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学设计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学设计

2022-12-08 08:48:5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吃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学设计

篇1: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来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栏杆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像有着无尽的'忧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

昨天夜里,秋风吹落碧树的叶子。我独自登上高楼,看路消失在天涯。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

注释:

①槛(jiàn):栏杆。

②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③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④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

⑤碧树:绿树。

⑥彩笺:彩色的信笺。

⑦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篇2:《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学设计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课时:1节

教学方式:研习式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引: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见教材P64注⑥。补充:谥元献。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三、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答: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答: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3、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

答: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

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问:

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⑵“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答:“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答: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5、看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答: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四、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答: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2、做“学习与评价”是的有关练习。

篇3: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赏析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赏析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作者: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来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赏析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作者简介: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篇4: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

山长水远知何处

【简析】

庭园中,秋菊蒙着淡淡的烟霭,似在脉脉含愁。香兰沾着晶莹的`露珠,似在轻轻啜泣。兰、菊皆著愁之色彩,则主人公是愁中观物,不言而喻。室内罗幕不御轻寒,双燕早已飞去,则主人公单寒落寞,可以体会。偏是那明月不解离人正苦,彻夜到晓把清辉投进朱户,惹得主人公彻夜失眠,离愁别恨更加深重。上片用比兴之笑,层层写出主人公用情之忠实深厚。下片另拓词境。主人公登楼望远,但见西风过后,碧树凋零,这情景正象喻爱情横遭摧残。主人公心中的无限悲凉,遍布于天地之间。他把无尽的情思怨慕,写进了彩笺尺素,欲寄与离散远方的佳人,可是望尽天涯,山长水阔,却不知佳人何处!主人公之希冀求索,亦伸延于天地这间矣。

篇5:《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 把握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情感。

2 对比赏析,体会诗歌炼字之妙。

[教学方法]

1 反复诵读,体味词情。

2 透析意象,感悟词意。

3 对比解读,把握词境。

[教学过程]

师:南朝江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啊,我们的生命总会经遇一些我们虽不愿但却让我们永远无法逃避的伤心之事,譬如离别。千百年来,凡俗的人们不得不为离别的无限愁恨所困,那百转千回的情思融入文字,便成了曲曲哀婉悱侧的绝唱。晏殊的《蝶恋花》正是其中之一。(投影晏殊《蝶恋花》词作)

师:好,下面先请同学自由地、轻声地朗读这首词,注意体会词作的情感。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有意识地听,对个别学生进行适当点拨)

师:好,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词。注意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诵读给大家传达出来。读完后,我们再请其他同学作简单的点评。

(甲、乙两个学生朗读,甲读得断续,引起学生低笑,乙则很流畅,并且语速柔缓,学生听得很安静)

师:有同学主动来点评一下吗?

生1:我觉得乙同学读得好。很流畅。

师:只是因为流畅?

生1:也很有感情。

(学生笑)

师:可以给我们具体说说吗?

生2:老师,我来说。我觉得比较这两个同学,乙读得算不错的,有一种离别的哀伤感,但还不够。

(学生些微地热烈起来,有人低声要求生2朗读)

师:不如你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2稍顿,点头,又沉吟片刻,然后闭目低诵,诵毕,其余学生默然,稍顷,掌声如雷)

师:我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学生会心而笑)。其实我还想问一问这位同学,你看,大家都很认可你的诵读,你是怎么做到的?

生2:我觉得我能懂得她的心情。

师:她?她是谁?

生2:主人公。她在想念远方的……情人吧,一个人,寂寞地想念,我能懂她的心情。

(有学生说了一句“你有经验吧”,其余学生微笑,但神情若有所思)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即使这体验并不完全同于词作里的主人公,但也足以让他与词作产生共鸣,所以他能够很好地把握词作所要表达的情感。

生3:老师,我觉得不一定要调动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就当自己是词里的主人公,体会她当时的心情,然后再去读,效果也会很好。

师:对极了。这位同学其实说到了我们在阅读时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始终在以局外人的身份来面对这些文字?

