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的语文上册课新闻两则预习教案以及方法
“熊猫星星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初二的语文上册课新闻两则预习教案以及方法,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初二的语文上册课新闻两则预习教案以及方法,欢迎大家分享。
篇1:初二的语文上册课新闻两则预习教案以及方法
教学内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学习第一则新闻。
(一)导入
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二)新闻的知识
1. 什么是新闻 ?
简单地说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2.新闻的特征
a)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b) 报道迅速及时。
c) 简明扼要。
3.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A. 标题
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B. 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C.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 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 结语:是消息的结尾。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补充: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是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略小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三)学习第一则新闻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韶山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导师。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
2. 介绍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思考: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 (明确: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 (明确: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鼓舞人心、振奋士气。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3 .整体感知
齐读这则新闻,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了解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
明确: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四)进一步探究内容,领略人民解放军的威武
1.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
2.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此中,有详略,详写哪路军?略写哪路军?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详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强。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
3. 哪些句子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
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叙议结合)
明确:“一方面„„另一方面”。揭露了敌军溃败我军取胜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也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灭亡的民运。
(五)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六)小结
篇2:初二的语文上册课新闻两则预习教案以及方法
教学内容:学习第二则新闻,进一步了解新闻这一文体
(一)导入
上节课,大家第一次了解新闻这样文体,也从毛主席的一则新闻稿中领略了我解放军雄姿。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 再读课文,了解本文的结构
1.新闻的结构(本文的结构)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导
语)
第二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背景资料)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背景资料 )
第四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篇3:初二的语文上册课新闻两则预习教案以及方法
(三)、体味新闻语言的特点
1、新闻语言具有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三大特点的语句。
明确:真实性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
及时性 1948年11月5日电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准确性 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2、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明确: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二)比较阅读——两则新闻的异同
A. 相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1)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2)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3)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4)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5)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B. 不同:将两者不同的地方找出来。
6)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7)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8)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9)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C.总结:两则新闻的主题
两则新闻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正义战争的胜利,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三)作业
1.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预习《芦花荡》,扫清字词障碍。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 锐不可当
西(较详) 中(略) 东(详)
长_______________横 ↓ ↓ ↓ ↓ 渡 ____________
__ 江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 溃不成军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教学反思:
初二的语文上册课新闻两则预习方法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良好学习品质,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在思想上引导学生认识预习的意义之外,在布置预习进要确定预习的范围和重点,提出预习的要求,突出预习的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使学生在预习时有方向,有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控究。实现学生预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自觉学习的品质,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一、注音正音,掌握词语。
生字、生词是阅读的障碍,也是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预习时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或工具书掌握生字生词,重点弄清字音、字形、字义,要尽量地去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作用。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这是预习课文的第一步骤,要求学生结合预习提示,再根据预习要求从头到尾将课文读一两遍,对课文有个整体印象和感受,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梗概,认识文体特点,形成整体印象。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预习要求,预习记叙文,要求在通读中主要理解记 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或记叙了哪些片断,描写了哪些景物。预习说明文,则注意找出说明对象,看看从哪些方面介绍其特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预习议论文,则找出议论的中心,主要从什么
方面论述。这样学生首先有目标,有重点去预习,对课文内容有粗略的整体印象。
三、结合内容,思考问题。
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思考的问题主要是课文的预习提示突出的和课后的思考题,教师可根据课文需要布置一些有价值的预习题,也可启发学生去思考阅读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如思考标题的含义,作者拟题的用意。又如找出开篇点题、结尾呼应、中间过渡的语句及作用等。
四、分析结构,划分层次。
对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是对课文内容的主动进一步认识,在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问题思考的基础上,再对课文结构作研究,分析课文写了几件事或讲了几个问题,是以什么顺序或方式来安排内容、展开情节或阐述说明的,从而把它划分为若干部分,并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符号去做点标记。
五、概括中心,分析写法。
在理清线索脉络内容的基础上去概括基本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写出思想内容,归纳中心对深入了解课文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中心的概括只要求学生能搞搞清楚主要内容,抒发某种情感即可。分析写法不要求全面具体,可根据预习提示要求或教师布置的预习题进行,指导学生抓住写法上最突出的、最有特点的方面来粗线条分析.
