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优秀教学设计
“龙华/飘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朱德的扁担》优秀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朱德的扁担》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扁、担”等8个字,会写“扁担、同志”等10个词语。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扁担、会师”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识字、写字。
2.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难点:
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会写“扁、担、伍、师、战”5个字,会写“扁担、会师、队伍、战士”4个词语。
2.通过看图,借助关键词的办法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挑粮环境的恶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借助关键词的办法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挑粮环境的恶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朱德,知道扁担作用
1.谈话导入。
师:还记得一年级学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吗?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怀人民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出示毛泽东的画像,认识(泽)字。站在他旁边的是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人。
2.学习课题中的生字。
(1)学习生字“朱、德”,借助图片认识朱德。
师: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伟人,你对朱德爷爷有什么了解?
引入课外资料:(教师补充)
生: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深受人民的爱戴。
板书:朱德。
师:读准“朱德”两个字,说说这两个字怎么记?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这两个字?
预设1:
①学发现(朱)表示姓氏,身边也有姓朱的人。
②我们《道德与法治》的书上有(德)这个字。
(2)学习生字“扁、担”,借助图片认识扁担。
出示图片:扁担
师:“担”本身都四声,在(扁担)一词中要读成轻声,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生:“担”是提手旁的字,与手的动作有关系,我们担起的责任就叫“重担”。
“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生活中我还知道有(扁豆)(扁桃),鸭子的嘴是(扁扁的)。
师:你对(扁担)有什么了解?
生:扁担是一种挑东西用的工具,大多用竹子做成。
3.再读课题,引发思考
师:这篇课文讲的是朱德的什么事呢?指导读课题,复现生字(朱德的扁担)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整体感知内容
1.小声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学习生字新词。
第一组词语:(同志队伍)
(1)朗读句子,出示图片,介绍井冈山,看图理解“会师”。
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的队伍会师了。
(2)读出高兴的语气。
第二组词语:(同志队伍敌人打仗)
朱德同志带领一支队伍跟敌人打仗。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志伍敌仗”这几个字?鼓励学生用形声字归类的办法自主识记。
志:下边表示心意,与上边合起来就是意向的意思,“同志”就是志同道合之人。
伍:指古代的军队编制的最小单位,五人为伍,后引申为军队,队伍。
第三组词语:(陡)(难)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1)指导读句子,读准字音。
(2)学习多音字(难)
师:在《大禹治水》中出现了“灾难”nàn复习读音,再引导学生发现“难走”读nán,认读时除了文中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词?
生:难过为难难忘
师:当读二声时,有不好、不容易、不好办的意思。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习生字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本环节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识记生字,巩固生字,加深记忆。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填空。
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战士们()朱德,就把扁担(),后来朱德同志又(),并写上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采用填空的形式,降低难度,学生自然而然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三、走近文本,借助关键词,感受困难重重
1.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什么去挑粮?读一、二自然段。
2.集体交流。
生:粉碎敌人围攻,需要储备粮食。
生:产粮食不多,抽出人下山挑粮。
3.挑粮时战士们还遇到哪些困难,再联系生活体验了解路之长,读出路途遥远。
4.结合图片,想象路途之险,读出“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①结合字理:左耳旁表示山陵,山陵坡度接近于垂直为“陡”。
②展开想象:说说你见过的陡峭的山路什么样?读词语(陡峭)(陡坡)
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生:读句子,说感受,读出自己的感受。
5.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山路难走,战士们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通过朗读加深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归类比较,指导书写生字和新词
1.指导书写“扁、担、伍、师、战”5个字。
师:请你用已有的观察方法自己先看看这写字有什么特点?
一看汉字结构二看高矮和宽窄三看重点笔画
生:“担伍师战”是左右结构的字,“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2.观察汉字间架结构,明确关键笔画。
生:左窄右宽的字有“担、伍、师”,“战”要写的做紧凑右舒展,观察“戈”的斜钩从竖中线起笔,写至右下格向上提,拉长舒展。
3.描一个写一个。
.师:大家互评,夸夸他哪儿写得好?或纠正没写好的地方,再写一遍,争取越写越好。
4.自主书写(扁担、会师、队伍、战士)4个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继续巩固识字,会写“士、志、军”3个字,会写“同志、带领、红军、来回、白天、起来”6个词语。
2.通过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点:
1.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2.抓住关键词语,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教学难点:
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感受扁担的作用
1.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生字,你们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
朱德同志队伍敌人抽出难走打仗心疼
不料敬爱带领队伍山高路陡
3.复习内容。
课件出示,请学生填空说一说,感受“扁担的作用”
敬爱的朱德同志用扁担()。
心疼领袖的战士们()扁担。
敬爱的朱德同志()新扁担,写上“()扁担”。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中的“扁担”进行复习,既渗透学生对篇章结构的整仁把握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抓住关键词,感悟伟人的品质
1.借助关键词,体会“同甘共苦”。
师: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尽管山高路陡,路上困难重重,但红军战士们却无所畏惧。
(1)看插图想象情景。
师: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①练习说话。
师:走在最前面的是谁?谁能看图用“一块儿”说一句话?
师:朱德爷爷是怎样挑粮的?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先指名名再指导学生按顺序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
学习动宾短语“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关注年龄和动作。
师:朱德同志穿着什么?带着什么?挑起什么?
师:带领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生:读一读,连一连。
师:结合文本进行拓展,文中还有哪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找一找,看谁说的多?
带领队伍、巩固根据地、储备粮食、藏起扁担
师:照着样子练习说一组生活中常用的词组。
生:打着雨伞、穿着雨衣、弹着钢琴
师: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身壮的年轻小伙争着去、抢着去,作为军长的朱德同志,当年已经四十多岁也和战士们一样争着去挑粮,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一样(满满的)。
②小结人物特点。
师:同学们,故事学到这儿,你们认为朱德同志是位什么样的人呢?
(板书:与战士同甘共苦)
③朗读体会。指导用敬佩的语气读第三自然段第一至三句。(强调两个“一块儿”)
2.聚焦关键词,了解大家越发爱戴朱德的原因。
(1)用换词的方法,理解“越发”的意思。
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师:你能把“越发”换一个词,句子的意思不变吗?
生:可以换成“更加”。大家见了,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2)借助关键词,说说大家越发爱戴朱德的原因。
①借助表示时间词语
“白天……晚上……”“整夜整夜”
②与第二自然段进行勾连。
白天,朱德同志挑起粮食,走五六十里的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大家看了非常心疼。
晚上,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战略,不休息——大家看了非常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理解藏扁担的良苦用心。
资料拓展:朱德同志不是一名普通的战士,而是这支队伍的最高指挥官——军长。白天,他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晚上,战士们都休息了,他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有时一工作就是一夜啊。
③想象表达:战士们心疼朱德同志,一定会劝他不要去挑粮了,你就是战士,你来劝劝。
引导学生从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路途的遥远与艰险;朱德的年龄与肩上的重任。
④读句子,认读“不料”,结合语境理解“不料”。
师:没想到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还要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为什么?
