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摸鱼的狗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教学设计方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像,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教学重点 :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赏美景,揭诗题。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秀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出示课件,播放“西湖十景”;教师旁白简介,引导欣赏。)
2、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西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预设: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一般„„)
3、过渡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景美、画美,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齐读课题;②指导停顿(板书:画上节奏),范读诗题;③指名试读;④按节奏齐读。
二、解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了解到文章的不少内容,古诗也不例外。那么,通过刚才读题,你读懂了什么呢?
2、小结,简介诗人及背景(出示PPT简介苏轼):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也就是现在的县长,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三、学字词,明节奏。
1、大诗人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么美呢?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把诗句放声读一读,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读正确。(生自由读)
2、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出示PPT带生字读音诗文)
①潋滟(liàn yàn):指读、跟读→提示都是前鼻音→说说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谁把它所在的诗句读一读→指读→齐读。
②亦(yì):指读、跟读→怎么记住它→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
③淡妆(zhuāng)浓抹:指读、齐读→提醒读音→怎么记住:换偏旁;联想:女孩爱化妆→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
3、把整首诗连起来能读好吗?
①指名读;②读古诗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谁来试试;③(点击PPT划上诗文节奏)画上节奏,小老师教读;④按节奏齐读。
四、品诗句,赏诗景。
1、诗人苏轼如何用区区28个字为我们展现西湖美景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懂呢?
2、渗透读诗方法:指名说(预设:看注释、看插图、读题目、读诗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出示PPT学诗好方法)
3、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真不少,请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方法,自己读读诗句,想想:
这首诗写了西湖什么样的美景?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诗人又有怎样不同的感受?然后与同桌的交流。
4、看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一定大有收获。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句写“初晴”,哪句写“后雨”?
5、赏“西湖之晴”。
⑴齐读诗句。
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提示说的顺序 “什么时候,哪里怎么样了? ⑶你是怎么读懂的?(预设:看图,看注释„„)
(板书:潋滟 )“潋滟”两字我们一看部首就知道跟水有关,水怎样?(波光闪动) ⑷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波光粼粼、碧波荡漾、金光闪闪„„)
⑸真美啊,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晴天里。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你会看到什么美景?(出示PPT晴天西湖)
(点击PPT出示句式)想象说话:_____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_。 ⑹孩子们,在你们的描述中,这一缕缕金光使西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得恰到好处,难怪苏轼赞叹道:(点击PPT出示诗句)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我们也不禁赞叹道: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6、赏“西湖之雨”。
⑴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谁来说说?
⑵读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⑶你是如何读懂诗句的意思?
⑷看文中插图:指导由近及远观察。近处的亭台楼阁,依依垂柳还依稀可见,而远处的呢?看上去怎样?(预设: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⑸诗中用哪个词来形容刚才的这番情象?(山色空蒙)(板书:空蒙)
⑹(出示PPT雨天西湖)这时,你在湖上又能看到什么情景呢?
(点击PPT出示句式)想象说话:______的雨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__。 ⑺小结:是啊,这雨天中的西湖也真是奇妙无比,难怪诗人又一次赞叹道:
(点击出示诗句)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也情不自禁再赞叹道: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7、个性赏读“晴雨西湖”(出示PPT晴雨诗句)
⑴ 晴雨两种天,西湖两样美!孩子们,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好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⑵生自由练读
⑶反馈练读情况,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预设:生1:因为这两种景色我觉得都很美,我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生2:因为我觉得晴天雨天是两种不同的'天气,西湖才有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我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生3:我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因为晴天的水光潋滟,让人觉得特别美好,雨天的山色空蒙让人觉得特别奇妙。)
⑷小结:同学们,你们的不同朗读都很美,老师都喜欢。我们用不同的解读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诗。师激情引读:
两种“景色”都很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天气”都很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感觉”都很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赏“西子西湖”
⑴你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了优美的湖光山色之中,这么美的西湖你要用什么来比喻呢?
