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教学设计
“童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教学设计,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教学设计,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教学设计
《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正确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会对减法进行验算,养成验算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直观操作、讨论交流,让学生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养成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等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笔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问题。
计划生产158部国产电视动画片,计划生产41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比20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2.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算。
3.集体反馈,回顾计算法则。
4.把条件“年计划生产41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改为“2005年计划生产40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让学生列出算式,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以改题的方式开课,既激活旧知,又很自然地引出探究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2.直观操作,掌握算法
(1)说出自己计算中的思维过程。
(2)借助直观,分析错误原因。
①在拔计数器的过程中重点提问:
问题一: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结果十位是0,该怎么办?(从百位上退“1”)
问题二:从百位退“1”,十位上的珠子该怎么拔?(从百位上拿走一个珠子,同时在十位上拨出10个珠子,再从十位上拔出1个珠了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就是9个珠子。)
问题三:这时个位上的数是多少?(十位上退1当作10,和个位上的3合成13。)
②对照正确算法,分析错误原因。
③梳理算法。
在计算上,这题和我们刚才做的题有什么不同?
④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P42“做一做”。
同桌互助完成,一个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另一个根据计数器列竖式计算,完成后交换。
【设计意图】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迁移类推,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并利用计数器的动态演示,突破难点,掌握算法。
2.探究验算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究验算方法。
预设1 照原式再算一遍。
预设2 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看是不是减数。
预设3 用差加上减数,看看是不是被减数。
(2)归纳验算方法。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
①蜜蜂找家:P44练习九的第4题。
②笔算我最棒:P44练习九的第6题。
③找朋友:P45练习九的第9题。
(2)对比练习
527-18= 517-18= 507-18=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趣味练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练习中对所学的计算方法加以巩固,形成技能。
(四)全课小结
1.在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2.如何知道自己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篇2:新课程《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三年级上册2223页例1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一、智能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万以内的连续退位减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的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情感目标:
1、结合云南的风景图片,让学生知道我国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联系实际,渗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计算下面各题。
86-37 73-28
指名板演,大家齐练。
2、提问: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这两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谈话:同学们,我国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其中云南就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欣赏云南的自然风光。(课件出示云南的自然风光图片,结合图片介绍云南的主要旅游景点。)
2、交流体会。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吗?
告诉学生:我国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同学们要好好学习,掌握各种本领,长大后把我们的祖国装扮得更加美丽富强。
3、出示例图,教学例2。
(1)提问:这幅图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说明:大理到漓江有多远,我们可以通过线段图来理解。
示范画线段图,逐段出示相关数据。
分析提问:整条线段表示从哪里到哪里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这条线段分成了几小段?哪两小段?已经知道了哪段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大理到漓江还有多远?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板书算式:517-348
(3)估算。
提问:你能估算出这题的结果大约是多少吗?
学生尝试估算。
你能把你的估算方法说给小伙伴们听听吗?分组交流。
指明汇报。结合不同的估算方法让学生讨论:怎样使估算的结果与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呢?
指出:把517看作500,把348看作与它接近的350,这样估算出的结果与计算的结果更接近。
(4)教学笔算。
你能在书上接着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学生尝试计算。
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指名汇报:教师演示笔算过程。
结合演示提问:十位上该怎样减?十位上不够减怎么办?
向百位上借1后十位上又该怎样减?
百位上应该如何减?
得出:十位上不够减要向百位上借1,在十位上加1然后再减。
(5)小结计算法则。
结合竖式提问:个位上的9是怎样得来的?
十位上的6又是怎么得来的?百位上为什么要写1?
通过刚才的笔算,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小结:(强调)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借1。在连续退位减计算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能忘记先减去借走的1。
三、自主练习,加深巩固
1、出示(做一做)主题图。
告诉学生:这是一张统计图。
提问:你能从图上得到哪些信息?