⑤补白朗读的方式,感悟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重与爱戴。
大家见了,心里想:________。从此,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⑥补充阅读,深入感受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的高大形象。带着敬爱之情再读最后一段。
相关资料补充
朱德同志不仅在战争年代做到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新中国成立后他依然保持着这种优良作风。1958年,已经是十大元帅之一,72岁高龄的朱德同志还亲自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出示照片),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大家对朱德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越发爱戴朱德同志了。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生字和新词
1.指导书写“军、志、士”3个字。
师:鼓励学生自主观察,一看汉字结构二看高矮和宽窄三看重点笔画。
2.观察汉字间架结构,明确关键笔画。
3.描一个写一个。
师:大家互评,夸夸他哪儿写得好?或纠正没写好的地方,再写一遍,争取越写越好。
4.自主书写词语。
篇2:《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朱德同志与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事迹,体会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受朱德同志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爱戴之情。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扁担图,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板书:扁担)指生认读。仔细观察,你知道这是谁的扁担吗?补全课题:朱德的扁担,指生认读。齐读课题。
2、指生介绍朱德,师进行补充。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涵:
1、课题为“朱德的扁担”,他用这根扁担做什么吗?(挑粮上山)为什么要挑粮上山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3、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观察这根扁担,你发现了什么?(朱德记)他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呢?(学生再读课文,找出答案)体会“藏”
1、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战士们为什么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1)朱德同志是军长,他都要忙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学生看图片试着说一说。)
(2)教师小结:是啊,清晨,当战士们还在睡梦中时,朱德同志可能已经在察看地形,进行作战布局,布署一天的任务。白天,他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和战士们一起耕田种地。晚上,当战士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思考,研究战略,可能一工作就会到天明,他的工作这么忙、这么苦,却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呢?
3、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体现挑粮累的句子
课件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1)五六十里:单靠两只脚要走上以整天!路远吗?谁来读好这个数字?
(2)山高路陡:什么是山高路陡呢?(课件出示“山高路陡”的井冈山,学生想象:这样的路会怎么难走呢?谁来读出山的高,路的险?指名读。
体会“同甘共苦”
过渡: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争着去,抢着去,作为总司令的朱德同志,当年已经四十多岁的他,也和战士们一样争着去挑粮。(课件出示插图)
1、看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相机出示草鞋、斗笠。
2、说话练习: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读文: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学生齐读。
4、同学们,故事学到这儿,你们认为朱德同志是位什么样的人呢?(板书:同甘共苦)这样一位可亲可敬、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司令,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敬佩,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感动,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心疼呢?看到朱德同志这么辛苦,也难怪战士们会这样想──(课件出示)
5、这句话该怎么读出战士们的心情呢?试一试。(自由读,指名读)
6、带着你的担忧、你的心疼齐读。
体会“劝”
1、在这种情况下,战士们都劝他不要去挑,你想想:战士们会怎么劝说朱德同志呢?(思考交流)
2、多么贴心的话呀,朱德同志听劝了吗?他会怎么回答战士们好心的劝说?(交流)
体会“做扁担”
1、在大家劝说不成的情况下,只好决定把他的扁担藏起来,战士们认为只要朱德同志没有扁担了,就不能再挑粮食了!这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战士们的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不料)
2、让红军战士们没有料到的是,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夜那么深了,可他还在煤油灯下用力地劈、认真地削、仔细地磨。花了很多精力,做了整整一个晚上,当第二天早晨,他拿着扁担走出来的时候,你看到的朱德司令是什么样子?(交流)
3、看到朱德同志连夜赶做的新扁担,战士们还忍心再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吗?因为大家知道,他们藏了,朱德还会再做,这样只会让他更累,战士们不忍心啊!而且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是藏也藏不住呀,大家是不忍再藏,不能再藏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齐读)不料,朱德──三个字。所以大家见了(引读)越发敬爱──他的扁担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一个和战士们(指板书)同甘共苦的人,他就是再苦再累也要和战士们在一起。
三、拓展延伸:
朱德爷爷的这根扁担,让我们永远记住了朱德爷爷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伟人,永远学习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相信,读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和小朋友一样受到教育,和小朋友一样感动。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讲给你的家人听,讲给你周围的人听。
四、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
德:左让右。挑:竖弯钩比掀更高。
部:立下面一横左长右短。
茅:注意右下不要添一捺。
2、将今天学的生字各写三个。
3、完成课堂作业本的1、2题。
篇3:《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倩。
2、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朱德、扁担、同志、带领、部队、会师、生产、草鞋、敬爱”等9个词语的意思。
3、仿照例句,把有“更加”一词的句子补写完整。
4、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3段。
教学难点: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三、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朱德画像、朱德的扁担图片。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习课文1、2段,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
挑、争”这十个生字。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教学“扁”,注意不要写成“肩”。
教学“担”,扩词。
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教学“挑”,注意右半部分笔顺:Jy5l扎兆兆。
(2)扁担上写着什么呢?(朱德记。)
(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教学“德”,字形:朱德爷爷一心为人民,我们记住右下是“一心”。
记,在这里是作记号的意思。学“记”。
(3)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揭题)
(4)朱德爷爷干吗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2、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4、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5、学习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1928年井冈山会师
简介背景:(看插图)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有什么困难?
①看填空回答以上问题:
a、,所以常常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b、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路很远,有(),(),非常难走。
②(看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山高路陡?
②引读:可是——
大家都争着去,说明什么?
(3)朗读1、2自然段。
6、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
德:左让右。
扁:内赂宽。
挑:竖弯钩比掀更高。
部:立下面一横左长右短。
茅:注意右下不要添一捺。
(2)将今天学的生字各写三个。
(3)完成课堂作业本的1、2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段,了解朱德同志与红军战士一起跳粮的事迹,体会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2、学会第3段有关字词。
3、能有感情地熟读第3段。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听写词语:
扁担、朱德、同志、部队、挑粮
(2)课文1、2自然段讲了什么?,在,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虽然山路又远又险,可是()。
2、教学第3自然段:
(1)(看插图)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①走在最前面的是谁?
谁能看图用“一块儿”说一句话。
②朱德爷爷是怎样挑粮的?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先指名有一句说一句。再指导学生按顺序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
②书上是怎么写的?读1、2句。
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④指导用敬佩的语气读。(强调“一块儿”、“满满的”。)
(2)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⑦轻声读后面的课文。划一划,哪些句子告诉我仍答案?
②谁能用上这些词,用自己的话说说。
大家想太累劝藏因此又找来
②指导朗读。
“不料”可以换成什么词?(没想到)
指导读出后面“不料”的语气。
④引读:大家见了——
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头填空:大家见了,心里想:()。从此,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3)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4)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
3、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有关生字:
鞋:左右相等。
戴:左下“”写得扁小些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2、指导背诵课文第3段。
3、完成有关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带()记()桃。
戴()纪()挑。
(2)听写词语:
带领会师草鞋敬爱
2、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1)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总结填空:
部陪,这个故事主要讲了
一块儿()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的高尚品质;我们()。
3、指导背诵第3段:
(1)自由读第3段,想想哪几句话写了同一个意思?
(2)同桌互相讨论课堂作业本第3题。
(3)根据第3题的提示,自由试背第3段。
(4)指名检查,齐背。
4。指导完成作业:
(1)课堂作业本第4题:
①读题,三个句于里都有一个什么词?“更加”可以换什么词?表示程度怎么样?
