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2022-11-12 08:36: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USTJOJ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1: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 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生字。

能力目标: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度句在文中的作用。学习“空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情感目标: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以本课为例继续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课文联段成片的方法。

3.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抓住景物特点,仿写一段话。

课时安排: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 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个生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找到文章的过渡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说一说咱们学过那些叶老写的文章。

请同学说一说自己在课外读过哪些叶老写的文章。

二、新授。

(一)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

两个同学互相读这些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生字从课文中走了出来,出示会认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找同学读。

全班齐读。

回忆课文中所组的词语。

全班齐读词语。

3.出示会写的生字。

分成小组利用部首查字法,把这些生字注上拼音

小组内读这些生字,把字音读正确

读课文中的词语

4.记住生字字形。

自己看生字,找到易写错的地方

同学互相交流

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漂亮

自己练写生字

全班进行交流

5.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能把课文读得更加熟练吗?

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请同学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6.课文中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还不理解,画下来。

查阅汉语词典,掌握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说一说他们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体会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理清泉水流动的线路。泉水怎样流,用笔画下来。

(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两条线索对比体会句子意思“一路迎着溪流,顺势而上。”

2.你能把文章每一段的意思用简单的话说一说吗?

在此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准确的词语进行概括。

帮助学生把写相同内容的段落进行归并。

途中的风光(1—3);双龙洞口和外洞(4);通过孔隙到内洞(5—7);出洞(8)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学们说一说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写在书上提出来。

请同学试着提出几个问题,大家一起点评

使学生明白提出的问题不仅仅是不理解的词语,应该是对文章的理解有帮助的。

可以从文章的题目、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等方面提问

三、巩固。

朗读课文

自由结合小组画简单的示意图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语

3.收集相关的资料

课后反思: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后画图,然后对照课件进行检验,利用这种方法检查了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度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以本课为例继续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课文联段成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北山的双龙洞景色奇丽,洞内景物更是引人入胜,让我们跟随着叶老一起游双龙洞。

二、新授。

1.请学生通读全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游览路线。

2.品词句,抓景物特点。

提问:叶老站在外洞洞口抬头望,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读读有关的段落。

(山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

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洞口像什么?外洞像什么?叶老师怎样感觉的?用了什么句式?(洞口宽,像桥洞似的。外洞像大会堂。这里用了比喻句)

顺着泉水走,来到靠左边石壁下方的孔隙,请同学朗读课文,然后讲出空隙有什么特点?

(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进出靠工人拉、人仰卧在船内)

(险,左右和上方的石头是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朗读描写内洞的两个自然段,想一想:内洞景物有什么特点?用笔画出来。(黑、大、奇)

提问: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叶老为什么说有点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引起争论,发散思维,最后得出结论。)

其次看到的是石钟乳和石笋,游览过溶洞的同学见到石钟乳和石笋。谁能给我们讲解一下,石钟乳和石笋是怎样形成的?没有游览过溶洞的同学也别遗憾,老师这就带你们观看录像,请你们一边看一边展开想象,说说这些石钟乳或石笋的样子都像什么?

教师小结:双龙洞无论外洞、孔隙、内洞景色各异都值得观赏。可是请同学们看,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写的却是沿途景色,为什么也纳入文中啊?

学生读后谈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小结:沿途景色犹如悬挂在天地间的一幅巨大的彩色山水风景画。它那么吸引人,双龙洞在此山水之中,不是景中景,画中画了吗?它就更美了。洞内外浑然一体,美不可言。

三、巩固。

1.课文里有一个“向导“陪着我们一路游玩过来,大家知道它是谁吗?

引导学生从泉水着眼,再拟游踪。

2.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3.这个“向导不仅陪着我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象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

这样引导学生以溪流走向为起点,再拟游览顺序,使学生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四、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感兴趣的句子。

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景色明艳

洞口望 山高、有气势

经外洞入内洞 路狭小

内洞 景美、宽阔

课后反思:

在体会“空隙小”这个环节中,启发学生思考“空隙小为什么还能容纳小船呢?”经过学生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这个“小”是相对而言的,同时补充相关的资料,难点解决较好。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空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抓住景物特点,仿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整体朗读这一段,读中学写,感悟写作方法。

教师出示一段于原文不同的文字引导学生默读。(很窄、很小、很黑。)

对比后谈一谈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形象生动。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来突出特点更加真实自然。

再读这段,体会写法。

二、练习围绕一句话写具体。

课后小结:讲解了如何围绕一句话写具体的方法,学生理解了可以通过描写景物、人物等方面,从侧面去说明要写的一句话的内容。经过练习,学生能够掌握了方法,但还需要不断步练习。

篇2: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3、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设计

导入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领略了溶洞外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溶洞,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新课教学