2、看图提问题。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指名提问题,教师逐一板书。
3、解答问题。
(1)解答用减法解答的问题。
提问:哪些问题要用减法计算?怎样列式?你能计算出结果吗?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师生评议。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2)解决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篇3: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教案
教学内容:p24 例2,例3 p25―26 练习六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结合情景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连续退位减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今天早上,我拿着一张100元的钱去买早点。一块蛋糕加一袋牛奶共花了6元。可是服务员没有足够的零钱,怎么办呢 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得出:先去附近把100元换成整十元的,然后付给服务员10元,服务员找回4元,我还剩90+4 =94元。将100―6列成竖式再回顾一下思维过程。
二,新授:
1,教学例2:507―348=
(1)学生尝试计算。
(2)分析: 要从十位上退1,可十位上是0, 怎么办 十位退1后剩几 百位上为什么只剩1
(3)想一想:计算上与517―348有什么不同
(4)笔算702―564,让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教学例3
(1) 出示例3:500―185=
一, 你会计算吗 你有几种算法 学生自主探索求差的方法,小组交流。
(2)学生展示算法。
500―185=315
① 5 0 0 ②185+15=200 ③185=100+85
― 1 8 5 500―200=300 500―100=400
3 1 5 300+15=315 400―85=315
(3)试一试:800―695=
3,比较两题计算上的相同点,小结并揭示课题。
三,反馈练习
练习六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运用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表扬正确率高的.同学 。
四/小结
篇4: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教案
一、教学内容:
P24例2、例3P25-26练习六第4-6题。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结合情景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
连续退位减算法的多样性。
四、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性。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今天早上,我拿着一张100元的钱去买早点。一块蛋糕加一袋牛奶共花了6元。可是服务员没有足够的零钱,怎么办呢?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得出:先去附近把100元换成整十元的,然后付给服务员10元,服务员找回4元,我还剩90+4=94元。将100-6列成竖式再回顾一下思维过程。
(二)新授:
1、教学例2:507-348=。
(1)学生尝试计算。
(2)分析:要从十位上退1,可十位上是0,怎么办?十位退1后剩几?百位上为什么只剩1?
(3)想一想:计算上与517-348有什么不同?
(4)笔算702-564,让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教学例3。
(1)出示例3:500-185=。
你会计算吗?你有几种算法?学生自主探索求差的方法,小组交流。
(2)学生展示算法。
500-185=315
①500。
②185+15=。
③185=100+85-185,500-=300,500-100=400,300+15=315,400-85=315。
(3)试一试:800-695=。
3、比较两题计算上的相同点,并揭示课题。
(三)反馈练习。
练习六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运用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表扬正确率高的同学。
(四)全课。
篇5: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教案
教学内容:P22-23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同时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2、联系实际,初步渗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到云南去旅游。(出示例图)
昆明的旅游景点是石林、大理的旅游景点是三塔、丽江的旅游景点是玉龙雪山。
1、你还观察到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2、师:大理到丽江有多远,我们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理解。
3、3、学生估算大理到丽江,汇报估算的方法。
4、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在小组中讨论。
517十位退1后能减4吗?怎么办?
―348百位退1给十位,这时十位上是几?
169十位上的6是怎样算出来的?