五、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投影片。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发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让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因为文章篇幅较长,课文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经历相差甚远,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教师教学也不容易把握分寸,教学起来比较辛苦。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学生对于不常见的扁担一定充满了好奇,因此我着眼于扁担的特别之处,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进而了解红军战士不畏困难、朱德同志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再者,由于孩子对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做好了课前预习,告诉了学生朱德是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的有关知识,还让学生查阅十大元帅的资料。上课时,我让大家把查阅到的十大元帅的资料进行交流。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个重点,在教学时我先提问“朱德是怎样挑粮的?”让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的句子,再边看图边用自己的话说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由此产生对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抓住“一道”、“一块儿”这两个词语,体会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接着,我让学生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我先让他们在小组互相说,然后在全班交流。
总之,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篇4:《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继续巩固识字,会写“士、志、军”3个字,会写“同志、带领、红军、来回、白天、起来”6个词语。
2.通过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点:
1.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2.抓住关键词语,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教学难点:
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感受扁担的作用
1.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生字,你们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
朱德同志队伍敌人抽出难走打仗心疼
不料敬爱带领队伍山高路陡
3.复习内容。
课件出示,请学生填空说一说,感受“扁担的作用”
敬爱的朱德同志用扁担()。
心疼领袖的战士们()扁担。
敬爱的朱德同志()新扁担,写上“()扁担”。【设计意图】紧扣课题中的“扁担”进行复习,既渗透学生对篇章结构的整仁把握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抓住关键词,感悟伟人的品质
1.借助关键词,体会“同甘共苦”。
师: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尽管山高路陡,路上困难重重,但红军战士们却无所畏惧。
(1)看插图想象情景。
师: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①练习说话。
师:走在最前面的是谁?谁能看图用“一块儿”说一句话?
师:朱德爷爷是怎样挑粮的?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先指名名再指导学生按顺序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
学习动宾短语“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关注年龄和动作。
师:朱德同志穿着什么?带着什么?挑起什么?
师:带领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生:读一读,连一连。
师:结合文本进行拓展,文中还有哪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找一找,看谁说的多?
带领队伍、巩固根据地、储备粮食、藏起扁担
师:照着样子练习说一组生活中常用的词组。
生:打着雨伞、穿着雨衣、弹着钢琴
师: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身壮的年轻小伙争着去、抢着去,作为军长的朱德同志,当年已经四十多岁也和战士们一样争着去挑粮,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一样(满满的)。
②小结人物特点。
师:同学们,故事学到这儿,你们认为朱德同志是位什么样的人呢?
(板书:与战士同甘共苦)
③朗读体会。指导用敬佩的语气读第三自然段第一至三句。(强调两个“一块儿”)
2.聚焦关键词,了解大家越发爱戴朱德的原因。
(1)用换词的方法,理解“越发”的意思。
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师:你能把“越发”换一个词,句子的意思不变吗?
生:可以换成“更加”。大家见了,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2)借助关键词,说说大家越发爱戴朱德的原因。
①借助表示时间词语
“白天……晚上……”“整夜整夜”
②与第二自然段进行勾连。
白天,朱德同志挑起粮食,走五六十里的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大家看了非常心疼。
晚上,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战略,不休息——大家看了非常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理解藏扁担的良苦用心。
资料拓展:朱德同志不是一名普通的战士,而是这支队伍的最高指挥官——军长。白天,他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晚上,战士们都休息了,他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有时一工作就是一夜啊。
③想象表达:战士们心疼朱德同志,一定会劝他不要去挑粮了,你就是战士,你来劝劝。
引导学生从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路途的遥远与艰险;朱德的年龄与肩上的重任。
④读句子,认读“不料”,结合语境理解“不料”。
师:没想到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还要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为什么?
⑤补白朗读的方式,感悟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重与爱戴。
大家见了,心里想:________。从此,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⑥补充阅读,深入感受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的高大形象。带着敬爱之情再读最后一段。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生字和新词
1.指导书写“军、志、士”3个字。
师:鼓励学生自主观察,一看汉字结构二看高矮和宽窄三看重点笔画。
2.观察汉字间架结构,明确关键笔画。
3.描一个写一个。
师:大家互评,夸夸他哪儿写得好?或纠正没写好的地方,再写一遍,争取越写越好。
4.自主书写词语。
篇5: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3.指导书写部分生字,掌握部分生字字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四.预习设计
1.正确朗读课文。
2.按笔顺自学生字。
3.收集、阅读朱德的故事。
版块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2.扁担上写着什么呢?(朱德记。)
(1)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2)教学“朱”。
(3)记,在这里是作记号的'意思。学“记”。
3.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揭题)
版块二、初读课文。
过渡:朱德爷爷干吗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1.课前大家都已经读过了,先来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同志
井冈山
坚守
围攻
必须
生产
劝
并
3.请几个小朋友分着来读读这篇课文。
版块三、学习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1)板书:1928年井冈山会师
(2)(出示图片)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3)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有什么困难?
(1)看填空回答以上问题:
a.(
),所以常常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b.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路很远,有(
),(
),非常难走。
(2)(出示图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山高路陡?
(3)师:可是——
大家都争着去,说明什么?
3.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
版块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巩固生字的字音。
2、你是怎么样记住每个生字的?指导分析生字的结构和偏旁。
上下结构——志、守。
半包围结构——冈。
3、指导书写:你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吗?
5、集体书空这些生字。
6、指导描红、临写。
四.作业设计
1.完成《习字册》。
2.熟练朗读课文。
完成《补充习题》的1、2题。
篇6: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感受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出山路的艰险,挑粮的艰难, 读出朱德和战士间的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朱德记”三个字,引导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2、创设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和形势,明白挑粮的原因。
(课前知识储备:以“朱德是个怎样的人”为主题读有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认识扁担特点。
1、读课题:第13课 朱德的扁担
2、观察扁担图,指导观察。
朱德的扁担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你们想亲眼去看看吗?
正巧啊,在2个月前,老师去了一趟井冈山,在军事博物馆里亲眼看到了这根朱德的扁担,我特意拍下了一张照片,现在带来给大家看一看,高兴吗?
好,仔细看! 这就是朱德的扁担。 瞧,扁担上写了三个字:生:(“朱德记”),
看了这三个字,我们就知道了这根扁担是谁的?朱德的。(点红)。来,把课题再读一遍。
3、朱德用这样的扁担干什么呢?板书:挑粮
同学们,我们知道朱德同志可是十大元帅之首,是开国元勋,也是国家领导。他怎么会用这样的扁担去挑粮呢?