(学生默然而思,微微颔首)

师:而这样的姿态会大大影响我们阅读的质量。把我们自己放进文字里,我们就是暮秋时节寂寞地怀念着远人的闺中少妇。我们就是亡国沦落的李后主,我们就是国破家败丈夫去世的李清照……换一个身份,我们会做得更好。

(学生面有喜色,似有所得)

师:好,我们一起来试试。大家先闭上眼睛,刚才那位同学做得非常好,闭上眼睛,推开眼目的一切诱惑,放下心灵的所有杂念……看到属于你的雕栏玉砌的庭院了吗?现在你正慢慢地走到窗前,罗裙曳地,深秋的寒意悄无声息地从窗子溜进来,无法拒绝地蔓延了你的全身。你倚着窗子,告诉我,你看到什么?

(生中有低声答者:菊花与兰花)

师:菊花与兰花是什么样子的?

生1:愁烟、泣露。

生2:哀愁、低泣,在寒烟中。

师:在深秋清晨氤氲的寒烟冷露中哀愁低泣。是花在哀愁低泣吗?

生:不是,是人。

师:对。接着,你又看到什么?

生:看到罗幕和燕子。

师:细致一点。

生:罗幕染了深秋的寒意。燕子飞走了。

师:还有一个细节……

生:是燕子成双成对地飞走了。 师:对,是“双飞去”。愈加衬出人的孤独。下面一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你做什么?你想了什么?

生1:我在看月亮。月光一直照着我的庭院。

生2:不是吧?我觉得应该是在怨恨月光。

师:怨恨什么呢?

生:月光不懂我心里的愁苦,一直照着我。其实我想躲进黑暗里。

(学生低笑,点头)

师:何以见得是“一直”?

生:到晓。就是一直到天亮。

师:你一直没有睡着?

生1:是啊。我在想念远方的心上人,辗转反侧。

生2:我还登上高楼,昨夜西风凛冽,绿树都枯了……是这样吧,老师?

(学生笑,一齐点头)

师:对。非常好。看来大家都能把自己放进文字里,那么现在的领悟是不是比开始深刻多了。

(学生齐答“是”)

师:好,那么大家再次自由诵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的'诵读不约而同起来,迂回低缓,词情荡漾。)

师:学习词作,有一个紧要的点,就是能把握意象。意渗透人象,象表现出意。其实我们在刚才的诵读中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这首词所要表现的意很明确,即“离别苦”。那么现在就请同学说说词中哪些物象渗透了“离别苦”的意?

(生讨论)

生:有菊花、兰花、罗幕、双飞的燕子、明月等等。

师:可以详细地阐述一下吗?

生1:我觉得晏殊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了,借此抒发自己的哀愁;罗幕轻寒,其实是自己感到寒意,深秋的寒意,寂寞的寒意,但却借罗幕表达;又用燕的双飞,反衬出入的孤独;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更有力地表现自己的离恨之深。

生2:老师。下阕里的西风凋碧树、彩笺、尺素,我觉得也可以表现少妇的“离别苦”。是吧?

师:你补充得很好。前面一位同学阐述得也相当精彩。看来同学们对这首词理解得很深刻、很全面。下面我们再看一首词。(投影杜安世《端正好)与晏殊《蝶恋花》,把印有两首词作的练习发给学生)

端正好

[宋]杜安世

槛菊愁烟沾秋露。

天微冷、双燕辞去。

月明空照别离苦。透素光、穿朱户。

夜来西风凋寒树。

凭阑望、迢迢长路。

花笺写就此情绪。

特寄传、知何处?

蝶恋花

[宋]晏殊

篇6:《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学实录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学生有议论,赞晏殊的《蝶恋花》写得好)

师:这两首词作所要表达的意是相同的,都说“离别苦”。但是境界明显不同。我听大家的议论,应该比较看好《蝶恋花》。请大家就这两首词作中对应的词句作简单的分析,可以分组讨论,一会请各组分别总结。

组1:老师,我来分析“天微冷、双燕辞去”与“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两句。我觉得杜安世的“双燕辞去”的“辞”用得不好,好像燕子很有感情似的,善解人意向人辞行,这样主人公的孤独已经有了一点安慰了,那他所要表达的“离别苦”就不显得苦了;但“燕子双飞去”就不同了,这对燕子只顾着自己高兴,成双成对,没有注意有人在看它们。很无情,这样就显得主人公很苦。

(学生微笑点头)

组2:“花笺写就此情绪。特寄传、知何处?”和“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句。我觉得晏殊的句子读起来更让人感到伤心欲绝。彩笺加上尺素,山长加上水阔,愈是想联系,愈是没出路,读起来很难过。

师:是的。彩笺指诗词,尺素指书信,这里晏殊用了复叠句法。不避重复,加强了音书欲寄无由的痛感与悲感。你说得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吗?

