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2023-01-16 08:10: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面包小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篇1: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第2课时相遇问题

年月日编号: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

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篇2: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电脑演示两人相遇。(板书:结果相遇)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李诚走的路程两人所走的路程和现在两人的距离 1分60米79米 2分 3分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 65×4 + 70×4(65 + 70)×4=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篇3: 五年级下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应用题。

2.使学生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并从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认识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和掌握两种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思路。

课前准备:布置课前预习提纲:

1. 把表格填完整。

2. 出发3分后,两人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3. 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一)口答下面应用题:

⑴张华每分走60米,走了3分,一共走了多少米?

⑵一列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用了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42千米, 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师问:这两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板:速度时间=路程

(二)引入:

师:这两道题都是讲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这节课我准备研究两个人或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

二. 新授:

(一)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

⑴多媒体出示鸭子图,让学生观察:

①这两个鸭子出发的时间怎样?

②走的方向怎样?

③最后它们怎样了?

⑵多媒体演示后,学生回答刚才老师的问题。

板:时间:同时出发

方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

(二)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⑴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的,相向而行的,最后相遇的这一类应用题,也就是相遇问题。

⑵出课题:相遇问题

⑶出学习目标:

① 理解相遇 、速度和的概念。

② 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教学准备题

⑴多媒体演示表格,填表,师:昨天老师布置了3道预习提纲让同学们预习课本P58-59,现在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⑵指名回答提纲①,填表格。

⑶指名回答提纲②,出示相遇。

⑷指名回答提纲③,出示两家的距离正好是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

小结:这道题他们是同时出发的,相向而行的,最后他们相遇了。

(四)把准备题改成例题

⑴出示例题:张华和李诚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经过3分,两人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⑵审题:

①师问:张华和李诚出发的时间怎样?走的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了?

②指名回答。

③师问:问题是求什么?求两家相距多少米也就是求张华和李诚的什么?

④指名回答。

⑤板: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正好是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

⑶教学第一种解法。

①多媒体演示第一种解法的思路。

②学生根据演示列式计算,

板:603+703

=180+210

=390(米)

③学生讲解题思路。

④板:先求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再加起来。

(4)教学第二种解法。

① 师问:还有别的解法吗?让学生试着列出式子。

② 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③ 四人小组讨论解题思路。

④ 指名回答解题思路,板:先求速度和,再求总路程。

⑤ 齐读。

(5)对比,小结。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这两种方法的思路相同吗?结果相同吗?

(五)学习例5。

(1)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P58例5。

提纲:①课本用了几种解题方法?

②每一种解题方法的思路是什么?

(2)指名回答提纲。

(3)通过两道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总结出第二种解法的关系式:速度和时间=路程,并齐读一次。

(4)质疑。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59做一做1。

2、课本P59做一做2。

3、根据算式补充条件或问题:(多媒体出示)

① 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走来,甲每分钟走45米,乙每分钟走54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 ?(45+54)4

② 两列火车同时从两站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两站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485+525

③ 王师傅和李师傅共同加工一批零件,王师傅每小时加工25个,,两人一共加工4小时正好完成任务,这批零件有多少个?(25+20)4

4.只列式不计算。(多媒体出示)

① 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45千米, 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快5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② 李明和小冬同时从某地出发,背向而行,李明每分走55米,小冬每分走60米,经过4分,两人相距多少米?(多媒体演示背向而行)

五.小测:

⑴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面对面走来,经过6分相遇,(如图),求两地间的总路程。

法一:①相遇时,甲行了多少米?列式:

②526表示:

③ 两地间的总路程,列式:

法二:④两人的速度和,列式:

⑤两地间的总路程,列式:

⑵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 两辆摩托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3千米,2.5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

A(42+53)2.5 B(53-42)2.5 C 42+532.5

② 客车和卡车分别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卡车每小时比客车少行5千米,3.5小时后两车相遇,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A (45+5)3.5 B (45-5+45)3.5C (45+5+45)3.5

⑶列式解答:

甲、乙两个小组从两地同时相向挖一条水渠,甲组每小时挖42米,乙组每小时挖38米,经过3小时正好挖完。这条水渠共长多少米?