二、学习第一节,了解挑粮背景。
1、师描述背景,相机读词。
告诉大家,那还是70多年前的事。那是在1927年,毛泽东同志带着秋收起义的队伍来到了一个地方(井冈山)(读词),井冈山就在江西,这地方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板画山),一座座高山连绵起伏,山连着山,山叠着山。山势非常险要,一般的人是很难走到山里去的。他们在这里竖立了一面红旗,板画“红旗”,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叫“井冈山根据地”。第二年,就是1928年,我们的朱德同志带领队伍也来到井冈山,(板画“红旗”)这两支队伍汇合在了一起,(把两面红旗合在一起,板画一面大红旗),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井冈山
“会师”,会师,多开心啊!队伍壮大了,力量变大了,你们为他们高兴吗?来,让我们高兴地读一读。(“会师”)不久就成立了
“红军”,朱德就是红军的总司令。
课文第一节就告诉了我们这些情况,想来读一读吗?快打开书吧,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胜利会师的高兴! 齐读
三、学习第2节,明白挑粮原因。
1、理解“围攻” “坚守” “足够的粮食”。
同学们,我有个疑问,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敌人离我们这么近,他们想干什么呀?(想攻打我们)。书上有个词叫
“围攻”,读词,敌人想怎样攻打我们红军?理解“围攻”
敌人可狡猾了,他们仗着人多,分布在山下的好几个地方(板画……)封锁了各个路口,把红军团团围住,红军需要的粮食、生活用品没办法运进山里,红军也很难出山,
敌人就是想把红军战士饿死、冻死、困死。 这就是(读词“围攻”。)
“围攻”一是围,二是攻,除了把我军围困在山里,还找机会攻打,他们先后调动了10万兵力三次攻打我们红军。敌人是那么气势汹汹,再读
围攻
敌人想围攻,红军就要“守”住井冈山,而且要牢牢地守住,这就叫(读词)“坚守”,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一定要守住根据地。这就叫(读词)“坚守”。
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首先要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所以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足够的粮食
(词卡)多少粮食?红军有四五千人,要供这么多人吃上一年、两年的。那要多少粮食啊!读词
足够的粮食 为了对付敌人的长期围攻,红军必须储备(读词)足够的粮食
当时,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所以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读词)(茅坪)那是在井冈山北面的一个很远的地方,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挑粮,那是为了避开敌人。
2、读句明白挑粮原因
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朱德同志要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
出示: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自读,思考。 反馈,讨论。 读句。
四、图文结合,品读“挑粮”艰辛
1、过渡: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大家是怎样争着去挑粮的呢? 师说:(年轻力壮的战士说:“我去,我有的是力气 。”经验丰富的老战士说:“还是我去,我熟悉地形,遇上敌人我能应付”。)
朱德同志会说什么?指生说 (我是军长,应该带领大家一起去。)
是呀,每次挑粮,大家都这样争先恐后抢着去,大家挑粮的热情是多么高涨!
2、品读“挑粮”艰辛
1、(出示挑粮图)看,他们挑着粮食向我们走来了。走在最前面的就是朱德同志。
(1)谁来说说他的穿着打扮?他头上戴着……脖子上搭着……手臂上挽着……脚上穿着……
看来,他和战士们穿戴得没什么两样!都是那么艰苦朴素。
(2)再看他箩筐里装的粮食……(出示词组“满满的一担粮食”)从“满满”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我想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 我觉得朱德同志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
我想,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同志的肩膀都压红了。
我想,朱德同志可能是硬坚持住的,他真了不起 。)
(3)挑着这么满满的一担粮食,走在那么长,那么难走的路上,他为什么还笑得这么灿烂?(想到战士们有粮食吃了……有了粮食,就能吃饱……吃饱了肚子,就有了……有了力气,就可以坚守……)
(4)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穿草鞋、戴斗笠,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一起和敌人作战,这就叫“同甘gan共苦”。
2、书上是这样写的(出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
谁来读?尽管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朱德仍旧走得那么带劲!谁再来读。
点:朱德同志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很忙,休息时间很少。可他也跟战士们一样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多了不起!齐读。
3、朱德同志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他们走的是怎样的路啊?
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指名读。
“五六十里”
五六十里相当于从璜土走到江阴城这么远的路程,汽车要开一小时呢,靠两只脚要走上一整天呢。你们说,他们走的是怎样的路啊?(路途遥远)
路途遥远,谁来读好这个词?五六十里
评:路好远呢?五六十里,谁也会读?路真远那!要步行一整天,再读慢些,就显得更远了。来,一起读。
五六十里的路是怎样的路啊?山高路陡,十分难走。
“山高路陡”追问:什么是“山高路陡”?引导学生看板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山很高,有一千三百多米呢。山不仅高,而且陡,路高高低低,到处是大大小小的石头,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跟我们走的平整的水泥路是根本无法相比。
点:再想想,这儿的陡,除了不平之外,还有什么意思?(老师做了个手势:坡度大,直上直下。)
是呀,这就是“山高路陡”,谁来读出山的高,路的陡?指2名说,男生读。
“翻山越岭 ”
正因为山高路陡,所以大家挑粮时要“翻山越岭”。(看板图手势演示)读词。同学们,如果我们空着手要翻过那么高的山,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呀,谁读出这番艰难?现在肩上挑着粮食,要翻山越岭,多么艰难啊。谁再来读,读出这番艰辛。
4、想象“挑粮”艰辛,读好句子
同学们,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这样的山,走这样的路。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呀?
脚上的草鞋走了一段路就磨破了,脚趾头踩在坚硬的石头上,踩在尖尖的石子上,会怎样啊?磨出血泡,划出血口子。
如果碰上下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谁来说?(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这是多么艰难的挑粮啊!)
5、朗读背诵句子
一读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出当时挑粮的种种艰难吧!
二读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次挑粮,大家都要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多么辛苦呀!请再来感受一下。
三背 挑着这么满满的一担粮食,走在那么长,那么难走的路上,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乐呵呵的,什么困难都不怕,笑着面对困难,让我们想着那挑粮的情景,一起记住这句话。(图,文字隐去)
五、研读战士们的.“想、劝、藏”。
1、看到朱德同志这样挑粮,战士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节。
2、讨论: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这样挑粮,是怎么想的呢?
他们想:(出示“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
(1)“那么忙”,有多忙?
当时,朱德是一位军长,请你猜一猜,他白天要挑粮,晚上要忙些什么呢?(看军事地图、思考怎样跟敌人作战、指挥战斗……)
图片出示,稍作介绍。
说得真好,瞧:朱德同志正在灯下写作战计划,与大家开会讨论问题。
读词:工作那么忙
谁来读出朱德同志忙这忙那的情景。评:那么忙,“那么”这么一读,我们真的感受到了朱德同志工作的繁忙。忙,读得多响亮,我们听出了朱德同志的忙碌。
(2)是啊,作为军长,朱德比普通的战士更辛苦,他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
但尽管那么忙,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看板图手势演示)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一不小心就会摔一跤。要是碰上刮风下雨,走一步,滑两步。尽管如此,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我们被敌人围攻,(看板图手势演示)随时可能遇到敌人偷袭,挑粮还有危险呢!尽管如此,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3)朱德这样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真是“不畏wei艰险xian”。
(4)朱德工作这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同学们,如果朱德同志累坏了,会怎么样?(就没有人来指挥战斗,就难以取得革命的胜利。)所以,战士们十分担心,十分着急。谁来读一读?累坏了怎么办?
