舞蹈精神,这些观点是全文精粹。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观点,透视课文举出的绘画、戏曲、舞蹈、建筑等种种艺术现象,并且进一步观察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文学中的运用,搞好迁移训练。
在教学中可把握课文精要,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课时安排
二课时
阅读准备
翻译《谈龙录》、《画筌》的两段引文。
补充注释
①哂:dhěn,讥笑。②第:只,仅。③位置相戾:虚实不分,互相干扰。戾,lì乖张,不讲情理,这里是不守规矩的意思。④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⑤虚实相生:虚和实互相补充,互相衬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自读讨论,把握精粹
1.口头翻译课文引用的《谈龙录》、《画筌》里的两段话。
2.根据课文的具体讨论,解释下列名称术语。
需解释的术语及参考答案:
全——(艺术)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粹——(艺术)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全与粹的关系——既粹且全,辩证地结合、统一。
典型化——对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达到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加以综合,从典型化的过程、目标两方面组织答案。)
自然主义——只讲“全”而不顾“粹”。
形式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
现实主义——以粹概全,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画面中的实景、真境。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画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艺术空白”)。
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
3.讨论《谈龙录》中的一段引文,把握作者的观点。
(1)洪升、王士稹、赵执信讨论诗歌的艺术性以画龙为例分别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洪升求全不求粹,认为做诗如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一鳞一爪都不能忽略。
王土稹求粹不求全,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或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根本看不到全体,所以只要画出精粹部分就可以了,不必求完整。
赵执信主张既粹且全,以粹概全,就是说,心目中先有完整的龙才去画龙的一鳞一爪,而画一鳞一爪也正是要反映龙的全体。
(2)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主人观点的评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作者认为洪升重视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士祺看重一鳞一爪而忽视全体是形式主义;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4.深人讨论问题,把握文章的精粹。 课文提出,“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欣赏艺术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示:首先,王、赵的看法是片面的。课文指出,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但是,那种绘制全龙、须眉毕现的雕塑绘画一定就是自然主义因而不足取吗?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对课文的观点补充、修正。例如下述说法:
绘制全龙功不可没。世界上本没有龙。龙是画家、雕塑家想像的产物。艺术创作中先有了完整的龙的形象,画家、雕塑家才能从龙的全体出发画出龙的一鳞一爪,才能通过一鳞一爪反映龙的全体。观赏者心目中也要有龙的完整形象,在看了画上的一鳞一爪之后,全龙才能在想像中再现出来。
以具有象征作用和概括力量的一鳞一爪表现全龙是以粹概全;以全龙表现神话世界也是以粹概全。对于整个神话世界来说,全龙成了精粹的“一鳞一爪”。所以绘制全龙不能一概否定。
二、布置作业。
小说《祝福》较为完整地讲述了祥林嫂的一生,《荷花淀》则截取了生活中几个最精彩的片断,生动地表现了白洋淀妇女纯美的心灵和成长的过程。就完整性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作简要评述。
参考答案:
完整性相对而言。《祝福》写了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片断,无论是在卫家山、贺家懊,还是鲁镇,都经过“去粗取精”,凡是与“礼教吃人”无关的内容都舍弃了。所余的都是典型性极强、足以概括祥林嫂一生悲剧命运的精彩情节。《荷花淀》虽只截取了白洋淀妇女战斗生活的一两个片断,也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两篇小说都是全与粹、虚与实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自读讨论,编列提纲。
提纲应包括: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方式和优点;中国传统艺术共同的艺术特点;各门艺术的具体特点和实例。
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方式和优点——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好处——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特点——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各门艺术的具体特点:
绘画:在空虚的背景上突出、集中地表现人物(或景物)的行动姿态,删略背景的刻画。如八大山入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齐白石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
戏曲:舞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如《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
舞蹈: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例如以“趟马”的动作表现在某一种情境下人策马疾行。
建筑:如拿舞蹈的姿式表示建筑物飞舞生动的神韵,展示虚灵的空间。
提示:
1.笪重光《画筌》的一段话,既适用于绘画,也适用于中国传统艺术。课文引用这段话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普遍原则,即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2.分析各门艺术的特点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可用板书形式突出这一特点:┌───┬─────┬───────┐
││ 舞蹈动作│ 虚灵的空间│
├───┼─────┼───────┤
││ 生动的鱼│ 满幅是水 │
│ 绘画│ │ │
││ 站立的鸟│ 无垠的空间│
├───┼─────┼───────┤
