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八年级下册《压强》第二课时教案

八年级下册《压强》第二课时教案

2022-10-06 08:38:5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黄少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八年级下册《压强》第二课时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八年级下册《压强》第二课时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下册《压强》第二课时教案

篇1:八年级下册《压强》第二课时教案

八年级下册《压强》第二课时教案

一、前言

课题:压强

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

启发学生总结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

二、压强

根据上述结论,要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能只用压力的大小,在物理上我们用压强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也就是说压强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那么我们怎样将压力的大小和压力的作用面积对压强的影响同时考虑进去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速度的定义,讨论交流一下我们应怎样定义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F

P =

S

各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符号 意义 单位

P 压强 帕(Pa)

F 压力 牛(N)

S 受力面积平方米(2)

例题 桌面上静止的一盒粉笔的重力为6牛,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1分米2

计算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强。

解:1分米2= 0.01米2

P=F/S=6N/0.012=300Pa

答: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强为300帕。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得出出压强的定义

讲解压强的符号、单位

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压强

讨论交流

记忆压强的公式、单位、字母的意义。

熟悉使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

三、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根据压强的计算公式,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我们要怎大或减少压强,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

增大压力

增大压强

减少受力面积

减少压力

减少压强

增大受力面积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得出结

篇2:八年级下册物理压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提出问题

两个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

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

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的,但压力的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带领学生分析

引导

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关。

板书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首先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觉得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什么?

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分别研究两个因素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呢?

我们把压力作用面积叫做受力面积。

提供的器材有:小桌、海绵、砝码。

板书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引导:

从刚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怎么办?

那要是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怎么办?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没有能借鉴的方法。

非常好。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可以定量的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平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 Pa。

1 Pa表示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而形成压强的概念,并讨论了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篇3:八年级下册物理压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流体压强的大小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3.会解释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成因及其他相关物理现象。

教学过程

一、流体压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4、45面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流体?怎样能使流体流动?举例说明。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3.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上表面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速度较小,它对机翼下表面的压强较大,这样,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因而有压力差,这就是产生升力的原因。

●小组讨论

1.小试验: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或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

边做边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通过我们的试验探究,我们验证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飞机的机翼,思考一下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翔呢?

观察:飞机机翼的形状是上凸下平;

飞机静止在地面,能否自动腾飞?不能;

飞机加速前进时,机翼上下方空气的流速关系是:上方空气流速大于下方空气流速;

根据我们学习的知识,飞机上下方压强的大小关系是:下方压强大于上方压强;

由此,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重力时,飞机就腾飞了.

3.观看龙卷风视频,你知道龙卷风是如何产生的吗?

4.完成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三节直径不同的塑料管联结在一起,然后与抽气机相通。将三个气体压强传感器分别放入管内,将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当抽气机抽气时,观察计算机上三个位置气体的压强值。分析是不是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教师点拨

1.飞机前进时,机翼与周围的空气发生相对运动,相当于有气流迎面流过机翼,气流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

2.气体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液体也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

●跟踪训练

1.小明同学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如图所示,那么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B )

A.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B.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C.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D.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2.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撑一把雨伞行走在雨中,如图所示,一阵大风吹来,竖直方向伞面可能被“吸”,发生形变。下列有关这一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B )

A.伞面被向下“吸” B.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

C.伞上方的空气流速等于下方D.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

3.把一根长约250px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中,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在A管的上端,往B管中轻轻吹气,会看到A管中液面上升,这是因为A管上方空气流速增大,使压强减小而造成的结果。

4.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所示的玻璃管,在A、B、C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B处,压强较小的是B处(填“A”、“B”或“C”).

