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阿基米德课程教学设计
“夏天小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科学家阿基米德课程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科学家阿基米德课程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科学家阿基米德课程教学设计
科学家阿基米德课程教学设计
自从学校开展新教育以来,我认真的学习新教育的理念,尽量做到少讲多练,精讲多学。但是总觉得讲的少了,怕学生理解不了,但是今天这节课我完全贯彻新教育的理念,真正做到了精讲多练。
《科学家阿基米德》这一课通过向学生介绍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利用太阳光反射原理打败敌人和罗马士兵残忍杀害阿基米德的故事,学习科学家那种爱动脑筋、沉着冷静和热爱科学的优秀品质。
本课故事情节很强,由两个故事组成,也非常容易理解,我通过读一读,讲一讲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快速记忆的能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经过仔细琢磨,提炼出了本节课的学习提纲:首先,我让学生搜集阿基米德的资料,初步了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由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导入课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鼓励热爱科学,遇事动脑筋、想办法。
其次,课文通过两个典型事件展现阿基米德的优点,于是我围绕两件事展开分析,分别采用读一读、分角色朗读然后复述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最后一个环节,我紧扣着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习科学家的精神为主线,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爱学习、爱思考、爱想象的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写作训练。
本节课我没做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理解的很好,对知识掌握很牢固。
篇2:科学家阿基米德课件
1、身世背景
阿基米德生于公元前287年,诞生在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他出身贵族之家,与叙拉古的国王希罗二世有亲戚关系。阿基米德的父亲是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学识渊博,为人谦逊。受父亲影响,阿基米德从小就喜欢数学。
2、螺旋提水器
在亚历山大里亚求学期间,阿基米德经常到尼罗河畔散步,在久旱不雨的季节,他看到农人很吃力地将水从尼罗河里提上来浇地,后来就造出了一种螺旋提水器,通过螺杆的旋转把水从河里取上来,帮省了农人很大的力气。这种螺旋提水器不仅沿用至今,而且也是当代用于水中和空中的一切螺旋推进器的原始雏形。
3、制造武器
阿基米德年老的时候,叙拉古和罗马之间发生了战争,罗马军队包围了他的城市,为了保卫祖国,虽然不赞成打仗,阿基米德还是开始研制新式武器,他制造了一种叫做石弩的抛石机,把大石块投向罗马军队的战舰和士兵。
此外,阿基米德还发明了多种武器,来阻挡罗马军队的前进。最后,罗马士兵没人再敢向前半步,他们被阿基米德吓得失魂落魄,认为他会制造出各种各样新奇的武器,能轻而易举地使他们一命呜呼。
4、化险为夷
一次,罗马军队乘着战舰入侵叙拉古港口,由于叙拉古城的.青壮年和士兵都去前线了,城里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孩子,处于万分危急的时刻。
就在城市沦陷之际,老阿基米德再次站了出来。他让妇女和孩子拿着镜子一齐来到海岸边,让镜子对准强烈的阳光,集中照射到敌舰的主帆上,千百面镜子的反光聚集在船帆的一点上,不一会儿船帆便燃烧起来,火势趁着风力,越烧越旺。罗马人不知原因,慌了神,以为阿基米德又发明了新式武器,掉头逃跑了。
阿基米德凭借自己的智慧再次化险为夷。
5、死因
公元前2,罗马军队进入了叙拉古。关于阿基米德的死,有几个版本。
版本一:罗马士兵闯入阿基米德的住宅,见他正在低头思考,于是吼醒阿基米德。反应过来的阿基米德对士兵说:“你们等一等再杀我,我不能给世人留下不完事的公式!”不过,还没等他说完,士兵就杀了他。
版本二:罗马士兵闯入了阿基米德的住宅,踩坏了阿基米德正在地上画的几何公式,阿基米德大喊:“走开,别动我的图!”动怒的士兵一刀砍死了阿基米德。
版本三:罗马士兵抓住阿基米德后,命令他到将领马塞拉斯那里去,但遭到阿基米德的严词拒绝,于是死在了士兵的刀剑之下。
版本四:战败后,阿基米德对现实采取了学者的超然漠视的态度,专心致力于数学问题的研究。一天,阿基米德正在沙地上画着一个几何图形。一个罗马士兵命令他滚开,阿基米德则傲慢地说:“别把我的圆弄坏了!”
