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政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Nuev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人教版初中政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人教版初中政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人教版初中政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 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2.自主学习法。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答或同学帮忙解答,不懂才由老师解答。
4. 多元探究法。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某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导语设计:
有一场战争使我们刻骨铭心,有一场有关民族精神大讨论在激烈地展开,中国人是失掉自信力还是没有失掉自信力,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板书课题),来感受一下在民族危急存亡之时的民族精神。
(解说:从身边事说起,亲切。而且鲁迅的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建设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词的含义:
搽 玄虚 省悟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梁 诓骗 怀古伤今
(解说:初读课文,须扫清障碍。可让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解说:这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学习议论文,整体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
(二)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叫归谬法。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在论证方法上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和力量。
(解说: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事实有时并不等于雄辩。而对方罗列的事实却在为作者服务,这是极具讽刺效果的。通过思考,学生训练了推理判断能力,培养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解说: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欺力”的表现和实质,并孓解当时的社会现状。)
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解说: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背景深入揣摩语句的深层含义,并学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解说: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背景深入揣摩语句的深层含义,并学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解说:小结时须言简意赅、提取精要,勾画本节课的轮廓即可。)
四、布置作业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说说它和本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有什么异同
篇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在本文中是怎样以一个阶级论者、以一个共产主义者的眼光来对敌人和有害事物的迎头痛击,并大张伐挞,从而置敌人于死地。
2、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切体会文中的某些语句、文段的深层含义和所隐指的具体内容。
3、认识并初步学习杂文这种文艺性论文,理解鲁迅的杂文的社会作用和实际意义。
4、认真领会鲁迅杂文的强大说服力及其严密的逻辑性。
5、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树立并具有坚定的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建议。
(一)课文思路。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树立了批驳的靶子,摆出论敌的论据和论点。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一味求神拜佛。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不同的是本文从批驳敌论论证入手指出敌论论证的荒谬,根据论敌的论据根本就不可能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正确的推理应该是:先前的信“地”、信“物”后来的信“国联”。
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他信力”也失掉了;求神拜佛只能会令人更长久的医学专用着自己,所以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通过批驳论敌的论证,证明了论敌的论点根本不能成立。最后,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举出了自古以来的事实和现在的事实作为论据,使正面的论点立于不败之地。正面论点的确立,又是对论敌论点的间接驳斥。最后,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启示人们擦亮眼睛,从本质上看问题,识破敌人的伪装,同是看到中国人民并未失掉自信力的现实。
(二)写作特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通过反驳论证来批驳错误的论点,主要采取反证的论证方法。驳论的战斗性和文艺性是这篇杂文的特点。
这篇驳论性杂文,针对当时舆论界散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种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进行有力的批驳。文章在驳论部分,先摆出形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的三个既定事实,随即一一批驳,采取通过反驳论证批驳其论点的方法,从侧面批驳中除摆事实、讲道理外,还运用了反证的方法,先证明对立的另一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正确,来反证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文章有破有立,这篇杂文虽然只有七八百字,却像匕首一样,刺向对方的要害,痛快淋漓。
(三)杂文的特征。
杂文有什么特征呢?从广义杂文来说,公认的有三条:一曰“杂”,二曰“文”,三曰“理”。“杂”主要是指它的知识性,“文”是指它的文学性,“理”是指它的思想性和斗争性。当然,还有一些,象“短小”、“讽刺与幽默”都可以算作是它的特点,但下列三点是主要的:
一是知识性。杂文跟一般的议论文和一般的文学作品不一样。它常常是谈古论今,说文道理,东西南北,海阔天空,显得很“杂”。但“杂”又不是杂乱无章,是杂而不乱,总是服务于一个中心。这样,在这所谓“杂”的形式下就给人许多知识,给人很多趣味,这就是它的知识性。
二是文学性。杂文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它的形象性,一个是它的感情性。杂文的形象性是说,杂文不仅可以借助现成的形象来说明道理,而且还可以勾勒出自己的“杂文形象”,从而来生动、形象地阐述事理。杂文的感情性是说,作者要直抒胸臆,要表现自己的个性,要有鲜明的爱憎感情,使读者往往可以感觉到它的作者的音容笑貌,甚至是他的性格特征。
三是思想性和战斗性。关于杂文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我们在讨论狭义杂文时已经说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四)杂文的形象性。