5.火车站台边缘处标有一条安全线,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候车.其原因是火车急速驶过车站时,易发生安全事故。安全线以内的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减小(以上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6.(山东日照)如图所示,舰艇护航编队在较近距离时一般采用前后护航形式,而不采用“并排”护航。当两船高速并排行驶时,两船之间流体流速大压强小,容易发生碰撞事故。

篇4: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示意。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帕)。

4.经历测量人体对地面压强的过程,培养乐于和他人合作进行探究的团队精神,初步掌握测量,计算,表达能力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6.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  教学设想 重点: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压力的概念。会画压力示意。

教学教法

实验探究式  教学准备 一端削尖的铅笔、小桌子、沙盘等。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引入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没有:[出示钉]钉的帽子做得又大又平,而钉头却又尖又细;在茫茫的雪原里,步行的人容易陷下去,可是滑雪者却悠然自得,而且滑得很快。

这些现象看起来简单,但其中包含的物理学道理却是很深刻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准备解决这些问题。

二 讲授新课

一只杯子放在地面上,受到地面对它的支持力,那么地面受不受力呢?(如果用手作为地面,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压力,可见地面受到杯子的.压力,谁来画一画地面受到的压力?)同样的道理,钉对墙面也有压力;放在斜面上的木块对斜面也有压力,请大家完成力的示意。(学生板演)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压力,说明压力的方向始终和接触面相垂直。(学生观察并回答)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虽然我们知道了压力的定义,但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和那些因素有关呢,我们用实验来探寻答案。

[实验1]将压力小桌正放入沙盘,其中一次在小桌上放一个重物,比较两次小桌陷入沙盘的深度。(学生观察)

压力作用的效果和压力大小有关。(学生回答)

[实验2]将压力小桌分别正放和反放入沙盘,比较两次小桌陷入沙盘的深度。(学生观察)

压力作用的效果还和接触面积大小有关。(学生回答)

为了更直接方便地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物理上引进了压强的概念。

⑴定义:压强是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这一个概念就包含了压力作用的两个效果。

⑵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受力面积是指作用的两个物体接触的那一部分面积。

⑶单位: 牛/米2=帕斯卡   符号Pa

⑷物理意义: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实际应用:

为什么坐沙发比板凳舒服?(学生回答)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例如拖拉机和坦克的履带;雪橇等)。反之可以增大压强(例如菜刀的刃;钉尖等)。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或减小压力可以改变压强(学生自己举例子)。

三  小结:建立起正确的压强概念;理解压强公式,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估算;

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控制压强。

四  相关学生练习:

1.关于压力和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的 C.物体的重力越大,对支持面的压力一定越大 D.压力大,压强一定大2.质量相同的正方体实心铜块和铁块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比较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和压力 A.压力相等,铜块对桌面的压强较大B.压力相等,铁块对桌面的压强较大 C.压强相等,铜块对桌面的压力较大 D.压强相等,铁块对桌面的压力较大3.下列事例中,能够减小压强的是 ( ) A.把书包带做得宽些 B.为了易于把吸管插入软包装饮料盒内,吸管的一端被削得很尖 C.刀、斧、剪的刃都磨得很薄D.用细线切割湿软的肥皂30 N的压力作用在1 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是如果保持压力不变,要产生5×105Pa的压强,受力面积应是质量为48kg的人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如果他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0cm2,那么,他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2

⑷物理意义: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力。

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⑴增大压强: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⑵减小压强: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篇5:八年级物理下册《大气压强》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大气压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有压强;

2、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演示: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提问:(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

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 =1.013×105Pa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可以参考课本)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五)小结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演示: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提问:(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

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 =1.013×105Pa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可以参考课本)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五)小结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篇6: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大气压强

1、 体验“饮料是用力吸上来的吗?”,前后形成强烈反差,作出猜想引出课题。

2、 经历“拔河比赛”,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列举实例佐证自已猜想。

3、 通过类比液体压强形成,分析大气压强成因。

4、 通过课件、视频、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并计算出大气压的值。

5、 通过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剖析和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改造自然的愿望。

篇7: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大气压强

1、 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证明;大气压强值和测量方法;大气压强的应用

2、 难点: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原理和方案;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分析。

3、 关健点:一是存在证明要做好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二是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可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知识进行推导,得出大气压强的值;讨论粗略测大气压方案应围绕P=F/S展开;分析气压计原理时,应深刻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的关系。

篇8: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大气压强

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需要掌握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力的平衡等知识;在物理方法上需了解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在生活经验方面需有拔火罐、钢笔吸墨水等常识。学生可能对大气压强存在表现漠然,应用也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能在受力分析和计算中存在困难,因此我在课前设计有热身训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

篇9: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大气压强

(一)课前热身

1、固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压力可以用 来测量,面积可以用 来测量。

2、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 ,计算公式是 。

3、什么是力的平衡?平衡状态有哪些?