不料这句话惹怒了罗马士兵,一刀杀死了他。
6、悼念
罗马将领马塞拉斯对于阿基米德的死深感悲痛,他将杀死阿基米德的士兵予以处决,并为阿基米德修了一座陵墓,在墓碑上根据阿基米德生前的遗愿,刻上了“圆柱容球”这一几何图形。
随着时间的流逝,阿基米德的陵墓被荒草湮没了,直到哲学家西塞罗游历叙拉古时,在荒草中发现了一块刻有圆柱容球图形的墓碑,依此辨认出这就是阿基米德的坟墓,并将它重新修复。
7、Eureka!尤里卡!
相传叙拉古赫农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国王怀疑工匠偷工减料,私吞黄金,于是请来阿基米德检验。
最初,阿基米德也想不出好办法,直到一天他在家中洗澡,当他坐进澡盆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此时,他突然醒悟,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
据说,阿基米德兴奋地跳出澡盆,光着身子跑了出去,大声喊着 “尤里卡!尤里卡!” (Eureka,意思是“我知道了”。)
实验下明,国王的怀疑并没有错,王冠确实被掺进了其他金属。阿基米德也从这次实验中发现了浮力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所获得的浮力,等于他所排出液体的重量。一直到现代,人们还在利用这个原理计算物体比重和测定船舶载重量等。
篇3:语文《科学家阿基米德》教学反思
语文《科学家阿基米德》教学反思
《科学家阿基米德》这一课通过向学生介绍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利用太阳光反射原理打败敌人和罗马士兵残忍杀害阿基米德的故事,学习科学家那种爱动脑筋、沉着冷静和热爱科学的优秀品质,并通过结合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勤思敏学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经过仔细琢磨,提炼出了本节课的学习提纲:首先,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导入课文“世界上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已拥有”,鼓励学生珍惜当下,用最佳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其次,看视频,了解阿基米德的'成就,激发学生对阿基米德的崇敬之情。再次,进行提纲学习。课文通过两个典型事件展现阿基米德的优点,于是我围绕两件事展开分析,分别设计了提纲中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第一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可以在知道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准方向。
第二题是自主学习,任务轻,并请各学习小组派代表表演课本剧。提纲最后一题是:总结全文,谈谈你有什么启示?此处我利用板书进行了总结。学生通过对阿基米德事件的分析,对其形象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最后的课后小测中,除了近义词及课本知识的概括外,学生发挥比较好的是“励志宣言”那道题,学生们越谈范围越广泛,很生动,掀起了本节课的热潮。
在这最后“励志宣言”环节中,由于我引导的不够到位,学生不能很好的通过身边的实例来体现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精神。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这三个环节,我紧扣着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习科学家的精神主线,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爱学习、爱思考、爱想象的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其中写法归纳处,忘记了一个典型事件,这个只能以后补充了,可见教学态度的严谨性还需加强。在教学过程中的众多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篇4:科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事
在一般人看来,阿基米德是个“怪人”。用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话说:“他象是一个中了邪术的人,对于饭食和自己的身体全不关心。”有时候,饭摆在桌子上叫他吃饭,他好象没听见,仍旧在火盆的灰里画他的几何图形。他的妻子,要时时看守他。譬如他用油擦身的时候,便呆坐着用油在自己身上画图案,而忘记原来是作什么事的了。他的妻子更怕送他到浴堂里去洗澡,这个笑话是因为国王的一个新冠冕而引起的。
国王在前不久,叫一个工匠替他打造一顶金皇冠。国王给了工匠他所需要的数量的黄金。工匠的手艺非常高明,制做的皇冠精巧别致,而且重量跟当初国王所给的黄金一样重。可是,有人向国王报告说:“工匠制造皇冠时,私下吞没了一部分黄金,把同样重的银子掺了进去。”国王听后,也怀疑起来,就把阿基米德找来,要他想法测定,金皇冠里掺没掺银子,工匠是否私吞黄金了。这次,可把阿基米德难住了。他回到家里苦思苦想了好久,也没有想出办法,每天饭吃不下,觉睡不好,也不洗澡,象着了魔一样。
有一天,国王派人来催他进宫汇报。他妻子看他太脏了,就逼他去洗澡。他在澡堂洗澡的时候,脑子里还想着称量皇冠的难题。突然,他注意到,当他的身体在浴盆里沉下去的时候,就有一部分水从浴盆边溢出来。同时,他觉得入水愈深,则他的体量愈轻。于是,他立刻跳出浴盆,忘了穿衣服,就跑到人群的街上去了。一边跑,一边叫:“我想出来了,我想出来了,解决皇冠的办法找到啦!”
