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优秀公开课教案有哪些
“卷啊卷心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高三物理优秀公开课教案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三物理优秀公开课教案有哪些,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物理公开课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 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 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4.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
2.体会推导过程中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自然界任何物体间引力的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
2. 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永不知足的精神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 学 活 动
(一) 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如果行星的运动轨道是圆,则行星将作匀速圆周运动。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可知,行星必然要受到一个引力。牛顿认为这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提供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学生活动: 推导得
将V=2r/T代入上式得
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 代入上式
得到:
师生总结:由上式可得出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F
教师:牛顿根据其第三定律:太阳吸引行星的力与行星吸引太阳的力是同性质的作用力,且大小相等。于是提出大胆的设想:既然这个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也应跟太阳的质量M成正比。即:F
写成等式就是F=G (其中G为比例常数)
(二)进行新课
教师:牛顿得到这个规律以后是不是就停止思考了呢?假如你是牛顿,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猜想一:既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遵从这个规律,那么其他天体之间的力是否也遵从这个规律呢?(比如说月球与地球之间)
师生: 因为其他天体的运动规律与之类似,根据前面的推导所以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力,其他行星的卫星和该行星之间的力,都满足上面的规律,而且都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教师:但是牛顿的思考还是没有停止。假如你是牛顿,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猜想二: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力,和地球与其周围物体之间的力是否遵从相同的规律?
教师: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即F= =ma
地球对其周围物体的力,就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即F=mg
从以上推导可知:地球对月球的引力遵从以上规律,即F=G
那么,地球对其周围物体的力是否也满足以上规律呢?即F=G
此等式是否成立呢?
已知:地球半径R=6.37106m , 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半径r=3.8108 m ,
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T=27.3天, 重力加速度g=9.8
(以上数据在当时都已经能够精确测量)
提问:同学们能否通过提供的数据验证关系式F=G 是否成立?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假设此关系式成立,即F=G
可得: =ma=G
F=mg=G
两式相比得: a/g=R2 / r2
但此等式是在以上假设成立的基础上得到的,反过来若能通过其他途径证明此等式成立,也就证明了前面的假设是成立的。代人数据计算:
a/g1/3600
R2 / r21/3600
即a/g=R2 / r2 成立,从而证明以上假设是成立的,说明地球与其周围物体之间的力也遵从相同的规律,即F=G
这就是牛顿当年所做的著名的月-地检验,结果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从而验证了地面上的重力与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行星的力是同一性质的力,遵守同样的规律。
教师:不过牛顿的思考还是没有停止,假如你是牛顿,此时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猜想三: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是否都遵从相同的规律?
牛顿在研究了这许多不同物体间的作用力都遵循上述引力规律之后。于是他大胆地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于1687年正式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①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②公式
如果用m1和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用r表示它们的距离,那么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其中G为引力常量)
说明:1.G为引力常量,在SI制中,G=6.6710-11Nm2/kg2.
2.万有引力定律中的物体是指质点而言,不能随意应用于一般物体。
a.对于相距很远因而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公式中的r 就是指两个质点间的距离;
b.对均匀的球体,可以看成是质量集中于球心上的质点,这是一种等效的简化处理方法。
教师:牛顿虽然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并没有很大的实际应用,因为当时他没有办法测定引力常量G的数值。直到一百多年后英国的另一位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才用实验测定了G的数值。
利用多媒体演示说明卡文迪许的扭秤装置及其原理。
扭秤的主要部分是这样一个T字形轻而结实的框架,把这个T形架倒挂在一根石英丝下。若在T形架的两端施加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石英丝就会扭转一个角度。力越大,扭转的角度也越大。反过来,如果测出T形架转过的角度,也就可以测出T形架两端所受力的大小。现在在T形架的两端各固定一个小球,再在每个小球的附近各放一个大球,大小两个球间的距离是可以较容易测定的。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大球会对小球产生引力,T形架会随之扭转,只要测出其扭转的角度,就可以测出引力的大小。当然由于引力很小,这个扭转的角度会很小。怎样才能把这个角度测出来呢?卡文迪许在T形架上装了一面小镜子,用一束光射向镜子,经镜子反射后的光射向远处的刻度尺,当镜子与T形架一起发生一个很小的转动时,刻度尺上的光斑会发生较大的移动。这样,就起到一个化小为大的效果,通过测定光斑的移动,测定了T形架在放置大球前后扭转的角度,从而测定了此时大球对小球的引力。卡文迪许用此扭秤验证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定出万有引力恒量G的数值。这个数值与近代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测定的数值是非常接近的。
卡文迪许测定的G值为6.75410-11 Nm2/kg2,现在公认的G值为6.6710-11 Nm2/kg2。由于万有引力恒量的数值非常小,所以一般质量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是很小的,我们可以估算一下,两个质量50kg的同学相距0.5m时之间的万有引力有多大(可由学生回答:约6.6710-7N),这么小的力我们是根本感觉不到的。只有质量很大的物体对一般物体的引力我们才能感觉到,如地球对我们的引力大致就是我们的重力,月球对海洋的引力导致了潮汐现象。而天体之间的引力由于星球的质量很大,又是非常惊人的:如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达3.561022N。
教师: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的重要意义
篇2:物理公开课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质量的概念、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及换算,并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不随位置、温度、状态、形状改变。
2、知道:一个鸡蛋的质量为50克(1两),一把面的质量为1千克(1公斤),一个中学生的质量为50kg
3.质量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还有各类秤也是测质量的工具
4、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5、学会合作,沟通与互助、互动
重点4、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难点5.会用天平称固体液体微小物体的质量
导课:平时我们说:买2斤面,1斤糖,这就是说的质量的多少。大铁块比小铁块含的铁多,这些都是说的质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质量及相关知识。
二,自学质疑
(一)自主看书,完成以下题目,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和问题
1.质量
(1)物体与物质的区别
环顾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楼房、桌椅、汽车、轮船, 所有这些东西叫做物体。
物体是由空气、水、金属、木头 等材料构成的,这些材料叫做物质。因此我们通常说:由物质组成的实物叫物体。例如:桌子是物体,而桌子是木头做的,木头则称之为物质。
(2)质量是物体所含 的多少
(3)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质量不随物体的 、、、的改变而改变。例如:一块冰由于温度升高, 化成了水,它的形状、状态、体积都改变了,但它的质量 .又例如:一副杠铃,无论是放在地球上还是带到月球上,其质量并不随地理位置的改变而质量 (变、不变。)
2.质量的单位
(1)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 ,其它单位有 等。
(2)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千进位)
1吨 = 千克 1千克 = 克 1克 = 毫克
1、(3)对质量的单位要形成具体的概念。如5分硬币的质量约为2克,1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克,成人的质量约为60千克等。一把面的质量为1千克(1公斤),一个中学生的质量为50kg
4.质量的测量
.质量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还有各类秤也是测质量的工具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托盘天平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由左、右托盘、底座、横梁(含平衡螺母)、分度盘、指针、标尺、游码组成
(3)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把托盘天平放在 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 处。
②调节横梁右端的 ,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③把被测物放在 盘里,在 盘里加砝码,按先大后小顺序选择适当砝码,用 向右盘里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平衡。
篇3:物理公开课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激光和激光的特性。
2、了解激光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从不同的媒体中学习有关激光的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事业,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安排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激光的科技电影片,发动学生收集相关材料,组织阅读、参观等均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以下两点:
1、激光与自然光的区别
激光与自然光比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普通光源发出的是混合光,激光的频率单一。因此激光相干性非常好,颜色特别纯,
(2)激光束的平行度和方向性非常好。
(3)激光的强度特别大,亮度很高。
2、激光的重要应用
激光的应用非常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目前的重要应用有:光纤通信、精确测距、目标跟踪、激光光盘、激光致热切割、激光核聚变等等。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究竟什么是激光呢?