多练题:两地相距100千米,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 甲每小时行14千米,经过4小时与乙相遇。相遇后再经过2小时,甲、乙两人相隔多少千米?

六.小比赛

⑴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甲列车每小时行50公里,乙列车每小时行40公里,经过4小时相遇。两个城市间的铁路长多少公里?( )

A 50+404 B (50+40)4 C 504+404 D 40+504

⑵客轮和货轮同时从两个港口对开,16小时相遇。客轮每小时行28千米,货轮每小时行24千米。两个港口相距多少千米? ( )

A (28+24)16B 2416+28C 2816+24 D 2824+2816

⑶小刚家在学校南面,志华家在学校北面。小刚每分走65米,走到学校用8分;志华每分走64米,走到学校用7分。求小刚家到志华家有多远? ( )

A 658+647B 657+648 C (65+64)(8+7) D (65+64)7+65

⑷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步行每小时走5公里,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走16公里,3小时后两人还相距7.5公里,求两地间相距多少公里? ()

A (16+5)3+7.5 B (16+5)3-7.5

C 163+53+7.5 D (16+5+7.5)3

⑸甲乙两人各从所在村相对出发,甲每小时走11公里,乙每小时走10公里,相遇时甲走4小时,乙比甲少用1小时,两个村间有多少公里? ( )

A 114+101 B 114+10(4-1) C 114+10(4+1)

D(10+11)4-10 E (10+11)3+11

七.总结。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这类应用题有几种解法?

八.作业:P61 1、2

篇4:“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同时相对(背)相遇

速度时间路程

(和)(相同)(和)

⑴70×=280(米)⑶70+60=130(米)

60×4=240(米)130×4=520(米)

280+240=520(米)

⑵70×4+60×4⑷(70+60)×4

=280+240=130×4

=520(米)=520(米)

答:两家相距520米。

篇5:《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7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其中的一个速度)”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其中的一个速度问题的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其中的一个速度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求其中的一个速度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今天小红打的去离家3600米的少年宫学习舞蹈,6分钟就到了少年宫,汽车每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口答列式:3600/6=60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路程/时间)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一小时共行115千米,其中一辆客车每小时行55千米,一辆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读读 议议

出示: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经过5分钟相遇。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多少米?

提问:你知道相遇的时候,小明行了多少米?小红行了多少米?

如果只知道: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经过5分钟相遇。你能求出什么?

460/5=92(米)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7(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经过5分钟相遇。”改成“经过4分钟相遇。”,其余条件不变,仍然小红每分钟走多少米?”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解法一:

分步计算:两人每分共行多少米?

460/4=115(米)

小红每分种走了多少米?

115-60=55米

综合算式:460/4-60

=115-60

=55(米)

解法二:

分步计算:相遇时小明行多少米?

60*4=240米

相遇时小红行多少米?

460-240=220米

小红每分行多少米?

220/4=55米

综合算式:(460-40*4)/4

=220/4

=55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求其中的一个速度”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练一练 第1题

比一比 哪一种方法简单一些?

2、变式练习

甲乙两台机床同时加工580个零件,经过10小时正好完成。甲机床每小时加工28个,乙机床每小时多少个?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练一练 第2、3、4、5

篇6:《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第2课时相遇问题

年月日编号: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

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篇7:《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模拟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习重点】

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学习难点】

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不同的方法解答。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小萍每分钟走65米,从家出发 6分钟可以到栈桥。小萍家到栈桥有多少米?

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根据什么 ?

导:今天,我们将在这个知识的基础上研究一种新的数学问题。(揭题:相遇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理解题意

小萍和小明同时从家去栈桥,小萍每分钟走65米,小明每分钟走75米,经过6分钟两人在栈桥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思考:(1)从题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2、学生表演,加深理解

同时、相遇、相距(学生上台表演)

思考:小萍走了( )分钟?小明走了( )分钟?他们同时走了( )分钟?也就是从开始到相遇,经过了( )分钟?