││ 划桨动作│ │
│ 戏曲│ │ 江上│
││摇曳的舞姿│ │
二、迁移练习,触类旁通。
课上讨论:运用“中国艺术以舞蹈动作表现空间”的观点简析下列各例: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林冲“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人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药》)
提示:
1.诗中实景是“孤帆远影”的“舞蹈动作”,碧空尽处和天际长江是虚灵的空景,扬州三月的烟花则只存在于想像之中了。
2.利用人物动作暗示环境。花枪挑酒葫芦写手冷,暗示风雪严寒天气;石头靠门,写风雷大。
3、借看客的姿势暗示夏瑜示众的场面。这是小说中实与虚、露与藏、明与暗的完美结合。
三、布置作业。
阅读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艺术的“味”
艺术表现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召唤想像力的再创造,从而形成兴味或余味。
空白可以定义为: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艺术中的空白主要有三种形态:第一种是“不全”造成的空白,即艺术形象再现某一具象时没有再现对象的整体面貌,而是选择某一局部或细节代替它的整体,或者有意隐蔽某些部分或细节,前者日残,后者日藏。比如中国的山水画常取一角、半边,或取断山、截峰,或取独木、孤舟,画面上有意留下大片空白,这就是残缺或空白。
第二种是省略造成的空白,即艺术形象再现生活对象并不要求面面俱到,纤毫毕现,而是有详有略,有细有粗。那些简略的部分,没有再现出来的部分就构成艺术形象的空白。比如齐白石画虾,早期画了十只虾足,后来减少为八只,晚年时只画了五只虾足。齐白石画虾没有画水,本来活着的虾只能生活在水中,画活虾就要画水,但齐白石把水省略掉,画面上用大片的空白代替水。当然,省略也是一种“不全”,但“不全”构成的空白与省略构成的空白是不一样的。“不全”构成的空白是形象结构的不完整留下的虚无空间,如断臂维纳斯塑像的断臂;而省略构成的空白则是艺术形象完整结构中无形的部分。前者可以说是形象的片面性,后者可以说是形象的抽象性。
第三种是停顿造成的空白,即联系中断造成的空白。比如戏剧演出中的哑场,小说里的叙述中断,音乐中的休止和空拍子,绘画中形象之间联系的虚空,等等。
以上所说的三种类型的空白,就是艺术“空白”的基本形态。它们分别是结构的空白(即残),这是一种“无”;抽象的空白(即略),这是一种“虚”;连接的空白(即断),这是一种“空”。它们共同构成艺术形象的虚无的空间。
除了艺术形象的空白构成表现性外,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也构成表现性。所谓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指的是艺术形象没有明确固定的指称、内涵、意义、边界、属性、外延等。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境界的不确定,即指称、边界的模糊
篇12: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宗白华
先秦哲学家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一样。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艺录》序言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
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赵执信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刭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争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
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反映这艺术发展的美学思想也具有独创的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
1-2题为选择题。(1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全”就是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粹”就是更典型更普遍地表现生活和自然。不全不粹难以形成艺术的美。
B.“粹”就是“洗尽尘滓”,去粗取精,对应“虚”,“全”则与“实”相对应。虚实相生,两者辩证统一。
C.要“粹”,就有取舍,就不全;要“全”,就难做到拔萃。“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难以兼得。
D.“全”而不“粹”,容易走上自然主义的道路;“粹”而不“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E.艺术的最高成就就是做到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统一,先秦哲学家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指了出来。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赵执信误认为雕塑绘画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其实古人画龙,也是以一鳞一爪使全体宛然可见。
B.精选局部反映整体,即一粒沙里见一世界,这不是自然主义,亦非形式主义,这是传统的现实主义。
C.中国绘画艺术处理空问的方法,与中国舞台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的处理是相通的,具有诗的意境。
D.传统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高度统一了真和美、内容与形式,为后世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
3.“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这话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4.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齐白石画一枯枝横出,站立一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是一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这体现了文中中国艺术的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答案
1.C、E(C“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同时又是统一的,好的作品都是两者兼备;E荀子指出的只是全和粹,没有言及虚和实)
2.C(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主语是中国舞台表演方式,选项更换了主语;又将“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曲解为具有诗的意境)
3.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使人忘掉了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
4.全与粹、虚与实的辩证统一,形成艺术美;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5.狼和鹿语文教案
10.实训总结和展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