2、激光是如何产生的?
3、激光都有那些特性和用途呢?
篇4:物理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与技能
(1)了解聚变反应的特点及其条件;
(2)了解可控热核反应及其研究和发展;
(3)知道轻核的聚变能够释放出很多的能量,如果能加以控制将为人类提供广阔的能源前景。
2、过程与:通过让自己阅读课本,培养他们归纳与概括知识的和提出问题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导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更加热爱科学、勇于献身科学;
(2)认识核能的和平利用能为人类造福,但若用于战争目的将给人类带来灾难,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人类早日和平利用核聚变能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重点:
聚变核反应的特点。聚变反应的条件。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一)引入新课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美国用了7年。氢弹爆炸释放核能是通过轻核的聚变来实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聚变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聚变及其条件
提问:什么叫轻核的聚变?(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这样的反应叫做聚变)
提问:为什么轻核的聚变反应能够比重核的裂变反应释放更多的核能?(因为较轻的原子核比较重的原子核核子的平均质量更大,聚变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能产生更多的质量亏损,所以平均每个核子释放的能量就更大)
归纳补充:
(1)氢的聚变反应:
21H+21H→31He+11H+4 MeV、21H+31H→42He+10n+17.6 MeV
(2)释放能量:
ΔE=Δmc2=17.6 MeV,平均每个核子释放能量3 MeV以上,约为裂变反应释放能量的3~4倍
提问:请同学们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说明核聚变发生的条件?
结论:
微观上:参与反应的原子核必须接近到原子核大小的尺寸范围,即10-15 m,要使原子核接近到这种程度,必须使它们具有很大的动能以克服原子核之间巨大的库仑斥力。
宏观上:要使原子核具有如此大的动能,就要把它加热到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
聚变反应一旦发生,就不再需要外界给它能量,靠自身产生的热就可以维持反应持续进行下去,在短时间释放巨大的能量,这就是聚变引起的核爆炸。
说明:
(1)热核反应在宇宙中时时刻刻地进行着,太阳和很多恒星的内部温度高达107 K以上,因而在那里进行着激烈的热核反应,不断向外界释放着巨大的能量。太阳每秒释放的能量约为3.8×1026 J,地球只接受了其中的二十亿分之一。太阳在“核燃烧”的过程中“体重”不断减轻。它每秒有7亿吨原子核参与碰撞,转化为能量的物质是400万吨。科学家估计,太阳的这种“核燃烧”还能维持90亿~100亿年。当然,与人类相比,这个时间很长很长!
(2)上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利用核聚变反应制成了用于战争的氢弹,氢弹是利用热核反应制造的一种在规模杀伤武器,在其中进行的是不可控热核反应,它的威力是原子弹的十几倍。
提问:氢弹爆炸原理是什么?
阅读教材:课本图19.7-1是氢弹原理图,它需要用原子炸药来引爆,以获得热核反应所需要的高温,而这些原子炸药又要用普通炸药来点燃。
2、可控热核反应
(1)聚变与裂变相比有很多优点
提问:目前,人们还不能控制核聚变的速度,但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和尝试可控热核反应,以使核聚变造福于人类。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请同学们自学教材,了解聚变与裂变相比有哪些优点?
可控热核反应发展进程:
例1:一个氘核和一个氚核发生聚变,其核反应方程是21H+31H→42He+10n,其中氘核的质量:mD=2.014 102 u、氚核的质量:mT=3.016 050 u、氦核的质量:mα=4.002 603 u、中子的质量:mn=1.008 665 u、1u=1.660 6×10-27kg,e = 1.602 2×10-19C,请同学们求出该核反应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根据质能方程,释放出的能量为:
平均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约为3.3MeV,而铀核裂变时平均每个核子释放的能量约为1MeV。
总结:聚变与裂变相比,这是优点之一,即轻核聚变产能高。
常见的聚变反应:21H+21H→31He+11H+4MeV、21H+31H→42He+10n+17.6 MeV。在这两个反应中,前一反应的材料是氘,后一反应的材料是氘和氚,而氚又是前一反应的产物,所以氘是实现这两个反应的原始材料,而氘是重水的组成部分,在覆盖地球表面三分之二的海水中是取之不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轻核聚变是能源危机的终结者。
总结:聚变与裂变相比,这是优点之二,即地球上聚变燃料的储量丰富。
如1L海水中大约有0.03g氘,如果发生聚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L汽油。
总结:聚变与裂变相比,优点之三,是轻核聚变反应更为安全、清洁。
实现核聚变需要高温,一旦出现故障,高温不能维持,反应就自动终止了。另外,氘和氚聚就反应中产生的氦是没有放射性的,放射性废物主要是泄漏的氚以及聚变时高速中子、质子与其他物质反应而生成的放射性物质,比裂就所生成的废物的数量少,容易处理。
(2)我国在可控热核反应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发展情况。
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以探索无限而清洁的核聚变能源为目标,这个装置也被通称为“人造太阳”,能够像太阳一样给人类提供无限清洁的能源。目前,由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设计制造的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大部件已安装完毕,进入抽真空降温试验阶段。我国的科学家就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核聚变“人造太阳”实验装置,模拟太阳产生能量。
篇5:八年级物理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相互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及在学习中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
二、新授
第一节温度
2、学生实验一
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
老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
(说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说明:老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某些学生可能提出与本节内容不太相符的问题,老师不要置之不理,要给予合理的解释,不要挫伤学生爱思考、爱发言的积极性
1、老师演示自制温度计。
老师: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学生观察。
老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后回答。
老师把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
老师: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学生:热胀冷缩。
老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温装置?这个装置叫做什么?
学生:温度计
老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老师手举自制温度计。
老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陷?
(说明: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老师拿出演示温度计
老师:这支温度计经过改造,已经很完美。现在大家看看这只温度计,你们满意吗?
老师: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
(二)、摄氏温度
1、摄氏温度的规定
学生阅读课本P69并讨论: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2、摄氏温度的读写:出示天气预报稿,请学生扮演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谁愿意?
宁夏1月26日天气预报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宁夏地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4级,气温—15℃到2℃、明天夜间到后天白天多云。近期气温较低,请观众朋友们注意防寒保暖。
(学生阅读,及时鼓励,纠正其中的误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认识温度计计的构造,介绍温度计上的量程和分度值。
(三)、温度计的使用
老师: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做到哪些事项?
学生阅读课本P49“温度计的使用”,并作反馈。
老师:使用温度计常出现哪些错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阅读P49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并测量水的温度,小组展示
(说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学、讨论,展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印象深刻,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四)、体温计
1、老师出示体温计,学生观察,认识体温计的构造,特别是缩口的作用,量程老师:同学们在哪里见过体温计,医生在使用之前是怎么做的?学生:在医院见过,医生使用之前要甩几下
老师:生病正常,同学们要加强锻炼,尽量少去医院。
(说明:提醒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学生阅读P69“体温计”知识小结:学生自结。
(五)、小结
篇6:八年级物理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公开课教案: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利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各种事例。
教材分析:
第二章光现象和第一章声现象联系十分紧密,研究对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而第一节主要解决三个问题:①什么叫做光源?②光是如何传播的?③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这三个问题跟第一章声现象中研究的三个问题很接近。①什么叫做声源?③声音是如何传播的?③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多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光和声音作一个类比,使学生对光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入部分选用一个谜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谜语:一个西瓜在它被切开以前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猜测,讨论并回答)
从物体是否能自行发光或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的角度分析西瓜为什么在被切开以前是黑色的?引导学生进入光的世界。
二、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光源?