(生汇报师补充完成线段图)

列式计算:

方法一: 方法二:

—————————— ——————————

—————————— ——————————

—————————— ——————————

答: ——————————。 答:——————————。

3、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要求:①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②说清楚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③记住用手指指着你列的式子说。

4、集体交流

师小结两种方法。

5、看书质疑,提高认识

师:这样的题目,我们称为相遇问题,看书本P63,想一想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质疑:(65+75)×6中没有小括号,行吗?

三、巩固练习

1、小方和小丽同时从家出发,经过8分钟两人在少年宫相遇,小方每分钟走70米,小丽每分钟走60米。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00千米。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3、拓展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车站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7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5千米,开出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1、两列火车分别从两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经过5小时在途中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2、张丽和李云同时从学校向相反方向回家,张丽每分钟走80米,李云每分钟走60米,经过10分钟,她们同时到家,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3、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甲船每小时行驶2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15千米,经过10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小青和小红同时从自己家走向学校,小青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65米,两人走了2分钟时还相距125米,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篇8:《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

(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走的时间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2分

3分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走的时间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70

60

130

2分

140

120

260

3分

210

180

390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

60×4=240(米)

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

130×4=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习。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习。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平安!

李经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4、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习,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

五、课堂作业

练一练第1——5题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同时相对(背)相遇

速度时间路程

(和)(相同)(和)

⑴70×=280(米)⑶70+60=130(米)

60×4=240(米)130×4=520(米)

280+240=520(米)

⑵70×4+60×4⑷(70+60)×4

=280+240=130×4

=520(米)=520(米)

答:两家相距520米。

篇9:《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 创设情境

1.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 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

1、理解意义

(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

(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

(3) 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4) 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5) 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相遇问题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这一良好状态下去发现数学知识。]

2、实践操作(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从两端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红色线段长 兰色线段长 两色线段长度和 两色线段距离

1 3 2 5 10

2 6 4 10 5

3 9 6 15 0

(3)观察表中的数据,研讨发现了什么?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两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的运动规律:

①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为0,即相遇了;

②相遇时,两者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于总路程;

③因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时,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学生在活动中把直接经验内化为知识能力,更好地去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规律。]

3、应用规律

例:(媒体出示)90页,例3

(1) 自己选择学习方式

A 独立完成(鼓励用多种解法)

B 借助教材(依据小标题列式解答)

C 请教同学

(2) 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借助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屏弃了过去的整齐划一的教法,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向同学请教;对乐于借助教材的学生,让他们看书,依提示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 巩固深化

1、口答:

先说说解答思路,再列式计算目的是巩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经过4.5分钟两人在学校相遇(学校在两家位置之间)两家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2、自选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练习十八 1、2

(2)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 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编题: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课后小结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篇10:《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熟练地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沟通“相遇问题”三种类型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沟通“相遇问题”三种类型的内在联系

教学用具:

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组题练习沟通联系

1、练练

⑴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站同时相对开出,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83千米,3小时后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⑵两列火车分别从474千米的甲乙两站同时相对开出,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83千米。几小时后相遇?

⑶两列火车分别从474千米的甲乙两站同时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说说

教师板书:

⑴(75+83)*3=474千米

提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⑵474/(83+75)=3小时

提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⑶474/3—75=83千米

提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比一比

这3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教师要求学生填表:

条件

算式

一共行的路程

相遇的时间

速度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归纳小结:不管是哪一类总是先求速度和。

二、变式练习加深理解

1、小青和小刚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小青每分钟行60米,小刚跑步每分钟行的路程是小青的2倍,两人20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应先求什么?为什么?

学生练习(60+60*2)*20

还有别的方法吗?