组3:老师,我觉得“夜来西风凋寒树”与“昨夜西风凋碧树”这两句给人的感受也不同。主要在“碧” “寒”两字。“寒树”已经寒了,天生要凋了;但“碧树”一夜而凋就不同了,主人公可能因此会想到自己青春将要不再,红颜易老啊,所以就更觉得“苦”。

师:对,非常好。很细致,很深刻。

组4:“凭阑望、迢迢长路”也不如“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想一个人在冷落的深秋独上高楼,想看远方有没有自己心上人的影子,但她“望尽天涯路”,什么都没有看见,这个时候她的悲哀是说不出的,但我感受得到。杜安世的句子直白无味,我没有感觉。

(学生笑)

师:好。大家把握得非常好,经你们一分析,两首词的意境高低立见,我也豁然开朗,看来你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学法”,以后不用再担心你们在诗词阅读方面的问题了。好,这节课我们收获颇多,最后让我们回到晏殊的《蝶恋花》,再一次低吟轻诵,再一次体会词中令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离别苦”。

(学生合书,低吟)

篇7:《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诗句赏析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诗句赏析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字词解释:

槛(jiàn):栏杆。

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

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凋:衰落。碧树:绿树。

彩笺:彩色的信笺。

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

作品翻译: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凋零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作品赏析:

这首词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词的赏析。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后世相关评价:

王国维对此词评价很高,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属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是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胡亦堂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篇8:《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译文及注释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译文及注释

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碧树:绿树。

⑺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作“无”。

篇9:《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翻译及鉴赏

朝代:宋代

作者:晏殊

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篇10:《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翻译及注释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碧树:绿树。

⑺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作“无”。

篇11:《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翻译及注释

认知诗学(cognitive poetics)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Reuven Tsur所著的《走向认知诗学理论》、Peter Stockwell的《认知诗学导论》和Joanna Gavins &Gerard Steen合编的《认知诗学实践》标志着认知诗学的诞生和兴起。认知诗学把文学当做人类普遍的认知活动的一种,强调研究读者解读文学作品时的心理机制及相关心理活动。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为阅读和研究诗歌等文学作品提供了新方法。

晏殊是北宋词坛初期的主要词人,他一生著述颇丰,词风深婉含蓄,意境清新,这首《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他闲雅而有情思的词集《珠玉词》中的一首代表作,是婉约词派的典范之作。这首词除了具有情致深婉的共性之外,还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以往学者们多从意象、感情表达、词的风格等传统诗学的角度来研究,例如,梅华认为主人公的情感是通过上阕的各种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而作者的某种思致则蕴含于下阕高远的意境中。有学者从感情表达的角度来分析,例如,厚艳芬认为该词写闺中人秋来思念丈夫的怅恨情怀。上阕实时写景,但采用了移情于景的手法,将主人公的感情注入到精选的事物之中,从而点出离恨之苦。李义天也认为该词写闺中人秋来思念丈夫的惆怅情怀,但认为此词更侧重写主人公的孤独之感,寂寞之情,从中看出主人公的离恨之苦,思念之真。还有学者从词的风格角度探析晏殊的词,认为其婉约明丽,深情之至。然而,鲜有学者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来分析探究。本文尝试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来解读《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这首词中多种意象的隐喻及其所构建的诗篇主题,以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其情景交融之妙处,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真正达到与作者的共鸣。

一 概念隐喻理论

乔治・莱可夫和马克・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不仅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语言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就是用我们所熟知的、可感知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概念,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

二 概念隐喻及其主题建构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描写了闺中人思念远方的丈夫的怅恨情怀,时间由夜写到晓,空间由室内移到室外,再到楼上,层层深入地渲染出闺妇的离恨相思之苦,情与景相互交融,感情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不愧为写闺思的佳作。该词以其清雅之气,深挚之情而动人心扉,表达的虽然是传统的相思别离主题,但是细细评味却能感受到晏殊创作手法之巧妙,全词意象纷呈,借助多重概念隐喻构建了哀愁、思念、离恨的主旨。

1 哀愁之情

词的开头便勾勒出一幅疏朗的深秋晓雾图,“槛菊愁烟兰泣露”意思是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惨淡的烟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落满盈盈露珠,似是在默默哭泣。菊花和兰花是没有感情的植物,不会有忧愁,也不会流泪,而诗人赋予它们忧愁而哀伤,实际上是将菊花兰花隐喻为女主人公。