(预设:美丽的西湖像一幅美丽的画;人间仙境„„)
⑵诗人用什么来比喻西湖?(西子)
你从哪里知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板书:西子)
⑶(出示PPT简介西施)了解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
⑷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怎么赞美她呢?(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淡妆浓抹)
⑸联系生活实际:妈妈阿姨平时化淡妆及六一节同学上台表演化浓妆的模样,理解“淡妆浓抹”。
⑹(点击PPT出示淡妆浓抹对比图)西施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啊?(都好) 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⑺淡汝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还用来赞美西湖)
师:美丽的西湖晴天美,雨天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美丽的西子淡妆美,浓抹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总相宜)
⑻小结:所以诗人把美丽的西湖比作了西子,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人景合一、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板书:在“西湖”之中加上“子”字),同学们一起美美地喊一下她的名字。
五、诵诗句,悟诗情。
1、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雨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高兴„„)
2、带上这样的好心情,我们把整首诗美美地读一读。(男苏轼、女苏轼)(
3、(出示PPT配乐诗文)配上美妙的音乐,带上美好的心情我们一起读。
4、这么美的诗让我们把它背下来,把西湖美景深深印在脑海中。
(谁来试试,指名背→齐背)
六、荐诗篇,重积累。
1、这就是美丽的西子湖,多少文人墨客为她写下美妙诗篇。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写西湖的诗,你搜集到哪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2、老师也搜集到两首写西湖的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2、(出示PPT拓展诗文)引入古诗《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生读诗
4、师简述诗景
5、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堂吧!师生齐读诗句。
5、作业:
①、背诵本课古诗
②、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描写西湖的诗歌读一读背诵。
篇2:饮湖上初晴后雨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篇3:饮湖上初晴后雨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篇4: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2.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3.《饮湖上初晴后雨》拼音原文
4.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学习总结
5.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图片
6.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意是什么
7.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创作背景
8.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9.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
10.描写祖国风光《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赏析
篇5: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简析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作家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篇6:《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⑸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翻译: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西湖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半明半暗,隐隐约约,雨中的西湖也显得非常奇妙。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怎样装扮都那么美丽。
篇7:饮湖上初晴后雨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2、师小结。
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
5、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此什么呢?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共3页,当前第1页123
7、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觉得我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和体验诗中的“美”之一环节做得不好,我只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解决这一问题;而学生体验的机会就少,主要是听我讲和听其他学生讲,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这么一回事。所以他们读诗句时,没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会更好。
这篇课文事故时,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
组织学生自学讨论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共3页,当前第2页123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汇编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篇8: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方好
美:(比西子)总相宜
西湖山水
雨——亦奇
饮湖①上初晴②后雨
原文
水光潋滟③晴方好④,山色空蒙⑤雨亦奇⑥;
欲把西湖比西子⑦,淡妆⑧浓抹⑨总相宜⑩。
注释
①饮湖:在西湖上饮酒。湖,指杭州西湖。
②初晴:起初开始放晴。晴,一作“睛”。
③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④方好:正显的美。
⑤空濛:形容细雨迷茫的样子。谢玄晖诗:“空濛如薄雾”。濛,一作“蒙”。
⑥奇:美妙,与诗中“好”同义。
⑦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⑧淡妆:淡雅朴素的妆饰。
⑨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⑩相宜:也显的十分美丽。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显的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壮丽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无论淡妆浓抹,她总是显的那么美丽。[1-2]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年)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夏天的一次游玩后。
篇9: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标题含义
初晴:晴天的西湖
后雨:阴雨天的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
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
【翻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枕头仁宗嘉v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元v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篇10: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代: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⑵,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⑶。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与西湖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赏析: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注脚。第一首所说“此意自佳君不会”“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饮”字也无着落。苏轼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风风雨雨、晴波丽日,一定会同意自己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与《东坡乐府》等。
篇11:饮湖上 初晴后雨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鳎合赣昝悦5难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篇12:饮湖上初晴后雨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翻译: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鉴赏: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10.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