指名读, 评:怎么办?读出了战士们的担心。请你再来读给大家听。
齐读词 战士们多么担心,多么着急!我们一起读。
(5)齐读句子
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晚上忙到深夜,白天还要跟大家一块儿挑粮,是多么担心啊!你能通过朗读把战士们这番担心告诉大家吗?先请你们自己试一试。
指名读,读得真棒,我分明感到你就是一位担心朱德同志的战士。
齐读:同学们,我从你们的表情、眼神中也感受到了那份对朱德同志的担心、着急。来,我们一起读,把这份担心、着急告诉大家。
3、战士们是这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指名说,板书:劝 藏
词卡:越发敬爱 敬爱?尊敬、热爱 越发?更加
为什么战士们会越发尊敬、热爱朱德同志?再读第三节。
交流:为什么战士们会越发尊敬、热爱朱德同志?(点,原来看到朱德同志跟大家一道挑粮,战士们非常敬爱他,后来,大家劝他不要挑,他不肯。藏了他的扁担,原以为他不挑了,不料,他连夜赶做了扁担,还在上面写上名字,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所以大家越发敬爱他了。)板书:赶做
写名
4、三次回读重点句。
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了,战士们为什么会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你瞧,战士们劝说朱德同志不要去挑粮了,可是,他还是出现在山路上,
当一个同志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他却连夜赶做了一根,第二天,朱德同志又出现在挑粮的队伍了,
尽管路途遥远,山高路陡,肩上是满满的一担粮食,但是,朱德同志依然笑容灿烂,挑粮的劲头多大啊。
就这样,在朱德同志的带领下,一批又一批的战士下山挑粮,一担又一担的粮食挑上了井冈山,红军储备了足够的粮食,最后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守住了井冈山根据地。
六、总结全文,再明题目
读到这儿,相信同学们都明白了这根扁担的特别。过了这么多年,当我们看到这根珍藏在军事博物馆的扁担,你想到了什么?(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感人故事,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戴着斗笠,翻山越岭挑粮的感人画面)看着这根扁担,我们不由会想到朱德这一伟大的领导。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根特别的扁担“朱德的扁担”,永远记住这个伟人的名字“朱德”。
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填空题。
学习生字。
这两个生字你还认识吗?“攻、守”是一对反义词。你能给他们找朋友吗?
(进攻、攻打、攻击、反攻;防守、守住、看守)
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攻”字左窄右宽,“守”字上窄下宽。)
(3)请认真描红,找准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在作业本上认真临摹。
篇7: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朱德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2、引导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朱德的资料或故事、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熟读课文,了解两军会师的背景,学习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检查生字词
二、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二自然段
1、了解战士们挑粮的原因
过渡:当时井冈山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出示朱德挑粮图)师述:(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朱德是在什么情况下去挑粮的呢?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第二自
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交流
a因为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所以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b为了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点红:足够的粮食)师问:足够的粮食是指 生:很多很多的粮食。师补充:对了,必须要有充足的粮食。
3)齐读这两句话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2、品味艰辛
过渡:战士们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食,茅坪是井冈山北面一个很远的地方,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挑粮,是为了避开敌人。从井冈山到茅坪的这段路程,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呢?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山图)师述:请小朋友们来看图,井冈山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主要山峰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山高林密,地势险峻。一般的人是很难走上去的。可以想象战士们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容易吗?(生:不容易)
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不容易?
a生:我从“五六十里”体会到不容易。(点红:五六十里)
师:“五六十里”有多远,你们知道吗?(师:不知道,老师告诉你们相当于从江都到扬州一来一回,他们挑粮要用一整天的时间,一般天蒙蒙亮就下山,一直要挑到天黑,可以说是路途遥远。)
b生:我从“山高路陡”体会到不容易。(点红:山高路陡)
师:什么是“山高路陡”?(生:山很高,路很陡,直上直下,还很窄,非常难走。)
3)指导朗读
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自己试一试。
a生自由练读 b指名读(读出挑粮的艰辛)c齐读
4)师引读:挑粮虽然路途遥远,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 生齐读:大家都争着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
1、(出示朱德图)师:你们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你看到的朱德是什么样子的?请一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2、指名说(头上 脖子上 挽着袖子)
3、师:书上是怎么描写的?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去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4、指名说
(出示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1)体会“满满”
a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再请一个小朋友读,老师听出来了,你强调了“满满”这个词,你从“满满”当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粮食多。粮食重。朱德力气大。挑得很吃力。
b师:女生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读好这个词。(女生齐读)
2)想象遇到的困难
a师:朱德同志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挑着这么重的粮食走这么远的路,而且山高路陡,想象一下他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生:a扁担压在肩上时间长了,会发麻、会磨破皮,会流血。
b被碎石一绊很容易跌倒
c累了只能硬撑着或歇一会儿
d渴了只能强忍着
e饿了只能吃点野果
f时间长了,草鞋磨破了,脚上也磨出了血泡
g遇到下雨下雪,衣服全被淋湿了,路很滑,还有摔下山崖的危险
b师:小朋友们想象力真丰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生齐读)
5、师:作为一名军长,他工作很忙,除了挑粮,还要指挥打仗。况且只是抽一部分人去挑粮,他完全可以不去挑,为什么他还要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呢?
生:a他是军长要起带头作用
b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军长,就当自己是一名普通的战士
6、1)师引读:战士们都劝他 生:不要去挑
师:战士们会怎么劝他呢?
生:a你是军长,你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b你别去挑了,累坏了就没人指挥打仗了。
2)师引读:但是他 生:不肯
师:为什么不肯?他会说些什么呢?
生:a我不累,我一定要去挑
b我是军长,我要带头挑
7、师引读:战士们见劝不住他,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 生:藏了起来
1)师:朱德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句子: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师: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2)师: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连夜赶做一根扁担,并在上面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a同桌讨论
b指名交流
(a 做上记号,就表明这根扁担是他的,专门用来挑粮的,谁也不许拿走,他还要继续坚持挑粮
b 他连夜赶做,说明他第二天还要去挑
篇8:《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朱德的扁担》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人物单元中新入选的一篇课文。本文表面看来是写扁担,其实是通过叙述与扁担有关的感人故事,来赞颂朱德总司令不畏艰险、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文中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来映衬朱德形象,对其挑粮动作的描写更是生动传神,同时还配备了与之相吻合的插图。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朱、攻、守”,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围攻、坚守”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不畏艰险、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图文结合,话说扁担,引出人物形象
1、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珍藏着许多宝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出示扁担图)看,这是什么?(板书:扁担)
(1)“担”在这里是轻声(板书dan)谁来准确地读一读?
(2)人们常常用扁担来干什么?对,人们用扁担挑水、挑粮食,所以可以说挑“一担粮食”。
2、挑粮食的扁担不是很普通吗?怎么会成为宝贝,还藏在博物馆里呢?可真奇怪!别急,请你再仔细看一看,这根扁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上面写着三个字“朱德记”,这是朱德在扁担上做的一个标记,(板书:朱德)告诉大家这根扁担是朱德的。
(2)听说过朱德吗?他是中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示朱德图)瞧,他就是朱德,多么威风,多么神气!
3、朱德和扁担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板书: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感人的故事。
(1)齐读课题。
(2)点拨:这根扁担可不是别人的,是朱德的。再读课题。
二、充分诵读,形象板书,了解故事背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认读词语。
(1)毛泽东毛泽东同志朱德朱德同志
(2)粮食生产粮食(就是种粮食)储备粮食(就是储存粮食,把粮食存起来慢慢吃)
(3)坚守围攻粉碎敌人红军山高路陡翻山越岭(这些词语你能读准确吗?)