怎样来创造杂文的形象呢?它的基本作法是:抓住某一事物或人物的一些本质特征,以生动的笔触,寥寥几笔描绘出他们的特点和脸谱来,从而创造出具有某种特质的形象。在勾勒形象的同时,也就进行了论证,“潜移默化地从中获得明确的结论”。它的要点是:在勾勒形象的时候,要突出论点所强调的某一本质特征,其余则不需要费笔墨。不要单纯地描绘,要为说理而描绘,在描绘中说明道理。还要分析所勾勒的形象,在分析中使理更明。达到通过形象来说理的目的。这个形象就是杂文形象。这种做法叫做“画像识类”或者是“取类画像”,即通过对某一形象的勾勒,就可以看清一些事物的真谛或一些人物的心灵。它的构思写作过程大致是:选取原形――分析原形――描绘论证。
(五)杂文的性质。
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随想、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
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篇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
2、结合当时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4、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5、学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6、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结合当时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重难点】
1、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结合当时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搽玄()虚省()悟渺()茫脊()梁诓()骗
2、解释词语
诓骗:自欺欺人:
玄虚:怀古伤今:
前赴后继:为民请命:
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文章段落序号,了解文章大意。
4、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⑵对方的论点是什么?
⑶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5、把你在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过鲁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就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战士。1936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
简介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二、自主合作学习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三)朗读课文,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对方的论点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
2、作者的正确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
3、作者指出要如何评价中国人?
4、文章结尾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
三、点拨讲解
知识补偿: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驳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四、当堂训练
1、文中的“状元宰相”“地底下”各指什么?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中国人”的含义。
①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②然而……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的中国人在。()
③中国人现在是发展者“自欺力”。()
④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⑤那边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五、达标测评
(一)达标练习
1、填空:
本文作者是(),原名(),我国伟大的()家()家()家,前面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联系上文,选文第一段中加点的“这一现象”指的是什么?
(2)文中最有嘲讽力量的两个词是、
(3)“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麻醉着自己”的意思是什么?
(二)作业设置:
请你为题为《中国人从没有失掉自信力》的议论文写三个论据。
附:【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篇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的: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一,二。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
一. 导入 新课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 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四. 疏通课文
1. 弄清字词障碍。
搽(chá) 玄虚(xuán) 省悟(xǐng)自欺欺人
渺茫(miǎo) 脊梁( jǐ ) 诓骗( kuāng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2. 朗读全文。
3. 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 布置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弄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一. 复习旧课
二. 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三. 分析课文。
1. 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3. 第五段有一段加
篇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在本文中是怎样以一个阶级论者、以一个共产主义者的眼光来对敌人和有害事物的迎头痛击,并大张伐挞,从而置敌人于死地。
(2)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切体会文中的某些语句、文段的深层含义和所隐指的具体内容。
(3)认识并初步学习杂文这种文艺性/论文,理解鲁迅的杂文的社会作用和实际意义。
(4)认真领会鲁迅杂文的强大说服力及其严密的逻辑性。
(5)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树立并具有坚定的民族自信心。
教学建议
课文思路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树立了批驳的靶子,摆出论敌的论据和论点。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一味求神拜佛。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不同的是本文从批驳敌论论证入手指出敌论论证的荒谬,根据论敌的论据根本就不可能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正确的推理应该是:先前的信“地”、信“物”后来的信“国联”。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他信力”也失掉了;求神拜佛只能会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所以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通过批驳论敌的论证,证明了论敌的论点根本不能成立。最后,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举出了自古以来的事实和现在的事实作为论据,使正面的论点立于不败之地。正面论点的确立,又是对论敌论点的间接驳斥。最后,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启示人们擦亮眼睛,从本质上看问题,识破敌人的伪装,同是看到中国人民并未失掉自信力的现实。
.写作特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通过反驳论证来批驳错误的论点,主要采取反证的论证方法。驳论的战斗性和文艺性是这篇杂文的特点。