引导学生仿照声源的概念来自己归纳光源的概念。
提问1:月亮,星星,视频屏幕是不是光源?
老师根据学生对光源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完善光源概念。
(板书)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
比比谁更棒!J
加深对光源的理解,分三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列举生活中的光源最多,并给予表扬,同时指出列举中可能存在的错误。
对学生列举的光源加以分类
(板书)天然光源:太阳,萤火虫,水母,灯笼鱼,斧头鱼等
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白炽灯等
例题巩固(PPT)
(二)光是如何传播的?
提问:光是如何传播的?
猜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1).将一束激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径迹
(2).将一束激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
经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分析归纳: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只有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才不是沿直线传播,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板书)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a.小孔成像 b.影子的形成 c.步枪的瞄准器 d.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e.日食和月食(观看图片)
3.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例题巩固(PPT)
(三)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提问:打雷的时候,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什么原因呢?
列举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速度,然后给出光的速度,作一个比较。
摩托车速度20m/s,汽车速度30m/s,飞机速度200m/s,宇宙飞船速度8000km/s,而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达到3×108m/s。
举例说明光速到底有多快(教材P36页图2.1-6)
(板书)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为c=3×108m/s
说明:a.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
b.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
排列: v真空>v空气>v水>v玻璃
三.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教材P37页)
学生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思考问题: 光年是什么单位?
四.小结: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为c=3×108m/s
五.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
2.收集各种手影游戏,加深对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理解。
篇7: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用时:两课时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
篇8: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今年,笔者参
校教研会上只要一提到上公开课,经常见到的就是老教师和中年老师“谦虚”地退却,年轻人一脸无奈的“笑纳”,而我们那些靠上公开课出头的校长主任们也是功成身退,没有几个还敢抛头露面将恩泽于他们的公开课进行到底,即使对四处游说讲学的教育大家教学名师来说,公开课也并非如老师们感到的那样潇洒自如游刃有余,因为只要我们细细一究,就会发现这些名师大家所上的公开课总是围绕着那么几堂堪称“经典”的课上,他们心中似乎决然没有随手拿起课本登台亮相直面矛盾的勇气,有的可能就是“高出不胜寒”的软弱。近些年来,随着各路勇士对公开课猛烈的炮轰,老师们,尤其是名师对公开课更是又多生出了几分胆怯,而那些炮轰的勇士也仅仅只是个“炮手”,因为他们如我等一样,面对公开课同样缺少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有的兴许就是下面这些不敢在公开场合言说的心声:
“公开课,真的很痛苦啊!最难受的是备课,想备出点新意来,但又想不出,就象一道关口过不去了。但上好后比什么都轻松,苦尽甘来!”
“上公开课真的挺担心,特别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一个学期上一节,而这一节可以说是决定你的整个学期的教学水平,上得好当然好,但上不好就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压力真得很大,教案既要好,学生也要配合,真是伤透脑筋。”
“我怕麻烦,怕被指责,怕同行说我不行而失去信心,怕有人说:又抓了一个捣霉的……”。
“怕极了!每次站在上面,虽然手脚不抖,心一直在抖!听课的老师们事后说,表演的不错!!!学生们说,都讲了这么多遍了,烦不烦呀?!我就是这样成了一个人人皆知的小丑!”
“我讨厌领导翘着二郎腿对我的课指手画脚的,尤其是他们本身的可上的课就有问题的情况下。一堂课的好坏,最有资格进行评价的是学生,而不是所谓的教育家。”
“公开课原本是件好事,可往往被所谓的“老一点的”、“有经验的”、“自认为有一套的”——专家们给僵 化了!愤懑”
“我既怕自己猜不准让我上公开课的原因,也怕别人不理解我上公开课的目的。”
既然公开课自上而下遭多数人“嫌”,让我等老师怕在心头口难开,那就干脆将它扫地出门。如此之举,我相信决赢不来多少同仁的欢呼声。因为尽管公开课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时常被异化成不少老师心中的“怕”,但我们谁也不能否认它在老师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既能提升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又能让老师在不断地打磨中提升人格品质。这一点,只要我们回首走过的教学路,实际上真正留存于心值得品味的可能就是所上的公开课,无疑是最好的注解。要改变学校教育中这业以存在的“怪状”,消融掉众多老师心中的“怕”,笔者以为,一方面需要让公开课回归自然走向本土化,拒绝表演和做秀,以及刻意去寻求所谓教学的完美,另一方面则要让我们的老师真正成为做课的主人,不要把公开课看成是教研活动中的名门闺秀,罗列出三从四德,套上一道道紧箍咒,甚至披上过多过重的功利色彩,扼杀老师个性和才智。
总之,公开课仅仅只是一个话题,倘若有其他成分的参与功利色彩的渲染,就会沦落为一个老师所戏言的:公开课是年轻教师的专利,因为那是他们接受别人承认你的的门槛,上好了,迎接你的会是所以的赞誉,上砸了,起码几年内你都抬不起头;是领导的功劳,上好了领导自有他的请功方式,上不好,所有的责任你老师承担;是表演,是场精心准备的节目,上上下下为公开课服务的人可以构成一个加强连;是时间的堆积,是你3天,6天,甚至是15天的结晶;是制作课件教师的噩梦,一直到公开课结束,制作课件的教师起码得重做5遍课件,改10遍课件;是木偶戏,因为公开课是你的所有的主管领导的指挥,今天听他的,明天听她的,最后你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是南辕北辙,平时上课是N极,公开课就是S极;是拍电影,总有地方的好课送到中央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课和拍电影一样,哪里错了,哪里就重新录制,那里有问题就重新指导,然后重新拍,后期制作能把我这个会数字视频编辑技术的教师累吐血……
篇9:高三数学公开课教案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本节课的研究是对初中不等式学习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实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将让学生回忆实数的基本理论,并能用实数的基本理论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从一系列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并充分认识不等关系的存在与应用.对不等关系的相关素材,用数学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量与量的比较过程.即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把这些不等关系表示出来.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安排了一些简单的、学生易于处理的问题,其用意在于让学生注意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衷地产生用数学工具研究不等关系的愿望.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应用再现、回忆得出实数的基本理论,并能用实数的基本理论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书中实例,充分利用数轴这一简单的数形结合工具,直接用实数与数轴上点的一一对应关系,从数与形两方面建立实数的顺序关系.要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
三维目标
1.在学生了解不等式产生的实际背景下,利用数轴回忆实数的基本理论,理解实数的大小关系,理解实数大小与数轴上对应点位置间的关系.
2.会用作差法判断实数与代数式的大小,会用配方法判断二次式的大小和范围.
3.通过温故知新,提高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奥秘与数学的结构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实数与代数式的大小关系,判断二次式的大小和范围.
教学难点:准确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章头图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卫星、飞船和一幅山峦重叠起伏的壮观画面,它将学生带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大自然和浩瀚的宇宙中,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不等关系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由此产生用数学研究不等关系的强烈愿望,自然地引入新课.
思路2.(情境导入)列举出学生身体的高矮、身体的轻重、距离学校路程的远近、百米赛跑的时间、数学成绩的多少等现实生活中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描述出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这些不等关系怎样在数学上表示出来呢?让学生自由地展开联想,教师组织不等关系的相关素材,让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不等关系与相等关系一样,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着.这样学生会由衷地产生用数学工具研究不等关系的愿望,从而进入进一步的探究学习,由此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回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让学生说出“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异同.怎样利用不等式研究及表示不等关系?
?2?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你能举出一些实际例子吗?
?3?数轴上的任意两点与对应的两实数具有怎样的关系?