3、词语读得有滋有味的,真不错。接下来再请同桌一起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4、读了两遍课文,你已经读懂了什么呢?(简单交流)
5、红军为什么要挑粮?请再认真地读读课文1—2小节,边读边想。
6、在江西有一个地方叫“井冈山”。那里群山环绕(板画山),一座座高山连绵起伏。1927年,毛泽东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叫“井冈山根据地”。(板画“红旗”)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也来到井冈山,(板画“红旗”)这两支队伍合在了一起,(把两面红旗合在一起,板画一面大红旗)胜利“会师”,不久就成立了“红军”。
7、书上第一小节是这样介绍的。
(1)谁来读一读?(点评:你把刚才学的词语都读准了,真会学习)
(2)谁再来读一读?(点评:你把句子读通顺了,真不错!)
(3)读了第一小节,你还知道了什么?
(4)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板书:敌人)敌人离我们这么近,他们想干什么呀?想攻打我们(板书:攻)敌人可狡猾了,他们分布在山下的好几个地方(板画)把红军团团围住,这就叫“围攻”。(板书:围)敌人要围攻,红军就要“守”住井冈山,(板书:守)而且要牢牢地守住,这就叫“坚守”。所以,红军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篇9:《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8个只认不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句子,初步感悟革命领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初步感悟革命领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四、学习部分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反馈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习了第1自然段,这里有些词语谁能来读读?
2、出示词语:扁担布匹官兵仍然严密封锁日理万机
二、激趣导入,引导质疑,整体感知二、三自然段。
1、回顾课文内容,画扁担。
2、认识朱德的扁担。(课件出示:有一排扁担,其中一根上刻有“朱德记”字样)
师:这些扁担是当年红军战士用过了,你能发现哪根扁担是朱德用的呢?(生答)我记得课文中也有这三个字,请大家快速打开书看看吧!
3、生读。(课件出示相应句子:“为了防止……三个大字”)
4、师:原来他是为了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
5、激疑: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呢?
6、自读二、三自然段:思考: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7、全班交流。
①生答:战士们怕他累坏了。
②请大家再自由地读,把你们的想法和小伙伴说一说。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感悟朱德的可贵品质。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朱德挑粮辛苦。
1、自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感受朱德挑粮辛苦。
2、围绕“挑粮辛苦”,指导学生读懂句子,并朗读句子。
①“朱德同志常随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一天往返50千米。”
a、什么是往返?在课文中往返指从哪到哪儿呢?朱德一天这样往返多么远的路?50千米那是多少?
b、读来读读这句?
c、男生齐读此句。
师:在第二自然段中你还从哪里知道朱德挑粮十分累?
②句子“根据地周围地势十分险要,上山下山十分难走。”
a、大家爬过山吗?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是险要?
b、课件出示图片(朱德挑粮走过的画面)这山,这树林,这哪是路啊,朱德在这里行走会遇到什么危险呢?
c、指名说,再读此句,女生齐读。
③出示句子“他穿着草鞋……被他甩得老远。”
a、从这句中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挑粮很辛苦?(满满的)
b、老师这里有一筐米,它满了吗?(没)老师再倒些,满了吗?呦,好重啊,你们帮我抬下去,(把二名男生上台)告诉大家什么感觉?(太重了)
④出示整个2自然段。(重点词语做上记号)
⑤指名读,齐读。
3、联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二句话,感受挑粮的紧迫。
a、请大家再读第二自然中的前2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b、师相机出示“奇缺”卡片,齐读。“奇缺”是什么意思?
c、出示视频画面:井冈山被敌人围困的画面。
4、再读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感受朱德乐观的精神。
a、再看看朱德是怎样挑粮的,再齐读最后一句,我们看文中插图,挑粮多累了,可是朱德脸上却是笑咪咪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座之间互相商量商量。
b、齐读第二自然段。
c、过渡:除了挑粮累,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累呢,看大家自由读第3自然段,把你感受的句子画下来。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感悟朱德工作劳累。
1、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句子。
a、谁把找到的句子读给我们大家听?
b、出示句子“四十开外的的人……怎么办?”
c、朱德是军长,他有哪些工作做?相机出示并解释“日理万机”齐读此词。
d、齐读句子,再读,把担心、心疼读出来。
2、理解关键词语,感受朱德工作的劳累。
3、朗读相关句子,表达心中对朱德的敬佩之情。
4、听课文录音,了解朱德的心情和做法。
a、没了扁担,朱德会怎么做呢?你们听(播放后面部分录音:“没了扁担……三个大字”)
b、出示朱德挑粮的视频画面。
c、想象:如果你就是藏扁担的小战士,看到朱德又在挑粮你会想到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创设情境,体会战士心中的惊奇、崇敬之情。
如果你是红军战士挑粮,看到朱军长走在前面,你会怎么做?
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3、师总结全文,再读课题。
4、小律动:手指操。(十个小手指握握手,上拍拍,下拍拍,翻个跟头拍拍手。)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官”、“甩”
a、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用尾巴向右甩)
2、范写“官”
3、学生书写生字。
篇10:《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习课文1、2段,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挑、争”这十个生字。二,教学重点:读通全文、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挑、争”这十个生字、学习1、2自然段:
3、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朱德画像、朱德的扁担图片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教学“扁”,注意不要写成“肩”。教学“担”,扩词。
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教学“挑”,注意右半部分笔顺:jy5l扎兆兆。
(2)扁担上写着什么呢?(朱德记。)
(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教学“德”,字形:朱德爷爷一心为人民,我们记住右下是“一心”。记,在这里是作记号的意思。学“记”。
(3)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揭题)
(4)朱德爷爷干吗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2、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4、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5、学习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1928年井冈山会师
简介背景:(看插图)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
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
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
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有什么困难?
①看填空回答以上问题:
a、,所以常常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b、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路很远,有(),(),非常难走。
②(看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山高路陡?
②引读:可是——大家都争着去,说明什么?
(3)朗读1、2自然段。。
6、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
德:左让右。
扁:内赂宽。
挑:竖弯钩比掀更高。
部:立下面一横左长右短。
茅:注意右下不要添一捺。
(2)将今天学的生字各写三个。
(3)完成课堂作业本的1、2题。
《朱德的扁担》
篇11:《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在融入个人情感的基础上巩固用词习惯。
3、理解朱德同志在自己的扁担写上“朱德记”三个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教师提前藏收学生玩具的用意事例及学生请假的“缺人”事例。
2、生字卡片。
重难点、关键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事情经过。
2、联系课文,自主积累词语。
3、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朱德记”三个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前些天,班上xx同学的悠悠球被老师藏收,现在请他讲感受。
2、上周班上另一xx同学因感冒缺席,请学生围绕他的空位讲讲那次上课的失落感受。
3、今天,我们还将认识藏缺事件的另一人、事,出示问题: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二、学生猜答,了解朱德历史背景。
三、围绕“藏”和“做”学习课文。
1、大家用铅笔做〈画〉根扁担在书上,快说;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
2、扁担弯了没有?〈出示朱德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的投影。〉
3、组织学生讨论:从“弯”、“满满”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组织学生思考: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引思句子:“战士们想朱德同志那么辛苦,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教师指导理解“翻山越玲”。
5、引导学生擦去书上画的扁担,换写一句“我”把扁担藏到哪个地方的话。
6、引导学生体会“山高路陡”,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7、朗读提示:在想象的基础上用读表达出来。
8、一个“藏”字,让你谈体会到了什么呢?这些也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
9、小结:真是“藏中见真情”啊!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藏〉
10、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
11、解释“连夜”、“赶做”的意思。
12、升华主题:
〈1〉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2〉朱德做扁担又让你感到他怎样?