他进皇宫后,对国王说:“请允许我先做一个实验,才能把结果报告给你。”国王同意了。阿基米德将与皇冠一样重的`金子、一块银子和皇冠,分别一一放在水盆里,看金块排出的水量比银块排出的水量少,而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块排出的水量多。
阿基米德对国王说:“皇冠掺了银子!”国王看了实验,没有弄明白,让阿基米德给解释一下。阿基米德说:“一公斤的木头和一公斤的铁比较,木头的体积大。如果分别把它们放入水中,体积大的木头排出的水量,比体积小的铁排出的水量多。我把这个道理用在金子、银子和皇冠上。因为金子的密度大,而银子的密度小,因此同样重的金子和银子,必然是银子的体积大于金子的体积。所 以同样重的金块和银块放入水中,那么金块排出的水量就比银块的水量少。刚才的实验表明,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块多,说明皇冠的密度比金块的密度小,这就证明皇冠不是用纯金制造的。”阿基米德有条理的讲述,使国王信服了。实验结果证明,那个工匠私吞了黄金。
阿基米德的这个实验,就是“静水力学”的胚胎。但他并不停留在这一点上,继续深入研究浮体的问题。结果发现了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阿基米德定律。即:把物体浸在一种液体中时,所排开的液体体积,等于物体所浸入的体积;维持浮体的浮力, 跟浮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相等。
篇5:科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事
人们从远古时代起就会使用杠杆,并且懂得巧妙地运用杠杆。在埃及造金字塔的时候,奴隶们就利用杠杆把沉重的石块往上撬。 造船工人用杠杆在船上架设桅杆。人们用汲水吊杆从井里取水,等等。但是,杠杆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在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之前,是没有人能够解释的。当时,有的哲学家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口咬定说,这是“魔性”。阿基米德却不承认是什么“魔性”。他懂得,自然界里的种种现象,总有自然的原因来解释。杠杆作用也有它自然的原因,他决心把它解释出来。阿基米德经过反复地观察、实验和计算,终于确立了杠杆的平衡定律。就是,“力臂和力(重量)成反比例。”换句话说,就是:小重量是大重量的多少分之一重,长力臂就应当是短力臂的多少倍长。阿基米德确立了杠杆定律后,就推断说,只要能够取得适当的杠杆长度,任何重量都可以用很小的力量举起来。据说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举起地球!”
叙拉古国王听说后,对阿基米德说:“凭着宙斯(宙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主管天、雷、电和雨)起誓,你说的事真是稀奇古怪,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向国王解释了杠杆的特性以后,国王说:“到哪里去找一个支点,把地球举起来呢?”
“这样的支点是没有的。”阿基米德回答说。
“那么,要叫人相信力学的神力就不可能了?” 国王说。
“不,不,你误会了,陛下,我能够给你举出别的例子。”阿基米德说。
国王说:“你太吹牛了!你且替我推动一样重的东西,看你讲的话怎样。”当时国王正有一个困难的问题,就是他替埃及王造了一艘很大的船。船造好后,动员了叙拉古全城的人,也没法把它推下水。阿基米德说:“好吧,我替你来推这一只船吧。”
阿基米德离开国王后,就利用杠杆和滑轮的子理,设计、制造了一套巧妙的机械。把一切都准备好后,阿基米德请国王来观看大船下水。他把一根粗绳的末端交给国王,让国王轻轻拉一下。顿时,那艘大船慢慢移动起来,顺利地滑下了水里,国王和大臣们看到 这样的奇迹,好象看耍魔术一样,惊奇不已!于是,国王信服了阿基米德,并向全国发出布告:“从此以后,无论阿基米德讲什么,都要相信他……”
篇6:科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事
公元前2,罗马的军队由玛尔凯路率领进犯阿基米德的国家叙拉古。这时,年已七十五岁的阿基米德,也立刻竭尽自己的所有才能,帮助祖国,打击敌人。
罗马统帅玛尔凯路,接连攻下叙拉古的两座城后,更加狂妄自大。他认为,只要用五天的准备时间,就可以攻陷国都叙拉古城。但他恰恰没有想到,就是因为有一位热爱祖国的白发苍苍的老人阿基米德,就把他的一切计划打破了。
这场距今二千一百九十年前的战斗,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观!