六、摘抄语句,积累运用。
课文中有不少的优美语句,为了让学生对语意、感情、积累、沉淀,以达到运用的目的,就要求学生把摘抄句句和课外练笔有机结合。如发现课文中有优美词句,或蕴含哲理的名句都摘抄下来,并根据自己的认识略作分析,也可根据优美语句仿写句子,更可根据原句描写的角度和运用的手法去写一段话。
七、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有时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时代、空间的距离,为了缩短这一距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体验和搜集资料等方式,获得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经验或感受。
以上所说的几种语言预习的内容和要求,不一定在每课的预习中要求做到面面俱到,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的学习要求适当安排和布置,并且有所侧重,这样使学生在预习中有内容范围,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不但培养学生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篇4: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预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指导学生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标出诗歌共有几节,了解每节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实际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日子,大家心里有什么话要说?讲一讲。
2、从挂图引入课文。
师:大家对开学第一天的感受很多,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过开学第一天的。
(二)分自然读课文
1、要求圈出生字,认真读一读。
2、讲讲诗歌一共有几节。
3、讲讲每一节讲了什么内容。
(三)学生汇报
1、诗歌一共4节。
2、第一节讲开学第一天师生、同学们见面,十分高兴。
第二节讲我们升入二年级。
第三节讲学校里来了许多小弟弟小妹妹。
第四节讲我向小弟弟小妹妹点头微笑。
(以上内容可以用原诗中的一两句回答)。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1)读对的卡片放一边,折去拼音测读。
(2)读得不准确的贴黑板,予以重点教学。
(3)注意点:
①分清“f”“h”:分(fēn)数(shù)帆(fān)船(chuán)仿(fǎng)佛(fú)
②读好“ai”“ei”音:妹(mèi)妹(mèi)背(bèi)起(qǐ)迈(mài)步
③读好前鼻韵母:灿(càn)烂(làn)鲜艳(yàn)分(fēn)开帆(fān)船
④读好翘舌音:开始(shǐ)睁(zhēng)开
⑤其他:突(tū)然格(gé)外相(xiāng)信
⑥读好多音字:
xiāng相信fēn分数bēi背着
相分背
xiàng相片fèn分外bèi背书
(4)出示句子测读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六个。
今校级弟妹奇
(2)组词。
(3)讲识记要记。
独体字弟(八部)
左右结构纟+及→级
女+未→妹
上下结构木+交→校
大+可→奇
(五)作业
抄写生字。
篇5: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预习教案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篇6:初二语文新闻两则语文教案
一、复习旧课回顾关于新闻的常识,把握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的结构,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文六要素,以及新闻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同学们,关于新闻的知识,你了解多少,能说说吗?