菊花能迎着霜雪开放,兰花香味清雅,素来被诗人称为花中君子,在中国传统诗词中,诗人赞赏菊和兰花有高洁的品质,并且以花喻女子,更是文人的传统,花和女子有相通之处,共同特征就是都是美丽的。在此诗中,用菊花和兰花隐喻女主人公。源域是菊花兰花,目标域是女主人公,组成了“菊花、兰花是女主人公”的概念隐喻,源域中菊花和兰花的美丽、高洁的品质分别映射为目标域女主人公的美丽和心地纯洁。

在这句诗中还有两个概念隐喻,即烟是哀愁,露珠是眼泪。烟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朦胧飘渺、有形似无形;第二,暗淡的灰色;第三,能弥漫到周边的环境。诗人正是以这三个特点把烟隐喻为愁,愁也是朦胧的,感受的到,摸不着,愁弥漫在身边,无处不在。源域“烟”虽然是具体物体但它朦胧飘渺、有形似无形,映射为目标域“愁”得无法触摸和感觉,愁虽然没有颜色,但从情感与色彩的关系看,人处于积极的感情时,例如,幸福,看到的事物都感觉是明亮的,人处在消极的感情的时,例如,哀伤的时候,眼前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暗淡无光的,构成“烟是愁”的概念隐喻。

露珠是眼泪。露珠的形状与眼泪相似,都是小的圆珠状,并且两者都是晶莹剔透的。上文将了兰花隐喻为女主人公,那么露珠在兰花上面,恰如泪珠在女子脸上。

词人巧妙的运用概念隐喻,通过将菊花兰花隐喻为女子,烟隐喻为愁,露珠隐喻为泪珠,生动的描绘出女子相思成愁,默默哭泣的画面,读来更加忧伤哀婉。

2 思念之情

燕子隐喻时间。古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一句短短的诗词往往包含多重意思。这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的意思是:秋天的.早晨,一缕轻寒荡漾在罗幕间,燕子双双飞过帘幕。乍看这两句所描写的现象似乎没什么关联,但通过分析该句中包含的概念隐喻就能理解其深意。燕子属于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春天飞来,秋天飞走,而由春天到秋天正是时间慢慢流逝的特征,燕子春来秋去的迁徙映射为时间流逝,构成“燕子是时间”的概念隐喻。

该句的另一个概念隐喻为“燕子是思念之情”。燕子喜欢成双成对的生活,有情人渴望像它们一样比翼双飞。在这首词中,燕子是成双成对,双宿双飞,而女主人公却是孤零零的一个人,看到燕子恩爱的情景,渴望双宿双飞,心中就更加思念远方的情郎,构成了“燕子是思念之情”的概念隐喻。

词人运用燕子是时间和思念之情的概念隐喻,巧妙的将罗幕间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联系起来。借描写客观景物的语言写出了女子深深的相思之愁。时间悄悄流逝,春去秋来,罗幕间有了一缕轻寒,燕子似乎耐不住这秋天的寒意,成双成对地飞走了。罗幕中的女子看到燕子双宿双飞,而自己是孤独一人,感到罗幕间更添寒冷,更是心中寒冷,倍增思念。 月光是思念。月光作为光的一种,具有光的连续性、不断性特点。月光的连续性、不断性正好对应了思念的连绵不绝,且月光的照射不受空间距离的影响,无论地面哪一处都沐浴在月光之下。月光的普照使得身处异地的人通过月光连结到一起,月光就是连结人们的物理纽带,同样思念的存在与人的位置和彼此之间距离无关,思念是心灵纽带,构成了“月光是思念”的概念隐喻。

月光洒在庭院之中,女主人看到月光连绵不断,如同自己的思念还未间断,想着这月光也同时照在了情郎身边,而自己的思念他是否能感受到呢?越是如此猜想,越是更加思念远方的情郎,因而心中更加忧伤愁苦。进而把自己斩不断的思念之愁怪罪在了月光之上。怪罪月亮惹的自己思念更重,愁苦更深。