玛尔凯路率领着船队,从水上进攻叙拉古。他的每只战舰上的士兵都装备着弓箭、投石器和轻镖枪,要把叙拉古的守卫者赶下城去,然后通过架在战舰上的攻城机,让士兵冲进叙拉古。可是,阿基米德做了充分的准备。当敌人的舰队接近的时候,阿基米德就开动他制造的那些巨大的远程投射机器。远程投射机器能把二百多公斤的石块,投射一千多米远(相当于18世纪大炮的射程)。这些巨大的石块,象冰雹似地打在战舰上,打得玛尔凯路手忙脚乱,船沉兵死,一片惊慌。玛尔凯路只得急急忙忙把剩下的战舰撤走。
玛尔凯路又决定夜间进攻。他以为夜间阿基米德看不远,等舰队到了城下他那些巨大的远程投射机器就用不上了。可是,当玛尔凯路夜间进攻的时候,又倒了大霉。阿基米德短射程的机器开动了,这些机器不断地投掷出短镖枪、石块,使罗马军队又一次遭到沉重打击,连玛尔凯路也差一点丧命。
玛尔凯路不甘心放弃占领叙拉古的企图。他还是催促军队和强迫他的工程师们,继续同阿基米德较量。结果,都是徒劳。有时,罗马把带有攻城机的战舰冲到叙拉古的城下,守城者就把一种挂着“长嘴”的机器开动起来,一块块石头从“长嘴”里倾落下来,不 但把攻城机打得粉碎,而且也把战舰砸个稀烂,使罗马的士兵陷入绝境。有时,还从城上放下一种铁钩,这种铁钩用机器操纵着十分灵活,铁钩能钩住罗马兵船的船头,然后把兵船拉起来,使兵船向一边翻倒,扣进水里。
玛尔凯路使尽了各种进攻手段,都被阿基米德的发明打破了。罗马军队变得胆小如鼠,一看见从墙头上伸出条绳子,就抱头鼠窜拼命逃跑,并叫喊着:“阿基米德又使出一种机器来作弄我们了!”
玛尔凯路最后没有办法了,只得把叙拉古城团团围住,妄图把城里的人困死。他的这种办法,使得阿基米德也无能为力了。罗马 军队一直围困了八个月,最后乘叙拉古人欢度节日,而疏于防范的机会,从一个冷僻的城门偷袭进去,才把叙拉古攻陷。
当罗马军队冲进城的时候,玛尔凯路曾下令不要杀害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可是那时,阿基米德正在他的实验室里画他的图形。士兵冲进后,脚踏声惊扰了他。这种惊扰,使他惊醒过来,愤怒地喊道:“喂!你弄坏了我的图画,赶快跑开些!”结果,他的愤慨激怒了罗马士兵,阿基米德便死于刀下。
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虽然遇难了,但是,他在科学上给人类做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篇7:儿童故事:科学家阿基米德
科学家阿基米德
二千多年前,有一个国家叫希腊。这个国家很小,可是出了个很有名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阿基米德。你们长大了,就会学到这位阿基米德发现的科学定理。
阿基米德很爱动脑子,走路在想,吃饭也在想,还一边在画图形,方的,圆的,三角的……想着,画着,就忘了吃饭了。
那时候,这个国家,那个国家,常常打仗。希腊是个很小的国家,因为打仗,许多年青力壮的男人牺牲了,城市里,农村里,见到的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有一年,罗马帝国又来侵略希腊了,罗马帝国的士兵是坐了军舰来的,那时候的军舰是木头做的大船,船上竖着一根根桅杆,桅杆上挂着很大的布篷。
希腊的老人、妇女和孩子站在海岸上,看见罗马帝国的军舰一艘接着一艘,越来越近了,啊,看得见军舰上的士兵了,他们手里拿着闪亮的刺刀,杀气腾腾。
眼看罗马帝国的军舰近岸来了,希腊人急得又哭又嚷,乱哄哄的。
“不要慌,不要慌!”忽然有个人大声喊叫起来。
这是谁呀?大家一看,都认得他,他就是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跳到一块高高的石头上,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对大家说:“快回家去,把你们的的镜子全拿来。快,快!”
打仗要用刀用枪,拿镜子干什么呀?大家呆呆地站着,一动也不动。
有个人说:“听阿基米德的话,准没错!大家快回家去拿镜子吧!”
大家都知道阿基米德是希腊最聪明的人,就一齐跑回家去,拿了镜子来。人多,镜子也多,有上千面镜子呢。
这时候,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阿基米德就指挥大家拿着镜子,把反射的阳光对准第一艘军舰上的布篷,也真奇怪,那艘军舰的布篷着火了,海风呼啦啦一吹,火越烧越旺,把军舰也烧着了。阿基米德又指挥大家拿着镜子对准第二艘军舰,第二艘军舰也着火了。就这样,第三艘、第四艘军舰都着火了。吓得后面几艘军舰回头就跑。
胜利啦!海岸上的希腊人围着阿基米德欢呼起来:“阿基米德真有本事!真有本事!”