5、“做一做”
6、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后揭示课题。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六的第1题,把小蜜蜂和相应的花连起来。
2、用数学:第2题。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道题,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两个问题,集体订正。
三、全课
篇6: 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由复习简单的进位加法口算开始,接着复习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巩固了竖式计算中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的方法。这样的复习即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
在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图书馆借书的情况统计表这个情境,根据各个年级的借书情况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列出进位加的竖式时,我让学生尝试先立计算,再交流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精神。在学生算出结果后由教师提出“计算的对不对呢”这个问题引出学生验算的需要,同样是让学生尝试验算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正确率。接下来的试一试需要解决新的问题,在计算中连续进位的难度稍有提高,但遵循的`是相同的运算规则,我还是让学生先立思考计算再交流。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了进位加法的计算,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这里教师还及时引导学生比较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从而更好的巩固了竖式计算注意的要点并强调“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二、书本与生活相联系,让练习更丰富。
在习题的设计上,我安排了竖式计算、改错,还有解决问题。竖式计算中学生能注意进位并自觉的验算,改错题中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发现错误原因,再进行改正,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特点的认识。
解决问题时设计了两条路线,让学生选择近的路线,把估算和计算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先估算再通过计算验证。开放的练习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在练习的最后安排了填方框里的数,学生根据进位加计算的方法能较快完成正确的竖式。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遗憾之处:
第一,在估算时,学生说估算的方法花了些时间,估算在后面有具体的教学,在这里学生把估算的方法说对即可,不需过高要求,这样在后面填方框里的数就有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在课堂上完成。
第二,课堂上的语言还有待进一步锤炼,比如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对于学生的评价语等,在细节上完善了才能使整堂课更好。
第三,虽然是计算课,练习设计应更儿童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8、《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课后的教学反思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以后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又为后面的加减法验算打下基础,为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会正确计算。难点是理解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由于学习例1时学生已知道计算的法则,在教学设计上,我力图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在上本节课中,我首先用谈话的方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目的是让学生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为后面学习新课做准备。
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秩序较乱,部分学生在讨论时深入不够,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小组合作制作之中,只认为讨论时组长一个人的事,与自己无关,自己可以不听。
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既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但在集体交流反馈的过程中为突破教学难点,学生估算错误等问题的解决用时过长,造成整堂课前松后紧,任务没完成。导致计算课程中以前怎么错,现在怎么错。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钻研教材,扎实备课,认真反思上过的每一堂课,寻找每一堂课的得与失,争取一节课比一节课上得更精彩。
篇7: 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教学反思
本认为无论是退位减还是不退位减,都有二位数减法为基础,让孩子们类比推理进行自主尝试,然后再进行归纳三位数计算方法与二位数计算方法一样: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哪一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一当十。然后再复习一下数量关系式如:一共—借出=还剩,还剩+借出=一共,一共—还剩=借出;还有大数—小数=相差数,大数—相差数=小数,小数+相差数=大数。
增加每日一题,让孩子们学会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有序思考。
谁知,结果竟然出乎想象。孩子们错误是五花八门:横式上的数抄到竖式上抄错、基本的减法口算9—6=5的也有、梨比苹果少50个竟然用菠萝减50的有、用苹果加50的也有……一个字,晕!
口算天天练,是因为有练的必要。因为所有的计算都要以口算为地基,只有地基牢固才能保证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三位数减法计算如此,加法也是如此。
如此看来,我的预设太高,孩子们的起点太低,理想和现实之间有距离。我应该重新审视我的教学高度,蹲下身下,带着小蜗牛们再出发!
篇8:《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的教学反思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的教学反思
《连续退位减法》是笔算减法中比较难的,因为它涉及到了连续退位。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笔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以及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所以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让他们尝试说完整的计算过程,从而发现他们存在的错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被减数连续有几位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当做十,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本节课是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通过独立计算、同桌讨论、班内汇报交流、集体订正等方式,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获得对三位数计算方法的直观到抽象的理解。使学生初步体会“十位不够减就从百位退1,在十位上加10再减”和连续退位减的笔算思路,准确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我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是利用课件出示“-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让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减法问题,并列出减法算式。第二层次是估算,提问:你能估算出结果吗? 交流估算方法。第三层次是先笔算不退位减法435-322= ,然后再进行连续退位减法,笔算435-86=,连续退位减法并没有很多新知识,一部分孩子已掌握了,但一部分学生正处于跟着教师走,思维逐步训练发展的阶段,我先让学生观察发现连续两个数位上的数都不够减,从而引发思考,怎样计算,再同桌交流算法,学生们各抒己见,同桌说,个别说,最后扮演出示算法到黑板上,学生看着说,最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较系统理解算理,总结算法。