2、小青和小刚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小青每分钟行60米,小刚跑步每分钟行120米,两人20分钟后还相距4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学生练习:400+(60+120)*20

你能说说“两人20分钟后还相距400米”这句话的意思吗?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八(一)第2——7题

篇11: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

2、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地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板书: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2.出示复习题: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12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生做完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师画出线段图,并板书出两种解法。

甲车 相遇 乙车

每小时122千米 每小时87千米

北京 上海

第一种解法:用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122+87)×7

第二种解法:把两车相遇时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122×7+87×7

3.揭示课题:如果我们把复习准备中的第2题改成“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相遇时间及其中一辆车的速度,求另一辆车的速度”,要求用方程解,又该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二、尝试

1.出示例题: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1463千米,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甲车7小时行的路程+乙车7小时行的路程=1463千米

4.设未知数列方程并解答。

解:设甲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

87×7+7x=1463

609+7x=1463

7x=1463-609

7x= 856

x=856÷7

x=122

答: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

4.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并说说方程所表示的数量关系。表示相遇时,两车的速度和与时间的积等于两地间铁路的长度。

三、应用

试一试,试着让学生列出两种方程,如:

32x+32×7=480,480-32x=32×7

四、体验

相遇问题中求速度的应用题,列方程解比较简便。列方程解求速度、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五、作业

练一练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演示取代了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不仅掌握了应用题的两种解答方法,而且明白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学生学习需要经历亲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切实的感受,感受越深,理解数学知识。

篇12: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其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及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1.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2.每个学生两个剪贴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张华从家向学校走去,每分60米,3分走多少米?

学生列式解答。说出数量关系。

二、新课教学

1.导入新课。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

多媒体演示三种运动方向,学生依次答问。

说明:面对面的走就是相向而行,或者称相对而行;背对背的走就是背向;一起向同一个方向走就是同向。(屏幕显示“相向”“背向”“同向”)

(2)通过电脑演示探究两个物体在相向运动中出发的地点、时间和运动结果。

出发的地点:两地

出发时间:同时或不同时

运动结果:相遇、相距或相遇后相距

(3)揭示课题:两个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情况,其中也包括相遇的情况。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

2.学习准备题。

(1)出示准备题。

(2)学生填表,全班检查。

(3)全班讨论:

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距离有什么关系?

③1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130米是怎样来的?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求出2分两人所走路的和260米呢?390米呢?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求出260米和390米,还知道了两个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等于两地之间的距离。

3.教学例5。

(1)出示例5: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如下图)。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提问: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这道应用题讲了两个物体的运动,当两个物体运动时,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2)启发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答例5。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65×4+70×4 还有不同的解法吗?(65+70)×4

=260+280 =135×4

=540(米) =540(米)

(4)分析解题思路。

①通过线段图来分析“解法一”的解题思路。

提问:65×4表示什么?70×4呢?把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又是什么?

谁能说说这种解法的思路?

②通过多媒体演示分析“解法二”的解题思路。

提问:65+70求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讲想法,教师以电脑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然后提出:4个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电脑演示)

(5)检验作答。

(6)比较两种解法。

(7)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相遇问题)在解答这种应用题时,首先,我们耍弄清两个物体运动的哪些问题(方向、地点、时间、结果),再灵活运用我们刚才学的这两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①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自己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到“迎澳门回?”展览馆去参观,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两人在展览馆相遇,他们两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②用第二种解法只列式,不计算。

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经过5小时两车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综合练习。(抢答)

①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骑摩托车每小时行36千米,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2千米,求两人每小时行的路程和?

②根据算式补充条件。

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两站相对开出,货车每小时行48千米,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___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8+52)×3

③根据算式补充问题。

甲乙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走来,甲每分走45米,乙每分走54米,经6分后两人相遇,?

(45+54)×6

④只列式不计算。

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思考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每分行50米,乙每分行40米,行了5分两地相距多少米?

下面哪个答案正确?