阿基米德摸摸自己的胡子,笑眯眯地说:“我有什么本事呀?是太阳帮了咱们的忙。你们想,咱们上千面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到布篷上去,温度多高呀!这么着,布篷就着火了。”
罗马帝国吃了败仗,它的将军和士兵对阿基米德又怕又恨。他们想,哪天打到希腊去,非把这个老头儿杀死不可。后来有一次,罗马帝国的军队趁希腊人没有防备,打到希腊来了。
几个罗马士兵,找到了阿基米德的家,把门踢开,跑了进去。屋子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罗马士兵还当阿基米德在睡大觉呢,跑到他的卧室里一看,床上空空的,没有人。他们跑到另外一间屋子里去,才看见一个人,是个白胡子老头儿,而前摊着一张纸,纸上画着许多图形,他正在解一个难题呢。他就是阿基米德,这年,他已经七十五岁了。
阿基米德那么专心,连罗马士兵站在他跟前也没有发觉,直到罗马士兵用刺刀碰了碰他的鼻子,他才抬起头来。
“你是阿基米德吗?今天我们要杀了你!”罗马士兵一脚踩住他画的图形,一手揪住他的头发,拖着他就往外跑。
阿基米德推开罗马士兵,不慌不忙地说:“慢来,慢来!”他指着地上的图形,接着说:“这个难题我还没有做出来呢,我不能把这个难题留给人家去做啊!等我把这个难题做出来以后,你们再杀我的头吧。”
野蛮的罗马士兵,不理阿基米德,还是把他杀死了。
篇8:著名科学家的故事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前287—212),诞生于希腊叙拉古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他出生于贵族,与叙拉古的赫农王(King Hieron)有亲戚关系,家庭十分富有。阿基米德的父亲是天文学家兼数学家,学识渊博,为人谦逊。阿基米德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对数学、天文学特别是古希腊的几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刚满十一岁时,借助与王室的关系,被送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去学习。亚历山大位于尼罗河口,是当时文化贸易的中心之一。这里有雄伟的博物馆、图书馆,而且人才荟萃,被世人誉为“智慧之都”。阿基米德在这里学习和生活了许多年,曾跟很多学者密切交往。他兼收并蓄了东方和古希腊的优秀文化遗产,在其后的科学生涯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公元前二一二年,古罗马军队入侵叙拉古,阿基米德被罗马士兵杀死,终年七十五岁。阿基米德的遗体葬在西西里岛,墓碑上刻着一个圆柱内切球的图形,以纪念他在几何学上的卓越贡献。
著名科学家的故事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的成就
阿基米德无可争议的是古代希腊文明所产生的最伟大的数学家及科学家,他在诸多科学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使他赢得同时代人的高度尊敬。
阿基米德求得了抛物线弓形、螺线、圆形的面积和体积以及椭球体、抛物面体等复杂几何体的体积。在推演这些公式的过程中,他熟练的启用了“穷竭法”,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逐步近似求极限的方法,因而被公认为微积分计算的鼻祖。他还利用此法估算出∏值在 和之间,并得出了三次方程的解法。面对古希腊繁冗的数字表示方式,阿基米德提出了一套有重要意义的按级计算法,并利用它解决了许多数学难题。阿基米德在力学方面的成绩最为突出,这些成就主要集中在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方面。他在研究机械的过程中,发现了杠杆原理,并利用这一原理设计制造了许多机械。他在研究浮体的过程中发现了浮力定律,也就是有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阿基米德不仅是个理论家,也是个实践家,他一生热衷于将其科学发现应用于实践,从而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埃及,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左右,就有人用杠杆来抬起重物,不过人们不知道它的道理。阿基米德潜心研究了这个现象并发现了杠杆原理。
赫农王对阿基米德的理论一向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他要求阿基米德将它们变成活生生的例子以使人信服。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移动地球。”国王说:“这恐怕实现不了,你还是来帮我拖动海岸上的那条大船吧。”这条船是赫农王为埃及国王制造的,体积大,相当重,因为不能挪动,搁浅在海岸上已经很多天了。阿基米德满口答应下来。阿基米德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杠杆滑轮系统安装在船上,将绳索的一端交到赫农王手上。赫农王轻轻拉动绳索,奇迹出现了,大船缓缓地挪动起来,最终下到海里。国王惊讶之余,十分佩服阿基米德,并派人贴出告示“今后,无论阿基米德说什么,都要相信他。”
篇9:阿基米德的原理教学设计
阿基米德的原理教学设计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物理规律,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传统物理教学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通常是在引入问题之后,直接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缺乏学生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的环节,使学生对这一结论的得出感到很突然。这样急于追求知识学习的做法很难使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停留在死记原理内容、生搬硬套公式的水平,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该课题教学应采用探究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阿基米德原理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原理的内涵,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改革后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在对阿基米德原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编排基本上突出探究过程,体现了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一致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安排是:首先让学生动手实验活动去体验浮力的存在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进而自然过渡到实验设计的环节,再通过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即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的探究需要用到较多的实验器材,需要学生动手实验,学校有专用物理实验室和本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学生用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木块、石块、细线、橡皮泥、溢水杯、量筒、大烧杯、小桶、塑料瓶、水、酒精等。教师演示用器材:铁架台(1个)、大弹簧测力计(1个)、石块(1个)、细线、大小烧杯(各1个)、溢水杯(1个)。学生实验器材有16套,实验桌16张,而班级人数是51人,分16个实验小组,其中13个组是每组3人,3个组是每组4人。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或量筒等测量仪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学生能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知道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动手动脑过程中,表现出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学生在探究中有交流与合作的愿望、热情。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唤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回忆,以便利用该知识对浸入液体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关于浮力的学前经验,有些经验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如看到木头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的现象而形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的错误认识。但有些经验会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例如,许多学生有过游泳经验以及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些经验知识会有利于学生提出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有关的猜想。教师应给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的机会,暴露学生自己原来的观念,并给予学生验证猜想的机会。