4、茶壶盖上为什么有个小孔?

(二)置疑体验,引入课题。

师:夏天,同学们经常用吸管喝饮料,请问饮料是用力吸上来的吗?

生:是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瓶特殊的饮料(出示自制牛奶:将玻璃瓶中装满牛奶,用带吸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并用蜡将瓶口及吸管与橡皮塞接触处密封,确保气密性良好),看你们能否将牛奶吸上来?

生:(使劲吸牛奶)不能

师:怎样才能将牛奶用吸管吸上来?

生:(思考并讨论)让瓶中进入空气。

师:再思考:饮料是用力吸上来的吗?是什么使饮料吸入口中?

生:不是,可能是大气压强。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大气压强。板书课题

(三)模拟实验,存在证明

1、教师出示两个橡胶皮碗,排出碗内的空气,让学生推举两个力气最大的男生进行拔河比赛,并指明这个实验早在17世纪就做过了,

2、通过课件展示马德半球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讨论思考现象的成因。板书存在证明——马德堡半球实验

3、教师演示“覆杯”实验、“喷泉”实验,通过课件展示“铁桶变瘪”实验、“瓶吞蛋”实验、“水中取钱而不湿手”实验,师生一起分析原因。

4、学生讨论列举大气压强在生活中应用实例。如钢笔吸墨水、塑料挂钩衣物、吸管吸饮料、拔火罐等

(四)大气压强的测量

大气压强存在,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进行了研究,并算出了大气压强的值。

1、 让学生观看托里拆利实验录相,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银柱?

(2)玻璃管变粗、变细、倾斜、向下压、向上提只要不让管口脱离水银面,大气压能支持的水银柱高度差会改变吗?

(3)大气压强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感知,而通过它能支持一段水银柱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这是什么物理方法?

(4)大气压有多大,我们并不清楚,可以通过计算760mm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来间接大气压,这又用到了什么物理方法?

2、学生计算760mm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教师检查并给予指导,后交流并指出大气压强P0=1.013×105Pa。(也可对水银柱进行受力分析,受重力和大气压对水银柱的支持力,即P0S=G也可推导出大气压强的值)

3、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学生计算,教师检查并给予指导,后交流约为10米。

4、学生完成教材P88“想想议议”通过实例计算,使学生感悟大气压强产生的压力的大小。

5、探究粗略测大气压强的方案。用课件出示器材塑料挂钩吸盘、弹簧测力计、直尺、注射器、橡胶帽、钩码、线等,学生分组讨论出两种方案。要求写明器材、原理、步骤、表达式以及注意事项。先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后通过投影仪全班交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方案改进。

(五)大气压强的应用

1、大气压强应用视频资源,如吸盘搬运玻璃、抽水机工作原理等。

2、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应用:气压计。

自制气压计从一楼到三楼,管中水柱是上升还是下降?先引导学生对水柱进行受力分析,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瓶内气压对水柱向上的支持力,大气压对水柱向下的压力,水柱受向下的重力而平衡,即P内S==P0S﹢G而瓶内气压对水柱向上的支持力不变,当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大气压对水柱向下的压力减小,水柱的重力增加,表现为水柱升高。

3、介绍森林中鸟的自动给水器、家庭中电热水器等都用到了大气压强的知识。

(五)小结巩固(在评价中介绍)

(六)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P90第3题、第5题

(七)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存在证明——马德堡半球实验

产生原因——空气受重力且具流动性

气压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P0=1.013×105Pa

气压应用

篇10: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大气压强

我为本课设计了课堂检测题。

1、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 。

2、下列事例中没有应用大气压强的是( )

A、钢笔吸墨水 B、吸管吸饮料 C、塑料挂钩挂衣物 D、压注射器活塞将药水注入体内

3、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玻璃管中水银高度差发生变化的是( )

A、玻璃管变粗 B、玻璃管倾斜 C、玻璃管下压 D、玻璃管上端有少量空气

4、自制气压计从山顶到山脚,液柱将 (上升或下降),原因是 。5、某课外兴趣小组用容积为V的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各一只,设计了一个估测大气压强的小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①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排尽筒内的空气,然后,用一个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②如图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固定在墙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匀速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立即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F.