?4?任意两个实数具有怎样的关系?用逻辑用语怎样表达这个关系?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概念,使学生明确“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异同.不等关系强调的是关系,可用符号“>”“<”“≠”“≥”“≤”表示,而不等式则是表示两者的不等关系,可用“a>b”“a
教师与学生一起举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等关系的例子,可让学生充分合作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在学生了解了一些不等式产生的实际背景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有关内容.
实例1:某天的天气预报报道,气温32℃,最低气温26℃.
实例2:对于数轴上任意不同的两点A、B,若点A在点B的左边,则xA
实例3:若一个数是非负数,则这个数大于或等于零.
实例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实例5: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实例6:限速40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km/h.
实例7: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应不少于2.3%.
教师进一步点拨:能够发现身边的数学当然很好,这说明同学们已经走进了数学这门学科,但作为我们研究数学的人来说,能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这些量与量的比较过程,这是我们每个研究数学的人必须要做的,那么,我们可以用我们所研究过的什么知识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呢?学生很容易想到,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那么不等式就是用不等号将两个代数式连结起来所成的式子.如-7<-5,3+4>1+4,2x≤6,a+2≥0,3≠4,0≤5等.
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的7个实例用不等式表示出来.实例1,若用t表示某天的气温,则26℃≤t≤32℃.实例3,若用x表示一个非负数,则x≥0.实例5,|AC|+|BC|>|AB|,如下图.
|AB|+|BC|>|AC|、|AC|+|BC|>|AB|、|AB|+|AC|>|BC|.
|AB|-|BC|<|AC|、|AC|-|BC|<|AB|、|AB|-|AC|<|BC|.交换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也可以.
实例6,若用v表示速度,则v≤40km/h.实例7,f≥2.5%,p≥2.3%.对于实例7,教师应点拨学生注意酸奶中的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需同时满足,避免写成f≥2.5%或p≥2.3%,这是不对的.但可表示为f≥2.5%且p≥2.3%.
对以上问题,教师让学生轮流回答,再用投影仪给出课本上的两个结论.
讨论结果:
(1)(2)略;(3)数轴上任意两点中,右边点对应的实数比左边点对应的实数大.
(4)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和b,在a=b,a>b,a0?a>b;a-b=0?a=b;a-b<0?a
应用示例
例1(教材本节例1和例2)
活动:通过两例让学生熟悉两个代数式的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作差,配方法.
点评:本节两例的求解,是借助因式分解和应用配方法完成的,这两种方法是代数式变形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应让学生熟练掌握.
变式训练
1.若f(x)=3x2-x+1,g(x)=2x2+x-1,则f(x)与g(x)的大小关系是
A.f(x)>g(x)B.f(x)=g(x)
C.f(x)
答案:A
解析:f(x)-g(x)=x2-2x+2=(x-1)2+1≥1>0,∴f(x)>g(x).
2.已知x≠0,比较(x2+1)2与x4+x2+1的大小.
解:由(x2+1)2-(x4+x2+1)=x4+2x2+1-x4-x2-1=x2.
∵x≠0,得x2>0.从而(x2+1)2>x4+x2+1.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a≠b).
(1)a+b2与21a+1b(a>0,b>0);
(2)a4-b4与4a3(a-b).
活动: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常根据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的关系,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来确定.本例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但要点拨学生在最后的符号判断说理中,要理由充分,不可忽略这点.
解:(1)a+b2-21a+1b=a+b2-2aba+b=?a+b?2-4ab2?a+b?=?a-b?22?a+b?.
∵a>0,b>0且a≠b,∴a+b>0,(a-b)2>0.∴?a-b?22?a+b?>0,即a+b2>21a+1b.
(2)a4-b4-4a3(a-b)=(a-b)(a+b)(a2+b2)-4a3(a-b)
=(a-b)(a3+a2b+ab2+b3-4a3)=(a-b)[(a2b-a3)+(ab2-a3)+(b3-a3)]
=-(a-b)2(3a2+2ab+b2)=-(a-b)2[2a2+(a+b)2].
∵2a2+(a+b)2≥0(当且仅当a=b=0时取等号),
又a≠b,∴(a-b)2>0,2a2+(a+b)2>0.∴-(a-b)2[2a2+(a+b)2]<0.
∴a4-b4<4a3(a-b).
点评:比较大小常用作差法,一般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变形常用的手段是分解因式和配方,前者将“差”变为“积”,后者将“差”化为一个或几个完全平方式的“和”,也可两者并用.
变式训练
已知x>y,且y≠0,比较xy与1的大小.
活动:要比较任意两个数或式的大小关系,只需确定它们的差与0的大小关系.
解:xy-1=x-yy.
∵x>y,∴x-y>0.
当y<0时,x-yy<0,即xy-1<0.∴xy<1;
当y>0时,x-yy>0,即xy-1>0.∴xy>1.
点评:当字母y取不同范围的值时,差xy-1的正负情况不同,所以需对y分类讨论.
例3建筑设计规定,民用住宅的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板面积.但按采光标准,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的比值应不小于10%,且这个比值越大,住宅的采光条件越好.试问: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住宅的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请说明理由.
活动:解题关键首先是把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语言,然后比较前后比值的大小,采用作差法.
解:设住宅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分别为a、b,同时增加的面积为m,根据问题的要求a
由于a+mb+m-ab=m?b-a?b?b+m?>0,于是a+mb+m>ab.又ab≥10%,
因此a+mb+m>ab≥10%.
所以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后,住宅的采光条件变好了.
点评:一般地,设a、b为正实数,且a0,则a+mb+m>ab.
变式训练
已知a1,a2,…为各项都大于零的等比数列,公比q≠1,则()
A.a1+a8>a4+a5B.a1+a8
C.a1+a8=a4+a5D.a1+a8与a4+a5大小不确定
答案:A
解析:(a1+a8)-(a4+a5)=a1+a1q7-a1q3-a1q4
=a1[(1-q3)-q4(1-q3)]=a1(1-q)2(1+q+q2)(1+q)(1+q2).
∵{an}各项都大于零,∴q>0,即1+q>0.
又∵q≠1,∴(a1+a8)-(a4+a5)>0,即a1+a8>a4+a5.
知能训练
1.下列不等式:①a2+3>2a;②a2+b2>2(a-b-1);③x2+y2>2xy.其中恒成立的不等式的个数为()
A.3B.2C.1D.0
2.比较2x2+5x+9与x2+5x+6的大小.
答案:
1.C解析:∵②a2+b2-2(a-b-1)=(a-1)2+(b+1)2≥0,
③x2+y2-2xy=(x-y)2≥0.
∴只有①恒成立.
2.解:因为2x2+5x+9-(x2+5x+6)=x2+3>0,
所以2x2+5x+9>x2+5x+6.
课堂小结
1.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小结,从实数的基本性质的回顾,到两个实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从例题的活动探究点评,到紧跟着的变式训练,让学生去繁就简,联系旧知,将本节课所学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2.教师画龙点睛,点拨利用实数的基本性质对两个实数大小比较时易错的地方.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对节末的思考与讨论在课后作进一步的探究.
作业
篇10: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有哪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
(幻灯)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当然,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幻灯)课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提出猜想
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近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们必须干什么?(做实验)
制定实验计划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照相机的使用。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一下老师。
现在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①(把镜头对着大家)我这样拍,能拍到他的脸吗?怎么办?
②(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景物、镜头和胶片必须谁在中间?