二、导入新课:《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一篇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的新闻,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新闻常识来分析此则新闻。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学习新课
(一)展示预习成果
1、给加点字注音 绥靖(suí jìng) 鄂(è) 豫(yù) 杜聿(yù)明 阌乡(wén) 宿舍 shè 星宿 xiù 整宿xiǔ
2、背景介绍: 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 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队重点设防的城市。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边疆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小结:通过阅读,理清新闻六要素,可以整体感知全文,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三)理清新闻的结构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
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背景内容包含在主体之中,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思考品味:
1.课文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一方面,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原因。
2、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3.学了这两则新闻,你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有什么新的认识? 可概括为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通过思考品味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情感。
(五)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篇7:初二语文新闻两则课文预习练习题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是( )
A 锐不可当(dǎng阻挡、抵挡)
B 馈退(kuì馈败)
C 歼灭(jiān消灭)
三、填空。
新闻,又叫 ,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等几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从
至 。主体是从 至 。
四、阅读。
(一)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分析下列句中加黑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百万:
不含:
均是:
2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封锁长江。
较为:
然:
一切:
篇8:初二语文新闻两则课文预习练习题
五、选做题。
我们的老顾问余凤英离休了。她老早就说过,离休的时候要送给我们一件注着特别感情的礼物。那天她来了,抱着一盆自己亲手栽培的马兰花,把它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深情地说:“马兰花,一看到它我就不由想起了延安。”
余老太太是个“老延安”,特别喜欢马兰花。她家的小院里从不种玫瑰,也不种丁香,更不种什么柱顶红之类,却栽种着一簇簇的马兰花。春天,马兰花蓬蓬勃勃地生长,十分惹人喜爱。特别是那修长苍劲的叶子,托着盛开的蓝而带有紫纹的花瓣,活似一张张乳燕的小嘴。花虽不艳,却散发着沁人的清香。这时候,余老太太的心就像盛开的马兰花,温柔的笑总是挂在饱经风霜的脸上。你若带孩子到她家作客,她准会拿出好多用马兰花编成的小动物,诸如花蝴蝶、青蛙、鸽子等等。孩子乐得直跳。大家都说,余老太太与马兰花有着特别的感情,并把这感情与她不肯随便扔掉半块纸头的***惯联系在一起。可谁也说不清这事的缘由。
最近我才了解实情。当年余老太太大学刚结业,地下党把她从上海送到延安。那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边区纸张奇缺,组织上把她分配到一家印刷厂工作。当时的用纸要自造。每一天,她把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手做好的纸浆刷到粉白光滑的墙上,干了再取下来,拿去印报纸,出刊物书籍,如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著作和党的文件。巴掌大的纸头都十分金贵,谁也舍不得扔掉。余凤英那时逐渐与马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之余,除了培育马兰花,还学会了用马兰草编制各种各样的玩具,送给延安的孩子……
□→□→□→□。马兰花热烈地开着。那墨绿的叶子,那略带紫纹的蓝色花朵,朴素而雅洁。
1 文中□→□→□→□应填入下面四句话。请在题后的方框内依次填上最合理的序号。
①她的马兰花留在办公室的窗上。
②余老太太离休了
③还是闪烁千秋万代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向前的一种进取精神
④那不只是一盆花
这四句话的顺序应是:□→□→□→□
2 标点运用。
①文中“老延安”加引号的作用是 。
②关于文中第三自然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下面有两种意见,其中正确的一种是 。
A 这种用法是正确的。
B 省略号后面还应当再加一个句号。
3 修辞方法。
文中画 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它的比喻词是( ),喻体是( )。
4 下面是关于这篇短文中心意思的概括,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现了马兰花清香而朴素的特征。
B 说明余凤英喜爱马兰花是为了用马兰草给孩子编制玩具。
C 表现了余凤英晚年非常怀念在延安的生活。
D 表现了老一辈意味深长地把奋发向前的进取精神传给下一代。
六、作文。
1 范围:写人的记叙文。
2 要求:运用正面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和心理活动)与侧面描写(人物衬托)相结合的方法,夹叙夹议,来刻画人物。
3 参考题目:①受人尊敬的(老校长)②为四化争分夺秒③好(爸爸、妈妈、奶奶……)④他(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⑤他(她)变了⑥(人物的个性特点)的(称呼)
篇9: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知识目标〗
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教育目标〗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重点难点〗
了解并且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识记重点字词
鄂(湖北) 豫(湖南)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气势磅礴 回肠荡气 聿
闱乡
三、知识介绍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速读全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速读全文,划分新闻内容要素: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2日夜 30万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2/3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篇10: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①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②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 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③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吾。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文的要素,只要把记叙文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篇11: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
[教学步骤]
序曲: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电视——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来当制片人
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地图绘制组: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可以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flash制作。
场景设置组: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镜头剪辑组: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
二.进入演播厅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
2.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
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
二十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二十一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会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
3.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设计示例:
导播语:大家知道。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的军事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
①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②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
③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
④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
⑤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
结束语:好,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
三.坐上观众席
如果你是观众,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务:
1.你听出了新闻报道者的情感倾向吗?