从而达到让多数个学生都说出笔算方法,被减数连续有几位不够减该怎么办,每个学生都很清楚,从而大家总结出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法则,第四层次是当堂训练,设计让学生观察算式,说说是不是退位减法,是一次还是两次退位,从感官上加强对连续退位的认识,接着设计不计算先说说得数的'十位和百位上是多少,以及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算法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教学最终落实到训练上,使方法算理相融合,尽可能做到人人到位。本课还有两个特别的设计就是随堂小测和奇思妙想。旨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实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课堂学习追求。但因容量有点大,前两个练习都匆匆完成,随堂检测的时间和奇思妙想都只能放到课后。课堂上还是说得多,做得少,整堂课学生虽掌握了基本算法,但在练习中发现学生计算准确率一点也不高,错误类型大致一是20以内退位减法做得不够熟练,二是连续退位时忘记退了1个十,三是漏写抄错数字。在今后计算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
计算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算法,理解算理。这个学习过程教枯燥 ,如何巧妙组织教学,让课堂对学生有吸引力,又能很好达到教学目标,这也是以后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去实践,去探索的。
篇9:《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教学反思
关于《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先呈现了例题中图书室的三个书架上分别摆放着三种图书的场景,其中每个书架旁还分别标注了相应图书的本数。根据图中的已知条件,我让学生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也会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所以我在这里鼓励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进行计算。
在反馈时,我让三个学生将三道题的计算过程板演在了黑板上,让学生来评价做得对与否,并跟自己的结果作个比较。在这个过程之后,我又紧接着让学生对三道题进行比较,思考它们之间的不同,从而得出减法有退位减和不退位减之分,而退位减中又有退一次位和连续退位之分。
在练习中,我选择了想想做做的第2题,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进一步掌握笔算减法中的退位方法,提高正确笔算相关减法式题的能力。接下来我安排的是错题医院,呈现了学生在实际计算方法中容易出现的几种典型错误,让学生在找错和改错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计算方法,并启示学生计算时尽可能避免类似的`错误。
在这节课中,学生学得还算扎实,但我还发现在今后的课堂常规教学中需要注意:有少数学生在说算理的时候语言叙述不规范,教师规范学生说法的要细致,耐心和到位.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大胆的多尝试、多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
篇10: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于教材直接教学“连续退位”这个内容,所以学生要建立这样的数学模型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思维的特点和差异,我先带孩子们一起回忆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些回顾性的复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回忆,更是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同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这里面渗透了知识迁移的要素和环节。
由于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无味,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内容时我尽量做到生活化、童趣化。例如:把课本中的主题图用一种旅游的形式揭示出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既欣赏了我国美丽云南的几个著名景点,同时又恰倒好处的进入到新知的学习。
在本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线段图,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题意在让学生汇报所找到的数学信息的同时,画出相应的线段图的,使学生初步理解了线段图的意思,然后,反问学生,这幅线段图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表述中进一步理解了线段图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思。再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线段图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因为新教材没有专门的应用题教学,一些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数量关系式都隐藏在计算教学中,所以当全体学生列出517—348算式后,又追问了一句:“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强化了已知总数—部分书=另一部分数这个数量关系数。
本节课中,也有一些不尽人意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虽然总体设计而言,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但是练习设计层次不是很清楚,没有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学而有余力的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
篇11: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笔算减法中比较难的,因为它涉及到了连续退位。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笔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以及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所以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让他们尝试说完整的计算过程,从而发现他们存在的错误。
上完这节课后,我想了很多,也意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
一、每一个环节的连接词该如何简明的表达出来
每一次上课,我总有如此的感觉,就是每一个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总感觉联系不是很紧密,就像脱节了似的,可是在听很多特级教师的课时就感觉很舒服,总实在爱不知不觉中就切入了正题。我想这一点是我必须要努力达到的。
二、该如何让学生进行正确的估算
在学生计算之前,我让学生先进行估算,至于为什么要安排估算,其实我自己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可能很大一方面是因为教材安排了这一环节。在评课时,有老师提出了估算到底是该放在计算前还是计算后,以我个人的意见,我觉得应该是放在计算前,如果放在后面,学生可能会问:正确答案都已经算出来了,估算还有意义吗?