二、“初入溶洞”,感受“美丽”。

思考: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有哪些?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预设: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因为溪流的宽窄不一,所以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

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

(板书:宽、窄;缓、急)

(3)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三、精读感悟,感受“狭窄”。

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作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四、复述课文,写段训练。

1、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2、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飞机在高空表演,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下降,真让人提心吊胆。)

3、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汽车行驶:

自然天气: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3、作业: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内容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宽、窄;缓、急)――外洞(很宽)

――孔隙(窄小)――内洞昏暗――出洞

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成功之处:

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不足之处: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篇3: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材分析

课文按游览顺序写的,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要求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景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注重评价过程。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景点,培养想象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构想

由导读引入,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然后以小导游的身份去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点,然后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自己做出解答。最后由录像引导学生理顺课文,并总结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录音带、投影片、录像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学习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提出问题,深入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跟爸爸妈妈去哪里旅游过?你在旅游中有什么感受呢?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九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3、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2、自由小声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3、指名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

三、读懂课文,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看到的景色的?

2、自由读,思考:路上的景色有哪些特点?

3、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映山红”“新绿”“或浓或淡的新绿”“明艳”“眼前一片明艳”“时而”“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随着山势……”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1、个人自由读,边读边想路上看到的景色。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外洞、内洞的特点。

1、默读,想想外洞和内洞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在这些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

(1)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大)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理解“变化多端”和“形状各异”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叫做双龙洞吗?(因为内洞有两条龙。)

(5)这两条龙实际上是什么?(石钟乳)理解“蜿蜒”

3、课文哪一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

(1)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2)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什么?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熟读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作业设计

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篇4: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作者游览路线:

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明线]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印象。理出泉水流经的路线,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景点,培养想象力。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你喜欢哪个自然段?能给同学们背诵一下吗?

2、指明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找出课文中写水的句子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讨论,巡视指导。

3、集体讨论。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随着山势流下山

三、教师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条理很清楚。

四、画图,发挥想象力。

1、同学们,你喜欢双龙洞的哪处景点呢?当一次小导游,跟着录像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好吗?

2、同学们说得真好,能把你喜欢的景点画出来吗?

作业设计

1、把你喜欢的景点画出来。

2、根据画面,把自己喜欢的景点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篇5: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难点: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三)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五)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六)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七)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八)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九)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五、作业:

布置作业: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篇6: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第一讲义――基础篇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2月16日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202月17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年2月20日

执教教师:颜朝阳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篇7: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字。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二)合作交流

1.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2、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4、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三)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四)品读体验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五)巩固延伸

金华城的浏览路线还有吗?

第二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字。

2.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

(三)品读体验。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

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6、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7、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第三课时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篇8:《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

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篇9:《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 。齐读课题。

1.白板出示生词,检查学生认读。

2.指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复习作者游览的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活动2【讲授】精度感受

(一)欣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

引导学生用“时而……时而……”练习说话 ,师生互评 。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教师板书:宽、大

2.朗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师: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朗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

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体会作者的感受。

6.师: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

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 (比外洞大得多)

板书:黑、奇、大

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活动3【讲授】学习讨论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

活动4【练习】学习仿写

你还去过哪些风景名胜?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要注意游览顺序。

篇10:《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

学会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

技能:

能给课文分段,写出大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借助课件的功效,了解空隙的窄小。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

情感: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借助课件的展示,了解空隙和内洞的特点,了解作者以泉水为主线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能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排比的写法,描写内洞的景物。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培养学习兴趣。

1、课件演示,看看双龙洞的画面。

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说说双龙洞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学生齐读课题。

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叫双龙洞?

金华在什么地方呢?

课件资料,介绍山洞景点的一般特点。

认识作者叶圣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

3、再读课题,说说想了解关于双龙洞的哪些景物呢?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同桌探究,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示: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介绍金华双龙洞的?

游览的顺序。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画出一张游览的线路图。

学生小组合作,画图。教师巡视。

交流,课件出示,学生核对,了解游览的顺序。

板书小结:入山-洞口和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4、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游览顺序,练习分段,尝试概括段意。

5、学生练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读读课文,分段交流,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节)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

第二段(第2-3节)介绍入山看到的美景。

第三段(第4节)介绍洞口的宽和外洞的大。

第四段(第5节)介绍孔隙的窄小。

第五段(第6-7节)介绍了作者游览内洞看到的景物。(内洞的黑、奇、大的特点。)

三、交流自学字词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大声阅读。

罗甸 杜鹃 油桐 臀部 漆黑 石笋

2、手指比画,注意书写词语的同时,注意记住词语。

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出示同学描红的作品,评价与指导,加以鼓励。

3、指名当堂板演,书写生词。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指名学生读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习作情感。

3、练习背诵第5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内容,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说说课文主要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2、说说自己了解了关于双龙洞的哪些特点?