四、教学策略设计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的假设。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认识浮力
教师展示“死海上的人在悠闲地看书”的投影,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人可以浮在水面上?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
教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结论: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一种向上托的一种力也即是浮力。
2.提出问题及猜想
由教师提出问题:利用“称重法”可以测量浮力的大小,浮力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动手实验:①把空的.矿泉水瓶慢慢浸入水中,感受浮力的大小变化;②装有清水的烧杯中放入鸡蛋,再加入足够多的盐,鸡蛋会上浮。在动手及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要求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同时让学生说出猜想的根据,归纳出有待验证的3个猜想即: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
3.验证猜想
小组讨论验证猜想的办法,并把验证猜想的任务分摊到不同的小组,每小组只验证其中的一个猜想。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如何控制变量。验证猜想的方法有:
a.利用“称重法”测量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的石块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时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
b.利用“称重法”测量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时所受浮力的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排开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c.利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同一个石块浸没水中和浸没酒精中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d.将同一橡皮泥做成两个不同的形状,然后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它们浸没到水中的浮力大小,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总结各小组的验证结论得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跟物体浸没时所处的深度、物体的形状无关。
e.建立假设
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并让学生思考“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这一结论说明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力有关呢?注意引导学生与旧的知识相互结合,利用“推导法”解决这一问题。
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推导,∵ρV=m,mg=G,∴ρ液V排=m排,m排g=G排
∴F浮=G排
最后确立假设: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⑤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围绕“如何测浮力、如何测排开液体的重力”来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利用“称重法”可以测量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收集排开液体的方法可能有:
a.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空桶重,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桶和溢出水的总重,再相减即得G排。
b.将排开的液体放入量筒中,利用公式m=ρV求解排开液体的质量。
c.直接用塑料袋接取溢出的液体,用测力计测出塑料袋和溢出水的总重即相于G排。
6.实验操作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要求学生按照仪器的使用方法来使用弹簧测力计和量筒,石块不能碰溢水杯的底或壁,并在实验操作时要保证物体排开的水没要全部进入小桶中。指导学生并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7.分析论证
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也就是二千年前阿基米德所发现的规律,同时证明了前面的假设是正确的。
8.评估与交流
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收获,分析实验操作上的错误和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
六、教学评价
1.对学生探究学习的学习性评价方法
采用口头任务法,给学生表达对诸如“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等问题的看法的机会,对学生自己提出的设计实验方案鼓励性评价;还可以提供评价表(表1)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篇10: 阿基米德的原理教学设计
阿基米德的原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改革后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在对阿基米德原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编排基本上突出探究过程,体现了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一致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安排是:首先让学生动手实验活动去体验浮力的存在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进而自然过渡到实验设计的环节,再通过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即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的探究需要用到较多的实验器材,需要学生动手实验,学校有专用物理实验室和本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学生用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木块、石块、细线、橡皮泥、溢水杯、量筒、大烧杯、小桶、塑料瓶、水、酒精等。教师演示用器材:铁架台(1个)、大弹簧测力计(1个)、石块(1个)、细线、大小烧杯(各1个)、溢水杯(1个)。学生实验器材有16套,实验桌16张,而班级人数是51人,分16个实验小组,其中13个组是每组3人,3个组是每组4人。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或量筒等测量仪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学生能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知道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动手动脑过程中,表现出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学生在探究中有交流与合作的愿望、热情。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唤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回忆,以便利用该知识对浸入液体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关于浮力的学前经验,有些经验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如看到木头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的现象而形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的错误认识。但有些经验会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例如,许多学生有过游泳经验以及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些经验知识会有利于学生提出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有关的猜想。教师应给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的机会,暴露学生自己原来的观念,并给予学生验证猜想的机会。