2.对军事家的分析,你还有异议吗?
3.对这场战争,你好可以补充一些“”的资料吗?
四.学生仿照上面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篇12: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
[教学步骤]
一、摘读六要素
1.知识简介
新闻的六要素指的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与记叙的要素基本相同。
①人物有时是个体,有时是群体,这两则消息的人物可能都是群体。
②时间有时指具体的某一时间点,有时也指某一时间段。
③地点有时指具体的某一个点,有时也指一段距离,要注意分别。
④事件发生的原因要仔细阅读,查找文中隐含的信息。
⑤经过和结果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
2.阅读两则消息,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_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_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摘读五部分
1.知识简介。
①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有时还有引标、副标。
②导语: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③主体: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④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明显表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⑤结语: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2.再次阅读两则消息,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
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背景和结语暗含在主体中。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
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三.摘读三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真实性: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及时性: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准确性: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真实性: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及时性:1948年11月5日电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准确性: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篇13: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
[教学步骤]
一.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二.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地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发生在长江沿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生在地处中原的南阳。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将自己的发现写成小段的鉴赏性文字。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课文扩读材料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巳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使用建议: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篇14:初二课文新闻两则预习练习题
六、作文。
1 范围:写人的记叙文。
2 要求:运用正面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和心理活动)与侧面描写(人物衬托)相结合的方法,夹叙夹议,来刻画人物。
3 参考题目:①受人尊敬的(老校长)②为四化争分夺秒③好(爸爸、妈妈、奶奶……)④他(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⑤他(她)变了⑥(人物的个性特点)的(称呼)
篇15:初二课文新闻两则预习练习题
五、选做题。
我们的老顾问余凤英离休了。她老早就说过,离休的时候要送给我们一件注着特别感情的礼物。那天她来了,抱着一盆自己亲手栽培的马兰花,把它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深情地说:“马兰花,一看到它我就不由想起了延安。”
余老太太是个“老延安”,特别喜欢马兰花。她家的小院里从不种玫瑰,也不种丁香,更不种什么柱顶红之类,却栽种着一簇簇的马兰花。春天,马兰花蓬蓬勃勃地生长,十分惹人喜爱。特别是那修长苍劲的叶子,托着盛开的蓝而带有紫纹的花瓣,活似一张张乳燕的小嘴。花虽不艳,却散发着沁人的清香。这时候,余老太太的心就像盛开的马兰花,温柔的笑总是挂在饱经风霜的脸上。你若带孩子到她家作客,她准会拿出好多用马兰花编成的小动物,诸如花蝴蝶、青蛙、鸽子等等。孩子乐得直跳。大家都说,余老太太与马兰花有着特别的感情,并把这感情与她不肯随便扔掉半块纸头的***惯联系在一起。可谁也说不清这事的缘由。
最近我才了解实情。当年余老太太大学刚结业,地下党把她从上海送到延安。那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边区纸张奇缺,组织上把她分配到一家印刷厂工作。当时的用纸要自造。每一天,她把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手做好的纸浆刷到粉白光滑的墙上,干了再取下来,拿去印报纸,出刊物书籍,如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著作和党的文件。巴掌大的纸头都十分金贵,谁也舍不得扔掉。余凤英那时逐渐与马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之余,除了培育马兰花,还学会了用马兰草编制各种各样的玩具,送给延安的孩子……
□→□→□→□。马兰花热烈地开着。那墨绿的叶子,那略带紫纹的蓝色花朵,朴素而雅洁。
1 文中□→□→□→□应填入下面四句话。请在题后的方框内依次填上最合理的序号。
①她的马兰花留在办公室的窗上。
②余老太太离休了
③还是闪烁千秋万代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向前的一种进取精神
④那不只是一盆花
这四句话的顺序应是:□→□→□→□
2 标点运用。
①文中“老延安”加引号的作用是 。
②关于文中第三自然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下面有两种意见,其中正确的一种是 。
A 这种用法是正确的。
B 省略号后面还应当再加一个句号。
3 修辞方法。
文中画 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它的比喻词是( ),喻体是( )。
4 下面是关于这篇短文中心意思的概括,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现了马兰花清香而朴素的特征。
B 说明余凤英喜爱马兰花是为了用马兰草给孩子编制玩具。
C 表现了余凤英晚年非常怀念在延安的生活。
D 表现了老一辈意味深长地把奋发向前的进取精神传给下一代。
篇16: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预习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预习学案:精读