③(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④(把镜头非常的靠近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好,现在老师学会拍照了。(拍下一张照片)同时,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设计好本次的探究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2f>u>f处,最后放在u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光具座) 介绍:大部分同学也许不了解光具座,它是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另外,本次实验我为大家准备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③实验具体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30cm、15cm和5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 插入: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当物距为5cm时,会不会像我们刚才使用照相机一样,在光屏上看不见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c、实验完成后熄灭蜡烛并整理仪器。)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及时记录数据……)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 (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好!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蜡烛熄灭。我们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是否相似?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从这张数据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根据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小结: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当然,相信同学们还有其他许多的问题,同学们课后可以相互讨论,也欢迎同学们与老师来共同探讨。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参考 一、误差和有效数字 1.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种。 (1)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多次重复同一实验时,误差总是同样地偏大或偏小。 (2)偶然误差总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并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同。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可以多进行几次测量,求出几次测量的数值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比某一次测得的数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2.有效数字 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是指近似数字而言。 (2)只能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不是位数越多越好。 注:凡是用测量仪器直接测量的结果,读数一般要求在读出仪器最小刻度所在位的数值(可靠数字)后,再向下估读一位(不可靠数字),这里不受有效数字位数的限制。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运算结果一般可用2~3位有效数字表示。 二、考试大纲规定的学生实验 1.长度的测量(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 (1)游标卡尺 ①10分度的游标卡尺。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0.9mm,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距离小0.1mm。读数时先从主尺上读出厘米数和毫米数,然后用游标读出0.1毫米位的数值:游标的第几条刻线跟主尺上某一条刻线对齐,0.1毫米位就读几(不能读某)。其读数准确到0.1mm。 ②20分度的游标卡尺。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0.95mm,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距离小0.05mm。读数时先从主尺上读出厘米数和毫米数,然后用游标 读出毫米以下的数值:游标的`第几条刻线跟主尺上某一条刻线对齐,毫米以下的读数就是几乘0.05毫米。其读数准确到0.05mm。 ③50分度的游标卡尺。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0.98mm,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距离小0.02mm。这种卡尺的刻度是特殊的,游标上的刻度值,就是毫米以下的读数。这种卡尺的读数可以准确到0.02mm。 注意:游标卡尺都是根据刻线对齐来读数的, 所以都不再往下一位估读。 要知道主要构造的名称:主尺、游标尺、外测量爪、内测量爪、深度尺、紧固螺钉。 (2)螺旋测微器 固定刻度上的最小刻度为0.5mm(在中线的上侧);可动刻度每旋转一圈前进(或后退)0.5mm。在可动刻度的一周上平均刻有50条刻线,所以相邻两条刻线间代表0.01mm。读数时,从固定刻度上读取整、半毫米数,然后从可动刻度上读取剩余部分(因为是10分度,所以在最小刻度后必须再估读一位),再把两部分读数相加,得测量值。 高三物理棱镜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棱镜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上的作用,知道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路的光学元件一. 2、理解全反射棱镜产生全反射的原理,知道全反射棱镜的应用. 3、知道各种色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相同,在其他介质中速度不同,因而对同一介质的折射率不同. 4、知道色散现象产生的原因,知道红光的折射率最小,紫光的折射率最大. 能力目标 理解棱镜对光的偏折作用,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理解不同色光通过棱镜的色散现象,分析相关现象. 情感目标 1、对比全反射棱镜和平面镜对光路的控制作用的不同效果,让学生学会选择更合理的工具来解决问题. 2、由光的色散现象这一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不同的色光叠加的效果. 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会根据折射定律定性画出通过棱镜的光线、能够通过作图体会棱镜控制光法的特点:“光线向底而偏折”、要正确地、灵活地找到顶角和底面. 2、要让学生知道全反射棱镜控制光路的特点、并让学生了解全反射棱镜与平面饼在改变光路上效果是相同的,但利用平面镜反射时,玻璃表面和镀层表面都要产生反射,并在镀层面会有一定的光能被吸收、所以实际中全反射棱镜优于平面镜. 3、关于光的色散现象可以先通过演示实验,如让白光通过三棱镜在屏上或白墙上观察到彩色的光带而看到色散现象,再通过分析说明各种颜色的光偏向角不同反映了玻璃对各种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从而得出不同颜色的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学设计示例 棱镜 (-)引入新课 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以及光的可逆性原理分析光线通过三棱镜后将发生偏折现象,并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光路(利用激光演示器).做好演示实验:光通过三棱镜后的'光路(尽量演示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二)教学过程 1、介绍三棱镜 棱镜:光学上用核截面为三角形的透明体叫做三棱镜,光密媒质的棱镜放在光疏媒质中(通常在空气中),入射到棱镜侧面的光线经棱镜折射后向棱镜底面偏折. A、三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控制光路的光学元件.隔着三棱镜能看到物体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向顶角方向偏移,但是没有必要去追究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 B、光从棱镜的一个侧面射入,从另一个侧面射出,出射光线将向底面(第三个侧面)偏折,偏折角的大小与棱镜的折射率,棱镜的顶角和入射角有关. C、若三棱镜的介质相对于周围介质是光流介质,则透过棱镜看物体,看到的虚像向底边偏移;出射光线较之入射光线向顶角偏折. 2、全反射棱镜 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镜叫全反射棱镜.全反射棱镜在光学仪器中被用来改变光路. A、玻璃的折射率在1、5~1、9之间,相对于空气来讲,玻璃的临界角在30°~42°之间. B、光从空气垂直射入全反射棱镜的直角侧面上,经过棱镜一次全反射,将改变光路90°,光垂直射入全反射棱镜的斜侧面上,经棱镜两次全反射,将改变光路180°. 3、光的色散 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为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彩色光谱,这就是光的色散. A、光的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同一种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不同色光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B、复色光通过平行透明板(玻璃砖),也能发生色散现象. 探究活动 1、利用三棱镜自制潜望镜.并与利用平面镜制作的潜望镜进行效果对比. 2、动手做一做光的色散实验,看看会有什么现象? ● Teaching aims 1.掌握“四会”单词、词组,同时记忆“三会”词组,了解词义和用法。 2.掌握下列交际用语,并掌握其正确的语音、语调,在合适的语言环境中能够学以致用。 3.掌握现在进行时的陈述句、疑问句及其答语。 ● Key points 1.掌握“四会”单词、词组。 2.掌握并灵活运用日常交际用语。 ● Difficult points 1.掌握一般现在时的陈述句、疑问句及其答语。 2.掌握邀请及其回答的习惯用语。 ● Teaching methods 复习法、情景教学法、归纳法。 ● Teaching aids 投影仪、微机、图片、投影片课件Lesson 89教学演示.ppt。 ●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sion Revise the word “have” and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Step 2 Presentation 展示动画《Talk about food and drink.swf》中的listening的场景,回答问题后,展示其他的对话情境,播放顺序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而定。 Step 3 Read and act 1. 每个对话在展示时,都先隐藏文字听声音,让学生说出对话的大意。 2. 给出文字,学生理解对话的内容后,分别跟读、朗读。 3.引导学生熟悉使用这些交际用语,静音状态下,让学生看动画,演示对话内容。 4.让学生分组读对话(可先给2分钟准备)。 Step 4 Consolidation *根据场景Interview的对话,填写表格Fill in the blanks: Peggy’s breakfast her favourite sports Jimmy’s breakfast the thing he likes to do *用some或any完成下列句子。 1. I have ____milk here, but I don’t have ____tea. 2. —Would you like ____ cakes? —Two, please. 3. Is there ____food on the table? 4 .Can I have ____meat? Sony, you can’t. There isn’t____. Answers: 1. some, any 2. some 3. any 4. some, any Step 5 Summary 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课重点句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动脑习惯。 Can I get something to drink? What would you like? Could I have a glass of orange juice? Here you are. What about you? Do you have a big breakfast? That’s all. I have some fruit for breakfast.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I like swimming, and I am good at basketball. Step 6 Exercises 翻译下列短语: 1.一篮子苹果__________ 2.一瓶果汁__________ 3.吃的东西__________ 4.他最喜欢的运动_______ 5.中国茶__________ 6.与…交谈__________ 7.几片面包__________ 8.擅长于……__________ 9.对……太难__________ 10.听音乐__________ Answers: 1. a basket of apples 2. a bottle of juice 3. something to eat 4. his favourite sport 5. Chinese tea 6. talk with( to)… 7. some pieces of bread 8. be good at… 9. be hard for… 10. listen to music 教学目标 Teaching Objectives 1. Students are able to learn more about nonverbal humour as well as Charlie Chaplin through network-based. 2. Students are able to get the gen eral idea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the passage by skimming, scanning as well as interpreta tion and appreciation. 3. Students will learn to face difficulties in life with optimism and humour as well as learn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 in groups. 