可是在让学生估算的时候,我却犯了一个大错误,我把估算看成了一个走过场,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实处:我只是在例题时让学生进行了估算,而后面就完全抛弃了估算,没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
另外对与我的估算,评课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在让学生估算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该如何回答:我把517看成500,把348看成300,但48比17,所以我觉得答案大约是173。确实这个问题我觉得有点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一个估算的过程,我觉得这应该是可以的,虽然他的最后答案是是错误的,但毕竟这只是一个估算的过程,结果只是一个对正确参考的数字。所以说估算有时候把握不好,也会误导,迷惑我们的学生。
三、应该注重重要环节的计算过程
在让学生计算时,我强调了让学生说过程,让多个学生重复,互相说,可是在后面的检验的环节时,学生的正确率却不尽人意,我有点迷惑了。可是听了评课之后,我顿时茅塞顿开,原来,我在让学生说时,没抓住重点,我只是让学生说整个算式的计算过程,没有把十位的计算过程单独拎出来讲,学生不明白哪个是计算的重难点。在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是十位的计算方法就是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了其中的一个角色。所以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让学生多次说十位的计算过程,果然效果大不相同。
篇12:《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发展自主探索的意志,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335—210
(2)儿童小说比童话多多少本?
335—185
(3)民间故事比童话少多少本?
210—185
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说出算式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计算335-210,复习旧知
335—210,你会算 吗? 请小朋友们算一算335—210,并验算。
思考:不退位减法的计算,验算方法
2、尝试计算335-185
①335—185怎么算呢?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算好后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指名板演
②刚才在计算时,大家都碰到了十位上的3减8不够减,你们是怎么办的?
③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怎么办?
3、计算210-185
师:210—185你会运用我们今天学习到的知识算一算吗?
指名板演,并向全班同学说明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方法。
同桌互相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一起验算两题,总结减法的计算过程。
4、比较335—210与335—185,210—185的不同,揭示课题。
5、教师小结:和以前学习的'两位数减法一样,当不够减从前位退一当十。
三、应用新知,巩固课化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做对的人数以便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完成:先各自看算式,找出错在哪里,再把错误之处说给同桌听,然后共同改正。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学会的?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五、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
教后记:
篇13: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是笔算教学中的难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一次退位减法,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减法,但不作速度上的要求,因为后面还有两个例题进行讲解。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在课一开始,我就安排了二个练习导入新课。第一个练习是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第二个练习是一次退位、连续进位笔算加减法,并让学生说一说算理,通过这些练习,既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做了铺垫,又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2、注重算理的讲解。
学生尝试计算完后,将学生的各种算法板演在黑板上,并让板演的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当学生说到自己错误的计算过程时,让其余学生帮他一起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大家都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对于正确的算理,则让学生多说说,特别要关注差生,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教师进行归纳升华并板书出“十位”的思考过程。因为,一是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两次连续向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较为复杂,容易出错。
3、注重估算。
在笔算517-348之前,我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结果出现了520-350=170、510-350=160、500-350=150三种估算方法,在笔算完后,让学生把笔算结果和自己的估算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最佳估算方法。
篇14: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最新整理 本节课是笔算减法中比较难的,因为它涉及到了连续退位。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笔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以及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所以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让他们尝试说完整的计算过程,从而发现他们存在的'错误。上完这节课后,我想了很多,也意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
一、每一个环节的连接词该如何简明地表达出来
每一次上课,我总有如此的感觉,就是每一个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总感觉联系不是很紧密,就像脱节了似的。我想这一点是我必须要努力达到的。
二、该如何让学生进行正确地估算
在学生计算之前,我让学生先进行估算,我却把估算看成了一个走过场,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实处。我只是在例题时让学生进行了估算,而后面就完全抛弃了估算,没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
三、应该注重重要环节的计算过程
学生在计算时,我强调让学生说过程,让多个学生重复,互相说,可是在后面的检验的环节时,学生的正确率却不尽人意,我有点迷惑了。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是十位的计算方法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个角色,需要多次重复强化。