1、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气”“毫无作用”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部分对三路大军渡江的报道,表达方式有同有异,详略处理十分恰当,而且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请加以说明。
这则新闻中相同的是都交代了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战局的发展趋势。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西路军渡江战况写得比较详细、具体,报道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东路军渡江战况写得最详。这是因为东路军与西路军、中路军所遇敌军都不同,战斗激烈,还因为这里是被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很巩固的防线”。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有必要详写。
关于过渡自然,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内在联系紧密,还应从语言标志上去体会其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的特点。如文中前面写了“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鲁港地区”交代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后面就用“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既交代了西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又补充说明了上文没提及的中路军所遇之敌的情况。前面写了“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后面就写“我东路军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上文呼应。前面写了“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后面就写“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与之相呼应,起到了紧密衔接的作用。
3、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最后写。而中路军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4、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里是详写的?哪里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30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5、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面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6、《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语言怎样体现出了新闻语言的特点?
本文的语言准确鲜明。首先,文字具体确凿,表达准确。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整天的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整天的激战”概述了战斗的艰巨,表现了我军的英勇无畏;“歼灭及击溃”表现敌军失败之惨重,“歼灭”指“全部被消灭”,“击溃”指“敌军已完全丧失战斗力”;“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所指并非全部,但大势已成定局;“控制江阴要塞”,指关键的军事设施已在我掌握之中,语言具体详明,事实确凿可信,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再如,“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这句话中的“突破”表现了战斗所取得的进展,“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另外本文的语言极具感情色彩。如,“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一句充满了对敌军的嘲讽。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灭,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我军的神勇。另外“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句话中,“至发电时止”时间概念更准确,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余部”这一军事术语,还指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7、通过比较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
(1)注意比较①②两句(下同),体会加点词语含义的不同之处。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②句的语言准确恰当。)
(2)注意用语的准确和色彩的不同。
①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剩下的23日可渡完。
②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
“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3)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句①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而句②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八年级语文考试高分技巧
1、良好的记忆、扎实的基础
生字、解词、背诵、常识性知识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扎实的基础依靠良好的记忆,清晰、一丝不乱,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课外名著阅读,语文学习的“内功”
你是否阅读过《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原著,以及其他名著,有童话、神话、寓言的启蒙阅读?因课外名著阅读的难度高于课本和试题,其宽度广于课本和试题,在学习、考试时你会“游刃有余”。在阅读名著的同时,借助点评语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增强了解人的能力。
3、熟读重点课文
所谓重点课文可通过课本目录的标示分出。讲授这些课文时老师会有大量的示范、分析,一定要注意老师是如何朗诵、思考,老师的思路最接近试卷出题人的思路,而不是你或其他什么人的思路。
4、要形成知识结构
习武之人,都知道通过手部来运用手臂、肩膀、全身的力量。语文学习也是这样,知识形成结构的好处是:第一不会遗忘,第二知道和不知道,第三能系统来解决具体问题(有水平的人都是如此)。
5、生活知识和课本知识要思考,学会融会贯通。
6、兼具丰富细腻的情感、严密综合的理性思维。
初中男生语文普遍不如女生是因为前者,所以平日里要培养一下。
7、提高几项语文能力
了解自我的能力,能用爱的眼光观察事物,对自然有内心的亲近感,能将阅读转化为作文。同时,纠错能力的培养,学会整理错题,争取不会再犯。
8、几个小项
(1)搜集、整理好自己的学习资料
(2)与语文教师有较好的关系、沟通
(3)会适当借助家长、家庭的便利条件