落叶是思念之情。“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意思是:昨天晚上凛冽的西风把满树绿叶吹落,呈现给读者一幅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景象。这句词看似只是描写了这样一个客观的场景,实则蕴含了深深的思念之情。根据人的身体经验:人在情绪高时,行动会活跃,例如,“高兴得跳起来”;情绪低时,头部下垂,身体体质下降。因此情绪高涨是上,情绪低落是下。树叶长在树上,生命力旺盛,是上,树叶落下来,失去生命力,是下,这点从“落”这一字上也可得出。在此诗中,落叶映射女主人公在思念远方的情人,心中忧愁,情绪低落,深感悲伤,构成“落叶是思念”的概念隐喻。

女主人公怀着深深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孤独的登上高楼,眺望远方,她看到了天涯的尽头,却看不到自己思念的情郎,想给情郎寄去一封饱含相思之情的书信,只能见这连绵的山水,却不知到情郎在何方。

3 离恨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的意思是:皎洁的月亮不懂离别后的相思之苦,整夜照亮人间,月光斜照在朱红色的门上。月亮原本是无感知的自然物,当然不可能解离恨之苦,怎么可能知道女主人公彻夜辗转难眠的感受?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中的概念隐喻为“月光是离别情”。中国人自古尚圆,圆象征圆满、完美。所以人们喜爱圆月,圆月是圆满的、完整的,相反,“缺”、“残”则用来形容弯月。人们常把家人、朋友看做一个整体,大家在一起称作“团圆”。中秋时月圆,人团圆,中秋之后,月由圆及缺,家人、朋友也由整体分散成个体,相继离别,月的圆缺就象征了人的离合。

在此词中,女主人公看到月光,自然而然就想到月亮,月亮有残缺的时候,也有圆的时候,而自己苦苦思念在远方的情郎,两人却无再团圆之时,心中悲愤交加,于是就将自己的悲痛怪罪在月亮身上。

结语

这首词描写了很多的客观景物,甚至有些句子就是直接描写客观景物的句子,通过解读词中的概念隐喻内涵,我们发现,这首词的每一个景物都融入了女主人公深深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愁和思念之悲伤。这首词正是运用这些概念隐喻来巧妙地构建了主题,层层深化女子的相思之情、相思之苦,最后抒发出心中最悲伤的离恨情,并把思念和离恨有浅至深细致的描绘出来,最后达到不知情郎在何方的最高悲情点,感人至深,令人千古传诵。认知诗学为人们研究和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这一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很好的将作者、读者和作品连接在一起,更能激发读者的认知思维,使读者更容易达到与作者的共鸣,从而更清晰地展现其文学效果。

篇12:《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文及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一作:双来去离恨苦一作:离别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赏析: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只写客观物象,不着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表示的感情非常委婉含蓄。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上片后两句是说,明月不明白离别的痛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住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枨触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这首词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有区别的。上片取景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境界开阔,风格近于悲壮。但上片深婉中见含蓄,下片于广远中有蕴涵。王国维借用词中“昨夜”三句来描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虽与词作原意了不相涉,却和这三句意象特别虚涵,便于借题发挥分不开的。

译文:

栏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好似默默饮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秋风劲吹,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思念的人究竟在何处。

注释:

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

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凋:衰落。碧树:绿树。

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作“无”。

篇13: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学设计

课题

《蝶恋花》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 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 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重点

1. 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

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教法及教具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自主学习】

一、作者(参见导学案)

二、诵读全词

1. 对照注释,注音

2. 听读录音

3. 齐读

【合作学习】

一、炼字析文,感悟意象:

1. 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明确:提示抓关键词 “离别苦” 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

2. 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菊、兰、轻寒、燕子、明月

3. 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菊愁兰泣 和词人一样痛苦 以悲景写悲情 烘托

燕子双飞 月明到晓 不能体会我的愁绪 以乐景写悲愁 反衬 一夜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 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明确:“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看不见

“寄彩笺” “知何处” 寄无所踪 “满目山河空念远”

5. 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

明确:凋 使……凋零 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

独 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 写孤独无依

望尽 与碧树凋尽呼应 境界一跃为广阔

山长水阔 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6. 前人说这首词上阕“情致深婉”,下阕“寥廓高远”,通过我们的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紧扣词句中的用字,意境营造,阐述情感,体会词的风味转换。

请学生讨论交流,上、下阕分别小结。

【小结】

1. 齐读本词,上阕低沉婉转,下阕开阔畅达,试用声音充分体现。

2. 你对赏析诗歌有什么心得。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课外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教学札记

篇14:《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文注释鉴赏

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

2.《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翻译及注释

3.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诗意

4.王国维《蝶恋花》教学设计

5.《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6.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7.丑菊(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8.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