教学重难点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search for and sort out related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assigned task through the Internet. 2. How to cu l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through teamwork based on network.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Help students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the text effectively by skimming and scanning. 2. Help student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Charlie Chaplin’s success by interpreting the key sentences and get them inspired. 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3 mins) 1.Students’ Activities: 2.The Purpose of Activities Students are to appreciate a video clip performed by Mr. Bean. Students will be guided to acquire the form of nonverbal humour in a vivid way, thus eage r to learn about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text with interest. Step 2 Network-based Interactive Learning(25 mins) 1.Students’ Activities (1).Students ar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to search for and sorted out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assigned task online (2)A representative of each group is to share the information with the others. 2.the Purpose of Activities Students will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effectively sort out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throug h group cooperation as well as feel a sense of achievement by their oral presentation. Step3 Text-based Reading(17 mins) Students’ Activities 1. Students are to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text. 2. Read Paragraph 3 carefully, and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 ---Why did “the little tramp”become Charlie Chaplin’ famous character ?3. Read Paragraph 4 and fill in the blanks 。4. Find out the sentences that can account for Charlie Chaplin’s success from the text. 2.The Purpose of Activities (1)Students will get the general idea as well as the structu re of the text by skimming. (2)Students will get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and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3) Students will get inspired while analyzing the secret to Charlie Chaplin’s success by interpre ting and appreciating some key sentences in the text. 课后习题 Step 5 Homework 1. Students are to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gain and underline the phrases and sentence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fter class. 2. Write a summary (about 130 words). 【教学目的】 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重难点】 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的难度也比较大。第一,文章内容涉及作者家世、古代刑法种类、古代王侯将相受辱事例、圣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事例等,学生对这些一般都不太熟悉,难免产生隔阂。 第二,本文在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许多语句都有深刻的内涵,而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尚浅,短时间内恐怕难以透彻理解。解决这些困难的关键,在启发学生自行领悟,要把基点放在启发学生自行领悟上。另外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宜多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课文录音。投影展示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布置预习:学生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学生默读由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然后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司马迁。 2、教师补充介绍作者及《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3、解题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克特及荒诞派戏剧;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3.结合以前学过的戏剧类课文,分析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 4.通过了解世界现代文学创作的绚烂色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上学期学过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和斗争。课本节选了全剧的最后一场。先写了朱丽叶殉情,然后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最终使两个仇家合解。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练,音韵和谐,蕴含着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现代文学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荒诞派戏剧在巴黎戏剧舞台上的上演,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被打破了,贝克特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我们今天要学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三、学生谈阅读过后的直接印象,尽量让学生寻找其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之处。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 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冲突即戏剧”;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荒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支离破碎的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的反叛。 四、介绍荒诞派戏剧。 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初步阅读的感受,引入“荒诞派戏剧”这一概念,然后介绍荒诞派戏剧的由来、思想基础、表现主题的形式等。介绍重点应放在其与传统戏剧的区别上,如荒诞派戏剧不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关系,不强调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不要求在舞台上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等。 五、仔细阅读课文节选的第一幕,进一步体会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在教师介绍的荒诞派戏剧的相关常识指导下,具体体会荒诞派戏剧表现主题的形式,从而认识这一现代文体。 六、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生对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对作者作一些简要的介绍,重点介绍贝克特在荒诞派戏剧创作领域的地位与贡献,接着联系学生已有的现代历史知识,简要介绍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社会现实,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七、布置课外阅读 阅读《等待戈多》全剧 第二课时 一、以问题:“两位流浪汉苦苦地等待着戈多,可是他们并不知道戈多是谁,那天,他们在等待什么呢?”导入。 二、分析作品,讲解重难点。 教师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情节结构及语言等方面作较为全面的分析。 教师要讲清这部剧作一改传统戏剧的情节模式,剧中没有戏剧冲突,没有起因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情节结构,没有丰满、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刻画,没有精彩富有哲理的人物对话,代之的是没有跌宕起伏的、无头无尾的情节,毫无人格魅力的卑微、肮脏、猥琐的“非人”和重复机械、单调乏味、不合乎逻辑的语言。虽然这是一出“什么也没发生”的戏剧,但却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谬宇宙中的尴尬处境”,表现了“上帝死去”后人生意义和终极目标的失落造成了人存在的虚无与荒诞感。 三、布置课外任务 1.将本文排演成课本剧。 2.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条件,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一些荒诞派戏剧作品,以加深对这类作品的认知。 荒诞派戏剧是一个反传统的戏剧流派,试研究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 研究提纲: 1.可重点比较二者在戏剧的情节结构、戏剧冲突、人物设置与刻画等方面的不同。 2.需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即举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与传统戏剧的典范作品,并对之作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二者的不同。 3.应纵深比较,即从形式到内容,从作品到作家创作指导思想进行比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以及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 2、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理解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会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以改变电路的电流,知道变阻箱的读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归纳法”对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 2、利用 图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来学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作用、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和表达自己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变阻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会用变阻器改变电流和电压。 三、预习课本76页2分钟 四、复习 1、什么是电流? 电何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物理学中用每秒钟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荷量来表示电流的强弱。用符号I表示,I=Q/t,单位安培,单位符号A。 测量工具;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使用,不能直接接在电源两级,什么是电压? 电荷的压力差。有电源提供,符号U。单位:伏特,用V表示。测量工具:电压表,符号V,使用时要并联在电路中使用,可以直接接到电源两端。测量○哪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只要用电压表“抱一抱”这个用电器。 电流表因为内阻很小,分析电路时刻直接当成一条导线。 电压的内阻很大,电流很小,分析电路时,刻看成开路。那到底什么事电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电阻。 五、电阻 1、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电阻与电流有这样一个关系:电压一定时,电流越小电阻越大,电流远大,电阻越小。 