篇15: 三年级数学《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P22-P23页的例1及相关练习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二年级已学过的笔算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算理上是一样的,只是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没有直观的算法,而是直接呈现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迁移过来,解决新问题。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之前已学过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也掌握了一定的算理,但是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应如何进行计算,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准备了课件和配套的画面,以增强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另外,结合学生之前已学过的退位减法计算为基础,通过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和掌握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减法的估算。
3、学生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体验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常规的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一)简单描述昌江的一大旅游景点---棋子湾
(二)出示课件:棋子湾
从石碌到棋子湾61千米,路途经过乌烈时是38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1、指名演板,并说说计算过程。
2、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在做笔算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再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一当作10来减)
3、小组合作探讨问题:“把还剩多少千米?”改为“大约还剩多少千米?”应该怎么解答?[设计意图: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以我县的景点为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产生学习动力,为下一个新知做铺垫。]
二、情景引入
师: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云南的风景图片,你们想看吗?生:想。(播放幻灯片)
师:这就是美丽的云南!那同学们想不想去这么美丽的地方旅游呢?今天,老师带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到美丽的云南走一走、看一看。
篇16:《三位数减三位数》教学反思
《三位数减三位数》教学反思
连续退位减是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中的难点,许多孩子发生的计算错误都是在这里。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突破计算的难点,最有效的策略便是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算理。
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在计数器上拨算珠进行计算。要让每个学生都通过拨算珠体会退位的过程:个位上2颗珠不够减,需从十位上退1颗珠;十位上没有珠,先从百位退1颗珠,到十位上是10颗珠,再从十位退1颗珠,到个位上是10颗珠。在学生拨算珠之后,结合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交流拨算珠的过程,加深对隔位退位过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条理清楚的问题,注重让学生讨论退位的过程,即在每一次退位后被减数各位是多少,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上计算的方法:从个位算起,让学生观察,个位上4减8不够该怎么办?孩子通过操作知道要向十位借一。于是向十位借,发现十位上是0,师问能借吗?孩子自然说本身就是0,自己都没有就无法借,师提示孩子有该怎样办,孩子想到向百位借,然后问孩子怎样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下问题:十位向百位借一后是多少?个位向十位借一后,十位又剩下多少?同时在板书的时候在十位边上写10,而且在10上点上圆点,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操作与说理,目的是让孩子理解退位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本课先让学生操作计算器,初步理解了算理,再让学生看竖式表述算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比较明确,所以作业正确率比较高。
篇17:《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笔算和验算。
教学难点:正确笔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分组练习)
156+162 204+825 271+297 525+721
2.集体反馈:计算中应该注意什么?这几道题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3.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
【设计意图】以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既可以复习旧知,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1)仔细阅读,你获取了那些信息?
(2)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板书:445+298=)
【设计意图】结合书中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获取有用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交流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
(1)这道题等于多少呢?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
(2)全班交流方法。
预设1:列竖式计算
带领学生回顾过程,并重点提问:
问题1 你是从哪一位开始算起的?
问题2 十位上4+9=13,怎么会在十位上写4呢?
问题3 百位上的7是怎么来的?
预设2 简便运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连续进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追问及学生介绍计算的过程突破难点。借助298是这一数据的特殊性,让学生了解简便运算的方法,渗透简算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简算的能力。
3.探究验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验算方法
师:你怎样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
预设1 用原来的竖式再计算一遍。
预设2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预设3 利用原来的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
(2)归纳验算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检验笔算的结果是否准确,让学生感知加法检验的意义,让学生选择一种验算方法,通过验算,养成及时验算的好习惯。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P38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P39第5题的“啄木鸟治病”。
(3)完成教材P39第6题的“找朋友”。
2.提高练习。
(1)完成教材P40的`第8题的“解决问题”。
(2)下面7个△都代表同一个数,想一想,△代表的是哪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做一做”“啄木鸟治病”“找朋友”等多形式的基本练习,巩固算法,形成技能;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做到算用结合,体现计算的价值,通过“填数”的练习,在巩固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回顾梳理,促进内化
1.回顾本节课收获。
2.回顾学习例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如“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几种”。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该怎样解决,下节课继续研究。
【《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