1.50+40×5 2.(50+40)×5 3.无法解答

四、课堂总结。

篇13: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重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发展性目标:经历比较、优化的学习过程,发展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性目标: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激发学生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在情境中感知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在游戏中引入

1、理解意义:新授课时,我以学生经常在做的两个游戏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游戏1:红绿灯相向 游戏2:跨步子相对

思考:两个游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2、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3、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三)在操作中发现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在充分认识两种运动方式后,问你想研究哪种运动方式,认识了这两种运动方式,你想通过这两种运动方式知道什么。现在小组合作,我们来研究相遇问题,请你利用相遇卡摆一摆,并完成表格

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四)在巩固中深化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题时,我对教材做了处理,设计了一个智力大冲浪,智夺小红旗的环节,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第一环节:起跑线,是只列式不计算的基本练习

1、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是12米/天,乙队的进度是14米/天。经15天打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2、小名和小化从相距180米的跑道上同时相对而行,小名每分钟42米,小化每分钟48米,两人几分钟后相遇?

第二环节:加油站:自选超市: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比一比三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A、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5千米,3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B、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390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5千米。几小时相遇?

C、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390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经3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80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几千米?

3、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80千米,货车每小时7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距10千米。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第三环节:凯旋门: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我考虑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你真棒祝贺你随着一声声赞扬,同学们肯定会一路过关斩将,站到领奖台上。

(四)在总结中提高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篇14: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基于这样的要求,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我认为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设置的,更不是为所谓的“体现课程标准”而设置,其根本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关注情境,由此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能力。

行程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典型问题,“相向而行”、“反向而行”、“同向而行”、“同时出发”、“相遇”等数学术语,以及两地的路程与物体的关系,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为此,在教学时,我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首先,请两名学生分别在A、B两端,同时出发,迎面走来,在表演时,叫他们站在相遇点,并组织学生讨论在刚才的情境中,蕴含了那些数学问题,怎样求AB两地间的路程,使学生明白了运动方向(相向而行),两人同时出发(在相遇时两人用的时间相等),求AB间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两人行走路程和其次,让相遇的学生继续往前走分别到A、B两地,帮助学生理解现在的运动方向是反向而行,而求AB两地的路程还是两人行走的路程和。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在解决这类基本题时,已不觉得有任何难度。同样,在数学变式题时,我也充分利用教学情境,让学生明白不同速度的两个物体同向而行后,会发生的数学问题,即经过一段时间,两物相距的路程就是它们所行的路程差。当两个物体沿封闭图形周长。通过教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把“生活化”与“数学化”较好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习效率。

当然,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我们要力求避免“生活味”过浓,不能把“生活化”作为数学课的单一求甚至是唯一求,因为数学问题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其独特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只有把“生活化”与“数学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选择数学素材,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

篇15:“相遇问题”教学设计2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相遇时间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小明家离学校1500米,小明每分钟行100米。从家到学校要用多少分钟?

2、口头列式1500/100=15分钟

3、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二、学习新课

1、例6教学

出示: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55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读题分析

思考:这里的460米是几个人走的?

两人是怎样走的.?

一份钟两人一共行了多少米?

(第三问时: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尝试练习

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

教师板书: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

=460/115

=4分钟

质凝:求相遇的时间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你知道吗?相遇时他们各行了多少米?

揭示课题:求相遇时间

2、试试

甲乙两台机床同时加工580个零件,甲机床每小时加工28个,乙机床每小时加工30个,加工完这批零件需要多少小时?完成时各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三、变式深化

1、对比练习

⑴两人同时从相距2400的两地相对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钟行600米,另一个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⑵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钟行600米,另一个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经过3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比一比你能找到两题之间的联系吗?

2、变式应用

自行车商店要装配2500辆自行车,一个组每天装配52辆,另一个组每天装配48辆。两个组同时装配,完成任务要多少天?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五、课堂作业

练一练的第2——5题

板书设计:

求相遇时间

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55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

=460/115

=4分钟

篇16: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遇问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遇问题》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相遇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材简析:

相遇问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的有关速度、时间 和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例如数学书58页-8题(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699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实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除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1千米,再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58页-11题。同时,由于相遇问题中术语较多,如相向、相背、同时、相距,并且速度和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此类题目的发展变化也比较多,因此也是应用题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同时、两地、相向、速度和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3)经历比较、优化等学习过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空间感缺乏认知能力,所以首要解决的就是一些术语的理解,行程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却很少用专业的词语去表述所以我特意设置了真实场景、电脑演示、文具模拟帮助学生建立对于物体位置移动的空间想象感。