3、过渡: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一下双龙洞。

二、学生快速阅读课文1-3节,找出描写路上看到的景物,说说景物的特点。

学生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交流。

1、学生读句子,说说作者在上山的路上看到了哪些美景?

课件出示山石、杜鹃、溪流等。

2、体会,细读句子。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练习朗读,注意该怎样读出语气。

过渡:着溪流是从哪里来的?

三、学生自读第三节。

1、学生阅读,自学课文第三节。

2、全班交流,板书小结。

作者在洞口看到什么?

山势高,有气势。

外洞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读句子解答,概括:很宽很大。

作者采用什么说明方法,突出了外洞的特点?

数据、举例。

3、大家看看,泉水在外洞的什么位置?这儿的泉水又是从哪儿流过来的?

四、指导学习第5节。

1、学生集体朗读。

2、说说这一节主要描写了哪个景物的什么特点?

交流,板书小结:

孔隙 窄小

3、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呢?

提示:作者是怎样坐船的?经过时有怎样的感受?

课件出示句子理解。

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镲伤鼻子。

挤压、稍微、撞破等词语,说明什么? 孔隙的窄小。

指导读句子,体会作者乘船的感受,体会孔隙的窄小。

4、指导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自己出示背诵,同桌互背。

五、指导学习内洞的内容。

1、学生自学第6、7节。

提示:作者到内洞又看到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交流。

学生读句子,教师板书小结:

内洞:黑 奇 大

重点描写了哪方面的特点?(奇特)

自读,说说哪些景物最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2、课件逐步出示图片,学生展开联想,用上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描写石钟乳和石笋。

交流,表扬学生的想象力丰富。

3、重点句子的体会。

出示: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再加上”“即使……也……”,这些词语说明什么?

感受石钟乳和石笋的美!

4、指导朗读课文。

5、在内洞有泉水吗?是从哪儿来的?

六、总结课文。

1、课文不管写什么景物,都写到泉水,这样写有什么用意?以泉水为主线,思路清晰,表达明确。

2、课文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学习作者的什么习作特点?

3、学习课文,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

热爱祖国、赞美大自然的情感。

七、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背诵第5节。

2、当一会导游,练习介绍金华双龙洞的一个景点。

3、按照游览的顺序,有详有略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

篇11: 记金华的双龙洞四年级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四年级教案

学习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B案

第一课时

●揭题

把你了解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介绍一下,教师浏览网页综合介绍。

●整体感知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自读课文,读准,读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联系上下文解决,或请教同桌、教师。教师巡视,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讲解。

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怎样的景致、当时的心情等)

●探究阅读,理清脉络

①课文哪些语句提示了游览顺序,读读画画,并画出游览示意图。

个人准备,然后小组讨论,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在小组中提出,互相讨论。此时教师巡视各组,适当加以点拨。选定一组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参观路线图,并做介绍。

②根据讨论,梳理课文。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外洞”“通过孔隙”“内洞”四个部分。

③分别请各小组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进行释义,如: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④作业练习,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围绕“在游览过程中,作者怎样把看到的景致、内心的感受写出来的”这一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析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验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

①第一部分的.学习,教师引路。

“路上见闻”一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你怎么把它读出来?(抓住描写油桐、映山红、溪流等景物的句子来体会)

指导朗读,试着默记或背诵这些语句。

②第二部分的学习,学生自学,然后交流。

(体会如何写出外洞的“高”“大”)

③第三、四部分的学习,同桌合作体会。

(这两部分是重点,可引导围绕以下几是探究学习;

a。作者怎样写出“孔隙”中挤压的感觉?

b。课文怎样表达内洞的宽大?

c。描写石钟乳、石笋就两句话,却写出了这些岩石的形状变化多端以及观赏的乐趣)

相互商定各选一部分,按“读读、说说、背背”三步与同桌交流,听方需做出评价、提出疑

问。双方相持不下时可请教老师。

●知识内化

分学习小组,任选其中的一部分做为自己的导游讲解内容。(可以结合板书示意图做导游讲解)

在四人学习小组充分练习讲解的基础上,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小组其他成员帮助他(她)进一步完善导游讲解词,可以增添课外了解、搜集的资料。接下来全班同学组成“金华双龙洞旅游参观团”,各组代表到讲台前担任一次导游。全班同学进行评论,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之处。

●课堂作业

篇12: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案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①读音

wānjírǔsǔn

蜿蜒即使石钟乳石笋

②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进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相关文章:

1.记金华的双龙洞四年级教案

2.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3.记金华双龙洞课文

4.四年级《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5.《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语文教学反思

6.游金华双龙洞周记

7.记金华的双龙洞词语

8.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

9.《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

10.苏教版六年级《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下载word文档
《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