2、用符号R表示 3、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Ώ,(解释Ώ的读法和写法,并让学生上来写) 4、我们知道他的单位是Ώ,那1Ώ到底多大呢?导体两端给1V的电压(电荷的压力差)通过的电流为1A时,1Ώ的单位是比较小的。有一些电阻较大的,那需要用较大的单位来表示,比Ώ的答单位有千欧kΏ、兆欧MΏ,这里要注意兆欧的符号M是大写的,M的单位比k大1000倍,1kΏ=1000Ώ,1MΏ=1000kΏ, 5、一个小灯泡的电阻大约10Ώ,像我们实验室用的 导线,一条导线只有约0.001Ώ,几乎为0,所以在实验时如果把导线直接接到灯泡两端,灯泡就会被短路,是因为导线电阻远小于灯泡,电流几乎都从旁边的导线经过。 看课本76页信息窗,几个常见用电器的电阻。 6、电阻器??? (1) 作用:电阻器用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2) 在电路中的符号: (3) 电阻器在电路中也会消耗电流,所以他也是一个用电器。 六、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1、预习课本 在阅读课本时,你们要思考几个问题: (1) 怎样研究电阻的大小?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在电压一定时,电流越小,电阻越大。所以我们可以在固定电压下,根据电流的大小来判断电阻的大小。 (2) 电阻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电阻跟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 a、材料:现在请同学们翻到课本78页,用一分钟看一下几种物质的导电性能,观察哪种物质的导线性能好。(电阻越小,导电性能越好) 银(Ag)的导线性能最好,接下来是铜(Cu),铝(Al),铁(Fe) 现在使用较多的是铜和铝。大家知道为什么不用银?银的导电性能最好?(因为银的价格比较贵,而且难以避免有人去偷导线,这样会照成很多麻烦) 相对来说铜铝是比较实用的导体。由于铁丝的电阻大约是铜的5.6倍,铝的3.4倍,这就是为什么不用铁来做电线的原因。) b、长度 导线好比水渠,水渠越长,水流就越小,同样导线越长电流也就越小,这样电阻就越大。所以电阻大大小跟导线的长度有关系。 c、横截面积:河道越宽,水流就越大,同样,导线越粗,也就是横截面积越大,电流就越大,这样电阻就越小。 d、温度:大部分物质的性质是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你知道小灯泡什么时候做容易烧坏吗?(提问)在来等的那一瞬间,这个时候灯丝的温度低,电阻小,电流就比较大,所以容易烧坏,你们做实验的时候会有个别同学喜欢玩,经常断开闭合开关,现在知道为什么,希望以后不要再有这种情况发生了。 另外还有个别物质的电阻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玻璃能导电吗?在常温下,玻璃是不导电的(导电性能非常小),我们把不导电的物体成为绝缘体,就像导线外面那一层橡胶皮,就是绝缘体。给玻璃加热,电阻变小,当他达到一定温度时就可以导电。 (3)在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方法? 2、扩展:我们以前家里常用的白炽灯,如果灯丝断掉,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它重新发亮。(看着灯丝倾斜灯泡,让灯丝重新搭上去。接入电路中,会发现灯泡更亮了,这是为什么?接入电路多的灯丝变短了,电阻就变小,这样电流变大。) 重新搭上去的灯丝容易脱落,如果在半夜风一吹就灭了。而且电流越大,灯丝更容易烧断。 总结电阻 3、现在我们知道电阻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这些都是导体本身固有的属性,所以电阻的产生是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跟电压和电流的大小无关。 板书设计: 1、电阻 (1)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2)符号: R。 (3)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Ώ 千欧kΏ、兆欧MΏ 1kΏ=1000Ώ,1MΏ=1000kΏ, 小灯泡的电阻大约10Ώ,一条导线只有约0.001Ώ 2、电阻器 (1)作用:电阻器用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2)在电路中的符号: (3)会消耗电流,是用电器。 3、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电阻的产生是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的概念、单位及换算、电路图符号。 2、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理解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会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以改变电路的电流,知道变阻箱的读数方法。 过程与方法 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归纳法”对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利用图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来学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作用、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和表达自己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变阻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会用变阻器改变电流。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实验验证法、类比分析法。 【教学准备】 演示用:电池、各种电阻器、开关、电流表、滑动变动器、电阻率演 示器、变阻箱、导线。 分组用:电池、开关、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导线(每四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电阻的概念、符号、单位,电路图符号。 1、电阻的概念。 问:水在不同的管中流动有何区别? 答:粗的、内表面光滑的水管中水流更快。说明水管对水流有阻碍 作用。 类比: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这种阻碍作用就叫电阻。 2、符号:R 3、单位及换算。 欧姆,简称欧。 用符号“Ω”表示。 千姆(KΩ) 兆姆(MΩ) 1KΩ=1000Ω 1MΩ=1000000Ω 4、电路图符号 实物展示。了解他们常用在收音机中、电视机等电器中。 5、电阻的作用:调节电器中的电流和电压。 二、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 引入:问: 你家的输电线用什么材料制成?为什么不用铁丝? 你家安装的电线为何比总电线细? 师: 是因为对电阻大小的要求不同,哪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 猜想:(由学生回答) 1.可能与长度有关,越长电阻越大。 2.可能与粗细有关,越粗电阻越大。 3.可能与材料有关。 4.可能与电流,电压有关。 制定计划与进行实验: 问: 为了验证猜想1可以怎样来实验呢? 为了避免如粗细,材料等影响,我们用相同粗细,相同材料的不同长度 的导线,当电压一定时,看哪一根流过的电流大,则它的电阻就小。 教师请两个同学配合进行演示,然后分析得出结论,填写教材P65的空 白。 同样的办法得出横截面积、材料对电阻的影响。 问: 刚开灯的时候灯泡亮些或暗些? 要亮一些。 问: 说明这时灯丝的电阻较大或者较小? 较小。 问: 这前后变化了的只是灯丝的温度,说明电阻的大小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介绍电阻如何受温度的影响:大多数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介绍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电流、电压等因素无关。 得出探究结论: 导体的电阻大小与长度有关,导线越长,电阻越大 导体的电阻大小与横截面积有关,导线越粗,电阻越小 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以用怎样的水管对水流的阻碍小些类比来加深理解) 巩固探究结论:回答引入部分的两个问题,特别强调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电流、电压等因素无关。指导学生阅读并了解不同材料的电阻率。 三、变阻器。 引入: 演示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然后请学生分组完成本次演示。 1.分组观察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并对照图14-3理解各部分的名称,作 用。 2.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图符号,示意图 P 3. 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对照上面的电路图符号,请学生回答滑片如何移动时连入 图1 的电阻增大,对照示意图:要想滑片P向左滑动时电阻减小,应将哪两个接线柱连入电路,要想滑片P向右滑动时电阻减小呢? 讲解滑动变阻器的连入原则:一上一下。 4. 再次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体会滑动变阻器的连入方法,并如何改变电路中 的电流及电压,即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5. 请学生找生活中见过的滑动变阻器。如收音机的音量调节旋扭等。 6. 简单介绍电阻箱的作用,优点以及计数方法,出示电阻箱,调节后让学生练习读数。 四、课堂练习设计(投影展示) 1.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 ),导体的电阻由它的( )、( )、( )决定的,还与( )有关。 2.一般导体被均匀拉长后,它的电阻将( ),这是因为( )变大,且( )变小的原故。 3.白炽灯的灯丝断了一截,若搭上以后仍能使用,则灯丝的电阻将( )。 A。 增大 B 减小 C 和原来一样 D 无法判断 4.如图所示,当连接小灯泡的电路两端分别接滑动变阻器的左下和右上两接线柱时,滑片P向右滑动时,灯泡的亮度如何变化 五、小结:由学生回答 1 .电阻的概念,符号,单位。 2.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3.滑动变阻器的原理,连接方法。 六、作业 1.教材P67 1、 2、3题 2、(不同学生分别完成不同组习题) (A组) (1)、因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两端所加的电压大小和通过的电流大小都(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 )、( )、( )、( )。 (2)、关于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们都能任意连续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大小 B、它们都能知道接入电路的电阻大小 C、它们都是靠改变导线的粗细来改变电阻的 P D、它们都能逐渐改变所在电路的电流大小 (3)、如图1,要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阻变大,应选择的接线柱是 图1 A.A、D B.B、C C.A、B D.C、D (B组) (1)、在相同电压下,把长度、横截面积均相等的锰铜线和镍铬合金线分别接入电路中,通过锰铜线的电流( ),表明锰铜线对电流阻碍作用( )。 (2)、将一段导线对折后接入电路中,对折后导线的电阻与原来相比(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3)、将如图2所示的滑动变阻器串联在小灯泡电路中,要使滑片向右滑动时灯泡变亮,应如何连接( ) 图2 A、C D B、A C C、A B D、B D (C组) (1)、有两只定值电阻分别标有“2A,10Ω”和“1A,5Ω”字样,若将它们串联起来使用,则电路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应为( ) A、1A B、2A C、3A D、1.5A (2 )、把甲、乙两段电阻线接在相同的电压下,甲线中的电流大于乙线中的电流,不计温度对电阻的影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当它们材料、粗细都相同时,甲线长乙线短 B、当它们材料、长度都相同时,甲线粗乙线细 C、当它们长度、粗细都相同时,两线的材料一定不同 D、甲乙两线的材料、长度、粗细不可能 完全相同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电阻和变阻器 一、电阻的概念、符号、单位,电路图符号。 1.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符号:R 3.单位:欧姆(Ω) 千姆(KΩ) 兆姆(MΩ) 1KΩ=1000Ω 1MΩ=1000000Ω 4. 电路图符号、示意 二、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 1.长度: 2.横截面积: 3. 材料: 4. 温度: 三、变阻器。 1.滑动变阻器 2. 电阻箱 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公开课教案3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悉常用的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2、通过用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路中灯泡的亮度。能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用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路中灯泡的亮度实验的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试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 教学难点: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引入新课 实验演示:教师出示调光台灯实物,并当堂演示调光台灯亮度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1、这种台灯与其它的台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调节旋钮,台灯的亮度有什么变化? 3、它能够改变亮度的原理是怎样的? (二)新课教学 1、变阻器原理的学习(1)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灯泡亮度的变化是由通过的电流变化引起的,而电流的变化则是由电阻的变化引起的。启发学生猜想:调光台灯的电阻变化是由改变导体电阻的什么因素引起的? (2)实验探究 用铅笔芯使电路中的电流连续的变化。如图所示,在导线间夹入一段铅笔芯,使一端在铅笔芯上自由滑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大小,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3)交流评价 让学生动手完成并在小组相互交流,归纳筛选出结果:改变导体的长度能改变小灯泡的亮度。