这篇驳论性杂文,针对当时舆论界散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种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进行有力的批驳。文章在驳论部分,先摆出形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的三个既定事实,随即一一批驳,采取通过反驳论证批驳其论点的方法,从侧面批驳中除摆事实、讲道理外,还运用了反证的方法,先证明对立的另一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正确,来反证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文章有破有立,这篇杂文虽然只有七八百字,却像匕首一样,刺向对方的要害,痛快淋漓。
杂文的特征
杂文有什么特征呢?从广义杂文来说,公认的有三条:一曰“杂”,二曰“文”,三曰“理”。“杂”主要是指它的知识性,“文”是指它的文学性,“理”是指它的思想性和斗争性。当然,还有一些,象“短小”、“讽刺与幽默”都可以算作是它的特点,但下列三点是主要的:
一是知识性。杂文跟一般的议/论文和一般的文学作品不一样。它常常是谈古论今,说文道理,东西南北,海阔天空,显得很“杂”。但“杂”又不是杂乱无章,是杂而不乱,总是服务于一个中心。这样,在这所谓“杂”的形式下就给人许多知识,给人很多趣味,这就是它的知识性。
二是文学性。杂文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它的形象性,一个是它的感情性。杂文的形象性是说,杂文不仅可以借助现成的形象来说明道理,而且还可以勾勒出自己的“杂文形象”,从而来生动、形象地阐述事理。杂文的感情性是说,作者要直抒胸臆,要表现自己的个性,要有鲜明的爱憎感情,使读者往往可以感觉到它的作者的音容笑貌,甚至是他的性格特征。
三是思想性和战斗性。关于杂文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我们在讨论狭义杂文时已经说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杂文的形象性
怎样来创造杂文的形象呢?它的基本作法是:抓住某一事物或人物的一些本质特征,以生动的笔触,寥寥几笔描绘出他们的特点和脸谱来,从而创造出具有某种特质的形象。在勾勒形象的同时,也就进行了论证,“潜移默化地从中获得明确的结论”。它的要点是:在勾勒形象的时候,要突出论点所强调的某一本质特征,其余则不需要费笔墨。不要单纯地描绘,要为说理而描绘,在描绘中说明道理。还要分析所勾勒的形象,在分析中使理更明。达到通过形象来说理的目的。这个形象就是杂文形象。这种做法叫做“画像识类”或者是“取类画像”,即通过对某一形象的勾勒,就可以看清一些事物的真谛或一些人物的心灵。它的构思.写作过程大致是:选取原形――分析原形――描绘论证。
杂文的性质
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随想、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
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篇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结构谨严、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
2、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难点: 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背景简介:
“九・一八”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国民党反动政府于1934年派亲日分子黄郛乞求和平,遭到日本公使有吉明的拒绝。日军深入华北。
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观点,鲁迅先生特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 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内容简介:
这篇杂文就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在斗争中英勇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了信心。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1--2)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1、盲目骄傲,夜郎自大。(“总”含有“一向”的意思)2、盲目崇拜,借助外援。(“只”含有“唯一”的意思) 3、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一味”含有“死心踏地”的意思)把这三者联贯起来,其态度是: 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因此有人“慨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论敌的论点。( 这是报刊上先后宣扬过的三件“事实”,都不过是“公开”的、表面的东西,并不能反映社会的本质和主流 )用了三个事实来反复强调和肯定,即事实已铸成铁案。
第二部分: 驳斥论敌的论点和论据。(3--8)
根据批驳的对象不同,分两层。
第一层,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3--5)
“他信力”、“自欺力”这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两个新词,用“自”和“他”,“信”和“欺”两对反义词衍义造成的。这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两个新造的词和原词“自信力”一对照,就显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义。
二自然段“有人”是指梁实秋等文人,针对对方三个论据一一批驳。文章用两个假设复句,第一个假设复句,“自信”早已失掉,第二个假设复句,是退一步讲,接着指出失掉“他信力”后可能寻找一条“新生路”,那就是相信自己,“但”字一转,“不幸”得很,走上了一条可怕的路,即求神拜佛、虚无漂渺、精神麻醉的路。这就是上层统治者自欺欺人,以掩盖他们乞求于帝国主义镇压革命的罪恶目的。因此,文中“中国人”究竟是谁,就不言而喻了。
这里加着重号的句子,是反动政府“书报检查处”删去的文字,它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真面目的反动实质。
第五自然段从正面立论,这是三、四自然段所揭露的逻辑结论。既失掉“自信力”又失掉“他信力”走上自我麻醉的道路,就是“发展自欺力”的表现,这一语道破了反动派自欺欺人的实质。
第二层,正面歌颂我国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揭露反动派凶残毒辣的行径,驳斥论敌的论点。(6--8)
第六自然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明确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先承接上文,对“自欺”作了历史说明,指出“自欺”是反动派的老货色,从古就有,于今更甚。“笼罩了一切”说明“自欺”在当时国民党上层社会泛滥的严重性。
这里的“中国人”与上文的“中国人”内涵迥然不同,上文指国民党反动派一小撮民族败类;这里指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
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
篇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
1. 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1. 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清文字障碍。查找“9.18”事变材料与本文的写作背景,增强知识积累。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驳论文的文体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一、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在上课以前先听一首歌,同学们听完后说一下你听的感受。
(放〈〈松花江上〉〉)
生:悲壮
生:悲凉
生:想到了中国曾遭受的屈辱
师:是啊,旧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国民反动派的压迫。伤痕累累。“九.一八”更让每个中国人备感屈辱,大家收集了哪些有关“九.一八”的资料呢?