篇17: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预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篇18: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预习学案
1、生字注音
芜湖(wú) 击溃(kuì) 鄂(è) 绥靖(suí jìng) 阻遏(è) 阌乡(wén) 歼灭(jiān) 要塞(sài) 杜聿明(yù) 锐不可当(dāng) 荻港(dí)
2、词语解释
【不含】不包括。
【锐不可当】锐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业已】已经。业,已经。”业已”与“已经”区别在于:“业已”多用于书面语,“已经”则不限。
【绥靖】安抚,平定。
【阻遏】阻止。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它与“撤退”的区别在于:“撤退”不含垮、败的意思。
【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它与“要隘”的区别在于:“要隘”是指险要的关口。
【占领】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它与“占据”的区别在于:“占据”是用强力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等)。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屏息凝视】抑止着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比喻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
【高屋建瓴】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磅礴,盛大的样子。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回肠荡气】形容乐曲文章等非常动人。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歼灭】消灭。
【击溃】打垮;打散。
【封锁】采取军事措施,使不能通行。
【纠正】改正。
【管辖】管理;统辖(人员、事务、区域、案件等)。
【逃窜】逃跑流窜。
篇19: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预习教学设计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篇20: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预习学案
本消息的标题简洁、概括,“百万”点明人数,“横渡长江”则概括了战况,壮阔气势<胜利豪情跃然纸上。导语部分,作者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它既点出了人数之多(“百万大军”),又报道了战线之长(“1000余华里”),更写出了胜利之大,战绩之辉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接着,本文主体部分详细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内容翔实,层次分明。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时间顺序,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先略写中路军渡江情况,因新华社在此前已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西路军写得稍详,“至发电时止”,“三分之二”,“二十三日可渡完”,“正向南扩展”,这些语言预示了战役前景。最后谈到东路军,文笔较之前两层更为详细些。东路军遇敌虽强,但战犯自认为很巩固的防线,却“又被我军突破了”,两者对比鲜明,“不料”二字表明我军的出其不意,“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表明我军以大获全胜而告终。
②准确简明的语言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凝练而具有概括性,翔实而又确凿无误,鲜明而又富于感情色彩。如“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几个词语报道了渡江战役的胜利,体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气势。又如,“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虽只寥寥数语,却展示了敌我双方的精神面貌。作为新闻,本文特别注重交代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和战况,准确及时。如“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不含”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均是”二字既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又洋溢着胜利的豪情。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表明材料真实,消息准确。另一方面,作者的感情色彩也在语言中表现鲜明。如“国民党的广大官兵„„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泄气”二字既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国民党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又解释了为什么敌军的抵抗“甚为微弱”。又如在写敌人时用“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写我军时用“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正是胜利者自信<自豪的反映。
③.释疑解难
以记叙为主的“消息”中插入的议论:
消息是“用事实说话”,但在其中插入适当议论,阐明问题,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如本文主体部分第二层写战况之后插入作者简要的议论(“此种情况„„都很泄气”),从敌我双方阐述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我方指战员“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方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且此段议论,是我略敌详,因为关于我军战斗力,早已是人尽皆知,而在此电文之前,新华社已播发过毛泽东写的另一篇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而敌军所以“都很泄气”,更深的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违背军心民心,作者正要强调这一点,从而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世人,国民党反动派违逆历史潮流,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人民解放军才是正义之师。对敌方的议论,作者还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国民党官兵区别开来,这不仅体现了我党宽广的胸怀,也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人。因此,这段议论既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的反动本质及士气败落<不堪一击的军情,又有很强的政策性,从而使这篇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初二的语文上册课新闻两则预习教案以及方法】相关文章:
2.新闻两则 教案
3.新闻两则教案
5.预习语文的方法
10.语文五年级下册预习方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