我们学习一种能改变电阻的器件──变阻器。其实,实验室所用的变阻器也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 原理:变阻器就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 2、认识变阻器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桌上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认识变阻器的主要造,并重点强调观察4个接线柱和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合金线所绕成的线圈,猜想这种结构的设计有什么理由。然后投影: (1)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 (2)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 (3)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几乎是零? 教师结合投影片介绍其构造,理解铭牌上数据的物理意义并要求学生学会画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简图和电路符号。 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符号 3、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1)提出问题(投影) ①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该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②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该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 ③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④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向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 ⑤滑动变阻器上有4个接线柱,怎样把这些接线柱接入电路?共有几种接法? (2)实验探究 学生相互讨论,首先,设计出实验电路如图所示,接着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进行操作,尝试控制灯泡的亮度。同时,教师巡视,并指导各实验小组将变阻器的实物连接、电路图连接、及电路符号连接进行对照,研究电阻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3)交流评价 各小组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验结果相互讨论,共同归纳总结: 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电阻总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 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串入电路,调流控压; 一上一下,作用最大; 同上同下,没有变化; 接入电路,拨到最大。 (三)课堂小结 变阻器 1、原理:利用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长度来改变电阻。 2、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等。 3、符号 4、使用 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的电阻总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 (四)布置作业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结构简图,元件符号。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2)通过探究活动能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会用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路中灯泡的亮度。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思考观察实验、对比、探究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热情。 【教学重点】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滑动变阻器、示教板、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 【教材教法】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价”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3分钟) 师: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生:材料、长度、横截面、温度。 师:其中,长度如何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 生:其他因素相同,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二、新课引入(5分钟) 创设情景,采用多媒体实验引入新课。(创设情景,引发思考,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三、变阻器原理的学习(10分钟) 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灯泡亮度的变化是由通过的电流引起的,而电流的变化则是由电阻的变化引起的。启发学生猜想:铅笔芯的电阻变化是由改变导体电阻的什么因素引起的? 实验探究 用铅笔芯使电路中的电流连续的变化 方案目的(改变长度):如图所示,在导线间夹入一段铅笔芯,使一端在铅笔芯上自由滑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大小,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获得证据或数据的来源。在观察到现象后及时做出记录,这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揭示科学的神秘面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灯泡亮度变化,实质上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灯的亮度的。要想弄清其原理,我们先来学习一种能改变电阻的器件──变阻器。其实,实验室所用的变阻器也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 原理:变阻器就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板书) 四、学习正确使用变阻器(20分钟) (1)变阻器结构的学习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桌上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认识变阻器的主要构造,并重点强调观察4个接线柱和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合金线所绕成的线圈,猜想这种结构的设计有什么理由。然后提问: ◆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几乎是零? 教师结合投影片介绍其构造,理解铭牌上数据的物理意义;并要求学生学会画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简图和电路符号。 (板书)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符号: (该部分内容简单,让学生观察,师生共同解决,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法和讲授法。) (2)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该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为了化解难点突出重点,我在此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去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另外。还借用课件直观、生动地显现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的过程。 提出问题 (投影) ◆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该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该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 ◆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向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 ◆滑动变阻器上有4个接线柱,怎样把这些接线柱接入电路?共有几种接法? 实验探究 学生相互讨论,首先,设计出实验电路如图所示,接着上台进行操作,尝试控制灯泡的亮度。同时,引导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指导实验学生每次将变阻器的实物连接、电路图连接、及电路符号连接进行对照,掌握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交流评价 结合各自的实验结果相互讨论,共同归纳出:(板书) 使用: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电阻总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 (本环节中以教材内容和设计好的实验报告为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估”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破“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板书) 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歌 使用滑动变阻器, 改谁电流跟谁串。 一上一下连接线, 关键是看连下线。 左连右移电阻大, 右连右移电阻小。 (3)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板书)① 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②保护电路。 五、变阻器的实际运用──油量表(5分钟) (设计本题目旨在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运用,更重要的是拓宽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小结、拓展与作业设计(2分钟) 拓展解释铭牌物理意义 作业: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变阻器 1.原理:利用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长度来改变电阻。 2.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等。 3.符号: 4.使用:(口诀) 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的电阻总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 【教学反思】 一个仪器,讲清它的构造、原理、作用并不十分困难。怎样使学生在较短时间里,由感性的肤浅认识──到理性的理解──再到熟练得使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受到启发。我认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设计方案、实施实验,让学生感觉知识离自己并不远,努力思考就能想出好办法,设计会更加合理。学生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改进,印象会更深,应用起来会更亲切、更熟练。 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新的课程观更强调课程是一种活动,因为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形成,都必须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活动来实现。 本节课教师给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机会,作为教师,只是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讨论活动,积极寻找学生的思想火花,遵循“不干涉”原则。比如在讲授变阻器的原理时,教师引领学生分析与电阻有关的几个要素为后面的教学设伏,并通过用铅笔芯改变小灯泡亮度的实验,让学生自主得出应该改变导线的长度。接着教师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将铅笔芯换成变阻器演示实验,运用“类比”的方法因势利导突破难点,揭示变阻器的原理,事实证明运用此法效果十分的好。在教授变阻器的使用时,教师又是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进而总结出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切忌不要操之过急,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口诀的形式总结出来,学生乐于接受,易于识记掌握。从课后的调查与作业效果来看,此处的教学十分成功。 课堂教学的好坏,并不在于教师是否把概念、规律讲清讲透讲活,而是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进而总结出规律揭示其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探究课。 【高三物理优秀公开课教案有哪些】相关文章: 2.高三物理棱镜教案 10.小班优秀公开课教案篇11:高三物理复习教案参考
篇12:高三物理棱镜教案
篇13:高三英语一轮公开课教案
篇14:高三英语一轮公开课教案
篇15: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
篇16: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
篇17: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公开课教案
篇18: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公开课教案
篇19: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公开课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