生:“九.一八”是日本人在南京发动的大屠杀,残害和中国老百姓30万人,因为发生在9月18日。所以称为“九.一八”事变
生:“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证。
师:是啊,“九.一八”事变令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气愤,也令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奋起反抗。“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祷告“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1. 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教师正音
2. 现在我们找几个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思考以下的问题:
l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他是错误的?
l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个别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思考,小组讨论。
生: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师:很好,看来对课文比较熟悉。那么既然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呢?
生:针对对方的观点作者 正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和对方的观点截然不同,那么他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有很多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三.问题探究
师:我们明确了文章的正确的观点,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学生讨论。
生:因为当时就是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
生:事实是这样,但是,这样的事实却不能证明对方的观点,起到了对方的目的。
师:两位同学分析的很不错,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是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事实存在得到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象抖包袱,吊起读者胃口,达到讽刺的目的。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在我们课文的第4段有一些文字下面加点。
生:是啊,是要强调吗?
生:着重指出吗?
师:其实 这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
篇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3.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l)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2.难点:
(l)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2)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kai3):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xuan2):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kuang1):哄骗。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阅读全文,思考本文怎样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鲁迅是他19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
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
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
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
的。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提问: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
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亮出批驳的
篇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3.提问: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
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讨论并归纳:
篇10:《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国难
当头,国民党政府官僚和“社会名流”不是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而是以祈
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请菩
萨来“解救国难”,多么荒诞,多么愚昧啊!
4.提问: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
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
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势定基础。
5.提问: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讨论并归纳: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
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
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f’突破口”。
6提问: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7提问:“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
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
日救亡。
8.提问: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9提问: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
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 10.提问: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
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
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11.提问: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讨论并归纳: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
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12.提问: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讨论并归纳:
(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
所知道。
13.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讨论并归纳: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14.提问:“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
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
讨论并归纳:批驳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
15.提问:课文最后一段如何总结的?
讨论并归纳:第互句先论论点的前半部分,“中国人”不能看“表面
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却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不能以偏概全。第二
句再论论点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
据的”要拿出自己的眼光来看地底下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
四、小结
本文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
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一位诗人曾说:“虚荣的人只是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却
注视着祖国的事业。”②其实,士。果把自己的名字与事业紧紧联系在一
起,倒也不妨注视一下。③但说到底,应该注视的是事业。④古往今来
的真正名人,是靠自己实实在在的成就和影响立足于世的。⑤像瓦特
和蒸汽机、马克思和(资本论)。⑥这些伟大的名人自己并不曾谋求“大
名垂宇宙”,不曾用一毫的心思去乞求官方或人们的赏识。⑦他们只是
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是为时人所不理解、不能容忍的奇思异想,为
人类开辟了新的天地,他们的名字也就自然不朽了。⑧所以要想当名
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小写”自己的名字,“大写’咱己该做的事业。
1.上文作者的论点是(用简要的
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10个字)
2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道理论证、比喻论证B.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C.对比论证、比喻论证D.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3.对这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4.解释第③句中“小写”和“大写的含义。
(1)小写:
(2)大写: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填写课后练习三表格。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探究了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这节课,我
们再来探究课文的结构及语言特色。
三、整体感知
1.讨论课后练习三表格。
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1~2段):揭示对方谬误。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
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段):直接反驳。驳敌方论证。说明敌方论据不能
证明其论点。
第三部分(6~8段):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
反驳敌论点。揭示敌论点虚假。
第四部分(9段):作出结论。直接驳论点揭示对方论点以偏概全,
以表面概实质。
2.提问:本文按什么样的顺序反驳的?