我班的大部分学生都属于龙洞本村的孩子,平时的家庭辅导仅仅限于检查作业是否完成。虽然三、四年级就开始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行训练,不过一小半的学生仍然感到吃力,对于三步应用题经常会做却不会写数量关系,讲不清楚道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比较差的,比较习惯寻找题目特点,套用相对应的方法。一部分学生能够利用分析法从具体问题出发,找到解题的方法,对于一部分学困生,抽象概括出性 速度和Χ时间=路程 这个公式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从复习、探讨问题到解决问题我的步子都比较小,多让学生讲解算式的含义,帮助学困生记忆、理解方法。

基于学生情况,我选择了例2“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段地铁。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12米/天,乙队的进度14米/天,经15天打通。这段地铁长多少米?”对“进度”是多角度的,理解差的可以看作是前进的速度,也可以看作工作效率。

练习的.设置从基础题到提高题有一定的梯度,尽量照顾每一层次的学生。

三、说教法

教法:通过情景教学,创设最佳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紧扣教学内容,科学直观地演示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情景,这样把数学问题转化成动态的数学模型展现出来,

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逐层推进,分散难点,增强感性认识,建立表象、抽象规律。

四、教学流程:

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算理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速度和”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两块橡皮(或两只笔)

(一)、创设情景、逐步感知

帮助学生理解相遇、相向、同时

师请两位学生从教室两头相向走—相遇—相背走到头,让学生围绕走的方向、走的结果、走的路程几个问题进行观察。两个学生走走停停,学生可以观察不同时间里的运动结果,走了的路程、还有多少路程。这段活动需要一些时间,但对整体认识行程问题有好处。

考虑学生的基础、教学目标,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将准备题和例1合并,并为以后的工程问题做铺垫,特意设置了例2,修地铁。首先学生通过情境演示(两学生表演相遇)理解“相遇”、“相向”、“同时”,对相遇问题建立一个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电脑课件的演示,加深“速度和”的理解,知道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的位置将发生移动;最后学生可以利用简单的学具来模拟相遇过程。通过这3个过程在学生脑海中逐步建构物体移动的空间模型。

(二)、探究问题、加深理解

(大屏幕出示:小强和小丽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4分钟后两人相遇。)

1、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点什么数学问题吗?

问题1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

问题2:小强走了多少米?小丽走了多少米?

问题3: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2、通过问题2复习: 速度×时间=路程

3、这节课重点来研究: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理解 相距

(两地共有多少米? 甲乙两地有多少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4、生上来板书:(1)100×4+50×4 (2)(100+50)×4

5、反馈:板书算式。同学们对他们的解法有什么疑问就提出来?(每一步各表示什么?)

6、小结:(100+50)表示他们两个人1分钟走的米数,他们走了4分钟,就是4个150米。(课件演示)

速度和×时间=路程 (师板书数量关系,齐读)

7、再实践,同桌合作,用橡皮代替两人,演示相遇的过程。

学生可能会有个难点问题:为什么不列成(100+50)×(4+4),如何处理,体现突破难点?

可以用课件演示大家走路花的时间是共同的4分钟,或者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解决:上数学课,你一节课多少分钟?他一节课多少分钟?他两这节课多少分钟?那我们大家这节课上了多少分钟?

根据条件学生提出几种问题,这些问题也很好的将学过的知识过渡到要学的新知识;通过电脑演示分析过程,学生很容易知道“两人每分钟共行多少米?”,“经过4分,两人相遇”的条件,形象地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第二种解法的理解,也验证了学生的第二种解题思路,从而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

2.五年级数学《行程问题(一)》教学设计

3.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

4.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5.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6.小学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总结

7.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

8.相遇问题(一)(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9.数学广角沏茶问题教学设计

10.相遇问题一

下载word文档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