四、教学策略设计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的假设。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认识浮力
教师展示“死海上的人在悠闲地看书”的投影,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人可以浮在水面上?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
教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结论: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一种向上托的一种力也即是浮力。
2.提出问题及猜想
由教师提出问题:利用“称重法”可以测量浮力的大小,浮力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动手实验:①把空的矿泉水瓶慢慢浸入水中,感受浮力的大小变化;②装有清水的.烧杯中放入鸡蛋,再加入足够多的盐,鸡蛋会上浮。在动手及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要求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同时让学生说出猜想的根据,归纳出有待验证的3个猜想即: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
3.验证猜想
小组讨论验证猜想的办法,并把验证猜想的任务分摊到不同的小组,每小组只验证其中的一个猜想。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如何控制变量。验证猜想的方法有:
a.利用“称重法”测量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的石块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时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
b.利用“称重法”测量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时所受浮力的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排开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c.利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同一个石块浸没水中和浸没酒精中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d.将同一橡皮泥做成两个不同的形状,然后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它们浸没到水中的浮力大小,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总结各小组的验证结论得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跟物体浸没时所处的深度、物体的形状无关。
e.建立假设
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并让学生思考“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这一结论说明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力有关呢?注意引导学生与旧的知识相互结合,利用“推导法”解决这一问题。
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推导,∵ρV=m,mg=G,∴ρ液V排=m排,m排g=G排
∴F浮=G排
最后确立假设: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⑤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围绕“如何测浮力、如何测排开液体的重力”来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利用“称重法”可以测量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收集排开液体的方法可能有:
a.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空桶重,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桶和溢出水的总重,再相减即得G排。
b.将排开的液体放入量筒中,利用公式m=ρV求解排开液体的质量。
c.直接用塑料袋接取溢出的液体,用测力计测出塑料袋和溢出水的总重即相于G排。
6.实验操作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要求学生按照仪器的使用方法来使用弹簧测力计和量筒,石块不能碰溢水杯的底或壁,并在实验操作时要保证物体排开的水没要全部进入小桶中。指导学生并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7.分析论证
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也就是二千年前阿基米德所发现的规律,同时证明了前面的假设是正确的。
8.评估与交流
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收获,分析实验操作上的错误和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
六、教学评价
1.对学生探究学习的学习性评价方法
采用口头任务法,给学生表达对诸如“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等问题的看法的机会,对学生自己提出的设计实验方案鼓励性评价;还可以提供评价表(表1)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篇11:《桃花源记》课程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2、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3、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品味文章语言,发挥想象,运用现代散文语言进行文学再创作。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贴近生活,导入课文
1、引导学生谈论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渊明,并且来学习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
3、介绍陶渊明及时代背景,了解他所选择的生活,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
3、设计问题: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从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
1段 自然风景美,
2段 乡村生活美,
3段 人民情感美,
4段 社会环境美,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自由读──展示读──竞赛读──齐读),让学生读出文字的美感,读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2、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3、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
4、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分组讨论:
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四、布置作业
1、初步背诵课文。
2、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2、3两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说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2、据此线索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二、合作探究
1、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文中描写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思考一下,下列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明确: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4、乃不只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乃字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明确: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现出桃源人对外面改朝换代的时世感到吃惊。渔人向桃源人介绍了自秦朝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因世间社会**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惋。
5、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目的是什么?
明确: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6、我们应当怎样评价文章所表现的社会理想?