讨论并归纳:按逐层推进的逻辑顺序反驳的。
3.提问:文中有加黑点的两段文字,这是作品发表时被国民党检查
官删掉的。想想为什么被删去?
讨论并归纳:因为这两段文字讽刺了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
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
会”等行径,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所以不合国民党检查官的胃口被
删掉。
4.提问: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讨论并归纳:高度赞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民族解放的
斗争,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主流,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5.提问: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辛辣的讽刺是本文语言上的特色。如“他信力”“自欺
力”等。
四、小结
本文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
推进。通过驳论证批驳了对方的论点,通过正面立论间接反驳了对方
论点,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
五、作业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7面文字,回答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
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
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篇1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
“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
“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
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
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
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
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
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上面语段的敌论点是____
2上面语段的敌论据是____
3“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4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
A直接
篇12:语文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
1. 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1. 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清文字障碍。查找“9.18”事变材料与本文的写作背景,增强知识积累。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驳论文的文体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一、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在上课以前先听一首歌,同学们听完后说一下你听的感受。
(放〈〈松花江上〉〉)
生:悲壮
生:悲凉
生:想到了中国曾遭受的屈辱
师:是啊,旧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国民反动派的压迫。伤痕累累。“九.一八”更让每个中国人备感屈辱,大家收集了哪些有关“九.一八”的资料呢?
生:“九.一八”是日本人在南京发动的大屠杀,残害和中国老百姓30万人,因为发生在9月18日。所以称为“九.一八”事变
生:“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证。
师:是啊,“九.一八”事变令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气愤,也令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奋起反抗。“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祷告“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1. 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教师正音
2. 现在我们找几个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思考以下的问题:
l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他是错误的?
l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个别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思考,小组讨论。
生: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师:很好,看来对课文比较熟悉。那么既然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呢?
生:针对对方的观点作者 正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和对方的观点截然不同,那么他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有很多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三.问题探究
师:我们明确了文章的正确的观点,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学生讨论。
生:因为当时就是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
生:事实是这样,但是,这样的事实却不能证明对方的观点,起到了对方的目的。
师:两位同学分析的`很不错,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是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事实存在得到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象抖包袱,吊起读者胃口,达到讽刺的目的。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在我们课文的第4段有一些文字下面加点。
生:是啊,是要强调吗?
篇1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议论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议论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敌方的论调,在以大量事例对敌方错误的论调进行无情的鞭挞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进而进行了论证,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语文熏陶的极好文本。
我们的学生对“自信”二字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限于感性,未能深入,不能升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只充当导演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及本文的驳论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说教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议论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听读法、讨论法、欣赏感悟法进行教学。
听读法:听读可让学生理会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情感。
讨论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欣赏感悟法:历史已成过去,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失掉自信。本环节我将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感悟,引导他们树立信心。
三、说学法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即“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感受文章所体现的自信心,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2~skI
(一)导入7z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将在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松花江》,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歌曲《松花江》是一首悲壮的歌曲,播放这首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爱国情怀的印象,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2、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在教本课前,我将播放一些历史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内容分析D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我将用多媒体展示提示学法,即“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第一个环节:积极的说
对于以前学过的.重要知识,学生到底掌握的怎么样了,这节课是个很好的检测机会。上课时,我马上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面带微笑的走进教室,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相关图片,然后虚心的问大家:“同学们,我很想知道鲁迅的相关知识,你们能够告诉我吗?”