③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长度为L.

根据以上实验方案,用测得和记录的物理量计算大气压强的表达式应为p=_________.

篇11: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大气压强

我的设计始终贯穿有趣、有效,我认为一节成功的课至少要做到这两点。下面我点评本节课的三大特色:一是充分利用教学媒体,为学生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应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给学生视觉体验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愿望。二是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课前热身、课堂检测、探究实验、学生小组讨论、计算等形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三是大胆对教材进行调整和取舍,并有所测重,同时有的放矢,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目的性很强,确保教学有效、流畅。

而其亮点也有四:一是课题引入较新,二是拔河比赛将学生情绪推向高潮,三是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先由各小组形成方案,交流后针对实际问题予以解决,突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受力分析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篇12: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大气压强

1、课前热身,为突破重难点铺路搭桥,同时及时反馈,为教师更好掌握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供可能,确保所讲是学生所需,让教学真正有效。

2、置疑体验,通过前后强烈反差,在学生内心产生剧烈碰撞,引导学生猜想,课题引入自然,流畅。

3、拔河比赛震憾学生心灵,游戏之后,教师巧妙过渡到马德堡半球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课件展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视频展示托里拆利实验,能支持 760mm高水银柱,10m高的水柱。采用受力分析和转换法、等效替代法计算出大气压强值。

5、探究粗略测大气压强的原理、方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并对方案进行评估,通过误差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方案的改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6、视频展示大气压应用,并通过自制气压计和自动给水器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再次感受大气压强的神奇,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篇13: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第五周第二课时

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第五周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欣赏《瑶族舞曲》教学目标:1、聆听《瑶族舞曲》,体验乐曲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         2、能用乐器演奏部分音乐主题 ,并能自选主题填词演唱。教学重、难点:体会乐曲不同部分的音乐情绪,参与音乐实践。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竖笛、钢琴等教学流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组织教学播放乐曲《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演奏)学生听音乐进教室。营造气氛,稳定情绪,作好铺垫。二、导入新课刚才播放的是由民族管弦乐演奏的乐曲《瑶族舞曲》,旋律优美动听。说到瑶族,你能否说一说你对它的认识呢?学生讨论并回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的欣赏乐曲。三、欣赏教学1、播放《瑶族舞曲》(扬琴与乐队)2、提问:  乐曲的基本情绪如何?乐曲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有几个音乐主题?3、师总结1、聆听2、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基本结构及主题。4、出示乐曲的两个音乐主题:主题a、         主题b、5、再次聆听主题a、b在曲中的演奏。思考:这两个主题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4、请学生唱一唱。用竖笛吹一吹。5、学生聆听,进行联想并回答。通过演唱及演奏熟悉音乐主题,进行音乐形象的联想,进一步了解乐曲。6、根据你对作品的理解,自选主题填词演唱。7、组织学生表演。6、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填词,排演。7、展示作品,学生表演。将欣赏、体验、创作融于一体,在实践中理解、表现音乐。四、总结1、将本单元的欣赏曲目编上序号,填到与其相关的中国分省(区)地图中去。2、将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作比较,说说它们的差异有哪些?3、课堂小结4、播放歌曲《阿西里西》1、作实践与创造第四题。2、讨论、比较后分析总结。3、唱着歌曲走出教室。通过总结,加深感受。

篇14: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第二课时教案

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第二课时教案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篇15:八年级政治下册《维护人格尊严》第二课时教案

八年级政治下册《维护人格尊严》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重点: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难点:人格尊严的理解;道德高尚的人能自觉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对人格尊严权的认知较差,对发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有关事件,中学生甚至不懂得判断是否侵犯他人或自己的人格尊严。

2、学生的需要:学会重视维护他人和自己的人格尊严,形成和发展尊重人格尊严的情感,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道德和法律素质。

【综合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

教师:1、根据教材的需要收集案例、材料,并制成课件。

2、编制小品《为什么会这样》

3、认真学习有关人格尊严的法律条文,收集法律依据。

学生:1、寻找发生在身边的有关侵犯人格尊严的事件。

2、查找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二)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1、情境导入:小品表演“为什么会这样?”