四、巩固字词。
1、教师一句一句地带读一遍,学生再试着背读一遍。
2、抽读生字卡片。
五、布置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1、日记一则:写学生的悠悠球被藏,xx同学缺席,课文朱德的'扁担被藏三件事。
2、交代隔天上课前老师会提问日记里各件事缺藏后分别要怎样做。
板书设计:
朱德的扁担
藏——战士们对首长的关爱
做——朱德以身作则,同甘共苦
篇12:《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一二两个自然段。
3、指导书写生字:守、攻、必、
二、教学重难点
学会部分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所学生字。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教读:扁担的“担”是轻声
你见过扁担吗?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2)仔细看这根扁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扁担上写着“朱德记”三个字
(3)“记”就是记号、标记,现在你知道这根扁担的主人是谁吗?
对了,就是“朱德”(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4)听了老师的介绍,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疑问呢?
小朋友真会提问题,就让我们来读课文,从文中来找一找答案吧
2、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标出。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词,根据学情,指名同学做“小老师”领读几个重点词:
井冈山根据地、粉碎、储备、同志、山高路陡、斗笠、翻山越岭、劝
(2)四人小组轮读课文,同学间互相正音。
(3)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4)生交流自己读懂的;
(5)小朋友们真能干,通过自己读书就能获得这么多的知识!你觉得课文哪一段写的最有意思、读下来让你脑中的问题最多?(引导学生质疑)
(6)指名读第3段,其余人边听边想:读了这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可能会质疑;a:大家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给藏起来呢?
b:朱德同志为什么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
c: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5、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切入口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要想知道朱德同志为什么坚持要和大家一起挑粮,为什么要在扁担上作记号?咱们就必须要来仔细读一读课文的1、2自然段
a自由读第一段,看看读了这一段,明白了什么?
(2)根据生的回答,随机讲解“会师”(并随及简介背景);
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儿就是指朱德同志带领的队伍与毛主席带领的队伍会合在一起了。这时队伍壮大了,战士们多高兴呀!
(3)引读第二句:读了这一句,你看出什么来了?
(红军所处的位置很危险)
(4)想象一下:山上的红军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指名学生说。
b学习第二自然段:
(!)边读第二自然段,边用“——”画出描写去茅坪挑粮所遇到困难的句子,可在重点词下做记号。
(2)指名交流:抓住“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3)想象一下:“五六十里”会有多远?
联系生活:我们去杨舍玩,大约走40里的路,五六十里,要走一个来回不到这么远的路。
“山高路陡”:师在黑板上画出“高山”的简笔画,让生体会山的高、险。
想象一下,山有多高,山路会怎么陡峭,红军战士在这样的山路上挑粮行走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出示想象练习:烈日当空时,红军战士们;下雨天,红军战士们走在山路上,有时;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荆棘遍布,一不小心,红军战士们
……
(4)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第二、三句
(5)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红军战士怎么样?(团结、不怕吃苦)你是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对呀,一个“争”字就告诉我们大家了。
(6)、齐读第二段,读出条件的艰苦,大家的热情。
6、小结:通过学习这二段,我们知道山高路陡,挑粮路上困难重重,但红军战士们却无所畏惧。今天,小朋友们通过自己认真读书,已经解决了自己原先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剩下的不懂处咱们下节可再来学习。
7、学习3个生字
朱、志、冈、守
8、完成课堂作业,书写生字
篇13:《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3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 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
二、复习: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会了文中的生字和新词,下面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出示词语:
同志 坚守 井冈山 粉碎 敌人 围攻
必须 生产 一块儿 山高路陡 翻山越岭
扁担 一担粮食(指名读、齐读)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并联系课文内容说一句话。(理解“坚守”:坚决守卫,不离开。坚守什么地方?)
三、细读课文:
1、过渡:这篇课文的课题是: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
朱德军长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板书:挑粮上山。)为什么要挑粮上山?
请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然后交流。(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2、红军去挑粮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学生交流
(1)出示句子: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指名读、齐读)
(2)抓住“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可以画图)”、“非常难走”理解。“五六十里”会有多远?(把操场与六十里相比,等于300个操场)
(3)出示想象练习:烈日当空时,红军战士们 ;下雨天,红军战士们走在山路上,有时 ;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荆棘遍布,一不小心,红军战士们 ……
(4)指导感情朗读这一句。
(5)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红军战士怎么样?(团结、不怕吃苦)你是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对呀,一个“争”字就告诉我们大家了。
3齐读第二段,读出条件的艰苦,大家的热情。
4、(看插图)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走在最前面的是谁? 你瞧,朱德军长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说说你看到的朱德。(学生交流)
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让学生完成填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齐读句子)
(1)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是的,朱德军长没有因为自己是军长就穿的好一点,只是穿草鞋戴斗笠;也没有因为自己是军长就挑的少一点,他挑的是满满一担;同样的,他也没有比别人少走一点路,他是和战士们一起翻山越岭(可以画画)。你能根据插图和课文内容用“一样…一样…一样…”把朱德同志挑粮的场面描述出来吗?
(3)完成句式练习: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穿着草鞋、戴着斗笠),一样(挑起满满一担粮食),一样(翻山越岭走完一百多里的山路)。
(4)朱德同志虽然是军长,但他和战士们没有什么区别。他平易近人,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一起吃苦,真是“同甘共苦”。(出示卡片)
5、那么战士们看到敬爱的军长这样辛苦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请学生读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来说说。
6、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学生交流。(联系到挑粮的累)
7、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8、战士们的想法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看出来?“不料”可以换成什么词?(没想到) 指导读出后面“不料”的语气。
9、朱德同志为什么不睡觉连夜赶做,还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愿意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朱德记”三个字让我们看见了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10、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
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
粉碎敌人围剿。
11、学到这里,你能说说朱德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12、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四、指导学习生字:攻 记 劝
2、齐读生字
3、你发现了什么?
4、说说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五、作业
1、把《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2、请阅读《朱德的故事》等课外书。
板书: 朱德的扁担
挑粮上山 以身作则
藏扁担
连夜 赶做 同甘共苦
篇14:《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按笔顺规则书写8个字.
2,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用站内搜索引擎搜索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可以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5ykj.com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想猜一猜吗请听:生在树上,落在肩上, 干活躺下,休息靠墙. (这是扁担)出示投影,板书:扁担.现在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还有很多东西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在科技不发达的旧中国,更是离不开肩挑手提.说起扁担,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6,朱德的扁担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相机简要介绍朱德及其课文背景.(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他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 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 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主党组织极积动员群众为山上送.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那年,朱德军长已是40多岁了,但他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在有疑问的地方划上问号.