第二个环节:默默地看
感情的积蓄,润物无声,无声的看总是积聚感情的最好办法。因此让学生们默默地看,静静地积聚感情,是帮助学生了解背景,培养感情的好方法。在大家默默地看图片时,我将适时地播放一些背景音乐,为课堂营造一种气氛。
第三个环节:仔细的析
如何帮助同学了解课文,分析议论文的主要特点,是这节课的重点。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仔细的分析课文结构以及结构。
第四个环节:勇敢的写
作为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子孙,在学过这篇文章之后肯定大有感慨,在此基础上,我将设计一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
略(见课件)
篇1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感
鲁迅先生早就论证过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对于我们这些当代的中学生来说,更是不能失掉自信力。自信,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动力。没有自信,成功远在天涯;拥有自信,你已成功了一半。
从前的我自卑,没有自信,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于是陪伴我的只有那份孤独的心。
被封印的心冰冰的,心中被自卑占据,阳光射不进,甘泉润不透。
看,对面过来一个好漂亮的女孩子,一身粉红色的连衣裙,一头清爽飘逸的秀发,好美。看看自己过时的上衣,打着补丁的裤子和蓬乱的头发,一股莫明的滋味涌上心头,好羡慕但又好自卑。
每当看到别人手捧面包,细细品味的时候,再看看自己手中的馒头,莫明的滋味又涌上心头,好渴望但又好自卑。
每当看到同学们手捧整洁的试卷,炫耀那鲜红的分数时,再看看自己的试卷,好嫉妒但又好自卑……
何时我才能摆脱心中的恶魔——自卑,何时我才能如蛹变蝶飞?
看陶渊明,一贫如洗,但仍乐观向上;看李世民随父打天下,困难重重,仍坚持不懈;看朱元璋从乞丐变为一代君主,种种艰辛,但仍未放弃……
看雨后的小草,惨淡无比,但仍挺直身躯;看茫茫沙漠中的白杨,被狂风袭击,但仍屹立在茫茫沙海之中;看高山顶上,荒无人烟,但青松仍矗立于山巅之上……
我,一个比海伦•凯勒幸运,比桑兰幸福的人,为何会被自卑围困。
我要自信!
真的我努力了,我成功了,曾经的那个我已不复存在,如今我阳光灿烂。我学会了微笑,学会了面对。
微笑是自信的表现,谁说它没有眼泪,它只是把眼泪装点成诗。漫漫人生,受约束的是心情,不受约束的是生命,打开生命的天窗,人生没有了雨天。
请扬起自信的风帆,不要因山高路远而感叹,不要灰心,因为它是衰弱的化身;不要死心,因为它是失败的化身;要学会拥有自信,因为它是成功的关键。
相信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莫让美好年华付之东流,莫让人生留有悔恨。
把自卑留给昨天,让信心照亮未来!
自信,方可燃起生命之火。
篇1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感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是一篇辩驳文,从这篇文章中我体会到了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也让我认识到自信的.力量,自信的重要。
是的,人生需要目标,有目标才有奋斗,有奋斗才有充实感。要充实必定要自信。人生并非是一帆风顺,永无波澜的,它是一条充满艰辛、坎坷、曲折,充满挑战,充满挫折的旅途。
当新的一天到来时,你是否把自己定格在忙碌中?当太阳升起时,你是否自信那每一缕阳光?有目标有自信的人,在忙碌中依然能感受太阳的温馨,依然能嗅出生活的七彩光环,因为只有自信才能体验出人生的内涵。
一个人的生命是唯一的,也是庄严的,这个唯一的生命,你是让它辉煌还是黯淡?既然是一次偶然来世走一遭,看花开花落,日出日落,尝试人情冷暖,人间风险,那么年轻的心境只有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生命是辉煌的。
因为自信,所以感觉生活美好!当然,一个自信的人,并非事事顺心,事事如意,只是她在灵魂上开了一扇天窗,让阳光从窗口飘进来,即便是阴雨的天,她也学会了创造太阳,那个太阳就是对自己有信心。
在人才济济的城市,虽然我很平凡,但我并不渺小,虽然现实很残酷,但我有信心与斗志,纵然是要跋涉千山万水,踏尽坎坷旅途我也一样以自信的态度去争取我的所有;纵然前面是暴风骤雨,山洪猛虎降临,我也在所不辞,百折不挠地去力争上游,因为自信伴我上路,所以我信心十足。
人生需要自信,有自信生活才会有阳光,自信是我拥有的资本,有这个资本我的不怕我所要拼搏的路,信心永随我上路。
【人教版初中政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