引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作为人的尊严,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虽然我们尚未成年,但同样拥有受法律保护的人格尊严。在家里应该得到父母的尊重;在学校里应该得到老师的同学的尊重;在社会上,应得到其他人的尊重。

小品表演:

小良因为以他人的名义画丑化老师的肖像图,受到老师的批评,并罚写5000字的检讨,个别同学知道了这件事生,在背后议论纷纷,指指点点,他的好朋友也因此将他以前画过谁的丑化图都透露出去了,这更是雪上加霜,原本以为回家可以透透气,结果是父亲的痛打,因为老师早已将事情通报给了家长了,可怜的小良左思右想很是郁闷:“为什么会这样?”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形象的小品情境,将人格尊严的有关问题展示给学生,其中的很多问题是学生身边的问题,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你说我说

师:看了小品后你发现了几个侵犯人格尊严的问题?

小良侵权:

老师的.肖像权  同学的姓名权

他人侵权:

老师、父母侵人格尊严权  同学侵名誉权  好友侵隐私权

设计意图:从小品中得出相关的侵权问题,一方面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可引出下面的课题,即如何面对以上侵权问题。

3、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当以上的侵权事例发生的时候,甚至有更严重的侵权行为发生时,我们该如何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作为未成年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团结解决问题的合作能力,并加深学生的维权意识及维权的能力。

4、各小组代表发言

(起诉书补充)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的成果展示,也是学生维权能力的表现,在学生代表发言结束后让学生共同作出评价,并适当补充教师的评价以达到正确方向的引导作用。

5、送小良同学一句话

当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时,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年纪尚小,害怕遭到报复而放弃应有的权利,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同样,我们也要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是一个文明的人所应具备的素质。

设计意图:给小良的话,是学生对人格尊严认识的结晶,以此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同时也是学生维权及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开始。教师的小结则起到巩固的效果。

6、伟人传递给我们……

伴乐阅读《心灵中闪亮的星辰》

设计意图:名人故事,是再次将学生的认识加以提升(学会“尊重自己的尊严,尊重他人的尊严”),伴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从而更好地达到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行动的效果。

【教后反思】

1、人格尊严所享有的权利包括肖像权、姓名权等,使学生很容易对其认识只限于书上提及的权利,当出现笼统人格尊严权学生就不知如何判定了。

2、一方面维权意识薄弱是社会现状,较多老师或家长由于方法不当出现侵权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又引导学生重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怎么引导学生更好地维权?难道是法律途径?

3、学生之间的玩笑话,如称某同学为“小黑”“猪猪”,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或认为是昵称,或认为是侮辱,此类的情况往往让学生难以界定。

篇16: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

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 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工具

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提出问题

两个手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

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

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

的,但压力的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带领学生分析

引导

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关。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首先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觉得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什么?

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分别研究两个因素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呢?

我们把压力作用面积叫做受力面积。

提供的器材有:小桌、海绵、砝码。

引导学生得到实验结论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二、新课讲授

从刚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怎么办?

那要是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怎么办?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没有能借鉴的方法。

非常好。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可以定量的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二、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

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

提出问题

根据压强的公式,压强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为了纪念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特别是压强知识上的贡献,我们把N/m2用一个专用名称代替:帕斯卡。

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 符号:Pa。

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平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 Pa。

1 Pa表示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 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 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引导学生完成计算,纠正计算过程中错误(过程略)

提出问题

拖拉机在泥泞的田里工作,为了不陷进土里,我们用了什么办法减小它对地面的压强的?

类似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

展示各种减小压强的事例,带领学生分析

(具体内容略)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

1.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提出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坐软沙发比坐硬板凳要舒服呢?

展示各种增大压强的事例,带领学生分析

(具体内容略)

2.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而形成压强的概念,并讨论了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课后习题

1.判断一下下列各图中,表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已知物体A的重力GA=10N,物体B的重力GB=20N,F=20N,F1=15N

甲图 乙图 丙图 丁图 戊图

甲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丁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戊图中顶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关.