明确: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故事,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幻想。
7、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与世隔绝 无人问津
三、品味研读、主题探究
1、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让学生从文章中找线索来考证)
2、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拓展延伸
假如陶渊明来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总结: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成语。
2、背诵并默写全文在家庭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1段 自然风景美
2段 乡村生活美
3段 人民情感美
4段 社会环境美
篇12:《背影》课程教学设计
《背影》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揣摩文章朴实而简洁的语言,感悟文字中蕴涵的父子深情。
2.仔细研读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体会亲情的内涵。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在特定环境下的几个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眷恋之情。作者“诚实”的写作使文章真实可感,触人心弦,读之潸然泪下;语言朴实,意蕴深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教学中,宜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采用朗读、研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以及对文章重点词句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人间亲情。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作为语文材料的传统篇目,它感动了很多很多读者,因为它写出了人世间至深至诚的父子之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2.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聆听配乐朗读,小声跟读、模仿,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验作品的情感。
(3)讨论交流。针对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如某些词语、句子等,提出疑问。梳理筛选,将学生比较关注的、较有价值的问题找出来,共同解决。
3.研读课文(合作学习)
(1)在写父子离别之前,作者还交代了随父奔丧、家境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内容,从中可见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什么作用?
(2)文中四次写到“背影”,组织讨论,体会关键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组织小组讨论:文章写了几次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在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
1.①难忘背影 ②刻画背影 ③惜别背影 ④再现背影
2.(提示:找动词、形容词)如:“探”表明父亲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肥胖的身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把父亲爬月台是的艰难动作,写得栩栩如生。
3.有感情地朗读第六段,体会作者在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蕴涵的`深情。
(3)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4)文章除了写父亲外,还写了自己的感受,作者是通过什么细节表现出来的?你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表现出怎样的感情?
睹家境、想父母———悲哀
望父买橘——— 感激 泪(体贴父亲)
父子离别——— 不舍
再现背影——— 伤心
以上问题,让学生探究、讨论、并交流,教师归纳。(课件展示)
(5)根据以上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你能具体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父子情”吗?
提示:父亲疼爱儿子,儿子体贴父亲。(展示课件)
(6)配乐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7)课件展示;父爱深深。
4.品味鉴赏(探究学习)
(1)本文语言平淡中蕴涵深情,请从文中找出两个句子加以品味。
(2)课文写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为什么?
(3)文末作者再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4)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仔细观察课文彩页中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说说画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地印象。(拓展)
5.拓展延伸与作业
(1) 提供舒禾《尚在旅途》片段(略),让学生拓展阅读。
(2)课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父亲
疼 贴
爱 体
儿子
篇13: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参加劳动实践,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提高科学种地的意识,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东西更有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勇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懂得劳动最光荣。
教学重点
花生初期清棵蹲苗方法。
教学难点
清棵蹲苗过程中保护花生秧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锄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花生破膜放苗的时间和方法。(教师指名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师生共同复习相关注意事项。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经过我们辛勤的劳动,花生苗正在茁壮成长,变得绿油油的了!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对花生进行什么工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劳技课,《花生初期清棵蹲苗》。(教师板书课题)
三、新授
1、教师解题:什么是清棵蹲苗?(学生分组自由讨论)指名回答,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教师补充说明。
2、为什么要清棵,清棵蹲苗有什么好处呢?(教师课件ppt出示,学生齐读。)
(1)清棵的花生比不清棵的花生增产12.9%~23%。
(2)花生齐苗时要进行清棵,清棵有三个作用:清除播种孔周某某的杂草;把未长出膜的分枝用手扒出;将播种过深过浅不易出苗的窝清点出来,便于及时催芽补种以确保全苗,在清棵过程中可再次封好膜口。
3、结合幻灯片讲解清棵蹲苗操作过程。
花生苗基本出齐时进行。先拔除苗周某某杂草,使子叶露出地面,然后用锄头铲点土,覆盖在苗周某某,以免以后出现杂草,更有利于保持水分不流失。(教师板书讲解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便于学生在劳动基地的实践操作)。
教师出示农民清棵蹲苗的图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操作过程的印象。
4、教师讲解注意清棵蹲苗注意事项:
(1)注意不要伤根。
(2)确保两片子叶露出来。
(3)铲土不宜过多。
5、有生活经验的同学讲解亲身经历。分组讨论实际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展示,边做动作边分享心得。
6、前往劳动基地,(体育委员整队,唱着校歌《放飞理想》,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劳动基地)。亲自实践清棵蹲苗教师先做示范动作,学生边观察边学习。教师强调劳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锄头不宜抬过高,以免碰到同学。
(2)另外不要踩到花生苗。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各组组长先带头示范,然后指导组员。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总结劳动情况(表扬表现优异的学生),把工具收拾好,放回原处,把手洗干净。大家齐唱歌曲《劳动最光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掌握了清棵蹲苗这一劳动技能,体验了劳动的快乐。
【科学家阿基米德课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2.课程教学设计
10.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