2,听课文朗读录音,通过听,你认识了哪些字,记住了哪些字
3,把这篇课文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一起讨论识记生字,解决疑问,标出自然段.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纠正字音.
5,质疑:初步理解以下词语
坳:山间平地.
围剿:包围起来消灭掉.
经济封锁:用强制的力量使跟外界经济联系断绝.
绵延:连续不断.
(三)集中识字.
1,在本课中,你找出了哪些生字
根据学生回答,贴出生字卡片:
朱担粮绝军令禁锁井冈坪战士脱肩浩荡戴
2,这一课的生字这么多,你能记住吗有什么好办法
3,将生字按难易分类,把容易识记的字卡拿出来指名认读.
如:担战士军令井冈山粮食
指出担是个多音字,本课读dàn 担子,扁担,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dān 担心)
指导学生读好后鼻音:令粮
4,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记住形声字:粮禁坪浩荡
5,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指名读.
(四)巩固练习.
1,游戏:识字大餐.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老师念出本课生字,学生指相对应的生字卡片,看谁指得又快又准确.指得快又对的为优胜.
2,再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你能把课文准确地读出来吗指名朗读课文,集体纠正发音
(五)作业设计.
将本课的生字和课文读给家人听.
篇15:《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复习检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围绕藏和找学习课文.
1,过渡:我们上节课读过了这篇课文,课题是: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
2,(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稻谷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朱德爷爷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可能还会流出血来.朱德爷爷可能是硬坚持住的.)
3,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因为朱德同志工作很忙,还要挑粮上山,太累了.大家想,把扁担藏起来,朱德就不用挑了,这样就可以让他轻松点.如果朱德不挑粮,可以更加专心研究国家大事. 战士们希望朱德不要过度疲劳.
4,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如:从井冈山到毛坪,有五,六十里路,路很远,而且山高路陡,十分难走.尤其挑着粮食就更吃力了.
什么是山高路陡 什么是崎岖 引导学生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山很高,路也不平.路上有很多石头,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路.而且路很窄.下山时,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如果下过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
5,刚才通过大家的想像,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了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6,过渡: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7,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看出来(没想到)也就是战士们没有如愿以偿.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朱德又找来毛竹,亲自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八个醒目的大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
朱德的找扁担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朱德做事不怕困难. 朱德做事有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觉得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很爱战士们,很爱部队,很乐意为部队做事.)
是的,朱德愿意与同事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朱德的一个找,也让我们看见了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到这里,你明白第一自然段这首歌谣的含义了吗
2,指名读歌谣,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同甘共苦的首长,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
总结补充.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了什么想法
2,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朱德的故事吗请阅读《朱德的故事》等课外书.
篇16:《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学写“必、守”。
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通过朗读,会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情,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体验人物的品质的能力。
情意:通过朗读理解,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德。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三课,谁来读一读课题?是谁的扁担?在读“扁担”一词是应改注意什么?
谁再来读一读课题?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复习生字
1、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来考考你,你能把这些生字读准确吗?
出示:劝、争、攻、守(读准字音,给绳子找找朋友,“攻”和“守”是一对反义词)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二小节
⑴出示井冈山会师图,介绍: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我们的课题是《朱德的扁担》,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
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在文中找一找答案。(出示这一节)
放大: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抓住词语:储备(理解词语)
⑵自由读读剩下的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多媒体出示)
抓住词语:五六十里 山高路陡 (理解词语)(出示图)
尽管这么困难,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2、重点学习第三小节
过渡:我们都知道,朱德爷爷可是我们解放军的……(总司令),可是,他却和战士们一块儿挑粮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找一找。
⑴出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从这里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满满的”一词读懂了什么?)
我们能不能怀着一种对朱德爷爷敬佩的语气读好这句话呢? 齐读。
⑵战士们看到朱德爷爷这样做,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让我们代替战士们劝劝朱德爷爷吧,谁愿意先来劝的? 指名说。
师:可是,不管大家怎么劝,他总是不肯,坚持要去挑粮食。
实在没办法了,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这个办法行不行呢?(不行)
为什么?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不料)
不料是什么意思呢?
⑶过渡: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⑷是的,你们看,这就是朱德爷爷当年用过的扁担,据说朱德爷爷在刻完了“朱德记”这三个字后,还笑着对战士们说,你们以后谁要是再偷我的扁担,我可要批评了。这话引得战士们都笑了。小朋友们想一想,战士们这时候心里会怎么想呢?
出示:大家见了,心里想: 。
⑸是啊,朱德爷爷这种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所以,当时在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谁来读一读?
出示: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过渡: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爷爷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同甘共苦的总司令,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读好这一小节。
3、拓展延伸
⑴学完了课文,你想对朱德同志说些什么?
⑵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朱德的故事吗?请阅读《朱德的故事》、《我的父亲朱德》等课外书。
三、生字教学
必:心上一撇。第三笔点偏左一点,第四笔撇要重笔轻收。
守:家内空空寸来守。上大下小,宝盖头稍宽,“寸”的横画短,写在横中线上
篇17:《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及新词,并学会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和人民同乐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现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上。
2、通过课文对人物的言行、神态的描述,体会老一辈革命家以身作则、和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课前准备:课件、搜集的有关朱德同志的个人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来一个小测验,放松放松。(出示板凳和扁担的绕口令)谁认为自己能把它给读好,请你站起来自己读一读。
这则绕口令提到了哪两种事物?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扁担。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展厅中,有一根普通而又珍贵的扁担,它是我国著名将领朱德同志的。说起这跟扁担,他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德的扁担一课。
二、了解课文
1、通过课前的预习,让同学们说说对朱德同志的了解。
2、初读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并在有疑问的地方作上标记。
(2) 课文几次写了战士们藏朱德同志的扁担,朱德同志几次削扁担。
3、指名分自然段读文,及时检查同学们的读书情况。
三、探究课文
1、通过阅读课文,你知道文中朱德的扁担是用来干什么的?战士们挑粮上山遇到了哪些困难?
2、而作为军长的朱德,和战士们相比又有哪些更大的困难?(年龄大,工作繁忙,经常开会到深夜。)
3、面对战士们无数次的劝告,朱德同志并没有停止挑粮工作,战士们想的“妙计”是什么?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战士们对朱德军长的关心和尊敬,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啊。)
4、这个妙计对朱德军长来说有用吗?战士们藏了几次扁担,朱德军长共削了几根扁担?到最后战士们为什么不再藏他的扁担了?(朱德军长在这根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几个大字;藏了之后他还会再继续削一根新的。)
5、是啊,看着一心为自己着想的战士们,朱德同志怎么忍心责备他们哪?而朱德军长这种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的鼓舞了大家。所以,当时在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课件出示: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6、从这首歌谣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军长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总司令,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这首小诗。
四、总结升华
《朱德的扁担》是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象征。在1958年72岁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课件出示图片)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对朱德同志说些什么?
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朱德军长的故事,请课下阅读《朱德的故事》、《我的父亲朱德》、《朱德的非常之路》等课外书。到时,我想朱德同志的高大形象一定会再一次深深的印在你的脑海。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朱德的扁担》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7.优秀教学设计
8.两根扁担散文
10.《松鼠》教学设计优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