3.某物体对桌面的压强是1×104Pa,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有一瓶没有开启的汽水,瓶内二氧化碳给瓶盖一个14N的力,若瓶盖的面积为175px2,则瓶盖受到的压强是( )

A 0.5×10-4Pa B 2Pa C 200Pa D 2×104Pa

5.如图所示是研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

(1)比较甲、乙两个实验可知,压力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2)比较甲、丙两个实验可知,压力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6.一个物体的质量是3kg,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它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500px2,计算这个物体对地面的压强.(g=10N/kg)

7.一个正方体木块的边长是250px,把它放在水平桌面上,计算它对桌面的压强.(已知木块的密度是0.6×103kg/m3;g=10N/kg)

篇17: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

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压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是对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奠定基础知识。

学情分析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奠定一些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组织一定的探究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等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控制变量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乐于把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确定了本节课的

重点是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探求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教学教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本身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讲授法、分组练习法、练习题法等多种方法教学

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讲解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利用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课下到课上身心快速转换,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进而对本节课课堂知识进行学习。此时我会说:“同学们,咱们来看这组图片,图片中小红踩着雪橇版在雪地上轻松的行走,而小明显得较为吃力,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深深的陷阱雪地里,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我此时并不立马给予答案,交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个谜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环节,我组织大家进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试验,本着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因此在试验开始之前,结合试验工具“海绵,砝码,小桌子”来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说明在设计时我们要控制变量的重要性,此时安排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谈论如何进行实验操作,而后根据不同小组的回答,整理得出统一的操作流程。按照设计思路,班级以中线右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其中一个小桌上放一砝码”,班级中线左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一个小桌上放砝码,另一个小桌倒置放砝码”。在此过程我会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经过十分钟的小组探究总结,请小组代表发表意见,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并再次展示雪地图片,从而学生很快会理解到受力面积不同,发现雪橇的作用原理。

那么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在此突出强调这是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板书标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再次交代根据比值定义法得出公式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业名称:帕斯卡(Pa),并且1Pa=1N/M2。

【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的环节,本着对忠于教材,回归教材的理解,此时我将结合书上例题,来使学生对压强的概念和公式进行深化理解。并且结合生活实例,比如铺铁轨要用宽大的枕木,来说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

【小结作业】

在小结作业环节,我会采用生生总结,师生总结的方式,来使学生重温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最后结合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指导学生去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实例我们是采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原理,以此作为小结作业,来深化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并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篇18:八年级上25课第二课时教案

八年级上25课第二课时教案

V课题 25杜甫诗三首 总课时 3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春望》中四联包含的内容;初步了解《石壕吏》中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逐联分析,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悟杜甫忧国忧民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和他那种强烈而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春望》中每一联包含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藏问与答的构思特点 教学方法 逐层分析法 教学准备 板书和课前预习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解答上节课的作业: 泰山有那些特点: 齐鲁青未了――地域辽阔 造化钟神秀――神奇秀丽 阴阳割昏晓――高耸入云,遮天蔽日   《春望》中“家书抵万金”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了在当时战乱的情况下家书的是弥足珍贵的,表达了作者对无辜百姓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的批判。   《春望》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山河在说明无余物 草木深说明无余人(无人打理,草木繁茂) 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荒凉萧条 这些景象都是都是安史之乱带来的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说明作者忧国,恨别说明作者思家。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分析“家书抵万金的表达效果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特殊说明:时年作者45岁,满头白发确是写实。 这属于什么描写?肖像描写 展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未老先衰,老态龙钟 为何会到如此田地? 忧国忧民,思念家乡所致。   写作手法:  全是八句无一句是直接抒情,大多写景,但是我们却可是体会到作者的感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景中含情,或情景交融。   可以含蓄地表达作者心中想传达的意思。   《石壕吏》 文章的体裁是叙事诗,文章的标题是根据什么原则拟题的? 主要人物。 那么我们来齐读课文,看看主要人物是谁。   课后研讨与练习一,《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因为老妇的话都不是主动说的,明写老妇,暗写官吏。这种构思手法叫“藏问于答”。   了解背景 错失良机后大量征兵,抓壮丁充军 三吏 三别           找出原文,说出泰山的特点       学生按照格式进行分析                   分析诗歌当中包含的深层含义以及其中所表明的景象             联系作业,再次巩固               揣摩诗句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回答                   学生齐读课文 发现大段文字都是在叙述老妇的  请你设计几个官吏问的问题。         看书识记         让学生能够根据原文分析事物特点 (剩下的句子颔联是写具体的事物,尾联是写登岳的愿望,都不是写泰山本身了)   巩固关于句子表达效果的答法。   加上相关的动词,使句子通顺             理解诗歌内容               强化对于表达效果的认知。           让学生能根据诗句本身推知蕴含的思想感情           理解并掌握“情景交融”的知识点                   初步感知课文 理解“藏问于答”             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板     书     设     计   杜甫诗三首 春望 首联:山河在――无余物(荒凉,萧条)――拜安史之乱所赐   草木深――无余人 颔联:感时――忧国   恨别――思家 颈联:表达效果――运用/说明/表达 尾联:肖像描写――形象:未老先衰,老态龙钟――忧国忧民,思念家乡  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石壕吏(叙事诗/主要人物) 藏问与答 背景――抓壮丁,充军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进行的相对顺利,能够分析每一联的内容。在讲述首联时,学生很难理解“无余物”这个知识点,还是要仔细思考如何讲这个知识点;再有“藏问于答”的讲述稍显仓促,过渡的也不好,要突破这个难点的理解,希望明天能找到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个知识点。  

篇19:八年级上第五课教案第二课时

八年级上第五课教案第二课时

课题 5亲爱的爸爸妈妈 总课时 2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句子中包含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句子的深刻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根据文章内容模块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摒弃日本作家不正确认识历史的错误观念,敢作敢当,铭记历史的战争,吸取历史教训,不要再发动战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揣摩句子中包含的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的深刻内涵,和深层含义不太一样。 教学方法 讲练法 教学准备 板书和课前预习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欣赏上节课同学写的关于对日本作家言论的评论,并说出不要跑题,要围绕日本作家不正确认识历史这点谈,而不是说日本无法打败中国。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说明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说明了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对生命强烈的渴望。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即将死去的孩子深切同情,以及对残忍纳粹的强烈憎恨与与控诉。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说明了什么内容,强调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说明被杀害的人全都是无辜的民众,表明了作者对这些无辜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纳粹的强烈控诉。    3、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作者想告诫世人,不要忘记历史,要从中吸取历史教训,不让悲惨的历史重演,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杀戮和战争了。    4、作者参加座谈时,发言的作家很多,作者为什么特别记下了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发言?   讲两个人的发言做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西德作家的忏悔和自责,日本人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突出了日本人厚颜无耻的丑态。同时以小见大,通过两个战败国家的不同态度,反映后人对战争的不同认识。    5、讨论: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能正视自己国家的错误   能够反省民族犯下的错误(德国总理下跪)   感情真挚,态度诚恳   正确的认识历史,不扭曲历史(日本人篡改课本)     聆听感悟       根据文章内容,揣摩句子中说明了什么内容,体悟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句子中传达的深层含义               学生整理,并规范答题步骤,不能光说对比而不说对比的内容,并且要说出对比的作用――突出;再有,以小见大扣住“特别”二字的'关键。         各抒己见,合理即可,根据文章多方面联想,说出原因。           欣赏的同时自我推进,学习好作文中的优点       体会句子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类题目如何作答更加规范。 用两道题目同时进行,会强化这类题的答法。先说内容,再说感情。           理解什么叫句子的内涵                   规范关于对比这种写作手法的答题模式。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板     书     设     计 5、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好文欣赏 句子说明的内容 句子包含的作者感情 内涵:作者想告诫世人,不要忘记历史,要从中吸取历史教训,不让悲惨的历史重演,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杀戮和战争了。 “特别”:对比――突出  以小见大 讨论探究:为什么西德作家能获得宽恕和尊重 教   学     反     思     应该把同一类的问题放在一起讲,这样可以强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规范学生答题,不要答词语,要具体到文章内容,规范到每一个细节  及时的小结和检测十分必要,要检测学生是否仔细记录了所学内容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不要放松。  

【八年级下册《压强》第二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1.八年级物理下册《大气压强》教案

2.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设计:第一课:五角星第二课时

3.四年级下册语文《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案

4.《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案

5.《荷花》第二课时教案

6.《从现在开始》第二课时教案

7.《航天飞机》第二课时教案

8.观潮第二课时教案

9.《雨后》第二课时教案

10.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

下载word文档
《八年级下册《压强》第二课时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